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合集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发布时间:2021-06-07T16:12:43.12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作者:代朝虎[导读] 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1422摘要: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加,全国各地网箱接连拆除,水产养殖空间空前压缩,渔业发展需要向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发展,拓展渔业养殖空间、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当前最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产业[1]。

在稻田里放养鱼,鱼以稻田里的水生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并且吃稻田里的天敌,如蜗牛、福寿螺和危害水稻的害虫,不但有利于鱼生长,而且能减少病害,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稻田;养鱼;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方式的应用广泛,属于一种水稻栽培的一种,此类方式优势比较明显,对农业发展和养鱼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投资相对比较少,整体的收益比较多,产量高,能适量粮渔的双赢。

此外稻田养鱼模式的特点是生态效益明显,在实施中经过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之后,占据核心位置,进而确保水稻栽培养殖的产量提升。

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野一田多用、渔农获利冶的发展目标,根据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关系,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m-1.4m,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即当年 2 月份投放春虾苗,4 月份种植水稻,5 月份投放鱼苗,7月份投放虾苗,9 月份投放鱼种。

一、概述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农民在进行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收货水稻,水稻田的养殖过程中,对水稻的栽培以及管理等要求比较高,在稻田的养鱼的过程中,鱼苗存在后放在稻田内,在共生的空间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促进了彼此的生长。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最大的作用是节省了劳动力,减少对应的费用,提升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稻渔循环种养

稻渔循环种养

稻渔共生是一种典型的农渔共生的耕作模式,是一种将种植与渔业结合在一起的生态系统,将稻田和渔塘联合起来,使两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实现了种养一体、循环利用的目标。

稻渔共生耕作模式的特点是:在稻田中种植水稻,同时在稻田中设置渔塘或池塘,在水田和渔塘中养殖鱼类、蟹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稻田的灌溉、施肥、打药都可以利用鱼塘的污水、淤泥和鱼粪等有机肥料,提高土地肥力,减少农药残留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产生的水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在稻渔共生系统中,养殖的鱼类、蟹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可以通过捕捞、出售或自家食用来增加农民收入。

稻渔共生耕作模式对于提高稻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效果。

然而,这种模式需要时刻维护和管理,如稻田与渔塘的水管理、控制种鱼密度、选择适宜的品种等都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

总之,稻渔共生耕作模式是一种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当你继续推广稻渔共生耕作模式时,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考虑的:1. 地理适宜性:确保适合开展稻渔共生耕作模式的地区条件,包括土壤类型、水质、气候等因素。

稻渔共生模式更适合水田较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2. 建设渔塘或池塘:在稻田中建设渔塘或池塘作为养殖区,均衡选择鱼类、蟹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品种和密度。

确保鱼塘水体流通,水质清洁,养殖环境良好。

3. 稻田管理:合理安排水田的灌溉、排水和施肥,利用渔塘的有机肥料和鱼粪进行农田肥料补给。

保持稻田水质清洁,适宜稻田生态环境。

4. 生产管理:合理控制稻田的种植密度和农药使用,选择适应耕种条件的稻种,确保产量和质量稳定。

同时,管理渔塘的鱼类养殖,定期清理渔塘和控制养殖密度。

5. 技术培训和支持:为农民提供稻渔共生耕作模式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加他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同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鼓励农民参与稻渔共生耕作模式。

“水稻+”的主要技术模式

“水稻+”的主要技术模式

种植园地·种植“水稻的主要技术模式“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耕作方式创新为魂的现代新型农作制度。

发展“水稻+”,能够有效破解当前水稻生产存在种植效益偏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它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形成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现代种植制度,包括稻经轮作、稻渔共生、稻禽协同3种生产体系。

“水稻+”主要技术模式如下。

一、稻经轮作1.水稻+露地瓜菜轮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单季晚稻或双季晚稻的冬闲田,种植榨菜、雪菜、青菜等露地蔬菜;另一种是秋、冬季种植西兰花、甘蓝、花椰菜等露地蔬菜,再轮作种植一季早稻。

通过冬季蔬菜和夏季水稻轮作,合理利用光温土地资源,同时缓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水稻+大棚瓜果菜轮作模式。

该模式以大棚设施为基础,以生产瓜果菜为主,在夏、秋季高温空闲季节轮作一季水稻。

通过合理搭配茬口、紧凑衔接季节,能减轻病虫害、缓解土壤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既满足了农户的口粮需要,又提高了农民收入。

常见的有大棚草莓、西甜瓜、番茄、芹菜、辣椒、黄瓜与水稻轮作模式。

3.水稻+食用菌轮作模式。

该模式包括香菇或黑木耳等食用菌与水稻轮作,提高了冬闲田利用率,解决了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场地问题。

通过种植水稻,使得好气性杂菌及为害香菇生产的蚁类、螨类和菇蝇等害虫明显减少。

通过旱地栽培香菇,改善了土壤通气条件,对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减轻纹枯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浙江地区一般香菇6~8月制棒,10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排场出菇,11月至翌年5月采收,水稻5月中下旬移栽,10月中旬收获。

4.水稻+烤烟轮作模式。

指在同一块稻田,先种植烟草,采收完毕后再进行水稻种植,水稻收获后进行土地休养或者种植绿肥的一种种植模式。

由于实行了水旱轮作,土壤结构得到了改良、土壤肥力得到了修复,减少了土传性病害及虫害发生。

《浙贝母-稻鱼共生轮作技术规程》这一经验

《浙贝母-稻鱼共生轮作技术规程》这一经验

《浙贝母-稻鱼共生轮作技术规程》一、浙贝母种植技术1. 选地整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深耕细作,施足基肥。

2. 种子选择与处理:选用优质、饱满的浙贝母种子,进行浸种、催芽等处理。

3. 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采用条播或穴播方式进行播种。

4. 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松土、施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浙贝母生长。

二、水稻种植技术1. 选地整地:选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块,进行深耕细作,施足基肥。

2. 种子选择与处理:选用优质、饱满的水稻种子,进行浸种、催芽等处理。

3. 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采用机插或人工插秧方式进行播种。

4. 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促进水稻生长。

三、鱼类养殖技术1. 鱼种选择:根据当地水质、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

2. 养殖池建设:建设适宜的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防止病害发生。

3. 饲养管理:根据鱼种生长习性和需求,合理投喂饲料,保持水质稳定。

4.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四、共生轮作模式设计1. 共生轮作模式: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浙贝母、水稻和养殖鱼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种植时间安排:根据市场需求和季节变化,合理安排浙贝母、水稻和鱼类的种植时间。

3. 产量配比: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不同作物之间的产量配比。

五、病虫害防治1. 预防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园清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化学防治:在必要情况下,使用适量的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

六、收获与贮存1. 浙贝母收获:在浙贝母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品质要求进行收获。

2. 水稻收获:在水稻成熟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品质要求进行收获。

3. 鱼类收获:在鱼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品质要求进行收获。

4. 贮存:将收获的作物和鱼类进行妥善贮存,防止变质和损失。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稻—鱼(鳖、虾、鳅、蟹)共生生态系统。

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

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

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

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增产增效情况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共生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发展目标。

由于稻田中的鱼类对田间害虫和野草的控制卓有成效,并且鱼类粪便等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从而促进了水稻增产;水稻亩产量能够稳定在500 千克以上,平均单位面积增产高达5~15%。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鱼共生”是一种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鱼儿在田里找虫吃,水稻就减少了虫害,同时鱼排出的粪便形成有机肥,向稻田提供养料,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系统,有效提高农业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一、“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1、增加收入“稻鱼共生”系统可实现每667m2水稻增收50~80元;收获成鱼50kg左右,按市场价2.5元/kg计,产值可达500元上下,除去成本,每667m2纯收入300~400元。

2、充分利用物质能量稻田里的野草、虫类等都是对水稻有影响的自然资源,而资源对鱼种而言,基本上都是较好的天然饵料。

发展稻田喂鱼可以对稻田开展立体式运用,完成稻鱼共生,既节约用水和土地,又可灵活运用稻田中的很多物质能量,废物利用。

3、改善水稻生产环境稻田的除草一直影响着稻农和决定着水稻生长,一直以来要用人力和用化学剂除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选用有机化学除草,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并且破坏环境和谷粒。

实践经验证明,稻田喂鱼能够完全解决地里的野草浮游动物和落入水中病虫,变害为利,可习惯性除草,具备人力除草相提并论更有效化除不可以相比的无污染化,既节省成本又优化了水稻生长自然环境。

4、减少鱼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稻鱼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

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5、提升鱼产品的品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在养殖过程中用药量较少,产出的鱼产品清洁无污染,鱼肉美味紧实。

6、获得优质大米“稻鱼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

关于印发《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的通知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的通知》(农办渔〔2020〕11号),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指南。

一、概述(一)基本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增收、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改善,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二)技术指标稻渔综合种养应保证水稻稳产,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1.水稻单产:平原地区水稻产量每亩不低于500kg,丘陵山区水稻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2.沟凼(暂养池)占比:沟凼占比不超过10%;3.纯收入提升: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纯收入平均提高50%以上;4.化肥使用减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5.农药使用减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6.渔用药物施用:无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使用。

(三)适宜田块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应具备水源好、排灌方便、田块平整、保水性好、不受洪旱灾害影响的良好条件。

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四)主要模式目前我省已形成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稻-鳖5类模式。

二、技术要点(一)稻鱼综合种养1.田间工程(1)进排水系统改造。

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进排水口大小根据稻田排水量而定。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进排水口推荐采用三型聚丙烯管(简称PPR管,polypropylenerandom),排水管呈“L”型,一头埋于田块底部,另一头可取下,利用田内水压调节水位。

进排水设施均需做好防逃,可用聚乙烯网或金属网套住管口,网眼规格小于田鱼规格,以不逃鱼、不阻水为原则。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广东实践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广东实践

技术优势: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

适养区域:全国水源充沛,水质优良的稻田均可。

技术要点:1. 养鱼稻田选择:养鱼的稻田应选择土质肥沃,保水力强,pH中性或微碱的壤土、黏土。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大水不淹、久旱不涸集中连片的田块。

稻种选用耐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虫的丰产良种。

2. 防逃设施建设:加高加固田埂,稻田四周田埂要加高至40~50厘米,宽30~40厘米,田埂敲打结实,堵塞漏洞。

或是田埂水泥浇筑,形成50厘米高,30厘米宽的永久性稻田养鱼工程设施。

这种设施当年投资,多年节省劳力,降低维护成本,提高效益,改变田埂每年一修的状况。

3. 开挖鱼沟鱼凼: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开挖“十”或“丰”字形等的鱼沟,沟宽1米左右,深40~60厘米。

鱼坑适宜开在进水口附近或稻田中央,深60~90厘米,面积5~10平方米。

主沟一般在田块中间,宽度为40~45厘米,深度50~60厘米。

围沟宽100~120厘米,深度70~80厘米。

4. 养殖种类:稻田养鱼养殖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罗非鱼、泥鳅、胡子鲶、小龙虾、台湾泥鳅、甲鱼、罗氏沼虾、澳洲淡水龙虾等。

5 .放养密度: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合理的放养密度,比如,单养成鱼放养密度为400~450尾/亩;成鱼套养鱼种放养密度为冬片200尾/亩,套养夏花2000尾/亩;稻田单养鱼种放养密度400~600尾/亩。

可采用混养模式,如鲤鲫和草鱼胡杨,罗非鱼和草鱼混养等。

6. 注意事项:养殖期间保持水深,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水越深越好。

水稻生长初期,浅水能促进秧苗扎根、返青、发根和分蘖,水深以6~8厘米为宜;中期正值水稻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可加深至15~18厘米;晚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适时调整水位,一般保持12厘米左右。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


2、按稻田养鱼沟溜坑凼类型划分 (1)田凼式及田池式 四川、重庆稻田养鱼普遍采用这种类型。 在田边或离田边不远处挖一大型鱼凼,其面积占 稻田的5—8%,深2—2.5m。凼口边缘筑20cm高, 20cm宽的埂,埂上留几个缺口;凼埂周围挖宽 40cm、深30cm深的环沟,并在鱼凼四周挖几条宽 60—100cm、深60—80cm的鱼道,直至田的最远 端。田中不再开鱼沟鱼溜。 春季插秧前,鱼种暂养在鱼凼中,人工投喂,秧 苗返青后打通鱼道,放鱼入田。 田池式与田凼式相似,只是小池面积较前者大, 占稻田面积10%,而深仅1.2—1.5m。

二、稻田养鱼的基本设施和类型

养鱼稻田的基本设施既要保证水稻的需要, 又要有利于鱼的生长;既能满灌全排,又 能保持一定的载鱼水体,并有防止鱼类逃 逸的拦鱼设施,做到稻鱼双利。 大面积的稻田养鱼区,要建设必要的戽水、 灌排水渠和涵闸等水利设施,做到

灌得进、排得出、降得快、避旱涝。
l、田埂的加高加固 目的是提高并保持一定水位,防止 田埂渗漏,有利于稻田养鱼提高产量。 养成鱼、中上层鱼比养鱼种、底层鱼要高。 加高、加宽的田埂要夯实,防止大雨冲塌 或漏水。 丘陵山区的养鱼稻田,在埂外要挖排水沟, 以便山水及时排出,防止漫田逃鱼。 一般丘陵地区田埂高40—50cm,平原地区 50—60cm,冬囤水田和湖区低洼 地则需80cm以上。

一、稻田养鱼的原理和优点
(一)稻田养鱼的生态原理


稻田养鱼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分为生物因子和 非生物因子两部分:生物因子由水稻、杂草、光 合细菌、浮游生物、水生昆虫、水生寡毛类和软 体动物组成;非生物因子指光、氧气、氮气、二 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在该生态系统中,水稻是主体,它不断将光能变 成化学能贮存起来。同时,田间杂草、藻类和光 合细菌也在进行同样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但这些生物不能供作人类食物。此外底栖动物和 田间昆虫也未被利用,而水稻害虫还威胁 着水稻的生长。

稻-鱼田塘式稻鱼轮作种养模式

稻-鱼田塘式稻鱼轮作种养模式


由于 该 模 式 是

季早 稻 然后 蓄水养鱼 因此

必 须按 大 田养殖面 积 的
1 0 %配
备好
鱼 种 寄养 小池塘

可利用早稻秧 田

加 固 加 高成 寄 养 小 池 塘
原 有 的其他 小坑塘 鱼苗
。 ,
也可利用
适 时放 养春片
精心 培 育成 符合放 养 的大 规

格备用 鱼种
3

清 塘 消 毒 :早 稻 收 割 后 立 即
。 、 ,



天 叶龄
3

4 5

叶抛 栽



稻 后 鱼 高产 养 殖 技 术





是 勤巡塘 每 天 早晚巡塘 1

合 理 密植 插 足 基 本 苗 :旱 育 秧 插植 密度 2 3 x 20 厘米 为 宜 亩插
, ,
1

稻 田 选 择 :应 选 择 水 源 充 足
、 、
、 、
52 7

2

适时播种 培育壮 秧



等 般在

基面肥 钾肥

7 0 %作基 面
3 0 %作
增加经 济效 益 的 目的


可利用加宽

始穗 后根 外追施 磷酸 二 氢钾
, ,
的 田埂 种植黑 麦草 玉 米草 苏 丹草
3


10
15 日播 种
、 、

播 种 前把好 选

2

稻鱼轮作生态高效养鱼技术示范试验

稻鱼轮作生态高效养鱼技术示范试验
铁 髂 与 瑟 铯
di O3 6 /i n10 - 0 1 0 20 . o: .99js . 4 29 . 1. 0 l .s 0 2 93
《 水产养殖)0 2 ) 1 年第 9期 2
稻鱼轮作生态高效养鱼技术示范试验
邓 志武
( 福建省顺 昌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 福建 顺 昌 330 ) 520
均 产 鱼 1 2 .3k ,年 均 实 现 销售 收入 142 2 53 45 g 7 4 元 , 均利 润 9 9 . 年 52 2O 0元 的好 成绩 。 把养 殖技术 现 总结介 绍如 下 。 l 材 料 与 方 法 11 田块 的选 择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或 漂 白粉 1 g 6 行 彻底 消 毒 , z 0k/ 7m 进 6 待毒 性 消 失后 , 田块加 水至 7 m备用 。 0e
1 病 害 防治 . 6 遵循 “ 以防 为 主 、 防重 于 治 ” 的方 针 ,0 一 1月 1_ l
本 试 验 经 20 09年 9月一 2 1 0 0年 5月 和 2 1 00 年 9月— — 2 1 年 5月两 个养 殖 周期 的实施 , 得 01 取
了 2 0 年 9 月一 2 l 年 5 月 养 殖 周 期 产 鱼 09 00
村 , 田面 积 5 稻 0×6 7m 。时间 2 0 6 0 9年 9月一 2 1 00
/ 7m 放养( 6 6 总的放养情况详见表 1 , )鱼种放养前 5 g 用 敌 百虫 3g 3 0k 水 与 %的食 盐 水 合 剂消 毒 后 ,
放人 大 田中 。对 于鱼种 的选 择要 求体 格 健 壮 、 长速
年 5月 ,0 0年 9月一2 l 年 5月 。 21 01
1 稻 田的开挖 . 2

水稻生产新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水稻生产新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三)放养密度与时间
鱼种放养时间越早,养鱼的季节就越长,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放养, 尤其是当年孵化的鱼种,待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放养隔年鱼种则不宜 太过早,约在栽秧后20天左右放养为宜。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 稻生长不利。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
(四)鱼种投放前的稻田消毒
养鱼稻田一定要清田消毒,以清除鱼类的敌害生物(如黄鳝、老 鼠等)和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寄生虫类)。
(五)鱼种投放前的鱼种消毒
首先对鱼种进行疫苗注射,然后再用3%食盐水浸泡5-10分钟。鱼 种成鱼的稻田在6~7月份应套养500-1000尾夏花。夏花放养前一般用 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消毒,再缓缓倒入鱼溜中。
(六)注意事项
1.放鱼种时必须注意水温差 2.放鱼种之前需要在稻田里化肥毒性消失后再放鱼种 3.保护好鱼种,待鱼苗长到不被误食时撤去围栏 4.选择水稻品种时应考虑耐肥力、抗倒伏性、和抗病性,要选择耐
(二)稻田回沟式(鱼沟鱼坑式)
此种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Ocm,顶宽50cm左右。 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50cm,沟的上面宽30-50cm。沟的设 计形式为在稻田内距田梗30cm处开挖一条环沟,面积为1亩以上的稻田 还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三)垄稻沟鱼式
此种养殖方式较为科学。方法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条主沟,沟宽 50-100cm、深70-80cm。垄上种稻,沟里鱼一般每垄种六行左右水 稻,垄之间搭垄沟,沟宽小于主沟。
(四)稻田养鱼安全度夏五项措施
1.经常疏通鱼沟、鱼溜 2.保持稻田养鱼水位 3.做到“四定”投饵 4.搭好凉棚 5.合理施肥
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 把两个生产场所重迭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 共生互利的作用,获得稻鱼双丰收 。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秆和稻花是鱼虾的天然的栖息附着场所,还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虾的排泄物还能为稻谷的生长作肥打底,养殖的鱼虾使农户对稻田用肥用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形成一个生态环保的组合“佳偶天成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产出的水产品和稻谷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该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既保障了食品安全、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真正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这种模式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可提升农民种稻积极性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增产增效情况该综合种养模式能使农户稳粮、增产、增效.虽然开挖的"鱼沟"和"鱼坑”使得稻田种植面枳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根据实际种养情况,稻谷反而因为养殖的鱼类的活泥增氧和排泄物的增肥使其产量相对增加10%左右;农户可在原单独种植水稻基础上额外获得20-40kg/亩的水产品;综合种养使得稻谷质量和水产品品质得到提升,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出品价格提升20%左右.综合效益可比单独种植水稻收入翻倍.四、技术要点1.稻田设施建设(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边无污染源,排灌系统完善,田埃坚固,土质为中性、微碱性的壤土或粘土的稻田,进、排水口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堞上,以便进、排水时形成环流水.(2『鱼沟"、"鱼坑"的建设标准是:“鱼沟"一股宽061.0米,深0.5-0.6米;"鱼坑"深0∙6-1.0米,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鱼沟"、"鱼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高寒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概述

高寒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概述

高寒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概述张旭彬(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一、技术概念及功能1、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殖水产品,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

2、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最大地提高稻田产出,是当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有效途径。

3、将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在一起,稻渔共生互利,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可以增加稻田蓄水保水功能,为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水源,同时能更好发挥人工湿地作用。

5、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可以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真正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

二、该技术与传统稻田养鱼的区别3的模式为稻鱼共作、稻蟹共作;试验及技术熟化的模式为稻虾共作、稻鳖共作等。

(二)几种模式的养殖品种:稻鱼:台湾泥鳅及地产泥鳅、柳根鱼、鲤(兴国红鲤等)、鲫(中科3号等)、草鱼等夏花或春片。

稻蟹:中华絨螯蟹(辽河系、长江系)大眼幼体、扣蟹。

稻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日本沼虾(青虾)、东北蝲蛄等稻鳖:中华鳖(甲鱼)(三)九大配套技术1、配套水稻栽培新技术;2、配套水产品养殖关键技术;3、配套种养茬口衔接关键技术;4、配套施肥关键技术;5、配套病虫草害防控关键技术;6、配套水质调控关键技术;7、配套田间工程关键技术;8、配套捕捞加工关键技术;9、配套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四、技术提升方向1、总体技术应逐步形成技术规范,从品种、人工饲料、施肥的控制量、秸秆还田的模式、相应机械设施研制方面进行规范化、标准化。

2、种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

3、综合生态种养的应用基础理论需强化。

4、疫病风险及品种污染问题有待进一步关注 。

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稻鱼共生、轮作技术2010年主推技术4:稻鱼共生、轮作技术“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是根据水稻、鱼虾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臵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

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青田的稻田养鱼还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随着稻田养殖技术进步,我省稻田养鱼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已从过去的粗放型养殖向稻鱼提质增产型的稻鱼共生、稳粮增效型的稻鱼轮作方式转变,形成了“亩产千斤粮、300斤鱼、1000元利润”的典型稻鱼共生模式和“早稻—秋季虾—春季虾”一年三轮作的稻虾轮作模式、“养一轮甲鱼种一季稻”的鳖稻轮作等模式,促进了粮食稳定和农民的增收,实现了稻鱼的双丰收。

【增产增效情况】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鱼类每亩可增产10千克以上,水稻增产4%以上;稻虾轮作模式,水稻亩产量400~500千克,虾亩产50~60千克,实现亩利润3000元。

【技术要点】(一)稻鱼共生模式1.技术特点。

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虾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亩产千斤粮、300斤鱼、1000元利润”,达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稻虾品质、增加稻鱼产量和效益目标。

2.配套技术。

(1)种养设施改造。

首先,养鱼稻田要选择不渗漏、保水性强,水源充足、水质好、进排水方便、光照条件好,并尽量能集中连片的低洼田畈,便于管理。

其次,须加宽田埂并夯实,以水泥抹面,石砌田埂以水泥勾缝或浆砌,防止田埂崩塌;田埂高出稻田0.4~0.6米,确保可蓄水0.3米以上。

在进、排水口安装拦鱼栅,可用60~80目过滤网片拦截,防止逃鱼;水源条件较差的田块,可在进水口处开挖一个10~20米2的鱼坑,深度0.5米以上。

养鱼稻田不开沟,但养蛙和养殖甲壳类稻田要按稻田养鱼规范进行挖沟,形成水陆两栖生态环境,沟内可种植水草。

(2)水稻品种的选择与栽培。

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报告

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报告

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报告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报告摘要:稻鱼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鱼类养殖效益的养殖模式。

本研究通过田间实验,采用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对比方法,探讨了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效果和优势。

结果表明,稻鱼共生养殖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鱼类养殖效益,并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调控,稻鱼共生养殖技术为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一、引言稻田是中国重要的农田类型之一,而鱼类养殖则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稻田养殖模式存在着资源浪费、肥料、农药使用量大等问题,且养殖效益有限。

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旨在探讨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效果和优势,为该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试验组两个处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稻田养殖模式,试验组采用稻鱼共生养殖技术。

两组的稻田环境、水质、种植方式、鱼苗源等条件保持一致。

在试验过程中,记录了稻田产量、鱼类养殖效益、水质指标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对比发现,试验组的稻田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中,水稻的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20%、15%和10%。

与此相对应的是,试验组的鱼类养殖效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的鱼类育肥周期缩短了一个月,鱼体平均重量和育肥率分别提高了15%和10%。

同时,试验组的鱼类摄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也有所改善。

然而,试验组的水质指标,在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稻鱼共生养殖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四、讨论与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共生养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鱼类养殖效益。

这一养殖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稻田和水域资源,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稻鱼共生养殖技术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养殖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调控,稻鱼共生养殖技术有望在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了稻、鱼、虾、蟹等多物种共生互利,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稻田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1、稻鱼共生模式稻鱼共生是稻田综合种养中最常见的模式之一。

在稻田中开挖一定比例的鱼沟、鱼溜,投放适量的鱼苗,如鲤鱼、鲫鱼、草鱼等。

鱼类在稻田中觅食害虫、杂草和浮游生物,其排泄物又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

同时,鱼类的活动还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2、稻虾共作模式稻虾共作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在稻田中开挖环形沟,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小龙虾。

小龙虾以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和腐败有机物为食,其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

在水稻生长期间,适当降低水位,让小龙虾进入稻田觅食;在水稻收割后,加深水位,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稻蟹共生模式稻蟹共生模式是在稻田中养殖河蟹。

河蟹喜欢在稻田中栖息、觅食,能够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物也能够增加土壤肥力。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设置防逃设施,防止河蟹逃逸。

同时,要合理控制河蟹的放养密度,避免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稻鳅共养模式稻鳅共养是将泥鳅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模式。

泥鳅具有钻泥的习性,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含氧量。

泥鳅以稻田中的昆虫、杂草和微生物为食,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

在稻田中设置一定的遮阴设施和防逃网,为泥鳅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稻田综合种养的技术要点1、稻田选择与改造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稻田。

在稻田改造方面,根据不同的种养模式,合理开挖鱼沟、鱼溜、环形沟等。

鱼沟一般宽 05-1 米,深 03-05 米;鱼溜的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的5%-8%,深度 08-1 米。

鱼稻共生和再生稻技术

鱼稻共生和再生稻技术

鱼稻共生和再生稻技术背景介绍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鱼塘和稻田通常是分开运营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在它们之间进行共生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鱼稻共生是指在稻田中养殖一些鱼类,以便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促进稻谷的生长。

再生稻技术则是指在稻田中种植具有自主再生能力的稻谷,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耕作和施肥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技术的出现带来了许多好处,它们使得农民们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提供更加详细的介绍。

鱼稻共生技术概述鱼稻共生技术是一种实现水稻和鱼类共生的技术。

这一技术旨在最大化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并减少稻田和鱼塘的运营成本。

技术原理鱼稻共生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鱼类的粪便可以作为优质的稻田肥料。

将鱼所在的水体循环输送到稻田,这样就可以将鱼粪转化为稻田所需的营养物质。

这样,鱼粪不仅不会浪费,反而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

此外,鱼类可以控制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具体操作鱼稻共生技术的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步:1.筹备工作:选取合适的稻田,选择适合的鱼种,制定好计划。

2.初步铺田:在稻田中设立鱼塘,这可以是水泥池或者塑料池。

这样,将鱼塘和稻田连接起来,方便后续的水体输送。

3.种植稻谷:在稻田中种植稻谷,在播种的时候需要注意考虑鱼的生长和鱼粪的输出等因素。

4.设置鱼塘:在鱼塘中入选合适的鱼种,如草鱼、鲫鱼等。

同时需要设置好鱼塘的水质循环系统,这有助于优化鱼粪的转化和输送。

5.联通稻田和鱼塘:在鱼塘和稻田之间建立联通管道,将鱼塘中的水输送到稻田中,同时将稻田中的水输送回鱼塘,以保持鱼塘的水质和稻田的水分均衡。

相关优点鱼稻共生技术的优点包括:1.节约成本:鱼粪可以作为优质的稻田肥料,减少农民之间的成本投入。

2.不污染环境:将鱼塘和稻田进行共生,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环境不受污染。

3.提高产量和质量:鱼粪提供给稻田更好的养分,提高了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上)

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上)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续第3期第24页)当前是稻渔综合种养实施田间工程、维护种 养设施和苗种运输放养的关键时期,其效果如何对 全年生产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为切实做好稻渔 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统筹推进水产品稳产 保供、渔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 局组织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本指南,供各地技术 人员在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指导时参考使用。

一、稻鲤综合种养由于冬春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稻田尚未插秧,当前主要是做好苗种投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田 间工程改造、大规格苗种培育。

此外,冬春季闲置 稻田,可以根据当地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生产计 划,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同 时,提高综合效益。

1.田间工程①进排水系统改造。

新开挖的养 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 水流畅通,进排水口大小根据稻田排水量而定。

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 水。

②沟坑整修及田埂加固。

新开挖的养鱼稻田, 在插秧之前开挖好鱼沟、鱼凼(沟坑占比不超过稻 田面积的10%),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 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旧的养鱼稻田,则需要 对鱼凼、鱼坑等进行修整。

③防逃、防害、防病设 施建设。

在进排水口处安装拦鱼栅,防止鱼逃走和 野杂鱼、敌害等进入养鱼稻田。

有条件的地区建议 在田间安装诱虫灯。

2.苗种暂养部分地区可选择水源条件好的田 块筑埂蓄水,作为临时性苗种培育区,用于强化培 育苗种。

培育至初夏,水稻插秧后,再将大规格苗 种移至稻田中养殖。

①苗种培育区改造。

对合适的 田块进行必要改造,主要包括加深鱼沟、鱼凼深 度,加髙加固田埂,调整进排水管高度,主要目 的是确保蓄水量。

②苗种选择及放养。

从正规苗 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 种。

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

③饵料24丨2021年第4期投喂。

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 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 的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 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天气闷热或天气 骤变、气温过低时,要减少或暂停投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2010年主推技术4: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是根据水稻、鱼虾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

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青田的稻田养鱼还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随着稻田养殖技术进步,我省稻田养鱼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已从过去的粗放型养殖向稻鱼提质增产型的稻鱼共生、稳粮增效型的稻鱼轮作方式转变,形成了“亩产千斤粮、300斤鱼、1000元利润”的典型稻鱼共生模式和“早稻—秋季虾—春季虾”一年三轮作的稻虾轮作模式、“养一轮甲鱼种一季稻”的鳖稻轮作等模式,促进了粮食稳定和农民的增收,实现了稻鱼的双丰收。

【增产增效情况】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鱼类每亩可增产10千克以上,水稻增产4%以上;稻虾轮作模式,水稻亩产量400~500千克,虾亩产50~60千克,实现亩利润3000元。

【技术要点】
(一)稻鱼共生模式
1.技术特点。

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虾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亩产千斤粮、300斤鱼、1000元利润”,达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稻虾品质、增加稻鱼产量和效益目标。

2.配套技术。

(1)种养设施改造。

首先,养鱼稻田要选择不渗漏、保水性强,水源充足、水质好、进排水方便、光照条件好,并尽量能集中连片的低洼田畈,便于管理。

其次,须加宽田埂并夯实,以水泥抹面,石砌田埂以水泥勾缝或浆砌,防止田埂崩塌;田埂高出稻田0.4~0.6米,确保可蓄水0.3米以上。

在进、排水口安装拦鱼栅,可用60~80目过滤网片拦截,防止逃鱼;
水源条件较差的田块,可在进水口处开挖一个10~20米2的鱼坑,深度0.5米以上。

养鱼稻田不开沟,但养蛙和养殖甲壳类稻田要按稻田养鱼规范进行挖沟,形成水陆两栖生态环境,沟内可种植水草。

(2)水稻品种的选择与栽培。

稻田养鱼一般以种植单季稻为好,水稻品种选择要求茎秆粗壮,株形中偏上,分蘖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可选两优培九、能优异号、中浙优1号等,具体品种要视各地气候等种植条件而定。

(3)鱼虾苗种放养。

①鱼苗鱼种。

养殖品种以适合稻田环境生活的田鱼、泥鳅为主,稻田秧苗返青后就可放养鱼种。

养殖田鱼每亩放养尾重15~100克的冬片鱼种300~800尾,或大规格夏花鱼种1000~1200尾;如果采用套养方式,可放养冬片鱼种500尾,夏花鱼种800~1000尾,既可出产成鱼150公斤,又可培育鱼种100公斤,解决翌年鱼种供应问题。

养殖泥鳅每亩放养3~4厘米鳅种2.5万尾左右。

用3~5%有食盐水消毒10~15分钟后小心地放入稻田中。

②小龙虾。

稻田养殖小龙虾,放养方式有3种。

一是将亲虾直接放养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

一般每亩放养20~30尾/公斤的亲虾20~50公斤;二是直接从市场购买或人工捕捉小龙虾幼虾放养,一般每亩放养250~600尾/公斤的幼虾60~120公斤;三是以放养当年人工繁殖的小龙虾稚虾为主,放养时间在7~9月份,每亩放养稚虾1.5~3.5万尾。

放养时,用3%食盐水浸浴虾体3分钟左右。

③河蟹苗。

蟹种放养在直播三叶期或移栽定植7~10天后,一般亩投放规格为60~160只/kg的蟹种4~8kg。

同一块稻田选择规格一致、体质健壮的蟹种进行放养。

(4)饲料的选择与投喂。

除可利用稻田一些天然动植物饵料外,加强投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

要合理投喂鱼用颗粒饲料和米糠、麸皮等下脚料和青饲料等农家饲料,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

①稻田养鱼。

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饲量均为鱼体总重量的5%左右,具体根据天气、鱼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

前期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适量搭配农
家饲料,后期以农家饲料为主,逐步减少颗粒饲料投饲量。

②稻田养小龙虾。

一般7~9月份以投喂菜粕、麦麸、水陆草、瓜皮、蔬菜等植物性饲料为主;10~12月多投一些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6%~8%,早、晚各投喂1次,晚上投喂日饵量70%;冬季每隔3~5天投喂1次,于日落前后进行,投喂量为虾体重的1%~2%;来年4月份,逐步增加投饲量,确保小龙虾吃饱、吃好。

③稻田养河蟹。

河蟹的饲料有米糠、谷粉、浮萍、大米、稻谷,还有鱼粉、豆饼、蚯蚓、轧碎的螺蛳、动物内脏等。

一般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地点应在水沟两侧的岸边上,或投在预先设好的食台上,投喂量每天应掌握在河蟹总体重的3%~5%。

(5)种养管理。

①施肥。

种养前先施足基肥,养鱼虾蟹后,无需施追肥。

确需施氮肥的,按少量多次的原则施用。

②用药要求。

稻田养殖水稻病虫害极少发生,若要防病治虫,水位必须保持在30厘米以上,农药可选用杀虫双、稻瘟灵、叶蝉散、扑虱灵、叶枯灵、龙克菌、三环唑、井岗霉素等,且要施在叶面上或禾杆上,并严格控制施用量和执行休药期;水剂宜在下午施,粉剂在早晨施;避免使用五氯酚钠、杀灭菊酯等剧毒农药。

③日常管理。

要坚持每天巡田,保持水质清新,保证防逃设施完好,及时清除水蛇、老鼠等敌害生物。

加强水位管理,秧苗返青前,水位控制在5~10厘米,放养鱼种后,逐步提升到10~30厘米以上,特别是雨季和台风季节要加强巡田,防止漏水、漫水及田埂冲垮等事件发生。

(二)稻虾轮作模式
1.技术特点。

改单季晚稻为一季早稻一茬或两茬青虾;选择塑盘育秧和机械插秧方法,以推迟早稻插种时间,相对延长青虾养殖期;收割完早稻后要对田块进行挖沟改造方可养殖青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