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名校汇师小学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简介
汇师小学(原名区第二中心小学)创办于1884年,是上海市开埠以来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
学校位于徐家汇商城。1998年实行转制,隶属于徐汇区教育局,学制五年。现有24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
学校教学大楼宽敞明亮,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除电化教室、电脑房、信息工作室外,每个教室均配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电脑。目前校园网已建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条件。
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汇师小学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学生在“汇师”经过五年的培养和学习,基本上具备了健康的身心素质、规范的行为习惯和扎实的文化知识,为学生进入中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深受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目前学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实验学校、上海市心理辅导实验校,并获得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卫生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校本自培活动为主要载体,对任职教师进行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是全市第一批教师自培基地。目前,学校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修养好、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校地址:文定路170号(南丹路
一、学校的创办与沿革
因徐光启而得名的徐家汇地区,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地区之一。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在徐家汇地区,主要以法国教会势力为最大。1850年,他们在徐家汇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取名徐汇公学,即今天的徐汇中学。1884年,法国教会又在蒲西路120号处造了一座小教堂,称为始胎堂。始胎是圣母怀耶稣之意。始胎堂除了传教外,也办了一个蒙学班,主要是读经班,同时也学些文化。传教士普遍称它为“外学堂”,以区别于在天主教内西方洋修会直接管辖的“内学堂”。1904年,法国教会在始胎堂附近建造大教堂,即今天的徐家汇天主堂。该教堂根据意大利彼得大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为蓝本,建成一座哥特式建筑,历时6年,至1910年开堂。此后,读经班也迁至蒲西路221号当时的天文台原址。那时正值辛亥革命期间,教会为适应当时的形势,给外学堂起了一个正式的校名,叫类思小学。类思,也可译成圣类思或圣路易斯,是天主教的一个年轻圣人的名字。以类思命名小学,就是要师生以类思为榜样,做到“抛弃俗世,安于神贫,绝对服从。”这也是教会给类思小学制定的办学宗旨。类思小学的第一任校长是法国的舒神甫。后来,随着民主革命的影响逐步扩大,教会改由中国神甫任校长。潘谷声、李问渔、杨维时、朱者赤等都是在这时期先后任校长的。在他们的经营下,学校规模有所发展,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师资队伍趋于整齐。
1925年,教会在类思小学北面建造一所徐汇师范,由杨继时兼任校长。类思小学成为徐汇师范的附属小学。后来因为当时政府不同意私人办师范教育,1934年徐汇师范改为汇师中学,类思小学也同时改名为汇师小学。1940年,汇师中学并入徐汇中学,汇师小学与徐汇中学小学部(下院)合并,由徐汇中学校长张家树兼任校长。同时教会派出法国神甫程万里任汇师小学训育主任。1942年夏,程万里调回耶稣会,由中国神甫丁斐接任训育主任。1944年,教会调走张家树,派了曾任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张伯达为徐汇中学校长,并调走丁斐,重新派程万里任汇师小学训育主任。1948年春,教会调走了程万里,任命在解放区传过教的中国神甫梅乘骐任汇师小学校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1年初人民政府宣布接管汇师小学,由当时区教育工会负责人雷如意任校长。1952年12月19日,学校由私校改为公校,并更名为徐汇区蒲西路小学。1955年改名为徐汇区中心小学。1956年徐汇区与常熟区合并,原常熟区中心小学改名为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相应改名为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从1956年至1966年文化革命前,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都是区重点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心小学”、“重点小学”的地位名存实亡。1984年,宜山小学并入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1987年8月,重新恢复中心校的地位。1988年8月25日因地铁一号线规划从校舍中穿过,原校舍拆除,于1990年11月建成新校舍。之后,二中心小学周围的居民区因建设需要动迁,为保留二中心小学这所百年老校的教育资源,于1998年9月起转制,并恢复汇师小学的校名。2000年,位于蒲汇塘路55号的蒲西路小学并入汇师小学,成为分部,学校扩展至南北两个校区。2002年,宜山中学在区教育局布局中进行了调整,原校址文定路170号经扩建成为汇师小学新校址。
二、学校的教育特色及发展
(一)在文化积淀中逐步形成严谨治校的特色
在类思小学初创时期,即法国舒神甫治校期间,学校还是以读圣经为主,文化课为次。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神甫任校长期间,情况逐步改善。经过几十年的文化积淀,至20世纪三十年代即改名为汇师小学之后,形成了一个教育的全盛时期。当时的学习科目已经比较齐全,有国文、算术、英文、公民(修身)、美术、音乐、体育、地理、历史、劳作等课程,教材由作为教会的供应所的土山湾出版。据有关人士回忆,小学高年级的国文已学到《古文观止》,可见内容已不很浅。学校不只是让学生读死书,也组织他们演文娱节目,搞体育运动。在一份材料中看到当年汇师小学的学生在市书法与朗读比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可见学校对学生还是注意多方面才能的培养的。学生的生活还比较丰富。当时汇师小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管理比较严格。学校的组织机构完备,各项规章制度齐全,文书档案资料正规。从会议记录中苍劲而秀美的毛笔字,合乎规范的格式以及要言不繁、简明扼要的议题和决议等内容中,可以窥其一斑。当时学校对学生的行为管教甚严,平时要求学生一律穿长衫,说话走路要文雅,一切行动听铃声指挥,还设定每周一报的《功课册》,以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学校实行聘用制,按所任学科、年级的不同与课时的数量给予相应的工资。如教高年级的高于教低年级的,教国文、算术的高于教副课的。由于改为汇师小学后招收住校生,而住校生几乎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学费相应提高了,以学生学费为基础的教师工资也相应提高,因此当时教师的生活状况总的来说还是过得去的。不过教师的工作量相当大,一般每个教师每周都要上24节课以上,一个班级的学生常常多达六、七十人。校长神甫在教学管理上十分重视平时,频频巡视课堂,而且有意将教室面向走廊的一面墙设计成玻璃门式,便于校长随时视察检查。校长对教师的资质也相当重视,如果在作文本上发现教师把正确的语句误删了,而把应当圈出的错别字、病句却视而不见,下学期这位教师就可能被解聘。
这样的严谨治校,使学校培养出一些杰出的人才。如中国近代雕塑之父张充仁,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就读于汇师小学的
(二)在与教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形成爱国自强的传统
外国传教士在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殖民者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他们通过传教大力向中国学生灌输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无论在什么时期,宗教课始终是学校最重要的一门主课。别的功课学得再好,只要《教理详解》一门不及格就要留级。教徒学生每天早上5:30一起床就要念经,6:45—7:30去教堂望弥撒,8:00开始到教室上课。每天下午放学后,要有半小时学经文(称作念晚课)或听教理。星期日上午要增加两小时学经文,下午还要有一小时“拜苦路”、“望降福”、“读问答”、“听讲道”。此外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念玫瑰经”、“领圣体”等活动。在学校专设的每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