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合集下载

对刑侦中血迹检验的看法

对刑侦中血迹检验的看法

对刑侦中血迹检验的看法血迹检验在刑事侦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项科学技术,通过对犯罪现场和相关物证中的血迹进行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辅助犯罪案件的调查和审判。

下面是对刑侦中血迹检验的详细精确的看法:1. 重要性和可靠性:血迹检验是刑事侦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血液是人体组织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具有独特的遗传信息和生物学特征。

通过对血迹的分析,可以确定血迹的来源、类型、数量、分布等信息,从而帮助确定犯罪现场的情况、作案手段、受害者和嫌疑人之间的关系等重要线索。

2. 技术手段:血迹检验依靠一系列的科学技术手段,如显微镜观察、酶学检测、DNA分析等。

这些技术手段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比如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确定血迹的形态特征,酶学检测可以确定血迹的类型(人类血液还是动物血液),而DNA分析可以确定血迹的来源和与嫌疑人之间的关系。

3. 专业性和准确性:血迹检验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才能正确地采集、保存和分析血迹,并准确地解读分析结果。

这样可以确保血迹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判和错误的结论。

4. 法律意义:血迹检验的结果常常被作为法庭上的重要证据,对于犯罪案件的调查和审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血迹检验的过程和结果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确保其在法庭上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5. 伦理和隐私保护:血迹检验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和生物信息,因此在进行血迹检验时必须严格遵守伦理和隐私保护的原则。

相关的法律和规定要求在采集、保存和分析血迹时必须保护个人的隐私,确保血迹检验不会侵犯个人权益。

总结起来,血迹检验在刑事侦查中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通过对血迹的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辅助犯罪案件的调查和审判。

然而,血迹检验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遵守相关的法律和伦理规定,以确保其可靠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血迹分析实验报告

血迹分析实验报告

血迹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血迹分析1. 实验目的研究血迹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探究血迹分析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2.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辣根过氧化酶溶液- 酪氨酸溶液- 血液标本(丙酮处理后的人为血液)- 毛细管- 显微镜- 显微摄影设备方法:1) 血迹模拟:将处理后的人为血液样本滴在试纸或其他血迹模拟物上。

2) 血迹收集:使用毛细管收集血迹样本。

3) 血迹处理:将血迹样本放入辣根过氧化酶溶液中,观察发生血迹化学反应。

4) 血迹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血迹的形状、颜色和纹路等特征。

5) 血迹摄影:使用显微摄影设备拍摄血迹照片。

3. 实验结果与讨论血迹在氧气的作用下会发生血红蛋白氧化的化学反应,生成辣根素(一种蓝色色素)。

实验中,当血迹样本经过辣根过氧化酶溶液处理后,观察到血迹呈现蓝色,说明血迹中的血红蛋白发生了氧化反应。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迹,我们可以看到血迹的形状、颜色和纹路等特征。

通过分析血迹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初步判断血迹的来源(如滴血、喷溅或血迹拖移等)。

颜色可以指示血迹的新旧程度,新鲜血液呈鲜红色,逐渐转为暗红色。

纹路则可以提供关于血迹产生时的外力作用方向和血液流动速度的线索。

血迹分析在刑事侦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血迹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犯罪现场的一些关键信息,如凶器的类型、犯罪手段、伤者姿态等,有助于还原案件的经过和发生的顺序。

血迹分析也可以帮助识别嫌疑人的行为轨迹,判断案发时的物体位置和人员位置,进而提供破案的线索。

然而,血迹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血迹在实际环境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湿度和表面特性等,这可能会导致血迹的形状和特征出现变异。

此外,由于血迹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设备,对于一般警务人员来说,实施血迹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4. 实验结论通过血迹分析,我们可以研究血迹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刑事侦查中。

血迹分析不仅可以提供案件的重要线索,还能还原案件现场和犯罪经过。

血站血液检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血站血液检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血站血液检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血液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能够提供关键的健康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而血站作为血液采集和处理的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血站血液检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

目前,血站血液检测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血液检测能够提供有关血细胞、血糖、肾功能、肝功能等多个指标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站作为进行血液采集及处理的机构,起着收集、检测和分发血液的重要任务。

目前,血站已经具备了高度自动化和标准化的血液检测平台,提高了血液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血液检测的发展现状中,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代的血站常常配备有自动血液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对血液样品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自动血液分析系统通过电子设备和先进的算法,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测量和计算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数值。

这些系统具备高度标准化的流程,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比较性。

此外,现代化的血液检测设备也包括了基因检测和蛋白质检测等高级技术的应用,其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血液中的潜在问题,有助于提早发现疾病和进行个性化治疗。

血站血液检测的发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血站在进行血液检测前会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血站还会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样本的检测,以评估仪器和技术人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质量控制的实施,血站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血液检测的质量。

未来,血站血液检测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检测的数据分析和诊断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血液检测数据,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辅助诊断。

同时,个性化医疗的需求也将会推动血液检测的发展。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血液检测将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个性化医疗信息,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犯罪现场血迹形态的内在关系探讨

犯罪现场血迹形态的内在关系探讨

犯罪现场血迹形态的内在关系探讨潘韬【摘要】犯罪现场的血迹形态有多种类型,包括滴落状血迹、喷溅状血迹、抛甩状血迹、流柱状血迹、擦拭状血迹、血泊等,在案件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在一个案件中,同一种血迹形态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案件阶段;在同一案件阶段,某一血迹形态又可能转变成其他血迹形态.通过对各种血迹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案件发生的过程和动作的顺序变化等,对分析还原案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血迹形态;内在关系;犯罪轨迹;命案侦破【作者】潘韬【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8犯罪现场血迹形态有多种类型,各种血迹形态在案件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

在一个动态的案件发生过程中,各种血迹形态并不是独立存在于现场的,它们之间也有着动态的内在联系。

同一种血迹形态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案件阶段,也可能在同一案件阶段,某一血迹形态又转变成其他血迹形态。

在杀人、抢劫等一系列犯罪案件的作案过程中,作案人不断地打击受害人,受害人受伤会产生滴落状血迹,随着搏斗的激烈程度增加,滴落状血迹可能变成抛射状血迹、流柱状血迹,地面上可能产生擦拭状血迹。

案发后,被害人昏迷或者死亡,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血迹形态可能变成血泊、流柱状血迹等。

犯罪现场的血迹形态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滴落状血迹、抛射状血迹、撞击状血迹、接触状血迹[1]。

(一)滴落状血迹滴落状血迹是血由高处呈自由落体运动落在低处,在下落过程中只受到重力作用形成的血迹状态。

如果还受到其他作用力,那么形成的血迹形态就不是滴落状血迹。

滴落状血迹主要分布在现场的地面上。

当受伤流血的作案人或受害人在现场某一位置停留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出现滴落状血迹。

随着停留的时间越长,滴落状血迹也就越多,此时可能会转变成一个小型的血泊。

血液形态学问题研究报告

血液形态学问题研究报告

血液形态学问题研究报告一、引言血液是人体内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通过血液的循环,身体可以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需物质传输到细胞,并排除代谢废物。

血液中的成分和构造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血液形态学问题对于人们了解血液的基本特征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血液形态学的基本知识、血细胞的类型和功能以及常见的血液形态学问题。

二、血液形态学的基本知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参与免疫和抵御病原体,血小板则负责止血和血液凝块的形成。

血细胞形成于骨髓中,经过一系列分化和成熟过程,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三、血细胞的类型和功能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并将其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红细胞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其转化为碳酸,再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2. 白细胞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主要负责免疫和抵御病原体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的能力,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则具有抗寄生虫的作用。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T细胞和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反应。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释放出血小板因子,促使血液凝结,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止血。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于止血过程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四、常见的血液形态学问题1.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的疾病。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这些贫血类型的发生机制不同,但都会导致供氧不足,引起疲劳、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

2.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以体内白细胞异常繁殖为特征。

法医学在血迹鉴定中的应用

法医学在血迹鉴定中的应用

法医学在血迹鉴定中的应用血迹鉴定是法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对血迹的分析,帮助破案和解决犯罪案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法医学在血迹鉴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犯罪侦查和司法判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血迹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血迹鉴定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血液的特性和血迹的形成机制,通过检测血迹的组成成分和物理特性,以确定其是否与犯罪案件有关联。

一般而言,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等成分。

在血迹形成时,红细胞会凝聚并形成血块,而白细胞和血小板则会与外界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形态各异的血迹。

血迹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血迹类型的鉴定,包括血液的确认与定位。

其次是血迹的寻找与采样,通过对犯罪现场的仔细检查,寻找可能存在的血迹,然后进行采样与保护。

第三是对血迹的性质进行化学检测,如血型鉴定以及DNA分析等。

最后是对血迹模式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血迹的形态、大小、分布等进行分析,推测犯罪过程及动机。

二、1. 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血迹鉴定中最常见且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不同的血型具有不同的抗原和抗体特征,通过对血迹中抗原和抗体的反应,可以初步确定血迹的类型。

血型鉴定可以帮助警方缩小嫌疑人范围,对案件的侦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DNA分析随着DNA技术的突破性进展,DNA分析已成为血迹鉴定中最精确、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血迹样本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可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并与案发现场的血迹进行比对。

DNA分析在刑事侦查和司法审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于破解难题和冤假错案的辨识。

3. 血液成分分析通过对血迹中的血液成分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血迹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要的细节信息。

例如,根据血红蛋白的稳定性和血清酸性磷酸酶(PAFP)的活性,可以推断出血液的年龄。

血液成分分析对于破案和司法判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4. 血迹模式分析血迹模式分析主要通过对血迹形态、大小、分布等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推断出犯罪过程和凶手的动机。

血迹形态分析实验室建立的探讨

血迹形态分析实验室建立的探讨

血迹形态分析实验室建立的探讨作者:杨瑞韩晓华李立瞿勇强甘建骏来源:《高教学刊》2017年第03期摘要:血迹是命案现场特别是机械性损伤致死的现场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痕迹物证,血迹的分布和形态对現场分析起着关键性作用,与现场勘验、法医物证检验及法医病理检验的情况相结合,便能为犯罪现场重建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在我国,虽然血迹形态分析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但理论性和系统性研究相对滞后。

因此,建立血迹形态分析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要创建血迹分析的实验平台,创新对不同承载客体上血迹的发现、显现和提取的方法,计算分析血迹形态模拟的实验数据,研究血迹的形态变化和形成机制,更好地综合利用血迹形态分析现场的理论,为教学、研究和办案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血迹形态分析结果在法庭科学证据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血迹形态分析;模拟实验;犯罪现场重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139-02一、血迹形态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发展现状现场血迹形态分析(Bloodstain Pattern Analysis)简称“BPA”。

国外的血迹形态分析学科从建立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国际血迹分析协会(IABPA)于1983成立,到2004年,已经有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丹麦、芬兰、挪威、中国台湾等世界各地的750多个城市加入了国际血迹分析协会组织。

近年来,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发展迅速,而且非常普及,国际上如美国专门设置有“血迹形态分析师”这一单列的技术序列,包括法医在内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接受系统的规范化技术培训及考核后才能从事该项工作。

更重要的是,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血迹形态分析理论不仅在现场分析与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在诉讼活动中,血迹形态分析的结论已经作为法定证据形式被法庭认可和采信。

(二)国内研究发展现状我国血迹形态分析学科的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学术团体,没有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学科体系,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浅谈现场血迹形态对现场动态分析的作用

浅谈现场血迹形态对现场动态分析的作用

浅谈现场滴落状血迹形态对现场动态分析的作用摘要血迹是命案现场上常见的痕迹之一。

分析现场上的血迹、研究其规律特点、揭示案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破案过程中,对于确定案件性质、寻找嫌疑人移动方向,认定杀人凶器、分析作案过程、寻找杀人现场、刻画犯罪嫌疑人、肯定和否定嫌疑对象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侦查破案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有力的依据。

关键字:现场; 滴落状血迹;角度;线索AbstractThe blood stain is a homicide case the spot up one of the familiar traces.Analyze the spot up of blood stain, study its reg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nounce to public the inside contact of of case, at whole solve process in, for make sure a case property and look for a suspect to move a direction, affirm homicide weapon involved in murder, analysis commit crime process, look for homicide the spot, depict crime suspect and affirmation and negative suspect object etc.s all have a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for investigate to solve the clues and emollient basis of providing the importance.Key word:The spot;The drop falls form blood stain;Angle;Clues目录第一章现场血迹在破案工作中的应用 (1)1.1 滴落状现场血迹的运用 (1)1.2 滴落状血迹目前的实验数据 (1)1.2.1 静态滴落血迹形态直径数据 (1)1.2.2 动态实验在水泥路面上的实验数据 (2)第二章实验过程 (2)第三章实验数据及与目前警方常用数据对比 (8)第四章对比结论 (9)致谢 (11)参考书目: (12)第一章1.1滴落状现场血迹的运用血迹是命案现场上常见的痕迹之一,特别是机械性损伤致死的现场。

命案现场的血迹形态分析

命案现场的血迹形态分析

命案现场的血迹形态分析命案,指的是有被害人死亡的刑事案件,这类案件在死刑案件中占据极高比例。

由于亲历犯罪的被害人已经死亡,使得命案在重建犯罪时很容易偏于依赖口供。

实践证明,虚假口供是导致错误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口供具有天然的防御性,在缺乏被害人对质时,这一本性容易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或者受到不当行为的影响,有可能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虚假供述。

所以,为追求案发过程的真实再现,应当高度关注命案现场客观存在的证据,尽可能从中发现和挖掘犯罪信息,血迹便是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痕迹物证之一。

由于血液携带具有可供作个体识别的生物信息,如血型、DNA分型,可以通过生物检验技术来确证身份识别信息。

因此,血迹不仅对于命案侦破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公诉环节构建命案证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拟结合死刑案件的审查实践,就如何审查运用命案中的血迹,实现其应有的证明价值作一初步探索,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命案中血迹的特点和分布形态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血管系统。

血管系统密布人体全身,只要有开放性创口,一般就会有血液流出,并在相应位置留下痕迹。

命案中的血迹有如下特点:一是客观性和稳定性。

血迹及其分布位置、形态、数量等均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血迹一旦凝固,又能保持较长时间,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事后伪装或者被完全破坏彻底清除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复杂性和广泛性。

人体内不同部位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具有差异,当创口部位和深度不同时,血液会出现滴落、流淌、喷溅等不同流出方式,再加上人体的运动,便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血迹形态,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此同时,流动的血液会渗入墙角、缝隙、夹层,喷溅的血液则可以达到一定的距离和高度,使得血迹可能会存在于现场任何地方,分布相当广泛。

三是动态性和立体性。

血迹是伴随着损伤的产生,也伴随着被害人或者行为人及其使用工具的运动而形成,可以因创口的部位、深度以及运动的速度、力度、节奏、先后顺序等不同,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立体的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动态过程。

垂直滴落状血迹形态分析(警校论文)

垂直滴落状血迹形态分析(警校论文)

题目垂直滴落状血迹形态分析_________(部)_______专业(本科/专科)___________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二〇一〇年六月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没有抄袭他人成果,若有抄袭,愿承担法律责任。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日二〇一〇年六月二日垂直滴落状血迹形态分析摘要血迹是刑事案件现场常见的物证之一,尤其在命案现场更为常见。

通过对犯罪现场血迹的勘验,根据血迹的形态,不仅可以对犯罪过程进行重建,还可以提取血迹的血样进行检验、分析,排除或认定犯罪嫌疑人。

利用犯罪现场血迹排除或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要依赖于血型检验和法医DNA技术,这些手段在国内外的刑事案件侦破中都被广为运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利用犯罪现场血迹对犯罪活动过程进行重建,主要是利用血迹所反映出的形态。

形态类证据尽管不如仪器分析得出的结论那样精确,但对分析犯罪活动过程、进行犯罪现场重建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法医DNA技术广为普及、备受重视的同时,加强血迹形态分析领域的研究将对全面、充分地诠释犯罪现场血迹包含的信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血滴、墨水滴、高度AbstractThe blood stain is one of the criminal case the spot familiar thing certificates, particularly more familiar in the homicide case on the scene.Pass the inspection toward the crime the spot blood stain, according to the appearance of blood stain, can not only carry on a reconstruction to the crime process, but also withdraw the blood kind of blood stain to carry on examination, analysis, expel or affirm a crime a suspect.Make use of a crime the spot blood stain expel or affirm that the suspect of crime mainly relies on a blood type an examination and legal medical expert DNA technique, these meanses bust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ase in is all widely developed a huge function for the usage.Make use of crime the spot the blood stain carries on a reconstruction to the crime movable process, mainly is the appearance that makes use of a that blood stain reflects.Appearance proof though the not equal to instrument analyzes the conclusion of virtuous so precision, have very high value towards analyzing crime movable process and carrying on crime the spot rebuilding.At legal medical expert DNA technique widely for make widely available and fully is valued in the meantime,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the blood stain appearance analysis realm will to overall, adequately explain a crime the spot blood stain include of the information has the certain push the function.Keyword:Blood drop、ink drop 、height目录一理论引导 (1)1.1 血迹定义 (1)1.2 血迹分析 (1)二实验研究 (2)2.1 实验目的 (2)2.2 实验器材 (2)2.3 实验客体 (2)2.4 实验步骤 (2)2.5 实验效果图 (2)三实验结果分析 (8)四实验总结 (8)参考书目 (9)致谢 (10)一理论引导1.1血液一旦离开身体,便以血滴形式遵循物理学运动规律自由落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吸引、空气阻力的作用。

命案现场勘查中血迹勘验与研究

命案现场勘查中血迹勘验与研究

命案现场勘查中血迹勘验与研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现场血迹勘验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命案侦破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血迹勘验作为命案现场勘查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案件侦破的效率,通过对血迹科学合理的检验鉴定,能有效分析出命案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人数,追踪抓捕到重要嫌疑人。

本文将进一步对命案现场勘查中血迹勘验展开分析和探讨。

标签:命案现场勘查血迹勘验分析引言在命案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或者受害人或多或少都会遗留一些血迹。

命案侦查人员通过对现场血迹的勘验和研究,能有效判断出命案发生的相关地点、具体的作案时间以及整个作案过程,从而加快整个命案的侦破过程。

一、血迹的形态与分类1.血迹的形态血迹的主要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点状,点状形态血迹的主要特征呈现为圆点形、水滴形、椭圆点行以及长点形[1]。

2)条柱状,条柱状血迹的主要特征呈现为长方条形,血迹图形的宽度偏向一致性,存在图形一侧两端部位略粗的情况。

通过观察血迹载体的位置移动,条柱状血迹会发生弯曲分叉以及转折等不同形态转换[2]。

3)泊状,泊状形态血迹的主要特征呈现为血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有一定空间大小的血迹。

泊状血迹的含血量较高,具备一定的厚度,在血迹当中会产生低洼处或者载体平面。

2.血迹的分类血迹的分类又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滴落状血迹,滴落状血迹的主要形态为点状,它的形成过程是通过血液从相对高度滴落在载体上。

与此同时,当滴落的血液垂直于载体时就会形成点状血迹,当滴落血液是倾斜于载体时就会形成长点形血迹[3]。

2)喷溅状血迹,当受害人或者犯罪分子受到严重创伤后,身体部位的动脉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喷溅而出,从而形成喷溅状血迹。

喷溅状血迹的主要形态特征呈现为方向一致、大小相似,偏向均匀密集的点状迹。

其中血点的大小与血管的直径刚好是正比例关系。

3)流柱状血迹,它的主要形态特征呈现为条柱状,一旦血量多,血液载体表面光滑、渗透性偏差时,血液就会凝聚与终止端,而血液的最终形态会呈现为下粗上细、下浓上淡的条柱血迹[4]。

国内外血液集中化检测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血液集中化检测现状及展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年第16卷第02期IMHGN,January2010,V01.16No.02力,从2000年起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就一直控制在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标准范围内,说明高州市采取的监测策略和实施的控制措施是有效的。

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监测要求,说明高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运行正常,系统监测I:作的可信度较高,能反映本地新生儿破伤风发病实际数。

资料显示11l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全部在家分娩,都是由未经培训的人员接生,其中106例孕妇没做产前检查,说明提高孕妇嗣产期保健知识,实行住院分娩和新法接生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最主要措施。

ll1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中,所有母亲都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

而母亲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后产生的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

胎儿的lgG抗体水平从母亲妊娠的第4个月到分娩时逐渐升高。

出生时,新生儿通常具有与母亲相同或稍高一点的破伤风抗体滴度,从而提供对新生儿短暂的破伤风被动保护…。

说明对育龄期妇女开展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有效方法。

外来人口发病38例,占34.23%。

因此,对外来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和孕妇实行全面接种破伤风类毒素,也是预防控制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科学、简单、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111例病例中97例为计划外牛育,男婴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婴,提示有可能存在漏报现象,即女婴发病未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l】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46—153.【2】王环增.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疾病控制专业【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162.【3】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工作规范资料汇编lm].2003:47.【4]黄波.化州市2000—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分析【J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80.国内外血液集中化检测现状及展望王长金(收稿日期:2009—10—03)(责任校对:吴琴娟)【摘要】采供血机构血液集中化检测管理模式是血液安全必然性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国内外血液集中化检测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展望我国采供血机构血液集中化检测的实施情况。

中国血液成分制备现状与展望

中国血液成分制备现状与展望

中国血液成分制备现状与展望近年来,随着《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等法规、标准的颁布实施,我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成分制备逐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随着制备流程的优化,制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我国血液成分制备逐渐实现由手工分离向自动化转变。

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采供血机构的制备情况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为了解不同地区采供血机构的血液成分制备现状,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我们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和全国采供血机构血液成分制备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国内血液成分制备现状进行调研。

一血液成分制备发展概况输血技术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在临床抢救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824年布伦德尔(Blundell)首次对8位严重出血的产妇进行输血治疗,救治成功5位患者,自此临床上逐渐开始尝试输血治疗[1]。

1915年美国勒威森(Lewisohn)证实0.2%枸橼酸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抗凝剂,使输血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

1940年,爱德华(Edwin)通过蒸馏法首次从血浆中分离出白蛋白用作“二战”期间伤员的抗休克药物,疗效显著[3]。

1949年,爱德华(Edwin)等研究了一种新的全血分离技术,即离心分离法[4]。

1950年,沃尔特(Walter)和墨菲(Murphy)研发了塑料血液采集袋,为血液采集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血液成分分离变得更加便捷安全。

1953年,第一台低温双杯结构的离心机在Arthur D.Little,Inc.公司诞生。

1959年吉普森(Gibson)提出成分输血的概念,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输入需要的血液成分。

1960年,第一个用于分离血浆和红细胞的治疗性血浆单采程序被报道。

1960年,弗雷瑞奇(Frareich)成功进行了粒细胞输注。

1965年,科恩(Coen)成功进行了血小板输注。

1969年墨菲(Murphy)和加德纳(Gardner)论证了室温下储存血小板的可行性。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众所周知,国外的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发展迅速,而且非常普及,在现场分析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可作为法庭的证据使用,而目前在我们国内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发展的非常缓慢,无论是研究还是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让大家对我国血迹形态分析现状有个大概的了解,更希望有更多的热心人士来推动我国在血迹形态分析领域的发展. +K: Dx! 9一、目前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及发表论文的现状(暂不包括台湾及港澳地区)n`B :;2X,1、从出版的书籍来看,1988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许卫平主编的《实用现场血迹勘查》一书,2002年宁波出版社出版了许卫平主编的《现场血迹勘查与分析》一书,书中对现场血迹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 L nGL] /2、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理论研究论著有:闵建雄在刑事技术2002年第5期发表《浅谈血迹分类》一文,对血迹形态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使广大血迹分析爱好者,对血迹形态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其血迹形态分类的名词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技系罗亚平在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发表了《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概述》;罗亚平还在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和第三期上分别发表了《利用滴状血痕推断接触角度的理论分析》及《利用喷溅血迹判断出血点》的论著;广东公安专科学校邓大中等在广东公安科技2003年第3期发表《溅落血痕入射角的改良计算法》;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冯常俊法医在刑事技术2004年第1期发表了《从同一面墙上血滴推断喷溅源位置》一文。

a8e6H30Sm3、血迹形态实验研究的论著有:河南科技大学法医学系马书玲等8人申请了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并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第4期上发表了《滴落状血迹形态大小与滴落高度及速度的模拟实验研究》,该项目组李凡等7人还在2006年刑事技术第1期发表了《9种介质上滴落状血迹的模拟实验研究与应用》的论著;黑龙江省肇东市公安局刘向东等在2004年刑事技术第三期发表了《室外低温下血滴的变化实验》的论著。

血液喷溅分析

血液喷溅分析

血液喷溅分析血液喷溅分析近年来,电视荧屏上的古装连续剧越来越多,大有泛滥之势。

不少古装剧让喜欢司法科技的我有些郁闷,因为我常常看见古装剧中有糊涂官判“葫芦案”,即使所谓的清官断案,也没啥科学性。

当然,这是受古代科技水平所局限,而且古代法制不健全,许多官员喜欢口供和行刑逼供,能出现一个按比较科学方法探案的大宋提刑官宋慈,就特别令人惊喜。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些血案,这些血案在古代难以侦破,大多会成为冤案。

然而,到了现在,要是用上现代的血迹喷溅形态分析方法,冤案就可以昭雪。

血迹喷溅形态分析的英文是Bloodstain pattern analysis,在国际上简称BPA.利用BPA剖析古代冤案在古装剧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受到诬陷的冤案。

比如,富家书生小刘和大家闺秀小柳相识,郎才女貌,门当户对,遂一见钟情。

热恋之初自然卿卿我我,如胶似漆,两人常常在小刘独自的院子里幽会。

然而,写剧本的作者有传统的思想,认为天下没有几个痴情的男人,这书生小刘新鲜劲儿一过,便对依然痴情的小柳有了厌倦感,渐渐地少来小柳所在的青楼了。

书生小刘并没有对女人失去热情,他又勾搭上了青楼女子小胡。

从此之后,小刘常常约小胡去自己院子,并向小柳谎称自己要用功读书,考取功名。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小柳慢慢知道了小刘的花心之举,气愤不过,遂怀揣小刀,到小刘住处理论,正好撞见小刘和小胡在屋子里说笑。

小柳大声呵斥,小胡溜到隔壁房间。

小刘见遮掩不住,就承认了与青楼女子相好,并说自己不过是好色,最终要娶的还是小柳。

小柳不能容忍小刘的花心,一气之下趁小刘没有防备而举刀刺死了他。

此时,小胡听见隔壁响动异常,就过来看情况,发现小刘倒在血泊之中已经断了气,痴情的小胡抱着小刘失声痛哭。

就在此时,小柳拾起一根木棍躲在门后,抬棍打晕了小胡。

过了一会儿,被打昏了的小胡醒来,发现自己正握着一把小刀,身上也是血迹斑斑。

此时,小柳带着捕快冲入房内,一口咬定小胡就是杀人凶手。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第一篇: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众所周知,国外的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发展迅速,而且非常普及,在现场分析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可作为法庭的证据使用,而目前在我们国内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发展的非常缓慢,无论是研究还是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让大家对我国血迹形态分析现状有个大概的了解,更希望有更多的热心人士来推动我国在血迹形态分析领域的发展.+K:第二篇:太阳能光伏发电国内现状和展望太阳能光伏发电国内现状和展望一、中国光伏发电的战略地位1.1 中国的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现状和预测;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国来看,常规能源都是很有限的,中国的一次能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约只有世界总储量的10%。

图一给出了世界和中国主要常规能源储量预测。

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人类的主要能源来源,因此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可再生能源中,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世界各国都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根据欧洲JRC 的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在世界电力的供应中显现其重要作用,达到1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到30%;2050 年太阳能发电将占总能耗的20%,可再生能源占到50%以上,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将在能源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

图二是欧洲JRC 的预测。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

2003 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6.8 亿吨,比2002 年增长13%,其中:煤炭占67.1%、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8%、水电等占7.3%,石油进口达到9700 万吨。

由于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所提高,比2002 年提高1 个百分点。

下图给出了我国2003 年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众所周知,国外的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发展迅速,而且非常普及,在现场分析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可作为法庭的证据使用,而目前在我们国内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发展的非常缓慢,无论是研究还是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让大家对我国血迹形态分析现状有个大概的了解,更希望有更多的热心人士来推动我国在血迹形态分析领域的发展. +K: Dx! 9一、目前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及发表论文的现状(暂不包括台湾及港澳地区)n`B :;2X,1、从出版的书籍来看,1988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许卫平主编的《实用现场血迹勘查》一书,2002年宁波出版社出版了许卫平主编的《现场血迹勘查与分析》一书,书中对现场血迹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 L nGL] /2、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理论研究论著有:闵建雄在刑事技术2002年第5期发表《浅谈血迹分类》一文,对血迹形态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使广大血迹分析爱好者,对血迹形态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其血迹形态分类的名词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技系罗亚平在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发表了《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概述》;罗亚平还在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和第三期上分别发表了《利用滴状血痕推断接触角度的理论分析》及《利用喷溅血迹判断出血点》的论著;广东公安专科学校邓大中等在广东公安科技2003年第3期发表《溅落血痕入射角的改良计算法》;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冯常俊法医在刑事技术2004年第1期发表了《从同一面墙上血滴推断喷溅源位置》一文。

a8e6H30Sm3、血迹形态实验研究的论著有:河南科技大学法医学系马书玲等8人申请了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并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第4期上发表了《滴落状血迹形态大小与滴落高度及速度的模拟实验研究》,该项目组李凡等7人还在2006年刑事技术第1期发表了《9种介质上滴落状血迹的模拟实验研究与应用》的论著;黑龙江省肇东市公安局刘向东等在2004年刑事技术第三期发表了《室外低温下血滴的变化实验》的论著。

,GhS [VJjR4、现场血迹形态分析的案例分析和案例报道有:1983年翟恩贵在人民司法第10期发表了《浅谈“喷溅血迹”的证据作用》;1996年李克田在刑事技术第3期发表了《杀人案件外围现场血迹的发现与利用》一篇论文;1998年王永清在刑事技术1998年第二期发表的《对两起命案被破坏现场血迹的勘验与分析》;2001年湖北襄樊铁路公安处技术科原大明、吴林长在刑事技术第2期发表的《命案现场中血痕形态分析与应用2例》;2001年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沈斌在20第4期广东公安科技发表的《命案现场勘查中血迹的综合分析利用》;2003年广东东莞市公安局陈兴武等在群众出版社出版的由陈世贤主编的命案现场分析一书中,发表了《分析血迹分布,确定一例高坠死亡性质》一文;2004年邵义初、罗辛楠在武汉公安干部学报第4期发表的一篇《浅谈利用血迹分析进行现场重现》论文;2004年浙江杭州市公安局胡彬宁在刑事技术第6期发表的《通过血迹定位认定交通肇事者一例》,2004年邓淑娇、张新华在中国法医学杂志第19卷增刊发表了《现场血迹分析一例》;2004年广东韶关市公安局邓小卫等在中国法医学杂志第19卷增刊上发表了《一例他杀现场血迹分布的分析》案例报导;2004年陕西安康市公安局的陈才安在刑事技术第6期发表的一篇《根据现场血迹分析分布确定作案人受伤部位一例》;2005年广东东莞市公安局叶汉辉、巩建新在广东省公安科技第二期发表的《命案现场中血迹形态分析与应用》;2005年湖北省麻城市公安局刘斌在第6期中国法医学杂志上发表一篇《根据现场分析和尸源认定进行犯罪过程推断一例》的文章5、《全国凶杀案件法医现场分析交流会会议论文集》收录的现场血迹分析文章有:中国刑警学院罗南宁在全国凶杀案件法医现场分析交流会论文集中,发表了《通过现场血迹对命案现场进行部分重现》一文;辽宁沈阳刑科所罗伟龙、王龙在会议上发表了《浅谈法医命案现场血迹分布的几种作用》;会议还收录了陕西省宝鸡市公安局苟高峰、李民发表的《应用现场血痕重建作案过程》一文;四川省达川市公安局杜海的《利用作案手段及血痕形态进行犯罪重建》一文。

hE'-is @76、《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物证鉴定技术破案研讨会论文选》收录的血迹形态分析论文有:四川内江市公安局荣华等发表了《喷溅血迹的形态与形成机理》及《光滑平面静态血迹的滴落高度推算》和《现场血迹的分类与应用》三篇论文;郑州市公安局昝维刚的《现场血迹分布在侦破刑事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市公安局汤锦强、冯涛《命案中血迹的发现和利用》;山东日照市公安局王永清、高华兵的《血痕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大连市公安局郑白宇的《血痕的综合利用》;广东河源市公安局黄汉初、马秀萍的《依血迹形态鉴定快速破案一例》;济宁市公安局孙学贤等《利用血迹形态变化规律破获杀人案件一例》等论文。

xjUT {iwS以上是查阅国内文献的所得,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国内现场血迹形态分析的研究和发展现状,从国内发表的论文现状分析,大家可以看出:血迹形态分析案例报道和分析多,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少,尤其是实验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滴落状血迹,形成专著的更少,而且实际案例血迹分析中有些人对血迹形态的称谓非常混乱,对血迹的形成的机理不甚清楚,比如,对血泊的称谓血堆,有些叫堆积状血迹,有些把溅落血迹统叫喷溅血迹,也有叫飞溅血迹,撞击血迹,还有甩溅,抛溅,抛射,呼溅啊等等,这种混乱叫法是很不利于血迹形态分析的交流与健康发展,急待规范改变。

6 ##_%PO<m二、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展望fh&-n u"&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我们缺乏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在我国真正的发展,笔者热切希望能看到,通过各位热心人士的积极呼吁推动,能够实现以下三个目标:IkL #SgY1、在中国法医学会领导下成立血迹形态分析专业委员会或者由中国刑事技术学会成立血迹形态分析专业委员会,负责指导规范血迹分析的研究和发展并定期召开全国血迹形态分析学术交流会。

2、对血迹形态分析学科进行认证,最终使血迹形态分析学科成为公安院校的刑技专业的正式必修课,并有全国统一的教材,使院校刑技专业毕业生掌握必备的现场血迹分析知识。

3、对在职的现场勘查人员进行现场血迹分析的正规培训,使在职的现场勘查人员也能掌握规范的现场血迹分析知识,在命案现场勘查中发挥更大作用。

6%\J" AgXO借以本文使大家对目前国内现场血迹分析学科的发展整体情况有个了解,明白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大家对血迹分析的研究热情,使我国的血迹形态分析规范化,并呈跨越式发展,及时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与国际接轨。

如果有同行需要有关文献可与我联系或者与作者直接联系。

第一,理想。

%[@ Qb=2理想是人生的航标。

人生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动力,也就没有进步。

古往今来,凡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同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都有不同的理想追求。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是,作为一名青年民警,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正确的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诗经》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崇高的理想,必定是将个人的追求与人类的前途、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想,这样的理想才是最远大的理想,才是最有价值的理想,也是值得用一生为之拼搏的理想。

时代造就伟业,作为当代青年民警,应该胸怀大志,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一名脱离低级趣味的、纯粹的、高尚的人。

崇高的理想离不开奉献。

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奉献的过程既是造福社会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只有在奉献中,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生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得到社会的肯定。

青年民警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就是要自觉把个人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兴旺、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把个人的自我追求同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联系起来,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不断满足他人,在奉献中创造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在奉献中收取理想的果实,燃烧自己的人生。

崇高的理想永远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和赢得胜利利的精神支柱。

不经风雨,哪有彩虹。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只能是通过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而不断焕发出来。

青年民警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还要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自觉将最高的目标扎根于最肥沃的现实土壤,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自觉到群众最需要的公安基层去,主动到条件最艰苦的公安一线去,在火热的公安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才干,作贡献,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成熟、成才。

二,学习。

Si;H0uP O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也是对每一个民警,尤其是青年民警的基本要求。

世界上的任何的事物,都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的。

古今中外,大凡大家,无不得益于勤奋学习,总离不开博览群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先贤为我们作出的楷模。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青年民警要跟上时代潮流和社会步伐,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个民族的落伍,一个国家的落后,总是从学习的落后开始的。

应当看到,在学习方面,我们的国家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最新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稳定的阅读人群只占总人口的5%,在学习方面做得最好的城市,上海市,其人均年阅读量也只有8本书,而美国、日本等国家却是上海市的两三倍。

就我们公安队伍来讲,学习的风气也不是很理想。

特别是一些青年民警,在学习上,总显得有些浮躁,要么是浅尝辄止,要么就是叶公好龙,学为文凭,学为门面,没用就不学,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提高,寻求进步,探求真理。

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青年民警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的进步根基。

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

学习应该是全面的学,广泛的学。

既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和公安业务学习,努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要努力学习哲学、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市场、历史等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实自己。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要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深刻体会新时期新阶段,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对青年民警提出的学习新要求,全市“两个率先”建设、全局基层基础年、重点建设年、警务改革年对青年民警提出的学习新任务,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理念,克服工学矛盾,发扬吃苦精神,磨练学习毅力,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责任、一种追求,真正在学习中,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修养德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