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记录石新菊:听了夏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我收获颇多。
常言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虽然这句话对于我们教师上课来说,好像有点儿夸张,但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准备,要上好一节课,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这节课中夏老师的教学语言,以及圆明园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可以看出:上这节课前,夏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并查阅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搜集有关圆明园的的资料,熟读课文,尤其是介绍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第3、4自然段,学生可以说已经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读、学生接读、还有按课文内容填空等环节都进行得非常流畅。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夏老师如能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可能会更好。
王丽丽:这节课夏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能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张国立:夏老师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邢晓霞: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5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刚才,我听了吴红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深有感触。
吴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认为吴老师这堂课的成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吴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学中,吴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快速浏览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听了吴**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吴老师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态度,渊博的知识,耐心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
一、吴老师的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她告诉学生我们要来一次奇异的穿越之旅,只有上课用心的孩子才能穿越去又穿越回来。
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了很大的期待,而且使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了很明确的目标,上课要用心,回答问题要积极。
二、吴老师出示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做对比,更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切入点很准,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不仅局限于书本,还通过图片更深入地了解。
三、小组学习要求明确,人文性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后,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学习三、四段,画出体现圆明园价值的句子。
读一读,再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体会。
”
四、制作精美,出示时机巧妙。
尤其是教师边讲解一边变化这段,特别吸引人。
中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的的出示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更让我们对圆明园着迷,同时为下文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更加憎恨。
五、教师幽默感很强。
整节课延长了一段时间,吴老师说是因为大家表现的不够积极,让我们的穿越之旅进行了这么久。
使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进行了反思,特别巧妙。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刘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刘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给毁了,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五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以读为本,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1)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情,学生说出了痛苦、难过、愤恨……然后老师话锋一转:我们之所以气愤是因为这样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毁了,在这之前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于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2——4自然段时带领学生追忆昔日的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教学中刘老师抓住了“举世闻名”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学生品读课文,凭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再从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精读,让孩子们在7个“有”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宏伟(2)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的感受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无比自豪的感情,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尊敬的领导、老师们:我很荣幸能够参加XXX的这节课,她以情感为主线,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美和毁灭的区别。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XXX在课堂开始时,通过朗读XXX的文字,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美。
她引导我们抓住课文的2-4自然段,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五自然段,让我们体验“毁得让人心碎”的感觉。
通过把爱与恨、美与毁融合在一起,XXX成功地营造了整个课堂的氛围。
2、以读为本,追忆昔日辉煌在初读课文后,XXX引导我们走进文本,再读文本,读出课文的情感。
她抓住了“举世闻名”这个关键词,让我们从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精读,让我们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和美丽。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XXX充满激情的朗读,我们在脑海中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到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瑰宝,从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自豪。
3、拓展阅读、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震撼XXX通过对英法联军抢夺圆明园的动词和重点词的理解和反复朗读,让我们更加了解侵略者的贪婪、无耻、野蛮和可恨。
观看《火烧圆明园》片段后,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悲痛和愤怒,增强了我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拓展延伸,宣泄情感XXX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圆明园毁灭的感受,让我们宣泄出内心的情感。
这样的延伸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和稳定。
总的来说,XXX的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和毁灭的区别,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谢谢XXX的精彩授课!在回忆起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同时,我们也目睹了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这种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学生骄傲与悲愤的情感反差,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XXX让他们将思绪流泻于笔端,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情感目标,而且也非常适合时间有限的情况。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
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
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
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
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
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面对出示才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画面,教师叙述了雨果的诗歌片段,然后问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回答:“没有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以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圆明园已经不存在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凭借书本的文字,学生比较难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
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相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运用PPT课件,配以舒缓的古筝曲,将一件件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历史文物,逐一展示,引发了学生一阵阵的惊叹,伴随着课件的展示,教师进行深情讲述:“漫漫几千年年,中华民族积蓄了无数的奇珍异宝。
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可重复的历史。
这其中的许多就珍藏在圆明园中。
”这一情境的创设,深深地激发起了学生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为后面学习毁灭部分做好了铺垫。
再例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先播放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视频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破碎一地的文物,扣人心弦的音乐,悲愤的画外音……真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课程名称:圆明园的毁灭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听课时间:[具体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 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圆明园的建造历史、规模和特色。
3. 分析: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包括战争、侵略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师表现
1. 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讲解清晰。
2.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四、学生表现
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活跃。
2. 对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效果
1. 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了清晰的认识。
2. 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六、建议
1. 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结合实际的听课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以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圆明园已经不存在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凭借书本的文字,学生比较难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
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相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运用PPT课件,配以舒缓的古筝曲,将一件件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历史文物,逐一展示,引发了学生一阵阵的惊叹,伴随着课件的展示,教师进行深情讲述:“漫漫几千年年,中华民族积蓄了无数的奇珍异宝。
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可重复的历史。
这其中的许多就珍藏在圆明园中。
”这一情境的创设,深深地激发起了学生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为后面学习毁灭部分做好了铺垫。
再例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先播放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视频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破碎一地的文物,扣人心弦的音乐,悲愤的画外音……真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一、优点:1. 结构合理:文章采用了清晰的段落结构和适当的标题,使得内容逻辑清晰,易于阅读。
2. 语言流畅:句式流畅,词汇丰富多样,表达准确,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3. 准确无误:文章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了准确的描述,避免了歧义和误导的信息。
4. 人文视角:文章从人类的视角出发,刻画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并富有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的叙述。
二、缺点:1. 内容重复:文章中存在一些内容的重复出现,对于同一观点或论述重复了表达,需要进行修改。
2. 图像依赖:文章中使用了一些依赖图像的语句,如“如图所示”,这些语句应该避免使用,以提高文章的自然度和流畅度。
3. 自我介绍过多:文章中过多的自我介绍,使得读者感到冗杂,建议减少自我介绍的内容。
4. 网络地址插入:文章中存在一些网络地址的插入,这些插入应该避免,以确保文章的纯文本形式。
5. 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文章中不得包含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应该避免使用这些内容。
三、建议:1. 修改重复内容:对于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可以进行删除或进行适当修改,以保持文章的独一性。
2. 替换图像依赖语句:将文章中依赖图像的语句替换为更加准确和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增强文章的流畅度。
3. 精简自我介绍:减少文章中自我介绍的内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专注于文章的主题。
4. 删除网络地址插入:将文章中的网络地址插入删除,以确保文章的纯文本形式。
5. 删除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删除文章中的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以避免使用这些内容。
总结:通过对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进行优缺点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可以使得文章更加符合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要保持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内容准确无误,并且要避免重复、图像依赖、自我介绍过多等问题,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同时,文章要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富有情感,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避免让读者感觉像机器生成的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引言: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皇家园林,曾经被赞誉为“万园之园、园中之王”。
然而,它也历经沧桑,在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了外国侵略者的疯狂破坏和掠夺。
本评课稿将从教师语言的角度,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并进行评价。
一、教师语言的力量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其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知识和价值观。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明确传达情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二、圆明园的毁灭概述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其中圆明园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英法联军在园中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掠夺,将园内珍贵文物、艺术品和建筑毁于一旦。
圆明园的毁灭彻底打破了中国人民的心灵,被视为对中国尊严和文化的重大侮辱。
三、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1.客观、准确的语言描述教师应当客观准确地描述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基于史实讲述从英法联军入侵到对园内文物的掠夺和建筑的破坏的连续事件。
同时,语言的运用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惨烈和震撼。
2.注重情感共鸣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
可以采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园内文物和建筑遭受到的摧残和亵渎。
3.尊重历史、引发对侵略者的审视教师的语言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同时引导学生审视侵略者的行为。
通过对侵略者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侵略者对中国的挑衅和侮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评价1.对侵略者的谴责教师语言中应当包含对侵略者的谴责,使学生对侵略者的行为表示愤怒和不满。
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激发学生保护传统文化和国家尊严的意识。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
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
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听评课记录在课堂教学中做的较好的地方:一、讲课过程中有效利用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
在授课中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又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适时补充了视频资料——电影片段,学生读文和看了视频后对英法联军的暴行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课后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
二.采用读悟结合和动笔多方面调动学生思维。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众星拱月”一词,老师在引导学生在读文看图片的基础上在画一画,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还对圆明园布局有了大致的了解,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形象。
在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让学生在读文感悟,同时带着感悟有感情地读一读,讲到毁灭这一环节让学生把体会到写一写,这些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写,读写结合更好地理解课文,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取更多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范读,引读,齐读,默读,创设情境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同时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激发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
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
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
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生成问题后,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自主思考,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点评到位,少一些讲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深沉,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课文。
今天有幸聆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这堂课,感受颇深。
一、成功之处(一)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在导入环节,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先播放了一段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视频,那美轮美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园林景观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圆明园之中。
这种情境创设,为后续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伤痛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注重朗读,以读促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特别是在讲到圆明园毁灭的部分,老师让学生带着沉痛的心情去读,学生们的朗读声中充满了悲愤,很好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三)巧妙引导,突破重难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辉煌以及它毁灭的巨大损失。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理解课文。
比如,在讲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老师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等词语,想象圆明园的美景。
在讲到圆明园的文物时,老师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数据,如“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文物的珍贵和丰富。
通过这些巧妙的引导,学生们对课文的重难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在课堂的结尾,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进行了拓展延伸。
老师让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要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有的说要爱护文物,不随意破坏。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升华了主题,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不足之处(一)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圆明园的辉煌部分时,授课教师姓名老师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讲解圆明园毁灭的部分有些仓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那种沉痛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通用7篇)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编写评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篇1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
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
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
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这节课王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王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给毁了,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五自然段。
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以读为本,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1)初读课文,读出其形。
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情,学生说出了痛苦、难过、愤恨……然后老师在话锋一转:我们之所以气愤是因为这样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毁了,在这之前优势哦一种怎样的景象,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于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读文本,读出其情。
在引导学生学习2——4自然段时带领学生追忆昔日的景观,书法曾经的自豪之情。
教学中王老师抓住了“举世闻名”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学生品读课文,凭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再从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精读,让孩子们在7个“有”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宏伟。
(2)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的感受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无比自豪的感情,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3、拓展阅读、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震撼。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五年级语文《圆明园毁灭》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圆明园毁灭》评课稿五年级语文《圆明园毁灭》评课稿这节课吴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收获。
一。
导入新颖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
导入中将“积蓄能量穿越到古代”和板书课题、解释课题重点字词相穿插,积蓄能量穿越到那个时空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圆明园初建时的盛况,可以作为当事人见证圆明园的奇珍异宝的美到极致,到后来毁到让人心碎。
生的情感更易得到激发进而升华。
解释重点字的意思,可以让生逐步感悟当时人们对于它的重视,人们寄予在圆明园身上的希望。
二。
整个教学环节以情感为主线,从介绍到惊叹到惋惜,浑然天成。
吴老师在讲授时先引出“不可估量”,之后进行不可估量的解释与介绍。
从三园的介绍出发,到举世闻名和举国闻名的`程度比较,再到总面积与教室面积的比较。
这是面积与园林的大概介绍。
之后进行的是研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从过渡句引入到研究圆明园的各色建筑,在小组合作中读出新奇、稀罕。
情感的引导特别到位。
之后是圆明园的历史文物,引出生最关注的十二生肖,简单介绍一个简单的十二生肖,在当时看来毫不起眼,可是现在却价值不菲甚至价格惊人。
进而提出疑问,为什么?回忆当年历史,回忆精神上的贫穷带给人们、甚至带给整个国家的灾难,进而启迪现在的学生,好好学习,少年强则国强,自己对整个国家危亡的重要性。
三、整节课特别形象,特别沁人心脾。
在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上,教师利用逐步擦去板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在我们拥有一切准备开心的时候,自豪的时候,把我们的美梦彻底撕碎,然后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是拥有过,可是现在只剩下灰烬,只剩下惋惜、愤懑、无奈、心底的涟漪不知翻了多少层。
我作为一个听课老师,自然的感觉整个灵魂都被进行了洗涤,内心的无奈和愤恨不知该如何表达,只能不停的把自己的脸憋得通红通红。
我想此刻的学生也是如此吧!我想这就是一节真正的课堂,这就是一节优质的课堂,这就是一节理想的课堂。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___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通过精读、精讲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同时,___还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的艺术瑰宝和建筑艺术精华。
这种注重以读为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从而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教材,通过合理妥当的教学设计,情景导入,教学重点突出和注重以读为本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借鉴___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和创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如何处理好阅读和讲解的关系,引导学生多读,并增加学生自学自悟的时间。
___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例如,在研究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中,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让课堂教学达到,感情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___始终把学生当作研究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自主权,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个性发展。
利用电教手段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___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播放了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薛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1、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从授课情况看,张老师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但是,在这一点的教学过程中不足的一点是给孩子的读书时间不算很充分,可以适当的渲染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课文,效果会好一些。
2、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高丽萍:在学习圆明园毁灭这段时,老师再次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我觉得张老师设计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比较好。
杨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课一开始,老师就鼓励学生交流收获,并提出质疑,在中间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课堂地位,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孙业红: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
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的不足就是读的形式虽然多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