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野下都市空间里的传媒——20世纪30年代小报与当今都市报之比较
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

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引言近代上海是中国现代化最早完成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也是久负盛名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三十年代的近代化进程中,上海的小报起到了重要的媒介角色。
小报作为售价低廉、适应大众传播的形式,在城市市民文化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上海小报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市民文化的影响。
一、近代上海小报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最早接触西方近代化的地区之一。
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和文化开始传入上海,这也为上海小报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时代的背景。
视觉媒体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小报成为集新闻、娱乐、广告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传媒形式。
二、近代上海小报的内容特点1. 新闻报道上海小报是市民了解社会状况、掌握时事新闻的主要渠道。
小报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介绍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反映当时社会状况。
同时,小报以语言简练、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新闻,从而吸引市民的关注。
2. 娱乐内容除新闻报道外,上海小报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小报上刊登了大量的小说连载、笑话、漫画和影评等内容,满足了市民对于娱乐的需求。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3. 广告宣传上海小报作为商业媒体,广告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小报上广告的种类繁多,包括产品广告、招聘广告、公共服务广告等等。
广告不仅帮助商家宣传产品,也提供了市民获取各类信息的途径。
三、上海小报对市民文化的影响1. 传递新闻知识上海小报成为市民了解新闻、热点事件的主要途径,使市民能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状况。
新闻信息的传递促进了市民对社会的认知,培养了市民对于新闻的敏感性和批判能力。
2. 促进市民教育上海小报也在市民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小报常刊登各种技能培训班、学校的广告,鼓励市民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论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国都市报的借鉴

0高校讲坛 o
S INC C E E&T C N L YIF R E H O OG O MATO N IN
21 0 1年
第3 5期
论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国都市报的借鉴
魏文 欢 ( 甘肃 政 法学 院人 文学 院 甘肃
【 摘
兰 州 7 0 7 ) 3 0 0
要】8 纪末 1 世 纪初 , 1世 9 西方 大众化报纸 出现 , 而在 中国, 上世 纪 9 年代 中期都 市类报 纸迅速发展 , 管二者 所 出现的 时间不 同, 0 尽
但从历 史上来看, 国 目前的都市报的发展状 况与 1 纪的 西方大众化报 纸的发展有相似之处 , 我 9世 因此 , 文就 西方的大众化报 纸和我 国的都 本 市类报 纸在媒介 环境 、 者定位 、 读 写作风格 、 营方式等方 面进行 比较 , 经 以此来探 究西方大众化报纸对我 国都市报的借 鉴意义。
3 写 作 风格
既然西方 大众化报纸 以读者为本位 . 因此在写作方式和新闻内容 上, 竭力满足受众 的需求 。一方面 . 西方大众化报纸版面活泼 . 文字通 俗, 可读性 强 , 另一方 面, 大众化报纸注重地方新 闻 、 社会 新闻 、 人情 味 新闻以及煽情主义 的报道方式 . 贴近读 者的趣味性 . 这种一切从读 者 的阅读 心理出发 的办报风格 固然吸引 了受众 . 加了报刊的发行量 . 增 但 一味迎合受众 的报道方式却直接导致“ 黄色新 闻” 的泛滥 . 如普利 策 的《 世界报》 大量 刊登 刺激性报道 , , 采用煽 情主义和耸人听 闻的手段 扩展销路 , 同时期 的赫斯特的《 而 纽约新 闻报 》 注重犯 罪新 闻 、 丑行 、 灾 祸报道 和各种特写 . 并大量运用照片 , 耸人 听闻的标题 随处 可见 , 由此 也 凸显 了报刊追逐经济利益和职业 道德之 间的冲突 在我 国 . 长期 以来 .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 传播 媒介所应承担 的传播 信 息、 引导舆论 、 反映 民情 、 娱乐大众 、 提供 服务 等使命在党报机关报 中远没有 达到 . 而都市报 的出现 . 大大拓宽 了报 纸报道 的内容 和办报 的风格 。如《 贵州都市报》 从创办开始 , 眼于对 当时报业市场党报 就着 家独大 的格局作拾遗补缺 。 满足读者在资讯需求 、 情趣 陶冶 、 情感渲 泄诸方 面的需 求 . 报纸也形成 了资讯多 、 信息快 、 内容丰富 、 可读性强 等深受读者喜爱 的特点 ; 南方都市报》 而《 的头版一般都在封 面刊登照 片、 图表与大字标题 . 形成视 觉冲击 。 但是在借鉴西方大众化 报纸好 的写作方式和新 闻内容外 . 国都 我 市报也存在一些庸俗化的报 道方式 . 如为追求轰动性而制造 的虚假新 闻: 为追求 可读性和吸引力 而在新闻写作上故弄玄 虚 , 走新 闻故事化 的道路 : 为迎 合受众而对一些 悲剧事件做娱乐化 的报 道 . 既损害 了当 事人的权益 . 也损害了广大受众 的利益 。
从《大众》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摄影特点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一、《大众》画报概述画报是以刊登摄影图画、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它用形象的、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和知识。
在中国,这一期刊样式产生于晚清时期。
1933年,梁得所创办了《大众》画报。
“它不仅仅是一个强化版的《良友》,而且在当时画报中具有最高的印刷品质。
”①梁得所在办报之初即明确了办刊宗旨:“虽然我们认定消遣品是生活所需要,但不让本报止于消遣。
现实生活许多苦闷,艺术无疑地是有慰解的效力。
”《大众》画报刊登了郎静山等诸多摄影艺术家的作品,由对画报刊载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艺术摄影的特点。
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艺术摄影特点画意摄影兴起于摄影术发明的最初几年,但被中国摄影家广泛应用则是在20世纪之后。
摄影传入中国后,最早被用来当作记录的工具,摄影的艺术性没有受到关注。
清朝末期、民国初年,东西方文化往来频繁,西方艺术涌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之后,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开始将摄影作为一项审美活动。
20世纪20、30年代,摄影社团蜂起,加之画报等媒介的助推,摄影艺术在中国蓬勃发展,此时的中国摄影在西方画意摄影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以“美术摄影”亮相的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文人摄影家,其特点即为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诗情画意。
1.中西结合:画意摄影中的意象静物是西方绘画表现的一大主题。
摄影也将这一主题变为了创作题材。
花在《大众》画报中出现频率较高。
第一期“花之一生”,用八幅照片表现了一朵花从蓓蕾到绽放再到凋谢的一生,每张照片配以文字,取题“摄影的诗”;第二期载“菊花展”,刊出关于雅士骆子骐所种菊花之各种形态的照片;第八期“几种美丽的花”,载六张不同的花之形态照片。
花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已经变成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符号,花是生命力的象征,也用于表达时光易逝的感叹。
将物注入感情,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为“托物言志”,“赋比兴”当中的“兴”,类似西方美学史中的“审美移情说”,正如美学家巴希所言:“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在过着艺术家所描绘的那些人物的生活。
大众传媒与都市文化塑造——以《精品购物指南》、《时尚》为个案

作者: 许苗苗[1]
作者机构: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80-8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精品购物指南》;《时尚》杂志;都市文化;大众传媒;文化塑造;个案;日常生活;消费类
摘要:都市文化庞杂、博大,品类繁多的大众传媒将诸多概念和意义一层层添加其中。
本文从“消费”和“时尚”这两个具有都市特色并与当代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入手,以《精品购物指南》报和《时尚》杂志为例,着重考察大众传媒打造都市文化的方式。
如今的“精品”由《精品购物指南》等消费类媒体创造,它不再是稀缺之物,而是当代商品必备的前缀和人人都喜爱并可以拥有的对象。
“时尚”则是推进都市文化的动力,在《时尚》杂志等媒体中实施着对都市文化的提升、引领和更新。
大报与小报的对比和例证分析

大报与小报的对比和例证分析报纸,作为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出版物,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社会舆论的工作。
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动向的变化而变化。
相应地,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也都依据着各自的一致运用报纸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世界报业,素有大报、小报之区分。
它们在版面大小、纸张设计、内容涵盖以及固定的阅读群体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什么是大报据官方解释,“大报是一种大开张形式的报纸,是在全国性新闻议程的基础上为全国受众所编写和发行的。
”也就是说,所谓大报,一般版面尺寸较大,所登载的新闻大致偏向于由政治、外交、战争相结合的严肃新闻。
而今,大报所涉及的内容已遍及日常生活。
从报道新闻内容上来说,大报的目标是深入而全面的报道,所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中产阶级所具有的温和而情感节制的语言。
从话题中心点上说,大报倾向于关注报道中的“问题”或实质性的后果,而不是像典型的小报那样从人们的直接兴趣点入手。
从版面设计上来说,它们更以“文字中心”而不是像小报那样满目图片。
英国主要大报有:《泰晤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等美国主要大报有:《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什么是小报广义的小报如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中间市场的“紧凑型报纸”,如《每日邮报》和《每日快报》,内容通俗但不低俗。
另一类则是常受诟病的真正意义上的小报,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即红色报头、通俗甚至低俗的内容、较小版面和低廉价格。
版面上讲,小报比大报版面小,通常为430x280mm。
与大报不同的是,小报不仅头版极具视觉冲击力,内容通常也相当吸引众人眼球,类似耸人听闻的犯罪、名人八卦、占星、涉及性的报道经常充斥版面。
另外,照片在每天60来版的小报中是绝对的“主角”,占据大量版面,有时是“极具特色”的三版女郎,当红政客的爆炸新闻也是常常出现,至于文字,通常用来陪衬照片,运用夸张的词句和不实的揣测吸引着广大读者。
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大众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它的传播载体―――大众传媒能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以市场要求取代精神要求。
在这种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化形态的商业化运作中,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传播了大众文化。
在这个大众文化凯歌高奏的时代里,民众丧失了自身的判断力和理性,不仅欣赏品位和格调下降,而且发生着价值和信仰危机。
在这个媚俗的商业化时代里,大众成为媚俗的牺牲品。
解读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解读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在构造人类大众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特征是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色。
大众文化是包含在主流文化之内,它是一个社会内与公众舆论、价值观念、社会时尚和生活方式大致趋同、基本适应的、又是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直接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有地域性、通俗性、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产业性等种种特征。
大众文化在我国新时期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民众,不仅需要新的娱乐形式,而且也需要表达这一阶层的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有一系列发行量巨大的通俗杂志和报纸作证,有一系列原来属于高级文化阵列的严肃文学纷纷改弦易帜为通俗文学作证。
大众文化的通行无阻表明的是大众对它的支持与认同。
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重要影响。
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
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
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
有人说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它默记民族的文化演化与变革的轨迹,预示文化进化和传播的基本趋势。
私记录下的都市风景再现——以刘呐鸥20世纪30年代的纪录片为例

的家庭生 活 ) ,将其作 品划 归私纪
录片范畴可谓实至名 归。
私纪录片并非横空 出世 。 回首
影 史 百 年 , 论 是 卢 米 埃 尔兄 弟 对 无
准真实生活 的系列作 品 ( 婴儿午 《 餐》 出港的船》等 ) 、 ,还是维尔 托夫拍摄城市的经典纪录片 持摄
影机 的人 都可 以作为私纪录片的
文 /陈冰雨
私记录下的都市风景再现
以刘 呐鸥 2 纪 3 代 的 纪录 片 为例 O世 O年
【 摘要】刘呐鸥于2 世纪5 年代所摄制的5 0 0 卷本家庭纪录片 《 拿着摄影机的男子》 ,为我们展开 了 一幅幅别开生面的都
市风景 画卷,保存 了珍 贵的历史记忆,其 中的种种细 节都可待学者挖掘 考证。
报纸、电影都相继进入了人们的 日常生 活,人们的感受与思考 方式也悄然发生改变 。风景之引人入胜,更多在于其背后隐含
的意义 。下边的例子可以为我 们提供对风景 的多一些想法:电
影 ( 虎藏 龙 因其 清 新 秀丽 的竹 林外 景 而 使 影 片别 具 魅 力, ‘ 卧 人 民 币上 的长 江三 峡 可 以代 表 文 化 认 同, 黄金 周 旅 游 则 是 现 代 都
【 键 词 l 刘呐 鸥;私 纪录 片 都 市风景 关
什 么是 风 景 ? 最 熟 悉 书 ・ 导 传 》 中 的 “ 景 不 殊 ,举 目有江 河 之异 ” 王 风 ,还 是 南 朝 刘
义庆 世说新语 ・ 言语》 中 “ 风景不殊 ,正 自有山河 之异 ,中 国古典语境 下的 “ 风景”一词所指向的多是 外在的景物环境 。 但风景却不仅仅是外物 。随着 1 9世纪末大众传媒 的变更,
片是创作者通过 对现 实的截取用摄影机再现一个物质世界,它 不是物质世界本 身,与绝对意义上 的真实无关 。像 安迪 ・ 沃霍 尔那样 固定机位对 着纽 约帝国大厦不间歇地拍 8 个小时就代表 客观 、真实1 7固定 依然代表一种选择 ,帝 国大厦与 8小时也 5 - 只是无限时空 中截取 的有 限片段 。 众无法判断真实与虚构的 观
小报对都市文化的影响

小报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小报自宋代出现以来,经过几百年的蜕变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
上海报业的发展一直是十分发达的,过去从1897到1952年半个多世纪里,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266种。
这个数字占当时整个报纸出版量的70.88%,其数量不仅雄居全国之冠,且种类繁杂多变。
现在走在路上到处都随意可见大大小小的报亭、报摊,种类也更是数不胜数。
我选择了4份在上海销量较好的报纸进行了一些调查。
表一:新民晚报申江服务导报创刊日期1929年1997年发行量130万40万发行周期日报周报版数约40版80-112版内容政策、生活知识、都市新闻、海派文化等全方位生活资讯服务针对人群大部分人群16-45岁;女性居多性质综合性新闻性与服务性于一体板块时事,民生,科教,娱乐,体育,政治,财经人物,新闻,便利,生活,实用信息速递价格1元2元续表:电脑报上海一周创刊日期1992年2000年发行量70万18万发行周期周报周报版数92-100版约64版内容计算机知识,最新动态,行业走向等进行时态的生活时尚和娱乐消费资讯针对人群IT初学者,相关行业者都市白领人群性质计算机信息时尚服务性息板块综合报道,软件世界,硬件周刊,网络与通信,学电脑,数码与整机,游戏广场;评测与市场,文化新闻、服装、影视、数码、饮食等信息,情感、城市生活,时尚前沿价格 2.5元2元通过对上面的表格信息的整合,我大致将都市小报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分为3个方面。
一、信息传递报纸,尤其是影响力大的报纸对于文化的导向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宣传大众时尚文化的信息往往是前沿的、时效性强的但又能符合大众审美的内容。
大众通过报纸去获取信息,并成为空闲时间的话资。
今年的流行服饰、房价走势、新事物的出现等等,小报上的流行趋向,可以说就是大众参照的范本。
有时候报上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成为民间的流行语。
曾经就有许多的新名词就是诞生在小报的作者手中的。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引言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镇,在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现代化的浪潮。
在这个时期里,上海妇女的地位和形象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作为群众传媒的一种形式,《良友》画报成为了展示当时上海都市女性形象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良友》画报中的照片和相应文章,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变迁及其背后的社会变革。
一、从传统到现代——都市女性角色的转变1.传统社会的女性形象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扮演着家庭的中心角色,以婚姻和子女为重心。
她们追求的是相夫教子、勤俭持家。
她们的形象以贞洁、柔顺、勤劳为特征。
2.都市女性的崛起随着上海的工商业的发展,都市女性的角色逐渐发生了转变。
她们开始接受更多的教育,投身于工商业职业,成为经济生活的一员。
她们拥有了更多的社会交往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二、揭开《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面纱1.都市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呈现《良友》画报中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都市女性形象,有职业女性、时尚女性、家庭主妇等。
这些形象构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都市女性社会。
2.职业女性形象的崭露头角职业女性在上海都市女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她们在各个行业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展示出妇女的能力和智慧。
3.时尚与流行的引领者上海一度被誉为“东方巴黎”,因为它是中国时尚的中心。
《良友》画报通过展示时尚女性的形象,宣传了当时的时尚潮流,同时也影响了上海都市女性的打扮和生活方式。
4.家庭主妇形象的进化家庭主妇在传统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女性的最终目标。
然而,在《良友》画报中,家庭主妇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她们不再只是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示了她们的多重身份。
三、都市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变革1.教育改革的推动上海的教育改革为女性的崛起提供了基础。
通过进一步接受教育,女性得以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女性话语表达空间建构的媒介策略——基于《玲珑》杂志的考察

女性话语表达空间建构的媒介策略——基于《玲珑》杂志的考察姜卫玲【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玲珑》杂志迎合了彼时众多都市女性的现实需求, 无论是在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时尚装扮与社交娱乐方面, 还是在鼓励女子职业与爱国救亡方面, 都为她们打开了一扇可以观察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媒介窗口.作为一份完全商办的女性杂志, 《玲珑》采用的商业办刊模式给女性受众搭建了话语表达的媒介平台.同时, 杂志通过观照国内外女性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希望她们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重重束缚向现代性转型, 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女性话语表达空间的建构.%In the 1930 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hanghai urban culture, the birth of Linloon Magazine m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many young women in the city. Not only was it closely related to female life fashion and social entertainment, but also in the aspects of the women's occupation and encouragement of patriotism it opened a media window for women to observ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fully commercial female publications, its business publication model built a media platform for modern urban women's discourse expression. It hoped women can get rid of the heavy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ideas through reflecting the new lifestyle and life philosophy of wome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rocoss of transition to modernity. To some extent, it has constructed the space for female discourse expression.【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5)005【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玲珑》杂志;女性话语;表达空间;媒介策略【作者】姜卫玲【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7.5;C913.68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形态逐步确立,一种全新的都市文化在被称之为“时尚之都”与“东方巴黎”的上海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用现代视野审视民国时期《立报》的大众化倾向

用现代视野审视民国时期《立报》的大众化倾向方婷【摘要】《立报》——民国时期一份较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小型报纸,不仅在办报方针和编辑立场显示出了大众化倾向,在新闻报道手法和经营管理手段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大众化倾向,可以说这些力求报纸大众化的手法对于今天的报业发展,仍值得借鉴和思考.【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1(000)008【总页数】1页(P131)【关键词】现代视野报纸大众化《立报》【作者】方婷【作者单位】湛江日报社报社【正文语种】中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报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廉物美的大众化报纸受到人们的追捧。
我国民国时期在上海创刊的《立报》就具有现代报业明显的大众化特点和倾向。
一、《立报》的基本情况介绍:《立报》于1935年3月开始筹备,原定名为《力报》,6月改为《立报》。
在成舍我看来,报纸大众化是西方十九世纪以来的共同发展方向,但他区分了《立报》与资本主义国家报纸的大众化,这就是《立报》以“要准备为大众福利而奋斗”,“要使报馆变成一个不拘形式的大众乐园和大众学校”。
《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出版,出版当天发表《立报发刊宗旨》,阐明自己的办报态度:“以最新姿态,使报纸功能,普及全国大众,此为本报创刊惟一旨趣”,并强调,报纸绝不是光喊着大众化的名义来赚取私利,刊登的文章是与市民读者紧密相关的,以使全国民众都“能读、必读、爱读,觉得读报真的和吃饭一样需要”。
二、大众化倾向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体现:1.所谓报纸大众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其新闻宣传内容要“大众化”,而这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如《立报》对于“七君子案”的报道。
该事件是在1936年11月23日约凌晨两点钟突然发生的,这时正是报纸的开印时间,《立报》果断地在当天报纸的头版右下方抢先发了消息,并加以黑边突出,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并对该事件的关注一直到来年的8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连续性报道。
报纸发展十问之一:都市报是什么?

报纸发展⼗问之⼀:都市报是什么?我们的这样的报纸(包括晚报)曾经有过近10年的“⼩报”冠名,实际上是拜官⽅所赐,我们才有了“都市报”的名号(从⼩报——社会⽂化类报纸——都市报⼀路⾛来).但是我们这样⼀群办报⼈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如何办党报”的教育,新闻院系除了讲⼀点西⽅传播理论,根本是不讲“太阳报”、“苹果⽇报”、“狗仔队”的,所以我们⼤多没有办⼩报的经验,⾄于所“贴近”、“服务”等也是T和ZF要求我们去做的,所以⼤多数都市报⼏乎没有⽅向感,也从来不愿意把⾃⼰当作“⼩报⼈”.我们虽然不断地讲“贴近”、“服务”,但是在⼼态和姿态上都不是⽢⼼情愿“趴下来”的,知识分⼦总不愿与劳动⼤众真正的结合,总想充当教师和先知。
现在还有很多编辑记者,在⼼底⾥认为,我们是要⽤什么什么去教育⼈,和⽤什么什么去引导⼈。
这就⾮常要命。
从发展阶段上来讲,报纸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
这四个时代分别是:机关报时代、晚报时代、都市报时代、后都市报时代(也叫城市报时代)。
中国报纸的市场化进程从都市报开始。
算起来刚刚10年。
下⾯介绍⼀下四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机关报时代关键词:宣传中国的报纸是以三级党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央级党报、省级党报、市级党报。
三级党报构成了中国报业的基本构架。
机关报的⾸要任务是做好党的新闻宣传⼯作,是我党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具。
所以机关报不是市场化的报纸。
最突出的特点是“宣传”。
晚报时代关键词:消遣80年代中后期,都市报诞⽣之前,晚报在中国报坛⼀花独秀。
晚报的“四⼤名旦”,发⾏量都在百万份以上。
四⼤名旦是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城晚报和天津的今晚报。
之后还有三⼩名旦:⼭东的齐鲁晚报,江苏的扬⼦晚报和浙江的钱江晚报。
晚报的定位只是“⽇报之补充”,是消遣娱乐型的。
是晚上发⾏,家庭阅读。
晚报时代有两个⾮常著名的⼝号:软些、软些、再软些;短些、短些、在短些。
晚报开始研究受众,有了市场化倾向,但离真正市场化还有⼀定距离。
⼤河报1995年诞⽣的时候就是想做成⼀份晚报。
30年代的中国报刊杂志反映最显著

30年代的中国报刊杂志反映最显著走过三个阶段中国的经济类媒体是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经济类媒体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
全国现有专业经济类报纸170多种,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市场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华工商时报》等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以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而出现的三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呈三足鼎立之势。
第三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一系列财经报纸闪亮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数《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点是新闻性;《经济观察报》的特点是深度报道,还有版式创新;《中国经营报》是实用性;《第一财经日报》整合了较好的资源,它作为日报在新闻性和信息量方面,对三家周报做出了挑战。
谁有真金白银受益于证券市场的兴起,凭借证监会赋予的上市公司信息指定公布媒体的优势,在众多小股民的追捧下,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为主的证券类报纸成了财经报业中经营状况良好的报纸。
三大证券报的广告行业来源十分集中,金融保险的广告占总量的8成以上。
《中国经营报》起步较早,已经树立起一定的品牌,在现有财经报纸中经营状况不错。
其市场化操作经验丰富,内容定位实用性强于他报,且为“多元化发展”——报纸、杂志、丛书、中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都是赢利的,真可谓“四轮驱动”。
背靠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营报社,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发展得较好,原因很多。
用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博士的话来讲,“体制、团队、文化这三个因素是我们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国台湾的《经济日报》以社会视角看经济和经济视角看社会两种方法做报道,结果一纸风行,竟然在台湾岛内发行数十万份,从而走上经济类报纸大众化的成功之路。
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以老牌、权威的《经济日报》为例,近年来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尽管公信力强,但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进则退”。
都市类报刊对比

执西部报业之牛耳——《华西都市报》
• 版面设计 经济生活版:做到两个出发、 两个服务。两个出发,即从 市场出发,从消费者出发, 而不是从企业出发、从生产 者出发,不能搞一个企业、 一个产品的报道;两个服务, 为市民读者服务,为消费者 服务。报纸要为企业服务, 但不是以直接报道企业产品 的方式来服务。为企业服务 是用另外两种方式:一是报 道某类商品的市场新闻、市 场信息,间接地为生产这类 商品的厂家提供信息服务; 二是广告服务,拿钱登广告。
执西部报业之牛耳——《华西都市报》
• 报社简介 创刊于1995年1月1日的 《华西都市报》,是中国 第一张都市报,因全面系 统地创立了报纸市场化的 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 略,开启了中国报业的 “都市报时代”,荣获 “中国报业创新奖”。 《华西都市报》的理念是 “办主流大报,树百年品 牌”。
执西部报业之牛耳——《华西都市报》
该报前主编杨卫平曾这样解释 “《楚天都市报》是按综合分 类法来定位的,选择同一层次 的读者,即市民。” 《楚天都市报》的市民是指城 市的基层市民,这是一个社会 层次上的分布在年龄大约在18 岁以上,职业涵盖城市各行业, 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
读者选择《楚天都市报》的原因
读者选择《楚天都市报》的目的
荆楚报业之翘楚——《楚天都市报》
• 报社简介 《楚天都市报》是湖北日 报社主办的省级新型城市 晚报,1996年11月12日创 刊,前身为创办8年,全 国发行的《楚天周末》报。 《楚天都市报》是武汉地 区暨湖北全省发行量最大 的日报。办报宗旨是“全 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创 造了世界报业排名第38位, 中国报业排名第7位的发 展奇迹。
阅读调查
• 在中高等学历人群中的阅读率 • 《华西都市报》在中高等学历层次读者中的渗透率达到 29.1%,比《成都商报》高15.5%,比《成都晚报》高 519%,表明《华西都市报》报对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具 有一定的影响力。 • 5、在不同收入人群中的阅读率 • 在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属于中高等水平的居民群体中, 《华西都市报》的渗透率都超过29%,明显超过竞争对手。 表明该报对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基数:所有被访者n=1295 • 6、不同职业人群中的阅读率 • 《华西都市报》在专业人士、白领人群和个体私营业主中 的阅读率都更高。尤其是在专业人士人群中,其渗透率更 是高达46.7%,显示出该报更高的广告价值。
媒体广告:小报VS大报

媒体广告:小报VS大报媒体广告一直是商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小报与大报在广告传播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小报通常以低廉的价格、独特的观点和社会关注度高的内容吸引读者;而大报则因其广告分布范围广、媒体影响力大而受到广告商的青睐。
本文将从小报和大报在广告传播上的特点、优劣势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广告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报广告小报广告通常以价格低廉、覆盖面相对较小、阅读群体多样化等特点著称。
这些特点使得小报广告经常受到小型商家和地方企业的青睐。
通过在小报上发布广告,他们可以以较少的花费获得较高的曝光量,提升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小报广告的投放量较小,它们常常易于构建起独特的读者口碑,进而吸引更多读者。
然而,小报广告也存在一些不足。
因为小报的读者群体相对小众,所以广告商并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曝光和扩散。
另外,小报通常由民间人士或非专业人士创作,其编辑及审查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广告的刊登规范和标准也相对比较低下。
二、大报广告相比之下,大报广告则具备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高的流通量,这使得其成为大型企业的首选广告媒介。
因为大报广告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地域,普及更多的人群。
此外,其编辑及审查制度完善,大报广告的标准更高,广告商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广告的刊登情况,保障其广告的质量。
但是,大报广告也存在其不足之处。
广告费用较高,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承担得起。
此外,由于大报的覆盖面较广,其读者群体相对于小报而言单一化,因此其特定的阅读习惯或文化背景也会带来一定的限制。
三、如何选择适合的广告方式选择哪种广告形式取决于广告商自身的定位、营销需求以及预算。
对于小型企业或地方企业而言,可以选择在小报上投放广告,以低廉的价格获得高曝光量;而对于想将品牌推向全国的大型企业,可以选择在大报上投放广告,以此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提升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广告投放方式也应该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宣传要求确定。
一些消费性产品,如化妆品、服装、家居用品等,可以选择在女性杂志、文艺小报等上刊登广告,因为这些类型的媒体读者群体相对于男性而言更多,女性又是这些产品消费的核心群体,因此在这些媒体上投放广告效果会更好。
浅议大众文化

浅议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其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观点源于对启蒙问题的研究,它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大众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研究关注的是种种被主流文化所遮蔽了的边缘文化,关注的是“原意”上的另类文化和边缘人的文化,比如青少年文化,比如说某一种小的族群的文化,是一种可以被大众普遍所接受且理解的文化。
而所谓的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即,不适应嘈杂的物质社会,它是人们内心渴求却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驱逐时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们静心思索或遭遇物质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时才冉冉上升。
也许人们常常会以为大众文化是媚俗的,而精英文化是高雅的,或用另一个词来说,它是“媚雅”的。
其实不然,这是不能武断去评判一种文化的高雅与否。
我们现今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是不能简单地评判它的高雅与否,它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它影响且参与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是社会的变迁,它创造且更新了文化,并寻找、生产活着的知识或活的文化,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第七章:大众化报刊与都市空间

大众化报纸与都市空间
四、近代上海小报的评价
小报的特色既满足了市民文化口味,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同
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市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习惯,阅读小报逐 渐成为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小报对于政治、社会的黑暗腐败起到了新闻媒介的监督功能,” 对于政治社会人士之谎言丑行,也用种种方法刊布出来,于是小 报便为一般人所畏惧,而小报的权威便已确立,隐然成为有力的 监察了“。 小报对上海大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与推动作用,上海大报 副刊的出现时直接受到小报影响和启发的,《申报》之《自由谈 》,《新闻报》之《快活林》等。
大众化报纸与都市空间
一、大众化报刊(小报)兴起的历史语境
办报之动机 消遣型(消闲功能):”为名士诸消遣品“。 宣传型(政治、商业功能):作为商业性宣传的小报所占比 例较大,近代上海游乐场小报多为这类性质,比如大世界的《 大世界报》、永安公司的《天韵报》等,一些商家与电影公司 也创办小报。 营利型(经济功能):一般来说,渲染小报的消闲娱乐功能 也是为了扩大它的经济功能,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晚清时 期部分小报为了获利,大开敲竹杠之路。 风头型(社会功能):办小报”过一次小报瘾“,是为出风 头主义,”有的为投稿投得腻烦了,要捐一个编辑头衔 。
大众化报纸生成的历史语境
上海开埠后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使得上海逐渐成为近代中国 的国际大都会,尤其是租界相对的安全环境,吸引了华商的资 金投入,城市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又 吸引了大量移民的进入,这为上海近代化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市 民基础和文化市场。 近代上海繁荣的文化环境、发达的娱乐业和近代报刊的创办 ,为近代上海小报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示范作用。
大众化报纸与都市空间
一、大众化报刊(小报)兴起的历史语境
浅谈都市报的“都市味”

120媒介观察浅谈都市报的“都市味”江前兵(重庆晨报,重庆 401120)摘要: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的居民点。
都市报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承载城市信息传播功能的一种媒介,伴随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也同样会随着城市进程发生一些变化。
在这样的变化中,需要不断修正自身定位,优化传播形式,提升传播效率;更需要我们从底层逻辑出发,厘清其存在价值,达成共同发展关系,同频共振传播,在城市发展空间和信息传播空间的间隙中探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城市发展空间;都市报;信息传播空间;媒介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120-02都市报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产物。
其产生和发展本来就是伴随着城市发展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多元化,都市报也曾经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求新求变措施。
在高速变化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人感觉报纸越来越没有“都市味”了。
什么是“都市味”?都市报应该有什么样的“都市味”?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概述任何一种信息载体都有相对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由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这些环境构成的要素不但是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都市报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媒介生态环境同样如此,它的生态环境同样包括这些要素。
(一)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而都市是城市中规模较大的形态,包括城市空间范围内的人口、土地、建筑等物质存在,也包括文化、艺术等非物质存在,为都市报生存和发展提供养料。
重庆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外来人口达167万人,符合都市报产生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都市报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作为我国第一份真正以“都市”命名的报刊,它并不诞生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都市,而且打出了“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口号。
用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5、中国近代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和创办
时间是 A、英美报商;1920年11月
C
B、俄英报商;1923年1月
C、英美报商;1923年1月
D、俄英报商;1920年11月
古代:“烽火戏诸侯”、“鸿雁传书”、 “青鸟传书”、“鱼传尺素”、“诗题红 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资料、找客户、建市场、信息流、物流……
交互性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它 不同于电视、电台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
互动传播,互用户动可性以,获取双他向们感认为受有用的信息,
厂商 也可以随时得到宝贵的用户反馈信息。
费用低廉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多媒体手段使消费者能亲身体验 产品、服务与品牌。这种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大量感官的 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
单元小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信工具的进步 服饰 居住 社会习俗 报纸 互联网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饮食 交通工具 邮电通信 影视 广播
A 1. 报纸所具备的功能有 ①报道新闻 ②
传播知识 ③通达民情 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2.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1905年,北京丰泰
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
一部电影:京剧《定
军山》,演员为中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谭鑫培。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中国老一辈 电影明星 渔光曲 我国第一部 获得国际荣 誉的影片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哪些著名 的导演、演员和电影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一度 遭受过重大挫折;改革开放后 继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 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国之一。
都市语境中的文字形象——以20世纪30年代《美术生活》画报为例

都市语境中的文字形象*——以20世纪30年代《美术生活》画报为例□文│吴 昉*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C17071)的阶段性成果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商业文明发达、多元文化融合,是都市文化最繁华的时期。
当时,全国80%的印刷文化集中在上海,包括印刷公司、出版公司、书店、报纸、杂志社等。
李欧梵先生在《都市文化与现代性》一文中,将上海当时的印刷文化称为“想象的风貌”(imaginary),意指由都市印刷文化带动引领的对中国现代性的想象与憧憬。
[1]伴随着印刷与出版业的兴盛,中国的文字设计在20世纪30年代也达到了高峰。
处于这一时期都市商业文化语境中的文字形象,主要服务于两方面:信息出版与商业广告。
1931年在上海创办的《美术生活》画报,以其专业期刊及大众画报的双重特性,在民国美术史和出版史上独具价值。
不仅如此,《美术生活》画报精美丰富的文字信息与商业广告,也使其成为研究这一阶段文字形象的良好素材。
一、《美术生活》画报的时代背景《美术生活》画报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创始人金有成创办,在印刷专家柳溥庆、编辑团队钱瘦铁、江小鹣、杜彦耿、唐隽、李尊庸、张德荣、苏怡、吴朗西、钟山隐等人的协力下,于1934年4月1日创刊,至1937年8月1日终刊,共41期。
《美术生活》画报因其精美的印制工艺与高雅的办刊格调,被誉为“全国唯一的美术杂志”。
[2]这本综合性画报内容涵盖了20世纪30年代美术、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这一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与时代风貌。
1.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美术生活》画报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科技发展以及都市审美等因素,都对画报的办刊理念与艺术风格产生影响。
近代上海城市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843—1911年为第一阶段,1912—1927年为第二阶段,1928—1949年为第三阶段。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棉纺织、烟草、面粉、化妆品、皮革等均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报的文化功能 以及大众传媒与时代社会 的互动 。
二
传媒话语空间里的 日常都市想象
“ 都市”是 二者 ( 小报和都市报)赖以产 生、成长的空 间。 O 2 世纪2年代 中后期 , O 上海完成 了从单纯 的商 贸城市到
第3 2卷 第 5 期 2 1年 5 0 1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o ce c n n i e r g o r a o Hu a i e st fS i n ea d E g n e i y n
、 . 2No5 b1 . 3
者在传媒话语空间里展开 了日 的都市想 象,其 文化 功能是 为都 市市民制造市民身份认同。 常
关键词:小报;都市报;大众文化;都市想象;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6 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2 9(0 1 5 0 9 - 3 63 2 1 2 1 )0- 1 90
的7 %。 J 报经历清末民初的发展直到3年代 , 0 , J 、 O 发生了转
收稿 日期 :2 1 —1 -0 00 1 1
作者简介 : 何顺民 (99 ), , 17一 男 湖南宁乡人 , 文学 、 化 : “ 小报 的美学趣味 由 ‘ ’而 ‘ ’,由 ‘ 雅 俗 尚情 ’而 ‘ 趋 硕士 , 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 师 , 湖 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与传
今都 市报作为 市民文化报有其共同点 。 并且恶名昭著的黄色
报这种 报业类型也可 以办 出高品格的报纸, 正如当今 都市报 作 为市民化 的报纸也可以办成主流大 报, 如果按 照前人 的推 理, 也要改成X都市型报?笔者认为小报这种称谓在全世界 X
报 业发展过程 中已经约定俗成 没有必 要在形式化的概念里
个条 件性质 方面再加一个实用的 , 概括起来 更为准确 。 关于 都市报,著名 学者孙玮认为 : “ 都市报是人们 时下流行的 , 以实用的的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报纸 的一般称谓 , 都 市报 的本质是市民报纸 , 也就是以市民生活为 出发点 , 反
工商并举的现代都市的过渡。 “90 13 ̄ 的上海, 确实已是
M a .01 y2 1
大众文化视野下都市空 间里 的传媒
2世 纪 3年代 小报 与 当今都市报之 比较 0 0
何顺 民
( 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湖 南 永州 4 5 0 ) 2 10
摘
要 :文章立足于都市 ,从 大众文化的视 角切入对 小报和都市报进行纵向比较 ,探 求它们产生 的原 因及 实质,认 为二
播。
利’ 的变化过程。 小报在经历这个过程时, 实现身份的转换, 从最初自作多情的倡导者渐渐转换为世俗的认同者, 由城市
1 99
风 习的观 赏者演 变为城市 I俗 的制造者 。”【从这 里可以看 6 出, 这个 时期 的小报真 正立足 市民本位, 尤其是 中下层 市民,
即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去看待2 世纪3 年代 小报和当今都 0 0
纠缠不清 , 只能说 明小报和都市报作为一种称谓有丰富和多
元 的意涵 。当然作为一种概念也应该有个基本 的界定 ,目前
对小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研究小报的学者李楠看来 , 凡小报至少符合下列几 项条件 : 小开张 , 一般是四开 或八开 ; 性质是消闲的游戏 的 ; 读者对像偏于中下层市民 ,如职员、
小报在13年也销声匿迹I 90 。同时, 0 2世纪3 ̄ 5 o4 小报大繁
荣和 当今都市报在全国各大城 市遍地开花如出一辙。 它们的 发展如此迅速 , 它们 的繁荣有何社会文化土壤?作为大众文 化的传媒 , 有如此大 的市场 , 其阅读者是些什么人群 ?有何 身份?为什么喜欢 ?意 味着什么?本文将直面“ 事实本身” ,
端给 我们 的是 “ 啤酒” ,请不要到里面找 “ 咖啡”。其次 ,
小报、 都市报完全走 向市场 ,媒介 的受众是都市里的市民 ,
中下层市民 占据都市大多数人 1 3,但在当时多数 商业媒介
( 如 新闻报 )瞄准有购买力 的受众 ,导致中下层市民在
新闻媒介 上的失语 ,而此时小报的价值取 向更显得难能可
一
小报 与都 市报概 念辨 析 以及 比之 由
共 同点 。
小报历来被报刊评论家所不齿 ,13年成舍我在创办 95
立报 时,一再宣称 自己创办 的 “ 小型报”,一种小型化
为什么选取2 世纪3 年代小报作为 比较点?因为从小 0 0
报 的历史发展来看 , 小报产生于 晚清 , 最初是记载文人雅士 玩弄风花雪月的游戏消遣报 , 了2世纪3年代 , 到 0 0 由于 都市 化的过程 和报业 自 身本身 的发展变化 , 时期包括 晶报》 这 在内的 “ 四大金刚”小报相继开始转 向市民 的日常生活 , 可 以说这时期 的小报是真正的市民化报纸, 是本色的大众文化
报 ,也可 以说小报 的正宗 ( 存活时间最久 ),在这点上与当
了的大报 ,迥异于消闲、低俗的 “ 蚊子小报”。也就是在这 位雄才大略的报业家 眼里 , 小报是消 闲、 低俗 的是令人厌恶
的毫无价值 的存在 。小报果真如此吗? 同情地理解 ,他急
于要把创办的 立报 ) 小报区别开来是 要突 出他创办 的 立 报>与众 不同,既是他 办报理念 的体现 ,也是当时面对 报业 ) 市场的策 略所为 。 小型报也可视为小报家族的一种 ,说明小
一
个繁忙的国际大都会——世界第五大城市。 J ”I 、 l 报在此 ,
阶段 ,相应 地呈现 了大发展 的状态 , 0 2 世纪2 年代 以后 , 0 小
映市民价值观念的。, ’l 两相对比,其基本取向上有很多的
报大量发展,出版种数达到历史上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 12年至13年共出版了70 96 91 0多种,约占小报史上出版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