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博士论文分析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1、研究生简况姓名学号入学日期拟毕业日期院系专业、方向导师指导小组成员报告日期报告地点听众人数
2、开题论文简况拟定论文题目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其他□是导师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与导师研究课题无关专
家
组
名
单姓名职称是否博导所在学科(专业)签名栏 4、评审意见(□通过□不通过
5、开题报告(要求不少于6000字,网上导出表格后,另附:纸质文本交院系研究生科存档)内容包括:
选题根据:1.课题来源2.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3.
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研究的创新点
4.研究计划及预测进展
5.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基础:
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报告者本人的单独列出)、
2.已具备的实验、资料等条件,尚缺少的实验、资料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指导教师(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说明:1、开题报告请另附纸;
2、博士生开题报告在6000字以上;
3、本表需归入档案,请用黑色、蓝色墨水钢笔填写。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低维(VIa族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⑧浙江大学博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纳米是一种长度度量单位,即米的十亿分之一。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一100m)或者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广义地说,纳米材料是泛指含有纳米微粒或纳米结构的材料。
1.1.1纳米材料的诞生及其发展早在】8世纪60年代,随着胶体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纳米微粒体系(胶体)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首先提出了纳米技术基本概念的设想。
他在1959年12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美国物理年会上做了一个富有远畿鬈0意黑2=:盏:篙翼盎:见性的报告,并做出了美妙的设想: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那将会产生怎样的奇迹?理查德·费曼先生被称为“纳米科技的预言人”。
随后,197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认为上述设想可以从模拟活细胞中生物分子的研究开始,并定义为纳米技术(nanotcchnology)。
1982年Binining和Rohrer研制成功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1M),从而为在纳米尺度上对表面进行改性和排布原子提供了观察工具。
1990年美国IBM公司两位科学家在绝对温度4K的超真空环境中用sTM将Ni(110)表面吸附的xe原子在针尖电场作用下逐一搬迁,⑧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因此存在隧道效应。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道效应,称之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基础,或者它确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时必须要考虑上述的量子效应。
例如,在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当电路的尺寸接近电子波长时,电子就通过隧道效应而溢出器件,使器件无法正常工作,经典电路的极限尺寸大概在O.25um。
目前研制的量子共振隧穿晶体管就是利用量子效应制成的新一代器件。
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有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有关问题的探讨
王则温;赵张耀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通过对博士论文的双向隐名复审结果和相同论文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的同行专家评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的评审方式对学位论文评价的影响,对如何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评审质量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王则温;赵张耀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杭州310027;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J], 马玲
2.试析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 [J], 李进伟
3.学科交叉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隐性沟通的研究与实现 [J], 赵红军; 邱厌庆
4.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可靠吗——基于全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J], 刘春荣; 郭海燕; 吴瀚霖
5.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可靠吗--基于全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J], 刘春荣; 郭海燕; 吴瀚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申请表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申请表学位论文课题名称:申请人姓名:导师姓名:研究方向:学科(专业)所在学院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填写说明1.表中所涉及的签名都必须用蓝、黑色墨水笔,亲笔签名,不可以打印代替;2.表中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的填写必须规范,应按序填写作者署名、成果题名、发表刊物名称 /评奖部门、卷期号、发表 /获奖时间、刊物级别或奖励级别、起讫页码及影响因子等;3、学术论文应提供刊物封面和首页复印件,SCI/EI 收录的需要提供收录证明,其他学术成果也要提供相应证明材料,附在申请表后一并上报;4.请提交中期进展报告专家小组的推荐意见表;或二位教授的推荐表,其中一位必须是申请人的博士生指导教师,附在申请表后一并上报;5.表内所列项目要全部填写,不留空白。
一、博士生资助申请申请人姓名学号学制内年月入学年月毕业导师姓名所在学院是否延期:拟延至年月攻博类型资助类型申请资助期限联系电话联系 E-mail申请科研经费资助额度 (万元 )(限资助管理办法规定相关学科申请)拟定学位论文题目支科研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经费 (万项目负责人撑元 )论文科研项目申请人研究工作进展申请人在本学科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题名、作者署名、刊名、发表时间、起讫页码及影响因子等 ,SCI/EI 收录请附收录证明) (只填写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并且与博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文章 )及其他代表性成果(专利、著作等)注: 1.攻博类型指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普博生等;2.资助类型指学制内资助、延期资助等。
学位论文科研将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预期可取得的创新成果及成果的表现形式:研究工作进展安排及申请的科研资助经费使用预算:申请人签字:年月日注:附成果的复印件。
二、博士学位论文预期优势分析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分析:(与历届全国百优相比较:在主要研究内容、目标、预期可取得的成果及成果的表现形式方面)申请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可能的理论创新、预期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的水平:目标实现的技术安排:学科负责人签字:年月日指导教师意见(含导师是否按文件规定配套生活费资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注:本表不够填写,可另加页。
群桩效应研究现状

摘选自浙江大学高笑娟博士论文挤扩支盘桩承载性状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1.5水平受荷挤扩支盘桩群桩研究应用现状群桩基础的试验所需费用巨大,耗时较长,进行大规模的试验研究是很困难的,因而现有的试验资料非常少,不足以阐明群桩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应特性。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群桩基础试验进行模拟,可以比较方便地调节桩距、桩径、桩数等参数,进行不同形式的群桩基础在不同土体中的受荷分析,具有试验研究不可比拟的优点。
对于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受力及变形特性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做了一些工作。
Roflins(1998,2005)分别对毅性土和砂土中承受水平荷载的群桩基础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考虑了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不同桩间距条件下处于群桩中不同位置的基桩分担荷载规律,群桩承担的弯矩与单桩弯矩分布及大小的关系。
周洪波(1999)提出了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的计算方法,是对福克特-科克一波洛斯综合法的改进,能够比较方便的估计出水平位移较小的群桩基础中各桩分担的荷载。
茜平一(1999)利用商用软件SuPersAP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的受力性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桩距、桩径、桩长、桩数、土质参数等因素对位移群桩挤扩支盘桩承载性状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效应的影响程度,指出了群桩在承受水平荷载时也存在最优桩长的问题,为群桩基础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建议。
周洪波(2003)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相互作用进行弹塑性分析,研究了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的工作性状和破坏机理,并对群桩效应进行分析。
研究了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中各基桩的位置、间距、桩数等因素对其分担荷载的影响规律。
Ashour(2004)采用理论方法研究了分层土中群桩基础的水平承载性状,分析了群桩中各基桩之间的相互影响随荷载、桩间距、土的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与单桩做了对比。
谢涛(2005)结合工程实际,对水平荷载作用下大型群桩基础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桩身弯矩的分布规律和桩周土体力学特性随荷载的变化情况。
浙大博士毕业要求

浙大博士毕业要求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完成学分要求。
浙江大学博士生需要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具体的学分要求根据各专业和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在30-45学分之间。
其中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研究生综合实践等内容。
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课程并完成学分要求。
其次是完成研究论文。
博士生在浙江大学毕业前需要完成一篇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博士学位论文。
这篇论文需要体现出作者在学术研究方向上的深入和创新。
在博士生的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会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论文的完成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
论文通过答辩并经过专家评审合格后,才能申请毕业。
另外,博士生还需要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浙江大学对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答辩有一定的要求,包括答辩委员组成、答辩形式、答辩评分等。
答辩委员由导师和相关专家组成,学生需要在答辩中充分展示论文的质量和研究成果,回答委员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
经过答辩并获得合格评审,学生才能毕业。
此外,博士生还需要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讲座。
学术交流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讲座,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前沿的学术研究动态,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最后,博士研究生还需要达到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求。
这包括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等。
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前需要在相关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且这些论文需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
总的来说,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包括完成学分要求、研究论文、学位论文答辩、参加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及达到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求。
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在相关学科领域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拟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拟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XXXX大学的专家老师们好:我是XXX,现就读于XXX大学XXX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研究生,并将于2020年6月份毕业。
正是源于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兴趣,以及对行业前景的认可,现在我决定正式申请攻读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的博士学位。
继续探索新能源利用的有效技术也是我对科学的崇尚,希望能够为这一领域做出贡献。
贵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贵校研究生院依托学校雄厚的办学实力,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学科环境和师资条件,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
高质量教学和学术积淀的感染,使我对进一步攻读贵校有更强烈的渴望。
故将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拟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做以下陈述。
选择读博主要是因为在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对于特定领域的研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希望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使自己对于所热爱的新能源领域的研究更加地系统,深入,更好地掌握与应用相关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发掘出自己更大的潜力,并为解决能源危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忆这几年在本科所做的大学生项目和硕士科研经历,感触良多。
现将我的经历和体会总结成文,希望可以让浙江大学的各位专家老师对我有更多的了解。
我与新能源的缘分开始于本科阶段参与的一个比赛项目—海岛新能源热电冷淡水联产系统,并有幸获得了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在硕士期间,在保证专业学位课学习的基础上,选修了我校化学工程学院、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和理学院的学位课程作为自己的非学位课进行学习,进一步拓展自己在新能源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和物理领域的理论知识。
科研上严格要求自己,目前已公开发表论文6篇,会议论文1篇,SCI收录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以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
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作为一所顶尖的研究型新型大学,浙江大学对于自身博士毕业要求严格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参加博士答辩,拥有丰富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实际研究经历等。
首先,博士生应当具备良好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足够的实验经历,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保持领先的地位。
浙江大学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而体现出来的学术能力也是博士学习的重要体现,因此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进行有意义的科学尝试与科学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多种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提高自己在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方面的实力。
其次,浙江大学还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题的学术论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文献资料研究,科学探讨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论文,并多次从实际情况及相关研究结果中筛选汇总生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以满足科研前沿需求,汇报完成道路。
最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学生要参加博士答辩,表达自己的学术成果,推动学术发展,对于学布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在博士答辩时要求学生做科研报告,阐述自己的科研心得,展示自己的学术成就,能够让审查委员会和答辩组成员更好的了解,以便于评估申请者是否符合博士毕业要求。
总之,浙江大学对于博士毕业要求严格规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实践能力之外,还要求学生进行学术论文的研究工作,并参加博士答辩,阐述自己的学术成就,从而完成毕业要求。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实验方法将大鼠...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体态识别的动物行为自动分析研究与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指导教师:***20050501鲨!堑查兰堡主兰堡堡:兰堕!——检测的目的。
f21为多目标同时跟踪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利用标记区域的大小区分不同动物f仅限2只)”,用不同颜色标记区分不同动物(可多达16个颜色,16只大鼠)49(图1.3.2)。
(3)荧光标记的方法可以为暗条件下检测目标提供方便。
(4)同一动物的身体不同部分标记不同颜色,可以分别跟踪动物身体的不同部位,比如得到身体轴线,方位,头部位置50等等,以便于计算更多的行为参数。
a灰度幽像中的标记b彩色幽像中用的标记图1.3.2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中的标记方法“尽管颜色或荧光标记在一些实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颜料本身的特性,或者实验过程中动物的修饰等行为可以将它抹去,使得标记情况下的实验时间必须较短。
1.3.1.2目标检测的方法在图像中,人们往往对图像中某些部分感兴趣,这些部分常被称为目标或者前景,其它部分称为背景。
它们一般对应图像中特定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区域。
为了辨识和分析目标,需要将他们分离提取出来,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目标进一步利用分析,这就是目标检测(Targetdetection)技术。
其实质就是把图像分成各具特性的区域并提取感兴趣区域,这里的特性可以是象素的狄度,颜色,文理等等。
预先定义的目标可以对应单个区域,也可以对应多个区域。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述,在动物行为实验中,有些行为识别不仅需要基于运动的分析,还需要基于体态的识别和描述。
人类感观的优越性就在于可以从大鼠形状的变化得到这些行为信息,对于计算机来讲,却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
为了更详尽客观地描述动物行为,近年来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动物体态的识别。
从特征矢量的提取来看,归纳起来体态识别的方法有以下两类:(1)基于轮廓分折的方法:Heeren75等以大鼠轮廓的Fourier描述子构建特征矢量,用神经网络对体态进行自组织分类,实验装嚣为100cmx100cm的旷野实验箱,摄像机从正上方采集图像。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编写规则分析

------------------------------------------精品文档-------------------------------------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规则为规范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格式,根据《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和《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1.1—2000----审批版),制定本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1 学位论文基本结构:学位论文基本结构包括前置部份、主体部份和结尾部份。
1.1 前置部份包括:(1) 封面(2) 题名页(3) 英文题名页(硕士可省略)(4) 独创性声明(知识产权声明?)(5) 勘误页(可根据需要)(6) 致谢(7) 序言或前言(可根据需要)(8) 摘要页(含中英文题目、单位、专业、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摘要和关键词)(9)插图和附表清单((可根据需要))(10)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可根据需要))(11) 目次页1.2主体部份:(1) 引言(绪论)(2) 正文(3) 结论1.3 结尾部分:(1) 参考文献(2) 附录(可根据需要)(3) 综述/索引(根据需要)(4)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封底(5)2 编写规范与要求2.1 前置部份2.1.1 封面:封面包括分类号、密级、单位代码、作者学号、校名、学校徽标、学位论文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科和专业名称、提交时间等内容(见附件1:学位论文封面样式)。
分类号:按中国图书分类法,根据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确定。
密级:仅限于涉密学位论文(论文课题来源于国防军工项目)填写,密级应根据涉密学位论文确定,分绝密、机密和秘密三级,并注明保密期限。
非涉密学位论文不得填写密级。
单位代码:10335。
作者学号: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专业学位者填写学号,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填写申请号。
论文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一般不能超过25个汉字,英文题目翻译应简短准确,一般不应超过150个字母,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
浙大博士开题报告

浙大博士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知识和智力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追求卓越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一项关于浙江大学博士教育的研究,将对高等教育的提升和浙江大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浙江大学博士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博士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浙江大学博士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剖析博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国内外关于博士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出对浙江大学博士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2.1.1 浙江大学博士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浙江大学博士教育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了解博士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现状。
2.1.2 博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对浙江大学博士教育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博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如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术环境等。
2.1.3 国内外关于博士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收集国内外关于博士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了解不同高校和国家对于博士教育的重要探索和改革实践。
2.1.4 浙江大学博士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措施基于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对浙江大学博士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和可行的改革措施。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2.2.1 文献综述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梳理,了解国内外有关博士教育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2 调查问卷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浙江大学博士生和导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博士教育的认识、感受和需求。
2.2.3 访谈法选择一定数量的浙江大学博士生、教师和校领导进行访谈,探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改革提供参考。
2.2.4 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我院史丽云博士论文荣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 浙江大学医学院

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在日前正式公布的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名单中,我院博士毕业生史丽云在其导师曹雪涛院士指导下完成的《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新型免疫抑制性受体DIgR2的功能研究》榜上有名。
史丽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2003-2006年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所,师从我国著名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在新型免疫受体分子的功能研究中取得了有突破性的成绩,目前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从事炎症发生的免疫分子研究。
正常有序的免疫应答的发生需要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传递的信号相互协调,抑制性受体通过传递负向调节信号,以维持细胞活化阈值,避免细胞过度活化以及自身免疫等异常免疫病理现象的发生。
新型免疫抑制性受体的发现和功能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的前沿课题,对于深入探索免疫调节机制、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史丽云博士及课题组立足于国内外新型免疫抑制性分子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现状,利用同源搜索、电子拼接等技术,由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成功克隆得到了一个新型抑制性受体分子,并对其结构特征、同源性、染色体定位及生化特点和免疫学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其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潜力。
该研究成果不但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一个新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功能的新分子,而且提出了一条新的免疫调控机制,并显示出该新分子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性、超敏反应性等疾病中潜在的应用价值,这是一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创新性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和肯定,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Blood 》。
近年来,学院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三年均有优秀的博士生获得国优论文的提名。
他们分别是2006年由郑树教授指导的肿瘤学博士生朱永良、2007年由来茂德教授指导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生邢晓明以及本次最终获得国优论文的史丽云博士。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模板

密级: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博士论文标题]作者姓名 [作者]指导教师[导师] 教授、[导师] 教授[导师] 教授、[导师] 教授学科(专业) [学科名称]所在学院[学院名称]提交日期[时间]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jiang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Doctor of PhilosophyTITLE:Author:Supervisor:Subject:College:Submitted Date: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单击此处输入中文摘要]关键词:[单击此处输入中文关键词],[单击此处输入中文关键词]i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Abstract[Click here and input abstract in English]Keywords:[Click here and input keywords in English],[Click here and input keywords in English]ii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 课题背景 (1)1.1.1 (1)1.2 本章小结 (2)1.2.1 (2)第2章[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3)2.1 第一节 (3)2.1.1 (3)2.2 本章小结 (4)2.2.1 (4)第3章[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5)3.1 第一节 (5)3.1.1 (5)3.2 本章小结 (5)3.2.1 (5)第4章[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6)4.1 第一节 (6)4.1.1 (6)4.2 本章小结 (6)4.2.1 (6)第5章[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7)5.1 第一节 (7)5.1.1 (7)5.2 本章小结 (7)5.2.1 (7)第6章[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8)I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目录6.1 第一节 (8)6.1.1 (8)6.2 本章小结 (8)6.2.1 (8)第7章[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9)7.1 第一节 (9)7.1.1 (9)7.2 本章小结 (9)7.2.1 (9)第8章[单击此处输入标题,页眉会自动更新] (10)8.1 第一节 (10)8.1.1 (10)8.2 本章小结 (10)8.2.1 (10)参考文献 (1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2)致谢 (13)II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目录图目录图1.1简单的语音信号多描述编解码过程 (2)图3.1 流程图 (5)III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目录表目录表2.1简单的多描述分配表 (4)IV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课题背景[单击此处输入论文正文]一般绪论中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放进去[1]。
博士生学位论文双向隐名评审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大学农学盲评

记 录的 8 9 2 5 8个 评 阅数据 运用 S P S S进行 卡方 检验 。 整体来 看 , 主要 检验 了四个 部 分相对 于论 文评 价
数据 采集 为农 业 与生 物技 术学 院从 2 0 0 6年 4月
到2 0 1 5年 l 2月 l O年 间送审 的 6 6 4人 次 的盲 评记 录 的影响 , 包括了: 博士生所属的二级学科 、 博士生进校
一
、
位论文评 价 方 式 问题 , 是 博 士培 养 的基 本 问题 之 体的评审人 ; 学位论文送审单位可采取表格 的形式确 _ 2 J 评审人依据 它随着博士培养工作 的开始而产生 , 并随着博 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其相应的出。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评分标准给学位论文打分 , 同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 从 而 对 学 位 论 文 做 出全 面 评 价 J 。送 达 的单 2 0 0 5年 1 7 3号 文 件 发 布 关 于 印发 《 浙 江 大 学博 士 学 意见 , 位论文隐名评审暂行实施 办法》 的通知 , 为建立科学 位涉 及 4 0多个 , 相关 领 域 的评 阅专 家 6 8 2位 。每 份 公正 的博士 学位 论文 评 审制度 , 保 证浙 江大 学博 士生 返 回的评 阅意 见 书记 录包 含 年 度 、 季度、 学科、 导师、 教育 和博 士 学 位授 予 质 量 , 从2 0 0 6年 6月 夏 季 开始 博士生、 专家姓名 、 专家对该领域的熟悉程度、 是否同 及 对评 阅论 博士论文实行单项盲评和双 向盲评 。农业与生物技 意答 辩或 小修 改或 大修 改或 不 同意答辩 , 论 文选 题 、 研 究成 果 、 论文写作 、 总 体 术学 院采用 的是 双 向完全 隐名 评 审 。从 2 0 0 6年 6月 文 的文献综 述 、
浙江大学历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名单

曲线模空间上的霍奇积分
2011
任之
曹光旱
凝聚态物理
水合钴氧化物的超导相图及掺杂EuFe2As2体系中超导与铁磁共存研究
2011
汪峰
黄飞鹤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基于冠醚和穴醚的超分子聚合物研究
2011
陈达如
何赛灵
光学工程
先进光纤激光器技术及其在光传感、光学微波产生的应用
2011
杜宁
杨德仁
材料物理与化学
2004
曹春梅
夏强
生物学
细胞因子白介素–2的心血管效应共享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机制
2005
沈国兵
史晋川
理论经济学
汇率制度的选择——兼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启示
2005
甘智华
陈国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混合工质脉管制冷特性理论和实验研究
2005
张林
潘祖仁
化学工程与技术
烃(醚)-甲醇体系渗透汽化膜及其传质与集成分离技术研究
2011
朱家颖
叶恭银
环境生物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蝶蛹金小蜂毒液分子特性及其调控寄主分子机理的研究
2011
徐承富
厉有名
内科学(消化系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2011
沈耀
陈忠
药理学
肌肽对脑缺血性兴奋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2
杜新悦
赵道木
物理学
矢量与标量光束通过复杂光学系统和介质的传输及散射研究
岑可法
工程热物理
燃煤多种污染物一体化协同脱除机理及反应射流直接数值模拟DNS的研究
2008
刘燕德
应义斌
农业机械化工程
肠道不同层次对合缝合与支架法吻合的动物实验对策[2]
![肠道不同层次对合缝合与支架法吻合的动物实验对策[2]](https://img.taocdn.com/s3/m/c8e2722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7.png)
the Greater Curvature:End—to—End Anastomosis;Recovery【J].Ann Surg,1905,41(5):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引言
方式与传统的缝合理念不符,但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却取得类似的肠道愈合结果, 甚至还具有一定的优势[271,我们不禁对这些原则提出质疑。为了解决这一疑问, 同时为可降解支架法肠吻合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进一步的论证依据,我们设 计了本实验,希望通过本实验来论证消化道吻合过程中,是否需要遵循相同层次 对合缝合的这个原则,同时进一步论证支架法吻合术相对传统的手工缝合方法效 果是否一致,有无优势。
4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引言
参考文献:
[1]Travers B.An inquiry into the process of nature in repairing injuries of the intestines:illustrating the treatment of penetrating wounds,and strangulated henia【M]. London:Longman Hurst Rees Orme and Brown,1 8 1 2. [2】2 Lembert A.Nouveau procede d'enterorraphie[J].Repertoire General d'Anatome et
[31]蔡秀军,王一帆,虞洪,等.肠吻合支架:中国,CN201216623[P/OL]. 2009·04—08[2008—05—09].
2018年浙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
周成伟
电子科学 与技术
互质阵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史治国 浙江大学
5
肖欣
环境科学 生物炭的多级结构特征、构效关系及其 与工程 吸附作用研究
陈宝梁 浙江大学
6
陈坤
基础医学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SETD2 调控干扰素抗 病毒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曹雪涛
浙江大学
7
王翠
中国语言 古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话题性研究——信 文学 息结构视角
袁辉球 浙江大学
15
曹蔚
生物学
自闭症模型小鼠前额叶皮层NMDA受体 的功能与社交行为关系的研究
罗建红 浙江大学
16
李维
药学
基于金纳米球给药系统的同步光热以及 光动力治疗研究
游剑 浙江大学策略的惰性碳氢键官能团化在 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史炳锋 浙江大学
18
周晓根
控制科学 蛋白质结构从头预测构象空间优化理论 与工程 与方法
陈振龙 浙江工商大学
严建华
11
徐昊骙 心理学 视觉加工中运动信息的层级表征
沈模卫 浙江大学
12
刘建彬
机械工程
级间液压-机械双反馈新原理及其在大流 量控制阀中的应用研究
杨华勇 谢海波
浙江大学
13
赵成成
控制科学 智能电网中基于一致性的分布式能量管 与工程 理和优化研究
陈积明 浙江大学
14
庞贵明 物理学 几类典型超导材料的序参量研究
俞立 张贵军
浙江工业大学
19
黄琳
中医学
中医药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网 络药理和处方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温成平
浙江中医药大 学
20
1999年——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1999年——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统计分析作者:陈淑云杜慰纯秦小燕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陈淑云杜慰纯秦小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北京100191)摘要:以1999年至2010年全部共118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按学科门类统计分析优博论文的一级学科分布以及该学科论文数第一的学位授予单位;按学位授予单位所属的高校系统、中国科学院下属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科研机构三种类型分析,分别给出各类论文数前几名的学位授予单位并比较优博论文学科分布的特色;根据优博论文导师的姓名,统计获得3篇及以上优博论文的导师、所在机构和学科信息;最后针对各学位授予单位和有志读博的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博士论文;学科;学位授予单位;导师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博士学位论文不仅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也是其科研能力的重要展示。
作为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要内容之一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所评选的是自1995年以来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每年全国评选出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都不超过100篇,因此入选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博论文”)更是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典型代表。
针对全国优博论文进行全面分析的最新文献中,王鹏等对1999至2010年高校的全国优博论文进行了学科、学校和地域分布分析,同时给出评选建议[1],但只针对高校系统而没有分析全部学位授予单位的全部论文,同时1999和2000年优博论文数量有误,也没有对博导进行分析。
本文对1999年到2010年所有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从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博导等角度进行深度的统计分析,对优博论文相关管理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及有志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优博论文数据来源及整合说明自1999年到2010年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信息取自教育部网站下的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2],共有1182篇,其中2002—2004连续3年都是97篇,2005年96篇,2006年99篇,2007年和2009年都是98篇,其余年份各100篇。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交联限制微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1.李春楠转Bt基因水稻根际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学位论文]2011
2.王洪兴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影响[学位论文]2003
3.王昊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条件下转基因棉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棉田虫害影响的初步研究[学位论文]2011
4.吴伟祥转Bt基因克螟稻对土壤和根系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学位论文]2003
9.祝亚基于旅游业外部性的公共景区定价研究[学位论文]2010
10.刘晓强转Bt/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学位论文]2010
本文链接:/Thesis_Y1854847.aspx
5.张芸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调节变量研究——以金融企业为对象[学位论文]2010
6.顾立江转Bt基因毛白杨外源基因横向转移环境风险分析[学位论文]2009
7.张建新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性特征繁殖季消失的产生机制、进化压力及对雄雄竞争的影响[学位论文]2010
8.吕英民共同过失犯罪研究[学位论文]2010
转Bt基因对水稻根际及残茬降解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
总体上而言,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模糊性和政治 性有利于促进大学有效治理,但也一定程度上带 来一些负面因素。 模糊性:缓冲 ;融合;润滑,但削弱了以大学校 长为首行政人员的领导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 理效率 。 政治性:利益诉求;公平公正,但效率低。
第五章 美国大学治理的人际关系
美国大学治理中存在各种人际关系,这里仅探讨 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美国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历史的视角 (1)美国旧学院时期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制衡性
外部制衡
内部制衡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松散性
常见术语:“分权”(decentralization)、“权 力分化”(diffusion of authority)、“有组织无 政府状态”(organized anarchy)、“松散联结” (loosely coupled) 。 外部治理结构的松散:以美国州政府与公立高校 之间的关系为例 内部治理结构的松散:等级观念淡化;决策权力 扩散;非正式治理结构存在
评析:信任是大学共同治理模式建立及其有效运 行的基础,不信任和冲突则可以对权力的使用形 成一种制约心理。
第六章 结论与比较 结论:
总结全文,以下三个文化因素或许在美国大 学有效治理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美 国大学走向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1)理性:大学有效治理的基础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分权、制衡、法治,无一不是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即便美国大学治理过程出 现的模糊性,尽管其根基是非理性,但从效果上而言, 它消除了理性所带来的僵化一面,促进了大学的创新和 应变能力,因而本质上也是“理性”的。关于这一点, 邓晓芒教授有很深刻的见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 义通常都是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再上层楼的结果,并且 整个是靠理性思维来支撑的。正如胡塞尔一针见血地指 出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来,一切非理性哲学其实都还 是理性的。” 此外,美国大学治理背后还蕴含着另一种不可或缺 的价值理性,即公共理性。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政治性与个体主义
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对美国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国,每个人 都被认为拥有自己的观点,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 益,个人的自我实现是最终目标。 但是,如果仅仅把个体主义理解为坚持自己的价 值观和利益,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实际上,美 国传统的个体主义绝不是利己主义,而是包含着 社会责任的。要求每个个体避免走向极端个体主 义,而应该为共同体和团结、为社会的共同利益 作出贡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文化(价值观)—人—治理
本研究以跨文化心理学为基本立场,强调文化和个体或 群体之间的一种连续的互动关系,认为一个文化自变量 (通常被定义为价值或信念)会对一个因变量(通常是 行为)产生可以预测的作用。
第三章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
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大学的治理结构主要围绕着 “一个中心”(“学术法人—董事会”治理结 构),“一个模式”(共同治理模式)的形成与 演变而展开。
短期导向与美国大学治理结构
理性思维方式与美国大学治理结构
评析:优点>缺点
第四章 美国大学治理的过程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模糊性
决策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线性的、理性的过程,里面充满 了各种非理性的因素。霍奇金森(Hodgkinson)指出: “(美国)大学的治理过程主要由直觉、非理性的先例 以及本能的反应所支配。”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模糊性:组织选择的垃圾桶 模型 案例研究:以弗莱西大学的教师招聘为例
组织选择的垃圾桶模型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政治性
在各种内外压力下,大学治理的参与者在一个民主、公 开的氛围中,就某个议题进行不断地斗争、讨价还价、 让步和妥协,并最终达成决议,它背后体现了各利益群 体或个体的权利诉求。由于资源的有限、价值观的不同 以及利益群体的结盟,决策的过程充满矛盾和冲突,甚 至有可能使原先的决议中断或发生重大调整。
教师依附、顺从和信任董事,但存在冲突。
(2)美国大学转型时期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美国大学总体上是一个信任度较高的共同体,但当时不少 董事成员、校长,带有专断和霸道一面 。
(3)美国大学多元化时期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七分信任,三分冲突
美国大学治理人际关系的文化分析
美国大学治理中的人际信任与低权力距离
(2)治理差异
(3)结语:呼唤文化自觉 大学,一个以理性为基础、以自由为核心、 以平等为保障的组织,何以在中国文化环 境下茁壮成长? 阿特巴赫:最近十几年,这些亚洲大学,尤其
是中国,投入巨资、吸引国际人才、复制西方学 术组织和治理模式。然而,持久的文化、学术和 历史挑战,有可能会挫败这些国家建立世界一流 大学的雄心,以及阻碍它们最好的大学进入世界 最顶尖大学的行列。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亚洲大 学的发展有可能会碰到“天花板”。
概念界定
(1)美国大学;(2)大学治理; (3)文化;(4)价值观
第一章 绪论
研究思路
(1)问题的界定 (2)视角的确定 (3)方法的选择 (4)内容的确定
研究方法
(1)以理想类型作为方法论基础; (2)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 文献分析法 ; 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法 ; 历史—逻辑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法治性
美国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高等教育法治史。 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的法治 法律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领域,划分为五个方面: (1)大学与董事会;(2)大学与教师;(3) 大学与学生;(4)大学与当地政府、州政府和 联系政府;(6)大学与外部私人团体。 根据大学内外部治理的区分,又划分出大学治理 的“外部法律”(external law)和“内部法律” (internal law)。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文化分析
低权力距离与美国大学治理结构
低权力距离强调平等、权力分享与制衡。不过,美国的权力距离指 数分虽然处于较低的位置,但并不是最低的。这种情况与美国人的 民主观念有关。美国人的民主观念并不是那种源于古希腊的古典型 民主(classical democracy),即每个公民直接决策,直接行使权力 而不通过代理,更多的是一种参与型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即人们可以参与到决策中来,但选择权和管理权依然 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反映到美国大学治理,董事会拥有最终决策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大学为什么会缺失基本常识?在我看来,这 与中国整个社会“文化自觉”意识淡薄紧密相联。 而中国的情况恰恰不太适合外生的大学在本土生 长,因为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正脉 是一种政治的文化、权力的文化,一言以蔽之曰 “专制主义”。 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不应把目光局限于发表和出版了多少篇论著,获 得了多少大奖,做了哪些制度改革,而应是你究 竟培养了多少具有创造意识、独立意识、批判意 识、公民意识的学生。
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大学治理: 结构、过程与人际关系
高等教育学 刘爱生 顾建民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11.1
论文总体写作脉络
浙江大学XXX学院
2
2008-5-29
第一章 绪论
研究缘起与价值
(1)美国大学的成功; (2)中国大学的借鉴; (3)理论与实践价值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述评
美国是一个普遍信任的社会,信任他人是一种道德价值观 。信任取 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尤其是经济上的平等。
美国大学治理中的人际冲突与个体主义
美国人骨子里蕴涵着的对权力的不信任和对权力被滥用的恐惧仍然 挥之不去。这与《圣经》中的“原罪说”紧密相关,但通过美国文 化中的个人主义表现出来。个人主义既包括了对自由的向往,又包 括了对体制的嫌恶。
案例研究:以夏威夷大学的学费设定为例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政治性:大学治理的政治模 式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文化分析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模糊性与弱不确定性规避 美国是一个弱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社会对 模糊性的容忍度比较高。在美国,大到国家的 政策制订、法律制度,小到语言使用,都具有 非理性、模糊性的一面。例如,美国民族心理 学家爱德华· 斯图尔特(Edward Stewart)指出: “北美的决策者并没有在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 活中理性地作出决策,总的来说,他们把过去 的事件根据决策模型进行了重新组织……因此, 在美国,理性决策是一个神话。”
理论基础 (1)潜在的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 (2)显性的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从低到高);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阴柔(女性)气质—阳刚(男性)气质(femininity vs masculinity);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从弱到强);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long-term vs short-term orientation)
(2)自由:大学有效治理的关键
自由指向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个体主义是自由观的核心,因而 个体主义指数与大学学术繁荣程度紧密相关。
(3)平等:大学有效治理的保障
平等是人际信任的基础,是共同治理模式建立的前提。因而,权力距 离指数得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一个国家的学术繁荣程度。
比较:中美大学治理的差异 (1)文化差异
外部法律是由外部机构制定和强制实施的,它高于内部法律,其来源 包括:(1)联邦宪法(federal Constitution);(2)州宪法(state constitution);(3)各种由州和联邦政府颁布的法令(statues); (4)由州和联邦行政机构颁布的行政条例和规章(administrative rules and regulations);(5)州普通法(state common law)——由 法官制订的法律,而不是源于宪法、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的法律; (6)外国与国际法(foreign and international law),主要用于处理 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事务。 内部法律是由大学自身为其治理所制定的法律,在大学运行中处于核 心地位,构成了大学内部治理系统的基石,其法律来源包括:(1) 大学条例和规章(institutio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2)大学与 教师、职工、学生、政府以及外部机构(诸如建设公司、供应者、来 自私企的研究赞助者)等签署的合同(institutional contracts);(3) 学术惯例(academic custom and usage),有时被称为“校园普通法” (campus common law),它不同于大学条例和规章,不需要成文; 即使成文,也远非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