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案复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
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
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
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
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
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
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
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
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
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
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
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它是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部分。
其中,A1具有酶的活性,为毒性部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
15、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杆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分解乳糖产
酸,使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冲碎凝固的酪蛋白,并使液面上的凡士林上移,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此现象称为汹涌发酵,是产气荚膜杆菌的特点之一。
16、异染颗粒:是存在于某些细菌中的一种胞质颗粒,富含RNA
和多偏磷酸盐,噬碱性强,亚甲蓝染色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有助于鉴定细菌。
17、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
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所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常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
18、卫星现象:流感噬血杆菌生长需要生长因子,而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能产生V因子,故当将这两种细菌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时,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流感噬血杆菌的菌落就生长良好(大),反之,则生长不良(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19、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
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
20、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
条件合适时,孢子又可出芽形成菌丝。
21、刺突:为包膜病毒体表面的糖蛋白突起,可吸附易感细胞表面
的受体,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22、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病毒抑制另一
种病毒复制的现象。干扰现象可发生在相同或不同种、型病毒之间,也可发生在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
23、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胞核、胞浆内形成噬酸性
或士碱性的斑块,称为包涵体。包涵体往往是病毒增殖的部位,由大量未释放的病毒或其他成分组成。不同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的形态特征、染色性、在细胞内的位置均不同,可通过光镜观察、鉴别。另外,衣原体也可在感染细胞内形成包涵体。
24、垂直传播:主要指病毒由孕妇传给胎儿的方式,也包括围产期
新生儿通过产道、产后哺乳等方式受到来自母亲的感染。
25、病毒血症: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病毒由局部侵入机
体后通过淋巴液或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并随血液播散到器官中繁殖。如乙型脑炎病毒、HIV等,其感染均有病毒血症发生。
26、慢发病毒感染:指某些病毒感染机体后,潜伏期很长,甚至长
达数十年之久。但只要出现症状,即呈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多为致死性感染,如HIV的感染。
27、CPE:指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引起的细胞损害。根据病毒的
种类和细胞种类的不同,细胞病变效应可有不同表现,如细胞圆缩、脱落、聚集、互相融合等,均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可作为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28、抗原漂移:是指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HA和NA
氨基酸组成的小变异。抗原漂移属于量变,不形成新的亚型。其发生机制与基因的点突变和人群的免疫力选择有关。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
29、抗原转换:是指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的抗原性发生大变异,
抗原转换属于质变,形成新的亚型。其发生机制与不同亚型同一
个体时发生的基因重组有关。抗原漂移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30、Dane颗粒:是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
HBV感染者的血清中,由Dane于1970年用电镜首次观察到,故名。
31、流产感染:因宿主条件不合适,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或能
量等必需条件,致使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这种感染过程称流产感染或顿挫感染。
32、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感染HIV导致的因免疫
系统严重损伤而继发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的致死性疾病。
33、荚膜:是某些细菌胞壁外包裹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多数细菌的
荚膜物质为多糖,少数的为多肽。荚膜具有抗吞噬、黏附及抗有害物质的损伤的作用。
34、鞭毛:是某些细菌的细胞膜生长出来的、游离于菌细胞外的细
长呈波状弯曲的蛋白质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35、菌毛:某些细菌表面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分为
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与细菌的黏附有关,后者主要与细菌间遗传的传递有关。
36、微生物: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
微镜放大上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见的细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等特点。
37、肽聚糖:也称粘肽、胞壁质。为原核细胞微生物所特有,是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