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https://img.taocdn.com/s3/m/b7817dd4195f312b3169a5a5.png)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2008年7月2日)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结合实际,现就加快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既是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高端竞争的基础,也是工业化国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规律,有利于增强我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我省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由之路。
我省已初步形成了适度重型化、高级化的产业体系,但总体上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面临着国内外产业竞争的严峻挑战。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我省破解发展难题,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引领,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扬长补短,狠抓关键,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打造示范带动力强的八大重要载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当全国现代产业发展排头兵。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e4b6d8d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1.png)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
佚名
【期刊名称】《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8(0)31
【摘要】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决策部署,规范有序引导各地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制定本指引。
【总页数】9页(P33-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1
【相关文献】
1.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绩效评价办法 [J], ;
2.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资金管理规定 [J], ;
3.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农村电商产业园建设标准(试行)》《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J],
4.《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农村电商产业园建设标准(试行)><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解读 [J],
5.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2021-2023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21〕207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39b1c64b35eefdc9d333ce.png)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
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和原则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一)合理划分责任,强化协同配合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中央主要负责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管理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支持地方间建立区域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资源,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地方与地方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共同推进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
(二)遵循产业规律,推动协调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合理配置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三)强化制度设计,建立内在机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通过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中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
![中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da8bb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c.png)
中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为了深入贯彻新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在发扬厚德、博学、笃行的中山校训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同时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现针对中山市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目标,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一)产业整合目标打造中山市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全市现有农业基础设施、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等展开整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二)技术支撑目标开展科技创新,引进现代科技农业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内容量和附加值,构建高品质、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
(三)环境保护目标秉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注重可持续性,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倡导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建设项目(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等一系列实际操作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农业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二)高新技术研发项目。
通过经济发展科技应用的相关创新研发成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环境保护项目。
从生态、环保、资源等方面入手,关注地方生态环境,构建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生产、合乎人民健康要求的乡村景观。
(四)企业招商项目。
利用现代平台,推动中山市优势农业资源与现代服务业、加工制造业深度融合,引进专业的现代农业生产企业,为增加农村收入、保障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配套措施(一)人才队伍建设。
投入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人才培训,通过专家指导、寒门子弟和农民定向培养等方式,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科技创新支撑。
落实政策,加强科技人员的支撑,在引进先进科技、推广农业新技术等方面加大推广力度,发挥现代化技术支持作用。
(三)金融支持。
发展农业贷款、股权投资等融资服务体系,优化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通过金融支持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社会组织建设。
组建各种专业协会、组织、社团,聚集各方力量,提高各类农产品的购销、全产业链管理和农户收益的保障。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72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72号](https://img.taocdn.com/s3/m/9ee5ac7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6.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72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大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部署要求,立足广东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确保粮食安全。
完善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口粮自给率,筑牢耕地、产能和储备三道保障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促进提质增效。
发挥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农民自主。
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办函〔2019〕289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办函〔2019〕289号](https://img.taocdn.com/s3/m/18d203f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9.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办函〔2019〕289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反映。
省政府办公厅2019年8月30日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2020-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
为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提出以下政策措施:一、加强用地保障(一)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农业产业园)建设用地纳入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使用范畴。
农业产业园所在地级以上市按照不低于50亩/园的标准一次性安排农业产业园用地指标,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保障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做到应保尽保,并列入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
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落实,对未执行到位的市报告省政府并通报全省。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农业产业园所在地级以上市政府)(二)采取“点状”供地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园建设。
一是经认定的“点状”用地用于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可申请修改规划,使用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建多少、转多少”的原则,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村庄规划确定规划条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按建设用地管理。
二是对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区内的生态保留用地,可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按现用途管理,由项目用地单位与土地权利人依法协商种植、养殖、管护与旅游经营关系,并依法办理集体土地流转手续。
2021-2023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梳理
![2021-2023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75b65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2.png)
2019年
• 广东省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立足于解决我省现代农业 产业园建设的重大问题,从用地保障、财政金融支持、税费减免、流通和品牌建设、基础设施、环境保 护和科技与人才等方面提出了21条具体举措。
2021年
• 广东省第一轮产业园已建设了16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5、突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
• 坚持质量兴农,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创新完善农业支持 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6、突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 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对各类产业要素的配置需求,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与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 活市场,推进产城融合,率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特色产业园
•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实现农业县(市、区)、主要特色品种全覆盖, 支撑县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功能性产业园
• 围绕服务主导产业,按照“核心技术+产业融合+场景实践+示范推广”要求,探索建设 现代种业、加工服务、设施装备、数字农业、品牌培育等功能性产业园,提升主导产业 整体效益。
特色产业园
1、主导产业中的二三产业产值占其综合产值60%以上。 2、产业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农民15%以上或年增速高于当地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个百分点以上。 2、主导产业集中度高、精深度高和聚集度高,种植业、养殖业类主导产业综合产值分别达 到10亿元、20亿元以上。
功能性产业园
1、突出产业链关键环节,聚焦提供高效服务,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支点,建立公共服务统一 平台,人才、科技、机构等要素资源集聚度高,形成产业联合体,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 化率高,产业融合度深,服务水平高,产业整体效益好。
基于全过程设计的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补改投”项目建设研究
![基于全过程设计的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补改投”项目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340f8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9.png)
基于全过程设计的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补改投”项目建设研究作者:黄春毅马力来源:《南方农村》2023年第06期摘要:自2018年开始,广东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抓手进行推进,先后启动了两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不断推进,广东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上采取了“补改投”方式进行探索。
本文对其项目的推出背景进行介绍,对其与前两轮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在支持方向、功能定位、绩效目标、实施方案上的异同进行分析,并从投入方式、资产管理、资产权属、项目收益及退出、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总结,据此提出了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与管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过程设计;现代农业产业园;“补改投”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97(2023)06-0019-04自2018年开始,广东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抓手进行推进,先后启动了两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先后创建了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73个地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主要农业县、主导产业和主要特色品种的全覆盖,在全产业链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联农带农方面进行了补强,有效地解决了规模大而不强、链条散而不聚、主体多而不强、品牌多而不响、效益普遍偏低等问题[1-3]。
2023年,广东省委印发《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在农业产业方面,重点围绕县域农业发展主导产业,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一方面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推动财政资金规范管理,有效积累公共财产,以财政经济手段壮大基层财政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了《2023年省级财政资金“补改投”现代农业产业园试点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补改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实施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cb35929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f.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15•【字号】粤府办[2011]17号•【施行日期】2011.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实施意见(粤府办〔2011〕1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63号)精神,加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和任务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措施,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进一步发挥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作用。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重要工作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有效政策工具;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以粮食大县为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二、突出重点,继续强化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规划布局,提高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因地制宜实施土地治理项目。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662b0c3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4.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10•【字号】粤府[2008]24号•【施行日期】2008.04.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农经发〔2006〕29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06〕17号)、《转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粤府〔2007〕5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和提供技术服务中的主体和带动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完善保障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作有效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工程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工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c459b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1.png)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工程实施方案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工程推进整县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培育30个广东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扶持3000个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3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农业专业镇(农场),建成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二、十四五时期广东省农业农村重点工程(一)农产品保供行动1、米袋子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南粤粮安工程,建好粮食生产功能区1360万亩,建设一批绿色高质高效丝苗米示范基地,打造丝苗米优势产业带。
建设50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500个水稻烘干中心。
2、菜篮子培育工程建设高标准生态智慧菜篮子基地100个。
新建、改扩建规模化标准养殖场250个,打造30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全产业链大型示范畜禽企业。
建设1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改造升级大型渔港15个,建设海洋牧场14个、渔港经济区17个。
3、果盘子提升工程建设水果高标准生态智慧种植基地200个。
建设热带优质水果、出口特色水果、落叶水果三大产业发展带。
打造广东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柑橘(柑桔橙)、柚六大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
打造特色优势水果生产重点县30个,建设100个荔枝高标准示范园。
4、战略资源农产品保障工程建设60万亩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在东南亚等地区建设一批海外生产、加工基地,新增产能约25万吨;建设海外剑麻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创建徐闻、雷州、遂溪等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探索发展海外糖业种植、加工。
5、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实施粤强种芯工程,组建广东种业集团公司,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新建特色蔬菜、岭南优稀水果、特种经济作物等10个国家和省级资源库(圃),支持建设16个家畜保种场、32个家禽保种场、69家水产良种场,支持荔枝、香蕉、白羽肉鸡、瘦肉型猪、水产等育种创新,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基地。
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和10个现代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127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127号](https://img.taocdn.com/s3/m/b5c9ca9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3.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12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工作原则。
——夯实基础,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融合发展内生动力,突破农业经营、融资、科技体制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农民主体,市场导向。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取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强其改革获得感。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
——分类指导,综合施策。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条件,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
针对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综合运用各项政策工具,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发展活力。
——城乡统筹,“四化”同步。
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产城融合提升农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10]54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10]54号](https://img.taocdn.com/s3/m/ac85719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e.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10〕54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年)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粤发〔2008〕7号),特编制《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条件(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凭借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2亿元,约占全国的1/8,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
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05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31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455.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双轮驱动”初步形成。
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为2009年的5.1∶49.3∶45.6.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3%,轻重工业比重从1978年52.6∶47.4调整为2009年40.7∶59.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2%。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精简篇)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精简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7639f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9.png)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把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
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兴农,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设思路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单元,明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思路。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增强我区农业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一)优势农产品优先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进行构建,在产品选择上坚持优势农产品优先的原则,以水稻、玉米、油菜、蔬菜、蚕桑、甘蔗、咖啡、水产、茶叶、水果、畜牧等为优先产业。
按照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优化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二)联合攻关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联合攻关的原则。
改变过去注重产业发展中单个环节攻关为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系统攻关;改变过去注重单个单位攻关为聚集和整合本领域优秀骨干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加速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水平。
(三)资源共享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成果、设施及项目资源共享的原则。
体系内科研人员须积极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项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体系建设平台,集中力量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集成,确保产业发展不断获取科技支撑。
在科技推广创新中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在科技推广创新中建设现代农业强省](https://img.taocdn.com/s3/m/962a989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4.png)
在科技推广创新中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谢悦新【摘要】@@ 近年来,广东省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46-47)【作者】谢悦新【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厅【正文语种】中文科技是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广东提出重点抓好“五项工作”,提高“五种能力”,打造现代农业强省。
近年来,广东省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农业品种技术成果累累。
“十五”以来,广东省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92个。
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58个、无公害农产品2420个、绿色食品542个、有机食品355个、农业类名牌产品40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大大提高;积极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全省农产品深加工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2年的19.3%提高到43.2%。
农科推广网络日益完善。
建立和完善了省级良种引进、质量监测等中心36个、县级良种推广分中心50个、区域性乡镇良种推广中心站100个,形成了近4000名农业科技人员、2.4万多名农技推广人员、88万多名农村实用人才构成的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农科推广网络。
2008年颁发《关于推进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截至2009年10月底,已有92个县(市、区)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占总数的79.3%。
研发推广机制不断创新。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行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发布制度,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下乡、科技服务小分队、回乡大学生“四个一”工程和农业良种示范展示会等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拓展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途径。
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19bce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f.png)
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对策广东作为中国重要的地区经济中心之一,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经济竞争力,广东应该采取以下思路和对策。
首先,广东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技术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石,广东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体系。
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广东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影响力。
其次,广东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广东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该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多的问题。
广东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方向转变。
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降低企业开办和运营成本,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创新机构到广东发展。
第三,广东应加强供应链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广东应在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优质供应商等方面加大投入。
要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广东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广东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投入,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同时,广东要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人才到广东创新创业。
第五,广东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有着高度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和相对欠发达的东西北地区。
为了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省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广东应加强东、西、北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要加强东西部协作,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最后,广东应加强金融支持。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广东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供多元化的融资产品。
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低利率贷款、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2024年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实施方案
![2024年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02a79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2.png)
2024年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2024年,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农技推广体系。
本文将针对2024年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制定实施方案。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推广科学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
2. 提升农民收入水平:通过推广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3.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步骤1. 确定农技推广组织架构:建立由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代表组成的农技推广组织架构,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责。
2. 加强农技人才培训:加大对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农技师、农技推广员考核制度,对优秀人才进行奖励和激励。
3. 推广科学农业技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宜的科学农业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和示范推广的方式,引导农民采用科学的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4. 推广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针对不同农业产业和不同经营模式,推广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 鼓励农民参与农技推广:通过建立农民参与农技推广的激励和奖励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活动,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
6. 加强农技推广宣传: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加大农技推广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
7. 搭建农技推广交流平台:建立农技推广交流平台,包括农技推广展览会、农技推广研讨会等,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8.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农技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关事项的通知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关事项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8be555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5.png)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03.04.21•【字号】粤农函[2003]115号•【施行日期】2003.04.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实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关事项的通知(粤农函〔2003〕115号)各市农业局,省直有关单位:“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2003年省政府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之一(见附件)。
为完成省政府提出的2003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目标,落实好主要措施,根据粤府办〔2003〕15号和粤府函〔2003〕72号文件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抓好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细化和落实按照省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粤府〔2001〕8号)和《广东省重点发展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101号)所明确的政策,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应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1.省国土资源厅明细实行用地优惠政策;2.省经贸委明细以生猪饲养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定点屠宰经营权的政策;3.省盐业管理部门落实对农产品加工用盐专户供应,实行最优惠价格的政策;4.省供电部门明细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用电按农业用电收费的政策;5.省地税局明细对农业龙头企业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6.省科技厅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设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对农业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生产性试验、新技术应用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在科技立项中给予倾斜支持的细化政策;7.各市、县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绿色通道政策;8.各市、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资金(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资金)列入年度预算计划的落实情况。
对上述事项,请各市、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并于5月底前将具体的政策规定文件送我厅(经管处)。
二、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对2003年省政府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项工程,省政府办公厅已成立督办协调小组进行专项督办,为确保完成省政府提出的今年农业产业化工作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为加快推动我省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现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实际,制定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粮食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任务,围绕我省农业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提升我省农业科技综合实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我省农业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依托全省现有的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建设从研发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从产地到餐桌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方位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我省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二)基本任务。
围绕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省、市、县等有关农业科技优势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新、集成、试验和示范推广;收集、分析农业产业发展信息与动态,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1.重点工作:通过深入调研,确定各产业区域布局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开展重点研究、示范和推广。
2.基础性工作:建立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平台,收集、整理和分析各产业国内外、省内外相关信息,提供相关产业应用和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3.前瞻性工作:针对我省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组织开展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储备性、跟踪性和前沿性研究。
4.应急性工作:及时发现并上报产业中突发的重大灾害、病虫害和市场变化等新问题,根据上级政府部门的指示,开展相关的情况调研、信息反馈、应对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等,并参与相应的应急处理工作,以使产业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解除公众疑虑,避免或减少农民损失。
三、基本原则(一)衔接国家体系,服务地方产业。
延伸与补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链,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按照国家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整合和挖掘现有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积极构建具有我省农业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二)突出优特产业,强化技术集成。
优先发展具有广东优势或特色的农产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肥料与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技术环节, 对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创新与集成,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系统链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三)整合优化资源,层级联动共建。
细化分解体系建设任务,有计划、分层次落实到每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合理配备各层级的机构、设施、人员与资金,建立共同参与、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四)创新管理机制,规范体系运行。
创新组织结构、管理和运作机制,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高效模式,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制度,完善资金管理与绩效考核办法,确保技术体系建设和运行的规范化。
四、体系架构根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思路,结合我省实际,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
(一)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针对每一个优势或特色产业,各设置一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一个首席专家岗位;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分别建立遗传育种、栽培或养殖、病虫害防治、肥料与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功能研究室,每个功能研究室配置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专家岗位。
各产业功能研究室和专家岗位数量依据各产业特点和需求具体设置。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要职责是: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针对广东优势或特色农业产业的需要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信息与动态;开展产业政策研究和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运行。
(二)综合试验站。
根据全省优势或特色农业产业的区域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个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
综合试验站主要依托市、县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等建设。
综合试验站主要职责:承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技术转移,开展产业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推广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
五、管理机制(一)管理结构。
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根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的原则,由省农业厅负责成立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
管理咨询委员会依托省市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审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管理咨询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情况。
执行专家组由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首席专家和功能研究室主任等组成,负责制定和实施本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业务活动。
监督评估委员会主要由省、市、县农业管理部门、科研推广机构、相关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负责对产业技术体系中科技人员履行工作职责和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含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的运行情况、工作业绩与财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
(二)技术依托单位和专家遴选。
各产业技术体系的研发中心与首席专家、功能研究室与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与站长等采取单位推荐的形式产生,具体遴选办法另行制定。
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省直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建设,要求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条件、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较高的管理水平。
首席专家在研发中心依托单位的骨干专家中产生,要求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在产业研究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和社会影响力。
功能研究室依托省、市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建设,功能研究室主任在相应单位的专家中产生,功能研究室的岗位专家在该产业的专家中产生。
综合试验站由各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并考虑生态特性、区域代表性等情况进行申报,主要依托各市、县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等建设。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首席专家、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的候选名单经广泛征求意见后,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议、公示和批准。
六、运行机制(一)规划制定。
各产业技术体系在建设启动的第一年,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首席专家组织本产业体系相关人员,经调查摸底后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经执行专家组讨论研究后,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审议,由省农业厅和财政厅批准下达。
(二)任务执行。
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首席专家根据下达的体系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制定任务分解方案,经执行专家组讨论通过后,分解落实到各功能研究室和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
首席专家与省农业厅签订任务书;功能研究室主任、综合试验站站长分别与首席专家签订任务委托协议书。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根据任务分工开展相关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
(三)绩效考核。
建立两级绩效考评制度。
一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部绩效考评制度。
具体做法是:由执行专家组根据考核办法(另行制订),组织对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专家岗位、综合试验站和站长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二是监督评估委员会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指标或完成不好的,提出整改要求。
每五年对各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
综合考核不合格的,调整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的相关资格。
七、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管理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管理以及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发挥执行专家组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监督评估委员会对体系建设的绩效考核与监督作用,扎实推进我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
(二)资金保障。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关系到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公益性、基础性重大工程,必须多方筹集和广泛利用国内外社会资金,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系建设。
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和依托单位共同承担。
各级有关单位要不断加强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保证科技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三)制度保障。
制定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项目管理办法;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等遴选办法与实施细则;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规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机制。
(四)人员保障。
技术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人员的工资福利、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以及配套政策保障与支持,要保证人员充足的科研时间,提供必要的科技辅助人员,为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五)条件保障。
各技术依托单位须保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使用和试验示范用地及相关设施,同时保证在业务上接受体系的垂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