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腰椎穿刺术-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与考核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腰椎穿刺术
(一)定义
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简称腰穿,是借助腰椎穿刺针,从腰椎棘突间隙刺入蛛网膜下腔,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项临床常用技术。
(二)目的
1. 检查脑脊液性质,找出病因,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 测定颅内压,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协助诊断。
3. 椎管内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和脊髓造影,协助诊断。
4. 放出脑脊液,引流炎性分泌物、血性脑脊液或造影剂,以改善临床症状。
5. 鞘内注射药物,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
(三)基础医学知识
1. 脊髓的发育与形态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胚胎前3个月,脊髓占据整个椎管,下端达骶骨下缘。此后脊髓生长速度较椎管慢,脊髓下端逐渐上移,至出生时脊髓末端相当于第3腰椎水平,1岁至青春期相当于第2腰椎上1/3处,成年期相当于第1腰椎椎体的下缘,或第2腰椎椎体的上缘。偶有变异,有些人脊髓末端可高至第12胸椎,或低达第3腰椎。
脊髓呈扁圆柱状,横径较前后径为大,上下粗细不匀。有颈膨大和腰膨大两个膨大部分。上端与延髓相续,腰膨大以下脊髓迅速变细,末端变尖形成脊髓圆锥,以下成为细长的终丝,经骶管止于第2骶椎下缘的硬膜囊底。起自腰膨大部的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形成马尾。马尾神经根的神经束在蛛网膜下腔中由脊膜包裹,漂浮在脑脊液中,不易受到损伤,即使被累及,也多为部分性损伤。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2.脊髓的被膜脊髓由外向内依次覆盖着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三层被膜,具有保护和支持脊髓的作用。硬脊膜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呈囊状,其下端可达第2或第3骶椎,并形成终丝的外膜,附于尾骨骨膜。硬脊膜与脊椎骨膜之间为硬膜外腔,分布有静脉丛与松弛的脂肪组织。蛛网膜为半透明膜。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为硬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为脊髓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蛛网膜在跨越脊髓的沟裂时,在脊髓末端与第二骶椎水平之间形成较大的腔隙,称为终池,是临床抽取脑脊液的理想部位。软脊膜为富有血管的薄膜,紧贴于脊髓的表面,在脊髓的两侧,软脊膜穿越蛛网膜,附在硬脊膜内面,成为齿状韧带,对脊髓有固定作用。
3.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脑脊液主要在脑室脉络丛产生,脑内血管间隙、脑的室管膜上皮以及软脑膜也参于脑脊液的形成。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集,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集,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小脑延髓池。至此,脑脊液分两路流动:大部分在颅内流动,向前上方流经脑桥池、脚间池和视交叉池,直到大脑半球表面,再向后上方流经小脑和枕叶表面;小部分流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和终池。脑脊液的大部分最后经蛛网膜颗粒渗入上矢状窦;小部分则经脑、脊神经根的周围淋巴间隙流入静脉。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每分钟约生成0.4 ml,每天约生成500mL,每天约更新3次。脑脊液的总体积因年龄而异,新生儿约5~60ml,儿童约100~150ml。
4.腰椎穿刺的解剖层次与进针深度穿刺针从腰椎棘突间隙正中刺入,由浅到深依次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小儿腰穿深度(cm)= 0.77+2.56×体表面积(m2),一般约2~4cm。
5.脑脊液的病理
(1)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流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具有减缓外力对脑的冲击、调节颅内压等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肿瘤,缺血缺氧,水肿,出血,梗死和损伤等病理情况下,脑脊液的颜色、性状和成分发生变化,临床可抽取脑脊液进行检验,以助诊断。
(2)脑脊液的产生与吸收保持着动态平衡,当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如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不良、循环受阻等,可出现脑脊液增多,发生脑积水及颅内压升高。
(四)适应证
1. 脑膜炎、脑炎、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寄生虫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行腰穿抽取脑脊液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