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32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6
02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2024/1/30
7
饮食文化
01 菜系与地域特色
中国菜系包括川菜、粤菜、鲁菜、苏菜等,各地 菜系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02 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体现尊卑有序、和谐共处的原则, 如餐桌座位安排、上菜顺序等。
03 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品茶、泡茶、论诗等 多种活动,体现清雅脱俗的生活态度。
绘画
2024/1/30
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从岩画、彩陶到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科的演变过程。
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顾恺之、张择端、徐悲鸿等画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中国画的美学特征
以形写神、追求意境、注重笔墨等独特的美学追求。
21
音乐与舞蹈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从远古时期的骨笛、陶埙到古琴、琵 琶等乐器的演变过程。
重要手段。
16
道家思想
01
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 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倡导无为 而治、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02
03
辩证思维
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 度,注重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 。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追求 真理和智慧。
2024/1/30
17
佛教思想
科技创新与文化融合
科技手段的运用将推动中国文化 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文化传 承方式。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
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 将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 承,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的 文化发展趋势。
2024/1/30
26
2024/1/30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PPT课件)全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PPT课件)全
法家先驱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集法家之大成者是韩国的韩非。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年),韩国公子,与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 战国末期,韩国在战争中屡遭失败,丧师失地,在强大西秦的武力威胁下,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韩非多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其建议未被采纳,于是退而著书立说,其著作收辑在《韩非子》。
盗亦有道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2、老子的社会观 ① 处世的方法 处柔:“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愚民”政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 开创学派;编纂修订《诗、书、易、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 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 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 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只是中华 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一个 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徙、聚合、战争、 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 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二)民族、人口
• 多民族的国家。除朝鲜、俄罗斯、塔塔尔等几个 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 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 其中汉民族在数量上、经济文化方面保持总体优 势,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 少数民族在开拓领土,开发和巩固边疆方面做出 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如:藏族(前身为吐蕃)在 青藏高原,古代的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 蒙古族在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 族在台湾等。
• 清初设十八省,辖府、县二级,每省又分 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一级,又重化了道区, 形成省、道、县三级制。
• 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后来在30年代“剿共”时又在江西首先分 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不久推行到全国。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称 为专区,后改为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 至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
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 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中国的农业
• 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 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 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 具、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 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铁犁的使用, 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远远早于欧洲各国。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曾令世界倾羡不已。 中国人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 贡献。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pt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pt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
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 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 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 文明成就。
新石器时代 的几种陶器 类型
2. 多元的文化发生 (1)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上下五千年”之“老子”、“庄子”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 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 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 立普遍的法度,上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 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 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 务的法术之学。
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 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 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 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
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 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 《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 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 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 “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 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 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 系问题。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 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 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 年之久。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课件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课件
社会和谐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促进 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THANK YOU

社会变革
近现代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运动对中国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04
中国文化的特点
博大精深
博大
中国文化的广度,涵盖了众多的 领域和方面,如哲学、艺术、文 学、历史、科技等。
精深
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厚的 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周代文化的影响
周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代文化中的思想、道德 、制度等方面的精华,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 心内容。
02
中国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
文化争鸣,思想繁荣
详细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如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宗法制 和家族观念,对中国社会 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 影响。
教育体系
尊师重教的传统,促进了 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国家
的繁荣稳定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 力。
详细描述
原始文化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文 化形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特征在后来 的中国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而以咸菜辣椒来佐食。
陕西人性格,总的印象是朴讷温厚而又爽直豪放, 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
1、陕北人:一群赤诚的自然之子,朴实敦厚, 性情豪放,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浑身洋溢着阳 刚之气。在战争年代,陕北人会凭着这种豪气 揭竿而起,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杨家将、李 自成、刘志气丹等莫不如此。正如林语堂说 “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
燕赵的山水也极具力度,到处充斥着阳刚之美。 北部的山延延绵绵,怪石嶙峋;南部太行山,巍 峨挺拔,均无秀色可餐之颜。燕赵平原一望无际,
无温柔乖巧、曲径通幽之貌。燕赵的水大都属于 季节性河流,或干得死去活来,或雨季一来又 洪水滔天。
二、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
如果说广东是中国开放潮头的翘楚,那么陕西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如果说北京是中华文 明的传承,那么在西安你看到的则是中华文明 的正宗。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健 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的发 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精于思 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们不好动, 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他们在各方面是近于蒙古族的,而且比较聚居于
上海附近之人民,脑筋来得保守,因之他们对于
种族意识之衰退,如不甚关心者。他们便是河 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争皇位之武人的生产 者。”“循扬子江而至东南 沿海,情景便迥 然不同,其人民生活之典型大异。他们习于安 逸,文质彬彬 ,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 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男子则润泽 而矮小,妇女 则苗条而纤弱。燕窝莲子,玉 碗金杯,烹调极滋味之美,饮食享丰沃之乐, 懋迁有无则 精明 伶俐 ,执戟荷戈,则退缩不 前诗文优美,具天赋之长才,临敌不斗,呼妈 妈

中国文化的起源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起源PPT课件


• • •
• •
• •
第三个文化区:以观音洞旧石器遗存为代表,其分布范 围位于西南地区。石器特点是类型繁多而不固定,个体大小 相差悬殊,精细加工的传统初露端倪。 旧石器晚期,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社会生产水平的显著 提高。 其标志是: 弓箭、梭标和复合刀具的发明与使用,使人们猎取飞禽 和大型走兽、游鱼更富有成效,大规模的围猎也成为可能。 骨针和缝制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得以穿上皮衣。 学会火的管理,人类走出原始的洞穴,落脚于四面八方 也成为了可能。 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西 起青藏高原,东达台湾,北抵黑龙江漠河,南至云贵、两广, 遍及全国各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的中国各地古文化区域,由于发展的 不平衡,日益显现出鲜明的地方性差异,这便是后来我国新 石器时代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
•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 • 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和以甘、青 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包括辽东、辽西和 燕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 • 代表文化有辽西的查海(在辽宁阜新) 文化、兴隆洼(在内蒙敖汉旗)文化、赵 家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 • 辽东及旅大地区,则有新乐文化、小 珠山下层文化等。 • 黄河上游陇山以西的甘、青地区,以 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地古 文化遗存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呈现出分区发展的态势。 •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中国各地的古文化发展,至 少存在着三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 第一个文化区:以西侯度文化为代表,包括蓝田人文 化等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大体上包括山西西部、陕西东部 和河南西部。这数百处遗址类型以旷野遗址为基本特征, 洞穴遗址只有南海峪一处。石器类型以大石片砍斫器和大 三棱尖状器为主,石球亦属常见。 • 第二个文化区:以北京周口店为代表,包括河北阳原 小长梁、东谷坨和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文化等。分布范围 广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西南部带。遗址的突出特 点是以洞穴类型为主。石器类型较为复杂,个体偏小,刮 削器占绝对优势,缺乏大三棱尖状器和典型的石球。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五行相生相克
安土重迁
•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农民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与繁衍子孙 的条件,因此,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古代,如果不 是遇到大灾荒、大战乱,人们很少愿意迁徙,而在经济状况 许可的条件下,买田置地又往往是人们最大的理想。这些基 于农耕文明的生活状态导致了“安土重迁”文化观念的形成。 受“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故乡充满了感情,出门 在外时遇到老乡感到分外亲切,久居他乡者也总是希望回归 故里、“叶落归根”。“安土重迁”观念对中国政治也产生 了深刻影响,在古代和近代,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以及 欧洲的海洋民族多次发动以占领异族土地、向外移民扩张为 目的的军事远征。相比之下,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很少有类 似的举动,他们囿守农耕区的文明,希望与外族和平共处。 因此,在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民族发生的战争中,基本上是 北方民族南下侵扰,中原王朝进行防御。万里长城就是为防 御北方民族侵扰而修建的古代大工程。
“多子多福”
极端重视传统
• 以史为鉴 • 祖宗之法不可变
请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
•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交流传播有什 么影响?
•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现代社 会中,这些影响是否已消失?
• 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和消极影响?
本章文化词汇
亚洲、太平洋、欧洲、漠河县、曾母暗沙、黑龙江、 乌苏里江、帕米尔高原、西伯利亚、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青藏高原、长江、黄河、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东亚、农耕经 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江西、湖南、河北、西 晋、小农经济、秦朝、度量衡、唐宋、明清、商品经 济、资本主义萌芽、五行相生相克、乐天知命、天人 合一、安土重迁、中亚、西亚、

32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PPT课件

32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的特点 (一)农耕区和畜牧区界限分明 在辽阔广袤的东亚平原上,其生产方式受到地理诸因
素的影响,农耕区和游牧区界限非常分明。进而影响 到政权组织和民族分布的诸多问题。这条分界线几乎 以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为界,其东南为湿润带,西北为 干燥带。湿润带是以华夏—汉族为主体农耕民族的生 产区域;干燥带则是北方游牧民族驰骋的场所。这两 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是可以互补的,当时在历史上更多 时候是游牧政权对中原政权的侵扰和掠夺带来破坏威 胁的压力。这样以秦长城为标志的界限就把农耕区和 游牧区严格地区分开来。
2020年9月28日
12
中华的农耕文明起源很早,距今六七千年先民 就开始培育种植粟了。在上古时对农业就很重 视了,“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 语·宪问》)殷商甲骨文里对农事记载颇多。 周代更是一个典型的重农业的政权,其始祖后 稷被奉为五谷神。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水 平就很高了。一是各政权鼓励耕种,二是生产 工具得到改进,像铁农具开始应用的农业中, 三是耕作技术有了提高,像深耕熟耨、多粪肥 田等方式渐次应用。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和发展的环境
2020年9月28日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它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的
特点是和世界上其他产生灿烂文化的民族的地 理环境相比较得出来的。 (一)中国的疆域非常辽阔
2020年9月28日
2
中国东面和东南面临浩瀚的太平洋;西南是横断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成为隔断同南亚、东南亚各 国联系的天然屏障;西北是帕米尔高原,从汉代 虽开通了丝绸之路,但是路途遥远艰险,成为人 间的畏途;北面是辽阔的草原和沙漠,是游牧民 族的家园。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官学与私学并存
近现代: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世界: 大学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造纸: 书写材料由竹片、缣帛到纸张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金属活字印刷
古代: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 近现代: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人类历史上最早:亚历山大博物馆 世界: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2. 发展历程
(2) 中国:
1)古代: ①官藏——府、阁、堂、室: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 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 有“府”“阁”“堂”“室”等藏书 之所。 ②私藏——天一阁: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 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私家藏书的代 表——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古代: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 · 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 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 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近代 ①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 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 18 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 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 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 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 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 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 排斥在才识之外。——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PPT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PPT参考
狄 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泛称北 狄。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 汉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2021/3/10
授课:XXX
10
匈奴 亦称胡。战国时期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 古的大部。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
2021/3/10
授课:XXX
17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的内涵。
2021/3/布于今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源于魏 晋南北朝时期铁勒部族中的袁纥部落。唐时改称“回鹘”。 后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一支迁葱 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一支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 鹘。前两支形成今天的维吾尔族,后支则成为今天裕固族的 先民。
2021/3/10
授课:XXX
13
氐 远古时起源于黄河上游,不断沿着青藏高原南 迁。从殷周时起,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 乌孙 秦汉之际游牧于今甘肃敦煌、祁连山之间, 后西迁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建都赤谷城。近代 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 月氏 一作“月支”。秦汉之际居住于今甘肃河 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后分化为大、小月氏。 突厥 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 552年,破柔然,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后分 裂为东、西突厥。
◎疆域、政区 ◎民族、人口
2021/3/10
授课:XXX
2
中国古代疆域图
2021/3/10
授课:XXX
3
2021/3/10
授课:XXX
4
2021/3/10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PPT课件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形成时期:先秦文明
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 文明和隋唐文明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 中期)
│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考点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大一统正式形成和发 展时期,在古代史中地位重要。高考对本单元 的知识经常命题,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偶有 材料解析题出现。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秦 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汉的制度、 秦汉经济、两汉的文化等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一、经济发展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铁犁改进、耧车(西汉)
2、手工业:
①冶铁技术:西汉用煤做燃料; ②丝织业:汉代我国丝织业达到很水平,丝织品种类多样, 技术精湛,远销欧洲,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丝国) ③制瓷业:东汉:制瓷技术发展成熟,出现青瓷
3、商业:对外贸易——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两条)
2、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
2)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兴太学, 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于是,在中央设太学, 在郡国兴办学校,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 “五经” 。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历史影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对于巩固大 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 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 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限制了其他各种学术思想的发 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但要求 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 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 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起源 PPT课件
石器: 镞、矛、斧、铲、耜(si)、犁、镰、刀、臼、锯、 陶器:黑、白、灰、红、彩(绘)。盘筑、轮制。鼎、壶、釜、
豆、尊 玉器:琮(cong)、壁、璜、珠、环 动植物:猪狗遗骸、水稻、 墓葬:竖穴、瓮棺、 房址:夯筑、台基、干栏式、

中国文化的古代社会
4100年前:文字创立和青铜器
夏朝,原始宗教兴盛,在牛骨龟甲上刻画纪事、 占卜的基础上开始创立文字符号。到商朝,殷 墟甲骨文(单字约4500字)能完整记载历史。
中国文化的史前时期
旧石器时代:(60-2万年前)
南:元谋人、韶关马坝人、广西丁村人、 北:蓝田人、北京人、河套人、北京山顶洞人 中:和县人、
新石器时代:(8000-4000年前)
豫陕:裴李岗、仰韶、大汶口、苗底沟、半坡、姜寨、 鄂川: 屈家岭、大溪 江南:河姆渡、薛家岗(安徽)、马家浜(嘉兴)、良渚(余杭)
崇尚集中与集体力量
农业要求土 地的相对集 中以便于灌 溉,要求家 族集体财产 制度,避免 个人所有和 土地分散。
崇尚权威主义。
农业技术的传授需 要长辈的教授,生 产的组织,特别是 人工灌溉的建设, 需要集中家庭力量, 需要家长权威的指 挥,家长制,权威 主义、祖宗崇拜、 敬老尊老,家族血 缘的集体主义可以 说是农业经济的社 会制度保障。
乐观豁达
由于辽阔的土地,回旋 余地大,即使自然灾害 使人类生活受到威胁, 但是,“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冬去春 来,命运的轮回,使先 民们形成了一种乐观、 无为、辨证的生活态度: “人算不如天算”、 “塞翁失马,焉知非 福”。
Hale Waihona Puke 精神胜利法-心理平衡法
发展到极端, 形成了心理麻 木的阿Q式精神 胜利法,即对 现实的失败、 挫折以为可以 从精神上得到 补偿而陷于麻 木、熟视无睹。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 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 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 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 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 和人文中心.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 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的 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 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两种 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二、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殷商西周时期: 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2.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 态的演进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 第二,唐贞观之治: 第三,唐开元之治. 第四,清康乾盛世.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 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 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 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 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近几年许多学者一直在考察一系列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清时 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倍受挫折?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跟随同时 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 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总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同样,对 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向上的方 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ppt
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结合时代特 征和需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增强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 的基础。
05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与实践
在教育中的应用
习俗
不同地区的习俗各异,如春节期间北方习惯吃饺子,而南方则更喜欢年糕。端午节时,南 方赛龙舟、吃粽子,而北方则较少见。
建筑风格
中国的建筑风格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例如,南方的房屋多以高脚楼为主,注重通风和 防潮;而北方的四合院则注重保暖和封闭性。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01
地理环境
各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等对地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
VS
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哲学思想、 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方 面。其中,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强调以人为本、仁爱和谐;道家思想则注 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宇 宙的奥秘;佛教文化则强调修身养性、慈 悲为怀,追求解脱生死。
历史与起源
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 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文化交流 与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 认同,例如中医、武术、书法等。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等对世界各地哲学、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