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玉器
大英博物馆玉笔筒介绍
大英博物馆玉笔筒介绍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玉笔筒是一个珍贵的古代工
艺品。
这件玉笔筒来自中国古代的明朝时期,约制于公元15
世纪晚期至16世纪初期。
这个玉笔筒由上等的白玉制成,形状为圆柱形,造型简洁而优雅。
它的整体尺寸较小,约为13厘米高,直径约为2.5厘米,非常适合用作笔筒。
表面光滑,细腻的纹饰被巧妙地雕刻在上面,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玉笔筒的整体设计是基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融入了优雅和简约的元素。
雕刻在表面的纹饰主要以植物纹和人物纹为主题,其中有花朵、树叶、云雾等元素,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还有一些细致的人物形象,可能代表了古代的文人或宫廷人物。
整个纹饰布局对称,线条流畅,以实现完美的视觉效果。
这个玉笔筒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熟练的玉雕大师来完成。
其独特的材质和精美的雕刻使得它成为一个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玉器的高度工艺水平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文化和艺术品。
这个玉笔筒是其中的一件珍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和文化的精华。
通过欣赏这个玉笔筒,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卓越的制作技巧。
大英博物馆展品介绍——玉琮
大英博物馆展品介绍——玉琮良渚文化是距今五千年的一个江南文明时期。
因距杭州几十里的良渚镇出土了若干新石器时代的精美前人遗物而得名。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1935年 5月,西湖博物馆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当时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参加了这次发掘,在整理出土器物过程中,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别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施昕更先生的注意,这种石斧在他的家乡良渚一带盗挖文物之风盛行,尤其是盗挖玉器,因此,在盗坑附件常散落着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行政管理从小生长在良渚,对当地的'掘玉'耳濡目染,有深刻的印象。
这两地的石斧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良渚为什么也有这种石斧出土呢?这些疑问诱发了施昕更先生回良渚调查的想法。
经过多次的调查,施昕更先生采集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良渚似乎有一个古遗址的存在。
将这些情况和想法向当时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先生汇报后,在馆里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施昕更先生开始主持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
从1936年12月----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由此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
有了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后,施昕更先生便着手撰写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报告完成,题为《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书中施昕更先生充分认识到了良渚遗址古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虽然他当时认为这支古文化是龙山文化的一支而与后来认定的事实有背,但是应该说,一个年仅25岁,非专业考古工作者的年青人,能作出这样的学术判断,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感想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其中中国文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有幸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深受启发和感动。
进入中国文物展览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造型独特,纹饰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水平。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件青铜器上的纹饰充满了神秘的古代符号和意象,让人不禁想象起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这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作。
接下来,我来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区。
这里陈列着许多著名的中国绘画作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山水画。
这幅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运用了独特的笔法和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画家成功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幅山水画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在中国文物展览的另一个区域,我看到了一件精美的瓷器。
这件瓷器造型独特,釉色绚丽,体现了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高超技术。
通过近距离观察,我发现这件瓷器的纹饰充满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件瓷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除了青铜器、绘画和瓷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文物,如书法、玉器、陶瓷等。
这些文物各具特色,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观看这些文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观赏这些文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促进了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的展览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也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流失在国外11家著名博物馆里的这些中国国宝,你知道多少?
流失在国外11家著名博物馆⾥的这些中国国宝,你知道多少?⼩编之前曾经分两期介绍过我国主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实这只是我国浩瀚如海的奇珍异宝中很⼩的⼀部分,还有很多更精美绝伦,更具历史和⽂化价值的国宝级⽂物由于盗卖、⾛私和西⽅列强的掠夺⽽流失海外,⽂物的流失成了国⼈⼼中永远的痛。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流失的⽂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上47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真实的数量其实远不⽌这些,收藏在博物馆只是⼀部分,还有更多被掠夺的⽂物在私⼈收藏家⼿中,其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
那么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究竟藏有多少中国国宝级⽂物呢?⼀、⼤英博物馆⼤英博物馆是世界五⼤博物馆之⼀,拥有藏品800多万件,其中青铜器、陶瓷、书画、⽟器、雕刻品等中国历代珍稀⽂物多达23000多件,其公开展⽰的只占其中的⼗分之⼀,主要陈列在33号展厅、中国⽟器厅(33号⼄馆)以及⼤维德瓷器展厅(95号展厅),展品囊括了中国⽂物的所有类别,从远古⽯器、商周青铜器到魏晋⽯佛经卷、宋元书画、明清瓷器⽆所不有。
这⾥所藏的中国绘画精品最多,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史箴图》唐代摹本、李思训《青绿⼭⽔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等⼀些稀世珍品。
敦煌藏经洞全部4万多件经书中⼤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
在33号厅中央墙上有⼏⼗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还依稀可见。
《⼥史箴图》唐代摹本唐代摹本《⼥史箴图》东晋顾恺之的《⼥史箴图》原件早已⽆存,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幅为宋⼈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但笔意⾊彩并⾮上品。
另⼀幅就是唐代摹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传世名画之⼀。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被英军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物。
商 青铜双⽺尊这⾥馆藏的青铜器中,最引⼈注⽬的当属商代双⽺尊,公⽺形象惟妙惟肖。
西周康侯簋阿弥陀佛⽴像这尊隋代开皇五年(585年)阿弥陀佛⽩⾊⼤理⽯造像陈列于33号展厅楼梯间,⾼达6⽶,重约2吨,原位于河北曲阳县韩崔村崇光寺,上世纪三⼗年代流失海外。
大英博物馆中国流失文物30件
大英博物馆中国流失文物30件《铜马》:这是一对西汉时期的青铜马像,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它们原本是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后来在19世纪被掠夺并流失到国外,最终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鸦片战争图》:这幅画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官员姚文田所绘,描绘了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场景。
这幅画被视为对中国近代史事件的珍贵记录,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汉代玉器:大英博物馆拥有大量的中国汉代玉器,包括勺、剑、玉佩等。
这些玉器代表了古代中国的玉器工艺和审美风格。
《敦煌文书》: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文书和经卷。
这些文书是敦煌的重要文化遗产,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
《明成化青花瓷碗》:这是一件明代成化时期的青花瓷碗,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典范之一,现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甘泉宫图》:这是一幅明代宫殿图,描绘了明代皇宫甘泉宫的建筑和景观。
这幅画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明成化青花瓷瓶》:这是一件明代成化时期的青花瓷瓶,具有精美的绘画和瓷器工艺,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制作的高峰。
《清乾隆御制宝石图》:这是一幅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的宝石图,展示了各种珍贵宝石的形态和颜色,是中国古代宝石工艺的珍品。
《唐三彩陶俑》: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些唐代的三彩陶俑,包括战士、官员、乐师等不同类型的陶俑,展示了唐代陶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多样性。
《敦煌壁画复制品》:大英博物馆还展示了一些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复制品,这些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展示了佛教故事和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
《清乾隆帝御制兔首觚》:这是一件清代乾隆帝时期的兔首觚,由翡翠和金银制成。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玉石雕刻和金银工艺的精湛技术。
《敦煌藏经洞经卷》: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经卷,这些经卷是佛教文化和经典的珍贵记录。
《唐代金银器》:大英博物馆拥有一些唐代的金银器,包括饰品、器皿和佛教供品。
这些金银器体现了唐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技艺和精美设计。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
作者:本刊记者王慧
来源:《环球慈善》 2018年第6期
明代纸币
纸币,来自中国
公元1375年至公元1425年
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在使用金币、银币和铜币时,某个中国人发明了纸币,成为人类历
史上一项革命性的发明。
图中纸币,中国人称之为“飞钱”,用桑穰制作,比A4纸略大,最顶端印有六个大字:大明通行宝钞。
中国汉代漆杯
漆杯,发现于朝鲜平壤附近
公元4年
皇帝需要将领的绝对忠心,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便是赠送他们能体现皇帝威仪的物品。
这只漆杯,很可能是公元4年左右,汉朝皇帝赠送给他在朝鲜的一位将军的礼品。
漆杯为木制,椭圆形,直径约17厘米,大部分碗体由红棕色的漆层覆盖。
玉璧
环形玉器,来自中国北京
制于公元前12 0 0年,题刻于公元1790年
此类玉璧为质地精美的素面圆盘,中央有孔,常在中国古墓中被发现。
乾隆在这块玉璧上
题刻了很多诗句,表达自己对这块古物审美与研究的同时,创造出一件新的艺术品。
此外,乾
隆以这种方式展现了对中国古文化的继承,具有政治含义。
中国西周康侯簋
青铜簋,发现于中国西部
约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簋用于向祖先及过往致敬,同时也用于强调现世的皇权。
”康侯簋直径约27厘米,带有铭文:“王来伐商邑,延令康侯啚于卫,沬司徒疑眔啚,作厥考尊彝。
”
本刊整理自《新京报》。
9033399_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国宝__
翻翻历史你会发现,自从人类掌握了语言了就用来相互侮辱。
如今这个社会,侮辱几乎无处不在。
有些侮辱有戏谑成分,比如,“你这个肥仔”,有些很微妙,“你这件衣服从后面看更好看”。
有些不是那么明显,你的投稿我会抽时间看的。
比较经典的侮辱饱含智慧,比如《纽约时报》知名记者詹姆斯·雷斯顿对尼克松的评价,他从震教徒祖先身上继承了些优点,不过经过努力,他克服了。
最常见的就是用大众话,习语侮辱人,比如说某人是“教人跑步的缺腿教练”。
有时候侮辱是种积极的力量,会让人永远铭记,并且奋发有为。
比如,1988年,阿肯色州州长比尔·克林顿被指定在亚特兰大的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发表介绍总统候选人的演讲。
但演讲太过冗长以至于在他讲到“最后”时,全场一片欢呼声。
不过后来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克林顿脸皮越来越厚,并且以善于演讲著称了。
而有的侮辱则会导致一场灾难。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经让当地一份讽刺性报纸嘲笑自己,不过后来他变成了当地的一个笑料,这让他非常后悔。
在谈到这场经历的时候,他说,就像“被一群鹅踩踏”。
其实侮辱英语insult来源于拉丁语的“insultare”,意思就是践踏。
面对侮辱,有些人以幽默相对,比如英国首相温斯86WORLD VISION 2013.NO.08ESSAY随笔去年暑假,我应英国威尔士政府邀请访问威尔士。
完毕,我便到大英博物馆去寻找国宝。
站在大英博物馆那一栋灰白色的大楼前,我突然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刺痛感觉,尽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典藏最丰富、数量最多的文物储藏圣殿,但因中国有一批数量和价值不菲的珍贵历史文物被西方列强掠夺并收藏于此,使这座神圣殿堂有了一种亵渎之嫌。
我无暇去浏览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伊斯兰和盅格鲁——撒克逊地区的文物,便急急来到中国馆,观看从西周、商、秦、汉、西晋、隨、唐、北宋、金、明、元、清朝等各个历史朝代的珍贵文物。
可以说 ,大英博物馆所陈列的中国文物,几乎是再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寻访在澳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
【寻访在澳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我在澳大利亚十七载,这期间,曾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全澳七个省的省会市县镇和部分乡村与山区,为的是寻访先侨遗存的中国文物;但也从未忽略在澳大利亚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的展品中,以及拍卖行甚至露天旧货市场,包括私人车库销售杂物内,注意调查中国文物的踪迹,因为这是我心中特别要追逐的大目标。
接触侨领萌动中国文物寻访之旅在墨尔本,由于我在《星岛日报》等报刊上,连续发表了新发掘的澳大利亚华人史文章,从而结识了移居墨尔本已四十载的文化界侨领雷震宇先生(已故),我向他询问了墨尔本中国古文物的动向。
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1983年他在墨尔本创办了一座“中华文化中心”,是年十月,他在华人淘金古镇———班迪戈市政厅,自筹资金自已动手举办过一次盛大的中华文化展览会,在会上他除了展出他个人珍藏的中国古文物外,他还向澳大利亚收藏家及华人侨领借来部分中国文物。
于是,这个展览会上便出现了中国古代商朝和周代青铜器,唐朝的仕女俑和景泰蓝,宋代的玉器,明、清两代的象牙雕品、漆器、瓷器,以及近代画家的力作等。
与雷先生接触,萌生了我在澳大利亚的中国文物调查之旅。
在新南威尔士州和西澳州的收获1996年,我再次去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游览,便专程去了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参观,意外地发现了展品中竟有几件中国古文物———青铜器与陶器及青花瓷器,心中十分高兴。
因为这是我移居澳大利亚以来,第一次零距离地目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两年后,笔者在新南威尔士州南端重镇———奥布雷市中心的画廊内,不经意地发现这里展出了四件唐朝的出土陶俑,其中两件是唐朝仕女俑,女俑体态丰盈,衣饰华丽,彩色尚艳;笫三件是骑马武士俑,形象逼真,气势威武。
第四件是一件鸭俑,形象生动,十分可爱。
另有两个鎏金佛头和一个石刻底座,这是一个部件,当是唐代遗物。
原来这四件唐俑是本地一位叫霍华德·尼尔的艺术家于1950年从欧洲某一拍卖行购得,他在珍赏了70年之后,便献给了国家。
大英博物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介绍
大英博物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介绍一、介绍在大英博物馆的我国藏品中,有一件珍贵的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它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我国传统工艺的典范之一。
这件玉壶不仅在形制上精美绝伦,而且在纹饰和工艺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中的珍品之一。
二、形制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形制十分独特。
它以纤巧细致著称,整体呈葫芦状,纹饰细腻,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壶身上雕刻有精美的缠枝纹,这些纹饰不仅赋予了玉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三、纹饰在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纹饰中,缠枝纹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部分。
缠枝纹是我国古代玉器常见的纹饰之一,它代表着富贵、长寿和幸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在这件玉壶上,缠枝纹的呈现十分精湛,纹饰繁复而不凌乱,线条流畅而不杂乱,展现出古代玉器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四、工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首先选用上等的玉石原料,经过精心的雕琢和打磨,才能呈现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玉壶。
而其中的薄胎工艺更是考验工匠的功力,薄胎工艺要求壶体轻薄而坚硬,如丝般柔软,这需要工匠具备极高的技艺和经验。
这件玉壶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五、个人观点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中的珍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每一件古代艺术品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承载着古代文明的记忆。
这件玉壶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忆,让我能够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瑰丽。
六、总结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以其精美的形制、细致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我国古代玉器艺术中的瑰宝。
这件玉壶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瑰丽。
正如大英博物馆所言:“这件玉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形制、纹饰、工艺和个人看法,并在多个部分多次提及了指定的主题文字。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介绍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介绍
大英博物馆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收
藏了世界各地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中国文物也是大英
博物馆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关于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的详
细介绍:
1. 青铜器: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其
中包括商朝、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鼎、铜爵、铜器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也展示了中
国古代工艺和艺术的高度发展。
2. 陶瓷: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陶瓷收藏丰富多样,涵盖了从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到清朝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
其
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青花瓷和景德镇瓷器。
这些陶瓷作品
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3. 书画:大英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
包括名家的字画、绘画册页和书法作品等。
这些作品不仅
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也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4. 佛教艺术:大英博物馆的佛教艺术收藏包括了来自中国
的佛像、佛教经卷、佛教壁画等。
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中
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以及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5. 玉器:大英博物馆还拥有丰富的中国玉器收藏,包括玉璧、玉器器物、玉雕等。
这些玉器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
代人民对玉石的崇拜和喜爱,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以上是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的详细介绍。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大英博物馆缠枝纹薄胎玉壶介绍
大英博物馆缠枝纹薄胎玉壶介绍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一件引人注目的展品是缠枝纹薄胎玉壶。
这件玉壶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独特之处,而且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代表之一,属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作品。
它由白玉雕刻而成,整体呈壶形,高约10.5厘米。
玉壶的表面纹饰精美细致,采用了缠枝纹饰,因此得名缠枝纹薄胎玉壶。
这种纹饰是中国古代玉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样式,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荣。
玉壶的造型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玉器在中国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
因此,玉器的制作和装饰工艺非常讲究,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神圣的崇拜。
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展示了古代玉器制作技术的高超水平。
首先,玉石的选材非常重要。
这件玉壶采用的是优质的白玉,色泽纯净,质地坚硬。
然后,玉匠经过精细的刻制和打磨,使玉壶的形状和纹饰达到最佳状态。
玉壶的表面纹饰由缠枝纹组成,线条流畅自然,纹路清晰,给人以美的享受。
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出土地点和出土时间也为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这件玉壶是在中国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中发现的,殷墟是商朝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之一。
玉壶出土于墓葬中,显示出它作为贵族墓葬用品的身份。
玉壶的出土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与商周时期的历史相吻合。
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展示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精美工艺和卓越艺术,还通过其纹饰和出土地点等信息,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风貌。
它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众多珍品之一,也是文化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这件玉壶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缠枝纹薄胎玉壶是大英博物馆的一件重要展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的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反映了古代玉器的高超技术和对美的追求。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60张实拍高清图片
⼤英博物馆︱中国⽂物60张实拍⾼清图⽚⼤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位于英国伦敦新⽜津⼤街北⾯的罗素⼴场,是⼀座规模庞⼤的希腊复兴式建筑,⼗分壮观,⼤英博物馆成⽴于1753年,于1759年1⽉15⽇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英博物馆是著名的世界四⼤博物馆之⼀,博物馆藏有世界各地许多⽂物和珍品及很多伟⼤科学家的⼿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藏品有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 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英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化掠夺,⼤量珍贵⽂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英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
埃及⽂物馆是其中最⼤的陈列馆,有10多万件古埃及各种⽂物,代表着古埃及的⾼度⽂明;希腊和罗马⽂物馆、东⽅⽂物馆的⼤量⽂物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的灿烂⽂化。
由于数⽬过于庞⼤,给每⼀件藏品安放标签已然不现实,因此⼀共配有四台显⽰屏可供观众查阅详细资料。
在展厅的⼀⾯主墙陈列的是按时间顺序摆放的瓷器,从最原始的陶罐到清末民国的彩瓷,⽽另⼀⾯则是按照颜⾊摆放的单⾊釉精品,中间的独⽴展柜中陈列的是⼀些重要精品收藏,诸如成化⽃彩鸡缸杯,宣德龙纹天球瓶,⼗⼆⽉花神杯等等,让时间宽裕度不同的观众都能各⾃有所收获。
⼤英博物馆的建⽴源于汉斯·斯隆爵⼠(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他是⼀名内科医⽣、博物学家和收藏家,在他去世后,遵从他的遗愿,把他⼀⽣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在1753年6⽉7⽇,国会法案批准建⽴了⼤英博物馆。
博物馆建⽴之初的藏品⼤部分由书籍、⼿抄本、关于某些⽂物的⾃然标本(包括钱币、徽章、版画和素描)以及⽂化研究的⼈种志组成。
在埃及⽂物馆分为⽊乃伊和埃及建筑两个馆,是博物馆中最⼤的专题陈列馆之⼀,这⾥展有⼤型的⼈兽⽯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乃伊、碑⽂壁画、镌⽯器⽫及⾦银⾸饰。
是谁“拿走”了中国国宝
是谁“拿走”了中国国宝作者:来源:《课外阅读》2007年第06期英国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一向被认作是在中国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国文物的博物馆。
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另一部分被拍卖。
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雕刻品等,共计23000余件,有许多是珍品、孤品。
书画: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李思训《青绿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燕文贵《群峰雪霁图》、苏轼《墨竹图》、马远《山水再游图》等。
青铜器: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法国枫丹白露宫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
目前,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也有3万多件。
巴黎集美博物馆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
日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最大的博物馆。
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
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
它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白中透绿,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
手柄顶部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刻铭文:“敬愿屡丰年,天下成如意。
臣吴敬恭进”。
当年它被英法联军抢走后,又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最后藏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波士顿美术馆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马未都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宝藏
马未都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宝藏文/马未都顶部由1656块玻璃片组成的“大中庭”位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心,这里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
大英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已经走过256周年,藏有各国珍品600多万件,其中中国文物2万多件。
公元1753年,英国医生汉斯· 斯隆爵士去世,享年94岁。
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医生,更是一名大收藏家,他身后留下的收藏品达79575件之多,汉斯本想将收藏品捐给国家,但生前未能如愿,直到政府通过发行彩票筹得资金后,董事会购买了一座17世纪晚期的建筑作为馆址,汉斯的终生收藏才找到最好的归宿。
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由来。
1759年的1月15日,大英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拉开了英国博物馆的序幕。
从开放日计起,大英博物馆已经走过了250余年。
大英博物馆设有近百个展厅,囊括全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物证就静静地待在33号展厅,其面积与古埃及、希腊等最大面积的展厅平起平坐;它不以惯常的分类方法展出,而是按年代排列,让各国观众在中国古代文化物证中徜徉,纵向推进,横向比较,给好学者以提示,给好奇者以学养。
【粉彩花鸟扁壶】清雍正高29.3厘米这件扁壶以温和的粉彩、写实的画法,注重表现花卉的颜色盈泽和阴阳向背以及飞鸟羽翎的质感和色彩变化,整幅画面有点儿像苏州评弹,浅吟低唱,余音绕梁,非常优美;并以花枝上的两只白头翁,表达了“白头富贵”的美好愿望。
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后诞生的一个主要品种,它的出现打破了数百年以来青花的霸主地位。
【玉面神人像】新石器晚期宽5.8厘米它面方、嘴阔,长有獠牙;宽鼻、菱形眼,表情庄重;头戴冠帽、大耳戴环。
这件玉面神人像极可能发现于湖北省石家河遗址群,据推断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为宗教祭器,是神权的象征。
与同时期良渚文化及红山文化的玉器相比较,这件玉器在工艺上以剔地阳纹为特点,工序复杂,技艺更胜一筹。
【黄地青花四果石榴花盘】明宣德高5.5厘米口径29.5厘米中央为缠枝石榴花,四周分别为柿子、桃子、荔枝及樱桃四种果实的花枝。
在大英博物馆看中国珍宝
在大英博物馆看中国珍宝作者:陈洪澜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12期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44号,它与巴黎的卢浮宫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这座创建于1753年的博物馆拥有800万件馆藏品,多是来自世界文明古国和各大洲中的珍稀文物。
其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总数多达23579余件(有研究者称,大英博物馆实际收藏的中国文物有23万件。
因为他们常常被指责为掠夺中国文物的罪魁祸首,所以隐瞒了大量真实数据)。
因受展览空间的限制,能够展示出来的藏品仅有2000余件,其余文物被存放在10个收藏室里。
我们这些流失到英国的文物有许多都是孤品,若不在这里仔细看看恐怕是无缘再见了。
大英博物馆讲述的中国历史是从收藏的石器时代的器物开始的。
在中国文物标引栏中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这里展示的器物跨越了7000年的历史,涵盖了各个阶段的古董和艺术品,其中的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书画、壁画、经卷、雕塑、丝绸服饰等都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绝世珍宝。
新石器晚期的玉面神人像商末的鸮卣商末的青铜双羊尊西周的康侯簋中国器物品种繁多。
器物之中以玉器最为珍贵。
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玉器展室里的玉器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都很精美。
其中既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也有红山文化中的玉龙,还有夏商至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玉璧、玉玺、玉刀、玉斧、玉杯、玉碗、玉摆件、玉饰品等,竟然形成了一个自古至今的完整系列。
这些玉器无不精雕细琢,温润秀美。
比如一件雕刻于上古时代(公元前2000年)的玉器之祖——玉面神人像,被打磨得十分细腻,足可想见它之后的玉器该有多美。
这件玉面出土于中国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的产物。
它被称为“神人像”,却融合了禽与兽的特征:头戴玉冠,耳饰玉环,有一对人的眼睛、鹰钩鼻子和长满獠牙的大嘴,可能是古人用于辟邪的陪葬品。
中国的青铜器制造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地位显赫。
大英博物馆中最著名的中国文物介绍
大英博物馆中最著名的中国文物介绍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其中也包括很多中国文物。
这些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本文将介绍大英博物馆中最著名的几件中国文物,包括玉器、瓷器、铜器、书画等各个类别。
一、玉器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很多精美的玉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汉代玉龙纹剑鞘。
这件玉器呈深绿色,表面镶嵌着精美的龙纹和云纹,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剑鞘的内部还镶嵌着精美的玉石雕刻,展示了古代中国的雕刻艺术和工艺水平。
二、瓷器中国瓷器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很多中国瓷器精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宋代青瓷花瓶。
这件花瓶造型优雅,瓶身呈现出淡雅的青色,表面装饰着精美的花卉纹样,线条流畅,展现了中国瓷器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三、铜器中国古代的铜器制作工艺也是非常发达的,其代表作品包括青铜器和铜鼎等。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一件商代晚期的大克鼎,这件铜鼎是大英博物馆中最著名的中国铜器之一。
鼎身布满了精美的云雷纹和夔龙纹,鼎足上雕刻着兽面纹,造型庄重而神秘。
这件铜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四、书画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度和发展历程。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很多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幅宋代画作《女史箴图》。
这幅画是世界上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绘画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
画作的题材是描绘古代宫廷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画面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除了以上几件文物之外,大英博物馆中还收藏了很多其他珍贵的中国文物,包括佛教艺术品、金银器、织锦等各个类别。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大英博物馆玉壶介绍
大英博物馆玉壶介绍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
它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了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玉壶。
这件玉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
它是由上等的和田玉制成的,这种玉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珍贵而神圣的材料。
玉壶的形状优美,呈现出典雅的曲线和精细的雕刻。
壶身以柔和的弯曲线条勾勒出,底座则由精致的花卉图案装饰。
整个玉壶充满了古典美和精细工艺的气息,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独特魅力。
这件玉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在明代,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贵族和皇家家族的象征。
玉壶作为一种珍贵的容器,经常被用来盛放贵重物品或作为贵重礼物赠送给重要人物。
玉壶的制作工艺也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雕刻、打磨和抛光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亲手完成,才能保证最终作品的质量和完美度。
这件玉壶的展示地点是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专区。
这个专区展示了大量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包括陶器、绘画和玉器等。
玉壶作为其中的一件重要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大英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和卓越的展示方式而闻名,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展品了解到不同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除了展示,大英博物馆还致力于研究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
玉壶作为其中之一,也得到了专业团队的维护和保护。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定期的检查和修复,以确保玉壶的保存状态和展示效果。
这种维护工作不仅有助于保护文物的完整性,还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对于游客来说,参观大英博物馆的玉壶展览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他们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件艺术品的细节和工艺,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神秘。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导览和解说员的讲解,了解到更多关于玉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种体验不仅能够满足游客对艺术的欣赏需求,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大英博物馆的玉壶展览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绝佳机会。
文物租借案例
文物租借案例文物租借是一种通过租借方式将文物借出给他人或机构进行展览、研究等活动的行为。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文物得到更多的展示和保护,同时也能够促进各地文化交流与合作。
下面是一些文物租借案例的介绍。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向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租借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向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租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为法国观众带来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2. 英国大英博物馆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文物英国大英博物馆曾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了一批中国古代文物,包括瓷器、绘画、文房四宝等。
这些文物在中国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得到了精心的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欣赏,为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向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租借文物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曾向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租借了一批中国古代文物,包括书画、玉器、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成功地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4. 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文物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曾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了一批中国古代文物,包括金银器、漆器、瓷器等。
这些文物在中国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展示出了俄罗斯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5.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文物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曾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了一批中国古代文物,包括绘画、陶瓷、玉器等。
这些文物在中国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得到了精心的展示,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6. 意大利佛罗伦萨博物馆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文物意大利佛罗伦萨博物馆曾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了一批中国古代文物,包括绘画、雕塑、家具等。
这些文物在中国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貌,为观众带来了一次艺术的盛宴。
7. 德国柏林博物馆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文物德国柏林博物馆曾向中国故宫博物院租借了一批中国古代文物,包括书画、玉器、青铜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玉器
分享者:般般知玉
大英博物馆以庞杂丰富的收藏傲立于世界顶级博物馆中。
近300年的岁月中,它收藏了来自全球数百万件人类文明遗产。
管理者根据不同文明形态把这些瑰宝进行分类展出,用实物构建起一部浩瀚的世界发展史。
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栖身于大英博物馆中,包括玉器、青铜、书画、瓷器、造像、漆器、金银等项目。
然而,由于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中国文物都被精心保管在现代化库房里,拿出来展示的只占总数的1/10,分布在中国厅、中国玉器厅和珀西沃·戴维爵士藏品厅(中国瓷器厅)。
华美的陶瓷体现了中国高超的工艺和优雅情调,书法、绘画勾勒出文人的遁世哲学和缜密心思,而古玉、青铜及佛像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华夏从自然崇拜、祖先祭祀到神灵信仰的精神寄托.......
名称:玉龙
时代背景:新石器时代
文化归属:红山文化
历史年份:约公元前3500年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在该地区以北和以南有许多更早的文化。
大约从公元前3800年至2700年,一批现在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居住在遥远的东北部地区,即现在的辽宁省和内蒙古。
他们建立了一个成熟的社会,那里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仪式遗址。
很显然,玉在红山文化中有很高的价值。
玉制品常常是唯一与死者的尸体合葬于墓穴中的物品。
这个时期玉的主要类型包括带洞圆盘和蹄形物品,蹄形物品是佩戴在头发上的饰物。
卷龙是另外一种重要形态的样品,如今,它被称为“猪龙”,它可能源自于开口环或珏。
许多这个时期的玉制品被用作挂饰,一些玉制品似乎被用来系在衣服或身体上。
名称:玉璧
时代背景:商代
历史年份:约公元前1500-1050年
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是古物的大收藏家。
他设法获得了许多著名的古画、青铜制品、瓷器和玉器作为皇室收藏。
他对古物收藏的喜好导致一些行家将他们珍贵的绘画作品制作成副本,这样他们的原作就不会遗失到皇帝那里。
乾隆皇帝不仅想要拥有这些物品,他还想将自己的玉玺印在其上,或者在这些物品上题诗或批注。
他经常在绘画作品上这样做,他还在特殊的瓷器和玉器上也刻上自己的想法。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玉器最多的人。
他的玉器收藏涵盖了这种珍贵材料的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这件玉璧圆环或圆盘可以追溯至商朝(约公元前1500-1050年)。
乾隆皇帝在他的题词上说,他的诗词构思来自于玉璧精美的形态和所用玉石的质地。
名称:玉琮
时代背景:新石器时代
文化归属:良渚文化
历史年份:约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3千年,一批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群居于中国江苏省,形成了如今所说的良渚文化。
他们拥有非常精致的玉制品、陶器和石器。
他们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玉礼器:一种是圆盘,后来被称作璧,另外一种是管,后来被称作琮,玉琮有方形截面,中间穿有一个圆孔。
毫无疑问,璧和琮都
具有重大的意义,虽然对于璧和琮的含义和用途有很多说法,但它们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璧和琮一般都被大量埋藏,仅仅一座墓穴中就有25个璧和33个琮。
大部份玉琮的角都装饰有脸孔,由眼睛和平行条表示。
这种设计是复杂的兽面雕像的简化形式。
玉琮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且要耗费许多时间。
因为玉不能像其它石头一样劈开,所以必须要用硬的磨砂进行加工。
这件玉琮呈长形,也许是其所处时代内非常重要的一件玉琮。
名称:玉面
时代背景:新石器时代
历史年份:约公元前2000年
这块玉雕将人兽脸和大獠牙相结合。
玉脸用精细的线条雕刻,表现出清晰的轮廓。
头发则以小卷纹和线条表现。
在中国出土了大量类似的玉面,它们主要来自新石器时期。
在整个中国早期历史中,它们成为了令人们相当好奇的对象:收藏于后来的朝代,在某种程度上,又被后来的雕刻匠仿制。
在中国南部江西省的一座公元前1300年的古墓中出土了一尊这样的玉面。
另一尊玉面则出自中国北部陕西省西安附近的一座公元前10-9世纪的东周古墓。
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装饰品对于新时期时期制作这些物品的人们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在后来的朝代中谁选择了这些装饰品来陪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