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重点字词
方山子传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2)通假字①前十有九年(“有”通“又”)②犹见于眉间(“见”通“现”,呈现)③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3)古今异义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5)词类活用①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②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使动用法,使……跟从)5.特殊句式(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为何”)(2)方山子,光、黄间隐也。
《方山子传》精讲
方 山 子:
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丘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文学知识
传:文体的一种,是以记载人物事迹 为主的一种文章。 从写作的角度把传记概括为三种:
别传:由他人写。 自传:自己写。 合传:将两个或几个人物合在 一起写。
文学知识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文 之人哉!
通“现”,显现
, 疏
有:通“又 ” 从: 使动,使…跟从,带领
文 意
倒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
假使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
一 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
.
读 课
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同。河北有田,
年
文 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
, 疏
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文
意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
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
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
一 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
.
读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课 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 所以:……的原因 文 堵: (古义)墙 (今义)堵塞
, 妻子:妻子和儿女
补叙方山子祖上的勋 阀和家产情况。
一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
.
读 课
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
文 子傥见之与?
,
疏
阳: 通“佯”,假装
文
意
以异人反衬方山子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字
季常
号的来历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 情况
今: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用)
听读课文,正音正字
• 闾(lǘ)里 谪(zhé)居 • 陈慥(zào) 著(zhuó)帽 • 矍(jué)然 奴婢(bì ) • 岐(qí )亭 精悍(hàn) • 勋(xūn)阀(fá) • 傥见之与(yú)
间隐人也。少时慕朱 宗:尊奉,尊崇,敬重 家、郭解为人,闾里 稍:逐渐,渐渐 之侠皆宗之。稍壮, 折节:改变志趣 以:凭借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 骋当世,然终不遇。 遇:得到信任和赏识 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隐居 曰岐亭。庵居蔬食, 庵居蔬食:住草房,吃素食 不与世相闻。弃车马, 闻:交往 毁冠服,徒步往来山 中,人莫识也。见其 著:(穿)戴 所著帽,方耸而高, 耸:高起,矗立 曰:“此岂古方山冠 岂:表测度,或许,莫非 之遗像乎?”因谓之 遗像:遗留下的老样式 方山子。
1、奇妙的构思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 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 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 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 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采用反衬手法和多处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使得人物神态活灵活现,其超脱世俗的高尚美 德也展现于面前。
2、奇妙的语言
文章主旨:
•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 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
寄托自己身世之感。)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有”通“又” ) 犹见于眉间 (“见”通“现”,显现) 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古今异义 遗像 [古义:遗留下的老样式(指衣冠等)。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环堵萧然(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方山子传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有”通“又” ) 犹见于眉间 (“见”通“现”,显现) 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古今异义 遗像 [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今义:
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环堵萧然(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D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 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 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 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 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 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 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 折射。
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 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 的情态?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 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作为过来人,他 已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 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 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 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 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苏轼之挫折
“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海南)
探讨
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 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
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传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 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 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 。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 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 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 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 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 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用一句话评价
方山子 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 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哪种人生更加精彩?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两者生活态度, 你更赞赏哪种呢?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 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 的委屈,历史是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 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 宏伟的韩功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 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方山子》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
的折射。
坎坷仕途终不悔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之挫折
“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海南)
苏轼之政绩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磨; 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开始 “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 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院”。 他一生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绩斐 然,深受爱戴,有的老百姓家里挂着他画像,饮食间祝 颂,有的甚至建立生祠,念其功德。
方山子传重点字词归纳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方山子传重点字词归纳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注释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解说文稿在结束了一百三十日牢狱之灾后,苏轼于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朝廷责授苏轼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此实为有限制性获释。
两个虚职,囿于本州,似今日之“双规”,能捡回一条性命,实乃万幸!元丰三年(1081年)正月初一日,苏轼离京师(开封)赴黄州。
正月二十五日,在距岐亭二十余里的山路上,遇到了十几年前就已相识的朋友陈慥。
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居士,四川眉山人,乃北宋隐士。
其父陈希亮名公弼,在北宋时官至太常少卿、工部侍郎。
苏、陈两家都是眉山人氏,且数代世交。
陈希亮在任陕西凤翔知府时,苏轼为凤翔签书判官,因此与四公子陈季常相识。
时隔廿年,再次相逢,彼此诧异。
当年名动京师的青年才俊、国家栋梁,却差一点儿被政治的漩涡吞没;而曾一身武艺、满腹韬略的豪侠之士,现如今却是光、黄之间的隐者。
《方山子传》2014 (1)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方山子传
苏轼
字词正音
闾里 岐亭 矍然
(lǘ) 庵 ān (qí ) (jué)
折节 陈慥 耸然
(zhé)
(zào) (sǒng)
勋阀(xūn)
挟二矢 Xié shǐ 精悍
(hàn)
阳狂垢污
(gòu)
傥
(tǎng)
重点字词
(等同,相似) 与公侯等 (神色)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名声远播) 此岂无得而然哉 (这样) 见其所著帽 (戴)
随堂练习
1.下列每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 A. 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A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C. ①介词,在 解析: A .连词,表递进 B.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代词,这样 ②介词,比 D . 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 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 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 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 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 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 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异(奇、怪) _________
疑难共析
1.何为而在此? 2.而岂山中之人哉? 3.此岂无得而然哉? 4.方山子傥见之与?
方山子传-自学指导
《方山子传》自学指导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知识拓展【折节】1.屈己下人。
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一:“ 李遵勖为駙马都尉,折节待士。
”2. 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
方山子传 逐句翻译
方山子传逐句翻译第一段: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第二段: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翻译: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第三段: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翻译: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传译文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 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 “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C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 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 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 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朝廷赏识 重用。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 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礼冠制服,徒步来往于山里, 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又 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 留下来的样子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 做,假如他能在官场任职,到现在已得高 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 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 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 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 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 是无缘无故能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 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 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 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 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 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 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 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 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 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 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独念:私下里想 使:放纵 有:同“又” 因:趁机 精悍:精明强干 见:同“现” 岂:怎么
19届高二文语《方山子传》、《大铁椎传》指导书学生版
《方山子传》自学资料一、重点字词“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欤?二、自主探究1、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2、方山子少年、成年和成年生活的特点。
3、苏轼为何给方山子写传?【拓展阅读】1.乌台诗案: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从苏轼诗里一句两句的挖出来,断章取义地加给苏轼很大的罪名。
(1)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是苏轼说自己没有把法律的书读通,所以没法子使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结果却被指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
(2)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东海龙王如果知道皇上体恤民情的一番好意,就把这钱塘江甚至把这东海变成万亩良田,那老百姓不就不去弄潮了。
方山子传知识点总结
方山子传知识点总结苏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
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
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
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
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
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
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
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
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
(实用)《方山子传》
我爱语文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 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和“呼余宿其家”的 做法? 看惯了世道的黑暗腐败,见怪不惊;
含蓄地对作者的理解、同情;
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感受 远离政治的安宁、和谐、美好。 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我爱语文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 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和“呼余宿其家”的 做法?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我爱语文 第三段
意动,感到奇怪 私下 想起 饮酒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惊奇的样子 又 ,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 使动:使…从,随从 状语后置:在前方 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 未能射中 箭 趁机 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 离现在才几日子啊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 精明强干 通现,出现 岂…哉?表反问:怎么是…呢? 悍hàn之色, 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我爱语文
2、古今异义 遗像 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环堵萧然 (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折节读书
(古义:改变作风。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
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担任职务。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我爱语文
怪异 通"佯",假装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或许 句末语气助词 方山子傥见之欤?
方山子传
解析:
1.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若推 辞则受道德上的、良心上的谴责。
2.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 别人。(强调责任不能推脱,如果推诿 了,会受到制度、法律的制裁。)
3.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 主动去做,不推辞,不退让。
A.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 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 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第二段 适:恰好 焉:第三人称代词,他 所以:……的原因 堵:墙,内壁 萧然:萧条、空荡的样子 自得:怡然自乐 、自足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译为“认为…很奇怪 ”
3.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译文: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啊,为什么 会到这里来了呢?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译文: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招呼我 住到他家去。 5.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 既耸然异之。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
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
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译文: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 仆都显出怡然自足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 惊异。
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 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参考:这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 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 又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 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 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 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既是同病 相怜,亦是志同道合。这一处描写渲染了其 隐士的特征,笑声中蕴含着多少人生沧桑与 感慨!
方山子传(最新整理)上课讲义
• 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 介绍人物姓氏 •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 生平行事 • 平铺、直叙
打破常规显个性
——探究3:苏轼塑造人物形象的巧妙之处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 塑造丰满形象的?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 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 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 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 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 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 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 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异 抓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细 节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 探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人
物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三、拓展探究
有人说:这篇小传是 苏轼“借他人之酒浇 自己胸中之块垒”, 请联系苏轼的经历或 作品或别人写苏轼的 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 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 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 州任团练副使。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 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 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 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 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 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 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 之人哉!
方山子传 知识点总结
方山子传知识点总结方山子,清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家境优渥,受到良好的教育。
方山子自幼聪颖机智,勤奋好学,深得父母和师长的喜爱和信任,很早就展露出非凡的才华和领导才能。
方山子少年时期曾游学四方,广交朋友,他深知世间人事深浅,地理资源分布和人际交往非常了得。
方山子传小说篇幅较长,但总结起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方山子的政治才能方山子出生于一个读书人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就对政治事务和国家大事有浓厚的兴趣,对国家兴衰有深刻的认识。
方山子少年时期曾游学四方,广交朋友,他深知世间人事深浅,地理资源分布和人际交往非常了得。
方山子担任官职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善于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而著称。
他在政治上以清廉著称,从不贪污受贿,深得人民拥护。
在处理政治事务时,方山子机智敏锐,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时机,对待政敌更是既严厉又圆滑,严明的政绩使他成为当时政坛上的一代风云人物。
二、方山子的文学成就方山子在文学方面也有非常高的造诣。
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对文学有独到的见解。
方山子的文学作品多以抒发自己的感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为主题,其文章不仅富有情感,还充满了理性和洞察。
在文学上,他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发表了一系列的政论文章,还以文学家的身份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时代特色的作品,深受人民和学者的赞赏。
三、方山子的哲学思想方山子的哲学思想也是他传世的重要一部分。
他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深刻见解。
方山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善、美,追求真理,守正尚清,与此相应,社会的发展应该追求和谐、稳定、公平、公义。
四、方山子的教育成就方山子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学校是国家的未来。
他倡导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师生的关心,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建议,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教育上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不求短暂的成功,而求长期的进步”的教育理念,对当时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方山子传精品
第二段 适:恰好 焉:第三人称代词,他 所以:……的原因 堵:墙,内壁 萧然:萧条、空荡的样子 自得:怡然自乐 、自足
3.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译文: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啊,为什么 会到这里来了呢?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译文: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招呼我 住到他家去。 5.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 仆都显出怡然自足的样子。
生平行事
平铺、直叙
鉴赏艺术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 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奇妙的构思)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 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 士的身份。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 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 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 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 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 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 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异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四异:家世显赫而穷山隐逸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探究:除了称颂方山子的”异“,此文还有没 有更深层的写作意图?
分析: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 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
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的不遇,
未尝不是自悲,但自己方以诗文被祸,不直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磨; 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开始 “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 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院”。 他一生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绩斐 然,深受爱戴,有的老百姓家里挂着他画像,饮食间祝 颂,有的甚至建立生祠,念其功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
一.通假
1前十有九年犹见于眉间往往阳狂垢污
二.一词多义
1
2
3
三.古今异义
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问余所以至此者)
3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妻子儿女4与余马上论用兵(古:在马背上
5使从事于其间(古:任职)
四.词类活用(划词,归类,释义)
1闾里之侠皆宗之庵居蔬食
3耸然异之方山子从两骑
5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五.解释句中加线词
1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方山子亦矍然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方山子傥见之欤?
一.通假1扣其乡及姓字(扣)通(叩)(义:询问)
二.一词多义1许:何许人地方长丈许大约
三.古今异义1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古:喜欢此事 /今:多事) 2窗户皆闭(古:门窗 /今:窗)3力请客(古:请求客人做某事 /今:【宴请)
四.词类活用(划词,归类,释义)
1不快吾意使动使……畅快 2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状从四面
3慎弗声动化出声 4而腰多白金动化腰缠 5不冠不袜戴帽空袜五.解释句中加线词
1 有健啖客,貌甚寝
2 言讫不见但观之 3祸且及汝贼能且众
吃丑陋完只将并且
4宋将军故自负 5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本来自认为了不起闭气,抑制信呼吸腿发抖
判断成语使用正误。
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活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错误
张酺,以论难(辩论)当(符合)意(心意),赐车马衣裳。
酺为人质(质朴、朴实)直,守经(正道)义,数有匡正(扶正、救助)之辞。
盗徒皆饥寒佣保(雇工),何足穷(穷尽)其法乎!元和二年,东巡狩(巡察、出巡),幸东郡。
赏赐殊特,莫不沾洽(恩惠普施)。
乘舆(皇帝)缟素(穿素服)临吊。
其(一定)无起祠堂。
在汉代三公指:(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
郭解为人短小精悍(身材矮小,精明能干),不饮酒。
少时阴贼(阴险残忍),慨(愤怒)不快意,身(亲自)所杀甚众。
及解年长,更折节(改变志向)为俭(通“检”,约束),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希望)。
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胜任),强必灌之。
居邑屋(乡里)至不见(被)敬。
是人,吾所急(关心)也,至践更③时脱(免除)之。
解执(坚守)恭敬。
诸公以故严重(尊重)之,争为用。
请得解客舍(门客在家中)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合乎)訾(资产)。
杀者亦竟绝(自杀)。
当(判处)大逆无道。
遂族(灭族)郭解翁伯。
然天下无(不分)贤与不肖(不才),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人貌(以……为貌)荣(美好)名,岂有既(完尽)乎!”
陈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考中)。
浮屠(和尚)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暗中勾结)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之于)法,一(全)县大耸(惊动)。
老吏曾腆侮法粥(通鬻,卖)狱,以公少年易(轻视)之。
公戒(告诫)而舍之。
公禁之,火亦不作(兴起)。
毁淫祠(不合礼制的祠堂)数百区(座所),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民恃(依靠)以安。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甲不能戢(约束)士。
身(亲自)居前行(队伍),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直立)如偶人。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尽职),正民坐(获罪)免。
诏公乘传(驿站的车)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免除)其役,凡十三万石。
米翔(物价飞涨)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任职)办治(执政有方)。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定后)以谋反诛。
贷(宽恕)而流(流放)之,其余且以守仓库。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写出每点的关键词。
(写景)(陶醉)(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