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拓展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课文分析: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准确的语言、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物候学知识清楚地介绍出来。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但它摆脱了一般事理性说明文艰涩、难懂的学科性介绍,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陌生的物候学阐释得易于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也灵活多变、丰富多样。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介绍了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即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也介绍了影响物候的诸多因素,如: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还介绍了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研究物候学的非凡意义等内容。为了使这些彼此独立的内容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说明要点,作者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不拘一格地采用了时间顺序和由现象而本质,结果到原因,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文章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描写,按时间顺序绘画出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带着读者在领略美景的同时,自然进入说明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现象是物候现象,并顺势解释了物候及物候学的定义,从本质上揭露“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气温、湿度等气候田间对于生物的影响”,然后就这些影响,作者提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以上的写作脉络体现了由结果而原因的说明顺序,而对这些决定因素的介绍则采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经过作者的科学观察和诸多研究数据表明,影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然后是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种顺序在文中的几个提示性词语“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中也可见一斑。国灰说明顺序清晰、明了,因此当读者触及了有如“物候”、“物候学”这样复杂的科学时,并没感到深奥而不易理解。

本文在说明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在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注意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时,举了“杏花开了,就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歌,就开始割麦插禾”的例子;在介绍温度、湿度对于动植物的影响时,举了北京1962年的花期比1960年和1961年迟的例子让读者对于一些内容具体可知。这样的方法贯穿全文,无论是在说明纬度起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经度也影响物候现象,或者表明古今差异的影响上,作者都是运用举例子来一一阐述自己的理论的。当然本文也采用了如“沿海地区(大连)的春天比内陆(济南)要迟若干天”的作比较方法和对“物候”和“物候学”加以解释的作阐释的说明方法。

本文语言特色值得借鉴,作为说明文,本文既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也显露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语言的生动形象,体现在作者表达方式的运用上,除采用说明以外,还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第一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种描写手法,写出了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同时,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还因为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把自然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拟人化为“传语”“暗示”“唱歌”。

总之,作者的这篇文章条理分明,内容清晰而且能以它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探询,是一篇很值得细细品味的说明文。

二、能力训练、检测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①簌簌()②萌发()③农谚()④刺槐()

⑤连翘()⑥侵害()⑦竺可桢()⑧风雪载途()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yí()器②活yuè()③yùn()育④冰雪róng()化

⑤区yù()⑥显zhù()⑦xuán()殊⑧销声nì()迹

⑨草长yīng()飞⑩shuāi()草连天

3.结合语境解释加红词语

①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了下来。簌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

①1962年,北京地区的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__________。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________就可能避免。(损失危害损害)

②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________,就是因为有逆温层存在。(适宜适应)

③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可以利用来________(避免减轻)或__________(避免减轻)害虫的侵害。

5.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简单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①段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

(3)第①段内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简单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4)第②段画线句子中,“草木荣枯”和“候鸟去来”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5)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大自然的语言”保持一致的语句有哪些?从原文中找出内容作答。

(6)结合文章内容,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个定义。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1.①sù ②méng ③yàn ④huái ⑤qiáo ⑥qīn ⑦zhú ⑧zài

2.①仪②跃③孕④融⑤域⑥著⑦悬⑧匿⑨莺⑩衰

3.①次第:一个接一个。

②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③簌簌:(树叶)纷纷落下的样子。

④风雪载途:风雪落路。周而复始:一次一次地循环

4.①损害损失②适宜③避免减轻

5.(1)主要内容: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2)中心: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物候现象);顺序:时间顺序

(3)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一幅四季风景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