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约束模型
自然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模型研究
自然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模型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的供给逐渐减少,而需求却不断增加。
这使得自然资源评价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评价和管理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模型支持,这些模型需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自然资源评价和管理的模型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模型自然资源评价的模型是评价过程中的理论基础。
自然资源往往受到地理环境、经济体系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自然资源评价模型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1. 基于GIS的自然资源评价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可视化的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评价者快速获取自然资源的相关信息,包括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各种自然要素。
这些信息用于构建自然资源评价模型,可以反映自然资源的分布、空间关系、数量和质量等。
2. 基于指标的自然资源评价模型基于指标的自然资源评价模型是一种评价方法,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自然资源的价值和赋存情况。
这些指标可以是物理要素指标、环境效应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等。
指标体系的选择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特征和评价目的,比如保护、利用、开发等。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源评价模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源评价模型是一种评价方法,主要关注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的服务,如水源、食物、气候调节等。
该模型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服务和价值,通过量化自然资源对不同服务的提供,以及各种服务对人类的贡献来评价自然资源的价值。
二、自然资源管理的模型为了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模型,以使管理者能够在评估、规划、决策和监测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下面将介绍一些自然资源管理的模型。
1.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平衡。
该模型主要包括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可持续规划设计、可持续资源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步骤。
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扩展的罗默模型对“资源诅咒”形成机理的检验
() 1 最终产 品部 门。 假设最终产 品部 门存在着一个代表性 厂商 , 利润最大化决策规划 为 :
表示投入 到最终产品部 门生产 函数 的知识 、 练劳动力 、 力资本 、 非熟 人 物质资本 。
( )资源部 门。 2 假定在发现 自然资源 的初 期 , 为确保后续 的劳动 密集 型常规 生产 的进行 , 源生产商 必 资 须 一次性 投人 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本 D进 行初期的基础性生产建设投资 。 假定资 源部门不追加 物质资本 投资 而仅利用 劳动力 这个 单一的生产要素就 可以进行 资源开 发 。 因此 , 劳动力规模 报酬 不变 的资 源开发 部 门的 生产 函数 为 : ①
( )市场均衡分析 二
最终产 品 l , 的价格单位化 1 W表示非熟练劳 动力 工资 , 中 为资源部 门工资 , 为最终产 品部 门工 ; 其 资 ; 为人力资本工 资 , 中 W’ 其 为研发部 门人力资本工资 , ’为最终产 品部门人 力资本工资 ; 为 资源价 格 ; 为知识 ( 或专利 ) 格 ;为市场利率 。 价 r 再假设 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 场。 以上条件下 , 在 代理人行 为如下 :
( ) 型描述 一 模 1 .投入 和产出
() 1 最终产 品部 门。 通过对 罗默的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 扩展和修 正 , 自然资 源引入 生产 函数 , 把 最终 产品部 门代表性厂商 的生产 函数 为 :
Y= ( A ) o )K ( A L (/ a 1一rR / [ )
() 1
自然 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
知识 要素直接进入最终产 品生产 函数 , 就修正 了罗默模 型中通过一个 中间产 品部 门连 接研发部 门和最终 这 产 品部门的路线 , 既简化 了分析过程 , 不违 背罗默模型 的基本精神 。在计量模 型的构建上 , 了凸显 经济 又 为 增 长的动态效应 , 目前 国内外主 流的静 态面板 数据模 型不 同 , 与 我们将 通过构建 动态面板数 据模型 , 运用 并 系统 广义矩 估计方法 ( Y S S—G M) 进一 步考察 自然资源开发与 区域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 系。 M ,
大模型 自然资源管理
大模型自然资源管理
大型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然资源管理涉及对土地、水、森林、矿产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大型模型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多方面作用。
首先,大型模型可以用于自然资源的预测和评估。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预测自然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趋势,评估资源的可持续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其次,大型模型可以用于模拟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效果。
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可以利用这些模型来模拟不同的管理政策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佳的管理方案。
此外,大型模型还可以帮助优化资源利用。
通过对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建模和分析,可以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大型模型还可以用于监测自然资源的变化。
通过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资源的变化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最后,大型模型还可以用于风险评估和应对自然灾害。
通过建立复杂的模型,可以预测自然灾害对资源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总之,大型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自然资源定价主要理论模型探析
价 格 的来 源 和 构 成 说 明 不 同 ; 使 运 用 同 一 价 格 即
理论 , 由于 自然 资 源 的 复 杂 性 , 不 同 的角 度 , 从 对 自然 资 源 定 价 的思 路 和方 法 也 不 同 。 因 而形 成 了 不 同 的 自然 资 源 定 价 理 论 模 型 。本 着定 价 思想 和 定 价 方法 相 统 一 的 原 则 , 文 概 括 总 结 了 7种 有 本
P =C+V +M ( 中 : 式 P为 价 格 , 为 已 消 耗 的 生 C 产 资料 价 值 , 为 劳 动 者 为 自 己 的 劳 动 所 创 造 的 V
影 子 价 格 是 针 对 现 实 市 场 价 格 的 缺 陷 , 实 为
现 合 理 分 配 稀 缺 资 源 而 提 出 的一 种 理 论 价 格 。它
维普资讯
第 l 7卷
第 3期
福
建
地
理
Vo . 7 No. 11 3
20 0 2年 9月
F UJ AN OGR I GE APHY
Se , 2 0 p. 02
自 然 资 源 定 价 主 要 理 论 模 型 探 析
A m m e n M a n Co nt o i Re ou c s Pr c ng o e i a d l t r s r e i i
所谓 自然 资 源 定 价 就 是 根 据 价 格 理 论 确 定 自 然 资 源价 格 。 目前 价 格 理 论 主 要 有 两 种 : 克 思 马 主 义 的价 格 理 论 和 市 场 经 济 价 格理 论 。 前者 的核 心 是 劳 动价 值 论 , 它认 为价 格 是 价 值 的表 现 形 态 ,
何 承耕
自然资源管理决策模型构建分析
自然资源管理决策模型构建分析自然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它涉及到了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可持续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管理自然资源并做出科学决策,构建一个合适的决策模型至关重要。
有效的自然资源管理决策模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估资源现状、分析资源变化趋势、制定可持续利用策略、制定资源保护措施、评估决策效果和风险管理。
首先,评估资源现状是建立决策模型的基础。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获取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信息。
这包括了对自然资源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如地形、土地利用、水文特征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以便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
其次,分析资源变化趋势是决策模型中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资源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情况。
这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资源的演变过程,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并提供决策的依据。
制定可持续利用策略是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
基于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决策者应该制定适合的资源利用方案。
这包括制定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制定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措施、制定资源利用的限制政策等。
重点是要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平衡。
制定资源保护措施是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针对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脆弱性,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
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抚育和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被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
评估决策效果是决策模型中的反馈环节。
通过对决策效果进行评估,可以检查决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也可以发现决策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这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完善决策模型。
最后,风险管理是自然资源管理决策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都会面临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
因此,在决策模型中应该考虑这些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可以通过灾害风险评估、保险制度建设、安全措施等方式来实现。
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构建
第33卷 第3期2019年3月Vol.33 No.3Mar.,2019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自然资源是个综合体,资源大国如美、澳、俄等,运用系统科学理念,对各类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管理[1-3]。
中国土地辽阔,“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丰富而复杂,面临着自然资源合理统筹与利用的问题[4]。
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高速发展的当下,为完成自然资源信息化统筹的时代任务,满足自然资源综合服务的需求,需要以测绘地理信息相关技术为手段,以地理空间统一为基础,结合泛地图的空间信息呈现方式,以此实现对自然资源全要素的统筹管理[5-6]。
概念数据模型表达了对象以及对象间关系,是描述现实世界的抽象概念集[7],属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建模三阶段(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的基础阶段[8]。
过去,多数研究从“它在哪”“它是什么”“它属于谁”去描述单一的自然资源要素,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
因此,在当代自然资源信息化统筹的需求下,急需建立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以描述“它们在哪”“它们是什么”“它们属于谁”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由自然资源全要素出发,从信息化过程、土地空间转变、要素统一、泛地图式服务等方面考虑其相关问题,进而构建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最后依托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建模分析和总结,表明本文所提模型对自然资源全要素的支撑能力。
1 管理自然资源全要素的相关问题1.1 测绘地理信息与自然资源信息化自然资源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各界对自然资源没有统一的定义。
我们认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和以自然要素为基础形成的环境都属于自然资源[9],如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农耕、海洋等。
各类自然资源有其独立的特征、体系、管理单位和手段,但都以土地空间(如山、地)或依附于土地空间(如林、草)的形式存在。
自然资源对中国城市化的约束: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况 。我 国是水 资源 严重短 缺 的 国家 .
人 均 水 资 源 不 足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的 1 4 /。
Ch n ia: An mp rc l u y a e o P n l aa f hi y E ii a Std b s d n a e-d t o T r - t
o e rvn e n P o i c s
王家庭 曹清峰 赵晶晶
W AN i-t g C n -fn Z A i -j g G Ja i n AO Qig eg H O Jn i g n
摘要: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资源问题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 ,建立
起 了土 地 ,水 资源及 其 它 自然 资 源对 城市 化进 程 的 约束 模 型 ,并利 用面板 数 据方 法 实证 研 究 了
土地资源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约束问题 ,提 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的物 质 基 础 随 着城 市 化 进 程 的 不 断 深 入 ,在 近 些 年 明显 出 现 了 缺 乏 的 状
界第 一人 口大国 的 中国 , 随着 第二 伴
产 业 的 迅 速 发 展 ,我 国 城 市资源 需求不 断上升 .而我 国在
20 年 ,我 国 人均 耕 地 面 积 已 经 接 07 近保 证粮食 安全 的底 限 。在 能源方 面 主要 表现 为城 市需要 的优 质能源供 应
2 1 7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0 0 2
2 9
本期 聚焦 :中 国城 镇化 评价
理论地理学的土地利用模型分析
理论地理学的土地利用模型分析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模型是研究土地利用规律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工具。
理论地理学通过模型分析来揭示土地利用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理论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土地利用模型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1. 土地利用模型的原理土地利用模型的建立基于理论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约束、经济行为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模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1.1 环境约束原理环境约束原理认为土地利用行为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例如,山地地区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而河谷地带适合发展农业和工业。
环境约束原理将自然环境因素与土地利用模型相结合,可以预测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变化趋势。
1.2 经济行为原理经济行为原理认为土地利用是由经济活动驱动的。
经济因素包括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等,都对土地利用决策产生影响。
经济行为原理将土地利用模型与经济理论相结合,可以预测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决策和变化趋势。
1.3 社会文化原理社会文化原理认为土地利用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文化习惯等,都对土地利用决策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原理将土地利用模型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可以预测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决策和变化趋势。
2. 土地利用模型的方法土地利用模型的建立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目前常用的土地利用模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技术,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从而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常用的统计模型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2.2 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人类大脑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通过训练和调整网络参数,来模拟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
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识别非线性关系,适用于复杂的土地利用模型。
2.3 细胞自动机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是基于元胞(cell)和临近关系的模型,将土地划分为规则的格网,模拟土地利用的演化过程。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规划越来越重要。
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方面,如经济、环境、社会等,这些不同因素会相互影响,因此城市规划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协调各种影响。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其应用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非常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所能够承受的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压力的能力。
在城市化发展中,经济和人口增长是必然的,但同时城市也需要保护自己的环境,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就成了城市规划的一个必要条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三个维度:1.自然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力。
不同城市之间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相同,有些城市天然的资源比如水、气候等就很好,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但是有一些城市缺乏自然资源,所以他们的资源承载力就相对较低。
2.社会经济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主要指的是城市的经济基础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和经济发展。
这些都和城市环境和自然资源承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3.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指的是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能力。
现代城市的建立离不开与众多的原生态环境和草地,因此保护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非常关键,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方案。
二、城市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规划具有复杂性,不同的城市会因为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产生很多不同,因此,在规划中要认真、系统地考虑城市生态,制定出有效的规划方案。
在城市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城市中不同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出更合理的规划决策。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可以视为城市规划的一种辅助方法,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分析城市发展中的困难并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在模型中,不同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和影响性,因此模型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是一个用于评估和管理资源利用的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资源利用的界限和限制。
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通过建立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可以有效地引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是基于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来进行评估的。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空气等,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和人才等,资金资源包括资本、投资等。
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可以确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范围和限制。
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还考虑了环境的容量和负荷。
环境的容量指的是环境所能够承载的资源利用程度,包括土地的耕地面积、水资源的供应能力等。
环境的负荷指的是资源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压力,包括土地的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等。
通过对环境容量和负荷进行评估,可以确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界限和限制。
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还考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类型和规模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较大,农业活动对土地的利用较多,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的需求较高等。
通过对人类活动的评估,可以确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界限和限制。
在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资源类型和数量、环境容量和负荷、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影响等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建立模型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同时,模型还需要考虑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动态变化,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常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是一个有助于评估和管理资源利用的模型。
通过建立模型,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资源利用的界限和限制,引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应用这个模型,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概述1.未考虑环境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早期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通常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出现。
如果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哈罗德—多马模型确实可以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
因为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动态化的典型例子,它试图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中整合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并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从方法上具备了动态研究的角度来说,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起点开始于1928年的拉姆齐(Ramsey)。
这一年,英国经济学家弗兰克·拉姆齐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储蓄的一个数理理论》的经典论文。
所以,新古典方法论上的起点最早可以前推到拉姆齐。
在这篇论文中,拉姆齐提出的问题为:对于一个具有无限期界的家庭来说,如何分配它的储蓄和消费,以此来确定跨时的最优资源配置。
拉姆齐的跨时家庭最优化的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卡斯—库普曼斯模型(Cass-Koopmans,1965)和几乎所有的新增长理论模型中得到了应用。
此外,拉姆齐最优化条件还强有力地影响着消费理论、资产定价理论以及商业周期理论。
现在拉姆齐的跨期效用函数已经像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一样得到了广泛应用。
(2)索洛—斯旺(Solow-Swan)模型。
继哈罗德、多马和拉姆齐之后,更为重要的贡献是由索洛(Solow,1956)和斯旺(Swan,1956)做出的。
索洛—斯旺的增长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内涵,它放弃了固定技术系数生产函数,改用要素之间可以彼此平滑替代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它认为经济在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一个稳定状态。
在这个稳定状态,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总量以外生人口增长的速率增长。
在索洛—斯旺模型中,在长期稳定状态下,产出的增长是由有效的劳动力增长率,即由劳动力增长率加上技术进步率所决定的,而与储蓄率和投资率无关。
因为更高的储蓄或投资比率被更高的资本产出比所抵消了,而这是由于新古典模型假定资本报酬递减所决定的。
环境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意义: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这两个方面的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不仅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造成危害,而且形成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有的还发展为全球性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消费:我们所消费的实际上只是商品的效用,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市场:市场失灵的原因有竞争不充分、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环境经济学的涵义: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
有污染经济学、资源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三个分支学科。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对象:作为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作为自然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特点:边缘性或交叉性、应用性或实践性;作用: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导政策和项目评估、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市场的结构:1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特征:①市场上有很多的生产者(厂商)和消费者(居民户),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③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④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⑤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
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谢众张先锋卢丹【摘要】摘要:文章利用200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诅咒”假说并不成立;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能够部分抵消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7【关键词】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环境保护一、引言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然而,自Auty于1993年提出“资源诅咒”假说以来,学者们就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
有学者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而有些人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资源诅咒”的现象,诸如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等许多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增长却不尽如人意就是很好的例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但也带来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及诸多的环境问题,而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国家对环境规制逐步强化,环境标准也越来越高。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环境规制目前严格背景下,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环境规制、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相容的均衡发展模式,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促使我国中西部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高省份的经济快速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学术界对“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资源诅咒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增长,它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
对此,学者们利用不同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
自然资源的最优开采:局部均衡模型
自然资源的最优开采:局部均衡模型
自然资源一般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类,分别遵循不同的自然和经济规律。
不可再生资源,或称可耗竭资源(Exhaustible Resources),是指在任何一个对人类有意义的有限时间内,资源质量不变,数量会随着人类的开采而减少的资源,例如大多数的矿物类资源。
可再生资源则具有一定再生能力,在适当的开采计划下可以永不枯竭,如渔业、森林资源等等。
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1.不可再生资源
霍特林模型(Hotelling Model)是最早的模型。
该模型基本结构如下:假定一个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他具有完全的信息——对开采技术和未来资源价格都是知道的。
一般来讲,矿物类资源1的开采成本与剩余储量有关,剩余储量越低,开采成本就越高。
然而这一理论结果与实际情况却相差很远。
例如从1973年到1993年,世界商业能源(主要为石油、煤炭等)产量增加了40%,而价格基本上却是下降的2。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开采成本的不断下降,新储藏的发现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等。
实际上,资源价格的变化很不规律,它受到许多长期和短期、市场和非市场、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难用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2.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具有普遍的特性,因此模型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可再生资源不同于可耗竭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它是可以更新(再生产)的,其更新能力与现期存量有密切关系。
1注:开采成本与储量无关的资源一般为非矿物类资源。
2参见WRI(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和WB(The World Bank)相关数据资料。
自然资源时空演变模型
自然资源时空演变模型自然资源时空演变模型是一种研究自然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模型。
它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揭示了自然资源的分布、变化和利用状况,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时间维度来看,自然资源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资源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始社会主要以狩猎、采集为主,资源利用相对较为简单。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进行土地开垦和农作物种植,大量利用土地和水资源。
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矿产开采和能源利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更加深入和广泛。
从空间维度来看,自然资源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情况存在差异,这与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丰富,陆地资源相对较少;而内陆地区则以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为主。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
发达地区通常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科学,而落后地区则可能存在资源浪费和破坏的问题。
自然资源时空演变模型的研究对于制定合理的资源管理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演变规律和趋势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资源供需状况,为资源配置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源利用状况的比较和评估,为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自然资源的时空演变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构建
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构建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物质和能源,在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是一种试图反映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分布、功能、利用及管理的综合性概念模型。
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包括四个主要要素:物质要素、空间要素、能量要素和信息要素。
其中,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地球及地下的自然物质资源,包括储藏在地壳中的矿产资源、森林、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空间要素是指天然、人为以及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的自然地理空间,包括气候、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网络等。
能量要素包括各种能量资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以及与资源开采、利用过程相关的能源消耗。
信息要素则指各种关于自然资源的信息和知识,包括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产出效益等内容。
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也可以细分为几个模块,其中每个模块代表一种自然资源的特征,如土地模块、水资源模块和矿产资源模块。
这些模块是在相互联系的前提下进行构建的,通过建立这些模块可以全面地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状态,为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同时,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还可以用于资源评价和规划方面。
通过对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进行系统评估,得出评价结果,可以为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此外,在资源规划中应用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可以更好地分析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确定资源丰缺区域和资源利用策略,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状态,为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提供支持。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资源诅咒
在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工作是Solow和Swan1956年同时提出的理论。 Solow-Swan模型采用新古典的生产函数,通过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各部门 边际生产递减和投入间存在一定程度正的且光滑的替代弹性,并与不变储蓄率 结合,形成了一个简单的一般均衡经济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 就是条件收敛。该模型认为初始实际人均GDP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SteadyState)位置越低,增长率就越高。该性质由资本报酬递减假定得来的。因为, 如果经济的人均资本存量越低,资本的回报就越高,因此,经济的增长率越高。 收敛到均衡点是有条件的主要原因在于在Solow-Swan模型中,模型依赖于外生 给定的参数: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生产技术参数等。另外,从Solow-Swan模 型我们看到,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进步,人均资本存量水平的增长必然停止。 这和经济现象有些不符,因为,经验研究表明正的人均增长率已经持续一个世 纪以上且为发现有区域下降的明显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的新古典 增长理论家曾认识到该模型的缺点并通过假定存在外生技术进步来进行修补。 这种修正可以保证存在一个正的常数人均长期增长率,同时又保持条件收敛的 性质。但是,不足之处在于长期人均增长率完全由一个在模型外决定的外生要 素即外生技术进步率决定。因此,该增长模型似乎可以解释除了长期增长外的 所有现象,它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新研究也包括了技术扩散模型。在分析与先进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率有关 的新发现的同时,也研究了通过模仿先进经济而获取利润的滞后经济的 技术扩散。因模仿较创新更便宜,扩散模型预言一种类似于新古典预言 的条件收敛。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另一关键外生参数是人口增长率。对于给定的人均产
出初始水平,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稳态资本和平均每个人工人产出的
第三章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限制
经济增长的资源制约理论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陷阱
土地资源约束 人口增长导致食品价格上升 工资水平上升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
李嘉图的政策建议
开放粮食进口 维持粮食价格水平在WS
时间的检验
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
经济增长的资源制约理论
二元经济模型
传统农业经济
农业劳动力O1-O2 边际产品变为0 劳动力收入为RO2斜率
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
工业就业超过SO1 农业劳动力边际产品为正 食品总产出开始下降 工业部门工资率被迫上升 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出现停滞
经济增长的资源制约理论
二元经济模型
李嘉图陷阱的另一种阐释
如果不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而强行依靠将资源从农业配置到工业部 门,就会掉入李嘉图陷阱
在农业部门没有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工业化必须依靠农业技术 进步的支持,以遏制食品价格和生活费用的上升
人口增长的经济理论
家庭效应最大化模型
伊斯特林的“生育率抑制临界”假说
在M点左方,孩子的供给小于需求(Cn<Cd)(超额需求状态),因为 此时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使自然生育率较小,因 此子女数C受自然生育率Cn的支配
在M点右方H点左方,随着现代化发展,婴儿的死亡率降到极低,父母 对孩子的需求开始下降,这时出现Cn>Cd的超额供给状态(即SX)
到达H点,父母因生下不希望有的子女数而失去的福利开始大于抑制生 育所造成的损失,于是便开始抑制生育行为
经济增长的资源制约理论
李嘉图模型
工业劳动力市场
初始均衡A 资本家赚取利润 劳动边际产品上升 扩大劳动力需求DD1 短期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
ipat模型恒等式
ipat模型恒等式IPAT模型恒等式是一个环境学的理论模型,用于测量人口、消费和技术三个因素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影响程度。
IPAT模型恒等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IPAT模型恒等式表示为:I = P × A × T。
其中,I表示环境影响,P表示人口数量,A表示人均财富水平,T表示技术水平。
该模型表明,人口数量、人均财富水平和技术水平都会影响环境影响。
这意味着在想要减少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这三种因素。
在理解IPAT模型恒等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1. 人口数量:指一个地区的总人口数。
在IPAT模型中,人口数量表示对环境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人口数量越多,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IPAT模型恒等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探讨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
以下是该模型恒等式的详细解释:1. 如果我们想减少环境影响,可以通过减少人口数量来达到这一目的。
人口数量是影响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控制人口数量,就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通过调整人均财富水平,我们也可以减少环境影响。
通常情况下,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如果我们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就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调整技术水平也是减少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
技术的发展会使我们的生产更加高效,但也会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通过采用更加环保的技术,我们可以减少环境影响。
总之,IPAT模型恒等式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理论框架来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指出减少环境影响的三个重要因素:人口数量、人均财富水平和技术水平。
通过控制和调整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保护自然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1 基本的自然资源约束模型
(1)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模型假设: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假定劳动力为常数并标准化为1。
设C S K Y ,,,分别为t 时刻国民经济系统的人均产出、人均资本存量、人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人均消费。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中央计划者将决定把一定量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在t 时刻投入生产(在此我们假设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生产始终能够满足经济生产对其的需求),设t 时刻投入生产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量为E ,其存量S 使随时间t 而变化的。
假设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的自然增长速率或再生速率为σ,则t 时刻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的变化率满足如下方程:
E S S -=σ*
(4.3.1) 将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规模报酬不变,则有
αα-==1)(),(E AK S K F Y (4.3.2) 式(4.3.2)中,A>0为常数,代表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K 为人均资本存量,E 为人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投入,αα-1,分别为资本、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产出弹性系数,10<<α。
这里,忽略了技术进步。
则K 满足如下方程
K C E AK K C Y K δδαα--=--=-1*
(4.3.3) 式(4.3.3)中,C 为人均消费,δ为资本折旧率,*K 表示人均资本变化率。
进一步假设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投入对经济产出是必须的,即若0=E ,则0=Y ;若0>Y ,则有0>E 。
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明显的,即经济学中所谓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与经济产出之间满足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基本假设,即F 是E 的增函数且边际生产力递减1[87]。
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S 具有非负增长率,或者t 时刻投入生产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量E 具有非负增长率。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非负增长意味着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零增长)或随时间而增加(正增长),t 时刻投入生产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量E 不超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再生量S δ,即S E δ≤。
1 田立新.能源经济系统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而E 具有负增长含义时,投入生产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量随时间而减少,即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经济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C c U ln )(=,不同时刻的效用贴现率为常数ρ。
在以上假设之下,中央计划者面临的问题是在式(4.3.1)和式(4.3.3)约束下,选择人均消费C 和t 时刻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投入量E ,以最大化无限时域中消费者经贴现后的总效用。
即有以下最优化问题:
⎰∞
-⋅0
ln max dt e C t ρ
..t s
K C E AK K δαα--=-1* E S S -=σ*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发现,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在长期过程中具有稳态的特点,即在长期增长中所有的人均变量的增长率均为常数。
2[88]因此,下面我们将着重探讨长期稳态增长的情形。
为此,针对上述优化问题,构造Hamilton 函数为
)()(ln 211E S K C E AK C J -+--+=-δλδλαα
式中21λλ和分别为t 时刻资本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影子价格。
在上述问题中,C 和E 为控制变量,K 和S 为状态变量。
由最优化条件有: 110λ=⇒=-C J C (4.3.4) 21)1(0λαλαα=-⇒=-E AK J E (4.3.5) δλαλρλρλλαα111111*
1+-=-=--E K A J K (4.3.6)
σλρλρλλ222*2-=-=S J (4.3.7)
由于在稳态增长下,各人均变量的增长率为常数,因此,K C N E AK /,11=--αα为常数,对其取对数并求导(记变量x 的增长率为x γ)。
则有:
C γγλ-=1
(4.3.8) σργλ-=2
(4.3.9) 0)1()1(=-+-E K γαγα (4.3.10)
C K γγ= (4.3.11) 2
1λλγαγαγγ=-++E K (4.3.12)
2 (美)罗伯特J ·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著,何晖,刘明兴译.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由式(4.3.8)~(4.3.12)可得
σργγγγλ-=-===2
E C K (4.3.13)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经济可持续增长,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要求有0>=C K γγ,即人均资本和消费应有正的增长。
从而由式(4.3.13)知0>E γ。
即在以上模型假设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要以相应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来支撑。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S 的变化趋势,由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方程可得
S E S /-=σγ (4.3.14) 其中,E/S 可以理解为t 时刻投入生产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比例。
由于0>E γ。
即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投入量具有正的增长趋势,必然导致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存量的负增长,即0<S γ。
这与所定义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相悖。
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是在上述模型中,没有考虑技术进步。
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如下:如果不依赖于技术进步,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然以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
或者说,没有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发展必然属于“粗放型”。
(2)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约束下的Romer 经济增长模型
为了克服上述模型中的矛盾,下面考察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我们考虑一个存在自然资源(其实是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即类似于一个“纯资源耗尽型”的glob 物质,其各种边际成本随着存量的减少而不变化)的经济体系,简单起见,假设其为CD 形式,则生产函数的典型形式可以写为:
βαβα--=1)]()([)()()(t L t A t R T K t Y
100<>>βαβα+,,
R 表示资源。
根据Solow 经济增长模型基本假设,我们有:
)()(),()();
()()(t gA t A t nL t L t K t sY t K ==-=δ
其中,δ和s 分别为储蓄率和资本折旧率,
n 和g 分别为劳动和技术的增长率。
因为假设了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再生率为b <<εε0,,资源消耗率为b ,则资
源消耗率为)(b -ε,所以其随时间t 的变化率为:
,0),()()(<---=b t R b t R εε
由于引入了资源,因此我们要考察在存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是否平稳:
根据公式,资本增长率为:
δ-=)
()()()(t K t Y s t K t K 根据假设,如果要保证K 的增长率不变,则Y/K 不变,即Y 和K 的增长率相等。
基于这个条件,我们对公式两边取对数:
)]()()[1()()()(t LnL t LnA t LnR t LnK t LnY +--++=βαβα
对两边同时取对时间t 的导数:
)]()()[1()()()(t g t g t g t g t g L A R K Y +--++=βαβα
根据上面的假设,可变为:
])[1()()()(n g b t g t g K Y +--+--=βαεβα
而)()(t g a t g K Y 和必须相等,则:
α
ββεβα--++--=1])[1(b n g g bgp y
分析:对经济增长总量而言,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阻碍,其中,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大小为αβ-1b
;但是,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该资源再生率却同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推动力量分别为αβεαβααβα-和11)1(,1)1(------n g ,增长的状况取决于两种不同力量的大小对比。
正如Lucas (1995)对工业革命定义的那样,考察经济增长更有意义的变量是人均产出的增长率。
因此,接下来我们考虑人均产出增长情况。
可以得出:
α
ββεβααεββα-+-+--=---+--=-=1)()1(1)(])[1(/n b g b n g g g g bgp L bgp y bgp L y 上式告诉我们,人均产出是一个不确定的值,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这个含义是: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和人口增长的限制,必然会导致人均产出增
长的下降,自然资源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存在阻碍。
其中,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大小为αβ-1b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大小为α
β-1n ;但是,技术进步和资源再生能力却同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推动力量分别为αβα---1)1(g 和α
βε-1,增长的状况取决于两者的力量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