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不同的时期,详细介绍了每个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还对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和内涵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在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智慧,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强调“仁爱”、“道德”、“礼义”,这些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在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造诣和文化素养。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他对中国哲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学术经验,他在《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感召。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中国哲学史感想

中国哲学史感想

近来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觉得没什么大的感觉,像是读了一遍旧书。

因为我以前读过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纲要》,内容其实都差不多。

但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我,对哲学喜爱,当然也包括中国哲学了,感想还是很多,学到的东西也是不少的。

从哲学史上,几乎就可以看出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了。

冯友兰的这本书分为两篇,子学和经学。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括了。

子学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百家争鸣,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那是一个文化辉煌灿烂的神奇时代,哲学家辈出,他们的思想覆盖方方面面。

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哲学家们畅所欲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那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在此之后的中国再也找不出文化那么自由的时代了。

春秋战国虽然是七百年的乱世,但是同样孕育了无与伦比的文化。

经学时代,就是儒释道发展融合的时代。

我之前认为,儒释道数千年来,发展都不大,不可能与子学时代相提并论的。

但是随着我的接触加深,自学时代人们智力水平和到明朝的时候智力水平是无法比较的,在哲学思想中就能反映出来。

比如明代的王阳明,看了有关他的哲学思想后,发现,他的思想不可能用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名词概括的,那些看起来很荒谬的言论,其实是有着震撼人心的伟大的道理。

从《易》开始,到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经学,无数的文人墨士,无数光辉闪耀的智慧之潮,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

千百种思想,或交织或碰撞,摩擦出最最神奇耀眼的光华。

书本中提到《华严经》是佛教哲学的极致(大乘圆教)。

无碍法界观,这是从认识论出发的,这是在讲形而上学,这个和辩证法感觉也差不多。

不过就其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言,我就当然觉得大乘佛教的这个无碍法界观最为厉害啦——这个就是马克思说的认识论中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如今已经远远落后与西方世界了。

差距是在于近代以来出现的。

经历了文艺复习,启蒙运动的西方,西方哲学已经把中国哲学远远抛在了脑后。

这个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文化的政策制度上不够自由造成的。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九章庄子思想一、逍遥游的人生观庄子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1.人不自由的两方面表现——“有待”和“有已”庄子认为,人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

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有待”和“有已”。

2.真正的自由——“无待”和“无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这叫做“无待”。

这是讲的要摆脱外界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同样,受自己的肉体以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所以各种主观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

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尚的人,都是能做到“无己”的。

例如,庄子在《大宗师》中描写的“真人”的情况是: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虑,吃东西也不感到特别香甜。

这种人对生不感到特别喜欢,对死也不感到特别厌恶。

总之,他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死,也就是说一切听任自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就叫“无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达到真人的境界的方法——“坐忘”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幻想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

所谓“坐忘”,就是彻底地忘掉一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这就是说,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

据庄子说,达到了“坐忘”的人,他们是形同槁木(干枯了的树木),心如死灰(熄灭了的炭灰),无思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自由,也就是完全恢复了人的所谓“天然”本性。

4.反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制度从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

他认为当时的各种道德制度,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造成当时社会争斗、混乱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认为那些宣扬仁义道德的人是专门祸害人的,而其结果是自作自受,害了自己。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所谓以史为鉴,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理解其现状。

鸦片战争西方以坚船利炮强加的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和革命,整个社会思维方式的变化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可以说道,儒家的整套伦理就是家族新制的一个理论升华。

儒家的理论特别强调人们各自的边线,君臣父子,每个人都必须饰演不好各自的角色一方面理论规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平衡,但另一方面,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就是不公平的,三纲五常特别强调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顺从,沦为统治者的统治者工具。

而正是思想的幽禁才引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渐渐掉入有利地位。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而西方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也一步步的把专制推至历史的顶峰,人性被忘却,没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半封闭和无知。

四大发明被用做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做生产关上中国大门的利炮。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想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还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梦。

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任然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

直到新中国的建立现代化的火种才得以在中国大地熊熊燃烧。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他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开始,逐步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对每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和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还通过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他通过对各种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思想的阐述,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通过对道家的自然观、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最后,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智慧精神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比如,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仁爱精神、兼容并包的思想、和谐共生的理念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总之,通过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阐述,不仅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也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他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哲学形式,它注重实践和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这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展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其次,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

他从儒、释、道三家入手,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对各家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还对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整体轮廓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此外,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精髓和核心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诠释。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道家的自然观念和释家的解脱思想,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风貌和内在价值。

他还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指出中国哲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

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哲学应当与世界哲学接轨,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和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1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

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

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

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

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

总言之,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

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

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哲学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对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各种不同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强调“道”和“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与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对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和教化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国哲学强调实践和教化,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有着明显的差异。

最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而西方哲学则强调理性思维和实证科学,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指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治理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摘要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中西哲学方法论和出发点不同,中国哲学自成体系,百家林立,在哲学思想的继承上没有西方哲学明确。

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采用西方哲学研究的思路,梳理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哲学思想,并做出深刻见解。

本文在简略阅读《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对该书内容进行简单概述和评论。

并就自身感想与书中描述,对自己感兴趣的庄子思想进行详述。

关键字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庄子1. 引言2012年12月20日,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爱好阅读、书法,很喜欢中国哲学。

她曾在多种场合说过:“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一本能对韩国总统产生深刻影响的哲学史著作,无疑存在他的独特之处。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还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中国哲学史。

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

尽管中国哲学界对冯友兰的评价呈两极化,但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存在惊人的一致:在目前所有中国哲学史著作中,还未能有任何著作能在整体上胜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该书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 内容概述该书上半册从先秦梳理到董仲舒,以诸子为核心,相比之前诸人,能系统的有意识的利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如黑格尔的矛盾三段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无疑是一种推进,从中可见比较哲学的雏形,可惜后来的发展多拘泥于简单的比较。

同时很多注也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如对梁启超评价先秦思想繁荣原因,人民生活空前痛苦,作者即认为中国历史根本无时无刻人民均水深火热,此理由无法成立。

下半册自董仲舒开创独尊儒术之时代始,历数两汉之古今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之玄学佛学,唐朝之佛学以至宋明理学,最终以康有为等人为中古时代之结束。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读《中国哲学史》的几点看法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按照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分为上下两卷,各16章。

子学时代讲先秦诸子,主要阐释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易经哲学。

经学时代则阐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之后从儒家思想中延伸出来的经学,从董仲舒开始,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一词在西方有久远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是哲学研究内容。

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对“哲学”一词的定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绪论中讲到,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分:宇宙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世界的道理;人生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人生的道理;知识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知识的道理。

这三种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末一直普遍流行,可见西方哲学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二、中西哲学差异:从横向来看,与古希腊这三位西方哲学奠基人对应出现的文明,便是在东方华夏文明历史中的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尤为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

然而从“哲学”这一角度来看,这两个各处于中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却完全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

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

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感触颇多。

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冯友兰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大家的思想世界。

比如说孔子,以前对孔子的了解,无非就是知道他主张“仁”“礼”,是个很厉害的教育家。

但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说的“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尊重,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尊重。

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仁”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温暖啊!还有老子的“道”,以前觉得这概念太抽象,云里雾里的。

但冯友兰先生的解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子说的“道”,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花开花落,树叶随风飘落,突然就觉得这好像就是老子说的“道”在起作用,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说到庄子,那更是有趣。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我好生羡慕。

想象一下,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束缚,那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给自己加了太多的枷锁,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标准、社会的秩序等等。

他们的思考和争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后来者能够有幸聆听和参与。

而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里。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背后就有哲学的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

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在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之后,我深感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自豪和自信。

冯友兰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形成和演变过程。

他首先从易经和道家哲学开始,深入阐述了中国人对宇宙和人类生存的思考,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接着,他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了仁爱、孝道、礼制等东方文化的特点。

同时,他也对佛教、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哲学流派进行了详细介绍,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哲学的深邃和与西方哲学的差异。

中国哲学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理性思维,关注的重点也更偏向于地理和科学。

冯友兰的书并不是简单地介绍哲学的概念和思想,而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他强调,中国哲学的核心在于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

这种以道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责任。

我们应该秉持着中国哲学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应该以仁爱和孝道为指导,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而有意义的世界。

总的来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给我带来了对中国哲学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让我深感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愿望和动力。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继承中国哲学的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进步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 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 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 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 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 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 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 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 南省交 界)人,在那里过着隐士生活,可是他 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 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 曰:......子函 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焉。"(《老子韩非列传》)
人可能有许多大祸临头,最大的大祸是死亡,《庄子》中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讨论。畏惧死亡。忧虑死亡的到 来,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不过这种畏惧和忧 虑,可以由于对事物自然本性有真正理解而减少。《庄子》 里有个故事,讲到老子之死。老子死子,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却批评别人的痛哭,说:"是遁天倍情, 忘其 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 悬解。"(《养生主》)
• 因为,虽然庄子的名字可以当作先秦道家最后阶段的代表,但是 他的思想体系,则可能是经过他的门人 之手,才最后完成。例如, 《庄子》有几篇说到公孙龙,公孙龙肯定晚于庄子。
10.2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深入剖析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精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冯友兰在书中对中国哲学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政治、伦理、宇宙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冯友兰还对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深入剖析了它们的思想特点和贡献。

通过对这些流派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冯友兰在书中对中国哲学的精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仁爱”、“道”、“名”、“法”、“义”等,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核心思想的分析,我对中国哲学的精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冯友兰在书中对中国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指出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现代意义的探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中国哲学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哲学的窗口,也为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冯友兰先生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兴盛和消亡。

每一个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流派的兴衰变迁,我对中国哲学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

其次,冯友兰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义,提倡人伦之道;道家注重自然和道德修养,强调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追求天下大同。

每一个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对中国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核心思想,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哲学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最后,通过冯友兰先生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人伦之道、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哲学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深入研究中国哲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1通读全书,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从先秦到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代,无数的哲学家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不断在探索、在论述、在批判、在前行。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至今天。

翻开中国历史,哲学是从懵懂开始,到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六家,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期。

似乎又有一种不服输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秀”。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上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深入人心,统治中国思想上千年。

期间,佛教对中国古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神不灭论对缓解当时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以此来慰藉人们心灵。

当然,其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但范缜的“神灭论”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间数百年没有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哲学家,直到王阳明的横空出世。

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阳明心学不愧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学习西方。

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科学知识与哲学杂糅在一起,植根于中国本土,构建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学体系。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中国古代是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先哲们也纷纷针对个人修养的境界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而在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对中国古人的修养标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明确应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儒家孔子所提倡的个人修养以“仁”为核心。

而“仁”是人的性情的真的并且合礼的流露。

一方面,人不应该矫揉造作,应探索并追随自己的内心。

只有在直视自己欲望的前提下,才能推己及人,反之则无法“通天下之志”(《论语补疏》)。

但另一方面,人又应该自觉地接受礼法的约束,不能任意妄为。

在不断平衡自身欲望与礼法约束的过程中,人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境界。

孔子并不十分看重个人行为的社会意义,虽然如果人们都能合礼地流露自己的欲望,对社会有利无害,但孔子看重的确是个人自身的“心安”。

这一点可以从孔子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卫灵公》、“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人生追求中看出。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圣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一方面,他同样认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人的性情而非对结果等多方因素的理性判断;另一方面,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首先,他将个人修养扩张到了政治层面,主张统治阶级推行仁政。

其次,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同时又指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最后达到圣人的方法是“将此‘四端’扩而充之”。

最后,孟子还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把它作为“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而要达到此种状态,则要“集气”,并做到“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公孙丑上》)。

荀子与孔孟同样把性情当做君子为人处事的依据,他认为祭祀“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篇)。

但与孔孟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若要提高自身修养,则应该“伏木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性恶》篇)。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一部著名的中国哲学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谈谈我对《中国哲学史》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

他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到汉代的儒家、道家的发展和兴盛,再到唐宋以后的儒学、道学、佛学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

他通过对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思想特点和核心观点的介绍,使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他对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等核心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使我对儒家思想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思想内涵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他指出,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影响和价值的分析,我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影响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摘要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中西哲学方法论和出发点不同,中国哲学自成体系,百家林立,在哲学思想的继承上没有西方哲学明确。

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采用西方哲学研究的思路,梳理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哲学思想,并做出深刻见解。

本文在简略阅读《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对该书内容进行简单概述和评论。

并就自身感想与书中描述,对自己感兴趣的庄子思想进行详述。

关键字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庄子
1. 引言
2012年12月20日,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爱好阅读、书法,很喜欢中国哲学。

她曾在多种场合说过:“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一本能对韩国总统产生深刻影响的哲学史著作,无疑存在他的独特之处。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还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中国哲学史。

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

尽管中国哲学界对冯友兰的评价呈两极化,但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存在惊人的一致:在目前所有中国哲学史著作中,还未能有任何著作能在整体上胜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该书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 内容概述
该书上半册从先秦梳理到董仲舒,以诸子为核心,相比之前诸人,能系统的有意识的利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如黑格尔的矛盾三段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无疑是一种推进,从中可见比较哲学的雏形,可惜后来的发展多拘泥于简单的比较。

同时很多注也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如对梁启超评价先秦思想繁荣原因,人民生活空前痛苦,作者即认为中国历史根本无时无刻人民均水深火热,此理由无法成立。

下半册自董仲舒开创独尊儒术之时代始,历数两汉之古今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之玄学佛学,唐朝之佛学以至宋明理学,最终以康有为等人为中古时代之结束。

中间各种图表,各种解释固无一一细论之必要,其实我很怀疑为什么要对诸如董仲舒的天地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之类的东西详加描写。

但是魏晋以至唐朝的佛学确实是能展示作者深厚学术功力之处。

对佛学的一点浅薄理解多半来自古龙武侠小说的“手中无环,心中有环”至于阿赖耶识就只能想起沙加和婆罗双树园,这里对玄奘、天台宗、华严宗等的介绍让我第一次触及了这个思想系统。

同样还有整个宋代的理学心学之争,对理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对比正符合了作者在绪论中讨论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思路。

我之前一直以为形而上是根据书名译来的神作,现在才知道和理念一词一样,都有深刻的中国思想基础。

朱子之理和柏拉图之理念似乎差别极为有限。

三篇审查报告,分别由陈寅恪和金岳霖先生执笔,讨论中间大师风采展露无遗。

谈到人生理想方面的话题更是亲切。

尤其是大家特别就冯先生导论中的“中国”与“哲学”两者间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陈先生对文化输入与吸收方面的见解远在川端康成之前,而金先生对论理的讨论无疑和他深厚的逻辑学基础密不可分。

3. 书评
面对西洋哲学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中国哲学家关注一个现代中国哲学所必将面临的问题:面对西方哲学知识方法论与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自身未来该如何建立起自身的知识方法
论与系统的中国哲学体系。

所以熊十力从佛学的《唯识宗》出发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十力搞佛学其用意部分也是在此;其高足牟宗三与唐君毅晚年则分别从陆王与康德黑格尔来回应了这个问题;贺麟也是从宋明理学与黑格尔出发;而冯友兰则是从宋明理学出发,并结合西方的新实在论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冯友兰在书中有言,“叙述一时代一民族之历史而不研究其哲学,则如画龙不点睛”,冯友兰按照西方完善的哲学理论把中国历代哲学思想梳理了一遍。

从本质上理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是一种新实在论。

然而,诸多学者对冯的思想有所批评。

“接着讲”是冯友兰《新理学》中的路数,对此当时提出深刻而严厉批评的就有洪谦与王恩洋。

两位意见非常很值得重视,洪谦正是从自身的新实在论的逻辑哲学来批判冯友兰的方法论,并最终站在维也纳哲学立场上,认为冯友兰的这种哲学的方法论也是立不住的,洪谦相反却把冯友兰看作没用的魏晋玄学在传统中国哲学与诗歌的玄学上抬高,认为有其自身的一定意义。

因此,冯友兰的学说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在中西融合的路途上仍显得生硬。

对我等初读者而言,已然是一本值得再三品读的大作。

4. 庄子思想评述
冯友兰在书中庄子放入道家哲学中作整体的综观,以简洁明快的方式抽象、归纳出庄子哲学的几个重要范畴,从而将庄子思想中的哲学内容整理出一个初步的框架。

在他看来,庄子哲学中的“道”即是“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而“德”便是“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

这一说法形式上固然是原于道家思想的本义,但在原始道家那里,它们不仅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气性”的,将“道貌岸然”、“德”理解为“原理”,要经过魏晋玄学的抽象才得以表现出这种倾向。

这一点,是冯友兰取自西方哲学对庄子的诠释。

庄子这本书流传到今天,还剩下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大部分人认为只要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其余都是庄子后学所托。

我自己没看出来风格上的区别,因为整本书给我的感受,用《庄子·天下》篇里的一句话可以很好的形容-----“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戃”。

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死?什么是自我?其实我认为说来说去,庄子都是在说一个人和自然的关系。

可能也正是这一点,庄子在经过无数年的争议后,依然和老子一起划入了道家。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悬而不解,就是道。

庄子自认为怀大才,但是他不在乎怀才不遇,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说以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

我最喜欢的是《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个应该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了,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正是在这篇《齐物论》里,提到了庄周梦蝶的话题。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为蝶乎,抑或蝶之为周乎?我一直很困惑,庄子用梦蝶之说作为《齐物论》的结尾,大概是他也认为天地广阔,命运难言,短短的人生,就像阵风,与蝴蝶乃至众生的生命纠结在一起,微小迷茫。

梦蝶之语有如两个世界,超脱世外,遨游天地。

可记得庄子的那番话:“生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


然而,鼓盆而歌的庄子又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呢,他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死观,来自于天地,回归于天地,我们都是自然地一部分。

其实,如果能看来这一点,也是好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像一首歌,再长的高潮也有结束的那一刻,看开点,少了一点痛苦,自然而然地走下去。

可是从另一个观点看,我欲乘风归去,却不恐高处不胜寒,以大鹏之心看万物,人生固然洒脱,却也少了几分体验。

如果我的至亲有朝一日归去,我必当大哭一场,那一刻当隔绝自然,体会作为一个独立自我的人的情感。

因此,我们有时需要在这二者之间找一个立足点,保持中庸之道。

在人离去之前,怎样的活着,也是世人一直探讨的,辛弃疾的那首破阵子说道,“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的这个人生观是我们大部分人的观点,这是践行之道,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也是社会所提倡的。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发挥自身的价值?价值是由谁来决定的?如果按庄子的说法,这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本无贵贱之分,谁有资格评价别人的价值呢?江苏省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我是觉得很莫名其妙的,虽然我不是江苏考生,但是我还是很不可理解,可能有的考生在平庸这个词义上做文章,就是说平庸不同于平凡,如果说这个解释行得通的话,庄子先贤的理论是在是不值一提,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完全被否定么?一句话:“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好一句曳尾于涂中!人有的时候还是要遵循自身的愿望。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人生:人生,就是一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受苦,生活,然后死去。

但是,由于这个人所做过的努力,他所受过的苦,后人永远不必再受……这个说法,我是不认同的,但是,我很喜欢。

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乱世之中,有些人选择登极望远,引吭高歌,问三尺长剑,看万里江河;也有的人把忧愁浅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演奏一曲清贫乐。

庄子中提到了很多自我的定位,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如果我们一直追着别人的路走下去又有何意义呢,做第一个自己吧,不要做第二个别人,活在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

人生就像一滩水,不沿着江河,不沿着沟壑,向着四面八方肆意流淌,不知去往何方,不知何方可去。

然而,我们一直活在当下,铭记一切都会过去,带着大鹏的翅膀超越自我,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我一直很喜欢苏轼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其实颇有庄子的韵味,但愿我们的人生都能自由而快乐,追求自己小小的梦想,走过一段美好的旅途,也算不负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