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商务印书馆经营管理之道

合集下载

书屋及书院的经营模式

书屋及书院的经营模式

书屋及书院的经营模式
书屋及书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场所,它们的经营模式也有所不同。

书屋的经营模式通常比较简单,主要以销售图书、文具、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为主。

书屋的经营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址:书屋通常选择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如商业街、学校附近等。

2. 商品采购:书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采购商品,以确保商品的质量和多样性。

3. 店面布置:书屋的店面布置需要简洁明了,方便顾客挑选商品。

4. 营销策略:书屋可以通过促销活动、会员制度等方式吸引顾客。

书院的经营模式则比较复杂,它不仅需要提供文化产品的销售服务,还需要提供文化交流、学术研讨、艺术展览等多种文化活动。

书院的经营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址:书院通常选择在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如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区等。

2. 设施建设:书院需要建设图书馆、阅览室、会议室、展览厅等多种设施,以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

3. 文化活动策划:书院需要策划各种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演出等,以吸引更多的文化爱好者。

4. 经营管理:书院需要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

总之,书屋和书院的经营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需要注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文化内涵,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文化爱好者。

开风气之先,为古人续命——商务印书馆

开风气之先,为古人续命——商务印书馆

开风气之先,为古人续命——商务印书馆文/惠 成开风气之先:夏瑞芳初创商务印书馆夏瑞芳1871年出生在青浦沈巷乡,父亲先在当地挑糖担走街串巷,后来在南市董家渡开了一个杂货店,母亲也在附近帮佣。

于是,夏瑞芳成为留守儿童,寄养在大伯家。

11岁时夏瑞芳独自渡河,在船家的帮助下被带到了母亲帮佣的人家,主人是范约翰牧师,在陆家滨开设清心堂、经营美华书馆、创办附属的清心学堂(后改名为清心书院)。

范约翰看夏瑞芳可怜就同意他入住家里,还让他进学堂读书、在美华书馆实习。

正是在清心书院,夏瑞芳不仅学会了英文,更开阔了眼界和心胸。

可是,不幸接踵而来,夏瑞芳的父亲在1889年病故,母亲也是久病不能帮佣。

于是,清心书院校长伸出援手,先是介绍他到同仁医院做学徒,但他觉得没兴趣,后来又介绍他去了《文汇西报》和《字林西报》做英文排字工、《捷报》排字领班,这份职业使他如鱼得水并担任了部门负责人。

商务印书馆的合伙人鲍氏兄弟是宁波人,鲍家有三子三女,咸恩、咸昌、咸亨三兄弟都是在清心书院与夏瑞芳先后同学或者同在美华书馆实习,毕业后都在美华任职。

后来,夏瑞芳与咸恩的妹妹翠玉结为夫妇。

同学、同教、同道、姻亲,几个年轻人下班后常常会下下小馆、喝喝茶、聊聊天,每个周日还会在清心堂做礼。

不愿忍气吞声为洋人干活的夏瑞芳, 1896年4月15日,在城隍庙边的湖心亭小茶馆里,联合鲍氏兄弟和高凤池等同窗好友一起集资创业,当时实收股本3750元。

1897年2月1日,商务印书馆在江西路德昌里租了两间房,购置了两部手摇式小印刷机、三部脚踏圆盘机、三部手动压印机,雇了十几个工人开始承印商业账册、广告之类。

夏瑞芳时年26岁,是经理兼接业务、采购、收账、接待、校对,每天工作至晚上八九点钟才能休息。

同时,他深感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断委派技术人员赴日本、美国、德国考察,学习最新印刷技术。

他还亲赴国外学习,购买新式机器,大量聘请外国技师。

1898年6月,一场大火把德昌里的厂房与设备烧毁,幸而先前购买了火灾保险,得以化危机为转机,为商务的再出发提供了保证。

张元济与我国近代图书馆发展探微

张元济与我国近代图书馆发展探微

馆 事业 的发展
王 云 五 (8 8 17 )名鸿 桢 , 日祥 , 北 京《 18- 9 9 , 字 民主报 》 主编 , 担任北京大学 、 国民大 旧 中 国 出版 事
中国公学大学部 的英语教授 。1 1 97年王 业 、 图书馆事业 号岫庐 , 笔名 出岫等 , 广东香山( 中山 ) , 学 、 今 人 出生于上海 。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富传 云五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 , 并创办 了公民书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出生于上海租界 ,幼年随其大哥读书 ,1 1 岁 立 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 ;出版各类小丛书 , 学 , 当然更不曾出国留学。但王云五曾指出 , 才进入私塾 。一年多以后 因担心义和团运动无形的学校生活从不曾因任 波及上海 , 其父中止了他在私塾的学习 , 让其 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病逝 , 该馆聘请王云五 何外因而间断 。这也是王云五能够靠 自学成 回到广东老家。至 1 岁才又回到上海 , 4 被父 出任该职。为 了更好地管理商务 印书馆 , 王 才进入老商务大门并获得成功 , 晚年在 以及
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他在文化事业发展 师王云五担任此职。 3 3 岁的王云五开始步人 东 方图 书馆 出版业 , 并随即对编译所大刀阔斧地进行改 目前的资料研究表 明, 王云五读过一年
王 云五 与 商 务 印 书馆

组 。聘请大量新知识分子主持各部 ; 将编译 多的私塾 , 再加上合计 2 个月的在校学习英 2
90 月 亲送入一家五金店做学徒 , 晚上则 自己到一 云 五于 13 年 3 至 9月 到欧 美 和 日本 考 台湾享有博士之父美誉的根本原 因。这种无 家夜 校 补 习英语 。后 离 开五 金店 进入 由美 国 察企业与商业管理经验 , 并成为将 国外先进 形 的学校 生 活主要 指 在 图书馆 里 的学 习。早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历史简介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CP)于 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3 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 始。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 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 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 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为开 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 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的 重视,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 化教育事业单位”。
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老一辈出版家,平地为山、 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商务创 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五 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 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 《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 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 作家的文学作品, 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 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 等。极盛时期,商务有员工5000多人,在海内外设有分馆 36个,各类办事机构1000多个,所出书刊占全国60%以上, 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诸多第一,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 出版机构,在海内外铸造了商务印书馆的这个民族出版业 最著名的品牌,成为堪与北大媲美的文化重镇。从这座文 化重镇里,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陈云、张元济、茅盾 等。
三、培养技术骨干
为了长远发展,商务在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开拓经营 领域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力气,已经形成业内较强的竞 争力,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现有正式员工275人,其中, 90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97人拥有副编审以上高级职称,学术水平 和专业素养较高。一批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业务骨干,促进了 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商务在出版行业内较早利用 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施全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在 国内出版界领先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门户网站、管理信息系统, 正一步步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此外还积极开拓 与出版业务相关的经营领域,目前成立并控股北京群益物业公司、北 京商易华信息技术公司、北京涵芬楼书店有限公司等经营性机构,在 上海、太原、长春、武汉、南京等地开设专卖店等,在多种经营上迈 开了坚实的步伐。商务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不仅与香港、台北、 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海外4家商务印书馆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交流, 而且还合资成立并控股了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此外,商务还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拉鲁斯出版公司、 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以及小学馆、斗山东亚出版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 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版权贸易活跃,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 200多种。

上海商务印书馆设计培训经验(1909—1932)

上海商务印书馆设计培训经验(1909—1932)

摘 要:在发掘上海、南京图书馆藏新史料的基础上,梳理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设计培训经验(1909—1932),系统、健全的培训机构,良好的人才成长机制,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成就了上海商务印书馆设计育才高地。

关键词:上海商务印书馆;设计培训经验;企业设计培训近年来中国院校设计教育快速膨胀,一方面推动了设计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庞大教育规模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现实矛盾。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源头之一——上海,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设计师,但他们大都不是设计院校出身,而是来自于企业设计培训。

以下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例,探究近代中国企业设计培训的历史经验,从而为中国院校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另一维度的参照。

一、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系统、健全的培训机构,延聘中外名师主持其事,为公司设计育才奠定物质基础、人才支撑1909到1932年间,公司先后设立13所分馆、6个支店、3个支馆、2个分店、1个分厂,营业额从1909年的1,548,099元到1930年的12,055,473元,增长到原来的7.787倍;企业资本从1905年的100万元、1913年的150万元发展到1922年的500万元,[1]出版新书数量从1909年的126种、420册发展到1930年的439种、703册[2]547-548(图1)。

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大批设计人才,加上领导层的一贯重视和有效经营,公司逐步建立起系统、健全的设计培训机构: 1.印刷所系统。

(1)五年制绘图雕刻科、五彩印刷科。

1909年9月开学,以培养印刷厂优等技师为目标,聘请松冈正识、和田满太郎、渡边金之助等日本专家教授绘画、雕刻及五彩印刷等技术,先学铅笔画,半年后在画图车间实习,首批学徒有颜文樑、沈逢吉、廖恩寿等。

[3](2)彩色石印部。

1913年成立,延聘徐咏青主持其事,采用专业基础学习加实习的方式,由徐咏青教水彩画,德国和日本画家教授西洋画、广告画,吴待秋教中国画,何逸梅、凌树人(第一批毕业生)教授人物、山水画。

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被毁后的办刊策略——以《东方杂志》复刊为视角

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被毁后的办刊策略——以《东方杂志》复刊为视角

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被毁后的办刊策略——以《东方杂志》复刊为视角钟晨音【摘要】从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一直是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重镇.在商务印书馆的定期刊物中,<东方杂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1932年1月28日晚,商务印书馆因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损失重大,<东方杂志>也被迫停刊.1932年8月1日,随着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馆正式复业,停刊8个多月后<东方杂志>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以追求"新生"为办刊旨趣,注重与读者及作者的沟通,并且通过主编及编辑人员的调整和"教育"、"妇女与家庭"与"文艺"三专栏的增设,及时整合了刊物办刊资源,使刊物顺利度过了危机.【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2【总页数】4页(P110-112,115)【关键词】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办刊策略【作者】钟晨音【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7.5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夏瑞芳、鲍贤恩、鲍贤昌等人集资四千元,在上海江西路创办了一家民营商业性印刷出版机构,后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1]。

从晚清至 20世纪 3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一直是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重镇。

青年时代在“商务”工作过的著名作家茅盾,曾填词称赞这家出版社在近代维新大业中,“曾开风气,影印善本,移译西哲”,“数出版先驱,堪推巨擘”。

何炳松在总结商务印书馆 36年来的贡献时,认为其“贡献之荦荦大者计有四端”:“即教育教材之供给,中外名著之印行,实际教育文化事业之举办,国货之提倡。

”[2]商务印书馆在出版物的印行上,除了《四部丛刊》、《汉译世界名著》等中外名著的系统印行,《辞源》、《教育大辞典》等工具辞书的出版外,还创办了《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小说月报》、《学生杂志》等定期刊物。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

曾使 江 南 的藏 书楼 和 私 家 珍 藏 的 典 籍 多 不 能 保 ,在 战 乱 中 丧 失 大 半 ,而 一 些 国 内 书 商 为 了 谋 取 利 益 ,也 不 惜 将 大 量
珍 本 图书 售 予 外 国 人 。与 内忧 相 比 , “ 患 ” 则 更 为 严 重 , 外
构 n 。但 与 其 他 出 版 社 不 同 的是 ,商 务 馆 不 但 经 营 出 版 发
的重 任 。
支 持 中 国近 现 代 图 书 馆 事 业 。它 创 建 了颇 具 规 模 的 东 方 图
书馆 ,大 力 支 持 社 会 图 书 馆 建 设 ,还 从 2 O世 纪 初 蓬 勃 兴 起 的 图 书馆 运 动 中 ,推 动 出 版 业 、 图 书 馆 业 和 中 国 图 书 馆 学
社 会 教 育 的理 念 。 12 9 1年 后 ,王 云 五 任 商 务 印 书 馆 编译 所
所 长 ,总 经 理 ,热 心 于 图 书 馆 学 著 作 出 版 和 研 究 ,并 亲 自
近代 出版 业 创 立 伊 始 , 图 书 资 料 与 编 译 出版 之 间 就 表
现 出十 分 直 接 的 联 系 。如 果 没 有 足 够 的 图 书 资 料 ,编 辑 出
众 ,因 而它 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近 代 图 书 馆 。
以 图 书馆 服务 社 会 ,教 育 民 众 。1 0 93年 ,张 元 济 正 式 加 入
商务 印 书 馆 ,任 编 译 所 所 长 。 他 全 力 打 造 涵 芬 楼 , 又 在 涵 芬 楼 基 础 上 积 极 创 办 东 方 图 书 馆 , 以 图 书 馆 事 业 服 务 实 践
都 备 有 自 己的 资 料 室 或 图 书 馆 。 10 9 9年 ,商 务 馆 编 译 所 资

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之道

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之道

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之道摘要:研究商务印书馆近代发展史,它的经营管理是不得不说的。

从开办商务的夏瑞芳到“网罗群才”的张元济,到后来救商务于水火的王云五。

每一个经营管理者对商务的贡献是巨大的。

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就是“人”,“钱”,“政”的问题,每一个方面都处理的非常完美。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管理经营内部关系劳资薪酬在商言商商务印书馆——中国近代出版的重镇,曾经创造过近代出版的辉煌。

它和北京大学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学术的双子星座,它也曾和英国的麦克米伦公司以及美国的麦克劳希尔公司一起,号称世界三大出版家。

在现代出版业中,百年老字号的商务印书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也是最具近代意义的出版企业。

同时它也是中西近代以来思想的汇焦点。

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最大最重要的民营出版机构,也是中国大型近代企业的一个楷模,它的出版活动是近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商务印书馆1897年—1949年的发展史中的经营管理之道又是他成功以及拥有这样重要影响的关键所在。

所以研究这样一个内容对于现代出版企业尤其是现代民营出版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常常被人提及。

管理学也在不断的实践发展中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

出版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在出版业的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企业的楷模,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的闪光点。

而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之道又在众多闪光点中最为闪耀。

这里所指的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之道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关系,近代的劳资关系以及它同政府的关系。

概括起来,可以运用三个关键词即:“人”、“钱”和“政”。

“人”——商务印书馆的人员内部关系管理内部关系,小而言之是一种人际关系,中而言之是一种群体关系,大而言之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是一个企业经济的缩影,也是一个企业生机的体现,也是一个企业风气的写照,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应。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工人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

对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的认识

对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的认识

对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的认识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商务印书馆由两位杰出的中国商人创办,他们分别是严复和梁启超。

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起步和发展。

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创立初期,主要是以出版教科书为主。

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初,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的时期,西方知识的引进和传播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商务印书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出版了大量的教科书,帮助中国人民接受现代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这个阶段的商务印书馆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近代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前半叶,商务印书馆进一步扩大了出版范围,开始涉足社会科学、文学、历史等领域。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这个阶段的商务印书馆以其丰富的出版经验和专业的编辑团队,成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学界的重要力量。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后半叶至今,商务印书馆进一步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商务印书馆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图书,推广中国优秀图书出版到海外,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商务印书馆还与国内外多家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共同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畅销图书。

这个阶段的商务印书馆在国际出版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

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凝结着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轨迹,也展现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兴衰。

商务印书馆始终秉承“致力于传播知识、促进文化进步”的宗旨,坚持高品质出版,为读者提供优秀的图书资源。

商务印书馆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家出版机构的发展史,更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缩影。

商务印书馆的成立和发展,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的商务印书馆仍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图书产品。

张元济与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组织文化

张元济与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组织文化

2 O世 纪 的 中 国 , “ 有 一些 现代 化 常 识 的 凡
张元 济青 年时 ,就 怀有 治 国平 天下 的传 统志 愿 ,甲午 战 争 清 政 府 的 失 败 使 他 痛 心 地 感 到 : “ 种腐 败 的国家那 能 不亡 国? 这 ”特 有 的家庭 背景
和学 术修 养 ,曾使 他上 书言 政 ,并 保持 鲜有 的少
在 今 天 也 有很 好 的 借 鉴 意 义 。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9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2 3 (0 0 O ~0 7 O 0 1 4 5 2 1 )1 0 9一 5 .
Z a g Yu n i n g nz t nCutr fMo en C mmeca rs h n a j dOra iai lueo d r o a o rilP es
g n z t n c l r f Co a i i u t e o mme ca P e s ma n y ma i s s r cp e o s p o tn e u a i n r s e tn a o u r il r s i l n f t p i i l f u p ri g d c t , e p c i g e n o k o e g n a e t ,c n ce t u r t l n h titr l so n g me t n wl d ea d t ln s o s in i swo k s y ea d t e s rc u e fma a e n .Th y p a n i p r a t o e ly a m o tn r l t e eo me ta d c n b au b e r f r n e t d r o it . o e i isd v l p n n a e v l a l e e e c o mo e n s ce y n

浅谈商务印书馆的商务观

浅谈商务印书馆的商务观

周密的考虑后 , 1 9 0 3年 , “ 商务” 决定与 日本金港堂合作 , 实行民族 的资本迅速扩大到 2 0万元 ,为企业拓展规模打开了新局面。“ 商 的环境 下 , 需要 勇气 和胆识 , 这 也恰 是“ 商务 ” 经营得法 的奥秘 。 弥补 了技术落后的缺陷借用别人 的技术提高“ 商务 ” 的印刷质量 ; 业额大幅提升。 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其最终 目标是实现 自身的增值 ,

“ 商务” 利用了资本 的本性 , 1 9 2 0年 , “ 商务” 的资本增资为 3 0 0万
已高达 1 2 0 0万元 , 为企业 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 商务 ” 的
1 9 2 2 年增为 5 0 0万元 , 营业 额 近 7 0 0万 元 ; 到 1 9 3 0年 , 营 业 额 说: “ 从今 天的观点来看 , 虽然 时隔几 十年, 但是 当时 的商 务印书 元 ,
到她的文化价值 和历 史意 义。“ 商务 ” 作 为一个文化企业 , 它出版 资本兼并东洋资本的先例。 成立中 日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后 , “ 商务”
的精 品极多 , 总体学术品位强 , 为提高 中华 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概正是 因为她对全 民族 文明贡献太 为显 著的缘故 ,很少有人 注
自身 的经 济 利 润 。 “ 商务 ” 从 一 个 印 刷 小作 坊 发 展 到 现 代 出 版 企
财会 工 作走 上 正 轨 , 扭 转 了亏 损局 面 。国 内其他 公 司纷 纷仿 效 。他
法实现资本的积累和扩张。九十多年前 的“ 商务 ” 融资 为我们提
供 了宝贵的经验 , 借助外来资本把我们 的出版业做 大做强 , 这就
是我们的对策。 三、 善投资 。 培育 多种生财之道

清末民初时期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策略

清末民初时期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策略

清末民初时期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策略作者:于江波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摘要】清末民初,大大小小的印刷所、书局林立,但大多没多久就成为了过眼云烟。

唯独像商务、中华这样少数几家发展壮大起来,这说明它们的经营策略及管理方式等有其独到之处。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经营策略文化建设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能够在那动荡的年代里屹立不倒,发展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在乱世中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

不过商务之所以成功首先还要归功于当时的环境。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旧的封建制度摇摇欲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入。

面对形势的变化,当局无力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这就为民营机构创造了机会。

例如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施行新学制,却没有能力建立中小学校,出版相应的教科书。

商务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建立编译所,由印刷厂变成了出版机构。

此后教科书一直是商务的经济命脉。

当然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商务成功的主要原因。

现对商务的经营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和政治相抵触与时事政治保持一致,不论时事政治是前进还是倒退,这就叫“趋时”。

①商务印书馆作为一家民营出版机构,它要盈利要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它不得不“趋时”,至少保证不与政治相冲突,不触犯当局。

商务历来坚持这一原则,具体表现有:1、只办杂志不办报纸商务印书馆不仅出版书籍还创办杂志,《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妇女杂志》等都是商务的招牌杂志。

然而作为二十世纪两大文化阵地之一的商务却从来没有正式地出过一种报纸。

《外交部》或许是商务出过的唯一一份旬刊。

但名义上是与商务分开的,由上海外交报馆编辑,普通学书室发行。

这其中除了张元济这些曾经的士大夫瞧不起办报以外,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对言论控制相当严格。

相关的法律有“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中华民国报纸条例”等等。

办报人动辄得咎,稍有过激言论便遭到严刑峻法的处置。

据统计,从1898年到1911年,全国有53家报刊遭查封、暂停等处分,受害报人有20人。

百年商务的新启示——读《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2007》

百年商务的新启示——读《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2007》

百年商务的新启示——读《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2007》梁上启【期刊名称】《出版科学》【年(卷),期】2012(20)3【摘要】《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1897—2007)》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从2010年开始陆续推出的《出版学建设丛书》中的一部,该书由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王学哲、总编辑方鹏程著述。

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肇始者,其发展与国家同命运、共沉浮,成为今天五馆并立的世界知名大型出版事业体。

在当前出版体制改革形势下,《商务印书馆百年经营史》带给我们很多新启示。

1担当使命,昌明教育商务创业之初便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馆训,1902年,张元济加盟商务,与夏瑞芳相约“吾辈当以辅助教育为己任”,出版教科书、工具书,以及翻译外国名著,为开启民智做出了贡献。

此外,商务印书馆还自行创办许多学校,如1905年开设小学师范讲习班,并附设小学;1909年创办商务补习学校、艺徒学校等,以追求“从教育着手,改变中国,变法图存”的理想。

2宣扬维新。

【总页数】2页(P111-112)【作者】梁上启【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百年读史的思绪——商务印书馆的创业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革新 [J], 李思敬2.百年风雨人间正道——商务印书馆百年简述 [J], 陈江3.传承红色精神展现百年风华商务印书馆“建党百年”主题出版物推荐 [J],4.中国百年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大陆商务印书馆) [J],5.百年商务的文化地位及启迪——纪念商务印书馆成立110周年 [J], 张西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初京师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来源、整理及利用

民初京师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来源、整理及利用

民初京师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来源、整理及利用侯强;周兰珍【摘要】民初京师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在赓续前清京师图书馆馆藏的基础上,担负着为国家全面、完整地收藏并妥善保存图书的职责,不仅推动了民国图书馆的转型,而且为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馆藏图书的来源、整理及利用如何,无疑是我们在研究民初京师图书馆中迫切需要理清的问题.【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5页(P74-77,87)【关键词】民初;京师图书馆;馆藏图书【作者】侯强;周兰珍【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8京师图书馆作为民初我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其虽始创于1909年,但及至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才正式向读者开放。

是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京师图书馆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大变革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经历了从皇家馆阁藏书到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转变。

作为国家的总书库,京师图书馆担负着为国家全面、完整地收藏并妥善保存图书的职责,其馆藏图书的来源、整理及利用如何,是我们在研究民初京师图书馆中迫切需要理清的问题。

民国肇建,教育部即设立社会教育司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改进和发展。

是时,前清学部奏建的京师图书馆遂归属教育部管理。

在赓续前清京师图书馆馆藏的基础上,民初京师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一大机关,在强调对广大民众进行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宗旨的驱动下,通过征收、征集、捐赠、交换、购买等诸多路径,积极拓展馆藏资源,馆藏图书的种类、数量渐趋丰富起来。

民初建立伊始,在清查前清京师图书馆原馆藏图书的基础上,京师图书馆又将前清京师图书馆之前存放于翰林院暨国子监的书籍尽数接收。

这成为政权更迭带来的动荡时局下特有的一种图书所有权转移的方式。

与之同时,京师图书馆又通过教育部征收历代残存的典籍,并调取各省的官书。

据京师图书馆档案显示[1],1912年,教育部经向国务院咨请同意,将前清翰林院所残存的64本《永乐大典》中的60本送交京师图书馆整理储藏,另4册留在教育部图书室供展览和纪念之用,使其免遭了散佚的命运。

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的竞争与合作(1912——1949)的开题报告

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的竞争与合作(1912——1949)的开题报告

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的竞争与合作(1912——1949)的开题报告题目: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的竞争与合作(1912——1949)背景介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20世纪初期中国重要的出版机构,两者在中国书籍出版业中的竞争与合作历史悠久。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902年,最初是由刘师培在上海创建,后来发展为一个拥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大型出版集团。

中华书局在1912年由蒋兆和等人创立,旨在提高中国人的素质和能力,在早期的出版物中,被誉为“以文化救国,以逸待劳”的出版物。

两家公司之间在图书出版、教育培训以及中华文化传承等领域展开良性竞争,并在某些领域上展开了合作。

研究意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中国近代文化语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出版机构,两者在中国近代图书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两家公司在当时时期的策略与战略部署,探索20世纪初中国书籍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与变革历程,探究两家公司在中国图书出版、教育培训以及中华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之间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竞争与合作情况:1. 图书出版方面的竞争与合作2. 教育培训方面的竞争与合作3. 中华文化传承方面的竞争与合作研究方法:采用历史研究法,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包括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公司历史资料、当时政治、经济背景等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文献资料,结合相关理论,对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进行探究。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深入了解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历史,掌握两家公司在图书出版、教育培训以及中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进一步探讨20世纪中国书籍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过程,促进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

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

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

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李㊀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119)摘㊀要:在清末社会维新㊁救亡图存的背景下,伴随各类地图出版机构的相继成立,近代中国地图出版业得以初步形成㊂作为综合性地图出版机构的代表,商务印书馆依托雄厚的资本㊁专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转折时代,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新式地图出版与国民教育的有机结合,更使得地图出版物普及于普通知识阶层,成为得风气之先的文化政治符号㊂正是顺应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的时代潮流,清末民国新式地图出版业的兴起,逐渐构成了一套编织地图文化意义的 交流循环 ㊂关键词: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近代中国作者简介:李鹏(1985 ㊀),男,山西黎城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图学史与历史地图学研究㊂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H003)㊁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19SZYB04)的阶段性成果㊂中图分类号:K992.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19)06-0178-08收稿日期:2018-10-25 DOI:10.19563/ki.sdzs.2019.06.022㊀㊀清末以降,伴随西方地理知识在华的广泛传播, 译印西文地图公会 ㊁亚新地学社等地图出版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地图出版业的初步形成㊂[1]131-133在此过程中,以雕版印刷为基础的传统地图出版日渐式微,新式地图出版采用西方印刷㊁出版技术,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 出版救国 的重要媒介㊂[2]77-90目前,学界对近代中国地图出版业的研究,可分为三种路径:一是从知识史的视角,将近代中国地图出版与地理知识转型㊁中外文化交流有机融合,呈现出 知识社会史 的外部理路;二是从出版史的视角,考察清末民国各地图出版机构的内部经营,梳理近代地图出版物的类型与文本源流;三是从测绘史的视角,关注西方测绘技术对近代中国地图出版业兴起的重要影响㊂①应该看到,上述三种路径多采用个案研究与例证分析,主要考察专业地图出版机构的运作过程,缺乏对综合性地图出版机构的深入分析,不足以全面反映近代中国地图出版业发展的历史全貌㊂特别是近代强势崛起的商务印书馆,作为综合性地图出版机构的代表,在当时中国地图出版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㊂在本文中,笔者以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为研究对象,通过考㊃871㊃①参见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西方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周岩:‘邹氏家族和我国地图编绘出版事业“,‘出版史料“1989年第2期;陈竹:‘清末至民国亚新地学社地图编绘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文士员:‘邹氏地学与亚新地学社简史“,‘历史地理“第20辑;廖克㊁喻沧:‘中国近现代地图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等等㊂察此类综合性地图出版机构的发展脉络,进而思考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语境下地图出版业兴起的重要意义㊂①㊀㊀一、清末商务印书馆从事地图出版的缘起㊀㊀1897年2月11日,夏瑞芳㊁鲍咸恩㊁鲍咸昌等人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末弄三号,成立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印刷作坊 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 商务 )就这样正式开业了㊂[3]8-9推动商务开始走向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吸纳了一批知识分子加盟,张元济就是其中的关键人物㊂1901年,他接受夏瑞芳的邀请入股商务,相约 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4]21,立志发展民族出版事业㊂正是在张元济的协助下,从1903年开始,商务 由印刷业为主者,进而为出版事业 [5]3,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具规模的综合性民营出版企业㊂20世纪初,转型中的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地图出版领域㊂特别是伴随 癸卯学制 的颁行,史地教育 因关系于民智,诚一国兴衰强弱之根本 ,迅速成为各级各类学堂的基础性学科㊂[6]277从1904年起,为配合中小学 最新教科书 的编辑与发行,经张元济亲自校订,商务以最快速度,相继译印‘西洋历史地图“‘瀛寰全图“‘万国舆图“等教学地图,颇受当时中小学教材市场的欢迎㊂同时,感于 日俄开战,于我国关系甚大 ,商务又着手编辑‘日俄战纪“一书, 以供世人考求;然不明战地形势,终不能得其要旨 ,遂延聘名手,编印‘最新满洲朝鲜地图“㊂此图于1904年初版发行, 分染六色,区别疆界㊂字迹清朗,印刷鲜明㊂用洁白坚厚洛纸,长逾三尺,广逾二尺㊂每幅售价大洋五角 [5]34-35,成为清末较有代表性的时务地图㊂应该说,上述教学与时务地图的编辑与发行,当是清末商务地图出版最初的缘起㊂作为史地知识传播与国民教育普及的重要工具,商务从事地图出版的伊始,就切实地加入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践行了 文化启蒙 的历史任务㊂据统计,至1912年,商务已经出版 世界总图,七种,十二幅;本国总图,五种,十幅;各省分图,二十种,二十幅;都会商埠专图,六种,六幅㊂ [7]12其地图出版物不仅类型多样,亦注意多元经营;不仅面向新式学校需求,还供应社会各界参考㊂同时,地图也成为商务继教科书㊁法政书之后排位第三的重要出版物类型, 凡有国家或地方赛会,如劝业会㊁博览会㊁展览会㊁陈列所等之组织,恒蒙征集出品㊂ [7]91对此,商务同仁坦言:㊀㊀既为世界上人,不可不知世界大势;既为本国人,不可不知本国大势㊂本馆所制各种地图,或为明细图,或为暗射图,或为挂轴图,或为折叠图,其中有实地测绘者,有译自他国者,皆调查详确,符号明显,校雠精细,印刷美丽,不特学生教员,可资参考,即客厅书室,以之点缀壁间,亦可备随时浏览之用㊂[7]12不可否认,清末商务地图出版业务的成功开创,多半是因缘际会㊁时代所激㊂据统计,1903年,各省新式学堂数仅为769所,学生数为31428人㊂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后,1909年,各类学堂就激增为59117所,学生人数则猛增至1639641人㊂[8]10新式学堂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必然与国民教育的普及㊁发展形成内在呼应㊂在此背景下,商务地图出版所承担的知识传播与文化启蒙功能,也必然受到时人的重视,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地图出版物市场㊂同时,先进的企业组织与管理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也为清末商务地图出版的开创提供了有利条件㊂具体而言,有如下四点:首先,在管理体制上,商务自1903年开始改组为现代股份有限公司,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产权,为其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㊂最终,商务以企业法人的身份存在,拥有独立的财产支配权和经营自主权㊂[9]37-88应该说,相比于 译印西文地图公会 与亚新地学社明显家族化的管理方法,商务成立后不久就打破了过去印刷作坊的经营模式,改造成有着明晰产权制度与管理方式的现代出版企业,从企业制度上保证了地图出版业务的资金筹集和高效管理㊂其次,在组织架构上,商务自张元济加入后,开始设立编译所和发行所,与先前的印刷所同列,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组织形态㊂三所的设置涵盖了现代出版活动的三个主要环节,彼此之间相互合作㊁分工明确㊂特别是编译所之下, 设㊃971㊃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①目前,学界对近代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的专门研究,主要有陈潮:‘商务印书馆与地图出版“,收入氏著:‘图情六十年“,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358页;石冰洁:‘晚清至民国上海民间地图的绘制出版“,收入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编:‘中国传统文化与典籍论丛“,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178页;‘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测绘史“(第1㊁2卷),测绘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㊂总编译部㊁国文部㊁算术部㊁理化部㊁政法部㊁辞典部㊁地图部㊁英文部㊁东文部㊁小说部㊁杂志部㊁出版部㊁交通部㊁庶务部,凡十四㊂并附设图书馆,收藏中外图籍,额题曰涵芬楼 [10]394㊂其中,地图部作为编译所下辖的分支机构,专门负责商务地图出版业务,形成一个科层制㊁专业化的地图出版组织架构㊂再次,在发行机制上,商务依托上海宝山路总馆的交通与地缘优势,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类分支机构,广泛铺设地图出版的发行网点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09年,商务已经在汉口㊁长沙㊁重庆㊁北平㊁天津㊁沈阳㊁开封㊁福州㊁潮州㊁广州㊁成都㊁济南㊁太原㊁西安㊁杭州㊁芜湖㊁南昌等地建立20多家分馆㊁支馆与分厂,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各主要城市,初步建立了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发行网络㊂[11]31-32同时,商务还积极采用明码标价㊁广告宣传㊁折扣促销等方式,有利地促进了其地图出版物的发行与销售㊂最后,在技术创新上,商务通过与日本出版业巨头金港堂的战略合作,积极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印刷技术,为其地图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技术支持㊂在实际经营中,商务不仅允许日方入股,还聘请日本技师襄赞印务㊂ 一方面令华工随同学习;一方面遣派学生前赴东洋学习㊂ 还进一步设立学校, 募集少年生徒,教授刷印绘画㊁雕刻各种技术 ㊂[7]7使得商务印刷技术有了空前的提升,从而在当时国内地图出版市场占得先机㊂对此,高凤池就评价说:㊀㊀自从与日人合股后,于印刷技术方面,确得到不小的帮助,关于照相落石,图版雕刻 铜版雕刻,黄杨木雕刻等,五色彩印,日本都有技师派来传授㊂从此凡此前本馆所没有的,现在都有了㊂而且五彩石印,还是当时国内所无㊂[12]8-9换言之,正是依靠上述有利条件,商务得以在清末时局动荡的夹缝中,积极推动其地图出版业务的成功开创,从而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㊂同时,地图出版不仅给商务带来新的商机,更成为当时国民教育普及与文化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尽管清末商务的地图出版事业刚刚起步,却有着与世界接轨的意识,也力求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为民国时期商务地图出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㊂㊀㊀二、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事业的兴衰㊀㊀民国成立后,由于中华书局的快速崛起,导致商务旧版教科书大半积压,损失惨重㊂从1912年起,商务被迫重新修订教科书,调整出版业务的方向㊂为渡过危机,商务领导层更加意识到:地图出版作为一个技术含量较高㊁市场潜力巨大的出版领域,不仅可以作为商务扩展出版市场的切入口,还可发挥综合性出版机构的诸多优势㊂因此,大力发展地图出版业务,就成为民初商务出版经营多元化的主要内容㊂一般而言,由于地图幅面较大,对印刷的精度和广度要求高,因此印刷技术的革新就成为地图出版物质量提高的关键㊂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商务积极引进西方更为先进的印刷机器,使得地图印制的难度和成本大为降低㊂1913年,商务印刷所下属的照相制版部, 应社会之需要,购买英国潘罗斯大照相机,当时为世界第二大照相机,专供印刷全张地图之用 [13]752,此机 计广三十三英寸,长四十四英寸,全幅地图即可原张摄影落石,时可免拼合之烦,且与原稿无稍歧异 [14]308㊂不仅如此,有感于商务 多用铜版雕刻,再行落石分印,故均精美可观,但须求助于日本,自觉终非长久之计 ,地图部人员一起艰苦摸索, 设法将图稿先行放大,绘成后再缩印落石,亦可相差不远 [15]103,进一步创新地图印制方法,从而释放出惊人的地图生产能力,很好地解决了地图出版中的技术瓶颈㊂同时,商务还通过资本运作,并购其他地图出版企业,进一步充实自身的人才队伍㊂当时在上海民营地图出版界,童世亨创办的中外舆图局成绩最为突出,其编制发行的‘中华民国分道新图“‘中国形势一览图“,颇能引起社会的注意㊂1915年,经张元济㊁高梦旦与童世亨协商一致,商务折价三万多银元一举盘进中外舆图局㊂同时声明:由童世亨主持商务地图部的日常工作,其就职期内,不再自营地图出版事业,亦不为他人担任编纂修订地图之事㊂对此,张元济亦明言: 此次所以盘进之理由,实因该局所出地图销路颇广,素为社会所欢迎之故㊂ [16]313应该看到,作为地图出版业务拓展的重要内容,商务高层选择收购中外舆图局,无疑是一次极具前瞻性的商业投资行为㊂实现先进印刷技术与㊃081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6优秀制图人才的完美结合,就成为商务构建地图品牌形象㊁凝聚市场资源的有力手段㊂在此基础上,以童世亨与地图部为纽带,商务地图出版事业在民国前期迅速发展,开始达到领先同业的速度与规模,并呈现出如下特征:1.从地图出版物的种类来看,中国图与世界图搭配,专题图与区域图并行,注意到地图市场的不同需求㊂2.从地图发行的理念来看,服务于新式国民教育与文化启蒙,成为商务拓展地图市场的主要动力㊂截至1916年4月20日,商务即将完成的制图成绩就有:㊀㊀‘高等小学世界简要新地图“尚未印,‘袖珍中华新地图“现印,又‘制图便览“尚未印,以上雕成尚未印,在日本印㊂‘东三省明细全图“‘云南“,以上将付雕刻㊂‘广东明细全图“已付印,尚未出样㊂‘历代疆域挂图“十二幅,已成南北朝㊁隋唐㊁元㊁明㊁清初㊁清末六幅㊂修正八版‘中国形势一览图“,又三版‘中华民国新区域图“,以上两种正在雕改㊂[17]44与此同时,商务在地图印制与发行方面也捷报频传㊂1916年9月21日,张元济在日记中详记: ‘中华分道“已印千五百份㊂‘新撰瀛寰全图“本日送样㊂‘世界形势一览图“三礼拜后出版㊂‘中国形势一览图“一礼拜后印出㊂‘中华民国新区域图“十五日装印好,月内到齐㊂现改印附件,到后即装㊂‘历代疆域图“十二幅,月内印好㊂ [17]118-1191917年8月13日,北洋政府农商部专门致函张元济, 核定购‘中国新区域图“千份 [17]242㊂同时,根据商务1917年的营业数据,其地图发售收入逐年增长, (民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共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五元零五分㊂五年全年,共五万四千七百七十六元二角五分㊂两共七万二千零六十一元三角 [17]209㊂然而,由于商务内部的人事纠缠,地图部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劳资矛盾㊂自1917年6月起,地图部屡次向商务管理层提出分红加薪的要求,导致张元济等对童世亨与地图部同仁严重不满㊂1917年7月26日,童世亨拟编‘袖珍全国铁路详细分图“,但张元济答以: 南北尚未连接,旅行风气亦未大开,偶有用者不过约一二路㊂令其买各路全图似不相宜,宜缓制㊂ [17]2361918年10月1日,张元济又批评地图部做事太疲, 编上海分段地图,不合式㊂编地名表,又无秩序㊂本日会议余主张严诘 [17]415㊂在这种情势下,童世亨最终选择辞职,商务地图出版一时陷入停滞的局面㊂为维持商务地图出版业务,1920年3月,张元济频频 催伯训㊁伯俞与陈俊生商,速改订舆图 ㊂在出版方针上,他明确指示要 新撰从缓,订旧为要 ㊂在具体操作上,不仅要考虑成本,更要严格限定时间, 否则一件未完,一件又起,件件积压,损失甚大 ㊂对此,他详细列举: ‘东西两半球图“,余意修旧;‘欧洲最新地图“,余意应配他洲;‘世界分国地图“,二十四面,用3343地图纸一张半印,余意不做㊂‘教科适用世界新地图“与‘中华新地图“配成一套,应查销路再订㊂ [17]195-197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近代中国地图出版业发展的两难局面㊂一方面,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地图出版自然要以知识传播与文化启蒙为目标;另一方面,身为地图出版机构,更要维持商业经营,以迎合市场需求㊂在张元济的亲自过问下,商务地图出版很快转入正轨,逐渐汇集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地图出版人才队伍㊂根据当时的职员表,1920年,地图部成员有:陈俊生㊁李维纯㊁葛献其㊁赵圭如㊁蒋公伟㊁马绍良㊁孟宪文㊂1921年,又引进葛石卿㊁严君宝㊁章寿栋㊂1922年,王云五主理编译所后,对编译所内部体制进行整顿,商务地图出版改由事物部舆图股负责,成员有:陈俊生㊁李维纯㊁张纪隆㊁葛石卿㊁葛献其㊁陆震平㊂[18]105-123上述名单中,陈俊生即陈镐基,嘉兴人;陈稼轩即陈铎,淮安人;葛献其即葛烺,南通人;陆震平,吴县人;马绍良,海盐人㊂这几位在地缘上同属江浙文化圈,业务精熟,大多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为地图出版业的发展,储备㊁培育了骨干力量 [19]357-358㊂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代中国时局动荡的大变局下,新式地图出版业的发展往往难逃历史的厄运㊂1932年,由于 一㊃二八 事变爆发,商务突遭国难,各类印刷设备多焚毁无余, 所藏铜㊁锌㊁铅等版均熔成流质,溢出墙外,凝成片块 [7]132.特别是东方图书馆所藏的德㊁英㊁法所出的各类地质图㊁西洋历史地图以及其他地图出版物,共计两千余幅,亦被战火所毁㊂抗战军兴,战乱流离,使得商务多年积累的地图出版事业几乎毁于一旦,地图编辑机构旋被裁撤,地图专业人才也多流失在外㊂抗战胜利后虽略有恢复,陆续出版一批新图,但与清末民初的地图出版业绩相差甚远,不复昔日辉煌㊂尽管商务地图出版在抗战爆发后一蹶不振,但客观上却发挥出专业人才培养㊁印制技术输出㊃181㊃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的积极作用㊂出自商务地图部的一批骨干人员,在离馆后纷纷创办㊁主持其他地图出版企业,形成日后上海 舆地学社 的地图出版群体㊂[21]140例如,洪懋熙初为地图部练习生,离开商务后参与创办上海 东方舆地学社 ;陈铎在地图部解散后,联络陆震平㊁马绍良等原班人马,于1933年创办 上海舆地学社 ;上述两社均发展为民国中后期上海三大专业地图出版机构之一㊂此外,葛烺于1932年创办 亚东舆地学社 ,地图出版界在此后出现的几批南通籍制图人才,大多出自葛门;谭廉逊几经周折,成立 中华舆地学社 ㊂[19]357-358自此, 出版地图者遂不止商务印书馆一家矣[15]103㊂㊀㊀三、近代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的类型分析㊀㊀近代商务地图出版的总量是多少?又可分为哪些类型?营业额占当时地图市场的比重多少?根据‘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 1949)“的统计,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共出版中国地图56种,世界地图23种,总计79种㊂[22]240-241然而,笔者参照‘舆图要录“一书,考订近代商务地图出版物的总量至少应为82种㊂由于商务缺乏详细的年度地图营业数据,因此只能判断清末民初是商务地图出版的主要活跃期,其地图市场份额大致与同时代亚新地学社持平㊂具体而言,可分为三大类型:(1)教学地图是商务地图出版的第一类型㊂此类地图对精度要求不高,销路广,获利多,是传播史地知识㊁普及国民教育㊁养成新式国民的重要工具㊂清末以降,教育被视作立国根本㊂在此种大环境的感召下,教学地图的发行就成为商务地图出版的首选方向㊂根据现有资料,商务最早出版的教学地图应为译印日本的历史地图,作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参考用图㊂其中,‘西洋历史地图“初版于1904年,原为日本小川银次郎所著,由张元济亲自翻译㊁校订, 自古代迄近世世界止,凡欧洲历史变迁沿革有大关系者皆有图以明之 [23]314-315㊂对此,商务在地图广告中这样写道:㊀㊀读史不可无图,欧美诸国疆域自古及今变迁甚繁,故读西洋史需图尤急㊂本馆搜集各种外国读史地图,择其要者绘为是册,与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相配,共计三十八图,足敷中学之用,镂版明晰,着色鲜美㊂每部一册,价洋八角㊂[24]2441906年,商务又译介‘最新东洋史要地图“一套,图凡22幅,首图为 夏商周三代图 ,末图为 中日战后之图 ,以配合当时中等学堂广为采纳的‘东洋史要“一书㊂同时,商务还积极出版各类地理教学地图,以顺应新式地理教育的实际需求㊂例如,1905年出版的‘万国舆图“,在内容上以世界各大洲为参照坐标,与当时高等小学中国㊁外国地理教科书相辅而行, 彩色鲜明,印装精致㊂每部一册,价洋三角五分 [5]34㊂学部审定其 界限分明,大段厘然 [24]290㊂‘万国舆图“的出版打开局面后,商务又适时推出了‘瀛寰全图“,全图凡15幅,首列两半球及擅长比较图,次世界现势图及各国户口㊁面积比较图 [24]291,详细标绘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 竞相争夺 的地缘秩序, 时时注意立国竞争之要点,以期唤起读者之精神 [25]例言,一度还被光绪帝列入其阅读书目㊂此外,作为教学地图的重要补充类型,商务还大力发行‘大清帝国暗射图“‘中国形势暗射图“‘东西半球暗射图“‘世界暗射图“‘世界简要暗射图“等暗射地图,其在印刷上多仿外国最新之法,铜版精印而成;在内容上则仅具符号,不注地名,由学生自行填充,最便学堂讲授地理时参考之用㊂(2)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二类地图,主要是面向民间市场的各类普通地图㊂此类地图绘制精美㊁主题明确㊁内容各异,在新的民族国家想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商务面向民间市场的诸多普通地图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商务地图四大件 ,即‘大清帝国全图“‘中国新舆图“‘中华民国新区域图“‘世界新舆图“㊂上述四大图在内容上各有所长,皆为精品,堪称清末民国商务地图出版的巅峰之作㊂其中,‘大清帝国全图“总计一册,共列彩图25幅,其中第一图为 大清帝国总图 ,余下依次为分省区域地图㊂此图于1905年4月初版发行,商务专门在同年8月12日‘申报“刊登专题广告,标明其为 商务印书馆新画五彩地图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㊂此后不久即发行第2版;1908年又发行第3版,封面改题为 宣统元年第三版 ;1910年又发行第4版㊂[26]45成为清末民初商务发行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普通中国地图册㊂在印制装帧上,‘大清帝国全图“采用新式铜版精印工艺,使用红㊁绿㊁蓝㊁棕㊁黑五色彩印,图面清晰悦目,一改过去线装的旧图面貌㊂图册封面㊁封底均为淡绿色麻布装裱,正中自上而下书 大清㊃281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6。

新中国成立前商务印书馆教科书的成功之道

新中国成立前商务印书馆教科书的成功之道
信条 ,因此从 书本编辑 到印刷无不精益 求精 ,力臻完 为在 当时是唯一一 套严格 “ 照学部所颁布 的学 堂章 按 美 。对 于教科书的编辑 ,商务的管理者历来不以盈利为 程各科俱 有的 ,所 以独 步一时” 。【 紧紧把握学 制变 1 得风气 之先 ”成为 商务 唯一 目的。为保证 书本质量, “ 往往一课之题 ,数人各 化 ,提前 预判 ,及 早动手而 “
三 、考虑周全 ,注重教科书的发行
教科书是学生用书 ,但教科书的选择权却并不掌握
汪家熔 曾指出 ,商务印书馆经理人的这种行 为是其对投 在学生手 中 ,而是 掌握 在教育管理 者 、学校和教 师手 资人的资本责任造成 ,而不能看做经理人员本人的政治 中。商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很好地适应着教育管
书 》在出版后十几年间发行量达到七八千万册 ,被称为 仆 。”【
中国乃至世界教科书史上版次最多的一套教材 。

虽有爱国之志 ,商务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计 ,也不 得不适应政 局和环 境的变化 ,以 “ 商言商”及 “ 在 避

外 圆内方 ,善于适应环境
免和政治接触”的经营策略在变换的政 局中艰难生存。
/金 源云 李 国强 程 慧
摘要 :
商务印书馆在教科 书领域的成绩卓著 ,从书籍质量到市场 占有无人可望其项背。坚持外圆内方的经营
策略 ,善 于适应 环境 与潮 流的 变化 ;坚守 高品质 的教 科 书编辑 与印刷 ,始 终走在 学 术和技 术 的前 沿 ; 综合 考虑社 会各界 对教 科 书的要 求 ,从 上 至下考 虑周全 。这 些是 其成功 的主要 经验 。
奇场 。[
理者 、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 首先 ,重视教科 书编写和教 育体制 改革的适应 。

商务印书馆:变化的时代不变的担当

商务印书馆:变化的时代不变的担当

商务印书馆:变化的时代不变的担当作者:莫倩来源:《人民画报》2018年第01期〖开栏的话〗中华老字号,是物质存在,更是文化记忆。

它是优秀民族品牌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呵护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更能抓住机遇,唤醒沉淀在基因里的新活力。

“中华老字号”专栏,就是为了展示老字号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次日,位于上海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遭到轰炸。

浓烟弥漫。

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如此表示:“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

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才永远不能恢复。

”商务印书馆被炸后,正在上海率部抗战的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电告国民政府,称“此为战中最大之损失”。

而《时事新报》发表社评,称“欲陷我于至愚至穷之境”。

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建馆,至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直至今日,在不同的时代里它都秉持冷静的出版思想与出版主张,影响和塑造着时代精神和文化。

世间一商务19世纪,发生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十里洋场的上海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作为晚清第一批通商口岸,上海在开埠通商后成为了西学东渐的桥头堡。

对于商务印书馆的建立,创始人之一高凤池在《本馆创业史》中表示:“甲午失败之后,痛定思痛,变法自强,废科举、兴学校,差不多是朝野一致的主张。

正是维新时代,小印书坊设得也很多,机会极好,所以说商务的成功半由人事半由机会。

”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及高凤池四人集资3750银元,租下三间小屋,买下两台印刷机,效仿美国人的美华印书馆,商务便在上海开张了。

在经营过程中,商务的“元老们”感觉到了从事出版业的不易,以及文人对出版业的重要性。

继而他们希望聘请有学识之人,使商务印书馆获得更大发展。

1903年,在夏瑞芳的诚挚邀请下,翰林出身的张元济加入。

之后,商务印书馆开办学校,编纂教材,建立对公众开放的东方图书馆,创办杂志,推出一系列领风气之先的图书产品,实现精神文化、教育、出版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之道摘要:研究商务印书馆近代发展史,它的经营管理是不得不说的。

从开办商务的夏瑞芳到“网罗群才”的张元济,到后来救商务于水火的王云五。

每一个经营管理者对商务的贡献是巨大的。

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就是“人”,“钱”,“政”的问题,每一个方面都处理的非常完美。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管理经营内部关系劳资薪酬在商言商商务印书馆——中国近代出版的重镇,曾经创造过近代出版的辉煌。

它和北京大学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学术的双子星座,它也曾和英国的麦克米伦公司以及美国的麦克劳希尔公司一起,号称世界三大出版家。

在现代出版业中,百年老字号的商务印书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也是最具近代意义的出版企业。

同时它也是中西近代以来思想的汇焦点。

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最大最重要的民营出版机构,也是中国大型近代企业的一个楷模,它的出版活动是近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商务印书馆1897年—1949年的发展史中的经营管理之道又是他成功以及拥有这样重要影响的关键所在。

所以研究这样一个内容对于现代出版企业尤其是现代民营出版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常常被人提及。

管理学也在不断的实践发展中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

出版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在出版业的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企业的楷模,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的闪光点。

而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之道又在众多闪光点中最为闪耀。

这里所指的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之道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关系,近代的劳资关系以及它同政府的关系。

概括起来,可以运用三个关键词即:“人”、“钱”和“政”。

“人”——商务印书馆的人员内部关系管理内部关系,小而言之是一种人际关系,中而言之是一种群体关系,大而言之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是一个企业经济的缩影,也是一个企业生机的体现,也是一个企业风气的写照,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应。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工人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

所以内部关系的有效处理与商务印书馆取得成功有很大的关联。

1,员工间的内部关系。

商务人员的进入多系亲缘地缘和学缘的作用,也就是亲戚朋友故旧的介绍。

高梦旦和张元济就喜欢援引同乡,而介绍来的这些人又不遗余力的积极向出版社引见。

王云五主持编译所后,又由胡适推荐了不少留学生进来,并形成了一种传统。

商务人员的三缘纽带,既有有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好的一方面是它成为了一种粘合剂,强化了商务人的社会关系,起到了加强商务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如编辑部门中的叶圣陶,王伯祥、郭绍虞是苏州小学时代的同窗好友不利的一面即局限了选取人的视野,又不能保证进入的人都是有用的。

正是像张元济这样的领导者的网罗“群才”,突破了原有格局组成新的出版群体,促进了“商务人”的自我认同,市商务的发展更进一步走进了新文化的中心。

2,运行机制与部门关系。

商务印书馆在1902年建立编译所,逐渐形成了印刷所、编译所、发行所三所平行的格局。

而三所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诸如事权不清、难以集中,缺乏调度的弊端。

所以商务不得不进行体制革新,来理顺部门间的工作关系。

1915年由陈叔通主持进行了机构体制的创新,这就形成了商务“三所一处”的工作格局,就是将原来的三所统筹起来,通过总务处建立起由总经理、经理和三所负责人参加的三所会议协商制度,来决定公司的大政方针乃至相关的具体事项。

这种管理机构的调整和新领导体制的建立,使商务印书馆初具现代管理的雏形,对商务未来十几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到30年代王云五任总经理后又建立起总管理处,负责全馆行政工作,总经理主持,下设经理二人辅助,计有生产、营业、供应、主计、核审五部,以及秘书处、人事委员会,其中生产部掌管所有编译印刷事务及所有有关生产事务,下置编审委员会、出版科和各工厂。

建立了各部门都对总经理负责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部门关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商务在企业发展中始终注意此点,也成为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领导层的矛盾与协调。

在商务创业的早期,领导层中的一些创业元老与主要任务对于商务的经营等馆内事物就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个是高凤池,一个是张元济,他们一个是被推为总经理拥有总经理头衔,一个是总经理之下的握有相当实权的经理。

他们在经营方针以及在用人问题上形成尖锐的对立。

在经营上,一派偏于守成,一派力主拓展。

具体如张元济主张发展海外,建立香港分厂,高凤池持反对意见,以为不如把现有的厂办好就可;在用人上,一派主张用旧人,一派主张用新人。

到20年代,张元济更借助外力实现了大量使用新人的主张,实现了对商务编译所用人的内部改革,吸收更多的新文化人士进入,商务开始了新一轮的拓展。

商务领导曾长期处在一种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

多数时间里是平衡的。

这为商务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钱”——近代商务印书馆的劳资和薪酬问题商务是近代最早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又更多的带有股份合作制的某些特点,因为员工中许多人都有股权。

商务员工最多是四五千人,劳工力量也是很大的。

一方面,商务在近代企业中劳资关系是处理的好的,因为商务自认“夙抱劳资合作主义,尊重劳工之精神”,对员工较为照顾,加薪晋升的机会也较为公平。

另一方面,广大员工由于官方形成了一种劳资关系。

这种劳资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既然是劳资关系就不可能避免的存在剥削,又不能不是阶级关系的一种反映,劳资关系不能不带上阶级关系的痕迹,或者说打上阶级的烙印。

30年代初期,王云五在商务推行科学管理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和劳资关系。

但是事与初衷有违,这反而激化了劳资关系。

“一·二八”事变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商务在复兴的过程中,商务同仁同仇敌忾,劳资关系趋于缓和。

半年后复业,上午收缩战线,连编译所也取消了,人员也减少到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王云五代表资方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所有员工都要与馆方签订聘约,这就使资方在劳方关系中更为主动。

王云五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了曾经是资方和管理者头痛的工潮和冗员问题,使商务走向了新的发展之路。

稿酬的出现是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近代出版业发展的产物。

它也成了出版者与作者之间利益的分配。

商务主要有四种分配方式:一是版权买断的方式,二是版权抽成的方式,三是千字抽成的方式,四是按月给新的方式。

像是在张元记日记中提到的,1919年,经由蔡元培之介,商务以200元之价购印刘半农的《中国文化通论》。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点,版税抽成的弹性空间很大,主要依作者的名望及书稿易售与否而定。

严复是中国最早抽版税的作者,然而到现在依然流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办法。

商务在作者的薪酬问题上比其它的出版机构,要公正的多,也守合同,是有口皆碑的。

萧干曾在商务出版过《书评研究》,据他回忆说,商务的版税能够追随你走遍世界,不论你到世界的那一个角落,都能将版税如期汇至你手中。

只有具有严格要求的企业制度的出版业,才能做到这一点。

三、“政”——商务印书馆与政府的关系作为近代民营出版业代表的商务印书馆,浓缩了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政府的变迁即清政府、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

不管政局发展到哪一个时期,它都在积极的注意谋求政府的支持,以争取给自己的利益一个有力的生存发展的环境。

商务曾邀请政界人士出任商务的董事。

伍廷芳和郑孝胥等要员都曾做过商务董事和董事会主席。

有了这种关系,可为商务的业务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

如“电各省采用商务之书籍”。

另一个是通过股本关系包括股票赠予。

1906年商务增资决议中说“现有京外官场与学务有关,可以帮助本馆推广本馆生意,由于本馆办事之人格外出力,拟酌留三万元股份任其附入”。

三是向政界人士赠送商务出版的书籍。

如“百衲本二十四史”出版以后,张元济向最高当局分别致函赠书,一部送汪精卫,一部送蒋介石,还得到他的复函。

四是接受政界人士亲属子女入馆就业。

沈雁冰,成仿吾等都是这样进入商务的。

这在现在看来是搞贪污腐败的。

另外还有为军政要员解难办之事,和与政府人士的直接交往等方式拉近商务与政府的关系,是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商务提供一个相对平稳的出版环境。

可能其中有些方式在现在看来是不可取的,但是其对待政府的态度在现在看来又是非常值得现代出版企业借鉴的。

“在商言商”的经营方针决定了商务与政府关系的总格局。

“在商言商”是充满智慧的双关语,其内涵在于:一方面它作为举世闻名的商业机构是要做商业生意的,要以尽可能丰厚的盈利来回报各位股东,另一方面则需要保持商业身份民间身份,尽量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尽可能减少麻烦,如前所述商务要尽可能避免将个人的政治见解带入商务的营业活动中。

商务在自己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找到了一种既非官方,也非站在政府之外与之对立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是煞费苦心的,也是这个大出版社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商务之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就是它不仅是一个只注重经济利益的资本主义企业,它也不只是一个只懂得传统编辑的社会单位。

它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营策略,也许这些具体的经营策略并不是每一条都可以拿来运用到现在出版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其中所折射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生存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利用的。

一是顺应时代的“在商言商”,一是紧随时代的“变与不变”。

商务总能以最好的状态审时度势,明确自己的目标,才得以“开启民智,振兴中华,回报读者,走向世界”。

参考书目: 1,李家驹博士论文《商务印书馆与近代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塑造》2茅盾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革新的前后》商务印书馆3,萧乾著《我与商务》、《商务印书馆100年》商务印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