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假设分析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初探

合集下载

群众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以宁波镇海区反对PX项目事件为例

群众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以宁波镇海区反对PX项目事件为例
体性事件 的重要 形式之 一 , 而我们又缺乏群体性 突发事件 的预警机 制。在 事件 发生时 , 政府应积极 听取利益相 关者的诉 求, 并通过外 部性 内在化 , 补偿和搬迁等方式来平息居 民的对立情绪 , 才能不会让事 态恶化。 【 关键 词】 群体性 事件 ; 案例 分析 ; 邻避 冲突; 群 众心理 学
近 年来 , 环 境 群体 性 事件 呈迅 速 增长 态 势 , 我 国大陆 年 均 增速 和 环保群 体性 事件预警 上 。 ( 1 )邻避 中 突 方面 。邻 避情 节 , 其 原本 意思 是 “ 不要在 我 家后 环境 担忧 , 另一 部分 由于 已投产 的项 目 出现环 境问题 长期 得不 到解 院 ” 。戴 尔在 上 世纪 8 0 年 代 提 出邻避 冲 突是 城市 群 体 性事 件 的重 决, 还有一 些 是由于 事故 和媒 体曝 光等 突发原 因 。光明 网评论 员 曾 要形 式之一 , 这 之后 邻避 冲突开 始引 起 了学 术界厂 泛的 探讨 。一 是 在2 0 1 2年 1 O 月指 出 , 公 众在 经济 增长 决策 中的缺 位 是以环 境 问题 人们 缺 乏对邻 避设 施相 关专业 信 息的 了解 , 邻 避设 施利 益相 关居 民 作 为 导 火索 造成 社 会 问题 的根 源之 一 ] 。中 国环 境 科学 学会 副 理 担 心该 设 施会 严 重危 害到 人 体健 康 及其 生命 财 产安 全 。在 此次 反 X 项 目事 件来 看 , 镇海 区 和 亍波 市区 的 居 民对于 P X项 目涉 及 事 长杨 朝 飞也 提 出应 当建 立 环境 问题 的 公众 参与 机 制和 环境 公 益 对 P 诉 讼 制度 [ 2 】 。本 文 结合 政 治心 理学 知 识 , 探讨 宁 波镇 海 区反 对 P X 的问 题 表现 出了 非 常 强烈 的 集体 行 动 意 识 , 首要 原 因 当然 是 生 产 项 目事 件的发 生原 因、 非理性 特点 以及反 映的群众 心理 。 P X 的设施 本身 会危 害他们 的身 体健 康 。亍波石 化经 济技 术开发 区 案例 回顾 自成立 以来发 生过 多次环境 污 染事件 ,2 0 0 7 年9 月, 亍 波一 家公司 2 0 1 2 年1 0 月 在 中国 浙江 省宁 波市 镇 海 区, 部 分村 民 因镇 海炼 因螺栓 被盗 发生 4 0 0吨左右 丙烯 腈泄 漏事件 , 造 成附 近 空气和 地下 化一 体 化项 目拆迁 而集 体 上访 。后 发现 该 项 目包 含对 二 甲苯 ( 英 水污 染 。2 0 1 2 年4 月底, 溜浦 镇一 家化 工 厂偷 排有 毒 气体 , 导 致 采 文名 缩 写 P X)的生 产装 置 , 于1 O月 2 5 日 、2 6 日 在镇 海 区大 规模 蜜 的 3 0 0万只 蜜 蜂一 夜之 间全 部死 亡 。这些 问 题使 镇 海 区居 民 强 封 路抗 议 , 遭 到警 方 使 用催 泪 瓦斯 清 场 ] 。此后 的 2 7日和 2 8日, 烈反 对 P X项 目 。另一 方面 , 大 部分 利益相 关 居 民都会 认 为邻 避设 抗议 活动 蔓延 至宁 波币 中心的 天一广 场和 宁波 市政 府 , 最 终宁 波市 施带来 的社会 效应 由全社会 共享 , 而其 带来的 负外部效 应 ( 如 污染 、 政 府承 诺 不 再建 设 P X项 目, 并 停 止 推进 整 个炼 化 一 体 化项 目 ] 。 爆炸 的可 能性 )却要 由他 们来 承担 , 他们 当然 会不 满为 什么这 项设 这 就是 宁 波 P X项 目事件 。本 次 事 件涉 及 的 镇海 炼 化一 体 化 项 目 施要 建 在他 们 家 的 “ 后 院 ”而 不 是在 别处 。邻 避 设施 周边 的居 民 由 中 国石 化和 浙 江省 人 民政 府于 2 0 0 9 年确 立 , 在 宁 波市 宁波 石 化 是这 些负 外部 效应 的直 接承担 者 , 甚 至所 承担 的负 外部 效应 已经 大 经 济技 术开发 区镇 海炼 化公 司原有 的 生产规模 基 础上 扩建 , 总投 资 于他 们获得 的正外 部效应 。镇海 区居 民遇到 的就是这 种情况 。 5 5 8 . 7 3亿元 人 民 币 , 占据 面 积 4 2 2 公顷, 年产 1 5 0 0 万 吨 炼 油、 1 2 0 当邻避 冲突 发生 时 , 邻 避风 险就 转变 为邻 避群 体性 事件 。事 件 万 吨乙烯 , 其中包 含 P X装置 。 发 生时 , 政府应 积极 听取 利益 相关 者的诉 求 , 并通 过外 部性 内在 化 , 二、 社 会各 界的看 法和态度 补偿 和搬 迁 等方 式来平 息居 民的对 立 情绪 , 不要 使事 态恶化 。但 更 1 、 官方 态度及 公 司的 回应 重 要的是 要有及 时有效 的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事件 发 生 后 , 亍 波 市公 安局 镇 海 分局 公 告称 , 人 民群 众应 当 以 ( 2 )群 体性 突发 事 件 预警 。虽 然 此事 件从 萌 芽 到爆 发 有一 定 合 法 的方式 表达诉 求 , 公安 机关将 对严 重危 害社会 治安 秩 序的 行为 的过 程 , 但 当 民众 走上 示 威反 抗 之路 时 , 地 方政 府明 显 暴露 出预 警 实行现 场管 制 , 将 依据 法律 对聚众 冲击 国 家机关 、 故意 毁坏 财物 、 非 准备 不足 。一 是 事前 预警 不 足 。群体 性 事件 的处 理 过 程包 括 事前 法拦截 机动车 , 影响交 通工 具正常行 使等 违法犯 罪行为予 以严惩 】 。 预警 、 事 中处 置 、 事后 反馈 三个 阶段 。如果 把事 前预警 做 到位 , 预警 宁波市 经 与项 目投 资方 研究 决 定坚 决不 上 P X项 目 , 且 停止 推进 炼 意识 强烈 , 则 对 事件 的结果 有很 大的 影响 。但从 目前 我国 的应 急管 化一 体 化项 目 前期 工作 ] 。镇 海炼 化 公 司宣 传部 副 部长 黄 仲文 认 理 体 系来看 , 政府 重在 强调 事件 发生 后如何 以快 速有 效的 方式 去解 为P X只 是炼 油过 程中 的一种 衍 生产 品 , 一般 汽油 中都 含有 P X, 危 决处 置危 机 事件 , 对 于事 前预 警 阶段 的 分析 很 少 , 政 府 官员 也 缺乏 害性并 不大 ,P X 可致癌 的说法 目前并无 科学依 据 。 预警 预防 的知识 , 往 往在被 动处 理危 机阶 段浪 费大 量应急 成本 。二 2 、 媒体 解读 是预 警机 制中 的信息 管理 不完 善 。在 群体 性 事件 中, 由于 危 机事件 ( 1 ) 中 国大陆媒 体 。 1 O 月2 8 日, 镇海 区公 民游 行示 威遭到警 察 、 的不 确定 , l 生 强, 管理 者需 要及 时大量 的搜 寻有 效信 息 以达 到 预警 目 特警镇 压 , 《 亍波 日报》 专文 《 一些 违法行 为极大 危害社 会稳 定大局 》 的, 扭转 事件 结 果 。我 国预 警机 制 中的 信 息有 失 真现 象 , 地方 官 员 使得 游行 群众 的激 动情绪 进一 步被 激发 。《 人 民网 》专文 《 沟 通在 味 “ 维稳 ” , 压缩农 民在 基层 的 真实信 息 , 造 成政 府对 于危 机判 断 先, ”P X”就 不会 闹大 》指 出 , 该 事 件 的实 质是 民众对 P X项 目的 失效 。 三 是预警 机制不 腱全 。 首 先是预警模 式 缺乏统一 的管理 机构 , 不 安和 反感 , 也 是对 地 方政 府部 门忽 视 民众 知 情权 、 表 达权 和 参与 容 易导 致各 部 门 、 行业 之间 相 互争 功诿 过 , 尤其 是 在处 理 涉 及多 部 权 的不 满 。 门、 多行业的复合型公共危机时表现更突出, 这必然会影响到预警 ( 2 )中国香 港媒 体 。《 香港 新 闻网 》专文 《 亍 波事件 凸 显 民权 和应 急 的效率 , 导 致更大 的经 济和 人员 的损 失 。其 次是 预警 系统 问 渐 长》 , 认 为 随着 中国 内地民 主化进 程不 断推进 , 民众的 维权 意识必 题 多发 , 如 系统更 新换代 滞后 、 信号 感应 器失 灵等 , 造成 危机 预警 不 然会 日益增 强 , 政 府需要对 官 民沟 通的 渠道做 出改革 举措 ] 。 及时, 不 能采 取有 效行 动 。四是预 警机 制法律 建 设不 全面 。我 国现 ( 3 )境外 媒体 。《 路透社 》报 道示威 游行人 群和警 察发 生冲突 , 阶 段还 没 有一 部 比较 适合 的关 于应 对 环保 群体 性 事件 的 预警 机 制 部 分人被逮 捕 , 其 余人被警 察驱 散 。《 美联社 》也详细 报道 了此事 。 预 案体 系 , 目 前的应 急 预案 内 容笼 统 , 偏重 于 事后 处 置 。随着 社 会 3 、 学界 看 法 的发 展 , 公共危 机 的发生 机理 、 过程 等有 了新 的变化 , 这 些过 时的 法 从学 术角 度看 , 针对 此次 事件 学界 的讨论 主要 集 中于邻 避冲 突 规 就显 示出极 大 的滞后 性 。缺乏 真正 的紧急 危机 预警 法律 , 就不 能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和应对困境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和应对困境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和应对困境作者:谢志强吕鹏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03期摘要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和应对困境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需要研究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西方的群体事件的研究经历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分析范式的转变,而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同时非常注重结合中国实际。

群体性事件的实践应对正面临五大困境,这些困境正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破局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趋势实践应对困境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重大意义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性课题。

群体性事件的高位运行和高发态势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冲击,反映出中国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维稳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因此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界到学界都十分关注群体性事件,已将群体性事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研究。

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理想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群体性事件则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容回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能够为实践应对提供原则性指导,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和理论储备。

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是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维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健康运行的角度来看,发展出严谨论证的理论系统和实用有效的操作规程,是破解群体性事件困局的战略任务。

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探索西方的群体事件的研究经历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分析范式的转变,一开始认为集体行为是从众、模仿和非理性情绪感染的产物,之后则是从利益等广义的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近年来,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国外社会学对群体性事件的狭义理论研究。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在《集体行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价值累加理论”。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的开题报告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的开题报告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有多人一起在同一事项上发生急性状况引起群体关注的现象。

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形式和影响力大不相同,有可能涉及到公共卫生、社会安全、政治稳定等方面。

对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现代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广泛关注。

二、选题目的本开题报告选题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提高社会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同时探索加强公共安全综合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分类及发生原因,分析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危害程度。

2.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措施,包括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完善网络安全、加强人员管控、制定应急预案等。

3.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措施,包括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媒体宣传引导、协同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等。

4.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的实践案例分析,探讨成功维护公共安全的经验和教训。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深入了解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群体性事件的态度和预防措施的认知水平;通过个案分析,探究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经验和教训;通过比较分析,挖掘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规律。

五、研究意义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维护公共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将有以下意义:1.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2.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造成的影响;3.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可行的预防和处置措施,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探索加强公共安全综合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特点、危害程度,编制研究提纲,预计1个月;第二阶段: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收集实证数据,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和应对情况,预计2个月;第三阶段:比较分析和探讨,总结和提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措施和机制,预计3个月。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一、研究背景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的大规模公民群众组织起来,集体行动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

这类事件在中国社会中时有发生,由于涉及到的群众规模大、影响深远,因此备受学者和公共管理者的关注。

在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及管理,涉及到政府、公共组织、媒体、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各种主体,需要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于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助于为公共管理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常常表现为民众对政府行为不满所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劳工维权事件、因硬性征地引发的抗议、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抗议等。

这些事件在近年来呈现出频繁发生、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等特点,严峻挑战着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这些事件也涉及到多方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博弈,因此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性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国内,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领域。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主要关注于政府对事件的应对策略、公共组织的参与及协调机制、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团体的组织维护等方面。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关注的角度较为单一,研究方法相对落后等。

三、研究内容1.政府的应对策略中国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包括政策调整、社会救助、维护稳定等。

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协作不畅、政策执行不力等原因,也常常导致事件的升级和扩散。

政府应对策略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公共组织的参与及协调机制公共组织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既是政府的执行主体,又是社会利益的守护者。

公共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角色和作用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不仅需要关注公共组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更需要对其内部协调机制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公共组织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参与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引言群体性事件是指一些群体聚集起来对社会、政府或其他群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在中国,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其类型多样,包括了农民工维权、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

这些事件的爆发和演变对于社会稳定和政府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对其定义、特点、原因、管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特点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具有集体性质的社会事件,其主要特点是参与者数量大、行为集中、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中国,群体性事件通常涉及劳工、农民、居民等群体,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抗议示威、罢工罢市、维权讨薪等。

这些事件往往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集中表现,更是社会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二、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1. 社会结构和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给了人民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但也造成了不平等现象的增加,尤其是城乡差距和阶层固化问题。

这些不平等现象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2. 政府治理不善政府治理不善也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长期得不到解决,进而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3.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激化也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社会,一些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对策1. 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完善公共管理制度是防范和管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手段。

通过完善公共管理制度,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

2.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也是有效防范和管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手段。

通过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 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未来,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地探讨其成因。

只有深入地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才能够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博弈分析——以日本震后中国抢盐风潮为例

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博弈分析——以日本震后中国抢盐风潮为例

W AN G i’ u n Zh —y a ( pr n f oica dP biM aae n ag i r l iesyfr t nli , ag i o gu , 3 20 Deat t P lis n u l ngme t n x maUnvri i a ts Gun x n z o 5 2 0) me o t c Gu No t o Nao ie Ch
A b t a t Gr u n x c e n i e sa e a s r fs e i le e swh c a n e f r k own, a h c u r g o twi fe ts c a s se sr c : o p u e pe td i c d nt r o to c a v nt p ih c n otb o e n nd t e o c ri fi n l a c o il y t m l
ca g go g iv tt , seil c agn f e v n e e , lrsli hn igo fr ao a ,h nteo to f lyr ma hn n f o nt es e epcay hn igo l at l f wi eutnc agn fno t ni gme te uc meo ae y i c i as l re b is l i m i n h p s
a d b i b tma y n g tv mp c s Ac o d n o t e fa e o a e t e r ,c g ii e s ts o u n k nd d t r i h i sr tg c c o c ,a d n r ng a ou n e a i e i a t. c r i g t h m fg m h o y o n tv t e fh ma i e e m ne t e r t e i h ie n l a a

基于竞争性假设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在情报分析里的运用

基于竞争性假设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在情报分析里的运用

报分析专家借助其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来分
析情 报 , 在许多 情 况 下都 取 得 了不错 的效 果 , 但 由 于情 报资 料 的 “ 信号” 与“ 噪声 ” 并存 , 情 报分 析 也 会 取 得与事 实截 然不 同 的结果 。 例如 , 第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中在 德 军 进 攻 苏 联 之 前, 佐 尔格 、 “ 红 色乐 队 ” 和 山道 尔 ・ 拉 多 及 时 向苏 联发 回了预 警 , 但 在 德 军 一 系 列 战 略 欺 骗 的诱 导
仁川登陆前态势图根据上述的情报资料分析目前已收集的有关主成分分析计算通过初期的情报分析可判断美军可能会在仁川群山注文津釜山元山蔚山等地登陆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4类支持登陆方向判断情报与每种态势的相关程度见表类情报与每种态势的相关程度第一主成分原变量地形潮汐战前侦察124态势346蔚山主成分分析对于第一主成分它与战略地理因素的相关系数为933可见登陆作战作为一场战役应当为整个战略全局做出贡献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1 4
美 国学 者理 查 兹 ・ 休 尔从 情 报 分析 心 理 学 角 度 研究 了这 些 因噪声 而导 致情 报分 析失误 的案 例 ,
作者简介 : 姚 泽清( 1 9 6 0 一) , 男, 教授, 硕士 , 硕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数据挖掘与决策评估 ; 张晨 光 ( 1 9 9 O 一) , 男, 硕
2 0 1 4年 3月
第2 8卷 第 1 期
军事运筹与 系统工程
Mi l i t a r y Op e r a t i o n s R e s e a r c h a n d S y s t e ms E n g i n e e r i n g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CAS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CAS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CAS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林凇【摘要】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动态演化成为公共危机的触发事件,它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复杂系统中多元利益主体互动、博弈的产物.本文以建构论危机观为指导,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入手,试图在厘清多元利益主体间变动不居的关系基础上,植入群体性事件情境下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即CAS)分析.【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9)003【总页数】7页(P79-85)【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建构论危机观;利益相关者;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者】林凇【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053随着公共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频发,以“现代性”为其路径取向的社会管制理论遭遇了来自学界和实践的双重诘难。

以此为契机,现代治理理论在对自反性现代化加以反思的同时,将公共危机管理命题纳入了政府治理的考核体系。

作为催化社会风险演变为公共危机的触发性动因,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集聚的历史时期往往呈现出明显的高发态势。

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对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构成了巨大威胁,更在核心制度、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基本运行机理上形成了挑战。

如何正确认识和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越来越成为学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前学界对于事件内的主体关系、事件外的系统环境尚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试图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对上述两方面问题加以剖析,并以此抛砖之说求教于学界同仁。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群体性矛盾聚集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部分社会成员出于自利动机而做出的理性或非理性社会行为。

显然,群体性和社会性是这种行为内生的基本诉求,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与社会、国家不断变动的利益关系和互动影响。

因此,“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舆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论军事情报分析中竞争性假设分析法的应用

论军事情报分析中竞争性假设分析法的应用

1 A H 程序 在 军 事情 报 分 析与 决 策 中的现 实作 用 与基 本流 程 C
1 A H程 序 在 军 事情报 分 析 与决 策 中的 现 实作 用 A H 1 C C
程序 不仅 丰 富 了军 事 情报 分 析决 策 体 系 , 且 作 为 一 套 科 学 理 而
不 吻合 , 耍么 以该 迹 象 误 导 为 由放 弃 , 么形 成一 种新 的假 他 要 设 , 后再 重 复前 面 的 程 序 。这 种 分 析 方 法 的弊 端 在 于 , 然 分析
到 , 持他 们观 点 的 绝大 多数 迹 象 同 时 也有 可 能 与 其 他解 释 相 支

首先 . 验 心 理 学 家 通 过 调 查 各 领 域 的 情 报 分 析 专 家 发 实 现 :. 便 只 占有 必要 的 、 少 量 的信 息 , 经 验 的分 析 人 员 照 a即 极 有
样 能做 出正 确 的判 断 , 外 信 息 通 常 不 能 提 高 预 测 的准 确 性 , 额
析价值。
往 由两 种原 因 引起 : 情报 分 析 与 研 究 人 员 面临 大 量 的情 报 资 a
料 , 往会 陷入 无所 适 从 的境 地 , 到 “ 报 噪音 ” 干扰 , 视 往 受 情 的 忽
可 靠而 重要 的情 报 , 得 出错 误 的 结 论 。b 情报 人 员 在思 考 和 而
关键 词 竞 争性 假 设 分析 法( C 军 事 情报 分 析 思 维定 势 A H)
员又 必须 在 信 息 不 完 全 、 势 发 展 处 于 萌 芽 状 态 时 就 做 出判 形
竞 争 性 假 设 分 析 法 ( H, ayi meh d o mpt ie AC An ls to fO3 eiv s t

让团体更和谐——谢里夫的组间合作与竞争实验

让团体更和谐——谢里夫的组间合作与竞争实验

让团体更和谐——谢里夫的组间合作与竞争实验边玉芳等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性地把自己归类,诸如你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你是中文系的,我是化学系的,你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

这些归类使人们有意无意间把自己归属于某些团体。

每当自己的团体与其他团体发生冲突或竞争时,便会尽力维护自己所在团体的利益和名誉,而对竞争团体产生敌意和偏见。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家谢里夫等人曾就此做过实验研究,探讨其形成及缓解机制。

这就是著名的“强盗洞”实验,也称“响尾蛇与鹰”实验。

二、实验介绍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探讨造成团体内合作及团体间竞争的原因及缓解机制。

2. 实验过程实验前的准备:研究者们在实验开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过程设计、主试和助手的培训、被试的挑选以及实验地点的选择等,以保证实验顺利、客观地进行。

在实验地点的选择上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要保持相对独立,无外界干扰,以保证实验结果完全由实验所造成;其次,为保证在实验初期小组的形成,防止组间交流,必须有两套独立的设施以供实验使用;再次,实验场地还应能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经过反复挑选,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强盗洞”州立公园内的美国童子军营地。

这里森林茂密,距离最近的镇有40公里,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验所需的各项要求。

在被试的选择上,研究者也作了严格的要求,尽可能使所有被试在年龄、背景、智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完全相同或相似。

经过几重筛选,研究者共挑选了22名男童。

这些孩子平均年龄11岁,在俄克拉荷马城念小学五年级,身体健康,成绩中等左右。

他们的家庭背景相似,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感情和睦。

实验之前被试之间完全不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必须完全遵守实验要求,确保被试的安全、健康,了解他们的行踪。

但不参与任何一组的活动,也不发表个人意见,确保对两组被试的态度是一样的。

1954年暑期实验正式开始,为期三周。

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群体的建立和形成。

警察毕业论文题目

警察毕业论文题目

警察毕业论文题目警察中国百姓的守护者之一,致力于保护群众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一年都有大量的热血青年从警校毕业,前往中国各个大小城市的派出所,公安局进行工作,下面是一些由学术堂整理出来的一些警察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为各位热血青年带来帮助。

警察毕业论文题目一: 1、警察权的异化与控制研究 2、贵州省公安厅警察训练总队培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3、武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正规化建设路径探索 4、重大刑事案件中精神病人处遇程序透视与重构 5、论警察进攻型执法行动的一般原则 6、江苏省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研究 7、人民警察权益保障制度研究 8、派出所调解纠纷研究 9、庄河市公安局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研究 10、我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制度的法律思考 11、唐山市交通警察业余体育锻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2、基层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研究 13、袭警行为入刑之评判 14、中国公安机关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 15、温州公安微警务运作中警民关系问题研究 16、缉私警察培训机制创新研究 17、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研究 18、基于法治视野下的我国基层警察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研究 19、二战后美国纽约市警察渎职现象研究 20、河南省公安民警素质提升问题研究 21、黔西南州交通警察绩效考核系统分析与设计 22、沈阳市公安局警力资源配置项目管理研究 23、欠发达地区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角色定位 24、论新型警民关系构建中的警务公开变革 25、警察正当防卫问题研究 26、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法治保障 27、试论我国警务督察制度之完善 28、检察机关警务部门警务管理机制研究 29、巡逻警察执法工作的相关问题研究 30、广州边检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研究 31、老挝警务系统人员培训制度完善研究 32、云南省XX监狱技术防范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33、人民警察枪支配备使用中的问题与法律对策研究 34、法律诊所在警察院校应用研究 35、警察行政协助制度比较研究及其借鉴 36、基层警察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37、中国警务枪械使用法律问题研究 38、我国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39、论法治视野下的警察权建设 40、检察权运行司法化研究 41、论群体性事件中警力使用及其规制 42、广州市海珠区辅警正规化建设研究 43、长春刑警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44、东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交通违规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45、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警务合作研究 46、大庆市公安局高新分局警务精细化管理研究 47、我国基层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的道德建设研究 48、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49、警察武力执法失范及其规制研究 50、交警执法权威困境及解决路径 警察毕业论文题目二: 51、警察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2、苍南县社区警务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研究 53、警务督察体制研究 54、服务型警务机制建设研究 55、中小城市警力优化配置研究 56、公安派出所刑事执法检察监督制度研究 57、警察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58、论警察用枪致人伤亡的合法性审查 59、社会管理背景下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创新问题研究 60、信息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及发展 61、青年民警职业认同研究 62、济南交警电子警察系统项目的应用研究 63、我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问题研究 64、保定市警察勤务模式的新思路探索 65、警察枪支使用制度之完善 66、论警察权旳行使及其法律规制 67、警察机关后勤管理研究 68、我国警务人员枪支使用的法律规制 69、警察形象评价及修复策略研究 70、警务化管理与公安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 71、福建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模式选择研究 72、论犯罪防控视野中的警务情报 73、泰安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与问题研究 74、高校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75、昆明市社区警务工作居民满意度研究 76、我国警务信息公开的问题研究 77、广州现代社区警务机制建设研究 78、基于工作流的警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9、基层警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0、娄底市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81、论我国社区警务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82、昆明市社区警务建设模式研究 83、上海公安社区警务机制的探索与发展研究 84、阿富汗警务改革研究 85、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苏州市回应型警务建设研究 86、重庆警务改革的反思 87、警务改革视角下的基层派出所出路探寻研究 88、当前社会形势下服务型警务制度构建研究 89、警务战略研究 90、社区警务机制建设研究 91、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92、辽宁警察警务实战技能培训现状及改进对策 93、社会转型期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创新研究 94、信息化条件下现代警务机制创新研究 95、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警务改革 96、问题解决模式开展社区警务探析 97、校园暴力视野下的校园警务 98、群众路线视角下的社区警务改革 99、警务硕士毕业论文 100、农村警务模式研究 警察毕业论文题目三: 101、警务经济理论初探 102、中国社区警务实践研究 103、城市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思考 104、刑事政策视角下的社区警务预防工作研究 105、刍议新时期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警务创新 106、中国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107、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危机警务研究 108、中山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109、社区警务改革中的警察组织变革初探 110、警务人员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 111、基于工作满意度分析的基层警务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112、地方政府治理进程中的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113、和谐发展视角下的潍坊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114、从东莞市社区警务建设现状看中国社区警务建设模式的创新 115、交警系统服务型警务模式构建研究 116、医疗警务室规范机制初探 117、我国警务改革动因研究 118、我国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问题研究 119、清末民初黑龙江省警务研究 120、智慧警务:物联网时代下自组织化情报导向警务研究 121、警务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122、试论呼和浩特市社区警务建设现状与完善 123、共同体精神视角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124、现阶段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初探 125、深圳市警务人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126、转型时期我国公众参与警务模式的法律制度研究 127、农村社区警务室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128、渝北区警务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研究 129、论社区犯罪治理 130、论转型背景下的中国警务公开 131、社区警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132、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警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133、论我国危机警务战略的制度构建 134、连云港市现代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135、中国地方警务机构参与国际警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136、扬州市建成小区社区警务管理研究 137、上海市社区警务中的警民沟通研究 138、临沂联通移动警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39、移动警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40、城市社区警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41、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中外社区警务发展评价 142、刑警学院警务化管理评价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 143、广州市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144、构建警务公开制度的思考 145、城市社区警务防控体系研究 146、我国警察教育应对世界警务革命的对策研究 147、警务公开制度研究 148、警务危机情境下公安机关沟通模式研究 149、论警务督察制度的完善 150、公安警务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警察毕业论文题目四: 151、和谐社会视野下社区警务构建研究 152、基层公安民警警务信息系统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153、长沙市社区警务民力资源拓展研究 154、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155、警务信息化系统中云存储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156、转型期城市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57、市警务公开研究 158、警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59、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研究 160、论公安警务管理 161、论警务文员的职业责任 162、警务人员工作特征、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 163、天津市社区警务 164、应急警务研究 165、问题任务化警务工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166、论社区警务与犯罪防控 167、清代社会治安管理对新时期社区警务工作的启示 168、社区警务建设的现实困境研究 169、社区警务管理体制研究 170、惠城区公安分局派出所警务改革研究 171、面向新型城镇化的服务型警务构建 172、无缝隙服务视角下的社区警务研究 173、长沙市社区警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4、浅析警务督察在预防公安民警渎职侵权犯罪中的作用 175、社区化对湖南警务改革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5、陶传清-《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体性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给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

公共管理作为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对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分类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一定人数的人群组织起来,通过一定的行动形式,对某一社会问题或具体事件进行表达诉求或解决问题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通常体现为集会游行、示威抗议、罢工罢市等形式,其参与者多为受到某种因素激发而集结在一起的个体,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行动性。

群体性事件按照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政治性事件、经济性事件、社会性事件等多种类型,其表现形式多样,对社会稳定和治理构成挑战。

二、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中国群体性事件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中国的国情、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对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规模庞大,参与者众多,社会影响深远。

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令人担忧。

中国群体性事件多为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引发,如土地征收、环境污染、工资福利、政府行为等问题成为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处理需要兼顾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一方面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民众合法诉求,维护公民权益,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公共治理、社会矛盾、政府行为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和应对措施。

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选取了一些具体的群体性事件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研究针对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环境群体性事件中三方博弈分析——以宁波PX事件为例

环境群体性事件中三方博弈分析——以宁波PX事件为例
第l 4卷 第 2期 2 0 1 5年 4月
北京工业职业技 术 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C O L L E G E
N o . 2 Vo 1 .1 4 Ap r . 2 01 5
环 境 群 体 性 事 件 中三 方博 弈分 析
— —
以 宁波 P X事 件 为例
陈国秀 孙 明
王 申 Βιβλιοθήκη ( 1 .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北京 1 0 0 0 4 8 ;
2 . 北方 工业 大学 文法 学 院 , 北京 1 0 0 1 4 4;
3 . 中国人 民大 学 国 际关 系学 院 , 北京 1 0 0 8 7 2 )

要: 为了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过程 中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失问题 , 采用文献分析法、 案例研究法, 分析
了宁波镇 海 P X项 目中政 府 、 企业、 民众 三 方 的利 益得 失 ; 运 用福科 的权 力 关 系理论 剖 析 了三 方 博 弈过 程 并
重点探 索了政府和村 民的权力关系。结果表 明: 在环境群体性事件 中, 各方利益主体应充分沟通、 合理协商, 秉持 “ 政 府 主导 、 企 业尽 责 、 民众 支持 ” 的基 本 原 则 , 以合 理保 障各 方利 益 , 尽 可 能减 少环境 群 体性 事 件 的发
b y t h e me t h o d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ly a s i s a n d c a s e s t u d y. F o u c a u l t  ̄ Po we r Re l a t i o n s Th e o r y i s a p p l i e d t o a na l y z e t he

基于改进竞争性假设分析的战役企图分析方法

基于改进竞争性假设分析的战役企图分析方法

署 方 案 有 部 分 相 同 含 义 。 一 般 来 说 ,战 役 企 图 从 整 体 上 概 括 了 敌(我)方 兵 力 何 时 、何 地 执 行 什 么 行 动 ,详 细 描 述 了 各 军 兵 种(或 多 国 兵 力)作 战 行 动 的 类 别 ,以 及 完 成 规 定 战 略或战役目标的行动步骤。战役企图应给出军兵种作战 企 图 的 大 致 框 架 ,否 则 ,无 法 真 正 实 现 军 兵 种 兵 力 运 用 的 协 同 和 部 署 。 一 般 情 况 下 ,战 役 企 图 一 般 包 含 以 下 众 多 要
第 41 卷 第 3 期
系统工程与Leabharlann 子技术Vol.41 No.3
2019 年 3 月
SystemsEngineeringandElectronics
March2019

文 章 编 号 :1001506X(2019)03055509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ampaignattempt;Bayesianbeliefnetwork;analysisofcompetinghypothesis(ACH);technique 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solution (TOPSIS);situationcognition
L Xuezhi1,2,HU Xiaofeng1,WU Lin1,HE Xiaoyuan1
(1.犆狅犾犾犲犵犲狅犳犑狅犻狀狋犗狆犲狉犪狋犻狅狀狊,犖犪狋犻狅狀犪犾犇犲犳犲狀狊犲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犅犲犻犼犻狀犵100091,犆犺犻狀犪; 2.犜犺犲犖犻狀狋犺犆狅犿狆狉犲犺犲狀狊犻狏犲犜狉犪犻狀犻狀犵 犅犪狊犲狅犳 犃狉犿狔,犡狌犪狀犺狌犪075100,犆犺犻狀犪)
0 引 言

22487523_群体认同和错失恐惧导致竞争性消费的研究

22487523_群体认同和错失恐惧导致竞争性消费的研究

Liaoning Economy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跟上”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

当社区里的邻居们都开着宝马级别的汽车时,人们总是想把自己的旧车也换成相应级别。

当办公室里的同事们都参加了某个新的学习课程时,人们也想要参加一下。

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个体总是会不断地在不同领域评估自己和他人,以确定自己的社会和个人价值。

然而,当这种社会比较通过消费进行时,消费的欲望和个人收入之间的脱节就会越来越大。

Schor用“竞争性消费”这一术语描述该现象: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定义自己的参照群体,并希望在消费上与该群体保持一致。

“我要买这颗大钻石是因为我的好朋友有一颗”,Schor通过这个简洁的例子说明了竞争性消费者消费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商品本身,而是为了在社会群体中不落人后。

在这篇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行为实验描绘竞争性消费产生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竞争性消费发生机理及其干预方式的探究,提出一个完整的竞争性消费形成路径,并区分更容易产生竞争性消费意愿的人群,帮助消费者规划更合理的消费计划,同时也为营销人员带来启示和方法。

一、文献综述(一)参照群体与竞争性消费参照群体是一类对于消费者而言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是其进行自我比较、自我评价的一种途径,关于参照群体对个体消费活动的影响一直是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热点。

在早期文献中,许多学者认为个体会将自己的社交需求融入其消费行为中,以此显现参照群体对自身的影响。

如凡勃伦的消费涓滴式效应,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赫希的位置商品概念,布赫迪厄的社会阶层与消费品味的相互影响等。

Schor在总结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参照群体影响个体的方式,并提出了“竞争性消费”这一术语。

其核心论点是:个体总是希望在消费上“不落后于”自己的参照群体,因此在参照群体进行消费活动后往往会产生比较或竞争的倾向,此时的购买行为成为了个体保持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方群体认同和错失恐惧导致竞争性消费的研究◎黄倩倩邓士昌〔内容提要〕人们总是想要“跟上”自己所属群体的消费规范。

本科毕业设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一个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

本科毕业设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一个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5 届 )题目: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一个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学院:法政学院专业:行政管理学生姓名:杜成龙学号: 11070134 指导教师:林敏娟职称:讲师合作导师:职称:完成时间:2015年4月25日成绩: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英文摘要 (1)英文关键词 (1)引言 (2)一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2)(一)群体性事件 (2)(二)交易成本 (3)(三)交易成本政治学 (3)1 逻辑起点:政治交易成本 (4)2 核心概念:政治合同 (4)3 认知假设:有限理性 (5)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5)(一)政治交易的评价标准定位失距 (5)(二)政府失灵 (7)1 官员的无知 (7)2 官员的腐败 (7)3 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 (8)(三)利益表达机制不畅 (8)(四)委托代理关系影响政府行为 (8)(五)免费搭车行为 (9)(六)国别差异引致特殊成本 (10)1 社会利益层面 (10)2 户籍制度层面:城乡二元结构 (10)三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对 (10)(一)落实承诺机制 (11)1 授权约束 (11)2 重复博弈和信誉 (11)3 强化透明度 (12)(二)完善激励机制 (12)1 引入竞争激励 (12)2 建立晋升和养廉基金激励 (13)(三)健全应急机制 (13)1 发挥说服艺术 (14)2 弥补利益损失 (14)(四)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一个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杜成龙(11070134)指导老师:林敏娟(讲师)摘要: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着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且因群体的利益被触动但又无法获得有效的补偿被进一步激化。

交易成本政治学因其独特的逻辑起点(政治交易成本)、核心概念(政治合同)和认知假设(有限理性)等为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提供了可能。

群体性危机事件治理中案例库的应用研究

群体性危机事件治理中案例库的应用研究

群体性危机事件治理中案例库的应用研究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正经历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

社会结构张力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缺失,投射于社会心理的怨恨情绪和社会矛盾的日积月累,导致了群体性危机事件不断酝酿和发酵。

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选取利益型群体性事件的典型-征地引发的群体性危机事件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引入案例库辅助治理群体性危机事件,提升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实现政府的“精准化”治理。

源于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现实和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以提升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为目标,通过案例库的引入,来探究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性分析思路和问题解决框架,从系统化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治理。

把握不同危机的特点,以具有我国转型时期特色的征地冲突类危机事件作为研究范例,通过选取广东乌坎事件和云南晋宁事件作为源案例和目标案例,完整的展示了案例库在群体性危机事件治理过程中的应用步骤、应用重点和难点,并探究了征地引发的群体性危机事件的关键阶段划分和演化路径分析,为决策者把控重点环节,采取阶段性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创新不仅在于将案例库与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治理相结合,而且重点根据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演化进程,明确了在危机事件案例库应用过程中动态反馈的关键环节和案例验证的关键举措,在提升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方面,展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争性假设分析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初探【摘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手段方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日益严重。

由于情报分析人员认知偏见和思维定势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对群体性事件事态分析失误,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竞争性假设分析在群体性事件发展的运用,提高情报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竞争性假设分析
一、竞争性情报分析的来源及方法介绍
竞争性假设分析法是由理查兹·j.休尔在其所著的《情报分析心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一种定性的情报分析方法。

此书从运用认知心理学关于人们在信息不完整和模糊情况下如何进行分析、判断的理论发现,并借鉴与情报分析紧密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深入揭示了困扰情报分析人员做出准确判断的一些难题,并提出了使用ach(竞争性情报分析法)进行情报分析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难题。

ach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决策分析及其他科学方法的重要成果而形成的一种八个步骤分析法,即:(1)确定假设。

召集持不同看法的分析人员集体讨论并确定所有可能存在的假设。

(2)列出证据。

做一个重要的证据和对每一种假说和参数列表。

(3)制作矩阵图。

考察证据的诊断价值,分析的证据和论据的“诊断性”,也就是说,确定哪些项目是在判断假设的相对可能性,识别最有用的价值。

(4)改进矩阵。

考虑假设和删除证据和论据,删除没有用的诊断价值。

(5)质疑假设。

分析每个假设的相对可能性的初步结论,继续试图推翻的假设,而不是证明他们。

(6)质疑证据。

分析初步结论,对少数重要证据的依赖程度进行思考,如果证据错误会出现什么情况。

(7)报告结论。

讨论所有的假设,不只是最有可能的相对可能性。

(8)找出逆向指标,以供日后观测。

二、竞争性假设分析在群体性事件的运用
情报人员可以利用竞争性假设分析法对群体性事件发生进行尽可能的分析后果,对于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方案和意见。

(一)情报人员使用竞争性假设分析方法的原因
情报人员容易受到以往的经验、专业的训练、文化、习俗和组织准则的影响,对需要了解的情报信息产生思维定势,带着自己的期望去收集信息,分析研判。

加上情报信息量大使得分析人员会产生厌倦心理,容易敷衍了事。

然而,对于某些专题分析,情报信息的不完整也给情报分析人员带来莫大困扰。

通过分析人脑的认知局限得知,情报分析人员在进行情报分析时会存在思维定势和认知偏见。

而情报分析要努力克服这些不利影响,做出正确的分析预测,没有科学的方法是不行的。

ach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情报分析人员克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认知局限造成的危害。

(二)“瓮安事件”举例分析
情报分析人员每天面对成千上百万的信息,要从这些信息中分析研判出有用的信息可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往往这些信息的重复性很高,使得分析人员会产生厌倦心理,容易敷衍了事。

然而,
对于某些专题分析,情报信息的不完整也给情报分析人员带来莫大困扰。

本文就以“瓮安事件“为例,使用竞争性假设分析方法来分析研判。

现在进行案件回顾,2008年6月22日,贵州省瓮安县三中初二学生李树芬在县城西门河大堰桥上跳河溺水身亡。

李溺水身亡后,县公安局依法进行调查验证,并做出死亡原因鉴定。

但死者家属对李树芬的死因和公安机关的鉴定产生质疑,拖延数天后仍不接受死亡原因鉴定结论。

与此同时,各种谣言纷起,造成社会公众群情激奋。

6月28日,李树芬案件的请愿活动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演变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从事件发展来看,“瓮安事件”起因于中学生李树芬溺水死亡事件,因家属质疑公安机关对死因的鉴定结果,导致谣言四起,最后被少数人利用,最终演变成打、砸、抢、烧的群体性事件。

据统计,当天有上千名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对县政府和公安局办公大楼的打、砸、抢、烧活动,造成县政府和公安局办公大楼共计151间办公室、几十台车辆和大量财产被烧毁的惨剧。

从发生机制来看,“瓮安事件”的社会中介性事项或称“导火索”是一起普通的刑事事件,之所以转化为恶性群体性事件,原因是地方政府麻痹大意和公安机关的处理适当。

从2008年6月22日到6月28日,“瓮安事件”从酝酿到发生历时六天,如果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李树芬死亡事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并认真做好善后工作,这场群体性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例如:假设一是家属接受公安机关对死因的鉴定结果。

假设二:家属不接受,采取极端做法与政府对抗。

假设三:家属不接受,散播谣言,激发民众对政府不满,形成群体性事件。

对于上述事件可以提供的证据:1.当地警力不足,群众缺乏安全感;2.女学生李树芬溺水身亡;3.家属对公安机关死亡鉴定结果不满意;4.政府没有及时出来制止谣言;5.学生进行游行示威政府;
6.当地道德教育水平不高。

再次分析加入民众受到黑社会组织教唆,引发群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这个证据。

分析得出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结论,告诉相关部门,与政府一直出面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从而避免“瓮安”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竞争性假设分析在群体性事件运用的启示
(一)能影响事件关键发生的往往不是大量信息分析得出的结论,而是由于小部分信息,关键而容易被忽略的证据,在群体性事件事态发展中,民众之间传播的流言应该引起情报分析人员的重视。

(二)不能完全相信矩阵图,要及时更新事件的发生状况,及时完善矩阵图,及时分析事态发展。

矩阵图不过是帮助分析人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辅助工具,它使分析人员能够考虑周全证据与假设间的关系,帮助分析人员识别和判断诊断性证据。

(三)在竞争性假设分析法中,情报分析人员不仅要把一切相关的现象及环境当作客体来认识和改造,也要把自己和自己的分析
活动当作客体来加以认识和改造。

竞争性假设分析方法强迫情报分析人员不断与自己的惯性思维斗争,并对存在的假设逐步否定和求证,从根本上纠正情报分析人员惯有的思维定势和僵化的分析方法,对情报分析人员建立客观的思维方式,克服“先入为主”和“镜像思维”等主观误区,对群体性事件事态发展的判断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j. heuer.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m].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ntelligence central intelli-genceagency, 1999.
[2]辛永涛.浅析竞争性假设分析法在边防情报分析中的应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2).
[3]陈先兵.论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处理方式——以贵州“瓮安事件”和“德江事件”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
[4]靳娟娟.公安边防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