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正如温家宝总理曾在哈佛大学的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比较重视经济,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文化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市场上文化有很多舶来品,造成了我国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国人越加注意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比如传统节假日的恢复、国学研究、还有进来热播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
致和源远流长。
然而,随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热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变味的趋势。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另有,北大曾经开办了一个“国学老板班”,搞成了少数精英人物的活动,每月上一次课,一年的学费就要2.4万元,连老板精英们也惊呼,怎么算也不该有这样的天价学费……这个“国学老板班”受到媒体的批评——把文化变成奢侈的东西,根本上失去了文化的属性,变得功利化、商业化,这就会让文化丧失掉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性灵、丰富精神世界、培塑高洁灵魂、提高人生幸福感的作用。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化不是余兴消遣,不是有钱有闲之余的奢侈品。国学,日益成为一种消费的对象、炒作的对象,国学便有了变味的危险……因此,对待文化、对待经典,需要有一个文化的态度,需要有一种精神信念,需要有一种欢喜心和敬畏心,不能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更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商业行为。我们应该警惕热弘扬民族文化的变味,变成“炒作”和“追星”,变成奢侈的东西,变成牟利的工具,最终是与我们复兴和弘扬国学这样的文化初衷背道而驰的,它远离了继承、创造的文化精神目的。
再者,“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都有精华和糟粕的成分。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能用二元对立思维来看待它们,不能用某些极端的看法和做法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也不能因其火热而一味附和、大肆宣扬它,而应自觉地选择一条在充分吸收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既不忘记本民族的地位,也不轻贱本民族的文化智慧,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调适,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从而使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钱瑨 110154702
通信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