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治疗疾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和心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为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的心理调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气、血、津液、精神等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的气血流动,从而引起身体的疾病。
因此,心理的调节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1、情志与五脏中医将情志分为五类,与五脏相对应。
喜(心)、怒(肝)、思(脾)、忧(肺)、恐(肾)五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功能,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状态,就会导致对应脏腑的疾病。
例如,经常愤怒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悦。
2、气场调节中医认为,人体周围还有一个称为“气场”的能量场。
这个气场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心理状态。
保持气场的平衡和流畅,可以更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中医中有很多调节气场的方法,例如针灸、太极拳、气功等。
3、情感疏导情感疏导是中医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之一。
它通过倾听患者的话语,帮助他们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身心状态。
情感疏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诱因。
4、音乐调节中医认为,音乐对于情感的调节具有很好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带给人们愉悦、舒适、放松、平静的感觉。
因此,中医中有很多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疗法,例如舒缓音乐、轻柔音乐、有节奏的音乐等。
二、情志疗法情志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状态,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情志疗法分为心理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帮助患者排除负面情绪、减轻身体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以身心放松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中医情志护理的六种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的六种方法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情志的平衡对于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六种常用的中医情志护理方法。
1. 情志调适:中医强调情绪的调适,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达到身心健康。
情志调适包括通过冥想、呼吸练习、音乐疗法等方式,使情绪平和、放松心情,从而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和免疫功能。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情志密切相关。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可以对情绪产生影响。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选择一些能够调节情绪的食物,如黄麻仁、山药、枸杞子等,以及避免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咖啡因。
3. 草药调理:中医认为,一些草药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
例如,黄连、柴胡等草药可以舒缓情绪,增加人体的抗压能力。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合的草药方剂进行调理。
4. 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情绪,促进气血流通。
例如,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焦虑和失眠,按摩印堂穴可以舒缓情绪,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加体力和抗压能力。
5.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负压刺激皮肤,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缓解情绪不稳定。
拔罐疗法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增加气血的流动,舒缓情绪,改善身心健康。
6.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将艾绒燃烧后放在特定穴位上的治疗方法。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促进情绪的平衡。
艾灸疗法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
总之,中医情志护理方法是通过调整情绪、饮食和草药治疗等手段来达到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但是在选择具体的护理方法时,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专业医师的建议进行。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是指中医中认为情绪与健康相互关联的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情绪可以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关于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详细描述:1. 正念调心:正念调心是指通过正面的思维方式改变消极情绪,并培养积极的心态。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宰之源,心态积极会使人精神愉快,能有效缓解压力。
2. 情志平衡:中医认为,不同的情绪可以产生对应的生理反应,长期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身体出现疾病。
保持情绪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3. 积极情感宣泄:中医注重情感宣泄的重要性。
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情感,如发泄、宣泄、倾诉等,可以缓解紧张、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合理调整工作生活节奏:中医认为,过度劳累和生活无规律是导致情志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适度休息和放松,有利于身心的调整与恢复。
5.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中医认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交能力、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主动性和自信心。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可以进行情感宣泄,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
6.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适当摄入含有氨基酸的食物,如鱼、瘦肉、大豆等,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改善情绪;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以防止情志失调。
7. 运动养心: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并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关键在于平衡和调节人的情绪,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通过合理的调节情绪,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伤寒论》篇章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论述了治疗情志病的十大法。
这些法则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达到平衡身心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寒论中治疗情志病的十大法。
第一法:安心法安心法是指通过舒缓患者的情绪,促使其心情放松和平稳。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听音乐、瑜伽冥想、户外散步等方式,来使患者的心情得以放松和平静。
第二法:宽心法宽心法是指通过减轻患者的思虑和焦虑,使其心胸豁达和宽阔。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心理疏导、与亲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烦恼。
第三法:养心法养心法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作息和饮食,来改善其心情和精神状态。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结构对于维持心身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养心法强调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等。
第四法:静心法静心法是指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使患者心境平静和冷静。
在静心的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好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有助于心理平衡和情绪调整。
第五法:调和法调和法是指通过身心调和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按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经络,从而达到身心调和的效果。
第六法:远离负面情绪法远离负面情绪法是指通过与负面情绪相对抗,来改善患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识别和排遣负面情绪、调整心态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走出阴霾,保持积极开朗的心境。
第七法:感恩法感恩法是指帮助患者培养感恩的心态,从而增强其积极性和快乐感。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感恩日记、感激他人等方式,来使患者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第八法:调息法调息法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呼吸方式,来改善其心境和情绪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来使患者感到放松和平静。
第九法:养性法养性法是指通过养护患者的性格和气质,来改善其情绪和心理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读书、绘画、写作等方式,来培养患者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升其情绪和心理素质。
情志调摄养生法
情志调摄养生法中医的情志调摄养生法,情志活动正常,有益于身心健康,情志活动过极,可导致疾病。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情志调摄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中医情志调摄养生法一、清静养神:清静养神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修性怡神法。
“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情操。
现实生活中,高寿的人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其中有许多人情操高尚。
相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的性格,常常使人疾病丛生或早夭。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
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阅读、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调神健身。
二、调摄情志: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
常用的控制和调节情绪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
(切记不要把情绪压抑着,一定要找到方法发泄出来,这样对自己他人都好)。
三、以情制情法:以情制情法主要有六种,分别是:⒈移情法: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
⒉升华超脱法: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
3.暗示法:暗示不仅影响人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
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以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
⒋开导法: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⒌节制法:即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⒍疏泄法: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只要是能将心中不满的情绪渲泄出来,都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当然这些行为都不可以违法。
)糖尿病的情志调摄保健法暗示解惑法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情志调理方法
情志调理方法情志调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调理情志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志调理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一、情绪释放法情绪释放法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从而达到情志调理的目的。
比如可以通过做户外运动、唱歌、跳舞、写日记等方式来释放情绪,让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得到宣泄,让自己的心情得到舒缓。
二、调节饮食法饮食对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过食辛辣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会导致情绪波动。
因此,在情志调理过程中,调节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建议多食用一些有助于情绪稳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清淡的蛋白质类食物等,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情绪调理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节奏等,都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生活有序、节奏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调理情绪。
四、情志调理按摩按摩是一种传统的情志调理方法,通过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调节情绪。
比如在手心、足心、太溪穴等穴位按摩,可以缓解焦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此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志调理方法,可以舒缓身心,缓解疲劳。
五、冥想放松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呼吸、放松身心的方式来调理情绪的方法。
通过冥想可以降低心率、减轻焦虑,帮助人们克服负面情绪,保持心情平和。
建议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练习,会对情志调理效果更好。
总之,情志调理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保健方式,通过合理的情绪管理和调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情志调理,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中医神奇的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
中医神奇的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有独特的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道理。
情志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
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第二次又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
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3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故意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
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
这一怒一骂,使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就好了。
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
1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第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进士及第。
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
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
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
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
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
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
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
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
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
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
《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
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將癒,慰之。
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
《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
中医如何用针灸调理情志失常
中医如何用针灸调理情志失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失常的问题日益凸显。
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人们,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中医的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调理情志失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情志失常,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由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情志活动失去平衡。
中医将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况下,这些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如果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针灸调理情志失常,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脏腑的功能平衡,达到调理情志的目的。
那么,针灸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当情志失常时,往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
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例如,针刺合谷、太冲等穴位,可以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
其次,针灸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当情志失常时,相应的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与脏腑相关的穴位,来调节脏腑的功能。
比如,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可以养心安神,改善焦虑、失眠等症状;针刺肝俞、期门等穴位,可以疏肝理气,缓解抑郁、易怒等情绪。
再者,针灸还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例如,针刺百会、印堂等穴位,可以调节大脑的神经功能,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在具体的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辨证,了解患者的情志失常类型、症状表现、体质状况等,然后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
术后中医情志护理措施
一、引言术后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整情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术后中医情志护理措施。
二、中医情志护理原则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护,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 调和阴阳:注重阴阳平衡,通过情志护理,使患者达到阴阳调和,有利于康复。
3. 扶正祛邪:注重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康复。
4. 标本兼治:既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又要关注患者身体恢复,标本兼治,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三、术后中医情志护理措施1. 心理疏导(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以诚恳、热情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关爱。
(2)讲解疾病知识: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和康复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3)鼓励患者树立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克服困难,增强康复的信心。
2. 情志调节(1)音乐疗法:根据患者的喜好,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2)情志疏导:通过谈话、散步等方式,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的痛苦和担忧,释放压力。
(3)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绘画、下棋、养花等,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
3. 生活护理(1)饮食调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营养摄入,提高免疫力。
(2)作息规律: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康复。
(3)环境适应:为患者创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 社会支持(1)家庭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寻求家庭支持,减轻心理压力。
(2)朋友支持:鼓励患者与朋友保持联系,分享康复经验,互相鼓励。
(3)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社交圈子,提高生活质量。
四、总结术后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生活护理和社会支持等手段,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整情志,促进患者康复。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作者:张景春肝主疏泄,对人体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行。
肝之生理极复杂,病理亦头绪纷繁,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清宫御医众法调肝清宫御医之中不乏善治肝者,诸如韩一斋全面概括了肝郁的病因病机。
其学术继承人刘奉五秉承师说,深入研究了“肝与五脏的关系”,总结出了妇科治肝八法。
佟阔泉提出“万病由肝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之经验,常以平肝、调肝以恢复肝脏的疏泄功能。
袁鹤侪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醒胃必先制肝论”,辨证胃脘痛病证。
肝失疏泄会导致气机失调,从而影响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此外,对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故《知医必辨》指出:“人之五脏,惟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对全身内脏、血管、腺体的广泛影响)格格胁胀逍遥散之《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情绪的变化首先波及的就是消化系统),实际临床中情绪与脾-胃之关系十分密切,不少脾-胃病从肝论治,疗效确切。
清宫妃嫔肝气郁结之疾固多(情绪不爽,情志因素),食饮伤脾之症亦复不少,用疏肝解郁法调理脾-胃机能,成为御医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御医陈嘉善为嘉庆朝二阿哥的二格格看病,脉案中称“系肝木乘脾,肝脾两亏之症,以致胸满胁胀、午后潮热;形瘦、懒食,今用和肝理脾汤(柴胡八分,白芍一钱五分炒,归身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橘皮一钱五分,半夏曲二钱炒,缩砂八分研,丹皮三钱,生地三钱,甘草八分生,引煨姜两片,薄荷四分)调治。
”(心-身疾病)1当归、白芍、柴胡、薄荷;丹皮、生地(疏肝理气清胆除烦,调神)2半夏曲、橘皮、砂仁;茯苓、白术、甘草(和胃、健脾,治身)本案以逍遥散加减,以橘皮、半夏曲、缩砂奏健脾和胃之功。
虽然脾主肌肉,胃主受纳,形瘦懒食等症属脾-胃疾患,但考虑“胸满胁胀”与情绪相关,“宫中妇女本自多郁”,故不单纯治其脾胃,而投疏肝解郁之逍遥散加味,数剂而安,由此可证疏肝解郁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确有一定价值。
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
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案例一:郁郁不得志的抑郁症患者患者女性,年龄35岁。
患者近期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无助和沮丧,且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
体检结果显示身体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为抑郁症,认为患者情志郁滞,心气不畅。
治疗方案为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舒缓情绪。
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案例二:焦虑不安的焦虑症患者患者男性,年龄28岁。
患者经常感到焦虑不安,容易激动和紧张。
患者也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肝气郁结,情志不舒。
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调和气血。
采用中药调理和推拿按摩,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调整生活作息。
案例三:恐惧不安的恐惧症患者患者女性,年龄42岁。
患者经常感到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人群中或是面对特定事物时。
患者还出现了心悸、出汗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心气不宁,情志不安。
治疗方案为安抚心神,疏通气血。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
案例四:愤怒易怒的暴怒症患者患者男性,年龄45岁。
患者容易愤怒和易怒,常常因小事发脾气,且情绪持续时间较长。
患者还出现了头痛、失眠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肝火上炎,情志郁结。
治疗方案为清肝泻火,调和气血。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情绪管理和放松训练。
案例五:忧心忡忡的焦虑症患者患者女性,年龄30岁。
患者经常忧心忡忡,担心各种事情的发生,且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患者还出现了胃痛、头晕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脾气不和,情志不畅。
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疏通气血。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调整饮食习惯。
案例六:情绪低落的抑郁症患者患者男性,年龄50岁。
患者近期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无助和沮丧,且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
患者还出现了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心气不足,情志郁滞。
治疗方案为补心益气,疏通经络。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调整生活作息。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情志病是指由情志不遂所致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心情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情志病是由于情志失调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引发疾病。
在中医治疗中,针对情志病的症状和病因,有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治疗情志病注重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情志病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情志病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舒缓情绪、平复心神的目的。
其次,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情志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物治疗情志病主要以草药为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适合的药物方剂。
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芪、当归、川芎、远志等,这些药物有益气养血、舒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情志病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饮食,以辅助治疗情志病。
中医认为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治疗情志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调理方法包括食疗、药膳,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选择适合的食材和药膳配方,通过调理脾胃、滋养气血,达到治疗情志病的目的。
最后,中医治疗情志病还注重调理情志,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认为情志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治疗情志病时,调理情志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调理方法包括情志疗法、心理疏导等,通过调理情志、疏解情绪,达到治疗情志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情志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调理气血、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调理情志等。
在治疗情志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患有情志病的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其中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表现,要注意其中与精神因素有关。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经讲到,五脏通过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目的,五脏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功能状态以达到和外界相适应的目的,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
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
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
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
中医教您如何调情志
中医教您如何调情志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生活中,谁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应当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1)以情制情法。
又叫情志制约法,创自于《黄帝内经》。
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此谓祖国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
这一心理治疗的原则到金元时代,以著名医学家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为代表,达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水平。
张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在使用以情制情法时,要在患者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要在病人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地进行,并且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恐胜之,又叫惊恐疗法,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病症。
《儒门事亲》里载:有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
”于是病人便渐渐由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自己患了重病。
“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
”这个病例说明了庄医生采取按脉失声与取药数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胜喜”也。
《洄溪医书》里亦记载一例喜病恐胜之例:某人新考上状元,告假返乡,途中突然病倒,请来一位医生诊视。
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
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案例一:郁闷抑郁症患者女性,30岁,因婚姻问题和工作压力导致情绪低落、郁闷抑郁。
中医诊断为气郁血瘀,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采用针灸、中药调理,配合心理疏导和咨询,患者症状逐渐缓解,情绪稳定。
案例二:悲伤失眠症患者男性,40岁,因失去亲人导致长时间悲伤、失眠。
中医诊断为心脾不和,治疗方案为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按摩,患者情绪逐渐调整,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案例三:愤怒易怒症患者女性,35岁,因工作压力大和家庭纠纷导致情绪易怒、愤怒。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治疗方案为疏肝解郁、调和气血。
采用针灸、中药调理,配合情绪管理和调节饮食,患者情绪逐渐稳定,易怒症状减轻。
案例四:恐惧焦虑症患者男性,25岁,因工作压力和社交困难导致恐惧和焦虑。
中医诊断为心肾不交,治疗方案为养心安神、补肾益气。
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呼吸调节,患者焦虑症状明显减轻,情绪逐渐平稳。
案例五:烦躁失眠症患者女性,45岁,因更年期症状和生活压力导致烦躁失眠。
中医诊断为心火亢盛,治疗方案为清心降火、安神养血。
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音乐疗法,患者情绪稳定,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案例六:忧郁抑郁症患者男性,50岁,因长期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导致忧郁抑郁。
中医诊断为心肝不和,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养心安神。
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心理疏导,患者情绪逐渐恢复,抑郁症状减轻。
案例七:失恋抑郁症患者女性,20岁,因失去恋人导致情绪低落、抑郁。
中医诊断为气血不足,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调理情绪。
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艺术疗法,患者情绪逐渐稳定,抑郁症状缓解。
案例八:焦虑恐惧症患者男性,30岁,因工作压力和家庭问题导致焦虑和恐惧。
中医诊断为心肾不交,治疗方案为养心安神、补肾益气。
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和运动疗法,患者焦虑症状明显减轻,情绪逐渐稳定。
案例九:悲伤失眠症患者女性,40岁,因亲人去世导致长时间悲伤和失眠。
中医诊断为心脾不和,治疗方案为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畅情志的中医说法
畅情志的中医说法
畅情志,是指人的情志畅达,心情愉悦,精神状态良好。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是人的情感表现,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感和食、色、财、睡、行、交等六种欲望。
这些情感和欲望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调节和发泄,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喜情可以调动人的气血,增强免疫力;怒情过度则会伤肝,导致肝气郁结;忧情过度则会伤脾,导致脾气虚弱;思情过度则会伤心,导致心神不宁;悲情过度则会伤肺,导致肺气不畅;恐情过度则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惊情过度则会伤心,导致心神失常。
因此,中医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建议人们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的情感波动。
同时,中医也提倡适当的运动、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以维护身心健康。
畅情志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应该注重情感调节,保持心情愉悦,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心情不好致瘀血?清代名医王清任,一个妙方,调畅气机,活血化瘀
心情不好致瘀血?清代名医王清任,一个妙方,调畅气机,活血化瘀在现代社会,压力大、情绪不佳之人很多,我们管这种情绪不佳的情况,叫做气郁。
而气郁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就是气机郁结不能流通,本来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现在气却郁滞了,这样,就会导致血液也流通不畅,最终出现瘀血。
这种情况,叫做气滞血瘀。
王清任与血府逐瘀汤这血府逐瘀汤,按照原来的说法,治疗的是胸中的瘀血,王清任当时解剖发现“隔膜”上兜着一洼血,就认为活着的人也是如此,所以管这里叫“血府”,说这血府有了瘀血,会导致很多问题。
后世加以推演,说这是治疗胸中瘀血的。
这个“血府”的部位既然不存在,那么,王清任的这个方子为何这么有效?这个方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虽然“血府”这个位置不存在,但是王清任应用的中医理论是对的。
他的这个方子,就是疏肝理气,同时活血化瘀的。
这种肝气不舒,很大程度会出现各种情志问题,也会在胸部得以突出体现,因此,用活血化瘀,加疏肝理气的思路,是非常切合临床实际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王清任试图把中医理论和他的解剖实质相结合,虽然没有结合上,但是,根据中医理论制定的方子却是有效的,此事值得深思。
当归九克、生地九克、桃仁十二克、红花九克、枳壳六克、赤芍六克、柴胡三克、甘草三克、桔梗五克、川芎五克、牛膝九克。
这个方子的组成,是桃红四物汤打底,这个桃红四物汤,是养血的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
因为血府逐瘀汤治疗的病症,往往多郁而化热,有肝火,所以方子里面熟地换成生地,有凉血的作用,而四物汤加上桃仁和红花,就变成了桃红四物汤,在王清任的方子里面,这个桃仁往往是重用的,用来活血化瘀,作为猛将出现。
而血府逐瘀汤里面,除了桃红四物汤,还有四逆散。
其成分是:柴胡、芍药、枳壳、甘草。
这个四逆散,是专门调理肝气不舒导致的气机郁滞的,此时会出现身体表里、上下不能调和,阳气郁闭于内,四肢逆冷的情况,这也叫“四逆”。
这个四逆,和阳气虚弱,四肢冰冷的四逆是一个名字,但是病因截然不同。
中医经络治疗疏解、控制情志病
中医经络治疗疏解、控制情志病中医经络治疗疏解、控制情志病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本是正常的情志变化。
七情在正常范围内是“神明”对社会自然环境中各种刺激的自然反应。
是保护人体“神明”功能的重要途径。
因此,人应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忧则忧,当思则思,当悲则悲,当恐则恐,使神明维持在正常水平之中。
过度的情志刺激(未加控制)或抑制(过度控制)都会伤及神明进而伤害相关脏腑。
如:喜(笑)——适则心缓而宁静,过则心散而神伤;怒(恼)——适则肝利而疏,过则肝郁而结,或肝气上逆;忧(思)——适则脾运畅而养五脏,过则脾滞而结;悲(哭)——适则肺气畅达,气机通,过则肺气伤,气息不足,少气无力;恐(惊)——适则肾气聚集、警惕、机敏,过则肾气散,神乱,惊恐不宁。
《素问·灵兰秘典》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七情之害,不仅是情志病发生的原因,也是诸脏腑病(包括现代疾病如免疫力低下、过敏、血液病、肝胆病、心脑病、肿瘤等)产生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控、疏解相关经络,可以有效改善缓解情志病症。
如:通过调整经络,可以治疗情志过度的喜则气缓(临床表现为懒言、少动、无力等);怒则气上(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暴躁等);忧(思)则气结(临床表现为抑郁、孤独等);悲则气消(临床表现为气短、少气、溲频等);恐则气下(临床表现为二便失控、心神不宁等);惊则气乱(临床表现为心中不安、躁动烦乱)。
临床上,根据所伤脏腑和经脉分别选取相关背俞穴、腹部募穴及合、原等腧穴治之。
情志病的治疗为临床针灸治疗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今后应该以此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针灸应有的治疗功效。
调整经络可化解五志之偏五脏藏五志,五志不畅,郁而化火,为湿为痰,为饮为毒。
调整经络可化解清除五志之偏,治疗由此引发的多种顽症怪病。
五志分为神、魂、魄、意、志,五者之中心神为首,为君主之官,此五者与七情密切相关,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潜意识、性格,分别与五脏相通、相连、相生、相克。
肝气不顺,全身乱!清代皇家医案,顺肝气,巧治心慌、手凉
肝气不顺,全身乱!清代皇家医案,顺肝气,巧治心慌、手凉(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医藏象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在当代中医研究领域中,有一个角度,特别有意思,这就是清宫医案。
通过清宫医案,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
现在,我给你讲一个事儿,关于清代慈禧太后。
按说,慈禧老佛爷,养尊处优,应该是身体不错。
但实际上,你翻开清宫医案就知道了,这老太太浑身是病,今天这儿不舒服,明白那儿不利索,三天两头找御医。
话说有这么一天,慈禧老太太又难受了。
她就感觉啊,自己连日来心慌、气短,手脚发凉,嗓子还有些疼,发干。
咋回事儿?宣御医进殿。
御医是谁啊?赵文魁。
这个老先生,不得了,生于1873年,卒于1933年。
人家祖上九代业医,而且往上数三辈都是清宫御医。
宣统年间,清宫赐顶戴花翎,管过御药房、御药库。
御药房解散以后,他在京城开业行医,门庭若市。
后来,京城一度流行猩红热。
他日夜出入病人家中,不幸染病,最终离世。
他有一个儿子,了不起,叫做赵绍琴,是后来的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著名中医学家。
话说这赵文魁,来到慈禧卧榻之处,给老佛爷诊察。
当时发现,慈禧确实四肢不温。
慈禧自述,心慌气短,好不乏累。
换一般人,看到心慌气短、四肢不温,可能一下就想到虚证了。
这一定是气血不足、鼓舞乏力所致啊。
但是,御医就是御医,明察秋毫,和一般人的思路不一样。
原来,赵文魁发现,慈禧左侧脉寸关两部沉弦,右侧关脉沉滑。
这和一般的虚证脉象不一样。
弦脉,主肝郁。
沉滑,主脾胃不和,有痰湿啊。
接着,又一看,发现慈禧的咽喉和舌头,都发红。
细问得知,老佛爷最近口干心烦。
看到这里,赵文魁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气——多亏仔细诊察了一下。
如果妄投温补之药,还不得掉脑袋?接着,赵文魁提起笔来,书方一首。
但见——化橘红二钱,法半夏二钱,朱茯神四钱,炒杭芍三钱,竹茹二钱,西洋参三钱(研冲),麦冬三钱,石斛三钱,远志肉一钱五分,鲜青果七枚(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作者:张景春
肝主疏泄,对人体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行。
肝之生理极复杂,病理亦头绪纷繁,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清宫御医众法调肝
清宫御医之中不乏善治肝者,诸如韩一斋全面概括了肝郁的病因病机。
其学术继承人刘奉五秉承师说,深入研究了“肝与五脏的关系”,总结出了妇科治肝八法。
佟阔泉提出“万病由肝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之经验,常以平肝、调肝以恢复肝脏的疏泄功能。
袁鹤侪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醒胃必先制肝论”,辨证胃脘痛病证。
肝失疏泄会导致气机失调,从而影响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此外,对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故《知医必辨》指出:“人之五脏,惟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对全身内脏、血管、腺体的广泛影响)
格格胁胀逍遥散之
《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情绪的变化首先波及的就是消化系统),实际临床中情绪与脾-胃之关系十分密切,不少脾-胃病从肝论治,疗效确切。
清宫妃嫔肝气郁结之疾固多(情绪不爽,情志因素),食饮伤脾之症亦复不少,用疏肝解郁法调理脾-胃机能,成为御医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御医陈嘉善为嘉庆朝二阿哥的二格格看病,脉案中称“系肝木乘脾,肝脾两亏之症,以致胸满胁胀、午后潮热;形瘦、懒食,今用和肝理脾汤(柴胡八分,白芍一钱五分炒,归身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橘皮一钱五分,半夏曲二钱炒,缩砂八分研,丹皮三钱,生地三钱,甘草八分生,引煨姜两片,薄荷四分)调治。
”(心-身疾病)
1当归、白芍、柴胡、薄荷;丹皮、生地(疏肝理气清胆除烦,调神)
2半夏曲、橘皮、砂仁;茯苓、白术、甘草(和胃、健脾,治身)
本案以逍遥散加减,以橘皮、半夏曲、缩砂奏健脾和胃之功。
虽然脾主肌肉,胃主受纳,形瘦懒食等症属脾-胃疾患,但考虑“胸满胁胀”与情绪相关,“宫中妇女本自多郁”,故不单纯治其脾胃,而投疏肝解郁之逍遥散加味,数剂而安,由此可证疏肝解郁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确有一定价值。
此外,疏肝解郁法在清宫医案中,亦多用于妇女经带之疾、胸痹、心悸之症,瘰疬、目疾从肝论治疗效显著。
如光绪朝珍妃之阴痒症、乾隆朝惇妃结喉痈症、宣统帝之皇后婉容之瘰疬结核,屡用清肝导赤汤、四逆散等,散见医案之中,兹不复赘。
宫人外感多兼气郁
宫闱之中,颇多隐曲,间有争宠竞妍者,郁愤忧怒,在所难免。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对于此类情志病,当遵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即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之总原则。
观宫中日常之脉案,逍遥、越鞠、柴胡疏肝、和肝理脾等方药,使用十分频繁,足证宫中之人,多肝郁气滞之体,治疗常用疏肝解郁法。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的一种外感疾病,为清宫医案中具有最多医案的病种。
值得注意的是,清宫感冒医案大部分在感冒之初就有里热证,究其缘由,清宫内廷之人平素易犯肝胃不和,情志化火;或内生食积,郁而化火;导致素有内热。
经对清宫感冒医案的治疗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感冒病使用最多的为疏解正气汤、疏解化饮汤等。
分析其“组方结构”,理气药的使用频率最高,最常见的组方配伍结构为发散风寒药+理气药+补气药。
此外,疏肝解郁方不仅用于治病,也常用于平日之调理。
如乾隆之惇妃常年所用之和肝养荣丸(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术、茯苓;黄芩;砂仁、苏梗、炒枳壳、陈皮;续断、炙甘草)。
1疏肝:疏调气、血、水、火-----(荆防柴归汤,中年妇女常用方)陈皮、砂仁、苏梗、炒枳壳;(气)
黄芩;(火)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血)
生白术、茯苓;(水)
2补肾:续断、炙甘草。
定贵人所用之越鞠保和丸(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木香、槟榔)。
嘉庆二阿哥福晋所用之佛手乾药引等等,皆属疏肝解郁范畴。
纵观清宫运用疏肝解郁法之脉案,其范围广,病种多,时期长,但使用剂量小,如是则安全而有效。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医的情志病日益增多。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情志。
调理肝气法,在治疗情志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清宫医案中治肝、调肝、防病养生之法,可供今日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