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远去的路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原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2.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中的景物,发现见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展示设备。
学生:绘画工具、拼贴工具、彩色纸、皱纹纸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引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平时都会走过的马路,经过的地铁站,你们会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
你经常看到在自然界中,离你远与近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
1.欣赏观察图片(了解马路,地铁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消失现象,)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透视现象。
师:你们仔细看看马路离我们近的地方与离我们远的地方的区别?地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样子?离我们最远的又是什么样?
学生仔细观察
2.通过观察马路及地铁站里离我们最近的与最远的画面,区别景物的变化
揭示新课:远去的路(板书)
二、新授
1.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
师:我们要了解透视的表现方法,必须先解释视平线是什么?心点是什么?
师:视平线在物体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透视中,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是近大远小,视平线以下却是近小远大。
心点就是位于观察者正前方透视视觉中心的消失点。
心点是眼睛正对的一点,必须交织在视平线上。
2.通过观察体会透视变化的特点
出示西斯莱图片
让学生观察左面一行树木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变化特点,慢慢的消失在心点和视平线上。
出示泰姬,马路,地铁站的风景图片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风景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样的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欣赏画家作品
泰姬·马哈尔陵(印度)
塞夫勒道路西斯莱(法国)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欣赏下画家西斯莱的塞夫勒道图,你们可以告诉我,画家画的这幅作品的视平线在哪里?心点在哪里?消失线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到印度画家的这幅作品时,觉得它美在哪里?怎样表现透视的?
学生回答
师:刚刚同学们欣赏了画家的风景画,也看了4幅不同角度的“远去的路”透视图,接下来我们可以用剪贴画的手法来画一画“远去的路”。
第二课时
一、学生作业
1.小结归纳
师小结:客观世界里,我们所见的景物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这样的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透视现象怎么来表现呢?
2.教师示范
师:现在老师来画一个有透视效果的“远去的路”,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先画什么?
我们先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再定山脚线画远山
画上正规的房子,剪贴各种大小变化的树木和栏杆,有序的排列。
让学生注意桥面的近宽远窄的变化。
最后画上有透视的树和栏杆,注意离我们近的物体大,远的物体小(强调物体与竖线垂直的关系)
选择色彩纸的时候,注意色彩既要有变化,又要统一
二、作业要求
1.凸显透视的变化规律来表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低远高的变化)
2.剪贴时注意构图,大小变化
3.注意色彩的搭配。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将知识点进行梳理,逐条进行强调复习。
二、作业展示
挑选学生尚未完成的作业进行展示。
请学生相互评价,请作者自我评价,目前作业中体现出的优缺点。
教师进行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出现较多的共性问题,通过示范展示的方法进行纠正。
三、学生作业
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已经完成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对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
五、作业展评
展示学生的作业,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六、拓展总结
总结本次作业全班同学普遍存在的优缺点,提出今后注意事项。
展示与本次作业相关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大胆的拓展尝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