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介绍
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介绍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
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
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风潮”。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起义前期准备。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国民民智开启,先进的革命党人深入基层的宣传,传播了先进文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从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后,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还创办了两湖书院。
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军”,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
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新军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革命士兵们在起义中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
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
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武汉是列强入侵较早的地区,受到深重的压迫,人民反抗意识很强。
1911年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趋于成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机,果断决定选择革命力量雄厚的华中重镇武昌作为突破口,坚决发动起义。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完全正确;3、四川保路运动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武昌起义的政治制度
武昌起义的政治制度
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起义之一,其政治制度在国共合
作时期被称为“武昌民主政府”。
武昌民主政府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一、政府机构:武昌民主政府由总统、内阁、国民会议和监察院
等机构组成。
其中,总统负责领导全国事务,内阁负责实行政府的行
政工作,国民会议则是全国最高立法机构。
二、宪法制度:武昌民主政府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宪法基本原则和制度。
三、选举制度:武昌民主政府实行普选制度,要求所有公民都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四、政治纲领:武昌民主政府提出了“三民主义”作为其政治纲领,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
五、民主教育:武昌民主政府积极推行民主教育,倡导人民自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总体来看,武昌民主政府的政治制度重视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
教育,倡导平等自由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民主色彩。
武昌起义简介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犟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
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缐,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覆的进攻,终於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以上就是武昌起义的经过了。
虽然武昌起义本身还是很重要的,但是起义的详细经过也并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以上内容只要稍作了解即可,当然,时间和重点事件大家还是记住比较好。
还有需要牢固记忆的就是武昌起义的影响,这个在各个考试中都容易被考到,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好准备。
武昌起义的意义及成功原因
武昌起义的意义及成功原因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小面和小编一起看看武昌起义的意义和成功原因吧。
1武昌起义的意义影响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封
建统治的丧钟。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现在武汉革命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
他们发挥主动性,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掌握革命武装,抓住历史时机,敢把皇帝拉下马,主动出击,发动首义,创立湖北军政府。
其次是武汉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的革命精神和献身精神。
武昌起义的胜利是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奋斗和英勇流血牺牲换来的。
如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慷慨就义,程定国、熊秉坤勇于发难,纪鸿钧、王世龙舍身烧督署,都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
广大武汉三镇人民群众也同仇敌忾,支援革命,商人捐款,工人、农民、市民踊跃参军,与革命军并肩作战,痛击清军。
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把它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引领革命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5]初创法治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武昌起义。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
众人推宋教仁起草。
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6]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
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
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7]《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
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
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8]开启共和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9]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武昌起义
一、黑云压城1911年,是清廷的多事之秋。
这个腐败、专制、卖国的政权正一步步走向倾覆。
这一年的6月,四川爆发了反对清政府把铁路专利权出卖给洋人的“保路运动”。
为镇压这次运动,清政府命令端方自湖北领兵进入四川,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时隔不久,湖北省城武昌却爆发了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说起来,清政府对武汉的控制不可谓不严,因为武汉是当时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党人活动的重点地区。
但它没有想到的是,革命党人在新式陆军中正大量地做着革命工作,新军中正酝酿着反清的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在1904年成立的武汉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一开始就把新军作为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
以后这一团体遭到破坏,但随之成立的其他革命组织一直没有改变工作重心。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大批革命知识青年投入新军,在军队中进行了长期细致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湖北新军的标(团)、营、队(连)各单位都有革命党人的代表。
到武昌起义的前夕,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士兵已多达五、六千人,占军队总人数的30%左右。
四川保路风潮爆发后,湖北革命党人认为现在正是发动起义的大好时机。
9月,湖北革命党人把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起来,组成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以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会长孙武为参谋长,制订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准备于10月6日举行起义。
但由于准备得不充分,不得不延期。
在重新准备期间,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使得革命党人和士兵临时自发举行了起义,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义机关泄露,革命党人被捕事情还得从孙武搬弄炸弹出事说起。
9日中午,孙武在革命党储存起义物资的汉口宝善里22号楼里搬弄炸弹,不料用力过猛,把盛有药水的玻璃管撞破了,药水滴在炸弹里面,引起了爆炸,孙武被炸伤。
正在租界内巡逻的印度巡捕看见22号房屋往外冒烟,还以为失了火,就急忙奔了过去。
与孙武在一起的革命党人刘公、李作栋见势不好,急忙搀着孙武出了门,径直往同仁医院去了。
武昌起义简介概括经过
武昌起义简介概括经过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后,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的是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后,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的是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百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度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知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道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回为刘公。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答革命。
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自然是黎元洪。
他半推半就当了这个都督,这一点,历史课本里说过了,很多人都知道。
不过,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中表现的具体细节,在课本中不可能呈现多少。
黎元洪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北洋海军、湖北新军、首义都督、三任民国副总统和两任民国大总统诸时段,其间有功大于过者,亦有功过相偿者,还有过失难辞者。
轶事典故——身后遗嘱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25日,黎元洪在看赛马时突然昏倒。
6月1日,让秘书起草遗嘱,告诫子女要从事实业,勿问政治。
两天后65岁的黎元洪在寓所病逝。
另一只孔雀也在这时死了。
次日凌晨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
北洋军阀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黎元洪的遗嘱以通电方式发表,其中包括:从速召集国民大会,解决时局纠纷;实行垦殖政策,化兵为农工,勿使流离失所;振兴实业,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利。
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早定政治方针与教育宗旨;民元以来,凡无抵触国体之创制,均应一律保持,请勿轻议纷更;和平统一,利国富民。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第二天,起义领导 人汇集红楼礼堂,经过商议, 为了扩大影响和提高革命军 的声望,共同推举清新军协 统黎元洪任中华民国军政府 鄂军都督。军政府成立后的 第一件事,就是由都督黎元 洪签发安民告示。当革命党 人要黎在安民告示“都督” 下签署“黎”字时,黎元洪 怎么也不肯执笔,口里说: “莫害我,莫害我。”革命 党人李翊东就提笔代写了一 个“黎”字。这件维护治安 的告示,对于稳定局势曾起 过一定作用。
治。朝廷发布上谕,任命袁世凯为
湖广总督,并命令他立即上任。袁
世凯对此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理
由是自己的“足疾”日见加重。无
奈的朝廷只好派人以大清江山社稷
的名义去河南面请他。
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的统治已难 维持,需要一个新的走狗来代替它, 而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已为帝国主义 所赏识,同时他又是当时最大的实
力派。
3.袁世凯复出的活动:
袁世凯掌权后即刻派兵攻打武汉,直接打击和削弱革命力量;采取欺 骗手法表示赞成共和,同时又拟定了停战,清帝退位,举他为大总统 三项条件,派人渡江通知湖北军政府,商议南北议和。
在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湖北军 政府接受了三项条件。双方代表在上海举行 谈判。
小结:
1911年,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起来,组成共同的领导机构。
武昌起义的领导人: 蒋翊武 →临时总司令 孙武 →参谋长
3.武昌起义的主力军: 新军
二.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
1.武昌起义过程: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引来巡捕搜查。 起义用的旗帜,印信、文告和革命党人的名册都被搜去,转交给清政府。 蒋诩武通知革命党人,在当晚发动起义。正在这时,起义总部被清军包围。 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被捕。
武昌起义概况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於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犟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武昌起义的社会发展趋势
武昌起义的社会发展趋势
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
武昌起义的社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武昌起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加速了中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 促进农民、工人和市民阶层的觉醒和动员:武昌起义的影响不仅限于军事和政治领域,也深入到各个社会阶层中。
农民、工人和市民阶层在此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开始积极参与到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
3. 推动中国共产的形成和发展:武昌起义为中国共产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中国共产通过在武昌起义中的积极参与,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发展机会,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加强国际反帝反殖斗争的合作:武昌起义也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国际斗争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为推动全球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它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
展,促进了中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了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为中国和全球的发展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缺少组织和领导。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十次武装起义,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传革命、振奋人心的作用。
湖北位居长江腹地,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水陆交通中心。
帝国主义各国早就在这里辟租界,开商埠,办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城乡各个角落。
这就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破产,人民被迫走上革命的道路。
随后又陆续成立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
湖北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在士兵中发展革命组织,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新军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1911年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
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
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极大震恐。
帝国主义各国迫于革命形势,不得不宣布“严守中立”,同时又派军舰集结武汉江面,作武装干涉的准备。
清廷则于10月12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两镇南下进攻革命军,14日再度起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委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
袁世凯想趁机攫取更大更高的权位,以“足疾未痊”为理由假意拒绝出任,直到清廷委他为钦差大臣,给他统率水陆各军的大权,他才“出山”南下。
10月17日清军不断向刘家庙增兵,于是爆发了阳(汉阳)夏(夏口,今汉口)战争。
湖北革命军民奋起保卫武汉,群众踊跃参军,几天之内,军政府扩军达四万人。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辛亥革命,许多人将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但是两者又有区别。
你知道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区别是什么吗?请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区别关于辛亥革命,目前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便是把它界定为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
尤其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作如是观者不在少数。
与此相关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即把辛亥革命定义为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
这后一种解释显然比前一种解释界域要宽,它可以不必把辛亥革命限定为武昌起义,因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外延要比“武昌起义”广泛得多。
但另一方面,由于特定时间(即“1911年10月10日”)的限制,这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又成为对“武昌起义”的性质的界说。
这样一来,它又很难与前一种解释划清界限。
现在不少人往往把“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这几个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混为一谈,其症结就在于对“辛亥革命”缺乏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界定辛亥革命呢?所谓“辛亥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
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
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至于1907年至1911年10月前孙中山等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起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存续期间和解体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包括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虽然都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辛亥革命的范畴。
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
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
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是文学社。
清末湖北武汉新军中的革命团体。
其前为群治学社改组的振武学社,宣统元年(1909年)阴历正月初九,振武学社社长蒋翊武等在武昌黄鹤楼举行会议,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蒋翊武沿任社长。
宗旨是“兴汉排满,推翻专制,驱逐满奴,夺回汉室江山。
”
发起人有张廷辅、刘复基、蒋翊武、李擎甫、沈廷桢、张筱溪、唐子洪、商旭旦、谢鸣岐、萧良才、曹珩和黄季修等12人。
蒋翊武、刘复基为正、副社长。
社址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
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翊武任社长。
借“研究文学”为名,文学社有严密的组织,入社会员需经严格考察,以防不测。
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吸收社员五千余人。
后与共进社组成起义领导机关,发动了“武昌起义”。
1912年6月,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增强革命力量,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
1。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引言:1911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即武昌起义。
这场革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也彻底撼动了清朝统治的根基,成为新中国的奠基石。
本文将对武昌起义进行简要介绍,并重点探讨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清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外国列强入侵,国内民众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同时,清政府的腐败和专制统治加剧了社会的不满。
此时,思想解放的思潮在国内迅速传播,并形成了反清反封建的抵抗运动。
特别是中国兴起了一个新党派——同盟会,该党成员以反对清朝统治为目标,组织起义,推翻清朝政权。
二、起义的过程:武昌起义是由同盟会领导下的革命军事团体发动的,起义的发生地点位于湖北省武昌城。
起义的导火索是同盟会成员黄舜申暗中筹划的武装起义。
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且通过秘密联系广泛的同盟会党员以及其他党派的人员,扩大了起义的力量。
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清晨,当时,革命先锋郭济培率领千余名士兵夺取了武昌城的守军,并迅速占领了重要的官方机构,如武昌兵工厂、武昌城火车站等。
起义爆发后,起义军连忙发动了广泛的群众运动,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加入革命队伍。
经过短暂的战斗,起义军迅速控制了整个武昌城。
三、起义的影响:1.清朝统治遭到重创:武昌起义的发生对清朝统治有着极大的冲击。
起义军占领了湖北省的省会武昌,使得清朝政府几乎丧失了对湖北地区的控制。
起义消息传开后,各地的起义势力迅速蔓延,最终导致清政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对整个中国大陆的控制。
2.辛亥革命的开启:武昌起义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础。
起义的成功激励了其他地区的民众也参与到反清斗争中来。
随后,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起义和革命斗争,并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清朝统治近300年的历史。
3.国际社会的关注:武昌起义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起义的成功打破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为中国打开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国际上也收到了该起义的影响,扩大了中国在世界各国间的影响力。
武昌起义_精品文档
武昌起义引言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起义,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开端。
本文将详细介绍武昌起义的起因、经过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与起因1. 晚清政府的腐败与困境晚清政府在执政期间,腐败盛行、国力衰败,造成了社会的不满与危机。
政府的经济财政困难导致军费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军队的士气低下,无力打击外敌。
社会民众由于沉重的赋税和苛捐杂税的压迫,生活困难,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2. 新兴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反抗19世纪末,大量的新兴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改革,并努力寻求改革的途径。
他们接触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这些新兴知识分子力图通过自强、社会变革来实现中国的振兴。
3. 日本明治维新的例子日本的明治维新给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带来了强烈的启示。
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强力改革,才能够摆脱落后的状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二、武昌起义的经过1. 党派合作与计划武昌起义是由多个党派合作发起的。
以光复会、同盟会为主力,包括了各党派的代表。
他们在事前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和准备,制定了起义的时间和行动方案。
2. 莫尔浮图楼和公安局的攻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第一阶段开始。
起义军在莫尔浮图楼和公安局展开攻势,成功占领这两个关键的地方。
这为他们随后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10月10日晚,起义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4. 起义军的成功与军阀割据起义军在武昌的成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起义浪潮,大片的地区纷纷响应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
然而,起义后各地军阀割据,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和动荡。
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1.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武昌起义的成功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为中国历史的新发展开启了大门。
2. 推动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武昌起义的成功鼓舞了一代年轻人,成为中国近代革命斗争的精神指导。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於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犟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
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
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延期。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於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於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起义武昌城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
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
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
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
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
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
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
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
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
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
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八时(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
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黎元洪像集(10张)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
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馀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囯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
会议请汤化龙主持。
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
晚上成立谋略处。
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
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
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黄兴像集(10张)为军旗。
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
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汇合。
相关文献: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暂行条例、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布满清政府罪状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布告全国电、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布告海内人士电、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致满清政府电、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清檄文。
[3]袁世凯出山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养病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托病不就。
10月22日湖南独立。
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
10月27日任命袁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
袁督师到鄂,驻节袁世凯像集(23张)孝感萧家港。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
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
11月2日,在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
11月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1月6日,宣统帝下罪己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
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
11月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
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
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
革命后续发展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辛亥革命历史照片(40张)起义。
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
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
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
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
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
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清海军反正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
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
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列强的中立与调停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南北议和1911年10日本绘画“辛亥革命”(16张)月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为诱胁革命军向袁世凯妥协,向湖北军政府多次试探,11月26日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条件。
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
1911年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
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
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
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蝎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
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
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南京临时政府12月1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事宜。
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中华民国临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代表们分成支持在湖北立首功的黎元洪以及支持黄兴两派,相持不下。
12月15日,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12月25日,孙文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孙文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
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文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
1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
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苏咨议局会议厅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
临时大总统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
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
”选出。
参加选举的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孙文获得十七张有效票中的十六票,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时合影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
1月2日,孙文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文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下设十个部,陆军部总长黄兴兼任参谋本部总长,海军部总长黄钟瑛,外交部总长王宠惠,司法部总长伍廷芳,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实业部总长张謇及交通部总长汤寿潜。
此外,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印铸局长黄复生。
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
1月28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为任参议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清朝灭亡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月2日,清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等十五人电内阁,誓死反对共辛亥革命成功纪念明信片(20张)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军用。
同日,京东发生滦州起义。
1月3日,陆征祥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
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1月7日,清第一军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
同日,日本轮船密运步枪一万二千枝,子弹二千万发,机关枪六挺,山炮六门抵南京。
1月10日,清军王怀庆镇压滦州起义。
1月12日王公会议,奕劻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载泽、载洵、善耆及恭亲王溥伟反对,并与良弼、铁良、毓朗等决组宗社党与南方对抗。
1月16日,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
1月22日,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
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
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逼清帝退位画报可有优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