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案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拿出学案,尝试着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平行四边形。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图,并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作图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作图的规范性,如:必须尺规作图、画图比例要适当,实虚线要标清,力的三要素表示清楚。
二、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静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的对象是高一普通班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很有限。而力的分解及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学习遇到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我充分地认识到这节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这节课的难度,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起点,由感性到理性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三个物理模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总结出物理模型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4.探究力的分解的多样性
教师在预备的学案里让学生自主探究: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的.如果没有两个方向这一条件的限制,仅仅知道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进行分解呢?如图2所示,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用多媒体再次演示二维动画效果的图像,让学生深刻、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分解的多样性。也可以说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演示实验2:利用小车代替行李箱,模拟拉箱的过程,用塑料板扩大小车的运动的范围,教师打开电子秤的电源,斜拉小车让其运动,让学生读数并记下运动前后的示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记录小车没被拉动时的示数,然后观察物体受到斜向上的力作用后的示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总结:这个斜向上的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方向拉物体的效果(相当于F1)和竖直方向提物体的效果(相当于F2)。
教师继续追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
学生回忆: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我们也是从这两个角度去找到力的实际效果。
(二)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情景一:对斜向上拉力的分解
回归刚才的物理问题,明确情景一,如何分解斜向上的拉力。并在具体问题中讲授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尝试分解力
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方F拉力的作用,拉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请思考:应如何分解拉力F?
(二)建构概念——力的分解
.展示图片,创设物理情景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拉汽车、行李箱的图片,让学生回归到学生生活的情景。
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和行李箱受到人什么方向力的作用?这个力对车和箱子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任务——探究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1:学生演示斜拉行李箱向前运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斜向上拉动平面物体会产生水平向前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重难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一根细线中间悬挂一重物,两手各执绳的一端。当两只手逐渐分开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教师引导:原本可以承受物体的重力的细线,随着两段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却突然断掉,这是为什么?
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为《力的分解》的学习打下伏笔。
教师适时设问过渡到下个环节教学:既然没有限制,可以将一个确定的力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那么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分解呢?
在具体问题中,为了使力的分解有意义,对一个已知力可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进行分解的。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分已知力呢?从之前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是按拉力对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这种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方向的方法有没有普遍意义呢?
教师追问:若要同F你可以用几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对物体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吗?同时回忆分力和合力的概念。
3、教师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正如刚才的过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学生思考:分力和合力能代替的前提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前提是要“等效”,强调“等效替代”思想。(板书)当它们分别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那么它的逆运算力的分解,同样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的分解》教案分析
一、设计思路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从三个情景中概括出三个基本物理模型,并展开学习,最后在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设计上,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拿出学案,尝试着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平行四边形。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图,并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作图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作图的规范性,如:必须尺规作图、画图比例要适当,实虚线要标清,力的三要素表示清楚。
二、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静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的对象是高一普通班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很有限。而力的分解及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学习遇到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我充分地认识到这节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这节课的难度,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起点,由感性到理性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三个物理模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总结出物理模型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4.探究力的分解的多样性
教师在预备的学案里让学生自主探究: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的.如果没有两个方向这一条件的限制,仅仅知道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进行分解呢?如图2所示,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用多媒体再次演示二维动画效果的图像,让学生深刻、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分解的多样性。也可以说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演示实验2:利用小车代替行李箱,模拟拉箱的过程,用塑料板扩大小车的运动的范围,教师打开电子秤的电源,斜拉小车让其运动,让学生读数并记下运动前后的示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记录小车没被拉动时的示数,然后观察物体受到斜向上的力作用后的示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总结:这个斜向上的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方向拉物体的效果(相当于F1)和竖直方向提物体的效果(相当于F2)。
教师继续追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
学生回忆: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我们也是从这两个角度去找到力的实际效果。
(二)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情景一:对斜向上拉力的分解
回归刚才的物理问题,明确情景一,如何分解斜向上的拉力。并在具体问题中讲授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尝试分解力
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方F拉力的作用,拉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请思考:应如何分解拉力F?
(二)建构概念——力的分解
.展示图片,创设物理情景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拉汽车、行李箱的图片,让学生回归到学生生活的情景。
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和行李箱受到人什么方向力的作用?这个力对车和箱子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任务——探究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1:学生演示斜拉行李箱向前运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斜向上拉动平面物体会产生水平向前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重难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一根细线中间悬挂一重物,两手各执绳的一端。当两只手逐渐分开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教师引导:原本可以承受物体的重力的细线,随着两段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却突然断掉,这是为什么?
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为《力的分解》的学习打下伏笔。
教师适时设问过渡到下个环节教学:既然没有限制,可以将一个确定的力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那么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分解呢?
在具体问题中,为了使力的分解有意义,对一个已知力可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进行分解的。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分已知力呢?从之前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是按拉力对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这种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方向的方法有没有普遍意义呢?
教师追问:若要同F你可以用几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对物体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吗?同时回忆分力和合力的概念。
3、教师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正如刚才的过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学生思考:分力和合力能代替的前提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前提是要“等效”,强调“等效替代”思想。(板书)当它们分别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那么它的逆运算力的分解,同样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的分解》教案分析
一、设计思路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从三个情景中概括出三个基本物理模型,并展开学习,最后在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设计上,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