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文化生活》选择题必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化生活》选择题必背55条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1.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5.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7.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 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3.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4.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5.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6.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7.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 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
4.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5.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7.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五课文化创新
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4.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5. 守旧主义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封闭主义即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6. 民族虚无主义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即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7.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8. 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4.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5.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
中。
2.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伟大民族精神。
4.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6.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 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2.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代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8.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
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 当代中华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4.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