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安全观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_刘永涛
9.2.2《谋求互利共赢》课时训练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
9.2.2《谋求互利共赢》课时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时指出:“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②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③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2024年6月5日,以“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世界环境日活动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与此次活动,旨在强调土地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②只有环境问题制约人类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③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④各国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个理念涉及到全球化、国家间合作与文化交流,以及人类的共同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崇高的理念,将人类从国家主权和地缘政治的现实中解放出来,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共同的未来。
下列理解正确的有()①它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概念,旨在推进全球化进程和提高国际合作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心是以生态安全和人权保护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合作③在这个理念中,每个人都受到保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自由必须得到保障④它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概念,人类的命运是相互联系的,必须跨越边界与文化障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中国始终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列“习语”中,体现构建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①“堤溃蚁孔,气泄针芒”②“和羹之美,在于合异”③“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④“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围绕“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主题,深入研讨全球经济的趋势和困难,探寻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机遇。
中国出席第77届联合国大会立场文件
中国出席第77届联合国大会立场文件文章属性•【缔约国】•【条约领域】外交•【公布日期】2022.09.17•【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正文中国出席第77届联合国大会立场文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公共卫生、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与此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持续深入发展,国际社会对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
各国需要加强团结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寻求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方案。
一、世界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基石,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
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世界多样性,尊重各国正当发展权利和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坚持国际上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反对以多边主义为幌子,搞封闭的集团政治;反对以多边主义为借口,将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给国际社会。
要反对将多边主义意识形态化,打造针对特定国家的价值观同盟。
——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会员国主导,以有效行动为导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地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更加有效地应对全球性挑战。
会员国均应切实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财政义务,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确定的支付能力原则,及时、足额、无条件地缴纳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支持联合国有效履行职能。
——要以推进秘书长《我们的共同议程》报告为契机,不断提高联合国自身运行效率,增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顺应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增强发展系统支持会员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能力,加强监督和问责,全面回应国际社会期待。
2024年现代领导人的大安全观
2024年现代领导人的大安全观
1. 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现代领导人的首要任务。
他们将致力于保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信息、社会和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安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以应对外部威胁和内部风险。
2. 地区安全:现代领导人注重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他们支持多边合作和机制,促进邻国间的合作与发展,共同应对地区性威胁和挑战,确保地区的安全繁荣。
3. 国际安全:现代领导人积极参与并致力于建设和平、安全、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
他们推崇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倡导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经济不平等等。
4. 社会安全:现代领导人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福祉,致力于打造安全、和谐、公平、有活力的社会环境。
他们关注社会不平等、贫困、失业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
5. 网络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领导人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
他们致力于保护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制,打击网络犯罪和恶意活动,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现代领导人的大安全观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理念,既关注国家和地区安全,也注重国际和社会安全,同时还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
他们愿意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
作,共同应对共同的安全挑战和威胁,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大安全观有助于促进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国际环境。
新安全观下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封面故事在2022年1月举行的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一起向未来》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愿同中亚国家乘势而上,并肩奋斗,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启了“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新时代。
当前,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大国竞争加剧,粮食、能源和金融等领域的危机征兆明显,对包括中国和中亚国家在内的整个地区形成严峻挑战。
因此,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安全合作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首倡新安全观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国际安全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为此,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促进世界安危与共、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立场主张,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中方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此后,中国外交部正式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阐释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六个坚持”核心理念和原则,明确了20个重点合作方向以及5个合作平台和机制,标志着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向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份文件提出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必将为建设安全稳定的中亚作出积极贡献。
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下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撰文/李中海安全观,倡议建立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在亚信第五次峰会上,他再次强调:“建设安全稳定的亚洲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谋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就是为了实现地区国家整体安全。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安全观,不仅对全球安全合作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指明了方向。
2023年国际安全形势:在动荡不安中寻求秩序变革与重塑
2023年国际安全形势:在动荡不安中寻求秩序变革与重塑唐永胜【内容提要】2023年全球充斥着紧张、暴力和不安全感,但国际安全局势总体上没有失去控制。
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印证了世界大变局的复杂性,也显示出军事变革正在进入深度发展时期。
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加重,大国竞争深入发展,但维持大国战略稳定的基础依然存在。
美国强化同盟体系谋求优势,但受到多重因素制约。
地区冲突加剧,存在的外溢风险需要有效防范。
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任重道远但也面临新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需求显著增长,需要大力构建广泛参与、开放包容的多边制度体系,以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顺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了实现可持续安全的创新理念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际安全 地区冲突 安全赤字 战略稳定2023年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印证了世界大变局的复杂性,霸权主义、零和博弈、地缘争夺等强权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持续加重,国际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乌克兰危机尚未进入政治解决的轨道,巴以冲突又燃起战火,不仅显著加剧了地区安全的紧张对抗,而且存在冲突外溢并失去控制的重大风险。
军事行动不断向认知、网络、金融、数字、智能等领域拓展,大国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安全内部张力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推进全球安全治理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努力推动构建广泛参与、开放包容的多边制度体系,以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大国关系持续紧张2023年国际和地区安全局势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安全威胁继续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势头,以武力解决争端的事态增多。
东欧、中东、非洲等地区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难以平息,全球范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有所增强。
受美国强化大国战略竞争和地区动荡等因素影响,大国关系持续紧张。
美国拜登政府在202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将中国定性为“唯一既具有战略意图,又拥有不断增长能力以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1]并在当年发布的《国防战略》中,进一步将中国定位为“最重要战略竞争对手”。
亚洲安全观的内容
亚洲安全观的内容亚洲安全观是指亚洲国家在维护自身安全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理念和原则。
亚洲地区拥有多样的安全挑战和利益关系,因此亚洲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维护区域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亚洲安全观强调和平发展。
亚洲国家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繁荣与稳定。
亚洲国家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争端和分歧,推动地区和平进程。
亚洲安全观倡导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亚洲安全观强调互信与互利。
亚洲国家之间具有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存在着疑虑和误解。
因此,亚洲安全观强调建立互信机制和增进互利合作,通过相互了解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亚洲国家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安全框架,鼓励成员国间的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安全挑战。
亚洲安全观强调包容与多元。
亚洲地区拥有多样的国家、文化和制度,因此亚洲安全观强调尊重和保护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各国的安全利益。
亚洲安全观倡导各国在解决地区问题时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分歧,推动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
亚洲安全观强调综合安全。
亚洲地区存在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如领土争端、恐怖主义、能源安全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亚洲安全观认识到,只有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和应对安全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亚洲国家致力于加强各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安全挑战,形成综合安全的合力。
亚洲安全观是亚洲国家共同遵循的原则和理念,旨在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亚洲安全观强调和平发展、互信与互利、包容与多元以及综合安全,这些原则为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亚洲国家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安全挑战,推动亚洲地区实现更加安全、稳定和繁荣。
新型亚洲安全观指
新型亚洲安全观指导下的地区合作在21世纪初期,全球形势愈发动荡不安,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性话题,而亚洲安全问题随着亚洲经济体的崛起变得日益重要。
面对变化多端的安全局势,亚洲国家开始注意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形成了新型亚洲安全观指导下的地区合作模式。
一、新型亚洲安全观的背景亚洲国家间长期存在着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民族问题等一系列矛盾和纷争。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安全形势飞快地变化着,核武器、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加剧了地区安全形势的紧张程度。
传统安全观念所带来的防御武器与对抗思维不能完全满足安全需要,迫使亚洲国家必须转变安全观念,重新思考安全问题,形成新型亚洲安全观。
新型亚洲安全观倡导亚洲国家进行合作,以磨合矛盾,共同维护安全。
同时,该安全观也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如环境、能源、粮食安全等,也促进了区域合作的发展。
二、新型亚洲安全观下的区域合作1.机制建设为了深化地区合作,亚洲国家在新型亚洲安全观指导下,大力推进机制建设。
目前已形成了“东盟+1”、“东盟+3”、“东亚峰会”、亚信(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一系列机制,这些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可发现,这些机制的建立均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任务,改变了传统一方领导,他方跟随的模式,更有助于构建安全、稳定和繁荣的亚洲。
2.地区经济合作亚洲合作的热潮也助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业已建立起的机制促进了经济、金融、贸易等诸多领域的地区合作,甚至涉及到更广阔的范围,如环境、旅游等。
此外,亚洲各国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审时度势,携手共建一系列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其中,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工程。
3.安全合作新型亚洲安全观强调各国应该在安全领域加强沟通,共同应对威胁与挑战。
此外,新型亚洲安全观更加注重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等方案,保障民生,促进亚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亚洲安全观对于安全发展的启示新型亚洲安全观不仅在概念和理念上诠释了一条新的契合亚洲发展的安全方向,更为亚洲大家庭的合作和安全建设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思路。
时政专题五+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举行-【时政探究】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之时政热点精析精练
时政专题五文化遗产爱护论坛在京进行【背景材料】2023年9月5日,“和合共生,文明互鉴”文化遗产爱护论坛在北京进行。
中共中心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致辞。
中外嘉宾认为,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亚洲各地的文化遗产,既是亚洲悠久历史的贵重见证,也是维系亚洲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值得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守护、世代传承。
本次论坛是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平台,承载了亚洲各国伴侣守望文明、互学互鉴、合作进展的共同愿望。
中外嘉宾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进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沟通互鉴的重要载体。
有关各方要以敬畏之心共同爱护亚洲文化遗产,以宽广胸襟共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以开放包涵共同推动亚洲文明沟通互鉴。
亚洲各国媒体应乐观促进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致力成为亚洲多元文化的弘扬者、亚洲遗产爱护的监督者、亚洲文化沟通的推动者,在全球范围内树立文化传承进展和文化国际合作的亚洲新典范。
本次论坛由中国日报社、国家文物局、亚洲新闻联盟主办。
亚洲新闻联盟、国内外文化遗产爱护及有关机构、驻华使领馆、媒体、高校代表共200余人与会。
亚洲新闻联盟成立于1999年3月,由亚洲20个国家的22家主流媒体组成,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由多国媒体组成的新闻联盟之一。
【考点链接】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分析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传承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进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进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传承要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秀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传承,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进展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进展。
3.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解读亚洲新安全观
军 情 关 注解读亚洲新安全观如何维护本国和地区安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观念和对策。
一些中小国家巧妙地在大国夹缝中游走,平衡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之间,以求左右逢源,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
也有个别小国“傍大款”,拉域外大国为自己壮胆,挑战邻近大国的利益,无事生非。
苏联的应策是经济、军事和科技资本,施展软实力、地拼凑自己主导的排他性军政联盟,打谁就打谁”的硬功夫,预言还能领导世界100年,然未能逃过“9·11”恐怖袭击,潭抽身,无法轻松摆平宿敌俄罗斯和几个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 “亚洲新安全观”。
中国作为代表亚洲的惟一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就亚洲的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方向提出看法,并与各国一道携手推动基于共识之上的安全观。
“亚洲新安全观”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的延续和发展,其中的内核是中国的“和”文化。
本期专题“亚洲新安全观”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从其历史由来、当前演变、未来走向等方面为您详细解读。
这些观点的荟萃,希望对您了解“亚洲新安全观”的内涵有所裨益。
导语:经过中国和地区国家多年努力,亚洲出现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东盟地区合作论坛等安全合作机制。
中国最近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路一带”倡议,为亚洲安全提供了增强经济基础的机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洲安全观的理念基础整整60年前,1954年6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联合声明中写下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All Rights Reserved.一线。
美国少花钱多办事,逐步减少在欧亚的驻军,把陆军变成精干的远征军,大部分时间驻扎本土,必要时投放欧亚,与盟国并肩战斗。
中国无数次情真意切地声明永不称霸,哪怕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美国根据自己的经验,只相信国强必资140亿美元,2014年第一季度达70亿美元。
时政浅析之亚洲安全观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时政浅析之亚洲安全观一.“亚洲安全观”的提出2014年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作主旨会议,并提出要“积极树立国家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局面”。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倡导亚洲国家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得到与会各方的广泛共鸣和积极响应。
亚洲各个国家的安全问题极为复杂,既有热点敏感问题又有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挑战明显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因此,在大家共同生活的亚洲这个大家园里,利益交融、安危与共,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安全应该是普遍的。
安全应该是平等的。
安全应该是包容的。
推进亚洲安全观的建设应该是亚洲每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二.“亚洲安全观”具体内容第一,坚持综合的眼光来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
我们应该通盘考虑亚洲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
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又要统筹谋划如何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二,坚持对话合作的方针。
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
有句谚语说得好:“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
”要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
第三,坚持可持续的方法。
亚洲各个国家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
对亚洲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
三.提出“亚洲安全观”的意义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
亚洲安全观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次重要实践,引领了亚洲安全合作的新方向,对促进亚洲国家相互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安全、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作者:刘建飞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1期编者按为聚焦党校学员“两带来”,发挥党校优势、体现党校特色,本刊与中央党校教务部合作,开设“党校学员‘两带来’”栏目,每期从党校学员“两带来”问题中选取两个问题,邀请党校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世界使命”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
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积极作为是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对于中国如何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则需要理性研判、辩证施策。
一、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有两个重要关键词,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当今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命运已经息息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联。
中国的外部环境高度依赖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成为实现中国与世界双赢的目标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作为。
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没有卓有成效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难成功构建;反之,如果没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积极作为,那么就不是成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正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代性、先进性的主要体现。
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然而,当今世界还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世界,维护国家利益依然是各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脱离这个现实。
因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统筹好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世界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既要尽力而行,也要量力而为。
亚洲安全观
亚洲安全观:引领亚洲安全合作新方向2014年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第四次峰会在上海成功举行。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全面系统阐述了亚洲安全观,提出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等重大倡议,得到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成为国际社会聚焦中国的又一亮点。
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次重要实践,引领着亚洲安全合作的新方向,对展现中国大国地位和作用,促进亚洲国家相互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安全、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亚洲安全观是时代呼唤的必然产物从亚洲角度看,当前亚洲的发展前景正受到两大趋势的影响。
一方面,二战结束以来,亚洲国家凭借总体和平稳定的有利环境,创造了“亚洲奇迹”,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亚洲GDP从1952年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上升到目前的超过30%,成为与美、欧并驾齐驱的三大经济板块之一,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亚洲的发展前景正受到日趋复杂的安全环境困扰,本地区热点问题、局部冲突此消彼长,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磨擦相互碰撞,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亚洲地区政治生态多元,安全合作机制总体水平不高,各国应对安全问题难以形成合力。
从中国自身角度看,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
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率在上升,但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摩擦也在增多。
现实表明,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仅需要增进国际认同,而且需要推动周边和亚洲国家秉持共同的政策理念,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一道构筑彼此放心、互利共赢的安全与发展环境。
只有亚洲各国目标一致,才有可能在本地区建立起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架构和制度安排,才有可能在地区共同安全、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中,实现本国更好的发展。
在上述国际国内大背景下,中方倡导亚洲国家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践行共同的安全理念,共维稳定、共筑安全、共促发展。
论述亚洲安全形势和我们中国的亚太安全观
论述亚洲安全形势和我们中国的亚太安全观亚洲安全形势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亚洲地区存在着地缘政治复杂性。
该地区由许多国家和地区组成,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充满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因素,难以解决。
其次,亚洲地区的安全挑战多种多样。
这些挑战包括恐怖主义、海盗活动、外交纠纷、贸易争端、既有军备竞赛和核武器问题等等。
第三,亚洲的安全现状受到大国争霸的影响。
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历史纠纷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零和游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亚洲地区的稳定。
针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挑战,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亚太安全观。
该安全观始于2012年,强调了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全面性。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构建亚太地区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主张在共同发展、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中亚、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合作,建立一种适合各种国家和区域的协力机制。
第二,推动共同安全。
中国认为,亚太地区的共同安全是各国在建立民主和自由的过程中必须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三,鼓励和平解决争端。
中国主张各方通过平等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和其他问题,避免动辄使用武力和进行激烈谈判,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
第四,大力发展经济。
亚太地区的经济繁荣是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国主张应加强经济合作,努力打造亚太地区的经济共同体,推动共同发展。
总之,亚洲地区的安全局势和挑战是复杂而多样的。
对于中国来说,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亚太安全观体现了中国推动地区稳定和共同繁荣的诉求和思路。
亚洲命运共同体演讲稿
亚洲命运共同体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的主题。
亚洲,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化最为丰富、经济最为活跃的大洲之一,承载着无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和希望。
然而,亚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地区冲突、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亚洲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理念,一个对亚洲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共同体认识和理解。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的利益紧密相连,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
无论是经济发展、安全稳定还是环境保护,我们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亚洲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行动,一个推动亚洲国家合作的具体行动。
在经济上,我们可以加强贸易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在安全上,我们可以加强政治对话,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在环保上,我们可以加强科技创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
最后,亚洲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梦想,一个让亚洲人民共享繁荣和幸福的美好梦想。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开放的亚洲,让每一个亚洲人都能够享受到和平、安全、幸福的生活。
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观念。
我们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我们需要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亚洲国家间的合作,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最后,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开放的亚洲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构建思路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构建思路什么是亚洲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一个概念,强调亚洲各国应该共同推进发展和繁荣,实现互利共赢。
这个概念首次提出于2013年,在一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
自此以后,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这个概念的实施。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1. 合作共赢亚洲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发展和繁荣。
这种合作不应该是互相竞争的,而是应该实现互利共赢。
只有各国相互支持、共同协作,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所有国家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2. 异同相容亚洲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制度,但这些差异不应该成为彼此之间的障碍。
相反,我们应该欣赏和尊重彼此的差异,并且利用这些差异创造更好的未来。
3. 共同发展亚洲各国应该共同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并努力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这需要各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实现协调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成果。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思路1. 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可以帮助消除贸易障碍,促进跨国投资和经济协作。
亚洲各国应该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从而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2. 加强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各国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相互联系和协作。
3. 共同应对全球和地区性挑战除了经济合作,各国还应该共同应对全球和地区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环境卫生、能源短缺和安全威胁等等。
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制定策略和行动。
4. 建设与平等和谐的亚洲社区在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所有国家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意味着要遵循国际法,尊重彼此的主权和独立,以及促进和谐的社区关系。
总结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愿景,是一个将亚洲各国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概念。
构建这样的社区需要各国领导人共同努力,不断加强经济、政治和社会联系。
同时,我们也需要遵循国际法和规则,尊重并欣赏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亚洲才能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
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服务中华民族
□文/许可马卓言成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和国际局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领导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2022年9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期间,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举行双边会见。
两国元首决定,将中白关系定位提升为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最新进展。
“志同道合,是伙伴。
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习近平主席开创性地提出,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十年来,中国同各国广交朋友、深化合作,不断扩大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之路越走越宽广。
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不断拓展深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工作布局日益发展完善。
2021年12月31日12时,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骄阳似火。
伴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述评2021年10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标志。
□图/新华社上图:2022年9月16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第五届进博会倒计时50天暨第六届进博会签约活动现场。
左下图:2022年9月5日,观众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综合展厅参观。
右下图:2021年10月15日,参展人员在第130届广交会现场。
2019考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点:亚洲新安全观_毙考题
毙考题APP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2019考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点:亚洲新安全观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今年如何考察,我们要关注的要点在哪?毙考题为大家解读这部分的重要考点、出题方式及答案要点。
亚洲新安全观与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
(1)如何理解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2)应如何推动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
▶答案要点
(1)习近平在2014年亚信峰会上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
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
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
可持续,就是要安全和发展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
发展就是最大安全。
(2)推动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应做到:把握方向,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谅互让,坚持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循序渐进,探讨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安全架构。
要坚持和发扬亚洲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加强地区各项安全机制协调,逐步探讨构建符合亚洲特点的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
亚洲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更有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维护亚洲安全和发展环境。
亚洲欢迎域外国家为亚洲和平与发展贡献正能量,同亚洲国家一起促进亚洲安全稳定和发展繁荣。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邀请码:8806。
全球安全倡议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施路径笔谈
全球安全倡议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施路径笔谈作者:徐步唐永胜傅梦孜吴志成林利民孔令杰刘丰郑安光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04期【编者按】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以及践行该倡议的“六个坚持”,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意义。
为深刻理解全球安全倡议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国际社会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讨,现撷取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一、人类是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吴志成认为: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诉求和愿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没有和平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保障,任何个人、群体和国家都将一事无成,人类的任何美好蓝图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范圍更加宽广,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更加错综复杂。
因此,现代安全指涉对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更加凸显,我们分析思考现代安全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行为体层面,而应该站在全人类共同安全和全球普遍安全的高度,将安全放在所有人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延伸到个体人、群体、民族和整个人类,坚持个人安全与集体安全、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国家安全与全人类共同安全的有机统一,不让任何个人脱离,不让任何国家掉队,致力于实现各人群、各民族、各国家的共同安全。
实质上,真正的安全只有通过人民和集体才能获得,国家安全最终也只有在服务和惠及个人时才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安全体系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就必须坚持人民安全是国家最基本最核心的安全理念。
一方面,人民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全球安全的根本力量源泉。
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
失去了人民的依靠,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另一方面,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全球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各项基本权利得到保护,各种尊严和价值受到尊重,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通衢大道。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构建思路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构建思路
刘宗义
【期刊名称】《国际问题研究》
【年(卷),期】2015(0)4
【摘要】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伴随亚洲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在总结共同体发展历史和亚洲国家区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及亚洲地区的新变化所提出的制度和理念创新,应包括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三个支柱.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在亚洲建立和谐共生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和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秩序.
【总页数】14页(P40-53)
【作者】刘宗义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1
【相关文献】
1.命运共同体:亚洲生长的力量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交响
2.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3.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4.深
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5.立足亚洲命运共同体大格局打造亚洲文明研究领域新高地——记浙江大学“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启动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3日/第A07版
评论
亚洲安全观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刘永涛
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主旨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强调安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这些安全话语再次表达了体现着中国视角和创新价值的亚洲安全观,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安全政治及战略思维的发展,而且是对不断变化的亚洲和中国本身作出了回应,构成当代中国安全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结束后,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中国领导人拓展视野,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思考、处理全球和亚洲安全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下“大同”及“和谐”理念给当代中国外交思想提供了启发。
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决策层对亚洲乃至全球安全政治的思考和阐述——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安全观”,21世纪初倡导的“和谐世界”,还是当下强调的“共同安全”,不仅表明当代中国安全政治话语具有连贯性和时代性,而且体现出这套话语系统所包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亚洲安全应该建立在共同安全的基础上。
所谓共同安全,乃是每个国家的安全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
作为一种新型的亚洲安全观,它不同于传统上把安全视为排他的、以牺牲他国安全利益来实现和确保自身安全利益的旧安全观。
新安全观的核心是倡导国家之间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关系。
它超越冷战思维,摆脱意识形态对抗,放弃传统观念中的相互猜疑和丛林法则,进而强调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亚洲社会的平等成员,享有自主选择发展模式的权利,并在国际关系方面,具体表现为国家之间相互尊重,不干涉彼此内政,以和平方式处理分歧和矛盾,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二,亚洲安全应该是综合安全、合作安全。
安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狭义的政治和军事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和环境等领域。
一方面,传统安全威胁继续存在着;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难题不断构成严峻挑战。
因此,任何单一国家都无力独自处理这类威胁或挑战,而必须采取合作措施,制定共同战略和目标;国家之间采取不敌视对方的态度;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牺牲别国安全为代价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在国家互动中,亚洲各国应超越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建立合作机制,包括强有力的多边安全(对话)机制,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致力于以有意义的沟通和对话方式处理安全政治难题。
第三,亚洲安全应该是可持续的安全。
现在的亚洲在一定程度上还遗留着冷战产物,亚洲安全有必要超越传统上仅关注军事同盟、军备竞赛的狭隘思考。
历史告诉人们,基于军事同盟、以军事武器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既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也无法给亚洲带来持久和平。
把确保亚洲和平与稳定的指望“托付给”地区之外某个占主导(核心)地位的单一力量是危险的,也是靠不住的,因为单一力量的相对衰弱乃至崩溃,都会给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东北亚地区已经有过这种历史教训。
因此,有必要寻求确保亚洲持久和平与稳定的新途径。
一个可选择的新途径是,建立呈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安全合作以及政策协调机制,通过多边、多层次、多渠道的互利合作确立持久的地区和平与稳定。
在这个进程中,亚洲各国的相互合作和协调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彼此之间更愿意以非暴力方式处理争端和分歧。
在这个过程中,亚洲各国应学会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忍耐,并将分享的规范、身份、利益和价值应用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
正是这些有可能构成亚洲持久和平及稳定的基础,因为
它们是源于平等基础上的亚洲意识和集体身份的建构。
亚洲国家学会共同应对全球及地区挑战,增强在处理全球及地区政治和经济难题过程中的合作能力,使亚洲的事务由亚洲人决定和处理。
一种呈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安全合作以及政策协调机制,有可能给亚洲带来更为良性和公正的安全环境。
可以说,面对日益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及地区安全政治环境,中国外交不断重铸着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以应对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所呈现的传统及非传统安全威胁。
应该承认,当今亚洲安全环境错综复杂,存在着不同的、彼此竞争的安全观。
中国传统文化既重视“善”、“礼”、“义”等价值,也提出“文事武备”的辩证思想。
因此,倡导亚洲安全领域的合作、协调和对话,决非意味着忽视物质力量在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今亚洲安全政治更需要强调这样一种观念,即亚洲国家乃是“命运共同体”,他们需要打破旧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安全困境”枷锁,通过建立呈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安全合作以及政策协调机制,以和平和外交手段解决地区冲突和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