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习题一、单选题1.人体排泄器官中最重要的是A.肝脏B.肺脏C.肾脏D.皮肤E.消化道答案:C2.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A.肾小球B.肾小体C.肾小管D.集合管E.肾单位答案:E3.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A.释放肾素B.分泌醛固酮C.释放抗利尿激素D.排泄钠、氯离子E.浓缩与稀释尿液答案:C4.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A.肾小球毛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B.肾小球毛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C.肾小球毛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D.肾小球毛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E.肾小球毛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答案:D5.原尿的成分A.和终尿近似B.葡萄糖比终尿少C.Na+、K+浓度比血浆高D.蛋白质比血浆少E.葡萄糖比血浆少答案:D6.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D.囊内压E.全身动脉压答案:A7.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每分钟通过肾小球的血流量B.两肾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C.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D.每个肾单位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E.两肾每分钟生成的终尿量答案:BB.75ml/minC.125ml/minD.255ml/mlnE.300 ml/min答案:C9.滤过分数是指:A.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C.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E.肾血流量/心输出量答案:A10.一般成年人肾小球滤过分数为:A.10%B.13%C.19%D.25%.E.30%答案:C11.一般情况下肾小球的滤过率主要取决于:A.滤过膜的通透性B.滤过面积的改变C.囊内压的改变D.肾血浆流量的改变E.全身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答案:D12.下述情况中,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多的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B.肾血浆流量降低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E.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降低答案:C13.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A.肾交感神经兴奋B.注射大量肾上腺素C.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D.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E.注射抗利尿激素答案:C14.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B.肾血浆流量增大C.血浆蛋白浓度增高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E.滤过膜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答案:E15.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尿量增多可能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B.尿素生成减少C.肾髓质直小血管血流加快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答案:B16.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A.致密斑B.球外系膜细胞C.间质细胞D.球旁细胞E.感受器细胞答案:D17.近端小管Na+重吸收量常是Na+滤过量的A.55- 65%B.65- 70%C.75- 80%D.85-90%E.95-99%答案:B18.近端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A.低渗重吸收B.等渗重吸收C.高渗重吸收D.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E.受醛固酮的调节答案:B19.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A.肾血管血压变化B.肾血流的NaCl含量变化C.肾小管内压变化D.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答案:D20.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A.基侧膜上的Na+泵B.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C.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D.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E.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答案:A21.葡萄糖重吸收继发于哪种离子的重吸收A.K+B.Ca2+C.Cl-D.Na+E.Mg2+答案:D22.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A.以HCO3-的形式吸收B.以CO2的形式吸收C.主要在远端小管进行D.滞后于Cl-的吸收E.不依赖于H+的分泌答案:B23.大量饮清水使尿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是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动脉血压升高D.近端小管渗透压增高E.血管紧张素II减少答案:A24.肾脏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NaClB.尿素C.NaCl和尿素D.KClE.NaCl和KCl答案:C2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A.醛固酮分泌减少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D.肾脏NaCl排出减少E.肾小球滤过率增大答案:D26.终尿中的钾离子主要来源于A.肾小球滤过B.近曲小管分泌C.髓袢降支粗段分泌D.髓袢细段分泌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答案:E27.正常终尿一般占原尿量的:A.1%B.5%C.10%D.20%E.50%答案:A28.机体调节重吸收水量的部位是:A.近球小管B.髓袢降支细段C.髓袢升支细段D.髓袢升支粗段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答案:E29.下列哪些情况下尿量不见增加A.尿崩症B.糖尿病C.交感神经兴奋D.肾动脉血压升高E.输入甘露醇答案:C3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A.保钾排钠B.保钠排钾C.保钠保钾D.排氢排钾E.排氢保钠31.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部位是A.神经垂体B.腺垂体C.视上核D.视前区E.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答案:C32.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水的重吸收主要是:A.ADHB.醛固酮C.糖皮质激素D.血管紧张素E.肾上腺素答案:A33.使醛固酮分泌增加的因素是A.循环血量增加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血钾浓度增高,血钠浓度降低D.交感神经抑制E.副交感神经兴奋答案:C34.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B.保Na+、排K+、保水C.增强髓袢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D.促进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E.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答案:A35.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体循环动脉血压下降B.醛固酮分泌增多C.肾血流量减少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答案:C36.给某患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尿糖定性阳性。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八章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八章
03
肾小管依次分为三部分。
近曲小管超微结构模式图
肾髓质
01
细段
02
集合 小管
03
毛细 血管
04
集合管:连接于远曲小管行至髓质部到肾乳头孔,有重吸收及分泌功能。
位肾小体血管极,由①近血管球细胞 (分泌肾素)、 ②致密斑 (感受肾小管液Na+量)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近血管球细胞:是入球小动脉在肾小体血管极处,血管壁的平滑肌变成的上皮样细胞,含大量大肾素颗粒,与血压调节有关。
02
维持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 :(钠、钾、碳酸氢盐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
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
Part 01
肾的形态、位置和大体结构:
肾的形态:
肾是一个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红褐色,质柔软,表面光滑,其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部凹陷成一大腔称肾窦,其开口称肾门。出入肾门的有血管、神经、输尿管等。
03
功能减退:低血压,高血钾症。
04
血管紧张素原(血浆,无活性)
↓肾素(球旁细胞)
血管紧张素I
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转换酶(肺)
血管紧张素II
促小动脉收缩、促醛固酮分泌
↓氨基肽水解酶
血管紧张素III
促醛固酮分泌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BP ,循环血量 入球小动脉的压力 ,血流量 小动脉壁上牵张感受器所受刺激 肾素释放;
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2
1
排泄:
将体内代谢终产物、摄入的有害物或药物等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肺,还有消化道和皮肤、粘膜。
第二节 泌尿生理
尿的生成与排出由肾脏完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过程。肾脏通过泌尿过程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心房钠尿肽
▪ 具有排钠利尿作用 ▪ 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分泌 ▪ 具有减少血容量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
▪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Ca+的重吸收 ▪ 增加磷酸盐的排出
肾脏泌尿功能的重要性
▪ 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对血浆不断处理 ▪ 具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的作用 ▪ 肾脏受损时会出现: ①水电解质紊乱,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出现肾性贫血 ③胆钙化醇分泌减少,钙吸收减少,血钙降低,
D.其他物质的排泄 经肾小管还排出肌酐、马尿酸等,以及外来 有机物如对氨基马尿酸盐、酚红、青霉素、 碘锐特等。
临床上利用酚红排泄试验来判断肾小管的 排泄功能。
尿的浓缩与稀释
渗透压: 尿液=血浆→等渗尿 尿液﹥血浆→浓缩尿 尿液﹤血浆→稀释尿
肾脏浓缩和稀释尿的功能是保持机体水 平衡的重要机制。
由于自肾皮质 到肾髓质存在渗透 压逐渐升高的渗透 梯度,集合管正处 在这一渗透梯度之 中。当低渗液流经 集合管时,其中水 分被重吸收,吸收 多少,受抗利尿激 素的调节。
尿的化学成分
水占95~97%,其余为固体物质,包括有 机物和无机盐两大类,还有少量蛋白质、还 原糖、酮体及胆色素等。
▪ 肾脏排出水和电解质的速率存在着日周 期变化:
▪ 水:8小时睡眠时间最少; ▪ K+和Na+:夜间排出少,中午至下午较多; ▪ H+:夜间排出多,日间少; ▪ Ca+和Mg2+:夜间排出多。
▪ 了解此昼夜节律有助于了解肾脏的功能。
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一、尿的输送和贮存 尿在肾生成→肾盂→输尿管→膀胱(暂
时贮存尿液)
贮尿量 膀胱内压 尿意
﹤0.4L ﹤10cmH2O 无 0.4~0.5L 15cmH2O 有 达0.7L 35cmH2O 强烈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⑶ H+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
HCO3-、Na+呈正相关 =泌H+助碱贮(∵泌H+→ 促HCO3-重吸收→排酸 保碱)。 ②泌H+与泌K+呈负相 关(∵竞争抑制)。 ③泌H+是有限度的:当 小管液pH值<4.5时,泌 H+则停止。
(2)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①血流量大 1200ml/min,约占心输出量1/4~1/5 ②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 = 94∶5∶1 ③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3)肾血流量的调节
①自身调节
AP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 流量相对稳定。
K+

1.K+的分泌

⑴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⑵ K+分泌机制: Na+-K+交换
Na+通

①[K+]管内<[K+]管外 ②管周膜Na+-K+泵的主动重吸收→管外为 正 管内为负的电位差

K+顺电-化学梯度分泌(易化扩散)入小管液
Na+-K+泵
⑶ K+分泌特点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②水的重吸收
机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通道,受ADH调控
特点:
①重吸收 量根据机体 的需要而被 调节; ②重吸收 量对终尿量 的影响很大
水通道 水通道
2、K+的重吸收
❖ 部位: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入血,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同时又不断地从食物中摄取酸 碱物质。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将多余的酸性
和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使体液pH值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这一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机体通过调节,维持体液酸碱度在相对恒定范围平衡,如动脉血pH7.35 ~ 7.45
在血浆缓冲体系中,以碳酸氢盐缓冲体系最 重要,不仅因为血浆NaHCO3 /H2CO3的 缓冲能力强,还在于该体系易于调节.
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以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 蛋白缓冲体系最为重要。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七分。
(二)血液的缓冲作用
血浆的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NaHCO3 /H2CO3的比值。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NaHCO3浓度为24mmol/L, H2CO3浓度为
肾血浆流量为660 ml/min,滤过分数为19%。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七 分。
1.2 影响滤过的因素:有效滤过压、滤过膜面积、通透性。 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五十七分。
② 滤过膜
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分子筛)
[NaHCO3]
pH=pKa+lg
[H2CO3]
其中pKa是H2CO3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温度在37℃时为6.1。将数值代入上式得到:
20
pH=6.1+lg
=6.1+1.3=7.4
1
根据上式充分说明了血浆pH与血浆[NaHCO3]/[H2CO3]之间的关系。只要
NaHCO3 /H2CO3为20/1,血浆pH即维持在7.4。由此可见,酸碱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课件优秀课件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课件优秀课件
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以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 蛋白缓冲体系最为重要。
(二)血液的缓冲作用
血浆的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NaHCO3 /H2CO3的比值。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NaHCO3浓度为24mmol/L, H2CO3浓度为
1.2mmol/L, 两者之比为20/1,只要NaHCO3 /H2CO3为 20/1,血浆pH即维持在7.35-7.45之间。 酸碱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调节NaHCO3与H2CO3的比值。
前言
人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要保持 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如果酸碱度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将会引起组织代谢 紊乱,进而影响各种生理功能。
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同时又不断地从食物 中摄取酸碱物质。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 的含量和比例,将多余的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使体液pH值维持在相对恒 定的范围内,这一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1.血浆缓冲体系对固定酸的缓冲作用
NaHCO3 /H2CO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主要有缓冲固定 酸(如硫酸、磷酸、酮体等)的作用。
HA+ NaHCO3 (固定酸)
Na-A+H2CO3 (固定酸钠)
Co2可由肺排出体外 另外,血浆中其它缓冲体系也有一定的作用:
H2O+CO2
HA+ Na-Pr
1、体内生成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碱
2、食物(蔬菜和水果)为主要来源。能够增 加体内HCO3-根离子含量。
例如:柠檬酸钠(弱碱性)-分解为有机酸根和钠离子 ①有机酸跟-结合H+——生成柠檬酸——在体内继续氧化为co2和o2或在肝 脏合成唐元-是血中H+降低 ②钠离子——与HCO3-结合——提高血液中碳酸氢盐的浓度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教学提纲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教学提纲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进行分泌,同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重吸收入血。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存在Na+-H+和Na+-K+交换的竞争,因此,机体酸中毒时会引起血K+升高,同样,高血钾可以引起血浆酸度升高。

3.NH3的分泌:肾脏分泌的氨主要是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泌NH3有利于H+分泌,同时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

从上可以看出,Na+重吸收可促进多种物质的重吸收或排泄,例如K+的排泄、H+的分泌、水的重吸收、Cl-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等,机制如下:(1)Na+主动重吸收,形成管内为负,管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促进阴离子(例如Cl-)向管外转移(重吸收),促进阳离子(例如K+)向管内分泌;(2)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方式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必须与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而这种转运依赖Na+主动转运形成的细胞内低Na+。

(3)Na+重吸收促进水的重吸收是由于渗透压变化所致。

而NH3的分泌,HCO3-的重吸收则不依赖Na+重吸收,因为NH3为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扩散的方向决定于细胞两侧的pH值(向pH低侧扩散);HCO3-能与小管液内的H+结合然后分解成H2O、CO2,CO2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再生成HCO3-后转运入血,因此,不是Na+重吸收,而是分泌H+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九、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

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

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功能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功能
正常:1000~2000ml/d左右,平均1500ml; 多尿:>2500ml /d 长期、持续; 少尿:100ml~500ml /d ; 无尿:<100ml /d 。
(二)尿的理化特性
比重一般介于1.015~1.025之间。
渗透压:50~1200mOsm /血浆300mOsm
尿的浓缩:高渗尿(高于血浆渗透压)
它与集合管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 段肾来自髓袢降支细小 管
髓袢细段
段 髓袢升支细

髓袢升支粗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两类肾单 位和肾血管 的示意图
处于肾皮质不 同部位的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结构 显著不同

(二)两种肾单位比较
数量 体积
小A口径 髓袢长度
A出后的 毛细血管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 自身调节
– 现象: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10.7~24.0kPa/ 80 ~ 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保
持相对稳定。 – 机制:肌源学说 (Q = P/R)
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受牵张刺激而改变 – 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概述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第四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第五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第六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八节 排尿活动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内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 入机体内环境的异 物,经一定的排泄 途径排出体外的过 程。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功能 ppt课件

生理学--肾脏的排泄功能  ppt课件
PP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40
PPT课件
32
血管升压素(AVP) 又称抗利尿激素(ADH) ,由下丘脑的视 上核和室旁核分泌。 作用: 1、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2、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利于尿浓缩。
ADH分泌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图水利尿) 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痛刺激、冷刺激、缺 氧等。
PPT课件 17
PPT课件
18
2、髓袢(图) 重吸收20%的Na+、Cl-和K+。 降支细段:钠泵活性低,Na+不通透,水通 透。 升支细段: Na+和CI-易通透,对水不通透。 升支粗段: 是NaCl在髓袢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其机制是通过顶端膜上的Na+-K+-2Cl-同向 转运体主动重吸收。能量来自基底侧膜的钠 泵。 这过程在尿液稀释和浓缩机制中具有 重要意义。速尿、利尿酸通过抑制同向转运 体发挥利尿作用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肾单位: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髓旁肾单位) 二、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 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系膜细胞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 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循环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 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 滤入肾小囊腔而形成滤过液(原尿) 的过程。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被动转运:溶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过程 包括扩散、渗透和易化扩散,水的溶质 拖曳 主动转运:溶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质子泵、钠泵、钙 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

【免费下载】运动生理学习题08

【免费下载】运动生理学习题08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 及 ,维持体液pH 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 ,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

3.pH 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 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 +]=[OH -];pH 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 [OH -];pH 值 7为碱性,此时,[H +]<[OH -]。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 +含量的食物称为 ;能够增加体内HCO 3-含量的食物称为 。

5.由 以及 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 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

6.NaHCO 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 ,简称 。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经过血液循环由 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 + )。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 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 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 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 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 单位。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 血液,而其 低于血液所致。

12. 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 和 ,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生理学肾脏功能

生理学肾脏功能

一、肾小球滤过膜
#O3
#2022
滤过膜的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2、滤过膜的超滤过程
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而血细胞和血浆蛋白不能滤过。是一种超滤过(ultrafiltrate)的过程。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
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Cx =
V · Ux
单位时间内所排出的尿量(V) 尿中某一物质的浓度(Ux) 血浆中所含这一物质的浓度(Px)
#O2
#2022
每分尿量(V=1ml/min) 尿中某物质的浓度(Ux=100mg/100ml) 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Px=1mg/100ml)
集合管
髓 袢
皮 质
髓 质
外 髓 质 层
内 髓 质 层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2、滤过膜的组成
(filtration membrane)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其血浆成分进入肾小囊时所经过的膜称为滤过膜,
(filtration barrier) 也称为滤过屏障。
基 膜
(basement membrane)
C甲 =
1ml/min×100mg/ml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 D.Cl-
22.肾小管分泌H+需要哪种酶的催化(
)。
A.脱羧酸
B.羟化酸
C.碳酸酐酶 D.磷酸化酶
23.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 A.肾小球滤过 C.髓袢降支分泌的
)。 B.近曲小管分泌的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24.酸中毒时,常伴有高血钾,主要是因为(
)。
A.肾小管重吸收K+增加
B.H+-Na+交换增加
A.无机盐
B.葡萄糖
C.血浆白蛋白
)。 D.氨基酸
4.关于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段均有滤过 D.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
5.关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内层的上
B.髓袢升支细段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16.重吸收Na+最多的部位是(
A.远球小管
B.近球小管
C.集合管
D.髓袢细段
)。
)。
17.葡萄糖的吸收部位是(
A.近球小管
B.远球小管
C.髓袢细段
D.集合管
)。
18.肾糖阈数值为( A.6~7mol/L C.8.96~10.08mol/L
)。 B.7~8mol/L D.10.08~11.9mol/L
8.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
A.100ml/min
B.250ml/min
C.125ml/min
D.660ml/min
)。
9.形成原尿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 肾脏排泄
目的与要求: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熟悉体内酸性 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2、掌握缓冲系统的概念和机体酸碱平衡 的基本调节方式。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
1、运动时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 的基本过程; 2、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
一、酸、碱与pH值 碱与 值 酸:能释放质子(H+)的任何物质 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pH值: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 pH值<7为酸性 pH值>7为碱性。
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基本途径。 2、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肌细 胞内的缓冲作用。
运动时,运动肌细胞内H+浓度的增加可以 抑制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减少ATP的分 解; 抑制磷酸果糖激酶(PFK)的活性: 参与Ca2+竞争结合肌钙蛋白C,从而减少横 桥的形成。
小 结:
1、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运动,需要保持体液 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 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和比例,是维持体液 pH恒定和调节酸碱平衡的主要途径。
种类 H2O Na 重 吸 收 电 解 质 Cl HCO3 K+ GS和AA 和 种类 分 泌 H+ K+ NH3 量 99% 99% 99% 大部分 大部分 100% 部位 各段 远、集 远、集 部位 除髓升支各段肾小管 除髓降支细段的各段 同Na 85%在近端小管 在近端小管 大多在近端小管 全部在近端小管 方式 主动 主动(Na-K交换) 主动( 交换) 交换 被动扩散 方式 被动渗透 主动和被动 被动 形式重吸收, 以CO2形式重吸收, +分泌耦连(1:1) 与H 分泌耦连( : ) 主动 继发性主动转运 特点 排酸保碱 与Na-H交换相拮抗 交换相拮抗 分泌和HCO3的 与H+分泌和 分泌和 重吸收相互促进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 • • • • • • (一)血浆缓冲体系 血浆缓冲体系包括: 碱储 (二)红细胞缓冲体系 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 (三)血液缓冲体系的相对作用 以碳酸盐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作为参照(1.0), 其余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以碳酸盐缓冲能力相对 值表示。
三、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 肺通过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 H2CO3浓度,以维持NaHCO3/ H2CO3的 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运动性蛋白尿
•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 一过性蛋白尿。 • 特点:暂时性,休息→消除 • 产生原因: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影响运动性蛋白尿有如下几个主要因素: • 1.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和赛艇等 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而 体操、举重和射箭等项目在运动后,运动员 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 • 2.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 3.个体差异 • 4.机能状况 • 5.年龄与环境
运动性血尿
• 概念: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
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 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
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
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
壁的营养障碍,从而使肾的通透性提高,使
形成运动性血尿。
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了外溢,
(随尿排出)
• 2.改变尿液磷酸盐浓度比值,使尿液 • 酸化 Na2HPO4/NaH2PO4=4/1
1/99 • 3.氨的分泌和铵盐的排出 H + +NH3→NH4+
(三)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 维持体内水平衡的途径: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2)循环血量的改变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肾脏的排泄课件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肾脏的排泄课件
慢性肾小球肾炎
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病程较长,表 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 肿和高血压等症状。
肾小管-间质疾病
急性肾小管坏死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电解质紊乱等症 状。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由于长期慢性炎症、药物或毒物损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肾功能缓慢减退、夜尿 增多等症状。
肾小球滤过率
指单位时间内(通常为1min)流经肾小球的血液量 ,是衡量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之一。
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突细胞构成 ,是肾脏排泄功能的关键结构。
有效滤过压
指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压力差,由肾小球毛细血管血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三部分组成。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80%
副交感神经调节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升高,尿量产生增加。
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能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当循环血量减少时,该系统兴奋,导致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 量产生增加。
肾脏自身的反馈调节
压力反馈
药物排泄
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将血液中 的药物滤入原尿中,进入肾小囊。
肾脏通过排泄尿液将药物排出体外, 通过被动扩散或主 动转运方式进入尿液。
04
肾脏排泄的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 低,尿量产生减少。
当肾入球动脉压力升高时,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产生增 加。
容量反馈
当肾血浆流量减少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产生减少。
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