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幸福经济学
经济社会学论文对幸福度及经济学新定位的研究与探讨
经济社会学论文对幸福度及经济学新定位的研究与探讨近年来,人们对于幸福度的关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经济社会学角度对幸福度的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幸福度的定义、影响因素、衡量方法的分析,探讨经济学在幸福度研究中的新定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幸福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幸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各个学科对其都有不同的解释。
在经济社会学中,幸福度通常被定义为个体主观感受的满足程度,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幸福感。
然而,幸福度并非仅由个体内部因素决定,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1. 个体因素:个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对幸福度有直接影响。
此外,人格特质也与幸福度密切相关,如乐观、积极的心态更易获得幸福感。
2. 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对幸福度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经济因素在幸福度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其与幸福度的关系。
二、经济学对幸福度的研究方法与定位经济学在幸福度研究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工具来量化和分析幸福感。
1. 幸福感的经济学测度:经济学家通过主观幸福感调查、生活满意度指数等方式,将幸福度转化为可度量的指标。
这为幸福度的研究提供了客观、可比较的数据基础。
2. 经济因素对幸福度的影响:经济学研究发现,物质条件、收入水平、就业情况等经济因素与幸福度呈现出一定的正向关系。
然而,随着收入的增长,其对幸福度的影响逐渐减弱,人们更倾向于追求非物质层面的幸福。
3. 社会与政策启示: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对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经济学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提高收入分配公平性、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发展人力资源等,以提升整体幸福感。
三、经济社会学在幸福度研究中的新定位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深入研究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对于幸福度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和新定位。
1. 结合社会因素:经济社会学将个体的幸福度视为社会经济环境与个人生活条件的综合结果,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幸福度中的作用。
幸福的经济学
2014-6-7
4.休闲
• 休闲经验的满足,可以提升幸福感。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工作在人的一生中所 占的时间越来越少。例如,一项对英国公 众所作的调查显示:一生用来工作的时间 所占百分比已由50%减少到20%。随着工 作时间的减少,人们将会逐渐把休闲变成 社交活动和经济福利的中心。
2014-6-7
• 事业或者就业状况,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影响因 素。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处于失业状态,生存将受 到威胁,基本的保障都存在困难,是不会有多高的 幸福感的。所以,主流经济学向来将失业率与通货 膨胀率的和,称之为“痛苦指数”。 • 多项研究也发现,获得高职位和高薪,在事业 上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身心状况也好得多,寿 命可能也更长,生活也可能更幸福。相反,失业是 破坏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最大杀手。各类研究都表明, 失业往往与酗酒、离婚、忧郁症、精神失常、自杀 有紧密的相关关系。
2014-6-7
•
欧亨利的小说中曾描述过这样一对情侣。 他们非常相爱。一次,就要到情人节了,他 们都想给对方买一份礼物。可是,这对恋人 很穷,买不起什么贵重的礼物,于是男孩就 卖掉自己仅有的一块怀表,为自己心爱的人 买了一把梳子,因为他心爱的人有一头美丽 的长发,女孩却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男孩 买了一条表链,因为男孩的怀表没有表 链…… • 这个故事很凄惨,主人公并不幸福,正 像俗语所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财富狂欢之后,中国社 会几乎在刹那间就跌入了一种集体抑郁。于 是,由财富而生的压力、过劳、焦虑,乃至 恐惧都齐齐翩翩而至。 • 对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则应该重新审视自己 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快乐和幸福,而不只是 被金钱和消费牵着走。 • 我们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它是否丢失在哪个 角落?快乐其实是朴素的,寻常的,不需支 付高价而得。但是,它又需要你在日常生活 中去发现,去体会,去创造,去珍惜。
专题一:人生的幸福与经济学的理论
经济学家罗伯特· 弗兰克提出了“平行世界理论”:最初,随着收入的 增加,幸福感会迅速增加,越有钱越幸福;然而存在某一个点,当收入超 过这个点时,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出现减少 的情况(在追逐成功的重压下,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
一、收入与幸福之间的“棘轮效应”
人们的收入提高与幸福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随着收入的提 高,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吗? 在早先主流经济学的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假设中,收入和幸福肯定是有关系的,而且这种 关系的走向一致:收入越高,幸福越大。这种假定,是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以GDP为 本”的病根,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曾有过这种认识误区。 很早就有人对于收入与幸福之间的这种假定提出异议。经济学家对幸福的理论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幸福水平相关性不大。特别表现在,历史纵向地看,经济发达国家 的GDP越来越大,但民众幸福指数并没有提高;国别横向地看,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 幸福水平反而低于经济发展中国家。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收入水平和幸福水平之间存在着“棘轮效应”。“棘轮效应” 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研究。在这种模式中,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每年 都会上升,这种上升趋向所带来的后果被通称为“棘轮效应”。 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在首次提出相对收入假说理论时,借用了“棘轮效应” 来描述消费的不可逆性。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消费是可逆的,收入水平的变动必然引起消 费水平同方向的变动。针对这一点,杜森贝里提出修正意见,认为这在实际生活中是不 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性的计划,它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 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个人在收入最高时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的影响。人的消费 习惯养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但难于向下调整。 收入和幸福间的“棘轮效应”表现为,民众更向往从穷国流向富国、从乡村流向城市。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关注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寻找经济学中的幸福之道。
幸福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体验。
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找到实现幸福的途径。
首先,经济学家们研究了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虽然经济水平的提高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水平再高也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虽然生活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下,却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幸福。
这说明经济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其次,经济学家们也研究了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收入的增加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增长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一旦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即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提升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
最后,经济学家们还研究了消费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消费行为对幸福感的提升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长久的。
经济学家认为,购买昂贵的物品可以带来短期的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会消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样的物品就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满足感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主张应该更注重于享受消费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注重于物质的满足。
综上所述,经济学在寻找幸福人生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然而,幸福感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实现真正的幸福,人们还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
此外,经济学还强调了社交关系、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等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理想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获得认可的机会可以促进个人对工作的投入和满意度,从而影响整体幸福感。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幸福“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关注点。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经济学过度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人民幸福的问题。
在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生活满意度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那么,幸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一、理论基础:从传统经济学到幸福经济学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以GDP(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而并非以衡量人民幸福为依据。
这种观点强调经济发展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它可能导致环境破坏、资源耗尽以及社会贫富分化。
相比之下,幸福经济学强调平衡人口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以促进人类幸福为宗旨,它考虑到人口的发展和环境的质量,认为衡量幸福需要用人民生活质量来评价。
二、实践探索:从幸福基础设施到幸福城市幸福经济学理论不断得到实践中的推广与落地。
幸福基础设施优先建设是目前广泛推行的幸福经济学实践之一,其中包括口罩工厂、疫苗生产基地等,这些新领域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出口并创造廉价商品等多种好处。
再例如,全球华人民间机构“幸福村镇”倡导的幸福城市概念,颠覆了城市规划中以发展规模为核心而忽略实际民生的观念,推动了城市规划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建立了社会服务网络、打造公共空间、支持社会组织等方面。
三、实例分享:四川仁箐镇幸福的案例四川省西昌市仁箐镇是国内首批发展幸福经济的典范之一。
这个小镇上,人们不再强调规模和赚钱的问题,而是关注人民实际生活质量。
生活中长时间的记忆、内心的欢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市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等都变成了关注重点。
在制定镇域发展规划时,政府采纳了民众意见,不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是寻找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注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同时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展示出了经济学健康发展的理念。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不再着眼于单独的经济发展,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整体的生活幸福之上,我们发现人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人际和谐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已经成为了经济学另一方面的核心关注点。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什么是幸福?许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和物质资源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和影响。
1. 消费和幸福消费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只有满足基本消费需要,才可能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例如,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教育、社交和旅游需求等。
另一方面,消费可能导致财务困难和经济不稳定,这往往会影响到幸福。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感知的幸福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一定成正比。
证据表明,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较高的幸福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实现了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消费等物质资源。
2. 工作和幸福工作是每个人财富和满意感的重要来源。
尽管许多人将工作视为只是赚钱的手段,但是工作的现实意义更深远。
例如,获得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追求个人成长、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参与社会贡献等。
然而,如果工作的强度和要求过大,则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一些研究者表明,一个人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正相关。
重要的是,各种就业机会、平等机会、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适当的时间管理等工作条件,都可能对于个人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交和幸福社交活动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相比于讨论工作或者消费,互动社交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例如,社交互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可。
人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
此外,社交活动还可以提供深度情感和个人文化成长等方面的刺激。
4. 事业和幸福人们追求的事业、追求目标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例如,投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能会增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事业追求往往致力于实现自我或者社会价值,而非仅仅通过很高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来表示价值。
因此,事业追求,往往是能够给人带来符合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快感和幸福感的。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
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论文在经济学中,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追求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源于个体对满足感的追求;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有关。
然而,在经济学中,幸福更多地与物质生活和经济状况联系在一起。
经济学家们认为,物质财富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然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导致过度竞争和压力,从而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也关注到了非物质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例如,社会关系、工作满意度、自我实现和内心平和等因素,都与个体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因此,经济学中的幸福概念并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水平,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畴。
在经济学中,寻求人生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影响。
同时,经济学家们也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指数,试图找到一种更综合的幸福追求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方面,无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了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指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公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都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因此,经济学在探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也成为了制定政策和社会改革的重要参考。
在实际的生活中,经济学给予了人们更多理性的帮助。
例如,经济学强调了理财规划的重要性,提倡适度消费和储蓄的理念,从而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财务,减少经济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此外,经济学还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选择职业、平衡工作和生活、合理规划时间和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幸福指数。
在现代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形成了更为全面和多元化的幸福研究。
通过更为综合的视角,人们更深入地探讨了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对人生幸福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第4讲 幸福经济学
一、引言(一)归根到底,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幸福,而不是金钱。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最有效的手段。
(二)边沁1、功利原则:“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并且引起了最少的痛楚;“恶”则反之。
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
所以,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是著名的“最大的幸福原则”。
边沁认为,凡是能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者,在道德上就是善良,在政治上就是优越,在法律上就是权利。
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的幸福。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如果组成社会的个人是幸福和美满的,那么,整个国家就是幸福和昌盛的。
2、边沁认为,幸福可以通过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情感的权衡来测定。
他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来度量个人的苦乐状态及社会的苦乐趋势。
但是,由于边沁过分注重构成幸福情感要素的量,他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三)后来的经济学并没有尝试对人们的主观体验进行边沁式的度量。
他们将注意力投向了度量主观满足的”客观对应物”——诸如国民收入等方面。
经济学家普遍用“效用”取代了幸福,后来又用序数效用取代了基数效用。
从此,幸福就退出了经济学的视界。
在边沁基础上,经济学家们不断修正了幸福公式,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在某一个阶段可以认为欲望是有限的、既定的,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幸福最大化就是效用最大化。
收入越多,购买的物品越多,得到的效用也越大。
二、影响幸福的因素1.财富与幸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个人快乐的所有变量中,收入决定快乐的比重不超过2%。
主流经济学家关心的往往是如何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而增进人们的福利。
但事实上,物质财富的增加只能在较小的限度内增加人们的幸福。
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一文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
第二章 幸福经济学
过了半天,穷人又来到智者这里。 智者发现,穷人这次是一路跑来的,满 脸红光,兴奋难抑。穷人紧紧握住智者的 手,说“你不知道我现在是多么得开心 啊?”
7
幸福: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是与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的生活的一种 比较。 幸福=
效用
欲望
使幸福增加的有效方法是: (1)欲望不变而提高效用 (2)清心寡欲
对效用的理解——《傻子地主》
从前,某地闹起了水灾,洪水吞没了土地和房屋。人们 纷纷爬上了山顶和大树,想要逃脱这场灾难。 在一棵大树上,地主和长工聚集到一起。地主紧紧地抱 着一盒金子 ,警惕地注视着长工的一举一动,害怕长 工会趁机把金子抢走。长工则提着一篮玉米面饼,呆呆 说明效用会因时而异。 地看着滔滔大水。除了这篮面饼,长工已一无所有了。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几天过去了,四处仍旧是白茫茫一片。长工饿了就吃几 口饼,地主饿了却只有看着金子发呆。地主舍不得用金 子去换饼,长工也不愿白白地把饼送给地主。 又几天过去了,大水悄悄退走了。长工高兴地爬到树下, 地主却静静地躺着,永远留在大树上了。
20
• • • • •
北京市统计局2006年对市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显示: 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随着收入的提高 而迅速提高; 达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状上升; 5000元至7000元中等收入时,幸福感最强; 7000元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却在下降; 当月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时,调查显示,他们并不 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压” 下,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第二讲 幸福经济学
• 一、幸福离不开经济学 • 二、有钱就一定幸福吗?
1
一、幸福离不开经济学
思考:幸福是什么?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关注逐渐从单一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转向追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研究,也称为幸福经济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国外已经有许多关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探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
国外的幸福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贫富分化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感的作用。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幸福经济学研究发现,虽然经济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富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经济学家 Easterlin 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Easterlin 悖论”,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人民的平均幸福感并不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显著提高。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深思。
其次,贫富分化对幸福感的影响成为幸福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较高的贫富差距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通过研究发现,贫富分化对于社会整体幸福感的影响是负面的。
一些研究表明,即使个体收入水平不变,当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中时,幸福感也会降低。
因此,减少贫富差距成为提高社会整体幸福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公共政策对幸福感的作用也成为幸福经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政府可以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例如,一些国家实施的福利政策、教育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的整体幸福感。
回顾以上国外的幸福经济学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幸福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首先,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幸福感的作用是有限的。
经济与幸福的关系及获得幸福感的途径-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经济与幸福的关系及获得幸福感的途径-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从古至今,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意义所在.无论信仰如何,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终过上幸福生活.然而,真正理解幸福含义的人并不多,有人把幸福简单地理解为拥有金钱和名利,但事实上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和名利的大小,而是与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幸福学的研究就很有意义.幸福学的提出阐述了幸福与财富的关系,本文对幸福学的提出、提高幸福的方法和幸福学对管理学的启示做了描述和整理.一、幸福学的提出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这个假设并不正确.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鉴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奚教授发展了一种新的、严格的理论来研究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和经济学相对应,奚恺元教授把这种科学叫做幸福学.这个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二、经济与幸福的关系人们往往高估钱的重要性.很对人认为钱越多人越幸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选择的东西,并不是最能使他幸福的,人们自主做出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人们并不是时刻都理性的,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预测错误.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增加它,对幸福的作用越来越少.研究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度很紧密;但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如先前那样大了,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对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问题是,人们的认识总有惯性,传统的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认为增加经济就能得到幸福;而且人们有一种占有和积累,所以人们还是不断地谋求积累财富.生活中越是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越不幸福,越是注重面子的人越不幸福,而诸如生活节奏、便利程度、人际关系等软性因素却与幸福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幸福学并不是经济发展,而是试图科学地研究如何发展经济才能极大化人们的幸福.奚恺元提出,幸福是发展经济的最终标准,人们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金钱、财富、自由、都只是手段而已.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增进幸福呢?这正是幸福学要研究的课题.三、增加幸福的途径(一) 幸福感的来源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两类比较:一种是时间性的比较,一种是社会性的比较.举一个公认的经典例子:一个人在市中心买了一套豪华公寓,他会觉得很开心,实际上这种开心只有一部分来自住豪华公寓本身,更多的是来自比较.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以前住在里,那么现在住豪华公寓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现在就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和朋友同事比,当其他人都还住在普通的公房,自己当然会很开心;但如果周围的人现在已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就算住在豪华公寓里感觉舒服,也不会非常开心.而且由于心理学上的适应性定律起作用,这种物质上带来的幸福感往往不会长久.不仅如此,这种相互攀比在增加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同时也在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据调查欧洲人普遍感到比美国人幸福,欧洲人虽然住的房子比美国人小、开的车子也比美国人小,但他们省下了钱来度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二) 幸福感的提高方法首先,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社会上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要想提高全民幸福感,就要优先提高穷人的财富,因为提高穷人的财富要比提高富人的财富对提高全民幸福更有效(只有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物质对幸福的作用才会降低).我们应该尽量为那些失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财富,从而增加幸福.鼓励大家自主创业,创业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而且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财富,得到幸福,如此,全民幸福感的提高会比较快.其次,弱化人们对金钱和物质地位的竞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一般是教导人们如何最大化财富、怎样尽可能多地赚钱.其实人需要满足的不止是钱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怎样满足幸福感,很多人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来更换大房子和买私人轿车,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因为他们的亲朋好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要攀比.降低这种相互攀比的心理,从而减少人们在金钱和物质地位上竞争和攀比的压力.要降低攀比心理增加幸福感,还可以从超越以得到金钱为更大的目的开始.如果这些目的得到满足,就会得到幸福,那么人们就不会再不停的追求金钱的满足,追求攀比获得的快乐.再次,要鼓励不易适应性的消费,这其实也是针对脉冲式的比较带来的幸福感而提出的.将钱花在那些不容易适应的快乐上面,比如社交、旅游、参加兴趣爱好比赛等方面,要比物质财富带来的快乐更长久.比如,自己现在的吃住条件已经很好了,那么每个月的工资是攒下来买更好的房子呢还是拿着这些钱出去旅游? 的选择当然是出去旅游、参加其他活动.因为这些都是自己以前没有干过的,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会更多一点,而且每次都有新鲜感,快乐记忆保存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买了更大的房子,自己很快就会适应新房子带来的快乐.所以,有钱一定要尝试不容易适应的消费.最后,幸福感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人的职业选择,职业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自己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和职业相关,所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一定要和他的专长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候都倾向于从功利角度考虑,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果大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感觉工作压力大,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潜能,更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走的更远,这样虽然挣得钱多,却得不到幸福.而如果他们按照最大化幸福感的原则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的话,往往会做得更好,而且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参考文献:[1] 人文人.幸福学:一门待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新学科.新兴学科,1999.[2]奚恺元.幸福学的奥秘.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3] 董伟.幸福理论. 文摘.。
幸福经济学
比一个生病的国王更幸福。
2、情感满足:幸福的基本要求。
⊙佛主释加牟尼曾经问他的弟子,“给你一 滴水,怎样才能使他永不干涸呢?” ⊙把一滴水放入大海 ⊙有位哲人说过:“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 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爱情、亲情、 友情,要有足够的感情支持。 ⊙人的情感支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 二是朋友。
其他证据
赛利格曼(M. E.P.
Seligman)等的研究表明, 美国在1947-1998的50年间,美国经调整后的人 均GDP翻了将近3倍,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却并 没有多大变化,在欧洲、日本也发现了相同模 式。 赖特指出:患抑郁症的比率每10年翻一番,自 杀成为北美青年第三大死因,15%的美国人患 有临床焦虑障碍,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感的认可 也每况愈下。
三、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
1、身心健康:幸福的保障。
在问及“您认为您的幸福感最主要的
来源”这一问题:60%的人回答“健 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影响人们幸福感最主要的
因素。 人们通常说“健康是1,名声、财富、 地位、权利等都是在1后面的0,1没有 了,0再多也等于“圈”。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一个健康的乞丐
婚姻与幸福呈正相关关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
甘露、他乡遇故知”被喻为“人生四 大幸福”
美满婚姻造就和谐的家庭。在调查中,
近50%的人回答:
人的幸福感来自“家庭和睦”。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 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 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立刻凄惨惨; 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回家乐逍遥。
2、经济学教人学会分析问题时采取直 观又简单的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 化。
幸福经济学
二、幸福的经济学定义
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 的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 周围人的生活的一种比较。 幸福=效用/欲望 从幸福的经济学公式中我们可以 看到,要想提升幸福感,可以通过 两种途径,一是提高效用,二是降 低欲望。
5பைடு நூலகம்
效用是什么?
经济学家眼中的幸福: 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 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 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坑,只有一个坑,你蹲那 了,那你就比我幸福……
3
一个智者的主意
从前,有个穷人,家里有妻子和和几个孩子,还有儿 媳、女婿,一大群人一起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每天吵吵 闹闹,他感觉快崩溃了。便去求智者帮忙。 智者告诉他:“你去买一头奶牛、一只山羊、一群鸡鸭、 几只猫和狗,与这些动物住上一周,一周后你再回来找 我,保证你一定会感到幸福快乐。” 穷人很高兴,立马去买了这些动物回家,跟家人一 块住,第二天,他就受不了了,来跟智者诉苦:“太吵 了,受不了。”智者说,这才刚开始,你再忍耐两天。 穷人无奈回去,过两天跑来求助智者:“怎么办?我的 家具都被牛羊踢坏了,锅碗瓢盆都被猫狗挠坏了,粮食 都被鸡鸭偷吃了!”智者说,那你把这些动物都卖了。 穷人高兴地立刻照办,动物一离开,穷人就飞奔过来感 谢智者:“安静多了,我现在太幸福了!”
9
(二)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 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 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 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 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 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10
(
二)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 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 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共有制为经济基 础、以价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合作为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和谐经济为经济发展 的根本途径、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以对称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 征、擅长五度空间分析的经济学的基本模式、 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对称性、具体性、全面 性,是幸福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幸福经济 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这是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的一段令人捧腹的台词,然而话糙理不糙,这句话恰恰说出了经济学中对幸福的定义和幸福指数的计算。
研究幸福的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即效用。
经济学家用效用/欲望衡量幸福指数的高低。
欲望(Wants)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种欲望,既要有不足之感又要有求足之愿,因此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效用(Utility)是指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经济学家强调了效用的主观性,认为某物品是否具有效用及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该物品的主观感受。
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的感觉就是幸福的,这种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就越强,如果效用超过了自己的欲望,就叫喜出望外,这种事是再幸福不过的了。
比如人饿了的时候,能有馒头吃就是很幸福的了,可馒头里偏偏还有肉,此时这个饥饿的人是喜出望外的,或者叫满意超乎想象。
可见幸福指数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你拥有了什么,还取决于你所拥有的是不是你所期望的;有人拥有了很多,可是仍然感觉不到幸福;有人拥有的不多,却感觉生活非常如意。
有人开着“宝来”哭,有人骑着“电动”唱,因为前者想要的是宝马,而后者想要的自行车。
尽管两者效用差别巨大,但由于需求欲望的差别,效用小的商品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如何把既定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上,给人带来最大的效用,这是效用最大化原理,而在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如果某种用途的资源分配过多,它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逐渐下降的,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老百姓管它叫回报消减。
说遇到饥渴的赶路人,给他的第一杯清茶,能止渴或救命;给他的第二杯清茶,可以品味儿;给他的第三杯清茶,他只能用来饮驴。
简而言之,越多越没价值。
幸福经济学——幸福不只是指标
虽然很 多人宣 称 自己是幸福 的 ,但也许他 的幸福含金量很
幸 福 感 跟 经 济 到 底 是 一 脉 相 承 。 是 一 味地 排 斥?我 们 还
幸 低 。 只是 在 “ 装 ” 和“ 伪 幸福 。
但是 , 如果 我们用 货币符 号衡量人类 的幸福 , 美人 可 该 如 何 定 义 经 济 增 长 ,并 使 之 与 影 响 幸 福的 最重 要 因 素保 北
能是世 界上最愉 快的群体 。 可现实是 , 不丹 是世界上最贫 穷 持 一 致 ?
的国家之一 , 国的幸福 指数却在欧洲排第二位 。 该 有越来越
众 的 需 求 显 然 不 仅 仅 是 金 钱 ,致 力 于 经 济 的 快 速 增 长 、 DP上 升 的 同 时 , G 调
人 类 创 造 经 济 增 长 的 能 力 日益 福 了吗 ? 果 某个 社 会 已经 达到 物 质 如 强 大 , 财 富像 泉 流 一 样 在 人 类 社 会 使 中 流 淌 。但 除 了 生 态 环境 问题 , 们 我
就 有 选 择 和 一 定 的 自 由。
幸福感作 为社会心 理体 系的一部分 .受 到许 多复杂 因
素的 影响 , 括经济 因素 如就业状 况 、 包 收入 水平 , 社会 因素
婚 人 年龄 等一 系列 因 21 , o 0年 中国 GDP赶超 日本 , 排名世界 第二。为此 , 有 如教 育程度 、 姻质量 , 口因素如 性别 、 经济决定一切 ” 仍然支配 着很 多人 对幸福指数的判断 , 专家称 , 中国经 济发展势头 强劲 , 中国人的幸福 感将直线 上 素。“
・
茶 座
倪志良 幸福经济学 引用
倪志良幸福经济学引用
倪志良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幸福经济学》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探讨了幸福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幸福经济学》中,倪志良提出了一种以人的幸福为中心的经济学视角。
他认为传统的经济学过于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了人们的幸福感受。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指标——幸福指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水平。
倪志良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案例,以支持他的理论观点。
他指出,虽然经济增长可以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他举例说明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幸福感的增加,反而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倪志良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幸福经济的发展。
他主张将幸福指数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将人们的幸福感作为政府
制定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总而言之,倪志良的《幸福经济学》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学的重新思考。
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对于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更加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受,我们可以实现经济与幸福的双赢。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和生活质量。
它通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创造更为幸福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一、幸福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幸福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受和内在需求,后来发展成为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学科。
幸福经济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成立了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心。
在中国,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国内多所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感受的测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先对幸福感受进行测量,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问题通常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受、快乐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提问。
2. 幸福感受的影响因素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交网络等;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等。
3. 幸福感受的提升策略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这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社会福利等都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三、幸福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1.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将人类的幸福感受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2.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幸福经济学论文报告
幸福经济学论文报告幸福经济学 (Happiness Economics) 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感、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之间关系的新兴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幸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成果,并讨论幸福经济学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幸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幸福经济学源自于传统经济学对于福利经济学的扩展,认为人类的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仅受物质财富影响,还受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非仅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调查、客观幸福感指标分析、幸福感影响因素识别等。
通过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者可以了解人们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通过客观幸福感指标分析,可以从经济、健康、教育等方面量化幸福感;通过幸福感影响因素识别,可以找出影响人类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三、幸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成果当前已有大量幸福经济学实证研究成果表明,物质财富与幸福感之间并非线性关系,高收入并不一定能带来更高的幸福感;相反,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工作满意度等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注重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加强社会关系建设等,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四、幸福经济学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应关注经济增长、财富积累,还应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促进幸福感增长的政策,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教育体系等,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也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福利、加大社会责任投入等来提高员工幸福感,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综上所述,幸福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幸福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的政策和管理建议,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幸福经济学的理解,助力构建更加幸福美好的社会。
略论幸福经济学(一)
略论幸福经济学(一)摘要: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学说,但是,不是单纯地为了物质生产,而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幸福。
因此,提出幸福经济学是必要的。
从内涵上看,和谐是幸福经济学的基础,人文是幸福经济学的导向,创新是幸福经济学的关键。
在当前,推进幸福经济学发展,需要倡导绿色GDP,增强幸福经济学的时代性;突出人文资本,增强幸福经济学的整体性;完善和谐发展模式,增强幸福经济学的根本性。
关键词:幸福;经济学;发展从经济学的本质出发,探讨幸福在经济学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幸福经济学的内涵与实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推进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的发展是经济学的旨归经济学作为一种学问,一个独立的学科,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目前,关于经济学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但是,无论这些概念有多少种,对于经济现象的描述,对于经济规律的揭示,对于经济主题的提升,对于经济的推进,应该是经济学的本质性特征。
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学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经济主要是围绕财富展开的。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财富,是为了“供应一家人的良好生活”。
这里,主要涉及了两个息息相关的方面:一个是财富的创造过程,一个是财富的分配过程。
与这个过程紧密相关,经济学要追问什么是财富,财富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财富的源泉是什么,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
因此,建立在对经济事实的基础上,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效率,是如何通过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同时,经济学也要关注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分配社会财富,保证社会财富更为公平有效合理分配,增加社会成员的福祉,提升整个社会发展的效益。
因此,经济学可以被界定为关于财富的学说,具体来看,经济学是通过分析人类满足自己终极目的行为的学说,是研究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分配的学科,是关于财富的生产、分配、消费、再生产的学说。
经济学包含了强烈的价值追求。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积累财富,但是,更需要追问财富的性质和积累财富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4 <-6757,71 .- 3=5-= 获得美国联邦政府的资 助 。该 研 究 改 进了 对 于 幸 福感 的 测 度 的准 确 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国民幸福指数 ( >+.66 或 >9?) , 会像 >AB 一样受 9:75.-:4 ?:@@5-166, 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不但在国家的宏观 层面上, 而且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 员工幸福感 的测量和研究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然,关注幸福感的不光是美国,还有英 国、 韩国等其他欧洲和亚洲国家。 !""! 年, 英国 内 阁办 公 室 发 布了 一 份 关 于生 活 满 意 度的 报 告,报告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来提高公众的 生活满意度。 英国“ 新经济基金” 组织依 !"") 年, 据各国 ( 地区)“ 资源利用有效性”( 即人们对生 活的满意度指数乘以人均寿命,然后除以当地 资源消耗指数) ,对全球 &#’ 个国家及地区做了 排序,并在 《 幸福星球指数 》 的报告中加以公 布。报告中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荣登冠军, 一批 发达国家反而名落孙山。 韩国首 !"") C !""# 年, 尔福利财团和大韩民国学术院对首尔、 纽约、 多 伦多、 伦敦、 巴黎、 柏林、 米兰、 东京、 北京和斯德 哥尔摩等世界 &" 大城市的幸福指数开展了一 次调查,调查对每个城市的 &""" 名 ( 米兰 &"&D 名) 市民进行电话访问。东京、 北京和首尔分别 排在第 ’、 E、 &" 位。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一些关于幸福度的调 查。如 !"") 年年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布了 《 。该 !""( 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 项调查活动由奚恺元教授主持,内容涉及中国 &" 大城市幸福度调查和人们生活幸福度调查两 部分。城市幸福度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进行 ( 有效样本 !#(" 个) , 生活幸福度调查则通 过网上问卷的方式进行 ( 有效样本 !%#& 个 ) 。 !"")年&!月到!""#年&月,《瞭望东方周刊 》 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奚恺元教授,对国内 %& 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幸福感调查,其中包括 D 个直辖市、 这 !! 个省会城市和 ( 个自治区首府。 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电话访问的方式,共取得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 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对未来发展目标的更深 入的思考。什么样的发展能真正带来人民福祉 的增长,或者说什么样的发展能为人民带来更 大的幸福?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二十多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后,正在寻求更好的增长
!"#$%"
!
江西社会科学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式, 寻找以人为本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 下,我国公众和学界自然地对幸福和幸福经济 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一、 幸福的研究 对于幸福的最初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 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 &’ 世纪末, 的开山鼻祖边沁认为,幸福可以通过人们所体 验到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的权衡来测量。但是 福利经济学与后来的新福利经济学,都没有如 边沁提议的那样对人们的主观体验进行度量, 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度量主观满足的 “ 客观对应 物” , 如国民收入、 社会福利函数等。经济学家普 遍用效用取代了幸福,后来又用序数效用取代 了 基数 效 用 ,从 而 使幸 福 退出 了 经 济 学的 视 野。在过去半个世纪里, 虽然国际社会科学界的 不同学科对幸福的研究已经积累了 !("" 多篇 论文, 但是其中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 经济学家 的贡献却是非常有限的。只是在近 &" 年来,经 济学者才更多地参与了对于幸福问题的研究。 在为数不少的关于幸福和幸福经济学的研 究文献中,这里值得专门提一下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亚马蒂尔・森在 《 伦理学与经济学 》 、 《 以自由看待发展》 、《 贫困与饥荒》等著作中拓 展了关于人类幸福的理论,他把温暖的人文精 神重新注入冰冷和沉闷的经济学。 此外, !"") 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位瑞士学者布伦诺・ 弗雷 ( *+,-. /$ 0+12) 和阿洛伊斯・斯塔特勒 ( 的著作的中译本 《 幸福与经济学: 34.56 /7,781+) 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 。该书向读者揭 示影响幸福的因素和寻找幸福的方向。 与此同时,对于幸福感和收入等相关因素 的实证调查研究工作也在不同国家获得了新的 关注和进展。例如,目前 !""! 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 曼教授和他的同事艾伦・克鲁格教授正在从事 一项 “ 全国幸福感账户”的研究,该研究经 9:;
!"#$%"
!
江西社会科学
!""#$ %
望越大, 幸福值越小。在实际生活中, 随着人们 的收入的增长,欲望也会或迟或早地相应增长, 所以作为分母的欲望的增长可以抵消作为分子 的效用的增长,结果是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 幸福感的增长。知足的人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 欲望, 所以相对来说容易有较强的幸福感, 这也 就是“ 知足常乐” 了。 除了收入以外,经济学的研究还试图研究 其他影响人的幸福的因素,或者说哪些人更幸 福。黄有光教授的研究发现, 性格较开朗比性格 较不开朗的人更加快乐;结过婚的人比没有结 过婚的人更加快乐;有稳定职业的人比没有稳 定职业的人更加快乐;健康状况好的人比健康 状况差的人更加快乐;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 的人更加快乐;有某种嗜好 ( 如养花、书法、钓 鱼) 的人通常要比没有嗜好的人更加快乐等。第 纳( 在影响个 &’()(* (+ ,-$ .//% 0 的研究还发现, 人快乐的所有变量当中,收入所占的比重不超 过 !1 , 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三、 中国幸福感调查的主要发现 近年来中国关于城市居民幸福度的调查, 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研究结果。前述中欧 管理学的调查显示,收入最高的城市不一定是 最幸福的城市。在 ." 大城市总体幸福度的排行 榜中, 市民月收入最高的上海 ( 月平均收入 !23# 元) 、 北京 ( 月平均收入 !323 元) 和广州 ( 月平均 收入 !445 元 ) ,在城市总幸福度排行榜上分别 位列第三、 第七和第十。而市民感到最幸福的杭 州 ( 月平均收入 !%"" 元)和成都 ( 月平均收入 却不是最有钱的, 其中成都居民平均收 .4.4 元) 入只是上海的一半多一点。 调查报告发现,高收入的人的确比低收入 的人要幸福, 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 两者之间的 关系则渐渐减弱。而相对收入( 个人与同龄人之 间的收入差距 ) 和生活幸福度之间仍存在着显 著的关系, 比绝对收入更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此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幸福指数与快乐经济学 ! 笔谈 "
【 主持人语】 研究快乐经济学, 首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观点: 人们只能在生产力
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很明显, 没有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没有中国成功实现总 体小康的发展目标, 我们是不可能提出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使人们在发展中更加快乐的问题的。 本期笔谈发表了 6 篇文章。 尽管其中一篇为主持人所作, 但都可自信地说: 值得一读。 左学金的 《 幸福和 幸福经济学 》 在评述幸福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提高 “ 国民幸福总值 ” 的政策主张。 文章转引的 “ 东亚幸福鸿沟 ” 现象尤其令人注目。韩士专的 《 幸福经济学之 “ 收入观 ” 新解 》 从他的 “ 新解 ” 出发, 并结合我 国实际提出一系列 “ 促进国民幸福感 ” 的对策。 而主持人的 《 经济学变迁与中国发展取向 》 则从另一个角度提 出问题: 决不可脱离发展去侈谈快乐问题。快乐经济学派生于发展经济学, 两者具有同一性。从这一组文章 来看, 中国经济学界对此研究还是初步的, 正可谓 “ 涉水不深 ” 。无怪乎, 学科的名称也未统一, 有“ 快乐经济 学” 与“ 幸福经济学 ” 之分。 说至此, 主持人意犹未尽。 我以为: 因为 #$% 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 当前, 众说纷 #$% 崇拜不可取, 纭的 “ 幸福指数 ” , 同样是不可崇拜的, 难道它们就没有片面性吗 7
林 ( +,-./0123)是最早对主观快乐进行分析研究 的当代经济学家。他在 %#!) 年发表的 《 经济增 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 》 中提出 了所谓的 “ 伊斯特林悖论” ,即经济增长不一定 导致快乐增加。后来的研究发现收入增长与幸 福的相关关系比较复杂。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 时候, 收入与快乐之间关联度较为紧密, 但是当 一个国家收入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后,这种相关 性就会弱化甚至消失。不过即使研究发现幸福 感 与收 入 水 平 相关 , 也 有 一个 因 果 关 系的 问 题。尽管一般人认为是收入带来幸福, 但是也有 学者认为,如果在国家富有和人们快乐之间存 在某种因果关系的话,也是快乐带来经济增长, 而不是相反。 如何来解释“ 伊斯特林悖论” 呢?一是因为, 收入增长会导致幸福的边际效应不断下降。对 于一个衣食无着的穷人来说,增加 %"" 元收入 会大大增加他的幸福感,但是对于一个腰缠万 贯的富翁来说,增加 %"" 元收入则没有什么实 质性的意义。一些研究将相对收入或参考收入 引入了关于收入和幸福相互关系的研究。当人 们的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影响幸福感的不 是绝对收入而是相对收入。所以只有当人们的 收入比平均收入或他们的 “ 邻居” 的收入增加得 更快时,这种相对收入的增长才能导致幸福的 增加。或者换一个说法,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 他们的参考收入会或迟或早随之增加。如果他 们收入的增长赶不上参考收入的增长,则这种 增长不会带来幸福感的增加。实验经济学中著 名的 “ 最后通牒博弈” 表明个人宁愿不要实际收 入的增加也要获得一个相对公平的份额。 另一种类似的解释是美国经济学家塞缪尔 森提出的 “ 幸福方程式 ” ,即幸福 4 效用 5 欲 望。效用是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所得到的 满足程度,而欲望则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 满足的愿望。因为效用与欲望都是各人主观的 感觉, 所以幸福也因人而异。当效用给定时, 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