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格局——《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简评

合集下载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边塞乐府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乐府诗更是独具特色。

这些诗歌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描绘了那段历史的辉煌与风云。

本文将就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进行研究与探讨。

首先,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在题材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些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有战争、英雄、边塞景象等等。

诸如《北征行》、《陈陶诗》等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崇高的英雄气概。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与战乱,也展现了人们的顽强生活意志与追求和平的期望。

其次,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风格独具特色。

这些诗歌常常使用简练、朴实的语言,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出边塞历史事件的曲折过程。

音韵的运用也非常精妙,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出了边塞战争孤寂的情感。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在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歌中,节奏感较强,常采用五言七言句式,以节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例如《陈陶诗》中的“红玉蜡烛朱弦细,斜阳却照乌云起。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即运用了五言句式描绘了大漠沙如雪的壮丽景观。

此外,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还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意义。

这些诗歌记录了边塞生活、战争、英雄等重要历史事件,是研究当时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诗歌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历史的辉煌与风云。

这些诗歌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轨迹与边塞民族英雄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边塞生活的不易与辉煌。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文学、历史、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综上所述,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边塞战争孤寂的情感。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自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边塞乐府诗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主题之一。

其特有的题材与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边疆战乱、民族交融的壮丽画卷。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

二、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背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战乱与民族交融。

边塞乐府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等。

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征战沙场的壮烈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情感。

三、艺术特色1. 题材广泛: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题材广泛,涉及战争、民族关系、思乡之情等多个方面。

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2. 表现手法多样: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既有豪放奔放的抒情诗,也有叙事诗和哲理诗。

其中,以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为主。

3. 情感真挚:边塞乐府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真挚,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这些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情感:这些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表达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谊。

2. 爱国情怀: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国之思。

这种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

3. 人生哲理:一些边塞乐府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生死观、价值观等,这些哲理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五、历史价值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这些诗歌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等。

其次,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也非常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些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等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南北朝乐府民歌曲辞音乐性研究

南北朝乐府民歌曲辞音乐性研究

南北朝乐府民歌曲辞音乐性研究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对南北朝乐府民歌音乐性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当时无序的文学自觉性创作予以归纳和总结。

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大都不相同,因而南北朝乐府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民歌曲辞文化具有的双重性与学科交叉性、音乐实践形态的多元性,是学术界从音乐文化背景研究乐府歌辞的重要依据。

在以往的研究中,从音乐视角介入的研究者往往缺少对“歌辞”诗歌史意义的关注,反之,从文学视角介入的研究者则缺少对“歌辞”文学特性形成的音乐基础的关注。

有鉴于此,本文努力在音乐背景与歌辞文学形态演进之间寻找二者内在的联系,将南北朝“歌辞”置于当时音乐文化建构和具体音乐活动中进行审视和描述,从而认识“歌辞”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意义,阐释由此引出的歌辞文学与文学史的若干问题。

本论文以上述观点为逻辑思路进行撰写,全文共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为研究综述,包括与选题相关的、很贴近的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述评,总结前人对南北朝乐府诗歌音乐性研究的成果,以及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从语音系统分析乐府民歌的音乐性,即乐府诗歌声调与歌辞曲调之间的关系,提出后一章具体诗歌音乐分析的理论基础,对后文的译谱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第二章运用前一章所述分析方法,引具体南北朝民歌曲辞实例逐句分析其音乐性的特点,包括南朝民歌当中西曲歌和吴声歌曲的富丽婉转、明快含蓄,神弦歌的曲风奇异、构造繁复以及杂曲歌谣的自由结构、曲调丰富;然后分析北朝民歌,主要是梁鼓角横吹曲的音乐性,从五言、七言、杂言等不同体式入手分析北朝民歌沉稳厚重、高亢悠扬的音乐性特征。

第三章分析南北朝乐府民歌音乐性特征的价值和意义,包括文学意义和史学意义,其中文学意义包括文学和美学层面,文学意义具体到由“歌”到“诗”的转变,促进文人乐府与民歌融合,对后世音乐文学的启发;美学意义具体到对南北朝的时代审美感受影响;史学意义包括乐制史、文化史、伦理史三个层面,乐制史意义从改变了专属机构设置、促进乐律规范化角度分析,文化史意义重点从民歌地位转变、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和胡汉民族融合角度分析,伦理史意义从与传统乐教的对立和统一,以及构建天人合一的南北朝音乐伦理观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引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诗体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融合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分析其中的原因、表现方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 乐府诗简介乐府诗起源于中国古代音乐制度中的“乐府”部门,是一种带有歌曲性质的诗歌形式。

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调度和节奏产生音乐效果;二是以歌唱或朗诵形式传扬出去。

乐府诗通常由官方机构编纂、流传,并多以口耳相传为主。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也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被分裂为多个政权,武力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乐府诗与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和融合。

3. 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政治变迁: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社会上有了更大程度的交流和影响。

-文人士族活动:许多才俊豪杰通过举办文艺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吸引了各地的人士参与其中。

- 境遇变化:由于战乱和政治不稳定,人们对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抒发需求增多。

乐府诗成为很好的宣泄工具。

4. 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方式乐府诗与民族文化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形式上:将汉唐音乐、民族乐器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 词汇和表达上:采用各地方言和民族的特色词汇,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5. 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 - 艺术传承:乐府诗成为后来唐宋时期律诗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 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与各个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有机结合。

这种融合表现在艺术形式、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也展现了人民在战争和和平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边塞乐府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汉魏边塞乐府诗的特点汉魏时期的边塞乐府诗,多以描写边疆军事生活和民族风情为主,形式多样,语言朴素自然。

这一时期的乐府诗常常通过对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的描写,表达了对抗外敌、保卫家国的坚定信念。

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展现了当时边疆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乐府诗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安,边疆地区的战乱和民生疾苦成为了诗人关注的重点。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开始更加注重运用比兴、象征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对时局的深沉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特色南北朝时期的边塞乐府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乐府诗在主题上更加广泛,既涉及战争与和平,又涵盖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语言上,诗人开始运用更加精致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表现技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在音乐性上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使得诗歌在演唱时更具感染力。

五、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的主题鲜明,以反映边疆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主题;二是语言朴素自然,表现了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三是形式多样,既有整齐的七言、五言,也有富有音乐性的长短句;四是修辞手法丰富,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从历史价值来看,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记录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

详细描述
诗歌开头便描绘了阴山脚下的壮丽景色,让 人感受到边塞的荒凉与险峻。而“水寒伤马 骨”一句,借用水寒来表达女子对远方丈夫 的思念之情,情感深刻而含蓄。整首诗以自 然景观为背景,以饮马长城为引子,将女子 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真挚的 情感和浓烈的人性光辉。
《孔雀东南飞》
总结词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讲述了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诗歌以孔雀起兴,通过 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 追求,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压迫的批判。
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表达个人情感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中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如《青青河畔草》中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爱情 的向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中还常常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如《长歌行》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 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描绘民间风情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中常常描绘民间风情,如《陌上桑》中描绘了采桑女的勤劳和美丽,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生 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反映民间疾苦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文人乐府诗中也反映了民间疾苦。如《东门行》中描绘了一个贫苦家庭的 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02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的思想 内容
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反映战争与政治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政治动荡不安,文人乐府诗中便反映了这些社会 现实。如《饮马长城窟行》中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 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反映社会阶级矛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文人乐府诗中对社会阶级的反映 也较为突出。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封建礼教对下层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魏晋乐府诗研究

魏晋乐府诗研究

魏晋乐府诗研究本文采取乐府学的研究方法,从文献、音乐、文学三个层面对魏晋乐府诗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考察。

第一章魏晋乐府诗文献学研究。

从文献著录入手,复原魏晋乐府诗的创作历史,解开文献著录悬疑,为展开音乐、文学研究奠定基础,是本章研究的目的。

围绕这一目的,首先通过对魏晋乐府诗进行补录、统计和分析,基本勾勒魏晋乐府诗的创作风貌。

然后对文献记载中的疑义和歧解现象,如“西山一何高”的曲调问题、魏晋乐府诗的著录形态问题、缪袭鼓吹曲辞创作时间问题,进行深入考辨。

“西山一何高”原是曹丕据《长歌行》曲调创制,至南朝时期才配入《折杨柳行》演唱。

缪袭鼓吹曲辞的创作时间基本可断为魏明帝时期。

魏晋乐府诗分为三种不同的著录形态,不分解的歌辞最为常见,分解及附有本辞的歌辞只见于“三调歌诗”,本辞是郭茂倩附加,意在对部分影响深远的三调歌辞进行特殊标注。

第二章魏晋音乐体制研究。

本章围绕魏晋乐府诗创作、演唱、入乐等环节,探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音乐体制问题。

魏晋时期存在着不同的音乐机构,所谓“入乐”都与朝廷乐府有关。

但宫廷之外贵族大臣音乐机构的存在,也为魏晋乐府诗的创制、表演提供了环境和渠道,而且他们可以通过向朝廷献乐的途径争取入乐,对宫廷音乐艺术形成补充。

魏晋乐府诗创作对作者有着严格的资质限定,仪式乐歌的创制者都曾任职为皇帝的近密之臣,并且得到皇帝的诏可进行乐府诗创作。

乐府诗从歌辞创作到入乐表演,人员职能分工明确,乐人主要负责音乐的加工,乐器乐律的改革,诗人主要负责歌辞的创制。

第三章魏晋鼓吹曲辞研究。

本章分别对鼓吹曲辞的创制背景、体式特点及承变关系进行了考察。

魏晋鼓吹曲辞的创制与各朝礼乐建设明盛德之源流的政治要求相关,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新鼓吹曲辞按照“依前曲作新歌”的方式进行创作,与汉辞相比,新辞在句式、韵式、歌辞长短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与“亦步亦趋”式依曲谱填词不同。

曹魏与西晋两朝的新辞在句式、韵式等方面有明显的承袭性,而东吴的某些新辞则带有不同的特点。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作者:王守荣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09期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在《诗经》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我国诗歌史上第三次比较集中出现的一次诗歌形式。

尽管大体出现在同一时期,但由于当时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南北朝之间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峙隔绝。

再加上受统治阶级个人爱好的影响,致使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社会意义。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城市都邑,几乎全是情歌,表现了人民对爱情生活的美好追求。

诗歌篇章短小,风格婉转柔媚。

北朝民歌数量虽稍等不及南朝民歌,但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北方民族尚武的精神面貌,质朴刚健,富有骨力感。

南北朝民歌差异社会背景一、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差异南朝是当时南迁的汉族封建地主建立的。

他们在北方彪悍的少数民族强势南下的形势下,不得已南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小朝廷更替不断。

他们也继承了政府采集民歌的传统,但他们采集民歌的目的不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而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

汉乐府诗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特色已荡然无存。

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民歌自然也在“屏蔽”之中。

南朝民歌主要来自城市都邑,实际上是“都市之歌”,这决定了南朝民歌地域的狭隘性,也难免有小市民低级的趣味,梁裴子野《宋书》说:“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客贾,舞女成群”。

这是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的原因,而且有些还具有浓厚的脂粉气。

和南朝隔江对峙的北朝,由于游牧民族各军事集团在中原争夺,政权更替频繁,使中原长期陷入大分裂,大动乱的局面。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崇尚武力,相互征战、杀伐,使北方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根本无暇组织采集民间歌谣。

“自晋永嘉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风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呢将尽!”。

这是北朝民歌流传下来较少的原因之一。

在北朝动乱的年代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的激励下,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必然层出不群,但由于北朝各代统治者忙于攻城略地而无暇采集民歌,广大人民由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许多有现实社会意义的民歌只能口口相传,最后逐渐散失,这也是北朝民歌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魏晋南北朝应制类诗歌研究

魏晋南北朝应制类诗歌研究

咏史怀古与抒发情志
要点一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应制类诗歌中,咏史怀古与抒发情志是常见 的思想内容之一。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追忆, 抒发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叹。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咏史怀古 与抒发情志的方式来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 感叹。这类诗歌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对 历史的追忆和反思,表达出诗人对当时政治现实和个人 命运的关注。同时,诗人还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表达出对人生命运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建议加强对应制类诗歌的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通过对 比不同作品和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念,更好地 理解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THANKS
特点
应制类诗歌通常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内容涉及皇恩浩荡、歌颂圣德、粉饰 太平等,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应制类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应制类诗歌 逐渐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 学形式。
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政治需要, 应制类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 断变化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应制类诗歌既体现 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思想潮流 ,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演变。
意象的构造与语言的运用
意象的寓意性
魏晋南北朝应制类诗歌中,意象多具有寓意 性,如以龙、凤象征皇帝、皇后等,传达出 庄重、神圣的气氛。
象征与比喻的运用
诗人常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转化为具象的物象,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华赡的语言风格
应制类诗歌语言往往华赡、富丽,表现出宫 廷文化的典雅和精致,对后世宫体诗派有一 定影响。
宣扬儒家教化与道德的局限性
应制类诗歌常常宣扬儒家教化和道德观念, 强调忠诚、孝顺、礼仪等传统美德,但这种 宣扬方式有时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诗歌进行综述,包括其特点、流派、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时间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的是从公元220年到589年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跨越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包括魏、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这一时期的政治动乱和社会动荡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催生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诗歌创作。

特点: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创作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首先,这一时期的诗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文化变迁。

其次,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追求个体情感的表达,注重自我思考和感受的抒发。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以道教思想为主题的仙山琴趣,也有咏史怀古的作品,还有表达个人感情和意境的山水田园诗。

最后,这一时期的诗人注重用诗歌表达自身的社会观察和政治见解,诗作中常常包含了对时事的反思和对时代命运的思考。

流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众多的诗派和流派兴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七子诗派”,这是一个由七位诗人组成的诗歌群体。

他们以探讨生命、洞见人生哲理为创作主题,包括谢灵运的“碧云天,黄粱梦,斜阳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嵇康的“人道是只如初见,千里寻封,回首苍溟”等。

其他民间诗派如居士诗派、宫体诗派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代表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嵇康、谢灵运、士燮等。

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心理感受。

影响:魏晋南北朝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诗歌由乐府民歌和古乐府发展到了个体主义和自我表达的阶段。

其次,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唐诗以及宋诗的创作,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二、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兼容并蓄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个体体验。

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文化交流也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多样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音乐本体论方面,出现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等重要理论,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音乐审美方面,提出了得意忘言、以情动人等审美观念,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在音乐创作方面,主张师心独见、缘情而发,鼓励音乐家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兼容并蓄特点表现在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上。

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传入,西域音乐、天竺音乐等外来音乐形式也传入中原地区,并与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用了网络搜索的信息)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献,包括史书、乐论、文学作品等,从中提取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和观点。

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比较研究法:将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与前代(如秦汉)和后代(如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其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同时,还将与同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进行跨学科比较,以探讨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规律。

文化人类学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宗教等文化背景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边塞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边塞地区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边塞乐府诗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边塞乐府诗的主题以军事、征战、边塞生活为主,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边塞生活的描绘。

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动人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将边塞的艰苦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歌不仅是士兵们壮丽事迹的记录,也是民众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边疆的向往。

边塞乐府诗的艺术形式独特,一般由乐府诗的形式演变而来,采用了双调形式,曲调起伏跌宕,富有音乐性。

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边塞的战斗气氛和边塞人民的情感。

同时,边塞乐府诗还融入了当地方言和习俗,使诗歌更加地真实和贴近生活。

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乐府诗集《乐府杂曲》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其中收录了大量边塞乐府诗。

这些诗歌以其雄浑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

边塞乐府诗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思想和文化传统。

同时,边塞乐府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在今天,边塞乐府诗的研究仍在继续。

学者们通过对古籍的考证和对诗歌的解读,对边塞乐府诗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边塞乐府诗也在当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通过借鉴边塞乐府诗的艺术手法和主题,创作出了许多优。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八:南北朝乐府民歌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八:南北朝乐府民歌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八: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八: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民歌又一次大放异彩的时代。

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很大,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色。

它们不但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创新。

1.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 吴声歌" 和" 西曲歌" 为主,约500 首。

此外,《杂曲歌辞》和《杂曲谣辞》中也各有少数几首。

" 吴声歌" 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一带)," 西曲歌" 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

自东晋偏安江南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社会比较安宁。

" 凡百户之乡,布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

南朝乐府民歌就是在这种柔媚轻曼的风尚中流行起来的。

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比较,内容显得狭窄、单调,多数是比较健康的情歌,也有一些情调低级、庸俗的东西。

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农村,而是来自长江流域的繁华都邑,主要反映当时都市里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趣。

二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的封建统治者,多是苟安江南、生活圈狭窄、追求声色享乐的腐朽人物。

他们大多爱好民间的风情小调,而且自己能弹唱。

在这种情况下,乐府机关采集的自然几乎全是"郎哥妙意曲,依亦吐芳词" 的情歌。

这些情歌多出自商贾、船户、妓女、婢妾之口,它们从各个角度细致地刻画了爱情生活中的离合悲欢,无不真挚感人,如:"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 ——《作蚕丝》" 打杀长鸣鸣,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 ——《读曲歌》" 侬作北辰里,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

" ——《子夜歌》" 杂曲歌辞" 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代表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最高成就的诗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诗篇之一。

该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战争频发、边疆混乱,故此诗歌风格常表现为悲壮豪迈,并折射出战争残酷的社实以及对于国家安定的期待。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边塞乐府诗进行详细研究,以挖掘其深刻内涵与价值。

二、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概述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以表现边疆战事和征戍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

该类诗歌多以战争、边疆、戍卒等为题材,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艺术形式上,该类诗歌常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情感体验转化为优美的诗篇。

三、艺术特色与价值1. 艺术特色: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真挚,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二是语言简练,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绘,将复杂的战争场面和戍卒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韵律优美,多采用古体诗的格式和韵律结构,读来琅琅上口。

2. 价值体现:首先,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其次,该类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该类诗歌还具有思想价值,通过抒发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传达了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的追求。

四、经典作品分析本文选取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边塞乐府诗进行详细分析。

例如,《木兰辞》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女子的坚韧;又如《敕勒歌》通过描绘北国风光和戍卒生活,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这些作品在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五、研究方法与展望对于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研究,可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创作情况;其次,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共性和差异;最后,结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边塞乐府诗进行综合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学的学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学的学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学的学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诗词文学的研究开始逐渐走向学术化、专业化的方向。

这种趋势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学的学术研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学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学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

首先是主题的多样化。

在这一时期,诗词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有许多批判现实的作品。

其次是创作技巧的创新。

作家们开始运用新的技巧和手法,如夹漏、隐语等,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诗词文学还具有灵秀、清丽、凝练的风格。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学的学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词文学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受到了重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文选》、《文心雕龙》和《世说新语》这三部著作。

《文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文集,它收集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文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学与文论相统一的尝试。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

它首次提出了文学“言志、发微、虚实、夹漏”等概念,并从文学的内在规律入手,对文学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文心雕龙》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它对后来的文学研究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作品,它收集了许多名人名言、轶事和典故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流传广泛的佳作。

它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百科全书",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文学与文化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词文学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而且在后世的文化传承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艺创作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人文思想的表达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词文学是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探究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探究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探究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探究建安诗歌(一)、建安诗歌的创作倾向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建安文学,实际上是指曹氏三祖(曹操、丕、睿)时代的文学创作,大致包括汉献帝和魏文帝、明帝时期的文学。

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就在诗歌。

重要诗人是曹氏父子,以及以他们为中心的“七子”,还有女诗人蔡琰。

他们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目睹了割据者的烧杀抢掠,饱受乱离之苦,对世事与人生有深层的思索。

他们的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与他们自身的风貌。

建安诗歌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倾向:1、表现了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精神和要求统一的愿望。

2、抒写了人生苦短的哀叹,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3、反映了社会动乱的景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

4、诗人创作个性得以高昂,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5、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有所创新。

6、把乐府旧题的四言、杂言叙事诗,改变为旧调新内容或另创新题的五言抒情诗;7、语言由质朴刚健趋向华美;总体而言,建安诗歌呈现了一种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风格。

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二)、“三曹”1、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父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其出身为清流所鄙视。

他自幼机敏有权术,由讨伐董卓、镇压黄巾军起家。

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及丞相,后又进封为魏王。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后,追封为魏武帝。

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也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于一身,又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于戎马倥偬之余,写下了不少的诗文。

曹操的诗,今存20余首,全是用乐府旧题写时事。

这些诗有四言,也有五言,而以四言诗的成就为高。

他的诗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文献·音乐·文学:乐府诗研究新视角——评王淑梅《魏晋乐府诗研究》《北朝乐府诗研究》

文献·音乐·文学:乐府诗研究新视角——评王淑梅《魏晋乐府诗研究》《北朝乐府诗研究》

文献音乐文学:乐府诗研究新视角——评王淑梅《魏晋乐府诗研究》《北朝乐府诗研究》王思豪【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2【总页数】2页(P159-160)【作者】王思豪【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唐孔颖达疏《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句谓:“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

”[1]78学术之事与世间万物之理相通,皆贵在通变。

文学本身也在随时流变,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又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2]330-331。

由汉乐府至魏晋南北朝乐府,就学术本身而言,形成了很多的“变文之数”,如由无主名的创作走向了有署名的创作,且乐府诗在曲调、曲题、体式、风格等构成要素上更是有了较大的调整与丰富。

在这一层面上,此一时期的乐府诗与传统的汉乐府诗,在辞与乐的关系上有了新的变化。

如何把脉到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乐府的新变数?这必然需要新的研究视角,王淑梅教授潜心数年研究,完成《魏晋乐府诗研究》和《北朝乐府诗研究》两部大著①王淑梅《魏晋乐府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王淑梅《北朝乐府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以文献、音乐与文学三个层面的结合来对魏晋与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展开系统的研究,裨益学界。

文献学是任何一门学术研究的根基,乐府学尤其如此,淑梅教授视此为乐府学的音乐与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基础。

魏晋北朝乐府诗的文献辑录工作,主要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最为详尽,文献价值也最高。

但百密也有一疏,二者依然存在有失收、错收的现象。

淑梅教授通过对荀勖《荀氏录》、崔豹《古今注》、无名氏《歌录》、刘宋张永《元嘉正声伎录》、萧齐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伎录》、梁沈约《宋书乐志》、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等文献著作仔细爬梳,对魏晋、北朝缺佚的诗题、曲名进行了补录,如补录魏晋郊庙歌辞6首、燕射歌辞4曲3首、相和歌辞9首、舞曲歌辞16首、杂曲歌辞4首。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东汉(建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东魏——北齐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北魏————北周灭北齐西魏——北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的综述前言: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经历了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分裂,此时期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

政治上,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现象是门阀制度的存在。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与庶族矛盾不断激化,文学创作出现了歌功颂德和寒士不平两个倾向。

思想上,首先是玄学兴起,其次是佛教、道教兴起。

学术思想的兴起影响了文人创作。

如名士们追求玄学中寓含的任达狂放的生活沈约、刘勰等与佛教关系甚密,王羲之、嵇康等受道教的影响。

文学发展中,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也发生了变化》),文学理论繁荣,文学批评兴起。

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文人集团的活跃。

建安时代,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人结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

此外还有“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文人集团。

文学发展中,诗歌形式丰富多样,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创作五言诗,七言歌行体也得到确立。

曹丕《燕歌行》为文学史上完整的七言诗,南朝鲍照进一步改进七言诗形式。

齐梁时期,沈约创造“永明体”,为律诗形成铺平道路。

梁陈时期,出现了宫体诗。

近几年关于魏晋诗歌研究的论文高达200多篇,主要集中在建安诗歌研究和陶渊明研究两个热点上。

[1]王文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就把建安诗歌和陶渊明作为两个独立的章节研究;[2]赵东栓《魏晋南北朝文学》则依次对建安时文人诗歌及陶渊明诗歌进行评析,语言幽默易懂。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形式的诗歌都应受到关注研究。

正文:一、建安正始诗歌建安诗歌源于汉末大乱之际,此时汉统一思想结束,经学衰落。

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近年来,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乐府歌辞在汉魏六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乐府歌辞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这一重要的文学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的乐府歌辞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者们对乐府歌辞的起源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他们通过对六朝时期文献的梳理和整理,揭示了乐府歌辞的渊源,并指出了其发展的脉络。

例如,有学者认为乐府歌辞起源于周代的民歌,经过汉代的发展才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而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高峰。

这种对乐府歌辞起源和发展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乐府歌辞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其次,乐府歌辞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也受到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乐府歌辞的语言、形式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乐府歌辞的语言质朴、深情,常常通过直抒胸臆的描写表达人们的思念和愁绪;乐府歌辞的形式丰富多样,有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效果;乐府歌辞的主题广泛,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讴歌,也有对爱情、离别等生活情感的吟唱。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欣赏乐府歌辞的艺术之美提供了理论支持。

再次,乐府歌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汉魏六朝时期是乐府歌辞的鼎盛时期,那时的乐府歌辞能够成为官方推崇的文学形式,足以显示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乐府歌辞在后世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乐府歌辞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揭示了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乐府歌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近十年来乐府歌辞的研究也注重对其中的经典作品的解读与评析。

乐府歌辞中有众多经典之作,如《孔雀东南飞》、《古意》、《长歌行》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见的了。
其次 , 该书对歌诗研究 的一些传统 问题也作 出了新 的
【 收稿 日期]0 1- 8 2 1- 0 1 1
【 作者简介】 李伟(92 , 山 18一)男, 东兖州人, 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 师, 讲 主要研究方 向为中国古代 文学。
— —
1 6- 3
乐在 国家礼乐系统 中的地位 可以确证 , 太乐 、 俗乐 的区别 已为 中古歌诗 研究导夫 先路 , 么 , 那 未来更 多的学者 沉浸
“ 其 取 泾渭分明 , 么受音乐格调影响 的歌诗 的雅 俗问题也就迎 于此 , 预流” 中 , 得歌 诗研究 的更 大突破 也就是 可 以 那
刃而解 了。
J . 01 n a 2 2
歌诗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格局
— —
《 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 简评
李 伟
(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 0 2 ) 50 2
自新时期 以来 , 中古诗歌的研究 在学 者们 的辛 勤努力 解释。如 : 于挽歌 的研究 , 关 传统 的研究多从讨论挽歌悲怨
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互动 的生动表现 。此外 , 挽郎 的表演也 是挽歌创作必须考
首先 , 它是研究思路的转换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乐府 虑的 问题 ,挽郎 的选择则 体现出当时特殊 的政 策和风气。
歌诗在产生之初 大都是配乐演 唱, 并在歌舞场合进行 表演 这些都显示出对魏晋南北朝挽歌诗理解 的进一步深化 。
下, 已经从拓荒建基逐步过 渡到精 耕细作的阶段 。如何在 情感的抒 发 、 体生命的思考和情景融合 的艺术表现等 对个
这 种转变 中继续将研 究引 向深入 , 当前研究者必须正 视 问题 出发 。该书则对挽歌产生 的艺术土壤 、 是 制度 背景 和生 且 亟待解决 的重 大课 题。乐府歌诗 以其集文 本 、 表演 和制 成过程进行了周密 的考论 。使献 挽 、 旨作 挽和 自挽三种 奉 度等 因素 为一体 的复杂特征 , 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运用新理 挽歌诗所具有 的不 同制度属性 得到清晰地呈现 。这就 比纯 论 进行传统研究 最具代表性 、 取得成果最为丰硕 的领域 之 文本 的泛泛而论显得更 为深 刻。同时 , 因为葬礼有其特定
第 3卷 第 1 3 期
Vo I 3 l 3 No1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藏 民族 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O ie t n lis Isi t (hlsp y a d S ca fTb tNai aie n tue P i o h n o i o t t o l
2 l 年 1月 O2


新 近出版的《 魏晋南北朝 乐府 制度与歌诗研究》 刘 怀 的要求 , ( 挽歌 的创 作和表演只能在此前提下 进行 , 因此 , 挽
荣、 宋亚莉著 , 商务印书馆 2 1 0 0年 8月版 )正是运用 艺术 歌的创作体式 、 言 、 , 语 情感表 达等方面 的特点 , 都与这种特 生产理论重新 审视中古歌诗 的一部力作 。就笔者浅见 , 该 定的礼仪有着非常密切 的关系。这是 当时诗歌与制度仪式
特色 , 对于歌诗 受制 于时代艺术表演规律 和艺 术制 度而形 分析 了邺下后期建 安歌诗创作的公宴背景 , 由此发现 了清
成的种种特征 , 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新时期以来 , 已有不 商乐对于建安风骨形成 的重要意义。这不仅使刘勰的论述
少学者注意到了这些不足 , 并取得 了客观 的成绩 。该书则 得到落实 , 也从音乐理论 的角度 丰富了建安风骨 的美 学内 在此基础上 , 一步在对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进行 系统研 涵 ; 进 梁武帝时期 的一些文化活 动在 中古文学 和文化史 上具 究的基础上 , 而讨 论与乐府制度密切相关 的歌诗 表演特 有承上启下 的意 义 , 进 尤其是礼 乐改制对歌诗创作具有 直接 点、 创作模式 、 艺术品格等问题 。这不仅使传统研究思路得 的影 响。这些观点 都令人有耳 目一新之感。 到 了全新的转换 ,也打破 了音乐史 与诗歌史 的人为界 限 ,
的。因此 , 其创作受 到诗 歌写作风气和艺术表演规律 的双 再次 , 艺术生产理论 的引入使一些在文学史上被 长期 重制约 , 并在上层 贵族和底层民间都有着广泛 而深 刻的影 忽略 的问题得到了很好 的解释。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就评
响。但 以往 的研 究多把乐府歌诗等 同于一般徒诗 , 义 价建 安诗歌时 曾有 “ 恩荣 , 只从 述 叙酣 宴” 的话 , 以往的研究 但 理、 、 考据 辞章等方面去 阐发其 内容思想 、 时代背景 和艺术 并未细究此语 的意义 。该 书从艺术生产 的理论 视角 , 深入
如: 中古时期 歌诗 的雅 俗之辨 , 以往的探讨 多依据作 者 的 而创获颇多的著作。陈寅恪先生曾在《 陈垣敦煌劫余 录序》
预流 ” 的问题 , 主要 是就新材料 的发现 推动学术 阶层属性来判定 , 因确定阶层 的标准不一 而难以得到学 指 出学术 “ 但 其实 , 理论 视野 的更新也有同样的效果。该书 者们的普遍认可 。该 书立 足于乐府制度 , 所附属的音 研究而言 的, 歌诗
有效地拓宽 了研究领域 ,将歌诗研 究引入 了一个新天地 。
清末 文人孙 宝碹在其《 忘山庐 日记 》 中称 : 以新 眼读 “ 旧书 , 旧书皆新书也 ; 旧眼谈新 书, 以 新书亦 旧书也 ” 读书 ,
同时 ,也使歌诗研究 中的一些 老问题得到 了很好 的解决 。 如此 , 学术研究亦是 同理 。该 书正是一部“ 以新眼读 旧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