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口近百年来海底地貌演变与成因

合集下载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永安段的演化过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永安段的演化过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E-mail: hgming01@ 126. com。
160
第1 期
黄光明等: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永安段的演化过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口地区,对闽江上游地区的河流地貌研究较少。分 析山间河流的地貌、变迁演化过程,认识演化的规律 和动因,不仅有助于深入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提供依据,而且对防洪、岸防工程建设、岸线资源规 划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永安盆地进 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两处特殊的地质现象: 一是 九龙溪在流至永安霞鹤时流向由南东向转北东向, 形成近 90°的转弯( 图 1) ; 二是文川溪汇入九龙溪 后,河曲异常发育。为了查明以上两个问题,笔者对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两岸进行了地质构造、岸线形 态、河岸地貌和岩性条件等进行详细调查; 认为查明 以上两个问题对认识闽江上游沙溪河地貌演化过程 及两岸护岸防洪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 55 卷 GY AND EXPLORATION
Vol. 55 No. 1 January,2019
doi: 10. 12134 / j. dzykt. 2019. 01. 016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永安段的演化过程 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黄光明1,2 ,李长安1 ,赵举兴2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河流演化 工程地质意义 永安段 九龙溪 闽江 [中图分类号]P64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 - 5331( 2019) 01 - 08
Huang Guangming,Li Chang'an,Zhao Juxing.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Yong'an section in Jiulong River of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tributary and it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2019,55( 1) : 0160 - 0167.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1)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1)

function,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e
indicate that
spectro-photometric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depth
in the water body extracting.(2)RS-Based retrieval model indicated that river had
severely during 2001—2003.
Key words:relevance,spectral value,remote sensing model of water depth,average relative
error
I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姓名)迕赶学号至QQ鱼Q昼垒Q专业自然丝理堂所呈交的论 文(论文题目:闺江工鲎王逾.丞邃暹蹙皇逦道渲变佥板)是我个人
段2001~2003年间河床下切严重。
关键字:相关性,辐亮度值,水深遥感模型,平均相对误差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测深方法的不断深入。理论上,遥感测深方法可以 迅速、准确获得大范围、同时相的水深信息,弥补传统水深测量方法的局限。但由 于不同区域水质和水体底质差别较大,加之建模式时常常遇到遥感资料和实测水深 不同步等问题,故至今尚无统一的水深遥感模式。闽江下游河道演变剧烈,但由于
年2月6日三期遥感影像分别反演研究区相同水位下的水深,水深变化可以反映河 道的演变情况。将反演得到的2001年遥感水深图与2002年遥感水深图、2002年遥 感水深图与2003年遥感水深图相减,利用密度分割法对相减后的图进行分区,分析 2001~2003年冲淤情况。结果表明,2001~2003年,竹岐至侯官河段冲刷严重。

夏季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夏季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夏季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陈剑;张宇;徐兆礼;陈佳杰【摘要】根据2008年9月在闽江口水域和2010年8月在椒江口水域的调查资料,对两个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优势种和生态适应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夏季闽江口海域和椒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区别及其组成受水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椒江口受上升流的影响出现13个暖温带种,导致椒江口(44)水域浮游动物种类数要大于闽江口(36);闽江口海域夏季主要受到台湾暖流的影响,6个优势种全部为亚热带种,椒江口有7个优势种,包括4个亚热带种和3个暖温带种;从适温性上看,闽江口和椒江口均主要以亚热带种为主,椒江口由于上升流的原因出现较多数量的暖温带种,从适盐性上看,椒江口主要以近海种为主,闽江口主要以外海种为主,这是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的主要差异;闽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到台湾暖流和沿岸流的影响,而椒江口主要受到浙江近海上升流和沿岸流的影响,通过对两个河口群落结构的比较和生态适应差异的分析,表明水团是各自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5(037)002【总页数】9页(P111-119)【关键词】闽江口;椒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类群;水团【作者】陈剑;张宇;徐兆礼;陈佳杰【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北京10086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陈剑,张宇,徐兆礼,等.夏季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J].海洋学报,2015,37(2):111—119,doi:10.3969/j.issn. 0253-4193.2015.02.012Chen Jian,Zhang Yu,Xu Zhaol i,et parison ofthe com munity structure of zooplankton between Minj iang River Estuary and Jiaoj iang River Estuary during sum mer[J].Haiyang Xuebao,2015,37(2):111—119,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12闽江是东海第二大河,流域年平均径流量603.70亿立方米[1]。

闽江口地区地下热水赋存规律

闽江口地区地下热水赋存规律

闽江口地区地下热水赋存规律郑国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3)摘要:闽江口地区(福州)地热资源丰富,依托温泉旅游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在分析闽江口地区地热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区内16处地热点的分布与地形地貌、热储岩性、地质构造、盖层、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闽江口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出露在盆地、平原(冲洪积、海积)、沟谷等地势较为平坦地带;(2)热储主要为凝灰岩类和花岗岩类两种,以凝灰岩类为主;(3)地热资源在空间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富集于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构造交汇部位,更易出露于河谷拐弯处,空间上形成北东向、北西向两条地热带;(4)地热点上覆盖层厚度越大,地热温度越高;(5)冷、热水中部分水化组分差异显著,第四系孔隙水以Mg2+、SO42-、HCO3-、F-等离子为代表,基岩裂隙水以Na+K、Cl-、SO42-、HCO3-、矿化度为代表,混合水中以pH、F-、SO42-、SiO2为代表,可将其作为地热水化学的标性组分。

在此基础上提出闽江口地区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建议,为闽江口地区寻找新的地热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闽江口地区;地下热水;赋存规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Geothermal Water Occurrence Regularity in Minjiang Estuary RegionZheng Guoming 1(1. China Geologic Survey Institute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Fujian 350013,China)Abstract:Minjiang Estuary Region(Fuzhou) is rich of geothermal resources.Hot Spring Tourism has made grea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otherm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Minjiang Estuary Region,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16 geothermal spots distribution and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lithology of geothermal reservoir, geological structure ,cover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d as follows:(1)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Minjiang Estuary Region outcrop in basins, plains, valleys relatively flat area;(2) Lithology of geothermal reservoir includes tuff and granitoid;(3) Geothermal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obviously by faults in space,Enriching in intersections of NNW and NEE tectonic,forming NE and NW geothermal bands in space;(4)The thicker of the cover,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of geothermal spot s;(5)Ther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cold and hot water of partially hydrated components,such as Mg2+、SO42-、HCO3-、F- in quaternary pore water,such as Na+K、Cl-、SO42-、HCO3-、Salinity in bedrock fissure water,such as pH、F-、SO42-、SiO2 in mixed water.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signs of geothermal water. At last,the paper puts effective suggestions to look for new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future.Keywords:minjiang estuary region; geothermal water ; occurrence regularity;0 引言闽江口地区(福州)是“中国温泉之都”之一,温泉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有“闽中温泉甲天下”之美誉。

闽江口潮滩湿地微地貌变化对重金属富集特征影响研究①

闽江口潮滩湿地微地貌变化对重金属富集特征影响研究①

闽江口潮滩湿地微地貌变化对重金属富集特征影响研究①吴永红【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7)005【总页数】4页(P797-800)【关键词】闽江口; 潮滩湿地; 微地貌; 重金属【作者】吴永红【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0 引言河口海岸地区是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地带,也是海陆交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大量颗粒物及其吸附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在此沉积,使得潮滩沉积物成为重金属最主要富集地[1-3]。

因此,河口地区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及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4]。

闽江口属强潮河口,发育水下三角洲,形成了广阔的泥质海岸(即潮滩),自陆向海划分为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

潮滩沉积环境受周期性潮水淹没的影响,使得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发生明显变化,这一变化势必会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变化及迁移转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而言,周期性潮水作用对沉积物的通气(富氧)状况产生重要影响[5],高潮滩受潮水淹没时间较短,中潮滩受潮水淹没时间稍长,而低潮滩受潮水淹没时间最长,进而由高潮滩向低潮滩,通气状况会逐渐降低,这势必会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状况及迁移转化。

本文以闽江河口典型潮滩湿地沉积物柱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潮滩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中重金属富集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对闽江口潮滩湿地生态系统保育、维护、修复及指导沿海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闽西北各水系,向东从福州注入台湾海峡,流域面积60992 km2,约占福建省总面积的一半,流域资源十分丰富。

闽江口属强潮河口,正规半日潮型,发育水下三角洲,形成了广阔的泥质海滩。

潮滩湿地受周期性潮水影响,潮沟系统比较发育,形成了典型的潮滩盐沼。

闽江口潮滩湿地是我国沿海主要湿地之一,在长期自然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湿地多样性明显,生态环境复杂,是当地主要的生态旅游资源。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本文概述《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文旨在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近岸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复杂的海底地貌形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底地貌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海底地形测量、海底沉积物分析、海底地貌分类等方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描述了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沉积物分布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文章还探讨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海底地貌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海洋开发政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主要区域聚焦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涵盖了福建沿海的所有重要海域,包括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等主要港口和海湾。

这些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对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地理数据。

其中包括了海洋地形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地形图,提供了海底地形的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海底地貌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还采用了海洋气象、水文等环境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局、海洋环境监测站等机构,为我们理解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除了上述的基础数据外,本研究还结合了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影像,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大尺度的海底地貌信息,对于识别和解析海底地貌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福州市区地貌、水文特点与防洪

福州市区地貌、水文特点与防洪

福州市区地貌、水文特点与防洪姚颂恩摘要福州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本文从研究福州市区地貌演变与闽江水文特点入手,分析了福州市区洪涝灾害与地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福州洪涝灾害的地貌成因,并提出了福州市区防洪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福州市区,地貌演变,水文特点,洪涝灾害,防洪措施0 引言福州市区包括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等共5个市辖区,地处闽江下游的福州盆地内,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流经市区南部.历史上福州凭借闽江之利,以城促港、以港兴市而成为八闽都会。

然而福州既得江之利,也屡受江之害。

据志书记载和有关资料统计,在1470一1969年的500年中,福州计发生大小洪灾163次,其中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有50次.平均3年发生一般洪涝灾害1次,10年发生1次严重的洪涝灾害。

特别是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福州“大水入城,高二丈许,南门门阙仅露一抹,如娥眉……葬无主之尸,凡以千计.”(据福建文史研究馆编《福建历史上自然灾害纪录》).解放以来,福州先后发生超危险水位的大洪水8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幸有闽江防洪堤保护,才使市区洪涝危害程度大为减轻.但随着闽江下游河道的淤积和南、北港分流比的变化,福州市区堤防工程已存在被待大洪水突破的危险,洪涝灾害仍然是福州市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心腹隐患。

1 福州市区地貌背景分析1.1 福州盆地是受构造控制的断陷盆地福州盆地是我国东南沿海较典型的断陷盆地。

从盆地外缘到盆心地势作层状降低,盆地外缘为海拔600一100 0M的山岭所环抱,形成“东鼓西旗,北莲南虎”之势(即东面鼓山,西而旗山,北面莲花峰,南面五虎山);盆心内为福州平原,平原上除零星散布的孤山残丘外,地势低平,海拔仅5m左右.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平原,在淮安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称北港(又称台江),南支称南港(又叫乌龙江).南、北港分别流经南台岛汇流马江,再折向东北流经闽安镇、亭江为琅歧岛所分隔,然后分长门、梅花两水道分别入海。

闽江口近百年来海底地貌演变与成因

闽江口近百年来海底地貌演变与成因
收稿日期: 2009 06 05 基金项目: 国家基金资助项目( 40876043) ; 福建 908 专项课题资助项目( FJ908 02 02 03) ; 福建省重大专项前期研究资助项目( 2005YZ1013) 作者简介: 陈 坚( 1970- ) , 男, 福建长汀人, 教授级高工, 博士, 从事海洋沉积与沉积动力学研究。E mail: cogeol@ vip. sina. com
84
海洋工程
第 28 卷
3结果
3. 1 海底地貌类型划分
根据水下地形等特征, 闽江河口区海底地貌可分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斜坡、水下三角洲平原和水下
岸坡( 如图 1, 受图幅范围限制, 前三角洲没有绘制在图 1 中) , 水下三角洲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浅滩和水下
河道/ 潮汐通道。
前三角洲与三角洲前缘斜坡大致以 15~ 25 m 水深为界, 自南向北该分界变深。前三角洲海底地形坡度
少的趋势, 其主要与水库建设和下游河道采沙 等活动密切相关, 泥沙供应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了河口 海底的侵蚀。
关键词: 地貌演变; 泥沙过程; 闽江口
中图分类号: TV148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water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the Minjiang Estuary in recent 100 years and its reasons
Abstract: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Minjiang Estuary in recent 100 years has been studied with tools of GIS. Results show that high depo sition happened in the first half of last century, after that deposition rate declined and erosion happened during late 1980 to end of the century. Shoals mainly develop in the south part of the estuary. The north channel outputs more fresh water and suspended sand than the south channel. Re suspension often takes place in the estuary, and along with flooding currents, the re suspended sands may be transported to the south chan nel. In the end, a combination of relatively weak runoff of the river, relatively high flooding current in the south channel, and re suspended sands from the estuary, makes the high deposition rate and form more shoals in and out of the south channel. The decline of deposition rate and erosion in the estuary is greatly due to the dam construction and dredging on river bed. Key words: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uspended sand dynamical process; the Minjiang Estuary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五、结论与展望
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的实施,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 了科学依据,为优化海洋开发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广东省应继续加强海 洋环境监测和管理,完善功能区划的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提高公众参与度,共同推进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谢谢观看
1、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江苏省政府将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加强入海河流治理、 推进海域污染防治、开展海洋垃圾治理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 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江苏省政府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包括开展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保护 和恢复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5、推进海洋环保产业发展
江苏省政府将积极推进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包括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海洋 环保技术、支持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促进海洋环保产业的 发展壮大,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十三五近岸海域”规划旨在保护和改善江苏省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 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任务和措施,江苏省政府将努力实现“十 三五”期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三、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的影 响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对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影 响。首先,海底地貌直接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对 水流、水质、生物群落等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次,海底地貌对于海 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至关重要。例如,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和开采条件与海 底地貌密切相关。
此外,海底地貌还是引发一些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如滑坡、泥石流等。针 对这些环境挑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 源、提高灾害防治能力等。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摘要】: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遥感、GIS技术,对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探讨了近20年来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机理,并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的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利用生态调控策略。

研究结果可助于揭示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演变的影响机理,为闽江河口湿地景观保护、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从植物群落、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等方面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

闽江河口湿地植物以芦苇、咸草为主,其种类最多,生物量最大,分布最广,是闽江河口湿地生物群落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鸟类区系以古北界鸟类为主要特征,鳝鱼滩、浦下洲、六十份洲鸟类多样性指数较高,而长岸洲、蝙蝠洲的鸟类多样性指数较低。

无脊椎动物呈近岸低盐、河口半咸淡水、淡水三种生态类型。

闽江河口湿地中鳝鱼滩湿地面积最大,维管束植物种类和鸟类数量最多。

2、建立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分类系统综合考虑湿地的地貌、水文、基质及地表植被覆盖类型等要素,将湿地景观按三级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划分出3级12种景观类型,其中第3级景观类型中,有沙质湿地、泥质沼泽湿地、灌丛湿地、淡水水域、芦苇潮滩湿地、高盐碱潮滩湿地、咸水水域、河口沙洲湿地等8种自然湿地景观。

利用GIS系统建立空间数据库和绘制三个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图。

3、系统研究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从景观斑块特征看,自然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最大,水域湿地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咸、淡水域湿地景观是研究区景观的基质和廊道。

自然湿地的斑块分维数相对较大,斑块形状较复杂,水田、养殖池塘等人工湿地的分维数较小,边界比较规则,自我相似性较好。

河流湿地斑块形状指数比滨海湿地大,说明河流湿地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斑块破碎化程度高。

明代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探析

明代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探析

明代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探析[内容提要]明初,朝廷实行积极的海洋政策,驻扎在大闽江口区域的卫所将士以及民间航海技术人员为确保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移至福州,福州成为专通琉球的朝贡贸易港口。

明中期后,在海禁政策的高压下,民间海洋发展转向为反体制的走私贸易。

月港开放后,大闽江口区域又逐渐成为福建对日本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心与对日本长崎的移民中心。

[关键词]海洋发展;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海商所谓大闽江口区域,是指北起连江。

南至福清,包括福州府城以及闽县、侯官、长乐等沿海县份在内的沿海区域。

所谓海洋发展,“它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还包括向海洋用力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等社会系统及其运作所结成的种种关系,以至海洋政策、理论、战略、观念、心理等人文素质,由此构成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人文三个层面。

”①海洋发展的主体是指向海洋用力并从事海洋活动的社会群体,它包括官方以及民间的各种海上力量(诸如造船力量、港口力量、海上武装力量、海商力量、海盗力量等等)以及海上活动等。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尚缺乏专门研究,本人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基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空前壮举,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海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这一过程中,驻扎在大闽江口区域的左、中、右卫与镇东卫的将士,以及沿海民众也积极参加了这一彪炳史册的官方海洋活动,并为国家海洋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造船基地。

明初,福建都指挥使司于府城左、右、中三个卫,各兴建了一个造船厂,为沿海各卫所、水寨建造战船。

据史载,“烽火门等五水寨造船厂,在府城东南河口,旧福州三卫,各置一厂,左卫厂在庙前,中卫厂在象桥,右卫厂即今所。

景泰间,镇守监丞戴细保议并于此,每岁选委指挥一员,提督修造各水寨备倭舟船。

”②真‘防海之舟,曰官蚣,曰快船,曰哨船,委指挥一员造之。

三卫旧各有厂。

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地貌变化特征及关系模式

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地貌变化特征及关系模式

2014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4,No.1第34卷第1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Feb.,2014DOI:10.3724/SP.J.1140.2014.01045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地貌变化特征及关系模式刘建辉,蔡锋,戚洪帅,雷刚,苏贤泽(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摘要:通过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对福建沿岸25个主要沙丘岸段的调查,以及代表性海滩-沙丘地貌系统地形变化的重复观测,针对福建海岸海滩类型和前缘沙丘地貌组合,从海滩动力地貌特征、沙丘形态及其变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滩-沙丘地貌体系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海滩动力地貌与沙丘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式。

结果为:(1)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地貌变化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①海滩稳定-沙丘变化型;②海滩侵蚀-沙丘稳定型;③海滩侵蚀-沙丘后退型。

(2)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动力地貌关系可以归纳为6种基本模式,主要表现为完全耗散型、过渡型和低潮阶地型3种海滩地貌与沙丘规模和形态的对应关系,海滩的沉积状态与海滩-沙丘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动力地貌关系模式。

关键词:海滩-沙丘系统;海滩动力地貌;地貌变化;福建海岸中图分类号:P7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4)01-0045-12 海滩和海岸沙丘是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形态响应十分敏感的动态地貌系统,在波浪、海流和风能等多种动力的复杂作用下地貌形态时空变化频繁,尤其海岸沙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深受海、陆、气三相交互作用的影响[1]。

海洋动力作用为主的海滩与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海岸沙丘长期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地貌系统,直至20世纪80年代,海岸学者才发现海滩与海岸沙丘两个系统间由复杂的反馈机制所控制的沉积物相互交换对整个海滨与海岸沙丘演化有重要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复合动力地貌系统,该复合系统中存在着系统形态与过程的相互作用与响应[2]。

福建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线状沉积沙体特征

福建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线状沉积沙体特征

福建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线状沉积沙体特征许艳;蔡锋;卢惠泉;吴承强;郑勇玲;鲍晶晶【摘要】福建沿海强潮河口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均发育有一定规模的线状沉积沙体,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此类沙体特征进行研究,初步认为其为潮流沙脊。

结果表明:在平面分布上,闽江口外潮流沙脊走向近SW-NE向,沙脊局部连片;九龙江口外沙脊走向近 ENE-WSW向,沙脊末端有分叉现象。

分析现代海洋环境作用并结合沙脊规模、水深和河口相对关系的研究显示,沙脊主体规模基本稳定,现代水动力仅对沙脊表面有改造作用。

在潮流、波浪和近岸余流的共同作用下沙脊脊顶部略显平滑,两翼坡度较缓,其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古河口砂质浅滩砂为主,沉积主体为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近岸河口环境的古水下三角洲遭受潮流侵蚀而成。

%A certain scale of linear submarine sands which are referred to as tidal sand ridges occurs off the Minjiang Estuary and the Jiulongjiang Estuary in Fujia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by multi-beam acoustic sounding ,sub-bottom profile as well as sediment grain sizes analysis ,we studied the features of the tidal sand rid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 ridges off the Minjiang Estuary are oriented NE -SW ,and some of them are connected .The sand ridges off the Jiulongjiang Estuary are oriented ENE -WSW ,and some appear to diverge o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marin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affects ,and the relation among the ridges scale ,depth and relative distance to the estuary ,the main body of the sand ridges is basically steady .They have been reformed by the recent hydrodynamics as evidenced by similar sand waves on both sides of flanks .The interaction byrecent tid-al current ,wave and residual current leads to a relatively smooth surface on top and both flanks of the sand ridges . It's indicated that the tidal sands primarily originated from estuarine coarse sandy shoals on the paleo-channel sys-tem and were subsequently modified into the linear forms during the period of Holocene transgression when sea-level rise w as decelerated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10页(P142-151)【关键词】潮流沙脊;地貌特征;闽江口外;九龙江口外【作者】许艳;蔡锋;卢惠泉;吴承强;郑勇玲;鲍晶晶【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福建平潭350400;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81 引言全新世海侵时期,欧洲北海、美国、中国沿海等陆架受潮流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种类型的潮成地貌[1—3],具体表现为沙脊、沙席、浅滩、沙波和冲刷槽等形态。

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海洋工程的联动效应

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海洋工程的联动效应

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地貌特征及其与海洋工程的联动效应曹超; 蔡锋; 郑勇玲; 卢惠泉; 吴承强; 鲍晶晶; 刘春庚; 李永保【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9(036)010【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海底地貌单元; 海底地质灾害; 灾害性地貌; 沉积环境; 海洋工程【作者】曹超; 蔡锋; 郑勇玲; 卢惠泉; 吴承强; 鲍晶晶; 刘春庚; 李永保【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27; P750 引言海底流体活动是极其普遍的海岸带地质现象。

流体向海底快速冲刷或缓慢渗漏的过程通常会剥蚀海底沉积物,形成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凹坑,即麻坑[1-4]。

作为海底流体溢出的标志性遗迹地貌,麻坑在赤道西非陆坡、白令海、北海、加拿大西部陆架、墨西哥湾、黑海和中国近海等海域发育[2,5],可指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和潜在地质灾害,其活动还会增大滑坡等海底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海洋油气钻探和海底管缆铺设等工程建设造成安全隐患[1,4-5]。

因此,海底麻坑成为海洋地质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

本研究梳理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类型和成因,结合近年来海洋工程建设状况,分析海洋工程与灾害性地貌的联动效应,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防范海底地质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支撑。

1 研究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福建省近海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拉张-再挤压过程和海平面多次波动的影响,加上局部地块的不均匀升降,致使海底地形和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沉积物类型纷繁交错: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形成堆积浅滩、水下三角洲和水下阶地等堆积地貌;构造断裂切穿大陆架基底,并由水动力进一步冲刷和侵蚀形成海底峡谷、凹槽和海釜等侵蚀地貌;全新世海侵和海平面震荡形成水下沙坝、潟湖和盐沼等滨海地貌。

此外,受山溪性河流近源输入和长江物质远程输送的影响,海底沉积物呈北泥和南沙以及海泥和陆沙的分布格局[6]。

闽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闽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第3 5卷
( 2 ) 广 温 广 盐 种 :由于 该 类 群 适 应 的盐 度
8 0

和 温度较 广 ,其 也 为该海 区的常见种 ,主 要种类 有 :中肋 骨 条 藻 ( S k e l e t o n e m a c o s t a t u m) 、冕 孢 角毛藻 ( C h a e t o c e r o s s u b s e c u n d u s ) 、辐 射 圆 筛 藻
( 1 )J a c c a r d( 1 9 0 8 )相 似 系数 J , =c /( a+
b —c ) ,a 、b为两 不 同 季 节 浮 游 植 物 种 类 数 ,c
状 况 ,本文根 据 2 0 0 9年 春 季 和秋 季 对 闽江 口海 域 的生 态调查 结果 ,分 析 了浮 游植 物群落 的种 群 结构 和数量 分布及 其环 境 因素 的影 响 ,从而 为保
次优势种有 3种 ,分别 为中肋骨条藻 、旋链角毛藻和柔弱角 毛藻 ;秋 季航次优势种 也是 3种 ,分别 为中肋 骨条藻 、细弱 圆筛藻 和琼 氏圆筛 藻。浮游植物 细胞密度 范围为 1 . 5 6×1 0 ~ 7 . 4 3×1 0 c e l  ̄L ,春季 高于秋 季 。春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 与水 温呈显著正相关关 系 ,与叶绿素 a 浓 度呈极显著 正相关关 系;秋 季浮游植 物细胞密度 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 系 ,与溶解无机氮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 落结构 ;季节变化 ;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中图分类号 :Q 9 4 8 文献标识 码 :A
为两 不 同季 节 的共有 种类数 。
( 2 ) 浮游植 物 优 势种 根 据 每 个 种 的优 势 度

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

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

第50卷 第1期 海 洋 与 湖 沼Vol.50, No.1 2019年1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Jan., 2019*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908-01-QC20号。

刘阿成,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E-mail: lac2004@ 收稿日期: 2018-04-10, 收修改稿日期: 2018-08-15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刘阿成1, 2, 3 唐建忠1, 2 吴 巍1, 2 张 杰1, 2(1.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 200137; 2. 国家海洋局 东海海洋调查勘察中心上海 200137; 3. 国家海洋局 东海信息中心 上海 200136)摘要 为了查明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地层特征, 进行了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调查, 穿透的沉积物厚度最大约90m, 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 自上向下为U1—U6。

U1为全新世(海洋同位素阶段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1期)海相沉积单元, U3为MIS 3期的滨浅海—河口相, U5为MIS 5期的滨浅海与河流交互相, 在MIS 5.2和5.4亚期海平面下降超过15m, 发育了河流沉积; U2和U4分别为MIS 2和MIS 4期的河流充填相, 而U6为MIS 6期的陆相沉积单元。

根据地震层序关系研究了埋藏古河道的断面和分布特征、发育年代、演变及原因等。

在全新世初期(11.5ka BP)之前, 古闽江呈SE 向经研究区南部和海坛岛东面流入东海(台湾海峡北口), 随着研究区上游地势不断淤高, 在11.5ka BP 之后发育了NE 向经北部向海到达西引岛附近的古河流, 至约9.2ka BP 海平面上升到约-30m 高度时, 全部河流消失于海面之下, 闽江最后一次退出研究区。

在闽江口东面, 埋藏古丘陵的中南部高于现海面下50m(-50m), 受其阻挡未能发育向东直接入海的闽江古河道。

福州市区地貌、水文特点与防洪

福州市区地貌、水文特点与防洪

福州市区地貌、水文特点与防洪姚颂恩摘要福州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本文从研究福州市区地貌演变与闽江水文特点入手,分析了福州市区洪涝灾害与地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福州洪涝灾害的地貌成因,并提出了福州市区防洪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福州市区,地貌演变,水文特点,洪涝灾害,防洪措施0 引言福州市区包括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等共5个市辖区,地处闽江下游的福州盆地内,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流经市区南部.历史上福州凭借闽江之利,以城促港、以港兴市而成为八闽都会。

然而福州既得江之利,也屡受江之害。

据志书记载和有关资料统计,在1470一1969年的500年中,福州计发生大小洪灾163次,其中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有50次.平均3年发生一般洪涝灾害1次,10年发生1次严重的洪涝灾害。

特别是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福州“大水入城,高二丈许,南门门阙仅露一抹,如娥眉……葬无主之尸,凡以千计.”(据福建文史研究馆编《福建历史上自然灾害纪录》).解放以来,福州先后发生超危险水位的大洪水8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幸有闽江防洪堤保护,才使市区洪涝危害程度大为减轻.但随着闽江下游河道的淤积和南、北港分流比的变化,福州市区堤防工程已存在被待大洪水突破的危险,洪涝灾害仍然是福州市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心腹隐患。

1 福州市区地貌背景分析1.1 福州盆地是受构造控制的断陷盆地福州盆地是我国东南沿海较典型的断陷盆地。

从盆地外缘到盆心地势作层状降低,盆地外缘为海拔600一100 0M的山岭所环抱,形成“东鼓西旗,北莲南虎”之势(即东面鼓山,西而旗山,北面莲花峰,南面五虎山);盆心内为福州平原,平原上除零星散布的孤山残丘外,地势低平,海拔仅5m左右.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平原,在淮安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称北港(又称台江),南支称南港(又叫乌龙江).南、北港分别流经南台岛汇流马江,再折向东北流经闽安镇、亭江为琅歧岛所分隔,然后分长门、梅花两水道分别入海。

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编号:100223682(2004)0120013208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周建军,陈 刚,胡 成,陈华丽(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比之传统的调查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岸线解译具有范围大、多时段、省时、省力以及快速等优点。

根据多时相TM 遥感数据,对闽江河口地区岸线进行解译,结合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和2001年海图,分析了河口地区河道演变情况。

对河流岸线和浅滩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闽江口南部水道多呈淤积状态,北边水道则为弱侵蚀型岸线;南部水下浅滩有新发育,原有的浅滩面积有很大的扩展,北边水道变化较小;文章最后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闽江;遥感;河道演变;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V 148 文献标识码:A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河口为山溪性强潮河口,水动力条件复杂,水下地形变化多样,泥沙堆积作用强烈,汊道甚多,径流经梅花水道、川石水道、乌渚水道和熨图1 闽江口形势图斗水道入海,水流悬沙含量很高,浅滩发育,对福州泄洪、排涝、以及福州的经济建设和规划以及福州港的通航等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因此,对闽江口进行开发整治研究势在必行。

近年来一些学者结合闽江航道整治工程,对闽江河口的沉积地貌特征、水文泥沙特征与拦门沙成因、盐淡水混合以及闽江口沉积结构与沉积作用[1]等进行了研究,但很少研究闽江口的岸线变迁。

由于海岸线变化速度快,难以用传统、常规的调查方法对其进行及时、充分的监测与研究。

应用多时相、多精度的卫星遥感数据监收稿日期:2003209226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科学基金项目——福建沿海及重要经济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2003]07204)作者简介:周建军(1977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及其遥感应用研究。

(责任编辑:杜素兰)第23卷第1期海 岸 工 程2004年3月测海岸线的变化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2~4],本文利用1986年和2001年遥感图像并结合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以及2001年海图研究了闽江口岸线变迁,为闽江口治理开发规划与工程实施、滩涂资源合理开发、航道开发与治理等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净淤积 净淤 积速率 厚度/ m / ( 108m3#a- 1)
1913~ 1950
3. 67
0. 97
3. 35
1. 56
1. 10
0. 62
2. 70
0. 55
0. 073
1950~ 1975
2. 78
1. 17
2. 93
1. 69
0. 95
0. 69
1. 61
0. 35
0. 064
1975~ 1986
表 1 闽江口海底冲淤特征表
Tab. 1 Accre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in Minjiang River Estuary
时段
淤积量 / 108m3
冲刷量 / 108m3
淤积面积 冲刷面积 平均淤积 平均冲刷 净淤积量
/ 108m2
/ 108m2
厚度/ m 厚度/ m
/ 108m3
摘 要: 运用 GIS 工具研究了闽江口近百年来地貌演 变的特 征。20 世纪上 半叶, 闽江口 表现为 较强的 淤积, 此后淤 积速率 逐
渐降低, 1980 年代后期到 20 世纪末河口区以侵蚀 为主, 河口浅滩主要 发育在河口 区南部。闽江 口南、北支河道 具有不同的 泥
沙输送特征, 基本可概括为 北出南积 , 既北支河道向海输送大部分径流和泥 沙, 泥 沙沉积在河 口及三角 洲前缘地区, 河口 区
( Lab of the Coastal and Ocean Environmental Geology, The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 O A,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Minjiang Estuary in recent 100 years has been studied with tools of GIS. Results show that high depo sition happened in the first half of last century, after that deposition rate declined and erosion happened during late 1980 to end of the century. Shoals mainly develop in the south part of the estuary. The north channel outputs more fresh water and suspended sand than the south channel. Re suspension often takes place in the estuary, and along with flooding currents, the re suspended sands may be transported to the south chan nel. In the end, a combination of relatively weak runoff of the river, relatively high flooding current in the south channel, and re suspended sands from the estuary, makes the high deposition rate and form more shoals in and out of the south channel. The decline of deposition rate and erosion in the estuary is greatly due to the dam construction and dredging on river bed. Key words: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uspended sand dynamical process; the Minjiang Estuary
第 2期
陈 坚, 等: 闽江口近百年来海底地貌演变与成因
83
前人针对闽江河口地貌演变的研究, 在时间尺度和定量化方面上存在不足。利用 GIS 工具, 提取自 1913 年以来 10~ 40 a 时间尺度地貌定量化特征, 并从径流输沙、河口水沙特征、人类活动等角度探讨河口地貌演 变原因, 提出河口区百年来地貌演化模式。
于 2007 年 5 月 1~ 2 日在闽江口开展四个站的 26 小时同步水文泥沙观测, 期间恰逢天文大潮, 天气良 好, 海况 1- 2 级, 海浪小, 观测站位见图 1。用配备浊度计的 CTD( SAIV A/ S 公司 SD204 型 CTD, Seabird 公司 9/ 17 型 CTD) 获取剖面浊度数据; 用采水器采集水样, 真空抽滤法将悬沙过滤在孔径 0. 45 m 的醋酸纤维滤 膜, 干燥称量得到悬沙浓度. 使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RDI 公司的 ADCP, 频率 600 kHz; NORTEC 公司的 AWAC, 频率 600 kHz) 连续观测流速。观测过程中浊度数据每隔一小时采集, 水样每隔两小时采集, 并利用蚌 式抓斗在涨急、涨憩、落急、落憩时刻采集四个站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沉积物粒度组成。
第 28 卷第 2 期 2010 年 5 月 文章编号: 1005 9865( 2010) 02 0082 08
海洋工程 THE OCEAN ENGINEERING
Vol. 28 No. 2 May 2010
闽江口近百年来海底地貌演变与成因
陈 坚, 余兴光, 李东义, 赖志坤, 徐晓晖, 黄财宾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岸与海洋地质环境开放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005)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water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the Minjiang Estuary in recent 100 years and its reasons
CHEN Jian, YU Xing guang, LI Dong yi, LAI Zhi kun, XU Xiao hui, HUANG Cai bin
闽江是福建最大的河流, 流量居全国第三[ 1] 。闽江口水文泥沙条件复杂, 河口水下地形地貌变化多样, 滩槽的快速迁移等对福州港通航、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等造成影响, 研究其地貌演变规律及其成因有较大 意义。
前人针对闽江口地貌、水文泥沙特征研究做了较多的工作。如探讨了三角洲地貌组成与成因、晚更新世 以来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河口沉积物分布规律和沉积作用、河口动力沉积特征、河道演变、北支河道水文泥 沙特征[ 2 11] ; 二维潮流数值模型[ 12] ; 利用遥感数据研究闽江口悬浮泥沙动态与分区、悬浮物浓度分布、悬沙 扩散特征与原因、湿地动态变化[ 13 16] 。
1. 67
1. 03
2. 61
1. 91
0. 64
0. 54
0. 64
0. 14
0. 058
1986~ 1999
1. 24
1. 46
2. 10
2. 43
0. 59
0. 60 - 0. 22 - 0. 05 - 0. 017
1999~ 一般不超过 0. 7/ 1 000, 略向东倾斜; 三角洲前缘斜坡坡度一般大于 1. 5/ 1 000, 可超过 3/ 1 000。三角洲前
缘斜坡与水下三角洲平原一般以 0~ 2 m 等深线为界, 部分可更深, 水下三角洲平原地形坡度明显小于三角
洲前缘斜坡, 受水下河道的影响, 地形起伏。水下河道/ 潮汐通道主要位于川石水道、梅花水道、乌猪水道、熨
斗水道, 是径流与涨潮流的主要通道, 其中的前者发育最为显著, 一直向东延伸到 7 m 左右的水深附近。
3. 2 海底地貌演变特征
3. 2. 1 岸线变化
1913~ 2005 年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 乌猪水道变
窄, 弯曲程度减小; 梅花水道中的雁行洲、三分洲面积
扩大, 加上围堤与琅岐岛合并, 过水断面大大变窄; 琅
岐岛东岸向海淤积了约 700 m; 梅花镇东侧岸线向海
淤积了 1 200 多米, 但 1986 年以后淤积减弱( 见图 2) 。
3. 2. 2 海底冲淤变化
海底冲淤变化统计特征如表 1。总的来说, 1986~
1999 年间河 口整体呈 冲刷状 态, 其 余年份呈 淤积状
态; 自 1913 到 1999 年, 各时期淤积量和淤积速率不断
图 1 研究区域地貌、观测站 位与流量计算断面位置示意 Fig . 1 Underwater morphology, location of observation stations and sections for flow calculation
2 研究方法
收集了 1913、1950、1975、1986、1999 和 2005 年六个时期未折叠的纸质海图, 扫描后用 ArcGIS 的 ArcScan 模块功能配准图像并数字化海岸线、水深点, 用克立格法网格化水深数据, 形成海底数字高程模型。各海图 的投影系统和水深基面有差别, 参照汪家君[ 18] 的方法做了坐标转换和深度基准面的转换, 其中坐标采用测 图控制点法转换, 即在每幅海图上选取了四个控制点, 以其经纬度差值作为平面坐标改正数, 对比后精度可 达到 0. 001 5∀; 以海图上相同验潮站的平均海面差作为基准面改正数。
84
海洋工程
第 28 卷
3结果
3. 1 海底地貌类型划分
根据水下地形等特征, 闽江河口区海底地貌可分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斜坡、水下三角洲平原和水下
岸坡( 如图 1, 受图幅范围限制, 前三角洲没有绘制在图 1 中) , 水下三角洲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浅滩和水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