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_个人礼仪_
旗袍的穿着礼仪与注意事项
旗袍的穿着礼仪与注意事项旗袍的穿着礼仪与注意事项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它线条明快流畅,剪裁贴身得体,面料柔软,可最大限度地展现女性曲线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档的旗袍是女性在正式场合最隆重的选择,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旗袍的穿着礼仪与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旗袍穿着礼仪1)正确的站姿:1、头正、颈挺直、双肩展开向下沉,人体有向上的感觉。
2、收腹、立腰、提臀3、两腿并拢、膝盖挺直、小腿往后发力,人体的重心在前脚掌4、穿旗袍时,可站丁字型或“V”字型,颔略收,双手交叉置于肚脐位置上5、站立时应保持面带微笑2)正确的坐姿:坐姿的原则是“坐如钟”给人以端正、大方、自然、稳重之感1、入坐时要轻、稳,走到座位前轻稳地坐下2、女士的双膝应并拢,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开3、坐在椅子上,一般坐满椅子的2/3,一般情况下,不要靠背,休息时可轻轻靠背3)正确的走姿:1、以站姿为基础,面带微笑,眼睛平视2、双肩平稳,双臂前后自然地,有节奏地摆动,摆幅以300~350为宜,双肩、双臂不应过于僵硬3、重心稍前倾,行走时,两脚两侧行走的线迹为一条直线4、步幅要适当。
女士穿旗袍和高跟鞋时,步幅应小些5、走路时应有一定的节奏感,走出步韵来旗袍穿着的场合1.参加正式晚宴、婚宴可以选择华丽的面料做成的旗袍,礼宾或演出。
2.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场合:外宾接待、出席传统文化的课堂或在中华文化较浓的公司上班,但是如果公司文化比较西化,就不建议选择旗袍上班了,服装的选择要与公司文化相符合。
穿旗袍时的礼仪1、旗袍的面料、花色应与着装的场合相协调。
普通棉布和真丝织锦缎做出同样款式的旗袍,其风格会截然不同:一个朴素雅致,一个华丽高贵。
购买旗袍时,一定要考虑穿着的场合因素,选择相应风格的面料和花色。
旗袍的领口封闭较严,购买热天穿的短袖、无袖旗袍时,最好选择吸汗透气的舒适面料。
2、选择旗袍时,要注意旗袍的款式与自己的身份相协调。
前卫风格的无肩无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滚边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会格外出众,却不适合保守行业工作人员日常穿着。
个人礼仪的基本礼仪之仪容仪表_个人礼仪_
个人礼仪的基本礼仪之仪容仪表懂得个人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体现个人素养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来学习个人礼仪中的仪容仪表和仪态举止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个人礼仪的基本礼仪:仪容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一个人的卫生和修养习惯。
服饰、形象与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个人卫生: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不管长相多么标致,服饰多么华贵,若蓬头垢面,满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外在形象。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和勤更衣勤洗手等个人的卫生。
不要在人面前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最好不要太大,对人口沫四溅。
2、穿着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
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不破坏自己的形象和品味。
个人礼仪的基本礼仪:文明礼仪言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等,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个人礼仪的基本礼仪:仪态举止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
传统服饰礼仪主持_个人礼仪_
传统服饰礼仪主持传统服饰是反应过去时代文化和人们对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标志之一。
传统服饰的礼仪主持是怎样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服饰简介中国不同的民族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服饰。
从汉族服饰看,中国汉服有商周时代的服饰,秦代的服饰,汉代的服饰,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隋唐五代的服饰,宋代传统服饰,明朝传统服饰,等之别。
它们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往。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传统服饰礼仪我国的服饰礼仪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上我国的服饰礼仪文化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曾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部分,是一种记忆、一种语言、一种文化,曾承载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现在除了少数民族还较完善地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却遗憾地没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
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势,表现在服装上,便是无论在西方还是非西方地区,西式服装都毫无疑问地处于服饰文化的领导地位,我国的情况尤其如此。
民国服装礼仪_个人礼仪_
民国服装礼仪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装。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民国服装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民国服装礼仪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
延续明代特点,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风格为主,但后来又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服装,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袄裙,《活色生香》中唐嫣的服饰就是以袄裙居多,亮色系的服装带来十足的华丽感,袄裙的设计或俏皮,或贵气。
而电影《大魔术师》中的演员服装,周迅身着的袄裙,表现了民国初期女子的服饰特点,高而耸立的领子带有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
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色。
学生服也是一种独特的袄裙,它带有鲜明的记忆点,虽然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但却又非常中国特色。
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
如今的影视剧中,这一时期的学生服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民国时期学生服,出现在脑海的就是浅蓝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纱袜、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袄裙高领、窄袖;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口肥大宽直。
下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等。
另外这时的袄裙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旗袍,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
此时,人们无论从思想到服饰都经历着一种飞跃性的历史大变革。
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受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走出家庭不再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在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各领的活动和工作同时改变了以往传统中国妇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家庭妇女成为具有独立个性和经济独立的职业妇女。
早期的丝质手工旗袍是清代贵族妇女身份表征的服饰,至民国早期旗袍开始普遍流行起来,被广大的妇女所喜爱至今。
着装礼仪基本常识_个人礼仪_
着装礼仪基本常识着装礼仪是一门礼仪课程,属于商务课程之一,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商务场合以及各种场合所应该穿着的服装打扮等,是一门实用性礼仪规范。
下面有小编整理的着装礼仪基本常识,欢迎阅读!1. 个人仪容有哪些基本要求?(1)发型得体。
男性头发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
女性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
(2)面部清爽。
男性宜每日剃须修面;女性宜淡妆修饰。
保持口腔清洁。
(3)表情自然。
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显笑意。
(4)手部清洁。
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洁净。
女性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浓艳的指甲油。
2. 体态有哪些基本要求?(1)站姿:两眼平视前方,两肩自然放平,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腹提臀。
(2)坐姿:保持上身直立,双腿自然并拢,切忌抖动腿脚。
(3)走姿:抬头挺胸收腹,双臂自然摆动,脚步轻盈稳健。
不可在公共场所席地而坐。
单独用食指、中指指向他人是失礼的行为。
3. 着装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整洁合体。
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合体,纽扣齐全。
(2)搭配协调。
款式、色彩、佩饰相互协调。
不同款式、风格的服装,不应搭配在一起。
(3)体现个性。
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和肤色等特质相适应。
(4)随境而变。
着装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其着装款式和风格也应有所不同。
(5)遵守常规。
遵循约定俗成的着装规矩。
如:西装应在拆除袖口上的商标之后才可以穿着;西装外袋不应存放随身物件。
不可在公众场合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
女性在办公场所不宜穿着吊带装、露脐装、超短裙、短裤等。
脖子比较短的人不适合穿着高领衫,体形较胖的人应尽量避免穿着横格子的上衣。
佩戴饰物要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
4. 正式场合男士着装的礼仪有哪些?在重要会议和会谈、庄重的仪式以及正式宴请等场合,男士一般以西装为正装。
一套完整的西装包括上衣、西裤、衬衫、领带、腰带、袜子和皮鞋。
(1)上衣:衣长刚好到臀部下缘或差不多到手自然下垂后的大拇指尖端的位置,肩宽以探出肩角2厘米左右为宜,袖长到手掌虎口处。
个人礼仪-中国传统礼仪
个人礼仪-中国传统礼仪什么是个人礼仪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人们对文雅的仪风和悦人的仪态一直孜孜以求。
而今,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个人的礼仪更是倍加关注。
从表面看,个人礼仪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类无关宏旨的小节小事,但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
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
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
事实如此,绝非无病呻吟,耸人听闻。
我们强调个人礼仪,倡导现代文明,旨在提高个人礼貌素养。
强化公民的文明观念。
良好的礼仪风范,出众的形象风采,是我们自尊尊人之本,更是我们立足、立业之源。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5个方面:第一,以个人为支点。
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
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
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
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
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
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
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
“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服饰礼仪的三个原则个人礼仪
服饰礼仪的三个原则个人礼仪服饰礼仪的三个原则——个人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个人的着装和仪表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穿着适宜并符合礼仪要求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还能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本文将介绍服饰礼仪的三个原则,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个人礼仪习惯。
1. 清洁整齐首先,要注意保持个人形象的清洁整齐。
这包括了衣物、鞋子、发型和面容等方面。
在选择衣物时,应首先确保它们是干净整洁的,没有褶皱或破损。
此外,应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太过随意的服装,以免给人留下不端庄或不专业的印象。
除了衣物,鞋子也需要保持干净整洁。
准备几双适合不同场合的鞋子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鞋子。
同时,注意发型的整齐和面容的清爽也是至关重要的。
2. 得体合宜第二个原则是穿着得体合宜。
在不同的场合中,对服装的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应根据具体场合来选择适合的服装。
对于正式场合,如重要会议、庆典等,男士应穿着正式的西装套装,而女士则应选择得体的礼服。
对于工作场合,要求相对较为灵活,男士可以选择正装或商务休闲装,女士可以选择短裙或裤装。
此外,在休闲场合中,可以选择休闲服装,但也要避免过于随意或过分暴露的服饰。
总的来说,应该遵循“得体”的原则,避免穿着过于张扬或不合时宜的服装。
3. 自信得体最后,个人礼仪要展现自信和得体。
外表的整洁和得体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出自信和大方的态度。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但也可以通过外在的仪表来展现。
在社交场合中,要保持自信的微笑和自然的姿态,与人交谈时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表达尊重和礼貌。
此外,在选择服装时,也要考虑个人的气质和身材,选择适合自己的款式和颜色。
合适的服装能够凸显自己的优点,让自己更加自信和舒适。
综上所述,服饰礼仪的三个原则是清洁整齐、得体合宜和自信得体。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个人礼仪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遵循合适的着装和养成良好的举止习惯,我们不仅能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和魅力。
个人服饰礼仪的重要意义_职场上着装礼仪的重要性
个人服饰礼仪的重要意义_职场上着装礼仪的重要性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又是一种“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也能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生活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服饰礼仪的重要意义,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服饰礼仪的重要性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
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
服饰具有极强的表现功能,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涵养;通过服饰可展示个体内心对美的追求、体现自我的审美感受;通过服饰可以增进一个人的仪表、气质,所以,服饰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要想塑造一个真正美的自我,首先就要掌握服饰打扮的礼仪规范,让和谐、得体的穿着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美学修养,以获得更高的社交地位。
在正式场所,男士主要着西装,女士则已裙装为主。
服饰打扮虽说由于每人的喜好不同,打扮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也成就了五彩斑斓的服饰世界,但我们根据人们的审美观及审美心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可循。
(一)整洁原则整洁原则是指整齐干净的原则,这是服饰打扮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一个穿着整洁的人总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并且也表示出对交往对方的尊重和对社交活动的重视。
整洁原则并不意味着时髦和高档,只要保持服饰的干净合体、全身整齐有致即可。
(二)个性原则个性原则是指社交场合树立个人形象的要求。
不同的人由于年龄、性格、职业、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不同,自然就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气质,我们在选择服装进行服饰打扮时,不仅要符合个人的气质,还要突现出自己美好气质的一面,为此,必须深入了解自我,正确认识自我,选择自己合适的服饰,这样,可以让服饰尽显自己的风采。
要使打扮富有个性,还要注意:首先不要盲目追赶时髦,因为最时髦的东西往往是最没有生命力的。
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_个人礼仪_
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我发现我们服装人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审美要求和差距在哪里,中西方审美的要素在哪里?有时候感觉很可惜。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一、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习惯。
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
儒家重礼仪,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
但从整体上看,因疆土广大,各地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各异,中国的古代服饰基本上是多民族服饰特征相融合的产物。
由于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热爱自然与和平等特有的性格,以及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
在这样一种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所谓“文质彬彬”,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与“我”是相对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
因而,表现出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
服饰在西方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使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在以人体为中心进行服装艺术的创造中一方面使服装顺应人体曲线的走向形成不同的外轮廓;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服装塑造形体,使自然人体产生人为的变化。
可以根据需要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同部位,如胸部、肩部或臀部等。
国学开笔礼仪汉服要求
国学开笔礼仪的汉服要求,一般要求参与者穿着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汉服。
具体穿着要求如下:
1. 男子:可以选择穿直裾的汉服,这是一种古代男子的传统服饰,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
颜色上,可以选择深色调,如深蓝、深绿等,以体现沉稳、内敛的气质。
2. 女子:可以选择穿上襦裙的汉服,这种服饰由上襦和下裙组成,款式多样,色彩丰富。
女子在选择汉服时,可以注重色彩的搭配和款式的协调,以展现出优雅、端庄的风采。
此外,参与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汉服应当干净整洁,不要有破损或污渍,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汉服的穿着要符合规范,不能随意搭配或改动,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
3. 在开笔礼仪现场,参与者应当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做到庄重、恭敬,以体现对国学文化的敬重。
总之,国学开笔礼仪的汉服要求是为了营造一种庄重、典雅的氛围,让参与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参与者应当认真对待汉服的选择和穿着,以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礼仪知识——个人礼仪
26、化妆、补妆不避人 27、借用他人化妆品 28、使用不适合自己的香水 29、喷太多香水 30、仪容与言行不相配 31、不时用手整理头发 32、在公共场合照镜子 33、女性在工作场合穿着臃肿 34、当众整理内衣
仪表礼仪
仪表,是指一个人的外表,重点在于着装。对 个人形象而言,着装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着装的基本礼仪 TPP原则 T——时间(Time)。春、夏、秋、冬;白天、 晚上。 P——地点(Place)。室内室外、国内国外、单 位家中… P(O)——目的(Purpose、Object)。自尊、 敬人;颓废、消沉;放肆、嚣张。
仪态礼仪
仪态,是指人的身体姿态,包括站姿、坐姿、走姿等 各种动作。良好的仪态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刻苦 练习。 一、站姿 优雅的举止或动作的基本功在于姿势。学会优雅的站 姿更是成为优雅美女的第一步,一定要站出素质,站出 魅力。 (一 )基本站姿 头正、颈直,下巴内收,双目平视前方;嘴微闭,肩平 并保持放松,挺胸收腹;双臂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 放在身体两侧,中指压裤缝;两腿挺直,膝盖相碰,脚 跟并拢,脚尖分开呈45度或60度角;身体重心落在两脚 正中,整体形成优美挺拔、精神饱满的体态。
三、面部和手部 (一)眼部 注意眼睛的保洁,用眼卫生。 适当修剪眉毛,让整个面部显得平衡、清 晰。 (二)鼻部 养成每天洗脸时清洁鼻腔的好习惯。切忌 当众清洁鼻孔。 (三)嘴部 保持干净、口气清新、保护嘴唇。
(四)颈部 进行营养护理,保持清洁卫生。 (五)化妆 适度化妆。女性化妆的最佳境界是清新、淡雅, 既显得楚楚动人,又不留人工雕琢的痕迹,体现 出东方美。 注意:不要在公共场所化妆或补妆; 不在异性面前化妆; 不要借用他人化妆品。 (六)手部 保持清洁,不留长指甲,上班不能涂红色指甲 油,修指甲要避开他人。
二 个人礼仪
仪表礼仪
仪容礼仪
仪态礼仪
一、着装礼仪
•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着装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着一个人的个性、爱好、职业、文化 素养和审美品味。同时还体现了民族习俗 和社会风尚。 • 着装礼仪最主要的是掌握“五应原则”。
(一)应时原则
• 在着装时务必与穿着的具体时间相吻合, 切不可不分四季,不分早晚或脱离时代地 “乱穿衣”。
(一) 男职员
1.短发,清洁、整齐, 短发,清洁、整齐, 不要太新潮 2.精神饱满, 2.精神饱满,面带微笑 精神饱满
3.每天刮胡须 3.每天刮胡须 后洁牙
,饭
4.白色或单色衬衫, 4.白色或单色衬衫,领 白色或单色衬衫 口、袖口无污迹
5.领带紧贴领口,系得美观大方(颜色、长短、 5.领带紧贴领口,系得美观大方(颜色、长短、领 领带紧贴领口 带夹) 带夹) 6.西装平整 清洁(扣子、商标) 西装平整、 6.西装平整、清洁(扣子、商标) 7.西装口袋不放物品( 7.西装口袋不放物品(笔) 西装口袋不放物品 8.西裤平整, 8.西裤平整,有裤线 西裤平整 9.短指甲, 9.短指甲,保持清洁 短指甲 10.皮鞋光亮, 10.皮鞋光亮,深色袜子 皮鞋光亮 11、全身3 11、全身3种颜色以内
2.坚决避免不良坐姿 .
(5)不可以将大腿并拢 , 小腿分开 , 或双手放在 ) 不可以将大腿并拢, 小腿分开, 臀下,腿脚不停地抖动。 臀下,腿脚不停地抖动。 (6)就坐时 , 不可脚尖相对或翘起 , 双脚踝部交 ) 就坐时, 不可脚尖相对或翘起, 半脱鞋,两脚在地上蹭来蹭去; 叉,半脱鞋,两脚在地上蹭来蹭去;不可不停地摆弄 手中东西,如头发、饰品、手指、戒指等。 手中东西,如头发、饰品、手指、戒指等。 (7)女士入座时 , 应要用手将裙子往前拢一下 , ) 女士入座时, 应要用手将裙子往前拢一下, 同时不要把衬裙露出来。 同时不要把衬裙露出来。 (8)男士也不宜在礼仪场合使用 “ 4”字形的叠腿 ) 男士也不宜在礼仪场合使用“ 字形的叠腿 方式或用手把叠起的腿扣住的方式。 方式或用手把叠起的腿扣住的方式。
中国传统礼仪之美国学文化中的仪容仪表
中国传统礼仪之美国学文化中的仪容仪表中国传统礼仪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涉及到人们的仪容仪表,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与美国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仪容仪表的理解和表达也有所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仪容仪表与美国学文化中的仪容仪表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中国传统礼仪的仪容仪表中国传统礼仪重视的是人们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达。
在中国文化中,端庄、恬静、庄重被视为传统礼仪的基本标准。
在仪容方面,男性通常会注重衣着整洁大方,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或带有西式影响的西装。
女性则偏好穿着对称美观的旗袍或改良版的中式服装,搭配传统的发饰和配饰。
在仪表方面,中国传统礼仪注重的是人们的仪态举止,讲究谦和有礼、言行举止得体、面带微笑等。
二、美国学文化中的仪容仪表美国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欧洲礼仪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礼仪有所不同。
美国学文化注重的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这也反映在仪容仪表上。
在仪容方面,美国学文化倡导舒适和随意的着装风格,几乎没有特定的传统装束要求。
男性通常穿着西装,女性则可以选择穿着连衣裙、职业套装或休闲装。
在仪表方面,美国学文化偏重于表达自我,倡导个人主义,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流方式,强调眼神接触和自然的微笑。
三、中国与美国仪容仪表的差异及文化原因1. 社会关系的差异:中国强调社会的等级和秩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要在仪容仪表上得到体现。
而在美国,社会关系更加平等,不同阶层的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表达。
2. 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礼仪注重个人的内心修养和和谐,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而在美国,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个体的满足和自我表达。
3.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而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学文化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仪容仪表的规范相对较少。
总结:中国传统礼仪和美国学文化中的仪容仪表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
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流行的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礼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礼制的起源、礼制的内容和礼制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
一、礼制的起源礼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
礼,最早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的举止和礼节,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行为准则,并成为一种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古代中国的礼制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通过遵守礼制可以达到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目的。
二、礼制的内容古代中国的礼制内容十分丰富,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是官方礼仪,包括君臣之间、家族成员之间、同辈朋友之间的礼仪规范。
在朝廷中,君臣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等级和礼节,比如朝见君王时需要行三跪九叩之礼等。
同时,在家庭中,家族成员之间也有着一套规范的礼仪,比如尊长有尊长的地位和尊崇,晚辈则需要恭敬和孝顺。
其次是社交礼仪,古代中国的社交活动也有着一套固定的规范,比如社交礼仪、婚礼葬礼等。
最后是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比如饮食礼仪、着装礼仪等。
这些礼制内容的实行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文明素养,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礼制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体素质影响深远。
首先,礼制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礼制可以使人们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减少矛盾和纷争的发生。
同时,礼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礼制对人的个体素质起到了积极影响。
通过遵循礼制,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修养和文明素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增进社交关系的和谐与亲密。
此外,礼制文化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注重员工的尊重和公正待遇,也可以视为一种现代化的礼制体现。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中国传统礼仪ppt课件
中国传统礼仪ppt课件•礼仪概述•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餐桌礼仪•婚丧嫁娶礼仪•古代传统礼仪选讲目录礼仪的定义与起源礼仪的定义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为了表示尊重、敬意和友好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仪式。
礼仪的起源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套复杂的行为规范,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礼仪的功能礼仪具有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展示形象、促进交流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礼仪的作用礼仪在社交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展现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彰显社会地位和身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尊重与谦逊等级与秩序繁文缛节礼尚往来中国传统礼仪的特点01020304中国传统礼仪强调尊重他人,注重谦逊和自省,避免过于张扬和自夸。
中国传统礼仪注重等级和秩序,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礼仪繁琐复杂,注重细节和仪式感,体现了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
中国传统礼仪强调礼尚往来,注重回报和感恩,体现了人际关系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面容整洁发型得体表情自然选择适合自己脸型和气质的发型,保持整洁、不乱。
面带微笑,眼神友善,展现自信、亲切的形象。
0302 01仪容仪表保持面部清洁,修饰得当,展现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避免粗俗、不雅的语言。
用语文明保持谦虚、和蔼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态度谦和行为举止大方、自然,不卑不亢,展现良好的教养和风度。
举止得体言谈举止服饰穿戴符合场合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服饰,体现对场合的尊重。
整洁干净保持服饰整洁、无污渍、无破损,展现良好的个人形象。
搭配协调注意服饰的色彩、款式搭配,避免过于夸张或不合时宜的装扮。
对长辈要使用尊称,听从教导,保持恭敬的态度。
尊敬长辈对晚辈要关爱有加,耐心教导,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关爱晚辈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周朝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开端,奠定了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框架。
周朝的礼仪系统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仪仪容等方面。
封建制度是指以天子为核心,辅之以诸侯、卿大夫和士人等等不同等级的封建爵位来规范社会关系。
宗法制度则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之上的社会组织制度,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从而规范家庭、婚姻、继承和家族纪律等方面的行为。
在礼仪仪容方面,周朝制定了严格的礼仪规范,包括礼节、穿着和言谈举止等。
秦朝时期,礼仪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来推行统一的礼仪标准。
秦代礼仪制度的特点是以法令为主,注重统一和简化,清除了一些复杂繁琐的礼节。
同时,秦代的礼仪也注重尊崇皇权,规定了严格的官场礼仪和个人礼仪。
然而,因为秦朝法治严峻,礼仪的贯彻也显得僵化和死板。
宋朝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比较完善的时期之一、宋代礼仪制度宗旨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注重君臣、亲属和朋友之间的礼仪规范。
宋朝尤其重视官场礼仪,规定了严格的礼节仪式,包括启奏、上书、排座、服饰、言谈举止等方面。
此外,宋代的婚嫁礼仪也非常讲究,包括红娘媒妁、婚嫁前后的仪式、行礼流程等等,都有具体规定。
明朝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发展最为复杂的时期之一、明代礼仪制度既保持了宋代的传统,也吸收了元朝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更加宽松和多元的特点。
明代的官场礼仪更加规范,尤其是君臣之间的礼仪,注重礼仪的场合感、程式感和精神感。
此外,明代的封建礼仪也更加繁复、庄重,包括膜拜父母、宴会、祭祀等仪式,都有具体的礼仪规定。
清朝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收官之作。
清朝的礼仪制度主要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和修订。
清朝统治者强调严守礼仪制度,注重礼仪规范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尤其是在皇室内部,清朝规定了一系列的礼仪仪式,包括皇帝的封禅大典、皇后的册封、皇帝的寿诞庆典等等,都非常庄重和繁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严格规范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行为,既体现了封建礼制的等级性和儒家思想的禁欲性,也有逐渐演变和变革的特点。
披发左衽涉及的古代衣食住行的知识
古代的衣食住行是一项复杂而精彩的学问,披发左衽作为古代汉服的一种着装方式,涉及到了古代服饰文化、礼仪制度、社会地位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披发左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一、披发左衽的起源及含义披发左衽作为古代汉族男子的一种传统着装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
在《尚书》中就有记载,周人披发衣服,右衽而左衽,表示一种崇尚礼仪、遵循传统的精神。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披发左衽逐渐成为汉族男性着装的标志之一,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
二、披发左衽的穿着方式及含义1. 披发:披发是指男子将头发披散于肩上,而不是束起或盘起来。
这种着装方式体现了古代汉族男性的朴实和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种自由和随意的生活态度。
2. 左衽:左衽是指服装的开口在左边,左襟在上。
据史书记载,这种着装方式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君臣之道和礼仪制度,左衽即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尊崇和顺从。
三、披发左衽的社会地位象征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着装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披发左衽的穿着方式除了代表了古代汉族男性的朴实和崇尚礼仪外,也与帝王权威及朝廷官员的等级有关。
在古代社会里,汉族男子如果穿着得体并符合礼仪制度,也就意味着他们具备了一定社会地位和尊严,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四、披发左衽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男子穿着披发左衽的场合并不限于朝廷上下,其实贯穿于他们的整个生活。
在家中、社交活动、出行等各种场合中,男子们都会以披发左衽的着装方式示人,以展现他们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遵从。
五、披发左衽在汉族服饰文化中的地位披发左衽的穿着方式是我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在汉族服饰文化的长期发展中,披发左衽一直是受到人们喜爱和推崇的着装方式,在影响了后世的服饰风格的也传承了我国古代的礼仪文化精髓。
六、现代社会中披发左衽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披发左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
仪容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应注意自己的仪容,给人以端庄、大方、整洁的良好形象。
仪容是指容貌,包括头发、面部、手部等方面。
仪表礼仪:指着装要整洁、美观、得体,并与自身形象、出入场合以及穿着搭配相协调。
仪态礼仪:指人们的站姿、坐姿、行姿等方面要优雅合适、自然得体、端庄稳重。
个人仪容的基本要求有:1、发型得体。
注意保持清洁,发型修饰得体。
男士头发应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
女士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
2、面部清爽。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宜淡妆修饰,在公众、异性面前不要化妆、补妆。
3、表情自然。
应保持面部自然从容,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带微笑,让人感到真诚可信、和蔼可亲。
4、手部清洁。
要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的习惯。
女士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鲜艳的指甲油。
在中华民族礼仪要求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对一个人行为举止最基本的要求。
站立是人们生活、工作及交往中最基本的举止之一。
正确的站姿是站得端正、稳重、自然、亲切。
做到上身正直,头正目平,面带微笑,微收下颌,肩平挺胸,直腰收腹,两臂自然下垂,两腿相靠直立,两脚靠拢,脚尖呈“V”字型。
女子两脚可并拢,肌肉略有收缩感。
如果站立过久,可以将左脚或右脚交替后撤一步,但上身仍须挺直,伸出的脚不可伸得太远,双腿不可叉开过大,变换也不能过于频繁。
站立时,如有全身不够端正、双脚叉开过大、双脚随意乱动、无精打采、自由散漫的姿势,都会被看作不雅或失礼。
坐姿包括就座的姿势和坐定的姿势入座时要轻而缓,走到座位面前转身,轻稳地坐下,不应发出嘈杂的声音。
女士应用手把裙子向前拢一下。
坐下后,上身保持挺直,头部端正,目光平视前方或交谈对象。
腰背稍靠椅背,在正式场合,或有位尊者在座,不能坐满座位,一般只占座位的2/3。
两手掌心向下,叠放在两腿之上,两腿自然弯曲,小腿与地面基本垂直,两脚平落地面,两膝间的距离,男子以松开一拳或二拳为宜,女子则不松开为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古装剧,神州大地亦自然地掀起一股“古装热”。
对古装情有独钟的小伙伴们,特为你们呈上历代服装视觉大餐,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
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
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
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
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
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
汉代的裤是
开裆的,裤,古称绔。
《说文》:“绔,胫衣也。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
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
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
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
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
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5、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
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
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
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6、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
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
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7、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
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
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
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
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
服色以白、蓝、赭为主。
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
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
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
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
袍身用钮扣系结。
右衽大襟,圆领口。
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
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
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
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