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现代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欢朗诵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现代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
2. 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样的感觉?诗歌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
2.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学习(10分钟)1. 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讨论与分享(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朗诵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要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六、课堂活动与实践(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挑选出本节课学习的两首现代诗中,最具画面感和情感的一首,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歌中的情景。
2. 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角色分配和表演排练。
3.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余光中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于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体会现代诗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查找生僻词汇的意思,准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最新现代诗二首(教案)
3* 现代诗二首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1.字词教学本课有6个需要认识的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把生字放到文中讲解。
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读诗歌、查工具书等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并组词。
2.诗的理解这两首诗意境非常美,且都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要充分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诗中的意境,并产生共鸣。
3.学会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习这两首诗,要让学生在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想象的运用,并学会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预习提纲(1)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利用互联网搜集刘大白、徐志摩的生平及作品,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介绍资料。
(3)朗读这两首诗,明确每首诗的写作对象。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你能回想起来吗?预设: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相关诗歌,检验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把握诗歌内容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现代诗二首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朗读,掌握“巢”、“苇”、“罗”、“眠”、“霸”、“占”等6个生字,结合图片和生活场景理解词语“驮”、“翻”、“红颜”、“霸占”、“偷渡”。
二)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三)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和花牛的悠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朗读两首现代诗。
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1.欣赏美丽的江景图片,营造氛围。
2.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意,感知景物1.出示阅读任务一,开展研究活动。
阅读任务一读《秋晚的江上》,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结合诗文,说说景物的样子。
1)教师指名读诗歌,注意“巢”、“苇”的读音。
2)交流圈画出来的景物:归鸟、斜阳、江水、芦苇。
3)指名交流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2.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小结:同学们,我们读诗句,捕捉到了诗人描述的景物,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让这幅江景图渐渐清晰起来。
3.齐读诗歌。
三)品词读句,想象画面1.出示阅读任务二,开展研究活动。
阅读任务二仔细阅读诗歌,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得特别精妙?圈出相关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2.小组交流,体会用词的精妙。
3.集体交流分享,随机点拨。
1)预设一:“倦”、“驮”。
①理解“倦”的意思,想象鸟儿疲惫地飞行的样子。
②理解“驮”的意思,想象疲惫的鸟儿背着夕阳返回家中的画面。
③提问。
归鸟已经“倦”了,为什么还要“驮”着夕阳回去呢?点拨:鸟儿内心充满了回家的喜悦,在虽然疲惫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着返回家中。
④根据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2)预设二:“翻”、“掉”。
①理解“翻”的意思,想象鸟儿双翅翻飞,斜掠江面的画面。
②联系生活,想象夕阳落入江面,洒下余晖的画面。
③讨论。
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掉”,并说说理由。
点拨:“掉”的理解既与上句“双翅一翻”的“翻”产生动态的呼应,也与下句“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中的“一瞬”相对应,表现夕阳落下之快。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两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从古至今很多诗人对秋天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归巢斜阳头白芦苇妆成压扁霸占剪秋罗滴溜溜强调“归巢”的“巢”、“压扁”的“压”读音,补充“剪秋罗”图片及资料。
2.指生分小节读诗文。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一)赏析《秋晚的江上》。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指生回答。
3.探究:秋晚的江上,还会有哪些景物呢?4.学生自由想象,回答交流。
5.通过齐读、赛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情怀,想象诗的意境。
(二)赏析《花牛歌》1.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在这首诗中又描绘了哪些景物?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生回答。
3.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在草地里眠、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做梦,表现了花牛悠闲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4.想想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儿,模仿课文形式,仿写一小节诗歌。
预设:花牛在草地里跑,五彩的花儿跟它一起跳舞。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5、指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形式配乐再读诗歌。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品读了两首现代诗,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试二首》教案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提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1.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感受“倦”、“驮”两字的妙处。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预设: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2)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想一想这节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朗读诗歌时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
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PPT展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 占(zhàn)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部编版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
部编版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篇一」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刘星河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第三个是丁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这两首诗分别是《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日傍晚江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牛歌》则通过描绘花牛在草地上的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通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诗歌的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的表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式,将诗歌的美感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日晚霞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理解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诗歌:通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感。
5. 朗读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展示,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6.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8.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现代诗二首》,包括《暮江吟》和《题西林壁》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形象描写和哲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现代诗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形象描写和哲理,体会现代诗的韵味。
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他们对现代诗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学习《暮江吟》a. 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形象描写,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体会诗中的哲理,讨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含义。
(2)学习《题西林壁》a. 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形象描写,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体会诗中的哲理,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现代诗,描绘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色。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韵味,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暮江吟》形象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哲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 《题西林壁》形象描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暮江吟》和《题西林壁》。
(2)仿写一首现代诗,描绘自然景色。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课本。
(2)示例:以《秋日私语》为题,描绘落叶、秋风、夕阳等元素,展现秋天的韵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语文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语文教案抒情短诗二首★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班级、时间:★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秋晚的江上一、新课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现代诗二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包括《瀑布》和《秋晚的江上》两首现代诗。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两首诗的朗读、欣赏、理解、分析展开,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创作简单的现代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现代诗的意境理解和创作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录音机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瀑布和秋天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两首现代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0分钟)4. 分析诗歌(15分钟)对两首诗进行逐句分析,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瀑布诗歌手法:比喻、拟人意境:壮观、气势磅礴2. 秋晚的江上诗歌手法:对比、设问意境:宁静、深沉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一首现代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写下自己的感受。
2. 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课通过瀑布和秋天的江景引入,让学生在朗读、理解、分析、创作等环节中,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课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现代诗,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朗读诗歌的指导2. 理解诗意的引导3. 诗歌分析的方法4. 学生的创作实践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朗读诗歌的指导1. 语音语调: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语音语调,强调韵律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2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朗读课文《现代诗二首》。
2.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诗歌的内涵。
4.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
1.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2.启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文《现代诗二首》。
2.课文朗读录音。
3.课堂笔记、黑板。
五、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现代诗二首》的主要内容。
2. 导入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韵律,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学习课文
•逐段解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
5.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创作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学习过程,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七、作业布置
•让学生背诵课文《现代诗二首》,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歌的内涵。
八、课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部编四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及习题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
2.分小节读诗文。
三、范读诗歌,整体感知出示诗文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出示诗歌指导读)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3.欣赏古诗《花牛歌》。
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设计意图:多媒体充分调动视觉器官,充分感受诗句的意境。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
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
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
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
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的能力。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按要求背诵本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二首》的诗歌内容及意义。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现代诗的抽象表达方式。
2.能够准确把握《现代诗二首》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课文《现代诗二首》。
2.课堂录音设备。
3.老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多种现代诗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2.呈现:逐句呈现《现代诗二首》,带领学生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3.解读:解释诗句中涵义较深的部分,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诗的表达方式。
4.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整首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诗歌内容,分享对于现代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想上节课内容,做相关问题复习。
2.背诵:要求学生背诵部分课文,检查学生的背诵程度。
3.理解: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内容,培养其对现代诗的理解能力。
4.表演:让学生分组表演《现代诗二首》,展示不同角度解读诗歌的方法。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现代诗的独特之处。
六、板书设计•现代诗的特点•《现代诗二首》诗名及内容总结七、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现代诗二首》。
2.完成针对课文的相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下节课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更多形式的课堂活动,深化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
以上为本次课程教案内容,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两首》选入了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本节课的两首诗分别是《所见》和《小池》,都是短小精悍、意境深远的现代诗。
它们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哲理,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现代诗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在理解和欣赏现代诗的深层意境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欣赏现代诗的深层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了解诗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所见》和《小池》两首现代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同时,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教材包含了二首现代诗歌,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了解相对较少,他们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课堂开始后,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我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两首现代诗歌。
2. 呈现(10分钟)我将展示诗歌的课件,让学生跟随我一起朗读诗歌。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朗读完毕后,我会逐句解释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 操练(10分钟)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讨论。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最前面有一段#教案#导语,通过#教案#导语我们就知道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方法了。
谁来给我们读读。
(学生个别读)2.这段#教案#导语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书: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教学提示: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教学提示: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
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教学提示:①感悟“驮”字的巧思。
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
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现代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意境美。
2.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想象画面法、诗歌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引出课题《现代诗二首》。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歌,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诗歌,思考:两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
3.精读课文
1.学习《秋晚的江上》,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习《花牛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美感和情感。
4.总结拓展
1.总结两首诗歌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及原
因。
2.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与同学分享。
5.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诗歌。
2.仿照其中一首诗歌,写一首自己的小诗。
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现代诗二首》 教案
3*现代诗二首教案一、学情分析本文中两首简短的现代诗描绘了平常可见且富有生机和色彩的场景,充满了意境美。
两首诗歌都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在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充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了解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2.整体想象,初步感受现代诗的特点。
积累优美的语句。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朗读两首诗歌,抓住景物描写,边读边想象,感受秋晚江上和花牛悠闲的独特意境。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感受诗人描述的动静变化,体会画面美感。
四、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课题解析:现代诗:也称“白话诗”“新诗”,在五四运动之后形成发展。
一般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特点: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意蕴丰富;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
2.介绍诗歌作者。
3.导读提示:(1)提出要求:反复朗读两首诗(理解体会)。
(2)阅读目标: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4.预习检查:(1)说说你对现代诗的认识和读过的现代诗。
(2)《秋晚的江上》有()节,《花牛歌》有()节。
(3)说说本课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4)预习时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
5.自主识字。
(1)找出字词对应的诗句朗读,随句识记。
(2)结合生活,组词运用。
归巢.(cháo)芦苇.(wěi)剪秋罗.(luó)眠.(mián)霸占..(bà zhàn)(二)朗读理解1.朗读欣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秋晚的江上》(1)听音频跟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分节奏。
(2)这首诗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秋江傍晚的绚丽美景。
(3)想象感受:自由读诗,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说说画面。
(4)理解赏析:小组交流探讨下列问题:①“鸟儿驮着斜阳”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意境?拟人。
既突出鸟倦的程度,又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
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同学们感受现代诗的魅力呀,并且能够初步理解和欣赏两首不同风格的现代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呢,就是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啦;难点就是体会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哎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次我在路上走着,突然看到天空中有一朵云特别像一只兔子,我就盯着它看呀看,看着看着我就觉得这多有意思呀,就像诗歌里那些奇妙的意象一样。
(二)学习第一首诗
我们来读这首诗哈,大家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诗人描绘的画面哦。
读完后我们来讨论讨论你们都看到了啥。
(三)分析第一首诗
哇,同学们说得都好棒呀,对诗的理解很到位嘛!
(四)学习第二首诗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首啦,这首诗可不一样哦,大家仔细读。
(五)分析第二首诗
看看,这里面的情感是不是很特别呀,就像我们有时候会有的那些小情绪一样。
(六)总结
好啦,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大家要记住诗歌的美妙呀,可以多去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说不定也能写出很有意思的诗呢!就像我看到那朵像兔子的云一样,生活处处有诗意呀!
四、作业布置
让同学们自己去观察生活,找一个小细节,试着写一首简单的现代诗。
哎呀,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教案真正喜欢上现代诗,在诗歌的世界里快乐遨游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一、《长城谣》(一)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慕蓉”是“慕伦”的音译。
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ài yáo jùdiān fén chì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4、第三节写了什么?明确:(不眠)梦回长城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四)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二、《一片槐树叶》(一)作者简介: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
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
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
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
1976年移居美国。
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
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
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
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二)写作背景:《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三)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huái chán yì mǎng槐树蝉翼荒莽(四)朗读诗歌,赏析诗歌:1、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
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2、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3、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
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5、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五)诗歌主题: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六)小结: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致空气》一、作者介绍: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yèshuò hān sījiá zhìxū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
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1)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2节)2)空气陪伴我呼吸,给我生命。
(3节)3)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4节)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5节)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
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2、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3、“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4、“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6、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来什么情感?明确:对空气的赞美。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说说这个不同之处。
明确: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
8、那么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又有怎样的好处呢?明确: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四、诗歌主旨:作者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樵夫,别砍那棵树》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
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zhē bì cān xián zhěng遮蔽参天心弦拯救2、解释下列词语:遮蔽:掩藏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
拯救:救。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三、赏析诗歌: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第一节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第一节诗写的是什么?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原因。
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中起了什么作用?——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动情地责问。
7、第三节诗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明确:恳切的哀求。
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8、第四节诗写的是什么?明确: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
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他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在这棵老树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隘口ài 歌谣yáoB. 蹲踞jù山巅diānC. 焚起fén 敕勒川shèD. 槐树huái 蝉翼chán yì荒莽mǎng二、下面多音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尽管jǐn 尽头jìn 用尽jìn 尽量jǐnB. 勒索lè勒紧lēi 悬崖勒马lè敕勒川lèC. 夹道jiā夹被jiá夹袄jiáD. 薄片báo 薄荷bò单薄bó菲薄báo三、根据本文诗歌中作者的情感,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1.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____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A. 蹲踞B. 停踞2. 蝉翼般轻轻______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