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五”到“十二五”印度科技创新规划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印度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政策研究

印度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政策研究

印度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政策研究
印度作为全球第二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

为了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印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科技创新。

本文将对印度科技创
新人才的吸引政策进行研究。

印度通过设立专门的科技部门和机构来推动科技创新。

印度设立了科技创新部门,负
责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印度还设立了印度科技研究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等高等学府,培养和培训科技创新人才。

印度推行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来吸引科技创新人才。

印度政府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丰厚
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以及良好的研究条件和设施。

印度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用于资助
科技创新项目和研究。

印度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

印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科技创新
合作协议,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印度还设立了科技创新人才奖励计划,
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赛和活动。

印度还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科技创新人才的生活和就业环境。

印度政府提供了良
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印度还提供了创业和就业机会,
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印度通过设立科技部门和机构、推行激励政策、鼓励国际合作和交流以及改善生活和
就业环境等措施,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

这些政策为印度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
支持,并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印度独立以来的科技发展概述

印度独立以来的科技发展概述

作者: 宋天佑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南亚研究
页码: 36-40页
主题词: 科技发展;印度经济;科技政策;古代印度;“八五”计划;科技研究;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工作;科研机构;科研经费
摘要: 印度是一个科技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与印度政府长期以来重视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

本文拟对印度独立以来的科技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印度独立以来的科技政策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印度人民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使古代印度的科技水平在当时一直处于较先进的行列。

近现代印度科技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曾先后涌现出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印度把2010至2020年定为创新十年

印度把2010至2020年定为创新十年

印度把2010至2020年定为创新十年
佚名
【期刊名称】《企业技术开发》
【年(卷),期】2011()4
【摘要】印度科技部国务部长库马尔说,已经确定2010至2020年为印度的创新十年,为此要在全国建立14所国立创新大学。

已经成立了国家创新理事会,负责制定创新路线图,建立适当的框架来促进印度特色的包容性发展,鼓励创新意识和行为,寻找推动和持续创新的措施及方法,为中小企业和科研学术机构创新提供便利条件。

国家创新理事会还要帮助成立邦一级的和领域内的创新理事会,以推动创新战略的实施。

【总页数】1页(P164-164)
【关键词】创新意识;印度;理事会;机构创新;中小企业;科技部;路线图;负责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43
【相关文献】
1.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大力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谈今后十年我国新闻出版工作的主攻方向和2010年的新闻出版工作 [J], ;
2.创新,引领生活品质新十年——2010第二届杭州生活品质展体验 [J], 许莹
3.印度把2010-2020年定为创新十年 [J],
4.龙丰纸业被认定为2010年河南省创新型企业 [J], 王彦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下篇)

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下篇)

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下篇)
邓艳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科技》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了当代印度建国至今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过程。

文中将这一演进过程分为两个时间段,即建国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47—1991)以及九十年代初期至今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1-)。

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印度的国家创新系统皆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分别就这两个阶段分析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的影响,各创新主体问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制定建设,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

最后,初步归纳了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轨迹。

本文下篇主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情况。

【总页数】9页(P30-38)
【作者】邓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上) [J], 张俊芳
2.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上篇) [J], 张俊芳
3.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下) [J], 张俊芳
4.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上):二战前 [J], 张俊芳
5.美国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的历史演进及经验启示\r——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 [J], 潘冬晓;吴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

印度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

印度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不懈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在不同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步,为全球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信息技术领域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在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印度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中心之一。

印度的IT产业以印度班加罗尔为核心,聚集了众多世界知名的IT公司和科技园区。

印度的软件开发人才资源丰富,年轻的工程师们在国内外教育培训中受到了专业知识的精心培养,从而为印度的技术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物技术领域印度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成就。

印度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和企业致力于研究和开发生物医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创新技术。

在生物医药领域,印度的制药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的制药生产中心之一,生产出许多高品质的药品并供应给全球市场。

此外,印度的农业生物技术也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呼吁日益增加,印度开始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投资。

印度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建设了一大批太阳能电站和风力发电场。

此外,印度还在发展电动汽车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全面电动化。

这些措施为印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航天技术和卫星通信航天技术和卫星通信是印度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

印度的航天研究机构成功开展了多次航天任务,包括向月球和火星发射探测器。

印度还自主研发和发射了一系列商业通信卫星,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这些成就不仅提高了印度的科技水平,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合作机会。

总结起来,印度的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印度在科技发展的整体实力还有一定差距。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印度需要继续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概述"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是指在2011年至2015年间,国家科技计划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方案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措施。

一、主要内容1. 制定五年科技发展规划:针对国家战略和现实情况,制定五年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推进重点领域和创新体系建设。

2.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3. 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手段,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并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的保护和应用。

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打破门槛和壁垒,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5.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推进技术转移和共同研究,扩大科技交流和合作。

二、目标1.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5年,国家创新人才队伍、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科技经费投入比例等方面均实现显著提升。

2.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新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初具规模的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创新平台。

3. 产业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15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方面实现显著进展,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措施1.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和法规,制定新的创新激励政策。

2. 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和资源倾斜,推行以质量为先的科研评价机制。

3. 加强科技成果的交流和转化,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对国外科技创新的吸收和借鉴。

5. 发扬科学精神,桥牢产学研之间联系,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大力促进创新。

总体来说,“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内容、目标和措施,预计将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印度的国家科技计划及其对外合作研究

印度的国家科技计划及其对外合作研究

Re s e a r c h o n Na t i o na l S&T Pr o g r amm e a nd Fo r e i g n Co o pe r a t i o n o f I n di a
C H E N Q i a n g ,G A O L i n g y u n
Ke y wo r ds: S &T o pe n n e s s; na t i o na l S&T pr o g r a mm e s ;i n t e r na t i o na l S & T c o o pe r a t i o n; I n di a
在科 技 全 球 化 、研 发 国 际 化 的 网络 环 境 下 ,开 放 已成 为一 国科 技 发 展 的大 势 所 趋 。 目前 ,我 国 的 科技 开 放处 于 起 步 阶 段 ,通 过 了解 其 他 国家 的科 技 开放 情 况及 其 开放 政 策来 处 理 我 国 的科 技 开放 问题 是 十分 必 要 的。 印 度 与 我 国 同 为 “ 金 砖 国家 ” ,都 具有 人 口众 多 、科 技 基 础 相 对 薄 弱 的相 似 国情 ,同 时两 国都在 努 力 提 高 自身 的科 技 竞 争 力 ,致 力 于 发 展 为创 新 型 国家 。通 过 对 印度 国 家科 技 计 划 的 开放 性分 析 及其 对 外 合 作 的研 究 ,有 助 于我 国把 握 自身 的科 技 开放 力度 并从 中获取 一定 的启 示 与经验 教训 。
放 及 国 际科 技 合 作 的 启 示 。
关 键 词 :科 技 开放 ; 国 家科 技 计 划 ; 国际 科 技 合 作 ;印 度 中 图 分 类 号 :G 3 2 1 . 5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7 6 9 5( 2 0 1 3 )叭 一 0 0 2 3— 0 5

印度的国家战略:从世界办公室迈向创新型国家

印度的国家战略:从世界办公室迈向创新型国家
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印度政府提出包容性创新理念,在评价一个系统的创新能力时,要看是否为基层人民提供经济实惠和便利的产品和服务;而印度科技部门的思维方式要从“为了科学的政策”转向“为了人民的科学政策”,认为金字塔底层的低收入群体不仅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受益者,也应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这些执政理念的演变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2007年世界银行曾经推出关于印度包容性创新的研究报告。2012年,印度国家创新委员会的创新十年计划获得欧洲创意战略和创新研究院颁发的素有工业奥斯卡之称的赫尔墨斯革新大奖之“最具人性化创新政策”奖。
鉴于印度劳动力年轻且基数巨大的优势,印度科技部联合相关部委,围绕提升人才规模和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把创新渗入从小学到研究生院的创新教育体系。创新委与人力资源部合作,从2013年开始设立了创新奖学金,颁给大中小学学生。并设立专门工作坊和课程,教育和激励学生创新。在每一个区级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创新中心;设立全球第一家“元大学”,对印度的国家知识网络进行整合,促进跨学科创新,重点方向包括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和教育等;在印度国家人才搜寻计划中设立国家创新奖学金,以资助学龄儿童开展创新,并提升家长、教师和整个教学体系对创新的认知。二是加强本国顶尖教育机构建设。计划建立14所创新大学,旨在强化大学自主权,鼓励大学在新兴领域大胆探索,吸引身居国外的印度籍科学人才回国,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三是推出青年科学人才资助计划。5年内投入5亿美元,对高中优秀生给予补助,接受资助学生规模为100万人。四是设立科技人员学术休假制度。把原来专属于美国大学教授每七年一次的学术带薪休假推广到科技领域,鼓励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此期间开展商业冒险实践或者专心提炼创意。五是建立“大学创新集群”。创新委与人力资源部合作建立了20家设计创新集群,连通一个开放创新学校以及国家设计创新网络。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解读(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07月13日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记者余晓洁)科技部13日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规划》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记者余晓洁)科技部13日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规划》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战略部署;强调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规划》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研发投入强度、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惠及民生、创新基地建设布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指标。

《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四是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六是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七是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承前启后——“十二五”规划前瞻

承前启后——“十二五”规划前瞻

中 国的第 二产 业 以 出 口导 向 为主 ,具 有 高度
外 向 型的 特征 。这意 味 着 中 国的发 展与 世界 经济 过 发行 国债 增加 投 资 ,带动 经 济增 长 。第 二次 是
紧 密联 系 ,世 界 经济 波动 会 影响 到 整个 国家的 宏 观 经济运 行 。 自上 世纪 9 年代 开始 ,出 I在G P 0 Z l D
有 一 组 数 据 值 得 注 意 : 日本 、韩 国 的
基 尼 系 数 较 低 ,而 拉 美 国 家 基 尼 系 数
依 靠 进 口, 国 外 局 势 变 化 都 将 影 响 国 内 经 济 的 发 展 ,这 就 凸显 出 资 源 消 耗 型 经 济 面 对 的 难 题 。 在 哥 本 哈 根 会 议
的循 环 ,才 能在 新 的高 度达 到新 的 平衡 。低 碳 经 济是 新 的产 业发 展 方 向 ,但 能 否形 成产 业革 命 目
前还 无定论 。 其 次 ,剩 余劳 动 力不再 充裕 ,中 国正逐 渐丧 失劳 动 力低 成本 优势 。中 国制造 的产 品能够 出 口 到全 世界 ,是 依 靠廉价 劳动 力 的优势 。然 而 , 目
上 , 中 国政 府 承 诺 到 2 2 年 实 现 单 位 00 GDP ̄. 化 碳 排 放 强 度  ̄ 2 0 年 下 降 氧 h05
比 较 高 ,如 巴 西 、 阿 根 廷 都 在 0 5 . 以
上 。 中 等 收 入 差 距 的 存 在 使 得 拉 美 国 家 的 中 产 阶 级 难 以 成 长 ,国 内消 费 动 员不 起 来 , 因 此 如 果 出 口受 阻 ,经 济
G P D 比重 。未 完成 的指 标全 部 集 中在服 务 业 ,这 凸显 出一 个 现实 , “ 一五 ”期 间 中国 经济 的增 十 长 主 要依 靠 第二 产业 , 中国的 经 济结 构也 依 然以

印度十二五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印度十二五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印度十二五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印度十二五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始于1951年,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只把印度的经济成长目标设定为2.1%。

印度十一五规划期间,其经济平均增长率已达8.2%。

在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困难情况下,印度取得这一成绩是颇引人注目的。

根据印度计划委员会编制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2017年),印度提出了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的新目标,高于我国十二五规划7.5%的经济增长率,并以"更快速、可持续和更有包容性的增长"为主题,体现了印度政府的勃勃雄心。

基础设施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明显而巨大的,也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能带动经济增长、提升劳动生产率、奠定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还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就业、增加部分国民收入并提升社会的总需求,在长期内扩大供给。

值得关注的是,印十二五规划将加大在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速度,将为我国公司在印承揽承包工程项目提供广阔发展机遇。

一、印度十二五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随着印度经济的调整发展,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发展及吸引国际投资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兴建一批大型道路、港口、机场、铁路、电力、电信项目,成为印度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印度发电能力超过了5000万千瓦,但低于十一五规划7800万千瓦的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印度在十一五期间,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约5,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55%。

十二五期间,印度将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到1.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8%--8.5%,将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多。

投资将主要用于道路、电力、供水等领域。

二、拟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计划(一)电力印度计划总发电能力将超过1亿千瓦,并将为此建设一系列火力、水力及核能发电站。

在十一五期间对电力建设的投入约1470亿美元,十二五期间有可能追加高达1万亿美元的电力投资,使之适应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比较研究——以印度STI和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例

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比较研究——以印度STI和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例

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比较研究以印度S T I 和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例盛明科,罗 娟(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收稿日期:2018-01-11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项目(2015Z D 01)作者简介:盛明科(1979-),男,湖南长沙人,博士,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公共治理;罗娟(1994-),女,四川德阳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㊂摘 要: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㊁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一国科技战略与政策愈来愈明显地表达出国家竞争战略的意志㊂同为金砖五国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印度两国的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一直备受关注㊂以印度‘2013科学㊁技术和创新政策“与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二者异同点,发现其均是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产物,且将科学技术产业化和人力资源建设作为政策的核心内容;但在发展程度上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总体领先于印度,而印度的包容性创新理念也值得中国借鉴㊂最后,有针对性地从民生建设㊁人才培养㊁产业集聚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政策;S T I;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印比较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17110309中图分类号:F 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8-0127-08C o m p a r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o n S t r a t e g y a n d P o l i c y o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g y In n o v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h i n a a n d I n d i a T a k e S T I i n I n d i a a n d C h i n a 's "O u t l i n e o f 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D r i v e n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a s a nE x a m pl e S h e n g M i n gk e ,L u o J u a n (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X i a n g t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n gt a n 41110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 t w o i m p o r t a n t B R I C p o w e r s ,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 a n d p o l i c i e s f o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a n d I n -d i a h a v e d r a w n 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 .T a k i n g t h e I n d i a n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P o l i c y2013"a n d C h i n a 's "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D r i v e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O u t l i n e "a s a n e x a m p l e ,t h e a r t i c l e c o m pa r e s a n d c o n t r a s t s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b y u s i n g t h ec o m pa r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a n d h o l d s t h a t a l l o f t h e m a r e t h e p r o d u c t s o f t h e g l ob a l t e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d u s t r y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t h a t s c i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s t h e c o r e c o n t e n t o f t h e p o l i c y .H o w e v e r ,i n t e r m s o f t h e d e g r e e o f d e v e l o pm e n t ,C h i n a 's o v e r a l l S &T i n n o v a -t i o n p o l i c y i s a h e a d o f I n d i a ,a n d I n d i a 's c o n c e p t o f i n c l u s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d e s e r v e s C h i n a 's r e f e r e n c e .T h e p a pe r p u t sf o r w a r d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a n d s ug g e s t i o n s o n i m p r o v i n g 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h o o d c o n s t r u c ti o n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a g gl o m -e r a t i o n ,w h i c h a r e c o n d u c i v e t o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s t r a t e g y a n d p o l i c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w i t h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 Wo r d s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t r a t e g y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P o l i c y ;S T I ;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D r i v e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C o m p a r i n g Ch i n a a n d I n d i a 0 引言作为关系全局并涵盖国家中长期科技创新目标㊁宏观方向㊁优先领域的发展战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已成为各国占领科技高地的重要举措㊂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且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与竞争,将中印两国的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进行比较,对中印两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有着重要意义㊂目前,学界对中印科技创新政策多是作阐述性研究或历史比较研究,鲜有学者对两国某一具体的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文本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㊂因此,本文以印度‘2013科学㊁技术与创新政策“(以下简称S T I)与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公共政策比较方法对比S T I 和‘纲要“的产生背景㊁演进过程㊁目标定位以及具体内容,以期对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㊂1 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制定过程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2016年中国G D P 增速达到6.7%,位列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一,但在创新领域依然存在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两大难题㊂这就要求中国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努力在创新发展上开展新部署㊁实现新突破,‘纲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㊂作为中国在新时期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我国发展全局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作用㊂与此同时,印度正处于探索发展模式的十字路口,将经济腾飞㊁社会进步和人口红利相结合是其发展的关键㊂为实现从 世界办公室 向 创新型国家 转变,印度政府着重从国家层面强化科技创新战略规划㊂成立印度国家创新委员会,将2010-2020年定为印度 创新的十年 ,并发布‘2013科学㊁技术与创新政策“即S T I ,这是一个以创新为导向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发展政策,对印度以往的科技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单纯关注科学能力走向注重创新多元价值的实现㊂中国科技战略与政策的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5个阶段(见图1)㊂第一阶段:科技创新政策实质上都属于科技政策,并没有与产业政策㊁经济政策有机结合起来㊂在邓小平[1]提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著名论断之后,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体制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如‘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㊁‘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等㊂这些政策都聚焦于科技体制改革,而孤立于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㊂第二阶段: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日益融合㊂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 科教兴国 战略[2]的实施,国家颁布了‘关于扩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自主权的暂行规定“㊁‘科技进步法“等文件,这些政策重点提出扩大对科研机构研发的财政投入,加强技术引进以促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㊂第三阶段:科技创新政策呈现与产业政策㊁经济政策协同发展的趋势㊂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使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㊂第四阶段:科技创新政策已经正式演变为创新政策㊂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国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㊂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工具而存在,并与产业政策㊁经济政策协同发展㊂201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构建全面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㊂图1 中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演变过程同样作为金砖国家成员的印度,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㊁提升国际竞争力,高度重视科技政策制定与颁行,距今已出台4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技政策,分别代表印度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演进的4个不同阶段(见图2)㊂第一阶段是印度科学政策酝酿阶段,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认为: 科学技术是带来社会平等和经济发展,把印度带入时间主流发展轨道的工具[3]㊂ 在尼赫鲁的指示下,印度出台了‘科学政策决策“(简称S P R ),重点在于为印度现代科技打下扎实的基础并构建基本框架,在此期间印度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科技部门,完成了国防㊁核能㊁空间和海洋领域的科学布局;第二个阶段是1983-2002年,在英㊃甘地总理任期推出了‘科技政策声明“(简称T P S),强调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国家竞争力,提高印度本国科学技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能力㊂在此政策的促㊃82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年进下,印度的计算机㊁通信㊁生物㊁制药等高技术产业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第三个阶段是2003-2012年,在瓦杰帕伊总理任内推行了‘科学技术政策“(简称S T P S ),注重增加研发投入,扩大科技产出,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建立科技㊁研发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政策;第四个阶段是2013年至今,辛格总理声明 以科技主导的创新是发展的关键所在 ,宣布2010-2020年为印度 创新十年 ,成立印度创新委员会,于2013年颁布‘2013科学㊁技术和创新政策“,其实质是以创新为导向的国家发展政策,重点在于把科技政策视为一种超越研发政策的工具,走包容性创新为特色的国家发展道路,实现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深度融合㊂图2 印度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演变过程基于中印双方具体国情和科技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现实背景,通过对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演变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各自主要侧重方向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两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都呈现从 科技政策范式 向 创新政策范式 转型的发展趋势㊂政策范式构造了政策行动框架,决定了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策问题的界定㊁政策目标的设计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政策资源的利用[4]㊂在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演变过程中,都表现出从单项政策到政策组合的转变,从最初具体单一的科技政策转向综合性更强的创新政策,从单纯关注技术创新转变为关注制度和管理方法等各方面创新㊂并且在这一演进过程中,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同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政策演进前期注重科技和产业等实体型科技政策,后期更关注财政㊁税收和金融等服务型经济政策,这体现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融合㊂(2)两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体现为 政府主导化 ㊂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㊁高风险的特点,这就需要政府具备前瞻性眼光,积极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并破除其潜在风险㊂一方面由于科技创新本身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也蕴含着极大的社会风险,这些因素表明只有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权威公信力的组织才能为科技创新承担风险㊂而以法律强制力为保障的政府则可运用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失灵,从而为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保驾护航㊂另一方面,由于中印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程度不高,社会组织团体包括科技企业㊁金融机构等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基本都无力承担科技创新本身所具有的 高投入㊁高风险 ㊂所以,两国在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制定过程中都采用了政府主导模式,注重规划引领,建立政府主导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5]㊂同时,高度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力求双方协调互补,并着力推进政府研发投入㊁科技人才培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㊂(3)两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演进都意识到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重要性㊂在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发展初期,中印均强调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对克服自身科技实力不足有着重要意义㊂但从之后的几个发展阶段来看,都逐渐形成了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追赶模式㊂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除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外,更申明要立足本土实际,结合本国自身优势,重点突破,发展有本国特色的优势项目,内生形成特色化的科技创新模式[5],例如中国的高铁㊁互联网㊁能源㊁航天等项目在全球颇为瞩目,印度的I T 产业㊁制药㊁汽车制造等产业也在世界排名前列㊂(4)两国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演进与本国工业化建设同步化程度不同㊂从中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演进过程来看,其与中国工业化建设进程是不同步的㊂在中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发展伊始,中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独立㊁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在内容上中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更强调科技体制建立和完善,重视实用型科技人才培养,在高端科技领域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突破㊂而印度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演进过程与印度工业化进程则是同步的,1958年‘科学政策决议“的颁布,既是印度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发展的肇始,也是印度工业化的开端㊂此后,印度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也多聚焦于工业体系建设和完善,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强调科技创新对传统工业的支持,比如重点加强对能源㊁钢铁等企业的政策支持㊂(5)两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各阶段的时间跨度㊃921㊃ 第18期 盛明科,罗 娟: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比较研究不同㊂印度从1958年开始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到目前为止经历了4个阶段,各个政策文本总体相隔年份较远,具有中长期政策的基本特征,即时效性长㊁具有纲领性㊂而中国真正的科技创新始于改革开放,期间出台的各种战略和政策较丰富,并且屡次对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补充和完善,各阶段间隔时间较短㊂究其原因,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演变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其所遇到的挑战自然会影响科技创新战略政策的制定,而印度经济体制较为稳定,对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影响较小㊂(6)两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政府所起作用不同㊂从内容上看,虽然两国都是政府主导,但政府的干预力度是有差异的,具体战略与政策类型也不同㊂印度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自由市场经济,政府更多的是扮演 守夜人 角色,采取保护市场的策略,尽量不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政策的具体执行,而交由相关科研组织和企业团体将科技创新政策实践化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强政府理念,对科技创新政策执行过程干预力度较大,并对相关科研机构和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㊂2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目标比较通过梳理中印两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演进历程,以两国最新的科技创新战略即‘纲要“和S T I为例,对两国科技创新政策的战略定位㊁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比较分析㊂(1)‘纲要“与S T I在战略定位上的比较㊂首先,这是由价值理念决定的㊂两国的价值理念不同,中国将国家整体发展置于优先位置,以国家利益为神圣的本位,是一种整体国家利益观(见表1),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㊂印度政府提出包容性创新理念(见表1),科学政策要以人为本,既注重 民为科学 ,也注重 科学为民 ㊂印度政府誓将科学与创新的精神植入社会各个部门,营造出真实的创新环境与氛围[6]㊂强调科技创新必须对改善底层人民生活状况作出贡献,并鼓励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也参与科技创新事业,共同创造财富,共享创新成果㊂其次,在战略定位的逻辑方向上,中国‘纲要“聚焦于国家创新体系建立,是 结构 功能 导向,力求建设各级创新主体协同互动㊁创新要素顺畅流动㊁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㊁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㊂印度S T I则聚焦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 功能 结构 导向,将科技创新全方位地垂直整合到社会经济进程中,依靠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建立一个可行的科学㊁研究和创新体系㊂表1中印最新创新战略与政策的战略定位比较比较项目战略定位内容价值观念逻辑方向‘纲要“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跻身创新强国整体国家利益观结构-功能S T I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国家发展包容性创新理念功能 结构(2)‘纲要“与S T I在战略目标上的比较㊂中印两国基于自身具体国情,其规划的具体战略目标有较大差异㊂主要体现为战略目标的时间跨度和阶段性划分不同,目标的具体化与指标化程度不同㊂如图3和图4所示,从两者战略目标的时间跨度来看,考虑到中国各项科技事业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实现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总体进步,‘纲要“中具体目标的实现有长达30年的过渡期㊂而印度的S T I着眼于印度近几年的发展,目前仅计划到2020年印度科技创新事业实现较大突破,整体战略部署与中国相比则时间跨度不大㊂首先,从战略目标具象化程度来看,‘纲要“中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具体到各个时间节点,明确中国要在各个时间节点成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创新型国家,总体战略步骤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特征,以期促使中国科技事业工作脚踏实地㊁循序渐进地开展㊂而S T I由于战略时间跨度小,虽然其战略步骤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但阶段目标过于笼统,阶段性特征不甚明显㊂其次,从战略目标的指标量化程度来看,中国‘纲要“仅强调入围创新型国家,跻身创新前列和成为创新强国,均没有用具体的指标数据明确判断此阶段的目标是否实现㊂印度S T I的两个阶段分别是成为全球科技六强和五强,具有较为明显的衡量尺度和数字依据㊂图3中国‘纲要“的战略步骤图4印度S T I的战略步骤(3)‘纲要“与S T I在具体目标上的比较㊂对比中国‘纲要“和印度S T I的具体目标(见表2),可以看到两者要解决的问题覆盖面都较广,涵盖研发投入㊁人力资源㊁产业㊁制度环境等科技创新各个层面,而且在具体目标描述上,除少数目标采用定性表述的方法外,其它具体目标都尽量运用直观的数据表达,诸如研发投入比重㊁人力资源目标等㊂这种量化的表述方法使得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也有利于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绩效评估㊂首先,‘纲要“和S T I的具体目标反映两国不㊃03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同的科技实力㊂中国对研发的投入预期显然大于印度㊂国际上通行使用R&D 投入占G D P 比重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水平[7],反映一国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㊂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有较高的创新性投入,即一个国家的R&D 投入支出占G D P比例一般在2%以上㊂同期相比,中国‘纲要“提出,到2020年R&D 经费支出占G D P 比重达到2.5%,接近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印度S T I 则计划至2017年将研发投入占G D P 比重提高至2%㊂显然,中国对研发投入的预期更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定位,这也说明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稍稍领先于印度㊂其次,‘纲要“和S T I 具体目标的结构不同㊂创新贯穿于中国‘纲要“的具体目标之中,注重创新目标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实现,比如人力资源目标关注的是创新型人才,产业目标关注的是创新性产业,制度环境目标关注的是创新制度环境,科技仅作为创新最重要的一个子目标而存在;印度S T I 更多强调科学技术目标的实现,将科技作为政策目标的核心,人力资源目标关注的是科技人才,产业目标关注的是高科技产业,制度环境目标关注的是科学技术制度环境㊂而创新型人才㊁创新性产业㊁创新性制度环境的内涵远远大于科技人才㊁科技产业㊁科技制度环境的内涵㊂表2 中国‘纲要“和印度S T I 具体目标比较比较项目中国‘纲要“印度S T IR&D 投入目标到2020年R&D 经费支出占G D P 比重达到2.5%;到2030年R&D 经费支出占G D P 比重达到2.8%到2017年将R&D 经费支出占G D P 比重提高至2%,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对R&D 投入比将由现在的1ʒ3增长至大致相当的水平人力资源到2050年涌现出大批国际顶尖水平科学大师,成为全球高端人才聚集地未来5年将全国研发人员数量提升66%;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更加丰富,提升女性在科学㊁技术和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度产业目标到2020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到2030年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将印度在高技术产品上的全球贸易份额提升至16%,而制造业的技术强度达到12%~14%制度环境目标到2030年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到2050年创新的制度㊁市场和文化环境更加优化,尊重知识㊁崇尚创新㊁保护产权㊁包容多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导向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社会认识和价值体系得到转变,尊重创新成为共识;建立基于科学和技术的高风险创新的新机制;科技创新的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8],印度‘2013科学㊁技术和创新政策“[9]3 中印最新科技创新政策具体内容比较作为科技创新战略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科技创新政策具体内容是影响战略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战略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㊂将‘纲要“与S T I 的具体内容分为产业㊁财税㊁金融㊁知识产权㊁人力资源㊁基础设施和原始创新等7个方面,并进行详细对比,可以发现诸多异同点㊂在产业政策方面,‘纲要“强调建立五大重点现代化产业,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在引领产业颠覆性变革中的作用㊂S T I 注重科学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并加强对制造业㊁农业的技术研发投入㊂在财税政策方面,‘纲要“和S T I 均延续了以往科技创新政策的连贯性,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并且都注重提高企业在创新投入中的地位,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㊂不同点在于,‘纲要“突出了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内容,而印度S T I 财税政策强调利用税收这个杠杆鼓励和引导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㊂在金融政策方面,‘纲要“和S T I 都强调基金对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新,但‘纲要“中金融政策类型相对较多,S T I 中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方式则较为集中化和单一化㊂知识产权政策方面,‘纲要“和S T I 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政策对社会创新的正向激励作用,但各自知识产权政策制定的角度有所不同,中国采取了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印度S T I 注重知识产权制度化建设,扩大知识产权的作用范围㊂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中印都强调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但‘纲要“重点提出要加大对高素质科技人才㊁创新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力度,形成 二元支撑 的人才培育体系;S T I 则更为全面,不仅涵盖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各方面内容,还重点突出了对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训,并延续以往科技政策中对女性科研人才的重视㊂在原始创新政策方面,‘纲要“和S T I 在具体领域各有侧重㊂‘纲要“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政策内容倾向于支持本土原始创新,重点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新技术研究;S T I 提出要推进尖端领域的科学研究,参与全球研发基础建设和重大科学项目,重视在尖端领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㊂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方面,‘纲要“中重点强化信息网络技术开发,提出建设一批支持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发展空间和技术支持㊂S T I 从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入手,并强调科研教育机构的建立,例如加强印度顶尖教育机构建设,成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坊,设立全球第一所 元大学㊂㊃131㊃ 第18期 盛明科,罗 娟:中印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比较研究本文从政策关系模式㊁政策工具类型㊁政策空间和政策力度等宏观纵向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多维度诠释和比较两国政策的具体内容:(1)政策关系模式㊂政策关系模式是指各项政策安排的组合结构,对整体政策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㊂从形式上看,有链型模式㊁棱锥模式㊁离心模式㊁向心模式等,不同的政策关系模式反映整体政策安排与具体内容的关系㊁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㊂就中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言,7项具体政策总体布局呈现出以产业政策为核心,其余6项政策集中为产业政策服务的向心型模式(见图5)㊂一方面,‘纲要“中财税㊁人力资源㊁金融㊁知识产权㊁基础设施㊁原始创新6项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㊁质量提升来体现,突出的是产业政策的传导作用;另一方面,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是借助科技创新获取最优经济效益的最佳路径㊂印度S T I的政策关系模式表现为,以基础设施政策㊁财税政策为支撑平面,以原始创新政策㊁知识产权政策㊁金融政策㊁人力资源政策为保障侧面,以产业政策为顶点的 两支四面一点 的四棱锥模式(见图6)㊂该模式强调7项具体政策的整体性㊁系统性,不仅突出产业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而且注重原始创新㊁知识产权㊁金融㊁人力资源等4项政策的保障作用,以及财税㊁基础设施政策的支撑作用㊂(2)政策工具类型㊂政策工具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政策客体,可以分为自愿性工具㊁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10]㊂对比中印两国最新科技创新政策的具体内容,‘纲要“主要运用混合性政策工具(见表3)㊂政府可以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同时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例如,创新金融产品㊁人才培养㊁拓宽多层次资本市场㊁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创新产业等,体现了中国重视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也在法律制定㊁基础设施㊁财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兼具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两者特征㊂印度S T I则更多采用自愿性政策工具(见表3),S T I政策中极力削弱政府的强制干预,更加重视并保障企业㊁学校以及个人等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强调吸引私营部门投资研发㊁通过合作获得国际竞争力,实现科学㊁技术和创新的生态系统演化,推动学术界专家进入产业界,同时将产业界专家引入学术界,强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等[5]㊂(3)政策空间㊂政策空间是指政策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政策客体作用上的自由裁量度[13],其基本内涵是指政府在选择作为和不作为㊁何时作为㊁如何作为及选择范围上的一个自由裁量度㊂从以上7项政策内容对比可知,‘纲要“里的自由裁量度比S T I中的自由裁量度大(见表3)㊂‘纲要“政策内容大多从顶层设计角度宏观地提出经济领域改革财政管理机制,落实金融支持创新产业,法律领域完善知识产权建设,加强科研人员培育,促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等,较少规定各方政策中的细枝末节,使得政策的具体实施空间更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在顾全创新发展大局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领域内容进行适当调整㊂相对而言,印度S T I倾向于将具体政策内容具象化㊁指标化,例如在金融政策中规定促进 小点子,小资金 和 风险点子基金 机制建设,在基础设施领域明确要求加强本国顶尖机构建设,建立跨高校的研发中心,并且建成世界首个 元大学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明确制定 双国籍 政策,并特别加大对女性科研人员的重视,甚至具体到为科研人员设置专门的学术休假制度等,这些都体现了S T I政策内容的具体性和细节化,仅有较小的裁量度㊂图5中国‘纲要“的政策关系模式图6印度S T I的政策关系模式㊃23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

试析印度12个五年计划中的科技计划

试析印度12个五年计划中的科技计划

试析印度12个五年计划中的科技计划
王立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年(卷),期】2018(050)003
【摘要】五年计划(FYPs)是印度公共政策、计划和计划的整体方向和基本框架.尽管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与我国具备相似的五年计划历程并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大政策工具的国家,但对印度五年计划中科技创新内容的研究却很有限.文章从印度"一五"到"十二五"系统梳理了五年计划中科技(创新)部分的发展历程、结构组成、战略思想,着重研究了其重大新动向.提出莫迪总理治下的印度科技创新已发生若干重大变化:一是执政思路上同时强化集权和市场两条逻辑主线;二是政策手段上重长远、去计划、重地方,将旧有的计划体制改变为以更长远眼光考虑国家发展方向.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王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5
【相关文献】
1.印度实施五年计划促进捕捞业和养殖业发展 [J],
2.印度未来十五年计划重点发展的军事技术领域 [J], 王胜开全寿文储军李莉
3.印度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 [J], 王益谦
4.印度五年计划的资金来源及其变化 [J], 陈继东
5.国家计委、科技部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判未来五年印度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方向

预判未来五年印度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方向

IEW V 视野科技中国 2019年12月第12期102预判未来五年印度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方向■文/封颖(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莫迪连任印度共和国总理,开启第二个五年任期。

莫迪此番连任,是近14亿印度人口盼望迈入现代化物质世界、追逐世俗财富的愿望写照,也为甘地-尼赫鲁主义的反工业化本质和国大党希望回到田园牧歌式的古老印度教传统画上了一个醒目的句点。

这位兼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赤贫阶层赈济者和“资本之友”三重身份的强人总理连任,无疑意味着印度拥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印度在21世纪上半页的崛起是大概率。

一、印度发展势头整体向好的三个硬件优势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势头向好、人口红利充裕和国际舞台地位提高是其发展的三个硬件优势,决定了印度在21世纪上半页的崛起是大概率事件。

第一,从经济体量来看,普遍预计印度11年内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30年内将成为世界第二。

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数据,2014年至今印度每年GDP 增速几乎都在7%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

2018年印度GDP 总量位列全球第七、距离第五第六已很近。

据美国农业部、高盛银行、渣打银行、OECD 等多家机构一致预测:印度GDP 总量在2019年会超过法国、2020年左右会赶超德国、最迟2030年左右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美)。

从环比增长势头来看,对比美日中德法英意俄西印韩11个国家2008年和2018年的GDP 总量,中美在狂奔,印韩小步跑,其他国家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开始衰退;如果计入这10年的通胀率,全球仅有中美印韩四国经济上有增量,拿走了这10年全球新增财富的大部分。

据国际货币组织预测,未来三年中美韩的增长势头会下降,唯有印度却在2022年增速达8.2%。

从人均GDP 来看,印度与我国仅有13年之时差。

2018年印度人均收入2030美元,同年中国人均收入9900美元。

我国2006年人均GDP 为2099美元,2007年人均GDP 为2965美元,与印度2018年数据莫迪连任意味着未来五年印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加速。

印度尖端科技创新产业研究

印度尖端科技创新产业研究

印度尖端科技创新产业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一直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从信息技术到生命科学,印度的科技产业正在不断蓬勃发展。

本文将对印度尖端科技创新产业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许多印度企业在软件开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印度的IT巨头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是全球最大的IT服务提供商之一,其在软件开发和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备受赞誉。

此外,印度的创业公司也在信息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Paytm是一家总部位于印度的移动支付公司,通过其创新的支付解决方案,已经在印度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印度在生命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印度的制药行业是全球最大的制药市场之一,许多印度制药公司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印度的信达生物制药公司(Biocon)是一家专注于生物技术的公司,其在生物药品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印度的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印度的基因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在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印度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印度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仍然不够完善。

虽然印度有许多创新型企业,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科技创新投资仍然相对较低。

其次,印度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印度有许多优秀的科技院校和研究机构,但科技人才的供给仍然无法满足需求。

此外,印度的科技创新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激励。

然而,印度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首先,印度庞大的人口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印度的科技创新可以解决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为印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印度的年轻人口和创业文化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许多年轻的印度人对科技创新充满激情,并愿意冒险创业。

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印度科技——简述2009年印度科技发展的新特点

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印度科技——简述2009年印度科技发展的新特点

府 主导研 发 市场 的主体 力量 。
印度 政府 通 过 的 “ 一五 ”经 费 预算 规 定 , 十 在
2 0  ̄ 0 2年 ,政 府对 中央科 技 部 门 的经费 预 算将 0721
达到 7 3 . 卢 比 ( 包括 国防 、 5 04亿 不 农业 、 医学 领域 ) , 平 均 每年 10 5 6亿 卢 比 。政 府 规划 到 2 1 0 2年末 , 实
源 与 可再 生 能 源 、 医药 研 究 、 境 与森 林保 护等 领 环
域。
直集 中在 国 防 、 能与 空 间技 术 三 大 领 域 , 府 核 政
研 发 投 入 的 比重 也一 直 维 持 在 G P的 08 D .%左 右 。
政府 R D投 入 零增 长 并 不 能说 明印度 研 发 投入 的 &
力 建设 迈 出新步 伐 。印度科 技 整体 上 已摆脱 金 融危
机 的影 响 , 现 出新 的活 力与 特点 。 呈

其 三 ,政 府 R &D投入 也 不包 括 外 国直 接 投资 中的
R D投 人 。 年来 , 印度 的外 国直 接投 资 ( D ) & 近 在 F I 的
增 长速度 每 年均 在 两位 数 以上 ,0 8年外 国直 接投 20
总 和 。如 果 将该 因素计 算 在 内 , 度 国 内研 发 市场 印
的实 际投 人 将接近 或超 过 G P的 2 D %。 从 投 入部 门看 , 政府 R &D投入 的 6 .%分 配给 38 了 国防研 究 与开 发组 织 (03 、 子 能局 (22 ) 3 .%) 原 1.o k
而增长 ; 其二 , 府 R 政 &D投 入 不 包 括 教 育 投 入 ( 约 占 R D总 量 的 4 和 国内产 业界 的 R & %) &D投 入 ( 约 占R &D总 量 的 2 %) 4 。如 果 加 上 这 两 部分 ,印度 R &D投 入 占 G P比重将 超 过 1 ,大 约 在 11 % ; D % .5

“十二五”科技创新的几点展望

“十二五”科技创新的几点展望
区。
义 的基 础研 究 , 化 学科 界 限 , 淡 强调 综合 研 究 、 大规 模 科研 , “ 科学 ” 即 大
— —
二 是 抓 住 未 来若 干 年 内信 息技 术 更新换 代 和 新 材料 技 术迅 猛 发展 的难得 机遇 , 获取 装备 制造 业和信 把
鱼切 的一个体 现。 持续发展 问题 现 可 生已经 上升 到 国家安 全层面 上 了 , 这 方面 的成 果研 究 应该 是 为大 家 所 关
四是加 快发 展 空天和 海 洋技 术 , 拓展 生存 与发展 空 间。
此, 可持 续发 展将 进一 步成 为科 技 殳展 的重点 。我认 为 , 后我 们应 该 今 :可 持 续 发展 的研 究 贯彻 于 科 技 工 巴
乍的各 个 方面 。众 所周 知 , 在 “ 现 绿
五 是 加 强基 础 科 学 和 前 沿技 术 研 究 , 别是 具有转 型意 义的基础 研 特
美国《 闻周刊 》 新 曾经做 过一 篇报道 ,
有 这 样 一个 结 论 : 中 国想 要赶 上 美 “
神速的, 他们 已经拥 有人造 生命技 术
了 , 味着 比克 隆技 术有 了更进一 步 意
斗技 创 新 、 快 产业 升 级 、 育 战 略 加 培
生新兴 产业 , 将成 为未来 工作 的一 个 I常重 要的 方面 。 乍

陈 劲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 战略研 究 中心

朱 来 , 济发 展 方式将 加速 向资 经
原节 约 、 境 友 好 、 与 自然 和 谐 相 环 人
国家 中长 期科技 发展 规划 中 , 明
确 提 出7 我 国科 技工作 的 1 6字指导 方针 : 自主创 新 , 点跨 越 , 撑 发 “ 重 支 展, 引领 未来 ” 进一 步突 出 了国家 的 ,

印度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

印度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


区域 创新 体 系理 论研 究概 述
区域 创新 体 系 ( einln oao yt 简称 R S 是一 R goa InvtnSs m, i e I) 个 新兴 的概念 , 自国家创 新体 系产生 以后 , 在世 界范 围内掀起 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 。 熊彼特在 1 1 2年出版《 9 经济发展 理论》 书中首次将 “ 一 创新 ” 入经济学 范畴 , 引 并对 产 品 、 技术 、 市场 、 组织等创新 活动进行 了界定。 其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 , 在 后人对创新理论不 断进行深化和扩展 , 研究 领域不断扩展 。弗 里曼 1 8 9 7年在《 术和经 济运行 : 自 日本 的经验 》 技 来 一书 中提 出了 国家创新体 系的概念 , 国家创新体 系研究使 技术创新理论 研究进入一个新 的阶段 。 较早研究 区域创新体 系的是英 国卡迪 夫大 学 的库克教 授 , 与莫 根共 同提 出“ 他 区域 创新 体 系” 的概
其他 国家的的经验 ,以求对 我 国创新体 系的构建有所帮 助 , 本 文研究 印度典型 区域创新体 系的建设情况 , 认识 印度 区域创新 体 系建设 的特点 ,有助 于我 国在 开展 区域创新体 系建设 : 【作 时, 尽快吸收 世界范 围内 区域创 新体 系建设 的成功经 验 , 促进 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 。
系统 。即区域创新系统是 区域创新 网络 与区域创新 环境有效叠 加而成 的系统 。 颜慧超 (0 7 研究 了科技 中介在 区域 创新体系 20 ) 中连接创新 主体 , 促进科技 成果转化 , 优化配置 资源 , 完善 区域 创新环境 , 完成知识传播 , 动区域创新体 系建设 , 高区域创 推 提 新能力 和综 合竞争 力等功能 和作 用 。曾小彬 、 叶群 (0 8 较 包 20 ) 全面地研究 了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 、 企业 、 中介 服务机构 、 地方 政府等 四大创新 主体在 区域创新 中的地 位和作用。 综观 国内外 关于区域创新体 系的研 究可 以发现 , 于区域 对 创新体 系的研究还没建立 系统化 的理论体 系。尽 管如此 , 区域 创新体 系的主体要素却是可 以被 提炼 出来 的 ,主要 包括企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家发 展 方 向 。
关键词 :科技创新规 划体 系;五年计 划 ;莫迪 ;印度 ;公 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 :G3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000—7695 (2018)20—0030—10
Research on India’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 n novation Plan System from 1 st FYP to 1 2nd FYP
摘 要 : 系统 梳 理 从 1951年 “一 五 ” 到 2017年 “十 二 五 ” 期 间 印 度 科 技 创 新 规 划 体 系的 发 展 历 程 、 组 成 结 构 、 战略 思想、预 算与资助 、决策 与编制及其重 大新 动向。认为如 果说 印度在 21世 纪的崛起 是 大概 率 ,科技 创新将
strengthened power— oriented and market— oriented.The second feature of India’S STI plan will have three character istics, being long and mid—term ,being out of fiscal budget and being participative.
1 印 度科 技创 新规 划体 系的发 展历 程
1947年印度建 国后 ,开 国总理 尼 赫鲁 效 仿 苏 联 ,
以五年计 划 作 为推 动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的重 要 政 策 工 具 , 于 1951年 开 始 了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历 程 。1951—l 2017 年 ,印度实行 “中长期 科 技政 策一 五年科 技计 划一 年 度科技 计划 ” 的三层 科技 计划体 制 。 中长 期科 技政 策 为宏 观层 面的政策 工具 ,起 到 划定 科技 发 展整 体 方 向 的作 用 ,建 国至今 只推 出过 4套 中长期科 技 政策 (见 表 1)。每一 套 中长 期 科 技 政 策 涵 盖 的 时 间 约 为 10~ 30年 ,起 到 了引 领 和规 范 印 度 “五 年 科 技 计 划 ” 的 纲 领性作 用 。其 均为立 法形 式 制定 ,是地 位 最 高 的科 技政策 ,既保证了科技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 ,又保证了政府在科技政策上 的一贯连续性 。 五年科技 计划 为 中观层 面 的政 策工 具 ,起 到配 置整 体
2o18年第20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i 。。。 d Te盍 篙 毫。m。 t R。 。 mh
2o18 N。.20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8.2O.005
从 “一 五 ” 到 “十 二 五 ” 印 度 科 技 创 新 规 划 体 系研 究
王健 美 ,封 颖2
(1.北 京市科 学技 术情报研 究所 ,北京 100048; 2.中国科 学技 术信 息研 究所 ,北京 100038)
Key words:STI plan system,Five year plan (FYPs),Modi,India,public policy
五年计 划 (FYPs) 是 印度 公共 政 策 、规 划 和计 划 的 整体方 向 和基 本 框 架 。 中 国和 印度 是 世 界 上 仅 有的两个从 20世纪 中叶延续 至今将五年计划用作国 家 干 预 和 调 控 发 展 的 重 要 手 段 的 大 国 。换 句 话 说 , 印度 是世 界上 唯一 与 中 国具 备 相 似 的五 年 规 划 历 程 并 使 之成 为推 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关 键 重 大 政 策 工 具 的 国家 。然而 ,对 印 度 科 技 创 新 五 年 规 划 体 系 的历 程 、预算 与 资 助 结 构 、决 策 与 编 制 、未 来 关 键 走 向 的研 究却 甚 为 罕见 。
在这 一崛起 过程 中起到 关键 性作用并持 续增 大 ;莫迪 总理 对科技 创新的 主要 思路 概括起 来为 12个 字,经济发展
优 先、科技 创新助 力。指 出莫迪总理 治下的印度科技 创新 已发 生若 干重 大 变化 ,一是执 政 思路 上 同时强化 集权 和市场两条逻辑主 线 ;二是政策手段上 重长远 、去计 划、重地 方 ,将 旧有 的计 划体制 改 变为 以更长远 眼光 考虑
Abstract:This research has studied India’S STI plan history,structure,strategic guideline,budget& funding and recent
major changes from its 1 st to 12th FYPs.The conclusion is:ST1 will play all ever—important role in India’S r ising;PMMo— di’S India government has put STI all enabler role to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T h e paper forecasts three major changes in India’S STI governan ce.The conclusion is major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Modi’S India STI agenda,f irst of which being
W ang Jianmei , Feng Ying
(1.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 100048; 2.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for m 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