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发展史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的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以下是中国质量管理政策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53年至1958年:质量管理的起步阶段。
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质量管理机构——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开始组织和推动质量检验工作,并制定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 1959年至1978年:质量管理的深化阶段。
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3. 1979年至1992年:质量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质量管理开始向市场导向转变。
中国成立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监管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
4. 1993年至2000年: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5. 2001年至今: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中国在这一时期继续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注重质量标准的提高和质量监管的加强。
中国也成立了国家质量奖,鼓励和表彰优秀的质量管理企业和组织。
总的来说,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深化阶段,
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质量管理发展史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统一 六国,车同轨,书同文。
质量统一的思想停留在政府层面上。 质量思想:做好质量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TJ INNOVA_SQMC
2
TJ INNOVA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1875年 前) 质量?技术?
工业革命以前质量管理经过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这个阶段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作坊,质量控制依靠工匠或艺人自己 来控制。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革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 质量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埃里·惠特尼答应为美国政府生产毛瑟枪时,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 式来制造。新方法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实现互换性……最终导致 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的里程碑式案例。
TJ INNOVA_SQMC
3
TJ INNOVA
二、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
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目录
1.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 2.质量检验时期 3.统计质量控制时期 4.全面质量管理时期 5.供应链管理时期
TJ INNOVA_SQMC
TJ INNOVA
1
TJ INNOVA
一、质量萌芽阶段(质量的史前文明- 1875年 前) 质量?技术?
车同轨,书同文,质 量才能做好!
回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 发现,质量一直是人们给予巨大 关注的大事。
质量管理学的简史

质量管理学的简史质量管理学是哲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控制论、数学、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与其他科学的发展一样,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也有其内在规律,它以社会对质量的要求为原动力,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一、质量管理学的早期研究纵观质量管理学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和标准化质量管理阶段。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以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产品相对简单,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这时产品质量依赖于操作者本人的技艺和经验。
产品生产、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集于操作者一身,甚至出了质量问题,也由操作者来解决。
操作者的技艺和经验就是标准,并通过带徒授艺方式传承。
对操作者的信任也成为消费者对产品信任的依据。
因此这一阶段也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工序的复杂化,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就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因此建立起工长的质量管理,先由工人自检,再由各工序的工长负责质量检验和把关,从而形成了质量检验的雏形。
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使产品生产变得更为复杂,由工长负责质量检验和把关的模式不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2.质量检验管理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
美国学者泰勒(F.W.Taylor)提出按照职能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工,首次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并逐渐形成了制定标准(管理)、实施标准(生产)、按标准检验(检验)的三权分立。
在理论基础方面,形成了大量生产条件下的互换性理论和规格、公差的概念等,规定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加工精度。
质量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对零部件和成品进行检查,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避免不合格品进入下道工序或出厂,起到把关作用。
质量管理发展史PPT课件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续)
三项质量控制标准的特点:
把质量管理的重点由生产线的“终端”移至生产过程的 “工序”;
把全数检验改为随机抽样检验; 用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制作“控制图”; 再用控制图对工序进行加工质量监控,从而杜绝过程中
大量不合格的产生。
6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出版了 《全面质量管理》一书,指出:
7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续)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是:“四全、一科学”。
“四全”:
➢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 全指标的质量管理; ➢ 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科学”:
➢ 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中心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8
四、标准质量管理阶段
ISO9000诞生的背景:
不同的客户对供应商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无统一标准; 接单时供应商往往要接受不同顾客多次的质量体系审核,耗
三项原则:计划、标准化和统一管理 二个分工:计划与执行分工、检验与生产分工 终端专职全数检验。
但这都属于“事后检验”,即使全数检验也 不能确保质量。因为本质上来说质量是生产 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4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需物资出现了大量的质量问题, 而“终端检验制”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颁布了三 项战时质量控制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 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 服务,把企业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 为整个的有效体系。”
市场研究
设计开发
生产加工
售后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始于市场又终于市场。
全面质量质量管理

建龙硫酸
含义:
– 彻底清洁你的工作场所,排除废物、污物 和不相关的物质,使你的工作现场更干净。
建龙硫酸
含义:
– 维持以上整理、整顿、清扫后的局酸
含义:
– 训练自己自觉遵守保持良好生产环境卫生 整洁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 惯。
3. 5S 的关系图:
古代大的作战军队绵延数千里,依据红(作战)、黄(扎 营)、白(投降)三种色来传达命令;火车依据红(停)、黄 (慢)、绿(行)三种色调速行驶;灭火器依据红(没气)、 黄(需充气)、绿(正常)来表示状态。
建龙硫酸
⑴ 形迹:在地面、墙壁等处按其投影绘图,使用后易于 归位。 ⑵ 颜色:活页夹:绿色(管理部)、黄色(品管部)、 红色(生产部)、灰色(工程部)。 ⑶ 车间:蓝(作业区)、绿色(走道)、黄(警戒线)。 ⑷ 厂牌:蓝(生产部)、白色(管理部)、黄色(品管 部)、 粉红色(包装)。 ⑸ 还有车间所用塑料箱及员工所穿工衣等等,均可用其 颜色之目视管理区分开来。 ⑹ 灯号,如:机台的绿灯(正常)、红灯(故障)。
建龙硫酸
1950~1960 年企业管理改革阶段。实行民主化、合理化、 科学化改革,实现了管理机械化,大企业中强行推行全面质量 管理。 1960~1970 年企业管理现代化阶段,开展质量月活动,全面 质量管理工作广泛在各企业中实行。这个时期,日本处于经济 高度成长期,池田内阁提出了一个十年计划,以后大体七年就 实现了。
建龙硫酸
5S活动是人类早已经推行的活动,只不过这种活动是不自 觉的,不规则的。小学教育也有各年级各班的整洁比赛,强调 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从小培养学童养成好 习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日益感到整齐与清洁 的重要性,当对工作场所进行了有效的5S活动后,会惊奇的发 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止了浪费和失误;还产生了心理 效应和形象效应,5S名词及一套实践方法也就流通于企业界。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导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组织中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全员参与、不断改进以及客户导向的原则,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介绍其各个阶段以及对组织和行业产生的影响。
第一阶段:质量检查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工业生产逐渐展开并面临着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在这一时期,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质量检查来解决问题。
质量检查是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通过发现和解决缺陷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然而,质量检查只是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并没有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
第二阶段: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在质量检查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如统计过程控制、质量纪律和培训等,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缺陷。
质量控制在管理上更加系统化和全面,但仍然侧重于问题的纠正而不是预防。
第三阶段:质量保证20世纪50年代,质量管理开始转向质量保证的方向。
质量保证是一种通过制定标准、规定过程和持续改进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
质量保证注重预防,强调制定可靠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质量标准和过程的可追溯性,以及质量文化的建设。
第四阶段: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开始流行起来。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流程改进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包括组织的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员工的参与。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改善流程和系统来提升质量,并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五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随着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全面质量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如六西格玛、质量功能展开、精益生产等。
这些方法强调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为组织在质量管理上带来更大的潜力和机会。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制造商开始注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早期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0世纪初,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如统计过程
控制、抽样检验和六西格玛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制造商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减少变异和浪费。
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领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其中
最著名的是爱德华·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
这个模型强调持续改进和流程优化,为后来的
全面质量管理(TQM)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强调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广质量管理理念
和方法,包括所有员工、过程和产品。
TQM的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和生产力,同时满足客户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供应链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流程再造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复杂的生产过程,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
从早期的质量控制方法到现代的TQM和数字化质量管理,这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质量管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质量管理四阶段演进历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
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
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人类跨入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龚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QM 质量管理1970 Quality Management QA 质量保证1950Quality Assurance QC 质量控制1930 Quality control QI 质量检验1900 Quality Inspect仪表。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治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因此他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
美国国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制成的军装差不多符合士兵体裁的要求。
后来他又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治理中来,并发明了操纵图。
他认为质量治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觉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
操纵图确实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
因此,操纵图的显现,是质量治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治理科学专著确实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操纵》。
在休哈特制造操纵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
他们差不多上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治理的,为质量治理科学做出了奉献。
然而,休哈特等人的创见,除了他们所在的贝尔系统以外,只有少数美国企业开始采纳。
专门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受到了二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严峻阻碍,先进的质量治理思想和方法没有能够广泛推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统计质量治理才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是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工生产急剧进展,尽管大量增加的检验人员,产品积压待检的情形日趋严峻,有时又不得不进行无科学依照的检查,结果不仅废品缺失惊人,而且在战场上经常发生武器弹药的质量事故,比如炮弹炸膛事件等等,对士气产生极坏的阻碍。
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军政部门赶忙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41~1942年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Z1.1《质量治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操纵图》、Z1.3《生产过程中质量治理操纵图法》,强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成效。
从此,统计质量治理的方法才得到专门多厂商的应用,统计质量治理的成效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止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除原先生产军火的工厂连续推行质量治理的条件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也纷纷采纳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日本也都连续推行了统计质量治理,并取得了成效。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管理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史的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出现原始的质量管理方法开始,与原始的商品生产与交换同步,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规模化工厂生产取代分散的、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为止。
2.质量检验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初一直到40年代初。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岗位职能的细化分解,为了保证正确生产、销售前检出不合格产品,独立的、专职的质量部门出现了并承担了质量控制职能。
3.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
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最主要特点是: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更是从源头抓起,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动员全体员工、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
质量百年史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1875年: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
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性品质管理(SQC)理论-----通过统计抽样检验方法,对产品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达到预防问题发生的目的。
1940年。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在军需物资供应商中推进统计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美国军方制订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三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罗明的理论为基础。
1950年。
戴明提出质量改进PDCA循环——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
1960年代初。
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不能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而需进行覆盖所有职能需要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
统计技术,特别是“流程图”、“直方图”、“因果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1960年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AQAP标准以MIL-Q-9858A等质量管理标准为蓝本。
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1970年。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桥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质量管理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标准化四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以前,从手工业产生开始就有了质量管理,有产品生产,就有对质量的要求。
这个时期,产品质量是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
20世纪初期,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这一时期是事后检验质量管理。
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事后检验,对控制不合格产品出厂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有效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发生,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有关责任也难以区分。
因此,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其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不能有效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从而有效控制不良损失,通过对产品进行全检,缺乏效率,不能系统地解决质量问题。
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休哈特领导的过程控制组,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并首创控制图工具,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这从理论上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另一个小组,由道奇负责,他与罗明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理论与抽检表。
SPC理论的提出把事后把关的质量检验发展到工序控制,强调了事前预防的管理。
但这一理论在提出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广泛的运用,直到二战,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军品的质量在军工企业强制推广统计质量控制标准,并取得巨大效益之后,才开始在各民用企业广泛运用起来。
20世纪50年代,质量大师戴明系统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三 “用户满意”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
满足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用户满意的产品。日本人提出“用户是帝王”就是强调企业必须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不满意的顾客将会给企业带来麻烦。英国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不满意的顾客中只有4%的人会抱怨,96%的顾客不提意见,但其中有91%的人不会再 光 顾 你 的公司;一位不满意的顾客平均会向9个人诉说其不满意;13%不满意的顾客会向20个人诉说不满意;寻找一个新顾客要比保留一个老顾客多开支5倍的费用,才能使新顾客确信产品(服务)是符合其期望的。美国企业家赖利·弗瑞尔(Larrg.C.Farrell)在其新著“重寻企业精神”中讲,企业的使命是“制造使人们愉悦的产品”。
P成员——参加成员(参与技术工作)O成员——观察成员(不参与技术工作但可了解作情况和获取有关信息资料)
2 ISO9000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为了满足商业和工业的使用要求以及国防工业 的需求,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分别在质 量体系领域制定了国家标准或多国标准。这些 标准尽管在传统上有某些历史性的共同点,但 在细节上存在许多差异。在名词术语方面也存 在不一致甚至混乱的现象,不能广泛的应用于 国际贸易。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不得不付出巨 大的努力去满足合同中形形色色的质量体系要 求。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各国的 迫切要求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1994版ISO9000系列标准2000版ISO9000系列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管理学派很多。但最有影 响的学派是“决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他把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把创造思想和逻辑思想应用了决策方式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某些产品,特别是大型和复杂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在产品的质量概念中出现了“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在管理中出现了“无缺陷运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保证”、“产品责任”等新内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菲根鲍姆博士于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TQC的思想,使质量管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把技术、行政管理和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工作系统。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闪光智慧:控制图
至理名言: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越来 越将对精确性和精密性的要求推向极 致。但是,应用科学,尤其是应用于 可交换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科 学,在涉及特定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 问题上,其确切性比纯科学有过之而 无不及。
代表作品:老QC七大手法。 戴明14法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要学会控制,控制的
好质量就好。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当人们欣喜于质量工具的应用时,过多的强调了科学和工 具,让一般的人感到质量遥不可及,质量深不可测,质量 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也是各式各样,同时产品 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更有 效的控制质量。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 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检验才是硬道理,质 量就是检验出来的!
汽车业工业生产案例:福特T型车(1908年)
一、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1960年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揭开了全面质量管理 的序幕。
我早就说过,质 量就是每个人第 一次把事情做对!
每个人呀!
你拉倒吧!全 面质量管理是 以我的作品为 转折点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 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一、早期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1. 早期质量发展的三个阶段2. 早期质量发展三个阶段比较对比项目质量检验(1930年代以前)统计质量控制(1930~195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代以后)职能检验控制管理对象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工序质量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工作质量特点事后把关,管结果从把关向预防发展防、检结合,预防为主依据符合质量要求按既定质量标准控制以用户为中心、重在产品适用性经济性忽视质量经济性重视质量的经济性追求质量的经济性性质把关、分类以把关为主、预防结合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全面管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范围生产现场生产现场、设计过程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方法运用技术检验方法技术检验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产品质量标准化重视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发展为质量控制标准技术标准、控制标准和管理标准并重参与检验人员技术和检验人员企业全体员工二、国际标准的产生和发展质量管理国际标准产生前,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本国的质量标准,列举如下:●1959年,MIL-Q-9858质量大纲要求,美国国防部颁布●1969年,AQAP北约联合质量保证协会颁布●1971年,ANSI N45.2美国国家标准协会颁布●1975年,CSA Z 299加拿大标准协会颁布●1979年,BS5750英国标准协会颁布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第176技术委员会(ISO/TC 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ISO/TC 176 的目标是“要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地销到世界各地。
”ISO/TC 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1987第一版到目前进行了四次换版,共五个版本,如下图: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换版进程(1)1987 年第一版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版经过TC 176技术委员会7年时间多次修改,称为“历史性综合”,于1986 年ISO/TC 176发布了:ISO 8402:198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1987 年发布了:● ISO 9000: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 9001:1987《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2:1987《质量体系——生产、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3:1987《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 ISO 9004: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质量管理的历史

质量管理的历史质量管理的发展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第二次大战到20世纪50年代的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W.泰罗(Frederick.W.Taylor)的工作催生了一套新的生产理念。
泰罗的理念是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管理者和工程师负责进行计划,监工和工人专司执行。
将工人的工作细分为特定的任务并全力关注提高效率,质量保证的任务交到了检验员的手中。
最终,生产组织中创建了独立的质量部门。
这种生产工人与质量保证责任的人为分离,导致工人及其管理者对质量漠不关心。
由于高层管理者将太多的质量责任交给别人,他们对于质量知之甚少,一旦面临质量危机,便会手足无措。
贝尔系统公司是现代工业质量保证史上的先驱。
20世纪20年代,沃尔特.休哈特(WalterShewhart)、哈罗德.道奇(Harold Dodge)、乔治.爱德华兹(George Edwards)、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 Deming)这些质量保证的先驱们在贝尔实验室开发出了许多质量改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术语,使质量成为一个技术性的专门领域。
休哈特的团队是统计质量控制(SQC)的先行者,他们的统计控制方法在第二次大战时被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广泛推广使用。
标有MIL-STD(军方标准)字样的抽样表被开发出来,直到今天还在广泛应用。
在1944年成立了旨在发展、推动和应用质量概念的专业社团—著名的美国质量控制协会(现更名为美国质量学会,简称ASQ)。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朱兰博士和戴明博士两位美国的咨询专家把统计质量控制技术介绍到了日本以帮助其战后重建。
他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在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下,日本将质量管理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并建立起一种持续改进的文化思想:TQC(全员质量控制)。
在1951年,日本科技联盟设立了戴明奖,来表彰那些符合其严格质量管理准则的个人和公司。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和改进,以确保其符合特定要求和标准的管理活动。
随着人们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简述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
1. 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和测试来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修复或剔除不合格产品。
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2. 质量保证阶段随着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保证阶段应运而生。
质量保证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这一阶段引入了预防性的管理方法,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整个组织的全员参与,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体系、流程、人员培训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关键是不断改进和持续提高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4. 六西格玛阶段六西格玛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并消除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六西格玛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减少过程的变异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六西格玛方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 敏捷质量管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捷质量管理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方向。
敏捷质量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敏捷质量管理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和敏捷质量管理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
证出厂产品质量。 • 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 个专职的检查部门 ,称为“检验员的 质量管理”。
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
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产品质 量。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 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成 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 系统的观念; 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 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为事 实,无法补救; 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 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济上 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 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 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四十年代~五 十年代)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 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 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在方式上,责任者 也由专职的检验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 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者事后检验 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 加以预防的观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六十年代~至 今)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 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有 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 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 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1)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的 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 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 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 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 态。 (3)基本要求: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范围是产品质量产 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所采用 的管理方法应是多种多样。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有关部门同心协 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 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 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 户满意的产品。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质量管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就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古代的质量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工艺生产中。
在古代,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形式。
由于生产和质量控制都由手工操作完成,控制和保证质量的主要方法是由人工完成,并且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监控和管理机制,因此质量管理较为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业生产,使得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质量问题也开始显现。
这时,质量管理开始注重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控,注重技术制度和验收标准的建立。
同时,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企业开始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
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开始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此时,统计学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来判断产品质量的统计特征,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质量管理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评估等环节。
二战后,企业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全面质量管理(TQM)概念的提出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TQM主张从生产到服务全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应注重质量,质量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事项。
TQM强调从源头上避免缺陷的产生,注重过程控制和错误预防。
此外,TQM还注重持续改进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总结,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尤其是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精益生产和及时生产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能更直接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信息,能够更加精确地调整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质量管理发展史一、绪言当工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后,质量管理就产生了。
约公元前18世纪,古代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营造商为某人造一所房屋,由于他建得不牢固,结果房屋倒塌,使房主身亡,那么这位营造商将被处死’。
在我国,甲骨文卜辞中的“司空”,“司工”,就是商王朝任命的专门管理手工业产的官司吏。
《周礼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秦始皇兵马俑的“物勒工名”等,都反映我国古代管理的状况。
但直到期20世纪以前,产品质量一直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不适合大工业生产,随著生产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展起来后,现代的质量管理才逐渐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每隔20年,在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发生若干重大的变革,见以下简图:质量管理发展简图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可靠性统计质量管理检验员工长检验操作者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4.质量标准化阶段二、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质量检验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则形成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创始人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泰勒制度”。
泰勒(1856—1915),出生于律师家庭,18岁考哈佛大学,攻读法律以继承父业,但中途因眼疾,神经性头痛辍学。
1878—1890钢铁厂,1890—1893总经理,1893—1898咨询师,研究院(强调专业化,即从主观向规范化转变),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曾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
1895年《计件工资制》,1903年《工厂管理》,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1912年美国国会听证会。
伯利恒钢铁厂搬运生铁试验(21磅),工人减少500—140,日工作量增加12.5—47.5,单位工资增加1.15—1.85泰勒主张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因而需要有“专职检验”这一环节。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零件的互换性,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大多数企业普遍设置了专职的检验(QC)部门,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检验人员,制定了产品检验制度,添置了必备的检验仪器,用一定的检验手段负责全企业的产品检验工作,因而又被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企业执行检验的职责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继而转移到专职的检验人员身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由检验员把关,加强了生产者的责任心,减少了社会上不良品的流通,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但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只限于产品质量的检验,即依靠检验手段挑出不合格品,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而已,管理的作用薄弱。
这种“检验员的质量管理”是以半成品,成品的事后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对于防止不合格品出厂,保护出厂产品质量和用户利益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种事后把关型的管理,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而且出了质量问题又可能推诿责任,随著生产规模的放大,其缺陷越来越突出。
比如:1)解决质量问题缺乏系统的观念;2)只注重事后的结果,缺乏预防;3)它要求对成品进行100%的检验,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实现。
落检验花时效率低合格品三统计质量控制阶段(40—60年代)统计质量控制形成于20世纪的30年代。
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休哈特应用数理统计提出了SPC(统计过程控制)理论,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产生,从理论上实现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1931年休哈特出版了《加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专著,1929年,同一实验室的道奇和蔼米格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原理和抽检表。
他们是最早把数理统计引入质量管理领域的三位学者,但由于当时的美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上述成果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保证军火生产的质量,美国国防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统计质量控制的专门研究,制定了“战时质量管理标准”,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军工企业推行统计质量控制,保证并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效果显著。
战后又把它推广到民用工业中,给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于是全世界纷纷效仿,50年代达到高峰。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可以预防不合格品的大量产生,在方式上,责任者也从专职检验员转移到专职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著事后检验的观念转变为预防质量事故的预防观念。
但由于过分强调数理统计,使员工感到深奥,误以为“质量控制是工程师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限制了这些方法的进一步推广。
50年代后,由于美国当时的国际竞争压力较小,上述方法在美国又逐渐消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日本的质量管理所起的巨大作用,又一次引起了对统计质量控制的重视,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发达国家掀起了大力推行SPC的热潮。
四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后)1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注重其性能,而且增加了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同时,随蓍“保护消费利益”运动的兴起,随着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产品保证”问题,20世纪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中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在生产和企业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综合分析研究。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的菲根堡姆,1961年,他发表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书强调质量职能应由全体人员承担,质量管理应贯穿于产品产生,形成的全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统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企业全员参加,从全过程的各项工作研究质量问题,它的方法,手段更丰富,从而把产品质量真正管理起来。
60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创新并不断完善提高,特别是日本,提出了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1.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青蛙实验:把青蛙投入滚烫的水中,青蛙立即跳出来,把青蛙放入常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当青蛙感觉到热想跳出来时,却跳不出来。
2.把过去的以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
3.以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参与,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作业的全过程都有处于受控状态,以达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
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三全一多样”1全员参加把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上至经理,下至工人,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加质量管理,为此,一是要做好全员的质量教育,二是要明确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责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活动,如质量圈活动(QCC)等。
2产品或服务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要把产品质量有关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为此,一要有预防为主,不断改进思想,二要有为顾客为用户为工序服务的思想。
---------下工序就是顾客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企业就是企业管理层次都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上层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如质量方针的制订,中层管理则实施领导层的质量决策,执行各处的质量职能,下层管理则要求每个员工都按标准,按规定程序进行生产或作业。
4采用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否定质量检验和统计质量控制的做法,而是把它们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加以对待,全面质量管理尊重客观事实,尽量用数据说话,强调遵循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强调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如数理统计,网络计划,价值工程,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运筹学。
---------用数据说话---------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ISO9000系列标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五质量管理标准化阶段1994年美国质量专家在美国质量大会上提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因此,进入21世纪,质量管理呈现下列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1、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的竞争范围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的责任问题。
制定质量管理国际标准以促进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消除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同的需要。
国际化标准组织提出的ISO9000族标准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它标志着现代质量管理向着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新高度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2、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已经由制造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侧延伸。
售后服务的质量和产品质量同等重要,必须以顾客为导向,不断加改进使顾客满意,甚至进一步使顾客忠诚。
此外,服务贸易以远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质量运动在未来的发展中的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3、美国质量专家克劳斯比提出,质量就是一次成功,即零缺陷,零缺陷活动是以消除工作缺陷为目的,为此,企业逐渐发展出6SIGMA(δ)管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质量提高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要求企业必须在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资源,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合作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互利的原则。
4、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迫使人人们重新审视全面质量管理,人们应当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质量观。
5、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使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软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为保证并提高软件质量,软件企业通过贯彻ISO9000族标准或进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强调实施软件工程,采取在软件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实行标准化,加强软件配置管理和技术状态管理等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在21世纪,各组织更加强调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通常采用“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形成以互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支撑的生产网络,同时,21世纪的质量管理观念应逐渐转化为组织的质量文化,质量方针也应从持续改进转化为持续创新。
六我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处于单纯的质量检验阶段。
1978年,在机械工业系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979年,成立了全国性质量管理群众团体----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在原国家经委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有组织的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