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第12、13课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合集下载

第12课_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2)

第12课_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2)
②由于缠小脚的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 思想。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
三、读报刊与看电影----休闲娱乐的变化
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
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 的报纸,称为“邸报”、“报状”,又叫“状报”、“进奏 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 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 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 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 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 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
三、读报刊与看电影
1.近代中国报刊业 第一阶段:近代报刊的兴起: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阶段:中国民众新闻观念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 1884年办《点石斋画报》 第三阶段:报刊的发展 维新运动: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1895年:大陆已有76家报馆 第四阶段:报刊的普及 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
导入: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 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 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
馈赠者以茶食肆中鸡蛋糕、 眉毛饺为通常品,近则此
反映了等食日品常已西不式合时食宜品,对而以 普通百姓生外活国糖的果影及响罐。头为最主早
出请现结在合所鸦学片知战识思争考后:,人们的 这段饮材食料反变映化了还什么有现:象吃? 西餐、抽 该除现 此烟象 之卷最 外早,喝出人咖现们啡在的何 饮等时 食饮? 还料。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部,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
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④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
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部分,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
——李永清:《美利坚民族的觉醒——美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价值论》 独立战争前北美大陆殖民地人民已经具备了民族独立意识 18 世纪六七十年代,苏格兰思想家们的作品大多是通过进口到达美利坚……大量书籍通过进口销售到美国的同时, 18 世纪晚期随着书籍重印业在北美的发展,读者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购买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书籍重印的 经济利益、当地生产的便利性、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爱国思想等因素促进了美国本土书籍重印业的发展。从 18 世 纪后半叶起,平均每五部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中,就有一部以上是在美国重印的。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后的拉丁美洲
①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 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 仍然存在。
②战争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 成,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 的特征之一。
(拉丁美洲)独立的经济意义限于摆脱衰落中的宗主 国的野蛮掠夺和落后统治,但独立后却缺乏独立迅速建立 民族经济的能力,经济依附性的状况没有改变……尽管革 命后建立了十几个“共和国”,但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 质相去甚远。拉美独立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 民族独立运动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出现的由落后的地主阶级 占有成果的革命。
——任裕海:《苏格兰启蒙学说在美利坚的传播和影响》
大量书籍的进口和重印反映了美国社会自由民主的氛围

第12、13课 近代社会上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变化

第12、13课 近代社会上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变化

2、婚姻风俗的变革: 婚姻风俗的变革: 变革: (1)变革: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父母包办, ;(父母包办 ①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 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从六礼旧俗到新式婚礼, ②从六礼旧俗到新式婚礼,近代婚姻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 大变化(由繁缛走向简约——文明婚礼) 文明婚礼) 大变化(由繁缛走向简约 文明婚礼 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2)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因而新文化运动 及国民革命运动对近代婚姻变革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及国民革命运动对近代婚姻变革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3)范围: 范围: 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 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 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近代中国绝大数地区仍以旧式婚俗为主, 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近代中国绝大数地区仍以旧式婚俗为主, 即使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也是新旧杂陈;即使在民国时期, 即使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也是新旧杂陈;即使在民国时期, 纳妾现象仍然存在。 纳妾现象仍然存在。
【探究】 探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
有什么影响? 有什么影响? 原因: 原因 ① 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② 西方思想观念和中国近代工业对中国传统社会思 想的冲击 ③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影响 ①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 ②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原因: 原因:
(1)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汇 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想的影响, 政府政策的推动。 (2)政府政策的推动。 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例: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 民革命) 民革命) 传统习俗不合乎时代潮流。 (4)传统习俗不合乎时代潮流。

第12-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2-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我的收获和反思】
课后拓展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1、西方工业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入。 2、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 3、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政府的推动。 4、各种新式工业的兴起。 5、近代教育的发展,科技的推广 二、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1、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持本民族的特色。 2、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总趋势是从铺张繁琐到简约文明;从讲究等级走向平等自由;在吸 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日趋科学合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洁轻松,有利 于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而这种变化又进一步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从而 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表现 (1)礼节简化:民国初年废跪拜、作揖等,代之以鞠躬、握手。 显示出自由、平等的 (2)称呼的改变:用“先生” “君”等来代替“老爷” “大人” 精神 (3)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 (4)厚葬风气,变化最迟缓。19 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仪礼引起国人注意。 (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 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2、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依然相对闭塞和贫穷。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铁路: 1、概况:1881 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1888 年,宫廷专用铁路建成。 1909 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民国以后,各条商路的修筑权收归国有。 2、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①使清朝 官员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②引发了群众的收回利权运动。 (二)水运:1872 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洋务派创办) ,标志着中国 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三)航空业:1918 年起步。 表现:①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②北洋政府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航空线路。 (四)通讯: 1、邮政: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②清政府 1896 年成立“大清邮政局” 、后又设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③民国时期:1913 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 1920 年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数年后,外国在 华开办“客邮”全部裁撤。 2、电报: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标志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五)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 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重难点】重点: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自主学习】一、“断发易服”(一)易服1.变革历程:民间服饰的变革:____________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官定服饰的改革: A 清政府实行改革: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______________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_____________民众。

2. 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并行不悖。

②洋装在中国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断发”和“不缠足”1 “断发”①191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废除。

2 “不缠足”运动①“不缠足”运动先于“_______________”,但完成时间较晚。

②在西方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了______ _____。

_康有为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成立“__________________”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探究1】为何“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政治色彩?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①__________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_____________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概念。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近代报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日常礼仪的革新(1)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第12、13课_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2019年用)

第12、13课_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2019年用)

结合课本概括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 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
篇章三礼仪习俗——移风易俗
时代缩影:日常礼仪的变化
跪拜 作揖 握手
婚礼进行时……
旧式婚礼
旧式婚姻
新式婚照(20世纪20年代)
新式婚姻
①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②问名 ③会亲 ④请期 ⑤纳彩 ⑥过妆 ⑦娶亲 ⑧回门
梁思成与林徽因
篇章一形体修饰——断发易服 清朝官服:身份地位的象征
时代缩影:从孙中山服装看男装变迁
清 朝
晚 清
民 国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时代缩影:女装变迁
清代服饰
民国初旗袍
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 度到脚的宽长袍,外 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 坎肩。
看看想想:陈独秀变了服 饰外,还变了什么?
时代缩影:从长辫到短发 断发有何色彩?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 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 的社会革命。
小结:断发易服
中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西 服饰 上袄下裙 旗袍 合 “等级森严”——无等级限制、多元化 璧
发型 足形
长辫
剪辫
民族压迫——政治色彩
彻 底
缠足
放足
变化缓慢
男权压迫——男女平等
篇章二休闲娱乐——报刊电影
铁路的发展
时间
1876年 晚 1881年 清 1888年 时 甲午战后 期 1909年
发展情况
英国商人建造淞沪铁路 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 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 紫光阁铁路(宫廷专列) 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铁路修筑权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 中国自行设计的 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 能纳入正轨
民国 以后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新文化运动后, 成国人不可缺的内 容
2、看电影概况:
(1)19世纪末 电影开始传入中国 (2)《定军山》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拍电影 (3)《难夫难妻》 ——第一部故事片
(4)《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有声片
周璇 胡蝶 阮玲玉
三、礼仪习俗——移风易俗
日 常 礼 仪
旗袍走向世界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外因: 鸦片战后,西式服装的传入
原因:
内因: 政府政策的推动(清政府、民国政府)
服装选择:随心所欲 服装改良:中西合璧
影响:
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体现了思想观念有何不同?
传统服饰: 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 新式服饰: • 透露着对平等自由的向往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 生(右一为林徽因 ,左为 ——康有为的女儿 她的表姐们)
(2)不缠足运动
组织(人) 1840年前后, 外国传教士 清政府 维新派人士 措施 结果
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 处 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成效不大 屡禁不止
女 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一时间 权 不缠足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运 蔚然成 动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 风
清朝官帽(凉帽)
清朝官服:身份地位的象征
传统官服
新式军服
民间服饰变革的冲击
一、形体修饰——“断发易服”
1、“竞尚洋装”——近代服饰的变 化 (1)民间服饰变化:
变化: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2)近代官服的变化
原因:民间服饰变革的冲击 变化: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
(3)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旗袍

高中历史《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生活习俗篇》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生活习俗篇》教学设计

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生活习俗篇一、教材分析课文内容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以及探索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

进入十九世纪中期,中国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而衣食住行是最能直观地反映这些变化的,他们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这一专题的设置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拓宽历史研究的视野,加强对人类社会生活历史研究的趋势。

同时,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表现。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并在此前的历史学习中,对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的表现有了初步了解,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是,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

本课内容丰富,文字浅显流畅,相关的内容学生较为熟悉,可以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设计理念本课内容共分为六个小节:“竞尚洋装”、“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异味争尝”、“洋房与里弄”、“读报刊与看电影”、“礼仪的革新”,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时间肯定不够,而且浮光掠影地介绍,肯定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我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主要选择了“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和“礼仪的革新”两个子目来深入讲解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和近代以来礼仪革新的概况和结果,并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能力和方法(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礼仪革新一节内容,可操作性较强,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精心设计问题,补充资料,适时延伸与适当启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由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教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教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课,由于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初中的教材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及经济的影响,而本课教材主要是从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学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了更宽更广及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能力。

本课设计理念: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走进历史,体会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达到对历史背景要素的深层次思考?这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着眼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特点,我主要从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入手,运用问题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去发现获得。

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近代服饰、剪辫、不缠足、娱乐传媒、礼仪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社会习俗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社会习俗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的演变;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和中西融合的特点。

历史必修2: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历史必修2: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经济: 思想: 政治: 消极:
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促进资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 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反封建、倡民主 发展不平衡,内地和农村仍落后贫穷 半封建化色彩,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跟踪练习:
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 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
彻 底
变化缓慢
[探究] 为什么说“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政治色彩?
(1)“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兴起主要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 影响。 (2)这些运动与近代民主运动密切相关,具有反封建色彩。
《申报》(刊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报导) 《申报》(1936年 )刊登的电影广告
《点石斋画报》
《月月小说》第一号。
1815年,英国传教士出版了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之后 ,外国传教士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中文报纸
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民众开始产生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报纸成为
发展 ( 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得武器。
一 断发易服
二 报刊与电影
三 移风易俗
本课探究
Ben ke tan jiu
探究一:在新潮冲击下,我国近代在服饰、发型 等方面有哪些变化?
探究二:近代以来,在大众传媒方面有哪些变化?
探究三:在新潮冲击下,社会习俗有哪些变化?
探究四: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各 有 哪些?
图一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革履

第12课 现代冲击下的新生活

第12课 现代冲击下的新生活

根据课本概括近代男女服饰变化的特点?
①一是中西合璧,如当时女子流行 特点:
穿的旗袍,就是在满族宽袍大袖的 服饰基础上,吸收西方服饰的特点 而成的。
②二是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中
山装等。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 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
• •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 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 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 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 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 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 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 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 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 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 选自见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 华书局1981年版
断发的原因
a,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
b,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c,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d,清末排满,反清革命兴起。
• 材料:
• 1、古代妇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大门不 出,二门不迈。 • 2、古代,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 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 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 为耻,小脚为荣 。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 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 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 为尊。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历史十班 吕迪
西 方 文 明 晚 清 男 装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易混易错]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

[思维点拨]中山装寓意民主、法制,“断发”带有与清政府决裂的象征意义,不缠足运动有利于妇女解放,因而都是进步的、革命的表现。

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解析 《剪辫通令》是民国政府发出的,1910年清政 府颁布的是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 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 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 D )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 新式: • 透露着对平等自由的向往
西 方 文 明 晚 清 男 装
长 袍 马 褂
西 装 革 履
长袍马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问题探究: 就“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及 “中山装、旗袍的出现”,你如何看待 东西方文明的关系 ? 传统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 两种文明不断碰撞、交流; 传统文明并未被完全取代,既保留了 民族特色,又有所创新。
第三环节:解决现实问题
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 节或情人节,众多年轻人都会 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 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 氛却是越来越淡,其承载的文 化也越来越轻……
应该怎样看待节日的“土洋”之争? 西:精华何在?中:特色何在?
情人节 母亲节 父亲节 感恩节 圣诞节 ……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春 节 ……
展厅一:形体修饰
中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西 服饰 上袄下裙 旗袍 合 “等级森严”——无等级限制、多元化 璧
发型 足形
长辫
剪辫
民族压迫——政治色彩
彻 底
缠足
放足
变化缓慢
男权压迫——男女平等
展厅二:休闲娱乐
2分钟时间大声记忆完成下表
报刊
电影
大众传媒之报刊篇
阶段 出现 具体表现
兴起
1815年,英国传教士出版了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 的中文期刊,之后,外国传教士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 中文报纸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民众开始产生新闻观念 )。 1872年(《申报》 )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报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13课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一、“竞尚洋装”——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带来的影响2、概况:(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中山装造型的含义:①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四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前襟五粒扣子:象征五权分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袖口三粒扣子:国民党三民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封闭衣领,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念(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读下列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请回答: (1)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60、70年代军装最时尚?(2)90年代的结婚照和80年代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3)综合以上认识,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在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影响下,结辫和缠足陋习的革除1、断发概况:(1)191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2)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2、不缠足运动概况:(1)清政府屡禁不止;(2)受民主平等思想影响,维新派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康广仁);(2)新学堂以不缠足为入学条件三、读报刊与看电影——中国近代报刊电影发展以及他们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报刊:(1)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2)《申报》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3)新文化运动后,____________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含义: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画面表现的艺术,富于____________。

(2)概况:①1905年《定军山》-第一次尝试自拍电影;②《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③《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片。

3、意义:近代报刊和电影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____________;娱乐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开阔__________。

四、礼仪的革新——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在社交婚姻丧葬礼仪的变化1、礼节:从体现____________到显示平等自由(1)清代礼仪根据身份和场合分三跪九叩、长拜作揖等(2)民国初,为体现____________精神,废除跪拜、作揖,代之握手、鞠躬2、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1)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自由恋爱;从六礼旧俗到新式婚礼。

(2)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_________几乎没有变化。

3、葬礼:____________风气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西方葬礼文明、卫生、简洁4、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进步,但在广大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原因在于近代中国__________发展的不平衡。

五、交通通讯——新式交通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1、铁路:(1)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成为关系____________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但在近代中国,铁路修到哪里,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

(2)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____________。

(3)1909年,____________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运航空:(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研制了水上飞机。

3、通讯:(1) ______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4、影响:(1)新式交通和通讯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3)交通进步标志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促进交通发达。

★完成自我测评第2题◆补充材料1、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促进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城市化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制度的变革: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3)科技革命: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新发明如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电影、轮船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4)思想启蒙: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1)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变化最多的领域是社会生活领域,衣食住行用都受西方影响。

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大致是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推进式的过程。

城市人口,特别是沿海城市的人民是接受西方影响最早的群体,广大农村则没有太大的变化。

(2)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但是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生产力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3、清朝男子的发式:他们在额角两端引一条直线,将直线以前的头发尽行剃去,只留颅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

此俗承自其先民——靺鞨。

据史书记载,靺鞨人“俗编发”,而至女真人则“辫发垂肩”、“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

此种发式便于骑射。

前部不留发,以免骑马驰骋时散发遮住视线;而颅后留一条粗大的发辫,在露宿时可充作枕头,借以安眠。

真是兴利除弊,独具匠心。

另外,满族及其先民信奉的萨满教认为,发辫生于人体顶部,与天穹最为接近,乃人的灵魂之所在,故而发辫备受其族人珍视。

为国捐躯的将士,若其骨殖无法运回故土,则须将发辫带回,亦可算是魂归故里。

4、“异味争尝”——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情况(1)世界三大烹饪流派:①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②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C、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2)中国烹饪的特点:色、香、味俱佳(闽菜汤清味淡;鲁菜香嫩味纯;粤菜鲜嫩爽滑;川菜味浓重辣;淮扬菜清淡味甜)。

(3)中西饮食的主要差异:中国追求味美,西方追求营养。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③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4)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发展:①西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②日常食品:糖果、点心、罐头、冰淇淋;③酒--葡萄酒、白兰地;烟;茶--咖啡等5、洋房与里弄——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和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情况(1)洋房:最早出现在租界---高级住宅(2)普通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居住大院(北方)和里弄(南方和天津)6、传统的丧葬礼仪(1)停尸仪式: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时刻,称“挺丧”(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