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合集下载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用图表和数学方法表达和分析运动速度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速度的实验探究,速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滑轮组、小车等。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快慢。

2. 探究速度的概念:提问: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速度。

4. 速度的变化规律:讲解物体在不同情况下速度的变化,如加速度、减速度等。

5.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绘制速度-时间图,计算平均速度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用速度描述下列运动场景:a. 一名运动员100米短跑比赛。

b.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2. 完成实验报告: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

3. 复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速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交通运输、体育竞技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2. 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八、评价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计划安排1. 下一节课内容: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2. 教学目标:理解位移的概念,掌握位移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位移描述物体的运动。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时器、测量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保持不变,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5. 讲解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a.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

b. 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和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辨别物体的快慢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种不同物体,如小球、卡车等,用于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2. 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并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状态。

二、展示物体运动:教师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辨快慢运动。

三、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快慢运动的特点,探讨快慢运动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四、让学生实践: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物体,并观察描述其运动状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展示总结: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快慢运动规律。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物理快慢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描述快慢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快慢运动与速度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速度的快慢,并能够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速度的快慢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引入1. 出示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

2. 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3. 引导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速度的定义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例运动图像,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

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速度的计算实践练习。

教学活动四:速度的快慢描述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与速度进行关联,认识到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速度快慢描述的几个关键词,如快、慢、迅速、缓慢等。

教学活动五:运用速度描述运动1. 提供一些具体的运动情景,要求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2. 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并通过速度的快慢描述给予运动一个形象的印象。

教学活动六:综合实践1. 给出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用速度进行描述。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猜测得出物体的速度,将速度与运动情况进行对应。

教学活动七:反思与总结1. 提出问题:速度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速度示例运动图像2. 计算速度的实践题目3. 描述运动快慢的运动图像题目4. 分析运动情况进行速度描述的实践题目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速度计算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速度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路程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白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4. 讲解速度单位:介绍常见速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5.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的掌握情况。

2. 结合课后练习,评估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如交通工具、体育比赛等,增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 介绍速度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运动快慢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运动快慢的相对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快慢的观察和描述。

2.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3. 示例计算: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计算速度。

4. 讨论运动快慢的相对性:不同的参照物会导致不同的速度感知。

第二章:速度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距离/ 时间。

不同单位的速度表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计算方法。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

2.4 教学步骤:1. 讲解速度计算公式:速度= 距离/ 时间。

2. 介绍不同单位的速度表示:米/秒、千米/小时等。

3. 练习计算速度: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计算速度。

4.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 路程/ 时间。

不间下的速度变化。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验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

3.4 教学步骤:1. 讲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 路程/ 时间。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间下的速度变化。

3. 练习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

第四章:速度和距离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和距离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速度和距离的关系:速度= 距离/ 时间。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案模板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案模板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案模板第1篇:描述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案怎么描述运动的快慢学习目标:1、对运动物体位移与时间关系的认识,理解速度概念,会抽象并运用匀速直线运动模型。

2、通过对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粗略研究,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会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3、体验引入恰当的物理概念,对物理研究的推动作用。

重、难点分析:一、学习重点:理解速度概念。

二、学习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1、速度表示质点运动和的物理量。

(1)定义:质点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

(2)定义式:v=。

(3)单位:、等。

(4)矢量性:速度的大小用公式计算,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

2、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沿_____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_____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理解:1)运动轨迹是直线而且__________不变;2)“相等的时间”应理解为_____相等的时间;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_____和_____都不变,是一种理想模型。

3、平均速度(1)定义:在变速运动中,运动质点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2)理解: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或不同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哪段或哪段内的平均速度。

运动和是相对的。

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取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用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一、匀速直线运动【探究】1、观察图1-12,让学生找出汽车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体会匀速直线运动并定义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二、速度【探究】在30min内,骑自行车行驶8km,汽车行驶48km,显然汽车比自行车运动的快;两位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甲同学用时,乙同学用时,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可见,运动的快慢与位移和时间两个量有关,在其中的一个量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另一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速度类型,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正确的区间运动。

3.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速度的概念,如何用具体的数据来计算运动速度,如何在运动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技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物理概念,如何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控制速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体育班常进行的运动,例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学生回忆之前的运动中,哪些是快速运动,哪些是缓慢运动。

2.展示通过运动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并了解如何由数据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3.讲解在展示完运动视频后,对运动速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运动的速度。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通过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1.模拟通过模拟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技巧,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控制方法。

例如:足球运动中,加速与减速的控制技巧。

2.实践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运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物理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跑步时,通过心率、呼吸、步频等因素,来控制自身的速度。

第三课时1.教学巩固通过运动速度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巩固,再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2.总结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和技巧。

四、教学反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后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及换算:m/s, km/h4.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5. 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讲解速度单位及换算,如1m/s = 3.6km/h。

5.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运动员跑步的速度。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轿车行驶的速度。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结合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理解两者在运动学中的重要性。

2. 介绍速度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如流体力学、航空航天等领域。

3. 探讨速度与安全的关系,如在交通领域,如何根据速度控制风险。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实例分析等内容。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速度。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编辑专员,您需要我提供剩下五个章节的教案吗?六、教学活动与实践1. 活动一:速度的测量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测量工具(如计时器、测量尺)来计算速度的方法。

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校园内的一个固定距离,使用计时器测量不同学生跑完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并计算出各自的速度。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安全,以及测量工具的准确性。

2. 活动二:速度换算游戏目的: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对速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记忆。

过程:设计一个速度换算的卡片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每组轮流抽取卡片并快速进行单位换算。

注意事项:游戏设计要难易适中,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性。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课的教案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课的教案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3.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3. 速度单位及换算4.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速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给出速度的定义。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解释各部分的含义。

4. 速度单位及换算: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并进行换算。

5.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举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7.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速度的因素,如物体质量、摩擦力等。

2. 介绍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

2.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3. 实际问题案例。

九、教学时间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讲解速度概念(15分钟)、介绍速度计算公式(15分钟)、速度单位及换算(5分钟)、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简介本教案是为高一物理课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快慢的描述方式以及速度的概念。

本教案将结合实例、图表和问题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物理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快慢运动的描述方式; 2. 了解速度概念的基本定义; 3. 掌握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4.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速度的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运动的快慢描述方式–通过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描述快慢运动;–通过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描述快慢运动。

2.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速度的单位: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

3.计算速度的应用–问题1: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用时30分钟,路程为5千米。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速度。

–问题2: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分钟,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问题3:一辆火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求火车行驶的距离。

4.速度的变化过程分析–通过图表观察速度的变化过程;–解释速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快慢运动如何描述”;2.探究:通过实例和问题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方式;3.理解:介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公式的实际应用;4.实践:通过实例问题训练学生计算速度的能力;5.拓展:通过图表分析速度的变化过程,讨论速度的变化原因和因素;6.总结:归纳速度的计算公式和描述方式;7.实验:设计简单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速度下的运动过程;8.提问:出示问题,检验学生对速度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9.小结:总结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10.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用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教材:课本《物理》教材第三章;•幻灯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图表:速度的变化过程示例图;•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尺、自行车。

2024年高中物理第一章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__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年高中物理第一章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__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①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②知道速度是矢量,了解速度方向的意义③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洁问题 ④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分 2.过程与方法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常常采纳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驾驭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由简洁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困难方向,培育学生相识事物的规律,由简洁到困难。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难点】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 一.课题的引入问题1:从文学的角度,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如:风驰电挚、日行千里。

由学生再列举描述运动快慢的成语。

问题2:静止的画面又是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 如图1.3-1,并由学生上黑板绘画。

问题3:在用成语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那两种方法,那一种更科学。

如“日行千里”这里有时间与距离。

问题4:在田径运动竞赛中,是如何描述奔跑运动员的速度? 一般用时间,但肯定有跑步的长度。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txv ∆∆=图1.3-1速度的单位:m/s km/h cm/s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驾驭不同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是矢量。

三.平均速度问题1:假如一个运动员在100m 赛跑中用时10s ,求得速度为10m/s ,该速度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中任一秒均跑10m 吗?它是反映了该运动的什么速度?它只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奔跑过程中每秒平均跑10m ,即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概念: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例1:某运动员绕400m 周长的跑道跑一圈,用时50s ,则该运动员在该5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求得,平均速度为零,因位移为零。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2篇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2篇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位移和时间的关系;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一段视频,视频中有多个物体在运动,询问学生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并请他们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1. 引入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通过实际案例示范如何计算速度。

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赛跑选手进行100米比赛,记录他们的时间和到达终点时的位置,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速度。

4. 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物体的速度,给出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速度并判断物体的快慢程度。

5. 引入相对速度的概念: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速度。

6.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参照物对速度的影响。

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原因。

7. 总结速度描述的三个要素:物体、时间和参照物。

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不同的参照物会产生不同的速度值。

巩固与拓展:1. 进行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时器和测量工具记录不同物体的速度。

2. 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计算,如两个运动员在不同的跑道上进行比赛,计算他们的相对速度。

3. 引入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资源:1. 视频:展示多个物体的运动。

2. 实验工具: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计算工具:计算器和白板。

评价方法: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程度。

2. 计算准确性:检查学生的速度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 论述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并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物体运动,并尝试使用速度概念来描述它们的快慢程度。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运动的快慢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例题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师注意检查指导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由v=s/t得:t=s/v=1463km/104kms-1=14h学生练习: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速度的概念;
2.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了解和掌握速度的单位。

二、教学内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计算方法;
3.速度的单位。

三、教学重难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具体流程:
(一)概念解释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度?
2.解释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表现。

(二)计算速度
1.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速度=位移÷时间
2.让学生自主计算速度并填写表格
(三)速度的单位
1.给出速度单位的原理和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叫做速度。

2.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常用的速度单位。

五、教学方法:
1.课前思考法;
2.讲授法;
3.实验分析法;
4.问题解决法。

六、练习
1. 一辆汽车在连续2秒钟内行驶了200米,它的速度是多少?
2. 如果一个旅游车开了2个小时,行驶了200公里,它的速度是多少?
3. 小明跑了一个标准田径赛道(400米),用时1分钟30秒,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 在路程为20千米的公路上,车速为100千米/小时,需要多
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七、板书设计:
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表现。

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速度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八、教学反思:
添加了丰富的实例练习,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掌握和理解;在板书设计时,使用了简明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会描述运动的速度快慢。

2. 学会使用正确的词汇和句型来描述速度快慢。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速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运动速度的词汇和句型。

2. 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运动速度。

三、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包括人类和动物的运动场景。

2. 运动速度的词汇卡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运动场景的图片或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他们最喜欢的运动,询问他们运动时的感受。

步骤二:教学新知1. 教师出示运动速度的词汇卡片,如"快(kuài)"、"慢(màn)"、"迅速(xùn sù)"、"缓慢(huǎn màn)"等,帮助学生认读和理解。

2. 教师出示图片或展示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使用新学到的词汇来描述,如"这个人快跑了"、"那只猫慢步行"等。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张图片或展示一个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型描述所看到的运动速度。

2. 学生展示: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描述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四:拓展任务1. 自由活动:要求学生在班级周围环境中寻找运动的场景,观察并描述场景中运动的速度。

2. 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他们参与过的或者喜欢的运动的速度。

五、教学延伸1. 运用趣味游戏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运动速度描述的能力,例如模拟比赛环节,让学生根据场景描述比赛中不同参与者的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速度与运动技能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技能水平来提高运动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l 、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学生回答: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

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学生回答:用坐标系。

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 1对应的点x 1,表示t 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 2对应的点x 2,表示t 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12x x x -=∆,就表示从t 1到t 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

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教师提问: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二)进行新课1、对“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3、教材17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2、对“速度”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

我们用公式t x v ∆∆=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

因为tx v ∆∆=,只能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2、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速度计的表盘并练习读数。

2、指导学生观察18页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见物体的速度;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P 20“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以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只有掌握好这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描述物体的运动。

对于这三个物理量的掌握,速度和平均速度从定义式上即可解决。

速度的大小为t x v ∆∆=,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也为位移变化x ∆的方向。

平均速度的大小为tx v ∆∆=,方向沿位移的变化x ∆的方向,对平均速度应明确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间t ∆选取不同时,平均速度往往不一样,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绘。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快慢程度。

对它的理解可参考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可用“极限”的思想。

我们可以把一段变速运动分割成足够多的小段,使质点在每一小段的运动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在每一小段中计算出的速度反映了质点在该时刻(或在该位置)的运动快慢和其运动的方向。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速度相同。

(四)实例探究☆对速度的认识[例1]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一辆坦克。

射击后,经过t 1=0.6 s ,在炮台上 看到炮弹爆炸。

经过t 2=2.1 s ,才听到爆炸的声音。

问坦克离炮台的距离多远?炮弹飞行的水平速度多大?(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 /s 。

,空气阻力不计)分析: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音的速度,所以可以认为t 1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

t 2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跟声音从炮弹爆炸点传到大炮所在地的时间之和。

因此声音传播的时间是t 2 - t 1。

这样就可以求出所需的量了。

解:炮弹的射程就是坦克离炮台的距离xx=v (t 2 - t 1)=340×(2.1-0.6)=510 m 所以,炮弹的飞行速度。

6.05101=='t x v m /s =850 m /s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应用[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 .火车以速度v 经过某一段路,v 是指瞬时速度D .子弹以速度v 从枪口射,v 是平均速度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进行判断。

解:平均速度不是速度平均值;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火车以速度v 经过某一段路,v 是指在这段路上的平均速度,子弹以速度v 从枪口射出,v 是指出枪口时的瞬时速度。

答案B[例3]某同学星期日沿平直的公路从学校所在地骑自行车先后到甲、乙两位同学家去拜访他们,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

试描述他的运动过程,在图2中画出他的速度时间图象。

解析(上午)9时,他从学校出发,骑车l h 到达甲同学家,速度v 1=15km /h ;在甲同学家停留1h ;11时从甲同学家出发,12时到达乙同学家,速度v 2=15 km /h ;在乙同学家也停留l h ;(下午13 时返回,骑车l h ,速度v 3=30km /h ;14 h 时回到学校。

取出发时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为v 1、 v 2为正,v 3为负;10~11时、12~13时速度为0;据此作v-t 图,如图2所示。

☆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应用[例4]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解析 平均速度指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方向为位移方向,平均速率指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标量,没有方向,所以不能用平均速率表示平均速度的大小,而瞬时速度的大小可用瞬时速率表示,匀速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且等于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答案BCD★课余作业1、书面完成P 20“问题与练习”第3题。

2、阅读教材P 19“STS ”《速度与社会》短文,写出自己的感想,并在小组中交流。

★“问题与练习”(P 20)参考答案1、(1)9.46×1015 m (2)1.33×108 s2、(1)前1s 的平均速度为9 m/s ;前2 s 的平均速度为8 m/s ;前3 s 的平均速度为7 m/s ; 前4 s 的平均速度为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s ;9 m/s 最接近于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它比瞬时速度要小(2)最后1s 的平均速度为1 m/s ;末速度是03、(1)T107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小时公里小时公里/74.899.3350(2)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小时公里小时公里公里/9.13135.1350-285 (3)在9时30分时,列车停于聊城车站,瞬时速度是0★教学体会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资料袋:你已经熟悉,用“速度”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并且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根据这种规定可知,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长,即速度的数值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反之,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短,即速度的数值越小,物体运动得就越慢。

假如我们把速度的定义改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

”这样一改,还能不能用这样规定的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按照这一新的规定,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从道理上讲,这样改动后速度仍然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不过按照这种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动得就越慢;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就越快。

例如,在田径运动会上,甲跑完100 m 用了13 s ,乙跑完100 m 用了16 s ,大家都会承认甲比乙跑得快。

再如,在钟表里,秒针转一圈用l min ,分针转一圈用1 h ,时针转一圈用12 h ,显然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由此可见,速度这个概念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与时间对应的路程,二者缺一不可。

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应兼看这两个因素,否则就会片面。

至于速度的表示法,虽然从原则上讲,不论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还是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都能够反映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但是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这是因为这样规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方便,而且已为世人所公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