明挖基坑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12#合同段施工西、长沙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第~溁湾镇站区间明挖段围护桩结构设计和区间明挖段主体结湖公园站构设计图纸。2 、现场踏勘所掌握的情况资料。3 、适用于本工程的标准、规范、规程:JGJ18-96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YBJ226-91) ;《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
JGJ107-96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GB50210-2001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086-2001) ;《锚钉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T 50476-200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程》(GB50299-1999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及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家、部委和长沙市有关安全、质量、工程验收等方面的标准及法规文件。4、我单位现有的施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科研水平、机械设备配备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5、我单位多年从事地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及市政工程的施工经验。1.2 编制原则1、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及认真踏勘现场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合理、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2 、施工区段合理划分,施工进度安排均衡、高效。3、保护环境、保护文物,文明施工。施工全过程对环境破坏最小、占用场地最少,并有较周密的环境保护措施。4、严格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和
工期。5、坚持优化技术方案和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加强科技创
新和技术攻关,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确保工程全面创优。6 、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程造价。7、采用监控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施工时地表沉降、建筑物倾斜、围岩地质超前预报等各种技术难题与设计、监理、科研院校联合进行研究。二、工程概况2.1 、工程概述西湖公园站~溁湾镇站区间为2号线一期工程的第三个区间,该明挖区间设计起点里程YDK3+181.500(ZDK3+181.500),终点里程YDK3+499.400(ZDK3+507.646),右线长度317.9m,左线长度326.146m。本明挖段出西湖公园站后向东前行,依次下穿西湖鱼场、枫林一路与滨湖路交叉路口处护坡桩,而后沿枫林一路一直向东前行至溁湾镇站。区间场地地形地貌为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面标高31.10~81.80m,相对高差3.0~31.5m。该区间沿线地表主要为鱼塘。线路最大坡度为20‰,最小坡度为2‰。区间断面形式采用分离式单洞断面,明挖段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断面形式采用平顶直墙,断面尺寸为5760mm宽*6530mm高,线间距为7m,左线采用放坡网喷支护,坡率为1:1,坡面挂网φ6.5@200*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厚度100mm;右线采用土钉支护,坡率为1:0.5,坡面挂网φ6.5@200*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厚度100mm。明挖基坑平面图见附图1。
2.2 、地形地貌西湖公园站~溁湾镇站区间,地貌主要有两种,起点(YDK3
+181)~YDK3+505 段为水塘,常年积水,地面高程在28.6~29.5
左右,水深1.8~2.5 米左右;YDK3+505~YDK4+194(终点)原始地貌为剥蚀丘陵,后被人工改造,现地形略有起伏,地势逐渐增高,地.
面高程32.2~47.8m,该段沿线建筑物密集,地面主要为公路、住宅小区、单位办公场所等。
2.3 、工程地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钻探结果,西湖公园站~溁湾镇站区间场地覆盖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更新统残
积层;基岩为元古界板溪群泥(砂)质板岩。区间场地揭露的地层由新至老如下:
(a)第四系全新统(Q4)
(1-1)填土(Q4ml):主要为人工填筑的素填土、杂填土及耕植土,红褐、褐黄、灰褐等色,多呈松散状,部分稍压实,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为砂土或建构筑物垃圾等。该层位于地表,部分地段顶部分布有0.20~0.40m 厚的砼。厚度为0.15~13.5m,主要分布于公路路基处。
(1-5)淤泥质粉质粘土(Q4h):黑褐色,软塑~可塑状态,稍有光滑,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含有机质。层厚0.5~8.6m,主要分布于池塘表层。
(b)第四系更新统(Q2)
(4-2)粉质粘土(Q2el):褐黄色、褐红色、棕红夹黄白色,可塑~硬塑,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较高,韧性中等,
局部较差。局部含灰白色高岭土条带具网纹状结构。层厚0.5~8.3m,全场分布较广泛。
(c)元古界板溪群(Pt)
(11)泥质(砂质)板岩:褐黄色、灰黄色、红褐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局部夹石英脉。全风化~微风化状态,极软岩~软
质岩。钻探揭露层厚一般大于20.0m,全场分布,多被第四系覆盖。产状190~210°∠80~88°。
(11-1)全风化层:紫红色、灰色、褐黄色,原岩结构依稀可见,主要要成分为砂、粘土(高岭土),岩质极软,易捏碎,具膨胀性。
,场区内零星分布。13.9m~1.6层厚
(11-2)强风化层:褐红色、黄绿色、灰黄色,砂质板岩夹泥质板岩,节理裂隙发育,局部铁质、锰质侵染。原岩结构破坏严重,岩
石破碎,岩质极软,遇水易软化、崩解,易捏散、易刻划,层厚1.5~34.6m,全场均有分布。
(11-3)中风化层:灰色、褐红色、褐黄色,砂质板岩夹泥质板岩,局部有石英脉,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裂隙面平直、光滑,铁质、锰质侵染,岩质软~较硬,较难折断,遇水易软化、崩解,大部分钻孔未穿透该层,揭露厚度为5.7~36.5m。全场均有分布。
(11-4)微风化层:灰色、青灰色,砂质板岩夹泥质板岩,局部含石英脉,隐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面平直、光滑,隐节理闭合,
卸荷易裂开,岩质较硬,较难折断,遇水易软化、崩解,未揭穿本层,层厚大于10.0m。全场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