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修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
一、导入新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盛赞滕王阁的名句。

滕王阁位于市沿江路赣江边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滕王阁简介
腾王阁始建于唐代。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

唐高祖第22 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营建,阁以其封号命名。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 年)六月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公元653 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这座楼台——“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历时一千三百多年,饱经沧桑,历代屡毁屡兴达28次。

1926年毁于兵灾(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

经过南昌市民的几年努力,1989年重阳节,滕王阁终于重新矗立于赣江之滨。

写作背景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为滕王阁重修竣工举行盛宴,共庆重阳登高佳节。

此时,王勃南下探亲,乘船路过此地,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于是他也被邀入席,参加了盛宴。

他触景生情,文思泉涌,当场挥毫,即席赋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

作品中佳句迭出,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可谓,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关于这篇作品还有段佳话趣事:同步辅导103“二、写作背景”
过渡: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骈文知识(琅琅上口)
同步辅导103“一、文学知识”
王勃简介
今天我们就随着王勃的笔杆一起去一睹这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结构
同步辅导103“三、全文结构”
三、简析课文一二段
1、重点字词教师点拨学生明确(不需逐字逐句翻译)
2、全体学生诵读第一段,任务: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
①洪州的地理风貌
②参加宴会的人物
3、提问:这两方面的内容是如何联系来的?找出连接两项内容的一句话。

明确: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提问:这次参加宴会的主人、宾客怎么样?
参加宴会的人物尊贵
小结:第一段主要概写了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5、第二段主要是写景,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否一样?
明确:
①前往滕王阁的路上之景
②登上滕王阁后眺望之景
6、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课后练习)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

“落霞”自高而下,“孤鹜”横空而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水天一色,融为一体。

这是一幅具有旷远的背景,在水天忙忙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白露的色彩明丽的画卷;它动静相衬,柔美与壮美皆具。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小结:第二段主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四、重点讲读第三四部分:由景生情(典故:借古写怀)
1、学习第三四段中重点字词,教师点拨学生明确(不需逐字逐句翻译)
2、全体学生诵读第三、四段,本部分主要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思考:
①宴会上的情景和气氛是怎样的?
②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现变化了吗?请找出相关语句。

3、明确问题:
①宴会上的情景和气氛是怎样的?
明确:“遥襟俯畅……光照临川之笔。


分析:两个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情景。

这里交错迭用历史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小结:参加宴会之人(包括作者)兴致高昂,情绪欢畅,宴会上奏乐,唱歌,畅饮美酒,挥毫作诗,乐到极处。

②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现变化了吗?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分析:这两句直抒胸臆,写报国无路,言辞哀婉。

小结:(答案)
感情由喜悦渐生悲慨。

作者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于是产生去国离乡的客子之感和怀才不遇的悲伤心情。

4、“嗟乎!……岂效穷途之哭?(第四段)”→转入更强烈的抒情
思考:作者引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个历史人物其用意何在?借用孟尝、阮籍的行为其用意又是什么?
明确:借用四个历史人物是为了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借用孟、阮的行为是为了反衬自己的坚定意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总结
第三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第四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五、分析第五六段
1、学习第五段中重点字词,教师点拨学生明确(不需逐字逐句翻译)
2、全体学生诵读第五段,思考:本段哪几个句子说明王勃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的苦闷心情的?
明确: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
小结:第五段,作者借用典故,深感报国无门,空有报国之志。

3、学习第六段中重点字词,教师点拨学生明确(不需逐字逐句翻译)
4、全体学生诵读第六段,思考:作者借典故抒情怀,比较含蓄。

经过一番抒怀,最后作者从无限感慨中回到了现实情境,那句话揭示的?
明确: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小结:最后一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六、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
1、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2、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七、布置作业
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职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

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

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

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解释,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

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呀。

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

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

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

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

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

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李广著名。

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不敢犯多年,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被称为“飞将军”。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

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

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也终竟射死了这只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

他做了四十多年
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

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

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

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

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

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

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

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不久,李广被任命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军出定襄,击匈奴。

诸将多数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

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

博望侯张骞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

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或许是时运不济。

公元前119年,随出征匈奴,兵败,引颈自刎。

梁鸿
东汉诗人。

生卒年不详。

东汉初,曾入太学受业。

学毕,在上林苑牧猪。

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有德无容,为她取名孟光,字德曜。

后共入霸陵山中隐居,耕织为业。

传说孟光又黑又肥,模样粗俗。

力气之大,能把将军、武士操练功夫的石锁轻易举起,被看成是无法管束的蛮婆,家里人作了嫁不出去的准备。

可仍有媒人替孟光与一丑男搭桥,孟光开口道:“我只嫁给梁鸿,其他任何人都不嫁!”梁鸿是当时的大名士,文章过人,儒雅倜傥,堂堂的美男子,传说当时不少美女为他得了单思病。

因此孟光对媒人说话,一时被国人传为笑料。

但梁鸿看中孟光的品行,毅然娶了孟光为妻。

初婚时,孟光高兴地穿着锦绣衣服,戴着金银珠宝饰物。

可是梁鸿却皱着眉,一直不理妻子。

孟光问梁鸿:“我仰慕你高义,嫁你为妻,你为什么冷待我?”梁鸿道:“我听说你贤德有名,想不到你这样爱打扮,这不是我的心愿。

”孟光听了羞得满面通红,立即更换衣衫,从此荆衩布裙,勤奋劳动,处处襄助梁鸿,夫妻恩爱有加。

梁鸿看不惯官场争斗,不愿为官,孟光就随他一起隐于霸陵山中,过着男耕女织,咏诗书以自娱的田园生活。

汉章帝时,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

于是改姓换姓,南逃至吴,为人作雇工。

东家见孟光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妻子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

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

有一次,梁鸿经过京师洛阳,看到帝王宫室奢丽,想到百姓劳苦,不禁感慨万分,因作《五噫歌》,批评朝政。

汉章帝知道后,大为震怒,缉捕梁鸿。

梁鸿只得隐姓埋名,带着孟光逃亡。

他俩先到山东,又跨淮河、过长江,一路来到吴地,因仰慕泰伯高风,就在泰伯墓地铁山安顿下来,打工度日。

梁鸿夫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辛苦,但他们夫唱妇随,
相敬如宾。

传说梁鸿每天劳动而归,孟光总是把饭菜准备好,又用手将盘子举得和自己眉毛那样高,送到梁鸿面前请其食用,这就是“举案齐眉”这个典故的由来,传为千古佳话。

梁鸿夫妇隐居在无锡一带,常倘徉于山水之间,赞山川之秀丽,抒心中之不平,忧百姓之疾苦。

据说梁鸿闭户著书千余篇之多(今多散佚),还帮助无锡人民兴修水利,疏浚了惠山古溪,这便是无锡亦称“梁溪”的由来。

人们为了感谢和怀念他们夫妻俩,将铁山改为“鸿山”,把他俩在鸿山铁槛寺的故居称为“鸿隐堂”,至今犹存。

阮籍
三国魏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西晋)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当时明帝曹叡已亡,朝廷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后来司马氏独专朝政,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班超
东汉著名的和。

著名史学家的幼子,其长兄、妹妹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但内心孝敬恭谨,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

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后来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随着迁居洛阳。

由于家境贫寒,班超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

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旁人皆笑之。

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过了一段时间,明帝问班固:“卿弟安在”班固说:“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明帝于是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

然而,没过多久,班超又因为小过失被免了职。

永平十六年(73年),奉车都尉出兵攻打,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

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

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

他率兵进击,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

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完成使命,窦固大喜,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经过和所取得的成就,并请皇帝选派使者再度出使西域。

皇帝很欣赏班超的勇敢和韬略,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

又派班超等人向西域进发。

至此,班超两次出使,凭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友好关系。

五年(80年),班超上书给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

班超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以夷制夷”的策略。

章帝深信班超的能力,准备给他增加力量平定西域各国,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

班超由此
威震西域,“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后汉书·班超列传》),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