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背离现实(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理想背离现实(1)
当理想背离现实
—浅析大学新生适应障碍解决方法
一案例展示
小A,男,汉族,18岁,是一位刚进校一个多月的本科新生。
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了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并不时感到头痛、胸闷、心悸和入睡困难等躯体不适,为此自己感到很苦恼。
作为家中独生子,小A的父母对他期望值很高。
父母均为农民,承包的土地比较多,而且父亲有一些手艺,经济条件尚可。
他本人个性有些争强好胜,总想样样争第一。
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老师对他很器重,和同学相处也很愉快。
他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未遭受过什么挫折,自尊心很强,应届顺利考上大学。
刚入学时,一切都很新鲜,忙忙碌碌地收拾安顿,外加军训很辛苦,体力消耗较大,有空就休息。
军训结束正式上课后,他以为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里,应该有很优异的成绩和更突出的表现,励志一定要拿到年段第一,没想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他学习上的优势也不再显现,现在虽然还没
3,幻想破裂的失落感
大学在许多大学新生的想象中是校园风景如画,老师博学儒雅,同学之间彬彬有礼,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氛。
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渐渐归于平静的他们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
有的学生感到自己考上的大学与自己梦想中大学相去甚远;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高考失利,或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大学并非自己所愿;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因而提不起学习兴趣,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有的学生耳闻目睹过一些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良现象,再加上师兄师姐们给予的负面经验,更加强了新生对大学的失望。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致使一些学生经常情绪低落,自觉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4,朋友难觅的孤独感
大学的人际交往环境趋于多元化,寝室、班级、学院、社团和其他非正式组织,以及网络都给学生提供了交友的机会。
但是不同的城乡背景、文化差异和性格差异又使他们在交往中出现很多矛盾冲突。
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有的同学虽然内心渴望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仍然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
小凡同学身上存在的以上的这些问题,在当今的大学新生之中可以说比较普遍的存在的,大家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新生们出现这样的问题属于正常现象。
那么,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三.产生的心理学原因
1.不合理思维方式特征
A.绝对化要求
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
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小凡同学,不顾一切要在学习上拿到年段第一,但是事实与其预期相悖,所以受到很大打击。
B.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
艾利斯曾说过,过分
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
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
如当面对失败就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
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按照埃利斯的观点来看,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
小凡同学就因为自己读书上的挫折就将自己视为废物,是典型的过分概括化表现。
C.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
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
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
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
艾利斯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
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
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
小凡因为这种不合理的愿望落空后,无法接受这现实,认为事情坏到极点,影响到了他其他方面的生活。
2.自我意识的冲突(分化)
A.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成就愿望,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希望。
由于大学生几乎是从家门到校门,较少接触社会,理想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当他们付诸行动的时候常常发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差甚远。
例如:常有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在人际交往中受人喜爱和欢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却怵头在众人面前讲话,讲话时要么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要么满脸通红、不知所云。
虽然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给大学生带来了苦恼与不安,但是也能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去逐步缩小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但是,如果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长期不能趋近于统一,就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B.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友愿望,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信任,盼望能同知心朋友一起探讨人
生的真谛,共同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但是,大学生也同时存在自我闭锁的倾向。
在交往中,他们常常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保持一段距离。
许多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是把自己的心事隐藏起来,在公开场合较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闭锁心理是大学生渴望交往、但又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的防御现象。
由于交往的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常常陷入孤独之中。
C.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
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但在追求上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消极退缩,虽然退缩但又不甘放弃,心中依然想追求、想奋进,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
D.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
由于大学生成长比较顺利,挫折体验较少,心理比较脆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容易消极退缩,对事业、生活容易失去信心。
他们虽然消沉,但是又不甘自暴自弃,依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奋发向上;但是又感到困难重重,内心处于矛盾之中,表现出烦躁不安与焦虑。
由自我意识发展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是大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矛盾使大学生陷于苦恼与不安之中,并有可能影响其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大学生去设法解决这些矛盾,以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
因此,自我意识出现矛盾并非坏事,因为有矛盾才会有发展,在发展中大学生才会走向成熟。
四.解决方法
1.合理情绪治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
ABC 理论: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的核心,RET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ABC 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来自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
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 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假如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或者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行为异常。
人们的抑郁、痛苦等消极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产生的。
艾利斯的ABC理论的三个要件:A、B、C,分别代表诱发事件、主观认知和反应结果,这三个要件构成一个简单顺畅的
逻辑链条。
传统分析直接在A与C之间建立关联,而忽略了B的作用。
而B作用的发挥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ABC主要是对问题产生的逻辑描述,加之情绪调控的手段,则构成了ABCDE理论。
D即disputing驳斥,E即effects新效果。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
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
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
同。
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治疗步骤:
治疗的第1步,首先要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子,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这一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求治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治疗的第2步,要向求治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治疗的第3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
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治疗的第4步,不仅要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
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