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NH_4_沉积特征研究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面较为平整、洁白,裂隙不甚发育。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UrumqiGlacierNo.1,TianshanMountains),简称乌源1号冰川。
该
冰川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境内,距离乌鲁木齐市区西南约120公里处,属于天格尔山北坡乌鲁木齐河的河源区。
1959年,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乌鲁木齐河的源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研究站,使得该冰川在国际冰川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地理环境
1号冰川形成于第三冰川纪,距今已有480万年的历史了。
由于现代冰川类集中,冰川地貌和沉积物非常典型,古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清晰,所以1号冰川有“冰川活化石”之誉,成为我国观测研究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的最佳地点。
这里冰川冲积地貌非常明显,对于进行地质科学考察者,可以从这里探察乌鲁木齐河亿万年间发育的过程。
1号冰川距城市近、交通方便,且古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清晰,有“冰川活化石”之誉,成为中国观测研究冰川的最佳地点之一。
在1号冰川下面海拔3500米以上,可以看到成层的槽谷、岩坎、岩盆、冰斗及状
似绵羊脊背的羊背石等冰蚀景观,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谷地保存着各时期的冰川堆积物。
整个冰川有各种形状的“呈舌状的冰川前缘”、“金字塔般的角峰”、“弧形的冰川终碛”。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表面雪层演化成冰过程的观测研究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表面雪层演化成冰过程的观测研
究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表面雪层演化成冰过程的观测研究
根据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 130 m处28个月, 每周1次的连续雪层剖面观测, 分析研究了雪层厚度、雪层中的污化层、冰片和各种粒雪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结果表明: 雪层中各种要素的演变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而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 根据温度、融水渗浸程度及雪层剖面的变化程度, 我们将其分成冬季稳定期、夏季剧变期和春秋季波动期分别进行了分析. 此外, 还对雪层年限与年成冰量等进行了专门讨论.
作者:王飞腾李忠勤尤晓妮李传金 WANG Fei-teng LI Zhong-qin YOU Xiao-ni LI Chuan-ji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刊名:冰川冻土 ISTIC PKU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年,卷(期): 2006 28(1) 分类号: P343.6 关键词: 1号冰川过程研究雪层演变。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粒雪—冰演化时间及雪层内不溶微粒的演化过..
篥二辇研究区糕撬第二意研究区搬况2.1乌番木齐河源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骂罄本赛海添嚣链予≤£拳球孛纬度酸亚夫麓羧蘧,毒藏怒覆jl翻。
瘸潮离垂环绕,必山横跨新疆中部,形成了餐名的两大盐地;北疆的准格尔盆地和南疆的塔里术懿地。
盆地内除极少数绿洲外,绝大部分为沙漠占据(图1.1)。
图2.1天山乌鲁木齐河i堵ll号冰川地区所处的周边地理环境示意图F溶2.i{秘8铲。
∥。
馥ic捌硝珞nme揪《G|徽ier渤。
i融Ur蝴qir妇癔e鲥l号冰川所处的东天山地区四周为广袤的沙漠和戈壁。
南面是位于塔里木筮遗我辫克控玛于沙漠秘紫这本黧魏沙漠;东貉绶演东囊疆秘疆蓥袁豹沙蟪,鞋及内蒙吉戈壁高原;jE西与位于准祷尔盆地的吉尔班逶吉特沙漠呼应,西与融基斯坦的术云库姆沙漠栩临。
流域内山势高,坡降陡,植被覆盏俩积极小,瓣赢地豢佳骥黢。
3600m戳。
l二为裹由寒冻带,广毒熬川分毒,蚨下依次必亚裹由露、中Lb和低山丘陵带。
代表性植物为雪岭云杉针叶林和草原植物(张寅生,19钳)。
第兰章鸟鲁本弃湃漂l号薛翊疆懿威球豹年疆弱戆总厚度,并以locm为间距等距离的插入竹签(用于化学和不溶微粒取样)。
再按照上述援定,对雪鼷测覆进行划分磐记录。
瓣测绥素螽,将鬟装填埋,蠢至下次观测前再挖开。
并在原有观测割颟的基础上向南(剖面朝jk)推进5cm,以保证剖面干净。
没有受到太阳辐射和风吹雪的影响。
(2)降雪密实成溶过程躞测。
对蛮实残球建疆斡震溅,遁过兹援在鬃坑孛的位置燮化来实现(湖3.1)。
将竹板等距离(1佻m)水平插歪选定的雪坑(为了防止对霉坑sI造成污染,同时避免小环境造成的观测差异。
使得剖面化学变扼遘疆戮究与露援交纯疆究其毒一致毪,密实纯凌溅在距褰獍壤剡覆5寒懿魏贯一雪坑s2中进行)中。
定期对竹援到冰面的距离进行跟踪观测,从2002年12月至2004年9月,融有两年的竹板变化资料。
将竹板按照插入雪坑的先聪次序述爨标号,谈次巍Ll,驼,己3…,势提阂涂上魏,蕴嚣色,l三i弱予辨获。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剖面物理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剖面物理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王林;李忠勤;王飞腾;李慧林;张明军【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09()1【摘要】冰芯中的化学成分,记录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诸多信息,已有广泛研究.而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由冰芯形成时的水热条件和冰川运动变质作用所决定,同样记录了气候、环境和冰川运动的诸多信息.根据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钻取的6根冰芯的详尽资料,结合冰流模式对冰芯冰龄的估算,分析研究了不同冰川带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形成机理和相应的水热条件.结果表明:积累区冰芯以粒雪-冰交替的原生沉积层为主,受冰川流动引起的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小,与该区成冰环境和冰川温度密切相关;平衡线附近的冰芯4.3 m以上主要是由渗浸冻结冰组成的原生沉积层,与附近的成冰环境相吻合,以下部分主要是经过动力变质作用的冰体,源于冰川上部的积累物;消融区冰芯主要由冰川上部下流的冰川冰组成,模拟显示该区冰芯冰龄较长,受局部成冰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对不同区域冰芯特征比较,发现各成冰带的冰芯组成及污化层差别较大;在东、西支冰川同时期冰芯剖面的对比中,发现海拔相近点冰芯剖面组构相近,说明通过冰芯资料来探讨冰川内部特征以及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等较具代表性.【总页数】8页(P11-18)【作者】王林;李忠勤;王飞腾;李慧林;张明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6【相关文献】1.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不同时期雪层剖面及成冰带对比研究2.近期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及雪层剖面特征研究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记录形成过程及年代划分4.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气象要素与冰芯记录形成过程及其分辨率的关系研究5.冰尘结构特征及形成分析——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分布特征的再研究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分布特征的再研究李向应;丁永建;刘时银;李晶;李忠勤【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08(30)1【摘要】通过分析2006年获取的43个雪坑和2004年的28个雪坑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界限(平均值)分别位于海拔4068 m和4086 m,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的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086 m和4122 m处;东、西支顶部的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184 m和4435 m处.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1号冰川的成冰带谱整体上移,成冰带界限达到各研究时期的最高,且东支的变化幅度大于西支;消融带和冰川顶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增大,渗浸带和冰川中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缩小.【总页数】7页(P93-99)【关键词】成冰带;1号冰川;乌鲁木齐河源【作者】李向应;丁永建;刘时银;李晶;李忠勤【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寒旱区流域水文与应用生态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6【相关文献】1.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不同时期雪层剖面及成冰带对比研究 [J], 李传金;李忠勤;王飞腾;尤晓妮2.近期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及雪层剖面特征研究 [J], 李向应;李忠勤;尤晓妮;王飞腾;李传金;朱宇曼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蚀基岩面微形态研究 [J], 刘耕年;裴志永;陈艺鑫4.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冰川擦痕级配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探讨 [J], 李英奎5.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和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成冰带与雪层pH值和电导率对比研究 [J], 李向应;丁永建;刘时银;李忠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界面含氮离子迁移研究
关键 词:乌 鲁木 齐河 源 1号冰川 ;硝酸根 ( - NO3 ;铵 根( ;雪一 ) NH4) 冰界 面 中 图分类号 : 5 5 P 6 P 9 ;4 2 文 献标志 码 : A d i1 .9 5c gb2 1 .60 o: 03 7 /a s . 1 .7 0 0
O bs r e t og n- nt i ng I n a por a i n tt r I e e v d Nir e Co a ni o Tr ns t to a heFi n-c
a dE gn eigR sac s tt C iee cd m S i csL nh u G nu7 0 0 n n ier ee rhI tue hn s a e yo ce e, a zo , a s 3 0 0 n ni , A f n
Ab t a t I o d r o n e tg t t e i o e — e rn i n r n p ra i n t h fr -c i t ra e n h s r c : n r e t i v si a e h n t g n- a i g o ta s o t to a t e i n- e n e f c i t e r b i
t eT a s a u ti sf m v mb r2 0 oM ac 0 6 a d a ay e h 0 c nr t n f i ae( 3 h in h n Mo nan r No e e 0 4 t rh 2 0 , n n l z d t ec n e t i so t t NO 一 o ao nr ) a da n mmo im ( n u NH4) T e e ut idc tdt a t eme n in c n e t t n a f n b t m s ih r n ted y . h s l ia t h a o c nr i t r o t wa g e r r sn e h o ao i o h i h s a o ( o v mb r t ac )ta h t i h e e s n ( o Ap i t tb r,a d te me n in e s n f m No e e o M rh h n t a n t e w t s a o f m r o Oco e ) n h a o r r l
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沉降量的估算——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沉降量的估算——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王圣杰;张明军;王飞腾;李忠勤【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03【摘要】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特征,并估算了该区域的年均氮素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湿沉降中的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与总无机氮(TIN)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沉降量最大,冬季最少,且与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1号冰川氮素湿沉降的硝铵比( NO3--N/NH4+-N)月平均值在0.3-1间波动.1号冰川TIN 湿沉降量年平均值为1.51 kg/hm2(其中NH4+-N沉降量占总量的69%,而NO3--N沉降量仅占31%),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1.56 kg/hm2,总氮(TN)的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3.85 kg/hm2.得到的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符合中国西部高寒区的一般水平,代表了该区域的本底值.【总页数】9页(P777-785)【作者】王圣杰;张明军;王飞腾;李忠勤【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兰州 730000;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冰川区积雪中NO3ˉ与粉尘记录的对比研究——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J], 王圣杰;张明军;王飞腾;李忠勤;李亚举2.冰川运动速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J], 周在明;井哲帆;赵淑惠;韩添丁;李忠勤3.高校自然地理学冰川野外实习方案设计——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J], 冯芳4.典型冰川退缩区铅的来源、累积及历史沉降——以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例 [J], 陈霈嘉;王训;王定勇5.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气溶胶和表层雪中可溶性矿物粉尘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以Ca^(2+)、Mg^(2+)为例 [J], 张坤;李忠勤;王飞腾;李传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新疆境内第一条被科学家们踏入的冰川,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冰川科学研究的基地。
冰川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使得冰川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就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进行一次探讨。
1.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概况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位于天山山脉,冰川面积约为0.25平方公里,是一个山谷型冰川,冰川长度约1.2千米,冰川流域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冰川主体由积雪堆积而成,在海拔4000米至5300米之间,最高点海拔为5307米,最低点海拔为3980米。
由于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已经开始出现退缩现象。
2. 多源遥感数据在冰川研究中的应用冰川的监测与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而遥感技术由于其全天候、大范围、多角度、频繁观测的特点,成为了冰川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多源遥感数据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冰川表面形变、厚度变化、覆冰特性等丰富的信息,帮助科学家们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冰川的变化情况。
3.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研究方法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采用了多源遥感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数据、激光雷达数据等多种数据源,用以对冰川的平衡线高度进行研究。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冰川表面的高程信息,建立冰川数字高程模型。
利用无人机数据获取冰川特定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用以对冰川的几何形态进行精细分析。
利用激光雷达数据获取冰川表面的垂直高程变化信息,用以分析冰川的厚度变化情况。
4. 研究成果与分析通过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多源遥感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得出了该冰川平衡线高度的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平衡线高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冰川的平衡线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NH4 +沉积特征研究
摘要 气溶胶和表 层雪样 品取 自20 04年 3 ~ 05年 3月 , 样 间隔为 7d取 样地 点在 乌鲁 木 齐河源 l号冰 川积 累区海拔 410I, 月 20 取 , 3 n 对1 号冰川上 大气 气溶胶 中N 雪冰沉 积与后沉积 过程进行 分析 。结果表 明, H 气溶胶及表 层 雪中 N 浓度 都存在 明显的季 节变化规 H 律 。春 一 季表层 雪和气溶胶 中的 N 浓度 表现 出线性 关系 , 明春夏 温湿条件 有利 于 N 在 气 一雪之 间的 交换 。在秋 冬季 节 , 夏 H 说 H 湿 度是 N 沉积的重要 影响 因素。气溶胶 中与表层 雪 中 N 的浓度 变化 趋势相似 , 明 大气 中 N 的演化信息 可以被 很好 地保 存在 H H 表 H 冰川表 层雪 中。此 外 , 讨论 了 N 。 H 可能 来源。结果表 明 , 人类放 牧活动 对冰川 区中 N 有 重要 贡献 。 H
Absr c Aeo o n u a es o s mpe r ol ce o c  ̄e fyo e l a i fo Mac 0 4 t rh2 0 n UG1a c ta t r s la d s r c n w a lswe ec le td c n u n nawe ky b ss r m r h2 0 o Mac 0 5 i f l c umu a l. to o e a h e d tr ft eUr mq v r a tr a s a .A1 s mpe r n lzd frNH in zn tte h a wae so l n I iRie ,e sen Tin h n 1 a lswe ea ay e o a d oh rc e c ls e is n te h mia p ce .Th e — es a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化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化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天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山脉之一,同时也是一大冰川分布区,其中乌鲁木齐河源的冰川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冰川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的化学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的化学特征:
研究表明,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主要由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和铵盐构成,其中硝酸盐和硫酸盐占比较高,硫酸盐含量在这些化学元素中最高,平均含量约为97μeq/L,其次是硝酸盐,平均含量约为67μeq/L,而铵盐和氯化物含量较低,平均
分别为6μeq/L和14μeq/L。
二、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化学特征的季节变化:
据研究,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化学特征也会因季节而发生变化。
春季是此处冰雪融化的高峰期,大量的水汽和降水中的气体进入积雪中,使积雪中钠离子、钙和镁元素明显增加;而在秋季,冬季的风沙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积雪中,使硝酸盐和硫酸盐含量增高。
同时,铵盐和氯离子在四季中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综上,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中的化学元素含量较为稳定,但是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了解其化学特征及季节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当地环境变化的情况,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韩添丁;刘时银;丁永建;焦克勤【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年(卷),期】2005(20)3【摘要】统计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自 1980年以来冰川表面的单点物质平衡,分析了不同季节物质平衡及其冰川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 1号冰川厚度较之1959年平均减薄了 9 599mm;1997—2002年为实际观测以来连续的强负物质平衡时段,平均物质平衡为 -739. 6mm /a。
物质平衡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分析显示: 1号冰川物质平衡主要取决于夏季平均气温的高低,二者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 72),而与降水的关系相对较差。
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1号冰川退缩速度明显增大,尤以 2000—2002年为甚,西支冰川退缩速度为连续的高值(退缩速度分别为 6. 92m/a、6. 95m/a和 6. 25m/a);东支冰川的退缩速度与高度大于 4 200m的高度带区间的平均物质平衡值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 65),表明了 1号冰川进退的动力主要源于冰川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大小。
【总页数】6页(P298-303)【关键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气温;降水【作者】韩添丁;刘时银;丁永建;焦克勤【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6【相关文献】1.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NH4+沉积特征研究 [J], 王鹏;李忠勤;张明军;李慧林;董志文;高文华2.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J], 刘时银;丁永建;王宁练;谢自楚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分布特征的再研究 [J], 李向应;丁永建;刘时银;李晶;李忠勤4.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气溶胶和表层雪中可溶性矿物粉尘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以Ca^(2+)、Mg^(2+)为例 [J], 张坤;李忠勤;王飞腾;李传金5.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研究 [J], 刘潮海;谢自楚;王纯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山1号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探测与冰储量分析
天山1号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探测与冰储量分析孙波;何茂兵;张鹏;焦克勤;温家洪;李院生【期刊名称】《极地研究》【年(卷),期】2003(015)001【摘要】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雷达回波探测,清晰地揭示出冰川底部冰/岩界面的位置及其起伏变化特征,显示出雷达波对山地冰川良好的穿透能力和对冰下地形的高分辨能力,冰川雷达测厚的误差小于1.2%.研究结果显示,1号冰川东支冰川平均厚度为58.77m,西支冰川平均厚度为44.84m,冰体厚度最大值发育于冰川中部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冰储量计算表明,东支冰储量为0.051868km3,西支冰储量为0.020210km3.表面和底部地形有明显差异,主要因冰川动力过程对基岩强烈的地貌作用所致,意味着冰床的起伏地形对冰川浅层冰体的运动过程影响不显著.【总页数】10页(P35-44)【作者】孙波;何茂兵;张鹏;焦克勤;温家洪;李院生【作者单位】中国极地研究所,上海,200129;东华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抚州,344000;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极地研究所,上海,200129;中国极地研究所,上海,200129;中国极地研究所,上海,2001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相关文献】1.柯林斯冰帽雷达测厚和冰下地形研究 [J], 朱国才;井晓平;韩建康;高新生;康建成;温家洪2.中国自主木星冰卫星冰下液态海洋探测刍议 [J], 徐曦煜; 朱迪; 杨双宝3.探地雷达在冰川厚度及冰下地形探测中的应用 [J], 王璞玉;李忠勤;吴利华;李慧林;王文彬;王飞腾4.关于山谷冰川冰-岩界面地貌过程与冰川动力耦合模式——以中天山冰川为例[J], 崔之久;熊黑钢;刘耕年5.天山冰川厚度及其储量计算 [J], 苏珍;丁良福;刘潮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国天山山脉中的一处重要冰川,也是乌鲁木齐河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冰川的平衡线高度是决定冰川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了解冰川融化速度、水资源供给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多源遥感数据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冰川的变化情况,并为相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概况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尔泰山脉中,是天山山脉的主要冰川之一。
冰川总面积约为3.8平方公里,是乌鲁木齐河的重要水源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对于乌鲁木齐河水资源的影响逐渐显现,因此对冰川的变化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估及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源遥感数据在冰川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高效、精确的环境监测手段,对于冰川的监测和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冰川表面形态数据,进而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多源遥感数据的综合利用更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冰川的变化情况,是冰川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冰川表面高程数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和更新,可以准确地获取冰川的地表形态数据,并进而计算出冰川平衡线的位置和高度。
结合多年的冰川监测数据和气候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对冰川的融化速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到不同时期冰川平衡线的位置和高度情况。
对比不同时期的平衡线高度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变化趋势,为未来的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还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冰川表面进行多时相的监测,以获取冰川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冰川影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冰川的退缩速度和区域。
四、研究意义和展望通过多源遥感数据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的研究,可以全面、准确地获取冰川的变化情况,为相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座重要冰川,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的重要科研基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冰川融化加速,很多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也在不断上升或者下降。
为了深入了解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平衡线高度变化情况,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该冰川平衡线高度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冰川的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1.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介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位于天山山脉西段的乌鲁木齐河上游地区,冰川面积约为24.84平方公里,是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群中面积最大的冰川之一。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河的重要水源之一,对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冰川平衡线高度的重要性冰川的平衡线高度是指冰川上部积累区与下部消融区之间的临界线,也是冰川平衡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平衡线高度的变化情况直接反映了冰川的融化速度和规模,对于冰川的发展和退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冰川平衡线高度的变化情况,对于了解冰川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研究方法,结合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平衡线高度进行研究和分析。
1.遥感数据获取本文主要利用了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和高分辨率DEM数据,包括不同时期的多景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获取了冰川平衡线高度的变化情况。
2.数据处理与分析本文利用遥感数据和DEM数据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整体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冰川面积、长度、厚度等相关指标。
本文利用多景卫星影像数据对不同时间段冰川平衡线高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揭示冰川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
本文利用DEM数据对冰川平衡线高度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分析,以直观展示冰川平衡线高度的变化情况。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的化学特征——以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为例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的化学特征——以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为例丁文慈;李心清;李忠勤;王飞腾【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07(29)5【摘要】表层雪是联系大气成分与冰芯记录的重要纽带,是研究成冰作用过程中化学组成变化的起点.为配合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作用过程中化学组成变化的研究,对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130 m)一个完整年度的表层雪样品进行了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表层雪中低分子有机酸主要有HCOO-、CH3COO-、C2H5COO-和(COO)22-,无机阴离子主要有F-、Cl-、NO2-、NO3-、SO42-和PO43-.除(COO)22-外,大部分高浓度的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因受到周围环境和盛行风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夏半年离子浓度变化剧烈,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出现在夏半年,冬半年的浓度则相对小而稳定;而(COO)22-和低浓度的无机阴离子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不明显,在全年均显示出波动性.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表层雪可以长时间(至少半年时间)保存其中高含量的化学组成不被改变.【总页数】6页(P704-709)【关键词】生物有机酸;甲酸;乙酸;草酸;大气污染;天山冰川【作者】丁文慈;李心清;李忠勤;王飞腾【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6【相关文献】1.DX-300离子色谱测定山地冰川雪冰中的有机酸与无机酸阴离子 [J], 周会2.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表层雪化学组成 [J], 武小波;王宁练;李全莲;陈亮;蒋熹3.东南极内陆地区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内NO_3^-沉积后过程差异 [J], 侯书贵;秦大河;任贾文;效存德4.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气溶胶和表层雪中可溶性矿物粉尘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以Ca^(2+)、Mg^(2+)为例 [J], 张坤;李忠勤;王飞腾;李传金5.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的化学特征——以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为例 [J], 丁文慈;李心清;李忠勤;王飞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化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化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天山地区的冰川积雪化现象日益明显。
本文以乌鲁木齐河源地区的冰川积雪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化学特征及季节变化。
一、化学特征
乌鲁木齐河源地区的冰川积雪主要由二氧化硅(SiO2)、铝(Al)、钠(Na)、钾(K)等元素组成。
其中SiO2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50%左右;Al和Na的含量分别为25%和7%
左右;K含量较低,仅占总含量的2%左右。
此外,还含有少
量的钙(Ca)、镁(Mg)等元素。
二、季节变化
根据采样分析,乌鲁木齐河源地区的冰川积雪在不同季节的化学特征略有差异。
夏季(6-8月)的冰川积雪化学成分最为丰富,其中SiO2和Al含量均比其他季节高出不少。
这主要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冰川融化流量增多,冰川积雪的物质含量也相应增加。
相比之下,春季(3-5月)和秋季
(9-11月)的冰川积雪化学成分较为均匀,没有夏季那么显
著的差异;冬季(12-2月)由于大部分区域都处于封冻状态,冰川积雪样品总量甚少。
总的来说,乌鲁木齐河源地区的冰川积雪化学特征有其独特性,同时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大。
该地区的冰川积雪是天然的水资源储备,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
着气候变暖的持续影响,这些变化将更加复杂和显著,有必要加强对该地区的监测和研究,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研究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处重要冰川,也是天山山脉中的一座典型冰川。
冰川是地球上储存大量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等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冰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平衡线高度进行研究,探讨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一、研究背景冰川是过去冰川时代遗留下来的自然地貌,是岩石表面或河流运动对流速慢的雪行柱节性冰块的积累。
冰川现状可供冰川水资源、自然环境和自然科学研究作参考。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现象持续加剧,冰川改变与气候变暖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对冰川平衡线高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冰川变化的趋势,以及背后的气候变化。
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平衡线高度研究。
多源遥感数据可以有效获取冰川的形态变化和表面特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分析冰川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获取卫星遥感影像: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包括多光谱影像和高分辨率地形数据。
2.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冰川平衡线高度的信息,并结合地形数据进行三维地形分析。
3.模型建立与验证: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建立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模型,并进行验证与精度评价。
四、研究成果及意义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可以获取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平衡线高度变化数据,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与气候变化的关联。
研究成果将有以下意义:1.深入了解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情况,为当地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揭示冰川平衡线高度的变化趋势,为全球冰川变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和数据依据。
天山乌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统计分析
天山乌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统计分析鞠远江1 魏遐2,3 刘耕年3(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2.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3.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 100871) juyuanjiang@摘要: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的多年观测资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提取主成分,获得影响该冰川物质平衡的主要因素,通过成分矩阵的旋转获得表示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两个主因子,其中第一主因子为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常年因子,代表该冰川的多年持续变化方向与趋势,第二主因子为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年际因子,代表该冰川在平衡年内的物质平衡变化特征。
常年因子的持续下降反映了冰川持续后退的现实,年际因子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突然强劲上升,实际上是冰川物质平衡水平提高,平衡年内积累量和消融量都增加的表现,清晰地指示了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
常年因子是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主导因子,控制了冰川变化的方向。
常年因子具有较好的周期性,以6年周期最为明显,但其形成原因尚不明。
年际因子周期性不明显,但可以看出其周期与太阳黑子变化具有相关性,同时受到常年因子的影响。
关键词: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 物质平衡 因子分析1.引言对于小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剧烈区的环境特征,前人有过大量的研究工作。
我国西北干旱区不仅是典型的环境变化剧烈地区,而且其环境变化的方向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该区现代环境演变方向进行了详细讨论。
由于已经进入器测阶段,用数据统计方法研究这一段时间的环境变化特征是一种重要手段,使用比较多的观测数据主要是气候观测数据及其代用指标,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该区环境出现了由暖干向暖湿转化的迹象。
为了进一步搞清我国西北地区现代环境演变特征并对前人研究结果进行验证,本文对天山一号冰川站物质平衡多年观测数据进行了多种统计分析,其研究结果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区域环境特征,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是一种创新尝试。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透底冰芯地层及冰结构分析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透底冰芯地层及冰结构分析王晓军;韩建康;谢自楚
【期刊名称】《冰川冻土》
【年(卷),期】1996(18)4
【摘要】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一支深达91.64m的透底冰芯进行了详细的层位及冰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20m深度以内,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的特征,但在70~80m深处还发现小密度的乳白色冰占优势的冰层,可能形成于小冰期,中层具有动力变质及再结晶作用共存及反复消长的结构特征(冰晶尺寸、气泡),未见单极大型组构,但出现弱竖环形组构。
【总页数】10页(P337-346)
【关键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地层学;冰组构
【作者】王晓军;韩建康;谢自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乌拉圭东岸共和国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P343.63
【相关文献】
1.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δ18O记录的现代环境过程分析 [J], 侯书贵; 秦大河; 李忠勤; 皇翠兰
2.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δ18O记录的现代环境过程分析 [J], 侯书贵; 秦大
河
3.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表面雪层演化成冰过程的观测研究 [J], 王飞腾;李忠勤;尤晓妮;李传金
4.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气溶胶和表层雪中可溶性矿物粉尘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以Ca^(2+)、Mg^(2+)为例 [J], 张坤;李忠勤;王飞腾;李传金
5.从末次冰盛期冰川规模探讨当时的气候环境——以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冰川为例 [J], 叶佰生;李世杰;施雅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地貌与冰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地貌与冰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赵井东;施雅风;李忠勤
【期刊名称】《冰川冻土》
【年(卷),期】2011(33)1
【摘要】乌鲁木齐河源于天山北列喀拉乌成山的北坡,区内保存着形态多样、较为清晰的第四纪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经过老中青数代人的考察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查清了河源区冰川地形的分布与特征,运用冰川沉积学与地貌地层学原理对乌鲁木齐河出山口处的扇形地进行了冰川与非冰川成因的鉴别;2)基于地衣法、常规14 C与AMS14 C、TL、ESR、CRN(10Be)等多种定年方法的测年结果,并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建立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MIS 2~4)、MIS 6与MIS12较完整的冰川演化序列,为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树立了一个典型范例.展望未来,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冰川地貌演化模拟与古环境重建等需作进一步研究,喀拉乌成山南坡的冰川地形有待进行综合定年;若以乌鲁木齐河源流域冰期序列为参照,冰川发育与天山的构造抬升以及东、中与西段天山冰川发育是否具有一致性,天山地区是否保存有更老冰碛等科学问题尚待深入探讨.
【总页数】8页(P118-125)
【作者】赵井东;施雅风;李忠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3
【相关文献】
1.中国西部冰川小冰期以来的变化——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为例
2.天山玛纳斯河源鹿角湾冰川地貌与冰期序列
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
4.天山夏特河流域晚第四纪冰川沉积序列与地貌演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峡镇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较易沿着乌鲁木齐河谷到达 1
号冰川。 6月 11日的浓度高值很可能是由一次极端污染事 件引起的。 2004年 3~ 6月底表层雪中 NH 4 + 浓度持续偏高, 其中最高值出现在 2004年 6月 11日。之后从 2004年 7月
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 甘肃兰州 730000 )
摘要 气溶胶和表层雪样品取自 2004年 3月 ~ 2005年 3月, 取样间隔为 7 d, 取样地点在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 4 130 m, 对 1号冰川上大气气溶胶中 NH 4 + 雪冰沉积与后沉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气溶胶及表层雪中 NH 4+ 浓度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 律。春 - 夏季表层雪和气溶胶中的 NH 4+ 浓度表现出线性关系, 说明春夏温湿条件有利于 NH 4+ 在气 - 雪之间的交换。在秋冬季节, 湿 度是 NH 4+ 沉积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溶胶中与表层雪中 NH 4+ 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似, 表明大气中 NH4 + 的演化信息可以被很好地保存在 冰川表层雪中。此外, 讨论了 NH 4 + 可能来源。结果表明, 人类放牧活动对冰川区中 NH 4 + 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 1号冰川; NH 4+ ; 雪冰过程研究;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P 332.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0) 25- 13921- 03
面 1~ 5 cm 新雪, 其主要成分是春夏季 (湿季 )降的新雪和秋 冬季 (干季 )零星降水形成的相对老的雪。尽可能地采集新
鲜的、保存完好的表层雪 (即没有受到像升华或融化这样的
后沉积过程影响的雪 ) 。天山地区冬季降雪较少。该季节只
对雪层表层 3 cm 进行取样。如果恰好在取样前发生降雪,
则采集表层 1 cm 的新雪作为样品。夏季降水充沛, 雪层表
天气状况, 每次采样 3~ 9 h。有降雪时不采样。采样仪器被 安置在宽敞平坦且无山脊遮蔽的冰面上 (风吹雪影响较小 ),
采样头距冰面 1. 5 m。
对样品进行收集和运输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污染, 严格 按照化学样本采集规范进行, 包括使用一次性聚乙烯手套,
佩戴口罩和清理样本容器等[ 6]。表层雪样本通常是雪层表
安徽农业科学, Jou rn al ofAnhu iAgr.i Sc.i 2010, 38( 25): 13921- 13923, 13947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校对 傅真治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 NH4 + 沉积特征研究
王
鹏
1
,
李忠勤
1,
2
,
张明军
1
,
李慧林
2
,
董志文
2
,
高文华
1
(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 与环境科 学学院, 甘 肃兰州 730070; 2. 中国
胶和雪坑样品都在天山冰川站使用 D ionex Ion Chrom atograph m odel DX 320进 行分 析。具 体分 析 过 程在 Buck 等的 研
究 [ 11- 13]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2 结果与分析 2. 1 NH4 + 浓度在气溶胶和表层雪中的变化 由图 1可知, 气溶胶中, NH4 + 浓度平均值为 5. 1 nEq /m3, 波动范围从仪器 检测限到浓度最大值 36. 4 nE q /m3, 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m )。采样体积用在线体积流量计测量。采样期间, 每隔 1 h测量 1次大气压和温度值, 用以计算流经滤膜空气的标准
13 92 2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
体积 (标准状态, 1. 013 ∀105, 0 ! )。该研究采样时的平均流
速为 1. 27 m3 / h。这种流速使得孔径为 2 m 的 Teflon滤膜 对粒径 > 0. 035 m 粒子的收集效率 > 97% [10] 。依据采样时
王鹏 ( 1984- ) , 男, 陕西城固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冰川 与全球变化。
2010 05 17
也是全年降水频次最高的时期[ 8]。降水的形式主要是湿雪、 雹和霰。
1号冰川位于中亚东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该冰川所 处区域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处于西风急流盛行的高山地 区。 1号冰川由东西 2支朝向东北的山谷冰川组成, 面积 1. 677 km2。 1959~ 2003年冰川 0平衡线平均海拔约 4 055 m, 年平均降水量东支为 645. 8 mm[ 7- 9] 。该研究所需的气溶 胶和雪样采集于海拔 4 130 m 的冰川粒雪盆。该区域位于冬 天没有阳光直射的山脊阴影处。 1985~ 2003 年该区域的年 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分别为 - 9. 2 ! 和 700 mm。最大降水量 出现在每年 6~ 9月。在该研究区域, 春、夏、秋、冬 4 个季节 可以依照温度、降水状况分别定为 4~ 5、6 ~ 9、10~ 11及 12 ~ 3月。在 1号冰川周围, 只有 1个大型城市和少数的乡镇 有工业设施。其中, 距离 PGP I研究区东北 105 km 是拥有超 过 200万人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冰川 东北方向 50 km 处是坐落在乌鲁木齐河谷中的后峡镇。该 镇自 1985年以来建有 2个电厂、1个水泥厂和各种其他工 厂。这些近距离城镇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大气 污染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被地方性的环流系统和山谷风携 带到 1号冰川。 1. 2 研究方法 样品在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 4 130 m 取 样观测定位场进行采集。连续取样工作已于 2002年 9月 14 日开始, 频率为 7 d 1次 (夏季更加密集 ), 全年度取样。样品 采集包括大气气溶胶和用于化学离子分析的雪冰样品。笔 者对 2004年 3月 ~ 2005年 3月 94个大气气溶胶和表层雪 样品的分析结果进行研究。气溶胶样品采集使用的是 Pall C orporation 生产 的 Zeflour T eflon 膜 (直稿日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规划 ( 973) 项目 ( 2007CB411501 ); 中 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K ZCX YW 127 ); 国 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631001, 40571033, 40701034, 40701035, 40121101, J0630966) ; 霍英 东教育基 金 ( gran ts 101019) 项 目;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 教育部新世纪 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 ( NCET 10 0019) ; 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 创新工程科研骨干培育项目 ( NWNU K JCXGC 03 45) ; 西北师 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特性。春、夏、秋、冬 NH+4 平均浓度值分别为 5. 4、6. 8、5. 9和 2. 9 nE q /m3。可见, 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然而, 由
于这个季节的平均浓度相比其他季度偏高, 一定程度上受
2004年 6月 11日浓度极高值的影响。根据 Lee等研究[ 21] ,
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区域环流被带到冰川上,
面 3~ 5 cm 的雪通常来自于近 2 d的降水, 可以取这部分作
为样品。雪坑样品在野外保存、运输的过程中或在实验室中
都处于冻结条件下, 直到分析之前才会将其融化。为了评估
气溶胶样品的人为污染情况, 对经历过野外操作及未离开过 实验室的空白膜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在样品采集、运输及接
下来的分析过程中, 对于样品的污染都是微不足道的。气溶
大气中的气态氨 (NH 3 )在大气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1] 大气中包含 NH 4+ 的化合物由于转化时间较短, 在一个区域降 水中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该区域氨的来源和沉降强度、传输状 况以及以上因素的综合变化[2]。当气态氨被水吸收或者与大 气中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后就形成 NH4 + 。NH4+ 在雪层与冰芯 中表现出较稳定的季节性变化[ 3] 。由于冰芯中 NH4+ 记录对 于冰芯定年研究和评价潜在人为影响具有明显优势, 已引起人 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1, 3] 。NH4 + 经过 2个步骤从大气传输到冰 芯中, 即由大气沉降进入冰川表面的雪层以及雪层中后沉积过 程。由于 NH3 是一种可挥发气体, NH4 + 的沉降过程是可逆的, 在大气与雪层之间发生着复杂的交换。为了深入研究山地冰 川中 NH4+ 的沉积过程, 笔者对 1号冰川 2004年 3月 ~ 2005年 3月气溶胶和表层雪中 NH4+ 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研究 [4- 6]。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区域概况 1号冰川 ( 43 06 N, 86 49 E )处于 天山东部, 四周几乎都被沙漠和戈壁包围, 东面有蒙古的沙 漠和戈壁高原, 南面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西面有萨雷 - 伊施 科特劳等中亚地区的沙漠, 北面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 此, 总体上 1号冰川地处荒漠环境, 植被覆盖面积极小。天 山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高空受北半球西风带控制。 1号冰川 是夏季补给型冰川, 其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 5~ 9月, 这段时 期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88% [ 7- 9]。不仅如此, 5~ 9月
D epositionalC haracteristics of NH4+ from G lacier N o. 1 at Headw ater U rum q iR iver in Eastern T ianshan , Ch ina
WANG Peng et al ( Geog raphy and Env ironm ental Science, NorthwestN orm alU niversity, L anzhou, G ansu 730070) A bstract A erosol and surface snow sam p lesw ere collected concurrently on a w eek ly basis from M arch 2004 toM arch 2005 inUG1 accum ula tion zone at the headwaters o f the U rum qiR iver, eastern T ianshan. A ll sam pleswere analy zed for NH 4+ and other chem ica l species. The sea sonal var iations o fNH 4+ were investigated. A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 ip betw eenNH 4 + 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snow and aeroso lwas found dur ing spring and summ er, indica ting tha t the w arm wet condition facilitated the a ir snow exchange o fNH 4+ . H um idity was found to be a sig n ificant m eteoro logica l factor influenc ing NH4 + in deposition in autum n and w inter. The NH 4 + concentration in aeroso l c learly show ed a trend smi ilar to that in surface snow, suggesting that the varia tion of atm ospher ic NH 4+ m ight have been preserved in the surface snow. The possible source ofNH 4 + w as a lso discussed. K ey w ords UG1; NH 4+ ; PGP I; C orrela 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