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特点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
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
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
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
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
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着名贡茶。
“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
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
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
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
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浅论清朝茶文化特征
浅论清朝茶文化特征作者:李飞邓薇赵佩蓓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2年第6期李飞,邓薇赵佩蓓(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清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其茶文化不仅具有继承和发扬前代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特征。
清代茶文化较之前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茶叶的栽培和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使得茶叶的种类繁多,而且清代的品饮方法也得到创新,新的饮茶器具也不断涌现。
而且茶馆作为一种平民活动的场所,发展之快,使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文人茶文化占主导地位向平民饮茶文化转变并成为最终的主流。
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清朝茶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清朝;茶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0-0162-03一、中国的茶文化及其历史发展中国的茶文化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至博大精深,从其起源到现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延伸,内涵也得到不断的丰富。
然而茶文化发展到清代,则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
[1] 101清代茶文化虽然沿袭和传承了前代的茶文化道路,但也有自己的发展和特征。
什么是茶文化?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茶文化是一种集发现、种植和利用茶作为食品、饮品、礼品、贡品和祭品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的统称。
[2] 3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人们所食的茶、饮的茶以及习俗等都是有不同之处的。
因此,茶文化具有社会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传播性以及区域性的特点。
[5] 205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茶文化也不例外。
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娱乐、宣传教育、社会传承、商品价值等功能。
[2]6-7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和研究的价值,也是值得人们传承和不断发展发扬的。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这个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气息。
简评明清中国茶文化
2016年第2期时至今日,有关茶文化的定义可说是众说纷纭,有关茶文化研究的专著也可谓是数不胜数,本刊主编施由明先生的新著《明清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既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明清茶文化著作,也可以称之为一项从茶文化窥探明清社会历史的研究,在茶文化研究领域可说是独辟蹊径之作,有值得介绍的必要。
一《明清中国茶文化》全书35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八章。
“绪论”中,作者指出,中国茶文化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分支文化交织、渗透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讨论“明清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作者主要分析了明人留下的大量有关茶史文献,以及清人在汇编茶书方面的成绩,实际也就指出了对明清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探索的必要性。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八个章节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的内容,每章分别就明代文人、清代文人、明代皇室贵族以及清代皇室贵族的相关茶事活动作出论述,实际上就是将两组类似人物两两对举,恰恰也是明清两朝茶文化的对比。
其中第一章“明代文人:创造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精彩篇章”,作者首先分析了明前期朝廷所实行的高压政策对文人生活的影响,那就是多数循规蹈矩,表现在茶事方面就是少群体性,真正对茶文化产生影响的恰恰是出身皇室的贵族文人朱权。
接下来作者则用较为丰富的篇幅着重对明代中后期文人的适情适性以及他们对茶文化创造、在茶文化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
作者从政治高压的松懈、科举仕途的狭窄以及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趋使刺激对明代中后期文人适情适性性格的形成中的作用,而文人适情适性的性格恰恰有利于他们对茶文化进行自我塑造,品茶也就往往与艺术鉴赏、游山玩水、闲情适性相和。
作者还指出,明人在以茶为媒的适情适性的生活态度中所形成的茶文化,使得明代在中国茶学史上、明代文人茶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重要贡献,明代的茶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一定贡献,第二章是“清代文人:整理历代茶文化文献”。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
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第一篇: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
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明清时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应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不得不提一提元代,虽然元代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
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
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
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是其一。
一、明代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
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唐宋明清茶叶的发展及品饮方式
章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鎏金银镡子
鎏金银茶托
系链银头箸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章 Nhomakorabea宋代点茶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 饼茶碾碎成粉末,置碗中,以沸水冲点入碗,。注水时,一手执茶瓶, 一手抓特制的茶筅,不断搅动茶汤,使茶汤成乳液状,表面泛起白色泡 沫,水乳交融,渐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即可。 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汤 水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 称为“咬盏”。
章
明代茶文化
(二)饮茶方式的转变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茶谱》 《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 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 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朱权(1378—1448年) 明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1)茶—— “有裨于修养之道”的一种方式。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3)清饮之风
茶唐 宋
明
艺清 茶 文 化
章
七字诗 茶(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代煮茶
唐人直接将茶置釜中煎煮,通过煮茶、 救沸、育华产生饽沫以观其形态变化。通 常要经过三个步骤。
清饮之风。
主张保持茶叶本身的色、香、味以“遂其自然之性”。 创造了自饮茶以来所未有的“茶灶”。茶灶以藤包扎, 后改用竹包。惠山竹炉又称“苦节君”,表示逆境守节 的意思。 朱权在茶具上多有省俭,黜金银不用而代之以竹、木、 石等物,使茶又回到了清俭的轨道上来。
中国明清的茶艺文化教案
中国明清的茶艺文化教案导语:茶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明清时期,茶艺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通过介绍明清时期的茶艺文化,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并提供一个茶艺文化教案,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茶艺文化。
第一部分:明清时期的茶艺文化在明清时期,茶艺文化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传承。
下面将从茶的种类、茶具的使用和茶道的礼仪等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茶艺文化。
1. 茶的种类明清时期,中国茶叶的种类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外,明代还出现了蒸青茶和砖茶等新品种,清代则发展出了普洱茶和铁观音等知名茶叶。
这些茶叶的种类和品质不仅丰富了茶的选择,也为茶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2. 茶具的使用明清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茶壶、茶盅、茶碟等茶具的设计和制作都追求精美和实用性,并且代表着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而不同种类的茶具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例如功夫茶壶适合冲泡绿茶,紫砂壶适合砖茶等,这些茶具的使用对于体现茶叶的特点和提升茶艺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茶道的礼仪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更加精致和讲究。
茶道的礼仪主要包括准备、煮茶、品茶和赏茶等环节。
明清时期,茶道礼仪主要以热茶礼、点茶礼为主,注重礼仪的讲究和智慧的表达。
通过茶道的礼仪,人们可以体验到茶的香气和滋味,同时也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第二部分:茶艺文化教案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茶艺文化,以下是一个茶艺文化教案的简要内容。
教案分为三个环节:茶的种类介绍、茶具的使用演示和茶道礼仪体验。
1. 茶的种类介绍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叶,包括绿茶、红茶、蒸青茶、砖茶等,并简要介绍每种茶叶的特点和做法。
2. 茶具的使用演示以茶壶和茶盅为例,通过演示展示茶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水温的控制、茶叶的放置和冲泡等。
3. 茶道礼仪体验在指导下,让学生们体验一次简单的茶道礼仪,包括准备、煮茶、品茶和赏茶等环节。
简述茶文化的特点
简述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
茶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结合:茶文化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
茶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茶叶、茶具、茶艺等,精神层面则包括茶道、茶德、茶俗等。
茶文化通过物质载体来传达精神内涵,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地域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茶叶产地和茶文化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俗、气候等方面的特点。
雅俗共赏:茶文化具有高雅的一面,也有通俗的一面。
茶道、茶艺等茶文化活动,往往与诗词、书画、音乐等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展现出高雅的品味。
同时,茶文化也深入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表现出通俗的一面。
国际影响:中国的茶文化对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当地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也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以上是茶文化的特点的一些主要方面,这些特点使得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中国茶文化的特性茶文化源起于神农时代,历史的发展中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具有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特性,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特性一、中国茶文化具有社会性饮茶是人类一种美好的物质享受与为精神陶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层面.刘贞亮茶之“十德”反映了古代对茶的社会功能的认识。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二、中国茶文化具有广泛性茶文化是一种范围广泛、雅俗共赏、受者众多的大众文化。
三、中国茶文化具有民族性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属于农耕文化或草原文化的民族,几乎都有饮茶的习惯。
并在长期的生活中,每个民族都形成各自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
如藏族-酥油茶“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客家擂茶—三生汤生茶生米仁生姜,纳西族—龙虎斗茶加白酒,武夷山-三道茶。
中国茶文化的特性四、中国茶文化具有区域性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风情的影响,中华茶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如福建广东台湾啜乌龙,南方人喜欢饮绿茶(品龙井),北方人崇尚花茶(喝大碗茶,饮花茶),边疆地区饮砖茶。
饮茶方式有清饮、调饮,如欧美和大洋洲国家钟情加有奶、糖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的人喝加有薄荷或柠檬的绿茶。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
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明清时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应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不得不提一提元代,虽然元代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
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
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
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是其一。
一、明代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
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
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溯流的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逐渐走上了繁荣之路。
明清饮茶文化及特色
明清喝茶文化及特点茶类的新发展宋元期间,除贡茶仍旧采纳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获得了较宽泛的普及。
但明朝早期,贡茶仍旧采纳福建的团饼,此后,明太祖朱元璋以为,纳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命令罢造“龙团”,改良芽茶。
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约束,促使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明朝茶业在技术改革、各样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众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
生产加工技术的不停完美据相关资料显示,明清期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犹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
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之外,还采纳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生殖技术。
别的,在清朝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秀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纳了压条生殖的方法。
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期间在耕种施肥,栽种要求上更为精美,在克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别的,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征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
从制茶技术看,元朝《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好,但尚大略,明朝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渐渐超出了蒸青方法。
品类的多样化因为工艺技术的改良,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众多。
宋朝时的著名散茶寥寥可数,文件中说起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
可是,到了明朝,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 97 种之多,绝大部分属散茶。
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余茶类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包含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
青茶,也称乌龙茶,是明清时第一创办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
红茶首创年月和青茶同样,也无从查考,从现存的文件来看,其名最初见之于明朝中叶的《多能鄙事》一书。
到了清朝此后,随茶叶外贸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
在福建地域,还形成了时间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幽香等很多名品。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浅谈中国茶文化的论文3浅谈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摘要:明清时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茶文化海外交流的兴盛时期,对东西各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与思想基础。
本文首先从茶学研究及文化特色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而后概括了该时期茶文化在东西各国传播发展的情况,最后则归纳了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指出各国茶文化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都有其共性与特性,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特点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
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
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明清时期的茶文化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
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如何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1.传说时期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形成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朝齐世祖下令祭品只用蔬菜、干果、茶。
文人学士力纠奢华之风,恢复勤俭社会风气。
以茶养廉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丝绸之路使茶传播到国外:陆路、海路。
该时期巴蜀之地成为中国茶叶的摇篮。
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句反映成都一带,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茶具﹔后一句反映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这样的专门茶叶市场。
3.兴盛时期:唐代陆羽《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佛教兴盛,禅茶一味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茶马古道茶叶种植面积大大提高,茶市交易繁荣中国茶道传向日本、高丽及东南亚各国4.鼎盛时期:宋代①茶叶种植面积比唐扩大2~3倍,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②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具讲究。
③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宋徽宗等著名茶人。
④北方气候转寒,茶叶经济中心由长江中下游南移至闽南、闽北、岭南一带。
政府设立专门的茶榷管理市场,茶商业活动更加繁荣。
⑤宋代制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
5.成熟时期:明清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为散茶,烹煮茶道发展为泡茶道。
明清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
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中国茶》、《航海与旅行记》。
16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
浅谈明清时期信阳茶文化
浅谈明清时期信阳茶文化作者:张倩倩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茶,作为中华国粹,有“国饮”之号。
其发于神农,文于周公,饮于两晋,兴于唐宋,明清成为蓬勃鼎盛时期。
从信阳茶制作工艺与饮茶风尚等各方面的革新与进步来看,都不可磨灭信阳茶的地位所在。
关键词:茶;明清;信阳毛尖中国茶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其中的“荼”即“茶”。
从神农氏发现并开始将茶用作药材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信阳“产茶甚古”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固始县白狮子地十四号楚墓发掘出革质树叶,经鉴定为战国中晚期的茶叶。
所以,信阳茶叶的起源应不晚于2300年前。
陆羽《茶经》载:“淮南茶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右下。
”其认为淮南茶中光州、义阳郡的茶质最好,这与《唐书·地理志》“义阳土贡品有茶”吻合。
至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予信阳茶极高的评价:“淮南茶,信阳第一”沈括《梦溪笔谈》云光山、商城、子安三个茶场年产茶百万斤,茶风盛行至“民不可一日无茶。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清时期,信阳茶在六安瓜片和西湖龙井的模仿与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形成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信阳毛尖茶。
信阳茶文化源远流长,制作工艺别具匠心。
唐为蒸青饼茶,宋主团茶,散茶少许,元承宋,但以散茶、末茶为主,团饼茶甚少。
明代散茶普及,炒青绿茶几乎占统治地位。
洪武年间,朱元璋首开废团饼茶入贡的先河:“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
”“散茶有太湖、龙汉、次号、末号出淮南。
”自明代,信阳茶开始揉条,通过实践,人们发现炒青法不仅保持茶叶自然本色,还能更好地激发出茶的真香真味。
因此,制茶生产工艺变蒸青为炒青,这也促成茶品种的多样化,如信阳茶以“本山茶”、“小把茶”扬名于世。
清代,信阳茶制茶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明代散茶、片茶的基础上,融合龙井的手工理条技术和六安小把炒茶方法并革新改良,经此法出来的工艺茶色泽翠绿,满毫匀齐。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一起来看看。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⑴茶类的新发展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
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
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⑵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
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繁殖技术。
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此外,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从制茶技术看,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⑶品类的多样化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
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
但是,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
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它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茶文化-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 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茶谱》——朱权。《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 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 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 朱权(1378—1448年) 明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 文震亨《长物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 又无熟汤气。” • 冯可宾《岕茶笺 》:“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 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 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 紫砂壶适应了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对茶、水、 器、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增加了惟美审美心理。 – 茶与茶具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茶与茶具外在物质上 的紧密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相互关联。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三、清代茶文化
清代茶文化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 茶文化的开始。 • 清还沿袭着明代茶文化。规模宏大的宫廷茶 宴更是显现了皇家饮茶的庄严和气派,为历 代所不及。 • 清代茶文化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茶在民间的 普及,成为民间礼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 清代虽然传统茶文化日趋衰落,但是,清代 醉心于茶的人们仍然坚守着茶饮精神
• 胡文焕《茶歌》中也有“岂但自解宿酒酲,要使苍生 尽苏息”这样的句子。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2)明人对饮茶的氛围与意境也讲求雅。这主 要表现在对茶舍、茶具、茶人以及情绪的要 求上。 • 田艺蘅《煮泉小品》专有“宜茶”一章,还 对饮茶环境及茶人做了规定:
– 茶如佳人,此论虽妙,但恐不宜山林间耳。……若 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自然仙风道骨,不浼 烟霞可也。必若桃脸柳腰,宜亟屏之销金帐中,无 俗我泉石。
清代茶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清代茶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一、清代茶文化发展广度上的新变化从1644年入关到民国建立,清王朝统治中国300多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以及相对长期稳定的社会生产环境,对清文化发展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清代中国茶饮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发展。
1.在饮茶地域分布上,茶文化在清代边远少数民族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早在唐代,江南茶饮习俗就已经开始向北方少数民族传播,而在清代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
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可谓详细记述了清代我国疆域范围内满族、蒙古族、藏族、哈沙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清代,茶饮文化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虽然饮茶方式有所不同,但总体喜饮水准已不逊于江南及中原汉族地区。
2.在饮茶阶层分布上,茶文化已广泛地渗透于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由饮茶而起的文化现象,早期萦绕于文人墨客,随后向上推至皇室贵族,历经魏晋、隋唐,直至宋代,开始真正向下普及至寻常百姓,虽然期间一直存有着雅与俗的纷争,但饮茶阶层的两端拓展,无疑是彰显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清稗类钞》中记述的饮茶阶层,除文人外,上至皇室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涵盖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各色人群,从中可清晰地看到清代茶饮文化在阶层分布上具有广泛性。
首先,就宫廷皇室来看,乾隆、光绪、孝庄后、孝钦后等均有嗜茶喜好。
其中乾隆且“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
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
宴毕,诸臣怀之以归。
”光绪帝“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脚云花,最工选择。
”而孝钦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
”宫廷茶宴精致、富贵,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
康熙、乾隆两朝,宫廷共举办四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宴席程序即先饮茶,后饮酒,再饮茶,讲究皇家气派,具有特定的饮茶礼仪。
《清稗类钞》中皇帝“赐茶”字样共出现98处,可见“茶”已成为皇帝赏臣封赐的重要物品之一。
在紫禁城中,专门设有管理用茶的机构,乾清宫东北设有御茶房,圆明园中大宫门内,西南为茶膳房,东南为清茶房。
浅析清代的茶文化
浅析清代的茶文化摘要:清朝是我国古代茶叶和茶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不论是茶叶种类还是品茶的习俗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之也影响着清代的饮茶文化,本文以茶文化为中心主要分析清代的茶叶与民间风俗的特点,运用文献研究和归纳法来研究清代的茶文化,主要是对清代民间茶风俗进行了归纳,探讨了清代时期周边一些少数民族对茶的需求。
本文通过对清代茶文化的浅析,主要来说明和体现茶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以及它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清代;茶;文化1、茶的起源茶最早被发现于中国,所以说中国是茶的故乡。
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茶树的记载,称之为南方之嘉木。
①关于茶的发现和利用一说,很多文献均记载了:“神农氏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②,这里的荼就是指现代的茶。
而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由此可以推论出在中国茶的发现利用,至少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2、清代民间的饮茶习俗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有的饮茶特点,发展到清朝,饮茶的特点就尤为显著了,清朝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
“茶”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在清朝不同阶层的人对于饮茶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从平民百姓到富家大族对于茶叶的择选、泡茶用水,以及茶具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清代民间,一般只有条件较为优越的百姓,才会有时间和条件去饮用茶水,然而他们对于茶的择选以及泡茶用水和茶具都不是很讲究,但是在他们饮茶过程中茶汤一定要是热的,如果冷了,就会将茶汤倒入壶中加热后再饮用,喝茶的时间和抽上一支烟的时间是差不多的。
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把茶壶放置在火炉上来煮茶,但也用盖碗泡喝茶,先用铜或土壶烧水,烧得几次沸腾,然后把茶叶放在盖碗里,倒入沸水泡开饮用。
茶叶泡出来后呈现黄蜡色,即是黄茶或发酵茶。
烹茶的燃料多用石炭,并且把烧过的石炭磨碎后压制成炭块以备用。
③在民间婚礼习俗当中,饮茶是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当中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聘礼称之为“小茶”,男方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称之为“大茶”。
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_何雪涓
2012年10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Oct.2012第28卷第5期Journal of Simao Teachers’College Vol.28No.5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何雪涓,陶忠(普洱学院科技处,云南普洱665000)[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萌芽于两晋,兴于唐,盛于宋,饮茶深入人心。
而明清时期则是茶文化南北民族大碰撞,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茶叶生产,饮茶方法,茶文化精神都起了深刻变化。
通过对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初步探究,阐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中的茶类、茶具、饮茶方法以及品饮过程中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明清茶文化;散茶;茶具;茶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2)05-0055-04明清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表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的精深。
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加工多元化,饮茶简约化,并由此出现的茶书、茶具以及由此派生的茶道精神,都是最深刻的。
一、明清时期茶类的改革与发展宋代之后,蒙古人统治中原,在这时期,仍以团茶进贡,蒙古人是少数游牧民族,饮茶讲究简约化,更偏爱散茶,在民间尤以倾向“重散略饼”。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他深刻理解农民的辛苦和团饼茶制作的艰难,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
后人于此评价甚高:“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
……按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
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朱元璋的这一改革,从统治阶级的本意,是通过轻徭薄赋体恤民力的措施,表面的目的是把社会生产恢复发展起来,以稳定新建立起来的政权。
但是,这一举措客观上破除唐宋以来形成的团茶、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散茶的蓬勃发展,乃至饮茶简约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茶叶营养与保健学院:中药学院班级:中药资源与开发12班姓名:喻境琏学号:1206508155 日期:2014年5月24日
论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特点
(一)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所谓茶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而在明清时期得到普及。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茶文化的发展相对曲折,而且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终结于此时期。
(二)明代茶文化的特点
明朝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开始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饮茶史发生重大变革、开启后世新观的关键时期。
散茶取代团饼茶开始流行。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昭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而改变了贡茶的茶型,从而使散茶得以发展而团饼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与此相适应地,散茶瀹饮法和清饮之乐也逐渐取代点茶技艺和斗茶游戏而成为新的饮茶方式。
这些变革推动了我国的散茶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创新而使得明代在制茶方面达到了传统工艺高峰。
茶壶成为最常使用的茶具。
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流行,直接在壶中泡饮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茶具开始简化,茶洗和茶壶成为新的茶具出现。
尤其是紫砂茶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艺术风格而受到世人大力追捧;此外,紫砂壶艺在茶壶的实用价值外开辟出了另一片属于精神需求和艺术追求的茶文化新天地。
明代的茶学著作刊印是古代以来最繁荣的时期。
明代茶书可考者不下50余种,在数量上稳居我国历朝历代之首,且其内容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所有方面。
此外,文人士子形成了“茶人集团”,在知茶善品之余所推崇的清净知止、淡泊浮利的境界涵养,清雅不俗的生活模式以及恬静随性、明心见志的
性灵态度将历史上文士以茶言志的气氛托举到了最高峰。
明代的茶馆出现了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清代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发展到清代,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
清代茶文化虽然沿袭和传承了前代的茶文化道路,但也有自己的发展和特征。
清代茶品种增多。
因茶马贸易需要,清政府鼓励茶业发展,中国茶业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新的茶树栽培技术和茶叶制作技术,并形成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和乌龙茶这六大茶类。
茶具多样化。
清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鼎盛时期,青花瓷成为彩色茶具的主流。
同时,福州的脱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
茶馆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文化。
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馆的真正鼎盛时期是在清朝。
这时期的茶馆集前代之大成,不仅数量多,种类、功能更是呈现出多样性。
茶馆不仅经营茶,还兼营点心、茶食、地方特色小吃,甚至还供应酒类等等。
人们在茶馆中既能品茗、会友,又能洽谈商务。
出入茶馆之人不再只是文人和贵族,像挑夫、贩卒、艺人等下层民众也能常见到;这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贵族气和书生气,真正踏入寻常百姓家。
清朝的宫廷茶宴规模盛大且形成了严格的礼制和一定的茶俗。
另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列强的兴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复杂,与此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传播范围增广,茶业开始走向近代化。
附:
个人对本门课程的一些建议:
1.上茶艺课时,可让学生自带茶具并动手进行泡茶品茶,使学生能切身体
会并掌握泡茶的技艺。
2.每周上课均可指定一部分学生自备一些自己平时常喝的茶叶或指定学生
自备某类茶叶,上课后留一点时间对这些茶叶进行品鉴交流,让学生学会合理选购各类茶叶。
3.上课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上课时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