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护理论文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8dcf0aad51f01dc381f1ba.png)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脑梗死患者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本组脑梗死患者77例,依据病情分型并进行分类化管理,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并加强各项护理工作。
结果:本组77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与细心护理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认真贯彻各项护理工作、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采取积极措施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为取得满意疗效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病情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乏氧,进而引发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有所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有文献报道脑梗死致残率高达80%,大大加重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而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细致周到的护理极为重要,是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障。
近年收治脑梗死患者77例,经过认真细致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症状好转出院。
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取得了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77例,男45例,女32例,男女之比1.41:1;年龄64,83岁,平均73.2岁;病程1,17年,平均9.3年;住院时间21,72天,平均32.1天;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偏瘫及失语等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经过头ct检查最终确证为脑梗死,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护理方法严密观察病情:主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意识状态能够直接反应脑梗死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面积及脑组织水肿程度息息相关,一旦发现患者意识状态有恶化趋势,应立即报告医生作出相应处理。
瞳孔的变化也能提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均提示病情恶化,针尖样瞳孔提示脑干梗死,若双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提示脑疝可能。
脑梗死并发症整体护理论文
![脑梗死并发症整体护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15d97427d3240c8447ef77.png)
脑梗死并发症整体护理论文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整体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并发症防治的影响。
方法应用临床整体护理的要求干预84例脑梗死患者并发症防治进行观察。
结果整体护理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病率。
结论整体护理程序可以有效减少肺部感染、便秘、褥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及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有效提高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整体护理;并发症急性脑梗死亦称脑卒中,是常见的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以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常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肺部感染、便秘、褥疮、尿路感染为常见并发症,心理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更是常见伴随症状。
我科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对84例患者应用整体护理干预并发症及伴随症状的防治,获得较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84例脑梗死患者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45~83岁。
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
发病2~48 h急诊入院。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
1.2护理预见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潜在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便秘、褥疮、以及患者恐惧的心情,恢复期患者更是需要肢功能锻炼。
2整体护理措施2.1肺部感染护理①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评估气道通畅度,需要时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时进行气管切开。
湿化呼吸道,防痰栓形成,给予预防性雾化吸入。
②改善营养状况,保证每日入水量,给于口服、管饲或静脉输入。
③协助患者经常改变体位,叩背,以利痰液排出,防止长期卧床所致坠积性肺炎。
④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病室空气清新,定时空气消毒,限制探视。
⑤正确收集痰标本送细菌培养,合理应用抗菌素。
2.2 泌尿系统感染护理①若患者出现尿潴留,应及时留置导尿管,应用碘伏棉球对会阴部进行擦洗。
②使用抗逆流尿袋,每周更换。
③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多饮水。
④必要时遵医嘱进行膀胱冲洗,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2a7c8328ba0d4a7303763a76.png)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评分。
结果:干预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残疾的发生,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残率较高,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颅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失认症和失用症、智力和精神障碍[1],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
本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对其中的75例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63例,年龄范围52-88岁,平均(70.3±4.7)岁,均经CT证实为脑梗塞。
所有患者均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
1.2 方法1.2.1 分组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5例。
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干预方法1.2.2.1 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内容如下。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口腔护理。
(3)饮食护理。
1.2.2.2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起病急,生活大多不能自理,患者常带有明显的无能和无助感。
通过对患者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包括倾听患者主诉、对患者接纳和鼓励,对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急性脑梗塞病患临床护理研究论文完整版
![急性脑梗塞病患临床护理研究论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75eff4e45c3b3567ec8bdd.png)
急性脑梗塞病患临床护理研究论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邓斯华【摘要】脑梗塞(脑梗、)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或脑软化。
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通过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心理、安全、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护理;康复;预防并发症;饮食;出院指导一、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40岁,其中60岁以上约占80%。
入院时意识障碍6例,一般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入院后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24小时后),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二、护理与康复2.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
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
本组病例中有3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2例,1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
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大部分(5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绝大部分有焦虑和抑郁心境状况的改变,并且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
也有研究认为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产生,可能存在着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他们相互影响。
患者虽脱离生命危险,但大都留下偏瘫失语、记忆力障碍、肌力下降等,因生活不能自理,其心理活动有很大变化,如情绪易激动、悲观失望、消极接受或者拒绝接受治疗和护理等。
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
课题研究论文: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观察
![课题研究论文: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f6c3bf89a45177232e60a2cc.png)
65063 临床医学论文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及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患者对疾病知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
本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脑梗死急性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
本研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8-76岁,平均(57.8±8.2)岁;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7-77岁,平均(56.9±7.9)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成立专业的临床护理小组,护理小组由主任医师、主管医师、护士长、护士组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方案,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护理内容有:⒈入院第1天:(1)详细介绍医院及病房环境、制度,将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介绍给患者,拉近护患关系;(2)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既往病史、过敏史、肢体活动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3)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嘱咐患者家属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4)给予患者心电监护;(5)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6)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嘱咐患者多食低脂肪、易消化食物;(7)给予心理指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717ef5e2bd960591c67770.png)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第1篇:刍议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在临床极为常见,其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一旦患病便随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
若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不仅提高了该病风险系数,还提升了治疗难度,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有一定影响[2]。
而有临床研究证明,循征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占重要地位[3]。
为证明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9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近两年收集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刍议,按照患者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效果组。
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0.4±4.6)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5.3±2.1)年。
效果组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0.2±4.3)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5.4±2.2)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方法对照组护理方式为常规基础护理;效果组护理方式为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实施循症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心理、饮食和康复训练护理。
首先为心理护理:患者住院后,积极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医护人员应表现出热情主动的状态;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烦躁和紧张等负面心理,若情绪变化幅度太大可能导致血压上升,这时相关护理人员应表现出冷静的一面,让患者感受到真诚和热情,同时耐心积极与患者交流,尽可能缓解和稳定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合理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其次是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實际情况和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一套科学性的饮食方案;提高患者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最好保证食物呈半流质状;禁止食用一些高热量和高脂肪的刺激性食物,防止患者血压反复上升的现象。
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护理体会
![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3160e3aaf45b307e871979f.png)
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2010年4月共收治入院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0例脑梗死患者经临床护理均全部出院,无一例死亡病例。
结论:经全面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有助于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满意的康复疗效。
【Abstract】Objective: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asures。
Ways:Our hospital in March 2009 -2010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 in April of 90 patients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linical data.result:9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have all been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clinical care,None of the deaths.Conclusion:The comprehensive andeffe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measures, can help to speed up the rehabilitation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effect of patient satisfaction.【Keywords】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Nursing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匮乏,而发生的坏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多见的并发症[1]。
又称脑卒中,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患者多为年老体弱的,以突然性肢体偏瘫和意识障碍为多见。
脑梗死大多数患者在安静状态下起病,尤其在睡眠晨起时发病多见,有的在1—3周内完全恢复,称为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2]。
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与护理论文
![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与护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6a8e8a8762caaedd33d4eb.png)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观察护理要点。
方法:对52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设定观察要点和护理原则,严格具体落实实施,并对病人转归结果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治疗护理两周,本组患者中有37例完全康复出院,14例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缺失症状,1例死亡。
结论:患者的精神意识、生命体征及功能缺失情况是判断病情是否危重的基本要素:脑血管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对于有功能缺失的脑梗塞患者,康复训练应尽可能早期进行。
有效治疗并适当的护理,对于减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塞;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1-01脑梗塞发病率高,致残率亦高。
发病初期,部分病人呈进展型。
也有个别患者病情突然加重甚至猝死。
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效治疗并适当的护理,对于减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就急性脑梗塞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患者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51—83岁。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梗塞诊断标准。
[1]并经ct或mri证实。
入院时无意思障碍者46例,轻度意思障碍者4例,昏迷者2例。
1.2治疗常规抗凝,改善脑供血,控制血压,酌情吸氧、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改善神经细胞代谢。
1.3观察要点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功能缺失情况。
特别注意肢体运动功能、吞咽功能、排泄功能、平衡功能及视觉、听觉、味觉的改变。
注意倾听和了解患者自感不适的各种症状,如头晕、心慌、恶心、肢体麻木、酸沉无力等。
昏迷及不能自主翻身的病人要注意各种留置管的通畅并预防褥疮的发生。
1.4护理原则严格执行医嘱,准时完成各种治疗,加强病房巡视,详细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记录,强化与主管医生的汇报交流,及时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及早期康复训练程序。
急性脑梗死神经内科治疗护理体会
![急性脑梗死神经内科治疗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78cc614c5da50e2524d7fe0.png)
急性脑梗死神经内科治疗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
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而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后,在病情变化,心理以及生活能力方面的情况。
结果:通过对比结果显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后,患者在病情好转,心理以及生活能力方面的情况较参照组患者具有明显改善,并且并发症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和常规护理相比,舒适护理更加的人性化,在患者恢复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77-01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供出现障碍,造成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病变坏死的情况,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由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因此除了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外,对患者进行舒适的护理也十分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以下是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后,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患者入院先后随机将这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33-7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4.5岁,所有患者在入院检查后均确诊为脑梗死。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e3faa0336c1eb91b375d77.png)
96751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左右,现在由于神经影像的发展,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通过脑血管的介入性再通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护并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现将我科5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静脉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
颈内动脉(ICA)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0例,椎基底动脉(VA-BA)系统闭塞5例,造影阳性(N)10例。
溶栓药物系用尿激酶25万单位/支。
50例患者均在发病6小时内急诊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术前行NZHSS神经功能评分、血常规、凝机能、血糖、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与确诊。
首先,经A插管完成脑血管造影(CDSA),及结合临床表现行血管定位。
根据阻塞血管程度来应用尿激酶剂量。
所有患者术后立即检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后24小时长队复查头颅CT。
术后给予扩容、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
2 护理2.1 术前护理:快速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生命体征。
迅速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在做术前准备同时给予患者相应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中配合:协助病人摆平卧位,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暴露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低流量吸氧。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备齐术中物品及药品。
配合医生手术术毕,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四肢肌力及感觉等变化。
注意观察有无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保持大便通畅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本例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脑梗死个案护理范文
![脑梗死个案护理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b1ffb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9.png)
脑梗死个案护理范文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疾病,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氧、功能障碍甚至坏死。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病情恶化,促进患者康复。
下面是对脑梗死个案护理的一些介绍。
首先,在脑梗死的护理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的稳定。
护理人员应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合理调整药物,以保证患者的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其次,脑梗死个案护理中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告知患者脑梗死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如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等。
针对不同症状,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干预,如帮助患者进行吞咽训练、肢体康复训练等,促进患者的康复。
此外,脑梗死个案护理中还需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脑梗死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精神支持。
对于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患者,还应积极引导他们接受心理辅导和支持。
另外,在脑梗死个案护理中要注意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由于脑梗死患者常常存在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问题,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方案。
如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以选择软质饮食或通过鼻饲等方式提供营养。
最后,脑梗死个案护理还需要注重患者家属的关心和配合。
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告知他们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需要,提供必要的护理知识和技巧。
同时,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康复训练。
总之,脑梗死个案护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护理方法,全方位地关心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干预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同时,与患者家属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护理进展
![急性脑梗死护理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906ed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7.png)
急性脑梗死护理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是脑部动脉发生病变,导致血氧供应障碍而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
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减少梗死区面积,减轻大脑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元细胞重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进展前言急性脑梗死不能及时得到溶栓治疗,会进一步大梗死面积,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致残、致死。
本研究将对近年来急性脑梗死护理进展综述如下:一、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动脉的狭窄和堵塞而引起的病变。
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等是急性脑梗死高发人群,患者会出现偏瘫、偏身麻木、言语障碍、认知障碍。
治疗急性脑梗死需要结合病因、病程等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脑保护治疗等,还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预防并发症。
二、急性脑梗死护理急性脑梗死护理的护理需要充分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营养支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快速,提高生活质量。
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会出现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心烦、失眠等,极其不利于疾病康复。
许多患者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特别是有身体残疾,需要长期卧床,丧失了自理能力,会感到孤独,认为被全世界所遗弃。
长期保持这种状态,患者情绪低落,消极对待治疗,甚至出现较重的抑郁。
部分患者病情较重,长时期治疗没有取得显著疗效,疾病折磨导致心理失衡,会对这个世界绝望,出现固执、偏激等极端心理,情绪非常容易发生波动,稍不如意就拒绝治疗,哭闹不止。
尤其是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后,最后归于平静,开始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越早采取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越容易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更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在李佳[1]等的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实施细节化护理联合随访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语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
2饮食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8b283343186bceb18e8bb5c.png)
96745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引言急性脑梗塞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急性脑梗塞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
本研究回顾总结300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进行急救经验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10月至20xx年9月,由急诊科外出接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00例,均由MR或者CT确诊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患者的年龄在30―92岁之间,平均年龄71.23岁,其中男性患205例,女性患者85例;神志清楚的患者216例,嗜睡的患者60例,昏迷患者72例,肢体发生偏瘫的患者228例。
1.2急救方案在实施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过程中,在急救现场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290例,实时心电监护的患者290例,气管插管患者33例,给予鼻导管吸氧的患者250例,放置口咽通气管的患者25例,吸痰患者42例。
1.3结果经过院前急救护理,所有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死亡率为零。
经过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有30例转入ICU,有260例病情稳定转入专科病房治疗。
2护理体会2.1现场紧急护理指导在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医生和护士在3―5分钟以内出诊。
在出诊途中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充分估计,对可预见性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病人通过车载电话指导家属进行自救,应该尽量少搬动病人;如果意识障碍并伴呕吐者应该将头部偏向一侧清理呕吐物;如有抽搐现象,要用汤匙缠上软布放在两齿中间防止咬伤。
2.2准备转诊前若病人犯病时在家里,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先紧急处理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的症状,同时询问家属病史情况,并对患者的体格进行检查,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呼吸、瞳孔变化、脉搏和意识清醒程度、肢体活动障碍的程度,判断病情严重度;如果病人现在在医院,到达患者床边后进行现场再次评估,问清病因,做好检查,查询相关实验室记录,同当地的医务人员做好交接,明确病况。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论文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2eb568783e0912a2162a16.png)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情况,并总结相关的经验和体会,为临床护理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另外,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应用。
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疗效,评价护理质量,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前进行常规检查,并在治疗期间进行临床护理指导,记录患者经护理情况,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发放临床考核表,调查患者对护理知识了解情况,满分100分,得分为60分以上为达标[2]。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质量达标程度,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临床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x2=6.9818,p<0.01),研究组患者护理及格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及格率(x2=6.1714,p<0.05),见表1。
3 讨论护理路径:①选定执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要求其制订护理计划表与流程图,临床进行疗效评价与护理指导;②护理前开展护理路径培训,要求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数据记录详实可靠,工作态度认真负责;③充实护理路径内容,指定护理人员工作任务,要求其临床开展监测、检查、治疗、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教育、出院指导以及护理效果评价,护理人员每日应认真完成所有任务,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在工作上的全面支持;④护理路径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多有参与工作的护理人员不得擅自更好工作流程,严格按照工作表与流程图进行执行,指定护士长进行护理人员工作考核,每日发放工作流程完成情况调查表,对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查并督促未完成的任务,检查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漏洞;⑤临床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护理情况,定期做通报,落实护理人员的责任;⑥评价临床护理路径效果,定期记录患者对护理提出的意见并改善工作方式,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路径的满意度,进行质量达标考核。
护理论文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论文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b278c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2.png)
护理论文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本文将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1.心理应对方式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心理应对方式的现况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存在。
脑梗死的突然发生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对未来康复的恐惧和焦虑。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信心等问题。
2.生活方式的调整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患者对于这些调整的效果不明显,往往在康复期出现一些不良后果,例如体重增加、运动能力下降等。
3.家庭支持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需要得到家庭的全面支持和照顾。
然而,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患者在急性期的家庭支持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对患者的康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的因素分析1.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
如果医疗服务偏差、不及时或者不符合规范,可能会导致患者对康复的不良应对方式。
因此,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准确诊断和治疗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2.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是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
社会支持包括对患者的关怀、安抚和鼓励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其积极应对疾病。
然而,目前社会支持体系仍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3.患者个人因素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个人因素对于其应对方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会对其应对方式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帮助其更好地应对脑梗死。
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的改进1.心理支持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加其康复信心。
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传授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康复知识,提高患者对于康复措施的认识和遵守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急性期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探讨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079986a01f69e314332949f.png)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护理组中,(35.42%)基本痊愈,19例(39.58%)显著进步,8例(16.67%)进步,4例(8.33%)无效,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中,7例(14.58%)基本痊愈,20例(41.67%) 显著进步,13例(27.08%)进步,9例(18.75%)无效,总有效率为81.25%。
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残疾率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临床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
临床实践证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为56.4岁。
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MRI检查确诊。
其中,12例(12.5%)为重度损伤,62例(64.58%)为中度损伤,22例(22.92%)为度损伤。
将96例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15145aad02de80d4d8406f.png)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讨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病症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并且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良好的护理对其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70-01急性脑梗死主要是指脑部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导致大脑局部的缺血、缺氧,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者坏死。
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常见并发症,具有病情发展快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容易造成患者致残[1]。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上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目前如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较好的护理已经成为众多医学者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了更好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应生活质量,并且降低其后遗症的并发症率,我院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积极的临床治疗,并对其展开了精心的护理,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将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院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共收到5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0,女性20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本组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均经过mri或者ct扫描,均符合临床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因此全部鉴定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多发性脑梗死12例,小脑梗死18例,腔隙性梗死10例,脑干梗死10例,病程为5-60h;经检查本组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心功能不全,无出血性疾病,无手术史。
1.2 治疗方法及效果:根据患者病情的种类以及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营养神经、脱水、抗凝、血管扩张等,除此之外,还有控制患者的血压,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并且严格预防和控制相应的感染情况,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
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毕业论文
![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81253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8.png)
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毕业论文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毕业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142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措施。
结果:1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患者出现功能不全。
根据笔者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发现,患者的满意度为100%。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措施;分析1672-3783(2012)06-0471-01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当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血管内膜损伤而造成动脉管腔变狭窄,形成局部血栓,导致动脉狭窄加重,严重者完全闭塞,进而使脑组织缺氧、缺血以及坏死等,引起患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的话,常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治疗的同时,通过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现将142例脑梗塞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有142例,其中男98例,女44例;年龄32~77岁,平均(45.18±8.09)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12±0.54)年;142例患者经过头颅CT确诊,符合脑梗塞的临床症状;程度:轻度67例,中度46例,重度29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9例,脑隙性54例,小脑3例,内囊区27例,呈多发性9例。
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官严重病变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1.2.1 心理护理:详细了解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患者的预后及其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统计资料来看,脑梗塞患者当中大约有6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以抑郁以及焦虑、烦躁不安为主。
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仔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以促进患者的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进行心理护理,做好基础护理、肢体功能训练及语言训练、出院指导等,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资料
2008年~2009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45例,均经头部ct确认,男80例,女65例;年龄34~88岁,平均61岁。
入院时意识障碍者32例,一侧肢体瘫痪者77例,失语者8例,失语伴吞咽困难者15例。
护理体验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变化。
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本组有6例脑疝患者,死亡3例。
一旦出现脑疝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滴完。
因大量甘露醇滴入会造成肾功损害,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应进行24小时连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如患者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脉搏>100次/分,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若平时神志清醒者突发语言不清、嗜睡、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死,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做好急救措施。
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数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
展到高峰。
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起床时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口角歪斜、吞咽困难。
患者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表现为情绪激动、无助、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
针对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患者时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程、时间、预后,还要向他们说明起病1周内是病症的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继续发生脑梗死。
让家属和患者对脑梗死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口腔护理:因脑梗死患者椎基底神经受损,造成吞咽功能障碍,饮水易发生呛咳、易诱发肺感染、窒息等危险。
根据病情需要给患者选择鼻饲进食,对鼻饲患者1天进行1~2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使患者舒适、增进食欲、预防或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发热的护理:大面积脑梗死,会影响大脑体温调节中枢,造成患者高热,使用退热剂使患者大量出汗,会使患者感到很不舒服,并容易诱发皮肤感染等问题。
大汗后为患者进行温水擦浴,及时更换衣裤、床单、被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嘱患者多饮温开水或淡盐水,心要时静脉输液。
饮食应给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食物。
防止并发症:①防止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是老年人,本组>60岁92例(84%),体质较弱,特别是昏迷患者,抵抗力降低,呼吸功能减弱,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式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本组发生肺部感染17例。
一旦感染,对清醒者应鼓励他们在排痰时先深吸口气,然后用力咳出。
对昏迷患者,将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以利痰液的排出。
痰液黏稠时,给雾化吸入每4小时1次,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所用的吸痰管及无菌液要保持无菌,动作轻柔,每次吸痰应<15秒。
对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及时吸除痰液,保持气道湿化,2次/月行气管切开护理。
②防止压疮;据报道,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小时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
首先,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建立床头翻身卡,每1~2
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垫气圈。
对昏迷与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通过气囊交替充气,缓解了皮肤的受压。
③防止泌尿系感染:对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日,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④防止便秘: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
若患者排便用力可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加重病情。
入院1周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便秘,因此要及早预防。
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平时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对及少数便秘患者及时给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如
蔬菜、水果等。
本组通过上述预防护理基本无便秘发生。
⑤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要注意将患者瘫痪肢体放置功能位,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
活动2~4次/分,5~30分/次,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
帮患者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⑥语言训练:本组语言障碍12例,应尽早进行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入繁,对“e”、“啊”、“歌”等。
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以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仍需按医嘱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糖、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
尽早积极地康复训练,病后3~6个月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困难较大。
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运动量循序渐进,注意安全。
生活起居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保持情绪稳定,不可过喜过悲,不看刺激电视节目,饮食宜清淡少盐,新鲜蔬菜,豆制品等,忌食肥甘厚腻之品,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避免暴饮暴食。
出院2周后复诊,如有头晕,肢体功能活动不利加重时,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李清美,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1:435.
2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506.
3 王晓云,张淑连.中风初起的家庭护理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