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合集下载

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作者:陈宝生《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3日01版) 【光明专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场大考,目前已经到了决胜阶段,到了一鼓作气冲刺的关键时刻。

我们要把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我们所干的事情结合起来,把各项推动改革发展的措施尽快落地落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经济发展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与关键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确立了我国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三步中的第一步就是实现“温饱”,第二步就是实现“小康”,第三步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契合时代脉搏提出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是硬道理,到发展就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的一条主线就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就是基础、就是支撑。

发展就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就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同时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来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

一就是物质基础雄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经济实力快速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二就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科技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历史性提升。

三就是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不断拓展市场发展新的空间。

四就是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

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是各个地区的协调全面发展;现在东部地区确实和内地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经济,教育,科技,最主要的是人才;从地区看来,全面建设小康重点是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西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开发使用的却是东部;;以我看来,为了西部能尽快的实现全面发展,就要本地资源本地化,加大加工企业的发展;;说是东部是沿海,出口贸易发达,但是西部不是也有很多国家僻壤么也许会说,那些僻壤的国家都是不发达的国家;;对,但是,看看咱们国家的主要出口国,美国欧洲,他们都是针对的国家大型企业;而东部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主要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可以利用外汇,价格优势,打开外贸大门,为什么西部不可以当然,在我从事外贸工作的经验来看,他们的价格优势,会在这么长的短途运输的差价中丢掉,,当时他们僻壤啊,为什么非要利用东部沿海的那几个为数不多的港口出口终于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交通;;;因此,我认为,,,解决西部出口的一个措施,就是和邻国之间的交通;;;;加大铁路建设,让我们的产品,直接出口;;;还有就是空运;也许会说很贵重;;但是,西部很多地区都有着丰富的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好像很多都是空运的吧;;;;交通的发展,还有一个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总之,同胞们,抛弃民族差别,咱们都是中华民族,别整天对民族差别叫嚣,同心同德,自力更生的努力发展经济,才是改变自己的根本途径;;别人给你再多的优惠,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城市农村的协调发展;;;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是农村;;我本人便是出生的农村,我深刻的理解着农村的思想,经济,深刻的理解着农民所关心的问题;;;农村,比较保守,思想落后,但他们却留守者中华民族最大的优点:勤劳,任劳任怨;;我时常想,为什么农民都这么勤劳,却始终不富裕;从我的父老相亲那里,从我的农民兄弟姐妹那里我知道的答案;;农村的土地和土地的清廉;;;我的农民朋友很多,我就没有听说过有几个说,他们的村长很清廉;;;大部分都是贪了很多钱,而从哪里贪得农民只有一种资本:土地;;;前两天看到市政府门前有几辆农用三轮车,很破,写着,上访,还我土地,我要吃饭;;;;这些事情的不解决,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我认为农村的建设可以这样做:把县的权利充分扩大,让农民的申请,上报都可以直接有效简洁;;;不用一层一层的上访;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切实问题,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我县的责任同样扩大,很多县市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之外为由,把农民的问题提交的上一级,造成反向授权;;重要的事要上级做决定,还要这一级干什么;;平时芝麻大的事,用那么多工资养着么;;;这对于一个县长或是县委书记来说,其实真是不大,但对于农民来说,确实大事;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的勤劳要见到效果;;现在的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可以做到一些,大学生有想法,有创新意识,如果大学生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尤其是等有足够的钱,足够的经验的时候,回家建设;;;;我相信,依靠农民的勤劳和智慧,肯定会成就个人和一片地区的双成功的;;三: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发展我大话先不说了,我再说说我亲身遇到,也是我们农村那一片地区确实存在的问题:小偷;当全国经济,世界经济正recession的时候.二手车交易市场确正prompting. 真有那些多的人要买二手车,而又有那么多的人卖二手车么完全可以肯定的回答:绝对没有谁会把一个八成新的车卖掉,又有那么多的人去乐意买个二手车答案只有一个:盗车的人太多.丢车的人太多,丢车的人丢怕了让我们不要再去买二手车,不要再给偷车贼机会我们村里的小偷那叫强盗,直接入室抢劫,把很多人家的电动车都偷了,现在村里的人都紧张兮兮的,人心惶惶,,,如果精神文明连这点人民身边的小事都做不好,这怎么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办法我想到一些,但是接近考研,先写到这里了;;考试完我会把我想到怎样限制小偷的想法发表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不仅内涵丰富,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感召力,符合人民的心愿和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经过、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说我国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农村贫困人口多;如果农村不富裕,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关键是解决好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因而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突出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尽快让农民富起来;为此,我们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我们要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以加快农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继续大力发展以名、特、优产品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延伸产业链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联为一体,促进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农业经营的产业化、一体化,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直接惠及农民;要积极推进各类农业科技网建设,构筑起高起点的信息化平台;抓紧攻克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等一批关键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以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加工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总量和加工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加工业的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重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做好县城和中心镇文章,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辐射能力;城乡经济的协调、快速、持续发展,必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更多地转移农业劳动力,就应加快城镇建设;县城和中心镇是县域城市化的重点,也是吸纳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我们应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要把推进城市化与提升工业化结合起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龙头,推动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提高块状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在质的提高中实现量的扩张;要依托县城和中心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充分发挥县城、中心镇的带动作用,加大人口集聚力度,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并带动农村的发展;通过促进城乡间的联系和融合,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乡村都能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要切实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对一些向上争取的项目、工程、基础设施,要优先考虑向这些地区倾斜,金融财政扶持等一些优惠条件、措施要得到体现;要有计划地做好发达地区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并减轻、降低欠发达地区农业项目经营和农民的税费负担;要进一步落实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人、财、物的配套帮扶,也可以进行干部的跨区域挂职培养锻炼,增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尽快使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使广大农村富裕起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点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这是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二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就当前而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点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富;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农村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这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虽然2005年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4%,连续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但是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各项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有133万人,占当年全省农村人口的%,低于1000元的有万人,占%;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2001-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相差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倍扩大到2006年的倍;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农村的小康建设,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事关全局;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切实在建设和投入上向农业倾斜,给农民实惠;把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力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建设任重道远;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起点低,决定了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以及"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的脱贫目标;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004年25个欠发达县GDP仅占全省的%,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3%,2005年211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52元,不仅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国际贫困线;2006年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有为79个,人口万人;1000元以下贫困人口占乡镇总人口的比重为%;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小康水平,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的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要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城带乡,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鼓励欠发达地区农民下山脱贫,促进人口"外迁内聚";继续推进"百亿帮扶致富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健全社会力量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大力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是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赵洪祝书记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关键要靠发展;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回顾浙江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许多经验和启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合理的经济增长本质上不在于GDP增长率的高低,而在于经济结构是否趋于合理,不在于经济总量的大小,而在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与民众福利直接相关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否显着提高,社会的长治久安不仅仅只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之上,更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财富的增长之上;只有经济增长与民众福祉增长趋同,经济发展速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体制改革是保障;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保障;破解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关键;必须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把更多的财力投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建立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劳动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居民得到较为平等和充分的就业;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日趋庞大的公共财政完全"用之于民";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改善民生还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妥善处理各利益群体的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在保持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整城市不同层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在浙江经济实现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及时转变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凸显对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的关注;"十五"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富民强省的举措;作出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发展以千千万万群众为发展主要力量的"民本经济";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累计达亿元,年均增长%;不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面,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制度建设,在"多层次、低保障、广覆盖"的新型大社保体系构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十一五"规划更是把富民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提出了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努力缓解城乡、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目标;2006年,浙江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建立和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全省和省级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分别达72%和73%;省政府在2007年初召开的省人代会上又郑重承诺,确保2007年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本次党代会把促进民富作为首要任务;种种迹象表明,浙江经济正在走向居民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日可待;。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定位,强化建设的重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要重视补短板问题,加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和领域的力度。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的补短板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补短板问题1.经济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东部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但相对东部地区来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部分地区由于欠发达,由于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发展动能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口老化等问题。

因此,补短板问题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2.教育水平不足教育是一座大山,解决好教育问题是社会治理中的重头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是让所有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目前仍存在着教育水平不达标的问题。

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教育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

同时,一些地方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佳。

3.养老服务不足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得到养老服务的支持。

然而,目前养老服务设施不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社会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问题更为严峻,因为那里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养老需求。

因此,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供给,是补短板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二、补短板解决方案1.加强投资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要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的方针是推动经济发展势头延续,加强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优质、可长久的经济发展。

关键是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节奏。

同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短板需要补漏。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补短板,加强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当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进程,面临着挑战和不足。

比如,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合理的安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环境保护不足中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大气污染持续,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这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实施大气水土重污染防治措施、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民生保障程度不够中国的民生保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医疗保障、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还不够完善。

此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关注家庭和儿童健康、关注老年人的养老和就业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加强了民生保障和改善,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质量,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教育公共服务规模,加强老年人的就业和养老等方面的政策。

四、全球竞争力需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逐步提升,但在全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如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科技与贸易合作,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3.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与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统筹发展稳定、加强党的建设。

5.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涉及的六个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六个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

•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目标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路径是推进改革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法治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1 ( 3 期 总 5期 )
21 0 0年 3月
河北 能源职业技 术学 院学报
Ju n lo b iE eg nttt fVoain a d T c n lg o ra fHe e n ryI s ueo c t n e h ooy i o
N . ( u N .5 o 1 S m o3 )
pee n n v nd v lp n h l —o .T i i a mp r n ako u at h e e tr n lt ,a du e e e eo me t ewel f hs s n i ot t s f r r i ten w c nu ya d t a t o p yn nws g e t e,b t loase i cp it fsca eeo me t h rfr , s wokf m ef lso oi a u s p cf on il v lp n.T eeoe wemu t r r t ed fp l a i o o d o h i - t s c n my utr n u tia l d v lp n p e pb i igamo eaeyp op ru o it , i ,eo o ,c l ea ds s n be e eo me t os e d u ul n d rtl rs eo ssce c u a t d y t n u eteraiain o o rh n iew l—o o it o l y2 2 . oe s r h el t f c mpe e s el f sce g a b 0 0 z o a v y
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 谐 、 民生 活更加殷 实 。 人 小 康社 会的基本 特征

邓小平首次将“ 小康社会” 这个概念作为中国社 会现代化发展 目 标提 了出来。他在 18 94年 3 会 月, 见来访的 1 3 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 翻两番, “ 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作者:李洪军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9期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现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防风险,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累积甚至集中显现的时期。

如果发生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而又扛不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也可能成为镜花水月。

所谓风险,就是由于事物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可能发生的危险。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风险不少,但重大风险最有可能来自经济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风险。

近年来,我国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逐渐显现,处置“僵尸企业”的融资风险,高杠杆下的汇市、股市、债市风险在不断上升,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也在增大。

2015年我国股市出现的异常波动,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从2014年4月29日到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由2026点上涨到5178点,上涨幅度达到156%;而在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的17个交易日里,上证综指下跌32%,创1992年中国股市成立以来最大跌幅记录。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

对于股票市场,我们既要防范非理性上涨,也要防止断崖式下跌。

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财政减少因素在增多,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超出财力承受范围,导致政府债务负担过重,有的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担保,债务风险超过警戒线。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3.政策原因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 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 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 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 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 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南水北调
• 概念: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 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 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 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 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 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 西线三条调水线。 • 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 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D、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 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 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 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 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 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 作用。
谢谢观赏!
西气东输
• 概念: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 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输气管道西起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田,向东最终到达上海,延至杭州。 途11省区,全长4000km。设计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 最终输气能力200亿立方米。2004年10月1日全线贯通并 投产。 • 意义:西气东输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 67%都在中西部地区,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新疆等西 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沿线10个省市区的产业 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 西气东输能够拉动 机械、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 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诸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意义重大,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社会的稳定,成都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工作。

关键词:城乡发展不平衡;全面小康;成都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措施,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千帆竞发。

为解决农村农业问题,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经济协调统筹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这些成绩背后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令人担忧。

如东西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的不平衡、投资和消费的不平衡、社会建设的不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等等,诸多发展不平衡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重中之重,是主要矛盾,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笔者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探索分析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表现(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上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既快又好,因其投资者是政府,所以城市里高楼林立,道路宽广,霓虹溢彩流光,这样的城市随处可见。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少,大部分靠农民自己解决,而农民收入不高,主动出钱投资公共设施建设热情不高,所以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差等。

在管理和维护上,城市有完备的管理体系,有专门单位进行维护管理,而农村则没有。

(二)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较改革开放初期差距扩大。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 2013年的3.03∶1,差距扩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毋庸讳言当前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着大量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问题





剑 新论坛… …
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的难 点 问题及其对策
尹建平 卓志宏
( 重 庆 工商大 学 ,重庆 南岸 4 0 0 0 6 7 ) 中图分 类号 :F 1 2 4 . 7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码 : i 0 0 3 - 2 7 3 8( 2 0 1 3 )O 1 — 0 4 8 7 一 O l 摘要 : 党 的十八 大 报告作 出了 “ 五位 一体 ”的新 的总 体部 ■ 。但 我 国在 推进 全面 建成 小康 社会 进程 中还 有 很多难 点 问题 迫切 需要 解决 。本 文 着重从 “ 五位 一 体 ”建设 的 五个方 面 分析 了各 自存 在 的难 点问题 及 其表现 ,并有针 对 性地 提 出了相应 对 策 关键 词 :全面 小康 社会 i五位 一体 ;难 点 问题 ;对中面 临 的难点 问题
毋庸 讳言,当前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和 生态文 明建设 中还存在着大量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 问题 。 1 . 经济建设方面存在 的难 点问题 。 经济建设是全面建成 小康 社会的重要 内容 。虽然我 国的G D P 总量 已 跃居 世界第 二,但仍有 着诸多 的问题,主要体 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 :第 发展 中不平 衡 、不 协调、不可 持续 问题依 然突 出;第二 ,产业 结 构不合 理 ,农业 基础依然 薄弱 ,资源 环境约束 加剧 ;第三 ,制约科 学 发展 的体制机制 障碍较 多,深化改革 开放和转变 经济发展 方式任务艰 巨;第 四,城乡 区域发展 差距 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 2 . 民主政治建 设方 面存在 的难点 问题。 民主政 治建 设也 是全 面 建成 小康 社会 的 重要 内容 虽 然 ,迄今 我国 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民主 政治显示 出 了极大 的先进性和优 越性 , 但 还存在 以下 问题 :第一 ,社 会矛盾 明显 增多 ,教育 、就业 、社会保 障、医疗 、住房 、生态环境 、食品药 品安 全、社会 治安、执法 司法等 关系 群众切 身利益 的问题较 多,部分群众 生活 比较 困难 ;第 二,一些 干部 领导科 学发展 能力 不强 ,一些基层党 组织软弱涣 散,少数党 员干 部理想 信念动 摇、宗 旨意识淡薄 ,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问题突 出,奢 侈浪 费现象严 重 ;第三 ,一些领域 消极腐败现 象易发 多发,反腐败 斗 争形势依然严 峻。 3 . 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难点 问题 。 社 会主 义文 化建 设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事业 不可 缺少 的基 本 内 容。 当前 ,我 国文 化发展 同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 民 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 需求还不 完全适应 ,突 出问题 是 :第 一,文化在 推动全 民族 文明素质 提 高 中的作 用亟待 加强 ;第 二 ,一些领域 道德失 范、诚信缺 失,一些 社会 成员人 生观 、价值观扭 曲;第三 ,有 些舆论 引导偏离 了社 会主义 核心 价值体 系的要 求, 网络舆 论传递社会 正能量 的作用不强 ;第四 , 公共 文化服 务体系不健 全 ;文 化产业规模 不大 、结构不合理 ;文化走 出去 较为薄 弱, 中华文 化 国际影响力需要进 一步增 强;文化人才 队伍 建设急 需加 强。 4 . 社会 建设方面存在 的难点 问题 。 社会 建设 是通过动 员社会力 量、整合社 会资源 、发 展社会事业 、 完善 社 会功 能 ,构建 全 体公 民各 尽所 能 、各得其 所 而又 和谐 相处 的 社会环 境 。㈨目前 ,我国 的社 会建设还 有不少 问题 ,主要 体现在 :第 城 乡差距 ,地区差距 和阶层差距 扩大 。第 二,社会事 业的发展 与 经 济 的发展 未 能同步 。第三 ,教育不 公平 、社会 保障机制 不健全 、医 保 覆盖率和 标准较 低、劳 资冲突 、公共 安全等关 系群众切 身利益的 问 题较 多,体制 、机制 的不健全将严 重影响全面小康社会 的建成 5 . 生态文 明建设方面存 在的难 点问题 。 生态 文 明是 指人 与 自然 、人 与人 、人 与社 会和 谐共 生 、 良性循 环 、全面发 展 、持 续繁荣为基 本宗 旨的文化伦理形 态。 目前 ,我国 的 生 态文 明建 设还 面 临 以下 问题 :第 一、 能源 资源短 缺 ,资源 浪 费严 重 ;第 二 、水 资源 匮乏,水污染 严重 ;第三 、大气环 境恶化 ;第 四, 土地酸 化、盐 渍化 问题 突 出,水 土流失严重 ,土地肥力 下降 ;第 五, 珍贵物种野生栖 息地 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 参考文献: 经济 建设 、政 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 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 ,这 [ 1 ] 苗贵山. 社会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 J ]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 0 0 7 年第5 五个方面 存在 的现 实 问题严 重阻碍 了我 国全面 建成小康社 会的历史进 期. 程 。这五 个方面 的建设状况 将直接决 定我 国全 面小康社会 建设的进度 [ 2 ] 李玉峰. 经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J ]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 0 0 7 年第5 和 实现 的程度 ,所 以,解决 好这五个方 面的 问题就 成为全面建 成小康 期 . 社会 的重中之重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社会主要矛盾随时代发展而转化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看,先后经历了三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

一是中国经济处于贫困和起步阶段,在极端贫困水平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包括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体系建设、社会建设与城市建设等。

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腾飞带来重大机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认识国情,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这个时代,中国经济开始起飞,GDP年均增速达到9.9%,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最高纪录。

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从极贫困阶段跨越性地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化。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快速富裕起来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从世界大国转向世界强国。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作出重大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突破。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例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不仅需求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需求的质量显著增强;不仅对单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要求与日俱增。

新时代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新时代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新时代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者:孙祥来源:《知与行》2017年第12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

所以,我们应该理性认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路径与方法。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前提条件;新时期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一是比例关系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二是比较关系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三是位序相关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四是应然实然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思路对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创新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绿色发展,四是开放发展,五是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

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2-0005-05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7。

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需求,而是上升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的层面。

中国总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路径和方法。

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0。

浅谈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浅谈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浅谈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继承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

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的任务;第二,把民主法制建设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不仅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三,对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

而且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很高,但是人均GDP 却很低,还不足一千美元,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还只是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线。

而且人均数不等于每个人都达到这个水平。

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两个因素,到那时将可以实现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左右。

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根据21世纪初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与时俱进,提高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准。

这个总体水平的平均,是有最低底线的,即是要绝对贫困现象的基本消除。

这一点正是党的十七大着重突出的“人本理念”,也是对小康社会之“全面小康”含义的补充,即“全民达到小康水平以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难度增大,要求发展的进程也要加快。

其次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

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面进步。

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可持续,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社会进步的全面提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我们要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使人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拥有充分的社会保障。

这不仅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意味着我国民主法治的全面推进。

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只有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够确保小康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意味着我国文明进步的全面加强。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增强文化自信和向心力。

这将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民主法治的全面推进,文明的全面加强,更代表了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目标,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并重 、 富民优乡居 民收入水 平与经济发展 实现 同步增长 。同时, 切 实保障 和改 善民生,大力实施 民生工
内蒙古 在法 制建设过程 中,始终 把 实现好 、 维护好 、 发展好人 民群众 的 根本利益 ,作 为法制 创建工作的 出发 点 和落脚点 , 努力营造社会安定 、 百姓 安 宁的 良好局 面 ,促 进了经济社会持 续稳定健康发展 ,推 动了全区法制化 进程 。监测结果 显示 , 2 0 1 2 年, 内蒙古
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中呈现 出
以下几方面特点。
( 一) 整 体 经济 实现 平稳发 展 , 发 展
的质 量 效益 不 断提 高
视 和支持下 ,全 区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公共 文化 设施投 入持续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设 施网络 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 能力 逐步增 强, 重大文化工程发展迅速 , 群 众文化
在 民主 法制 建设 方 面 的小 康 指数 为
7 7 . 0 9 %, ̄2 o o o 年提高 了6 . 6 1 个 百分 点,  ̄ L 2 0 1 0 年提高 了0 . 3 9 个百 分点 , 与
上年基本持平 。
( 三) 文化 建设 快速发展 , 群 众 文
化 活 动 日益 活跃
个百分点 , 比上年提高2 . 0 9 个百分点 。
会投 资中的比重 ,提高投资项 目的技 术含量 , 提升建设项 目的层次 , 促进投
社会保障 、卫生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 差距 。 农村牧 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生 产 生 活条 件 和 防灾减 灾 能力 依然 较
( 5 3 . 9 %) 、 甘肃 ( 4 o . 2 %) 、 宁夏 ( 4 2 %) 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

这一阶段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福祉,还关系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讨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中国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然而,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贫困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仍然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通过减贫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的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滞后。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支持,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环境污染也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振兴战略,包括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等,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提倡绿色发展和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等措施,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除了政府的努力,全社会也要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来。

人民群众是小康社会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民群众应积极参与扶贫工作,通过自主创业和就业,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原理,把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判断是科学的,是实事求是的。

它是基于40年中国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如何认识和理解十九大对主要矛盾的判断,特别是如何理解十九大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内容,这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实践中我们如何把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问题,关系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能否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短板,从而找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确保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

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决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方面,而是表现在我们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中。

这是因为:第一,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从来是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联系起来考察并进行分析、作出判断的。

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科学的,是因为我们党全面考察、准确判断了当时条件下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状况,我们说,在1957年后党改变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看法,提出阶级斗争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因为这一观点不符合当时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实际状况。

因此,理解党的十九大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整体状况去把握,而不是只从生产力的角度去理解。

中国发展不平衡分析

中国发展不平衡分析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28年间共增长了54.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同时各行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张,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图1 GDP也三次产业的复式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GDP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二、第三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但是,应该看到第一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

图中显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趋势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农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农业已经成为弱势产业,尤其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最近的两次通胀就是最好的说明。

综上所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定是在农业问题上出现问题。

中国应该将发展经济的重心转向大力发展农业,极大程度解决中国长期滞留的“三农问题”。

2、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

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

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我国居民消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

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 5和67.7下降到2007年的36.3和43.1。

食物、衣着等基本消费品的消费质量提高, 式样繁多,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电脑、汽车等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几显著增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难点,寻找突破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康社会;实现;难点;对策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2-0000-01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难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建成小康社会。

据有关专家学者测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GDP增速应该在7.1%左右,但在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可以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重道远。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存在困难第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结果。

我国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尽管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经济趋缓,但结构调整的阵痛在继续释放,增速换挡的压力不断加大,新旧动力的转换正在进行,新动力的优势还未完成释放,以至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近几年,我国始终把调结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

(二)社会矛盾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起步落后于经济改革,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也使很多问题暴露出来。

第一,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表现为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较大、城乡差距较大。

第二,腐败问题严重,寻租现象普遍存在。

教育、医疗、住房被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民生问题突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调研报告随着我国不断探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这些问题不仅是当前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更是未来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在此,本文将针对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调研,分别从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和就业社会保障压力等方面出发,对相关参考内容进行论述。

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难题。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较为明显。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科技和人才等方面与沿海地区有着一定的差距,进而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沿海地区发达的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人才和资金等资源不断外流,日渐加剧了发展不平衡现象。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是均衡发展的重点和核心。

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鼓励地方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生长。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是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的后果包括社保缺口、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会导致社会治安不稳定和家庭不幸问题的逐渐加重。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院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强专业护理、家庭护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和方便的养老服务。

此外,应加强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和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而稳健的社会保障服务。

最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也是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瓶颈。

当前,在我国,大量人口就业需求和社会保险缺口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实现全面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作者:张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7期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不仅是基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在于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考察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但要关注其发展较高部分的水平,还要要看其发展较低部分的水平。

只有注重不同地区、不同部分的协调,才能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要完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我们要面对来自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各方面的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从理论上研究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策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03-0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不仅是基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在于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核心是强调“全面”,可以说这里的“全面”包着含两层意义:首先是指要让全国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共同享有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在物质上的改变提高。

其次是指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对发展作出全面的规划和实施,旨在统筹协调,让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一、从“建设”到“建成”的形势变化“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从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十七大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和“建成”虽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

上世纪末已确认我国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水平仍是偏低的、不完善和不全面的,只是刚进入小康社会的初级水平。

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没有注重其他方面的利益,导致了社会其他层面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性。

这突出表现在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山区,而区域间、社会成员阶层间由于发展不平衡也逐渐了出现了分配不公等一系列不协调的社会问题。

所以在“建设”时期就是要摆脱大部分人还处在亟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层面。

当下更新“建设”为“建成”小康社会,这体现了我们党把过去的长远目标有计划地变成再过8年就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实践现实。

从“建设”到“建成”说明我们党的目标在转变,一个“成”更体现着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我党在十八大后的建设目标是鲜明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同时,报告中还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指明在未来5年明确的历史方向,以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进展的过程,“建成”是一个要将实践变成现实的成果。

特别是经过不断的奋斗,我国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虽然我国人民目前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而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要完成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迈进,我们还将要面对来自新形势下在发展中社会各方面的亟待解决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这也将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及重要性当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凸显出来。

据《理论热点面对面》统计,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光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

其一表现在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大,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突破万元;其二表现在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明显,地区间收入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扩大,西部地区占全国比重的94.1%;其三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上,教育、卫生和医疗资源配比上的不平均;其四表现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和公共设置等方面的发展滞后。

总体来说,考察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但要关注其发展较高部分的水平,而且还要看其发展较低部分的水平。

因此就当下我国发展不平衡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看,主要体现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循环渐进上升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平衡而是绝对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存在。

而不平衡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是有利于经济社会保持其内在活力的存在,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规则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有利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不平衡的长期存在必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

一方面,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地位的当下,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尤其当城乡经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而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会严重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力流动,从而拖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当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但会加剧地区间的利益竞争,还会出现以区域保护为由的贸易壁垒或不正常的贸易保护和市场分割,造成区域间经济、贸易的摩擦,直接导致利益冲突的增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精神,进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同时这种经济的不平衡还会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人才资源的偏向性流动,更造成了中西部资源的严重缺失,也从整体上阻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对社会成员的心理、情绪和行为等造成影响,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

发展的不平衡在社会及社会结构上会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和分配不公,使社会各阶层所占有的生产要素、资金资源、基础设施等出现严重差异。

这种客观物质实质表现的差距过大,会引起社会成员间敌对情绪的滋长,出现沟通和调配的障碍,削弱社会的核心凝聚力,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

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社会阶层间出现的仇富心理而引发的社会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增多,这都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成员间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影响着社会发展,如果这一问题不能被妥善处理,将会诱发更严重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甚至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分裂。

三、引起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发展的不平衡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一概念当下主要指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经济的增长、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影响造成的不协调发展关系和出现造成社会不和谐结果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整体发展的不健康和不可持续的现象。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平衡的问题基本会始终存在,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我们需要全面而具体地应对每个阶段或每个时期的由于不平衡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如今造成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以外,主要还有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需要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政策性地压低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以农业补给工业,这给以农业和工业资源为主要产业的中西部造成了经济滞后的长远的影响。

其次,在改革开放期间根据国家现实的建设实践情况,实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首先促进东部沿海的发展,实施沿海贸易等开放政策,无论是政策、资金投资都向这些地区倾斜,虽然在当时带动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也为后来东西部发展差距扩大埋下了种子。

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应对国家尤其是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首先在政策上作了调整和长期部署,先后制定了西部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逐渐重视并加大了对中西部发展的各项扶持,从整体上初步实现了发展的总体性战略。

虽然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资源配备上所有增加,但依然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东部地区,仍需要国家从经济、政策等方面给予关注。

另外,对于薄弱和建设匮乏的农村,依旧要重点关注“三农”问题,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

要着手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就要看到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长期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立足当前实践,准确定位,高瞻远瞩,合理规划发展方向。

推进和完善整体发展战略。

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协调各项机制。

坚持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投入,不仅是资金和资源上,还要在人才和技术上强化和支持,正确引导开发中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资源保障的长效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

在城镇化问题上,立足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间的互动协调,发挥城市资源向农村辐射的作用,积极引导优秀人才向农村回流。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政策是发展营造积极环境的根本保障,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引导城乡间、区域间的合作互补关系。

其次要根据发展的实践情况,区分不同发展阶段,明确不同发展主体的发展要求,优化发展格局,细化发展重点,突出解决发展难点。

在进一步推进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深化、细化具体项目保障和补偿制度,从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缩小发展差距。

针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实行特殊发展建设策略。

加大财政扶持投入,促进如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的转变,改善这些地区的发展观念,引导合理有效的长期自我发展能力。

鼓励优质资源、技术和人才去这些欠发达地区进行支援,重塑落后地区群众的生产观念,改进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在农村地区继续促进新农村建设,以“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以城市工业反哺农业,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健全惠农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公共服务与城市均等化,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建设。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方面,还表现在基本社会公共事业发面。

从科技水平、教育水平、文化事业、卫生医疗条件到社会基本保障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差距性,因而提出整体统筹发展的概念就包括要改善这些方面的情况。

对于基础公共服务和设施的改善除了要从财政上给予扶持外,还要转变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间合作协调能力和解决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

建立健全沟通、开放和融合的机制,在公共社会事业上秉持以民为本、为民所想的方针,解决人民最迫切最关注的各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1〕胡锦涛.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2-4.〔2〕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王文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