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八第三节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人民版必修三.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 西德尼· 波特 (欧 · 亨利 )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欧· 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 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 (1904)、《四百万》(1906)、 《西部之心》(1907)、《市声》 (1908)、《滚石》(1913)等集子, 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 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 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 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 “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
杰克· 伦敦美国作家。生于破产农民家庭,从小出卖劳力为生,曾卖报、
卸货、当童工。成年后当过水手、工人,曾去阿拉斯加淘金,得了坏血 症。从此埋头读书写作,成为职业作家。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 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早期作品有描写北 方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包括1900至1902年发表的《狼的儿子》等 3部集子,通称“北方故事”);描写伦敦贫民生活的特写集《深渊中的 人们》(1903);描写兽性般残忍和利己主义的长篇小说《海狼》 (1904)。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表现了对劳动人民顽强意 志的歌颂和苦难生活的同情,也显示了作者的“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 论思想和尼采式“超人”哲学观念。19世纪90年代他参加社会主义运动, 1905年后参加社会党的活动,此间创作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如 号召工人阶级抛开幻想、准备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政治幻想小说《铁蹄》 (1908);描写劳动者出身的现实主义作家因理想破灭而投海自杀的自 传体长篇小说《马丁· 伊登》(1909)。小说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展示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势利和自私,但 小说的主人公却是强调个人意志和脱离群众的“超人”。到后期,杰 克· 伦敦逐渐脱离社会斗争,追求个人享受。虽创作了《一块排骨》 (1911)、《在甲板的天蓬下面》(1913)等优秀小说,也写了《埃尔 西诺尔号的叛变》(1914)、《红死病》(1915)等诬蔑工人运动及宣 扬世界未日的作品。1916年他在精神极度苦闷空虚中服毒自杀。
欧美文学
19世纪末的美国文学不像欧洲文学那样严肃,而是 以幽默为主旋律,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马克•吐 温(1835—1910)、欧•亨利(1862—1910)、杰克• 伦敦(1876—1916)都是杰出的作家。20世纪初,德 莱塞(1871—1945)和海明威(1899—1961)成为新 一代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开创了美国文 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德莱塞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 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 诚实、大胆,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嘉莉妹妹》真实 地再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而《美国悲剧》则是德莱 塞成就最高的作品,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美国社会的 真实情况,“至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打破隔离的坚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文学艺术潮流的背景
1、经济: 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政治:两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的影响
Baidu Nhomakorabea
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 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 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 发展。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 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 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一时期,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在 欧洲,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 罗兰凭借 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 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誉为 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他本 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 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 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 罗曼· 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 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 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 文艺创作。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 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他喜欢滑 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 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二战以后,移居古巴, 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 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 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 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 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 打不败他。” 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国。1961年,因精神 忧郁自杀。海明威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逼真的记述、 简约的文体、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 使他成为开创一代文风的巨匠。
美国文学
海明威是个传奇人物,参加过两次世 界大战,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不少是藐视死 亡的勇士。《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
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表达了作者
强烈的反战情绪,成为描写两次世界大战 的名篇。其代表作《老人与海》通过描写
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创 作手法则被称为“冰山原则”。
德莱塞,(MarkTwainl871~1945)美国小说家。出生于破产小业主家庭。 曾长期在社会底层劳动挣扎。青年时期曾任报刊记者和编辑,并开始从事 文学创作。1917年后倾向社会主义,1928年应邀访苏,1945年申请参加 美国共产党。德莱塞是倾向社会主义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1928年访苏前, 他的创作仍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写出了揭露美国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 丧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和揭露金融 资产阶级的发家及其必然灭亡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第1部《金融 家》1912,第2部《巨人》 1914,第3部《斯多葛》1947)。代表作长篇 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 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 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 毒害作用。这时期作者尽管也受社会进化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 响,且把它们运用于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上,但他把他们跟社会环境紧密 结合起来,并未陷入生物和情欲的泥淖,反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 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1928年访苏后,随着德菜塞政治立场的转变,他的 创作也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德莱塞访苏 印象记》(1928),政论集《悲剧的美国》(1931),短篇小说集《妇女 群像》(1929)等。德莱塞的主要作品,现都已有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