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一位台湾记者采访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时,问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你知道余先生的答案是吗?“苏东坡”。

说到苏轼,我想用两个“最”来形容他,他是中国文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也是中国文人中最倒霉的一个人,为什么这没说呢?稍后为大家揭秘。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从中寻找到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句。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题目文体:记:记录、记叙夜游:夜晚出游地点:承天寺文体:游记,记叙文,也是短小的小品文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迫离京,调任杭州任通判,之后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元丰二年(1079)因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句,以“诽谤朝政”罪名被捕入狱,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迫于生计,他到城外的东坡开垦荒地种田,东坡居士的称号由来于此。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黄州之时,文中的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寓居承天寺。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执掌相位,废除新法,生性耿直的苏轼,对旧党执政后的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于是又遭陷害。

此时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容于旧党,再次贬官,两个月内连贬三次,最远被贬到海南岛,据说在宋朝,贬官到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遇大赦北归,卒于常州,他一生历典八州,行程万里,最有才华,也是最倒霉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第一部分赏奇景【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

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师:先看一个句子。

请自由读几遍。

【投影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师:猜猜,写的是什么?生:水草?生:竹柏?生:不是。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师:你很仔细。

赞一个!再猜。

【投影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天空?生:镜子?生:哦哦,月光!月光!(一生激动。

)师:确实是月光。

【投影展示】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再读,马上背诵下来。

(生背。

现场抽背。

)师:背熟了,谁来试着讲讲?(两生尝试翻译,基本正确,但是没有讲出“盖”字的意思。

)师:“盖”没有讲出来。

你们会的。

比如“一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生:哦哦,我明白了,应该讲成“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师:好。

你喜欢这幅画儿吗?生:挺神奇的。

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特别干净明亮,还特别宁静。

生: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啊。

师:是!是!比喻月光如水,这并不新奇,新奇的是“空明之水”。

这个句子,描绘的可是一幅“名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大大的有名。

作者苏轼,出自他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请翻书,这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投影展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请学生批注和大声朗读。

)第二部分论奇人师:千百年来,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月亮不同,事实上是因为看月亮的这个人不同。

学习这个名篇啊,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投影展示】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之人师:请大家先朗读全文,弄清楚《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件什么事儿。

(组织学生朗读。

群体读。

男生读。

女生读。

配乐个人读。

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读得要慢,音调要稍低,读出宁静和安详。

)师:请一个同学来讲故事。

(生讲。

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联系“当户理红妆”,突破对“户”的理解有。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课前交流: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苏轼少年科举成名的故事,苏轼与佛印参禅悟性的故事。

(上课前了解到,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熟悉。

)一、积累实词,提炼方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先请同学们说说看这些重要词语的意思。

出示PPT: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这个“户”,我认为是“门”的意思。

师: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但我想深入地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月色照入到门里。

师:对,“户”可以解释为“门”,我们还可以怎么知道呢?我们要注意积累的方法,其实我们七年级学过《木兰诗》,其中有一句叫生:木兰当户织。

师:这个“户”就是“门”的意思,当然讲得再精准一点,古代一般“单扇的门”叫“户”。

第二个,你来。

生:“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师:“然”是“……的样子”,这个我们也学过,在朱自清的《春》一课中,有一句话叫生:欣欣然张开了眼。

师:是的,我们既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知道积累词语的方法。

下一个?生:“念”是“想到”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根据后面的意思,想到没有人和他一起游玩取乐。

师:“想念”“想念”,“念”就是“想到”的意思。

再比如“自从”“自从”,“自”就是“从”的意思,这也是积累词义的一种方法。

生:我认为“相与”是“一起”的意思,根据前后文“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师:根据前后文语境来猜测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方法,不过注解已经写明了“相与”的意思。

所以学会看注解也是一种方法。

生:我觉得“空明”是“澄澈”的意思,注解已经注明。

生:我认为“交横”是交错在一起的意思。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的方法来积累词语的意思,“交”是“交错”的意思,“横”是“纵横”的意思。

古文中有很多是单音节词,我们可以把它拆成双音节词。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课前一两分种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幻灯出示明月与海相辉映的背景图片,让学生自读课文。

铃响后,打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
师: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
生:(结合注释)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师:还有吗?
生:1079 年,他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因作诗谤讪朝廷”而获罪被贬黄州。

师:讲得很好。

现在听老师来读课文,注意字音,划出节奏。

(教师配乐朗读)。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来阅读并理解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文本的能力,但是,对于感情的把握能力不足,尤其是本文写于苏轼在经历多次浮沉之后,因此体现出来的复杂心境更难理解,这也是本节课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中,有不扫兴的朋友是一种什么体验?(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是啊,正如大家所说,支持你的奇思妙想,理解你的情绪起伏,志趣相投、习惯一致!何其有幸,我们可以遇到不扫兴的朋友。

其实,苏轼也有一位不扫兴的朋友,他是谁呢?二、整体感知(1)不扫兴的他①知他们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PPT出示遂、寝、荇的读音),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这对不扫兴的朋友做了什么?(8分钟)(要想解决本题,就需要对文本大意进行理解,教师在巡班过程中及时解决难点字词、明确字音、大意)生①:他们一起去赏月师:概括得很简练,但是不够具体,可以再具体一点吗?生②:他们一起在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突然兴起去赏月师:稍微具体了点,有了时间,还提到了赏月的一时兴起,很棒,但是,还不够,想想怀民怎么不扫兴了?生③:苏轼在晚上准备睡觉时,看到月亮便高兴地起身去赏月,但是想到没有人一起,所以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正好怀民没有睡觉,于是二人一起去赏月。

师:太完美了,有时间、地点、人物,更重要的是听完你的叙述,我都不得不感叹一句:有怀民这样的朋友真好呀!②品他们事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现“不扫兴”?生①:从时间上可以体现,已经是晚上了,但是苏轼去找怀民,怀民并没有拒绝;生②:从“亦”字体现,因为怀民也没有睡觉,说明二人心情相同师:厉害了,找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词,我们一起反复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包含了什么感情?生突然喊道:惊喜师:对喽,还有吗?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还有生:意料之中的情感。

师:恰恰体现二人的知音关系。

还有一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句子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和月夜的静谧美妙,营造出一种 幽静、淡雅的氛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反问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和友人张怀民的清闲自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 俗繁忙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教师答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 苏轼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不满,同 时也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师答疑
积水空明形容月光清澈透明,藻荇 交横则比喻竹柏倒影之美,整个画 面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觉。
课堂讨论与交流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 后世的影响。
课堂交流
课堂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其他写景的句 子,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体会其意境之 美。
03
深入探讨
作者情感表达
苏轼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苏轼表 达了自己被贬官后内心的苦闷和 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情感表达手法
苏轼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及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情感表达 更加丰富和深刻。
文章主题思想
月夜之美的赞美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苏轼表达了 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02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分析
01
02
03
开头部分
描述作者夜晚无眠,看到 月光照进屋内,决定出门 散步。
主体部分
描述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 承天寺散步,欣赏月夜景 色。
结尾部分
抒发作者对月夜景色的感 慨,表达超然物外的人生 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等奖课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等奖课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等奖课例)师:同学们好! 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 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 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获奖课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既然学过,先读一遍然后再背一遍。

然后鉴赏,拿好教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预备起!生读课文。

师:只有少部分人读错,如:但少闲人,()两人者尔。

有人“者尔”丢掉了。

这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句,“闲人”是中心词,“但少闲人”,什么样的“闲人”?如吾两人者闲人,有些同学没背好,肯定是文言句式没掌握好。

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背得很好。

我想,这个我们该是鉴赏了。

初中学的时候怎么样学的,我不知道。

但是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一看就懂。

那么今天我们是以文学的角度来鉴赏它,经过了那么长时间在心底的酝酿,我想集团年的鉴赏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大家看课件!(教师出示课件)中国古代有个文艺理论家叫刘贤,他说过文学鉴赏了一个规律叫做:“披文以入情”。

然后打个比方,沿坡以(),披文的“披”字是拨开,拨开文字进入读者的感情世界,就好比是我们沿着水流去寻找水源。

这四个字我们不生疏,我们可以联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沿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中无杂树,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原来我们文学鉴赏,就是通过文字进入感情世界,它就好像寻找文学的桃花源那样。

可是,我知道现在流行的不是“披文入情”,我们现在是“蜻蜓点水,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张扬自我”。

根本不理睬文本,今天我们可要认真地来研究文本了。

请看,第一段!“元丰六年”,这里你能够看出什么呢?生:能看到时间!师:这太没意义了。

深层!(生停顿)苏东坡的元丰六年。

生:可以看到当时的境况。

师:什么境况?生:被贬师:对,这才是字面背后的意义,谁不知道“元丰六年”是时间?那不等于废话吗?小学一年级的也可以说这是时间不是地点。

但是,苏东坡被贬到杭州,这是最基本的事实,是这样一个人,是这样一种处境,写了这样的文章才有了那样的.情感。

接着,六年,就说二年已经被贬到杭州了,六年已经过去四年。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生(齐声):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谈论校园夜景导入:师:咱们的校园美不美?美丽校园的夜景你们有谁见到过?(请说一说)生:我回学校取作业时看到过,校园里的路灯都亮了,很美。

生:我是从我家楼下看到的校园的夜景,路灯都亮了起来,虽然很小的光却照亮了整个校园。

师:看来你们家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啊,其实,老师有很多机会见到校园夜景,在毕业班的时候,下晚自习市,天早已经黑了,但是由于对儿子的思念、江南江北的奔波,以及空空如也的肚皮,我却没有闲暇去欣赏校园的夜景,而当我再一次读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心中的遗憾加深了,原来我错过了很多美丽的风景,看来要向苏轼学习。

不知苏轼以怎样的心境赏得了怎样的美景。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二、配乐读美景师:良辰美景自然少不了什么?生:诗。

生:酒。

师:酒,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办法给你们准备了,不过我准备了音乐,下面来配乐朗读,在诵读中欣赏美景。

(学生配乐集体诵读)师:这一遍读音和停顿都很准确,下一遍再读的时候争取读出点文言味,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么?(要读出点快乐的味道。

)三、个性化赏读1、跟读师:初步感知课文后,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走进苏轼当时夜游的心境,下面大家跟着录音面带表情地读。

2、个性读师:全文不过84个字,却把一件事记叙得清清楚楚,下面请大家选取自己认为情感处理最好的语句来读。

提示:你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读出了放松心情的感觉。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我读出了快乐的感觉。

作者和怀民一起散步心情很愉快。

师:这句中还有哪个词能表达出快乐?生:相与。

师:很好,两个人一起散步,要是一个人恐怕会有些孤寂。

生:亦。

师:很准,他和他的朋友多么心有灵犀。

请再来朗读这句。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

我读出了一点悲凉的感觉。

因为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知己。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我读出了一种遗憾,缺少知己。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

(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全班同学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

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拥有提问权。

(生翻译,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师:好,准备开始!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生4:覆盖,遮盖。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师:不是。

“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

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课前交流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做准备作业纸拿到了吗?没拿到的举手。

把班级和姓名端端正正地写上。

点评一生,写得真好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肩平、足安。

师:写完的孩子举手示意。

准备上课一、苏轼与月看大屏幕,谁?苏轼师:知道这个人的举手,师:大文豪师:这个人一生写3000多首诗,写月570首,写月一般与心境相连。

我们一起来看几首苏轼写的关于月的诗词。

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有没有孩子发现,人和月之间有一点很相同。

生: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很相似。

师:既然月的阴晴圆缺是一件自然的事儿,那么我们对待人生的不容易就要自然。

师:江城子,谁来读生读师:字正腔圆,谁能读出点味道来生读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肠断是什么感受吗?生:非常悲伤师:你发现没有,苏轼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容易肠断?生:明月夜师:明月夜。

在什么地方最容易肠断?生:短松冈师:你会发现,此时的月亮成了寄托苏轼哀思的地方。

师:虞美人,谁能读生读师:学习就是成长就是进步,就是不断地改变自己,当然是变得更好其实这一首词是苏轼送给自己的好友的,在好友心中,他与他们的感情像什么?生:就像天边的月亮落在了湖上,那么纯洁。

师:纯洁。

就像倒映在湖中的明月,像琉璃一样的明月。

生读师:孩子们,这就是苏轼写月亮的词,一共写了多少/Sheng :570师:占了他所有诗歌的多少生:五分之一师:说明了什么?生:苏轼喜欢用月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生:说明他对月亮情有独钟。

二、以词入文师:写那么多诗和词,当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会不会又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呢?打开课文纸,按照自己的节奏读通、读熟,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师:是不是很短,一篇文章多少个字?生不知师:85个字。

其中的四字词语非常多。

咱们一起来看看谁来读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师:这里有一个字,但,是不是但是的意思?生:不是,是只是的意思师:你查过注释,很好,学文言很好的一种方式就是查注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生读师:欣然这个词读得非常好。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一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李娜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

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

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清肠,每每提起月,我们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的吗?和老师一起吟。

(师生齐吟)是啊,这洒满人间的银灰色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可以吗?(生答可以)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课件:配乐画面。

老师朗读。

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一次承天寺,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同学们做好朗读的标记了吗?生答:做好了。

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点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全班齐读。

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

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1:欣然起行。

生答:高兴地起来走。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朱自清《春》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高兴的样子。

师:我们学过生:……的样子。

生2:盖竹柏也。

生答:遮盖住竹柏。

生答:大概是竹柏。

师:我们学过《童趣》、《狼》,里面有“盖”,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原来。

生3:最后一句。

生答: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注意“但”字。

还有疑问吗?生4:庭下如积水空明。

学生回答。

师:这里的“如”的意思是——生答:像,空明意思是——水的澄澈。

庭院为什么会像水一样呢?谁来翻译一下这个写景句?生翻译: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第一部分课前热身Ppt播放苏芮演唱的《一样的月光》并配以歌词: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高楼大厦到处耸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一样的月光一样的照着我和你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泪水一样的日子一样的我和你师:孩子们,谁能告诉我?你们能告诉我!我们爱疯了的乔布斯乔帮主曰:“活着,就要--”生:改变世界!师:是的,改变世界!孩子们,作为成都人,你一定知道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我们成都献给世界的厚重名片,那么,诗圣杜甫是不是古代文人里在后世拥有最多粉丝的人呢?生:大多表示肯定。

师:非也!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

那么,会不会是诗仙李白呢?生:大多表示肯定。

师:非也!非也!李白太飘逸了,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那么,究竟会是谁呢?生笑答:苏轼!(孩子们知道要上《记承天寺夜游》)师:然也!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后世拥有粉丝最多呢?让我们一起游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解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密码。

Ppt展示课题图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人生。

师:一样的月光,生:不一样的人生。

师:就让我们首先简单了解苏轼的人生。

Ppt展示,生读:• 苏轼字子瞻,东坡为号焉。

• 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 唐宋八大家,苏家竟占三。

• 随意写微博,篇篇都好玩。

师:看来,苏轼还是微博的鼻祖呢!我们现在就走进这篇85字的微博,好好地品玩他的文章的好玩。

玩之前,我们先要清楚玩的三部曲。

Ppt展示:玩的三部曲玩品闲趣→玩悟写法→玩赏情怀第二部分初级玩读师:为了玩好,我们先要--生:读懂文意。

师:对!大家用1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初步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孩子们,题目中哪个词暗示了我们朗读本文的语速和语调?生:“夜游”!师:对!那么该用什么语速和语调呢?生:舒缓、柔和。

师:对,就像在月光下,对好朋友说悄悄话。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获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获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获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传递话筒,让学生报名字。

师生问好师:昨天我们见面了,今天是第二次见面,昨天我们对文言的学习进行了调查,做了统计和整理,发现从文言学习的难点,同学们觉得字词的理解是难点,有十四个同学有句子的品析和作者的理解是难点,还有三十三个同学觉得用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是最好的。

今天这堂课今天我们就用交流的方式学习《继承天寺夜游》要求大家朗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哪个同学愿意来读一下,那就近水楼台吧!学生朗读!师:旁边的同学评价一下!生:挺好的,字词都读对了师:感情上?生:有点缺少!师:那请你推荐一个同学。

生:赵梦慧推荐的学生进行朗读!师:读得相当不错,把自己认为的情感读出来,这篇文章有85个字,文章也挺简单,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把这篇文章用三言两语告诉你的同桌,我拍一下掌,相互交换。

掌声交换。

师:声音渐渐低下来了,差不多了,那请一个同学把大概的意思说一下!生:在公元作者苏轼脱掉衣服想要睡觉了!师:三言两语,说大概的意思,继续吧!生:一天晚上,作者苏轼想到了想要去……师:坐着听听旁边的同学!生:作者被美丽的景色打动,和朋友一起游玩。

师:如果老师提高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

苏轼和张怀民,地点是承天寺。

时间是夜!那意思是苏轼和朋友在承天寺夜游。

中间有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文章短小,事情简单,但是这篇文章却被后人评价较高。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课件展示(教师读)师:什么叫“神品”?你认为精妙的文艺作品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这个女同学说一下!生:在于语言,描写。

师:还有呢?生:修辞手法师:有补充吗?刚刚那个同学提到了语言,修辞,刚来调查发现,文言文的学习难在句子的品析和,这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学习,这文章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写景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导读:《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请同学们齐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生:(生齐背)明月几时有……师:一首《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何夜无月?只不过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罢了。

但宋朝的文学大家苏轼却对月情有独钟。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记承天寺夜游。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注释中的字音抄在文中,如有不认识的字请做出记号。

生:(看书、注音、做记号)师:有不认识的字吗?生:没有。

师:那好,我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请一生)1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师:他读得怎样?有没有读错的。

生:有。

柏应读作bi。

师:(板书柏bi)再请一位同学读读,我想一定会读得更好了。

2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师:这回读得很好。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

(师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同时完成课后练习2。

如有不理解的请作出记号,等一会大家再讨论一下。

生:(看课文约4分种)师:请同学们就刚才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

生:(生讨论、交流)师:同学们在交流之后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提出来,咱们再集体讨论。

1生:“欣然”是什么意思?2生:高兴的意思。

师:对,《春》一文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其中的“欣欣然”就是高兴的意思。

3生:“亦未寝”的“亦”是什么意思?4生:“亦”解释为“也”。

5生:“步于中庭”的“步”是什么意思?6生:作“散步”讲。

师:还有不清楚的吗?(见没有)那好,请几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看是否真的掌握了。

1生:(翻译第一句)师:他的翻译有没有问题?(有学生说有)问题在哪?生:“遂”字没有翻译,它的意思是“于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2009年重庆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王亚利执教(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师以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这段话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以画轴徐徐展开的形式在屏幕上慢慢展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生读。

)师:文中有一个生字“荇”,还有一个多音字“柏”,他都念准了,非常不错!请注意“水中藻、荇交横”这个句子,“藻、荇”之间是一个顿号,停顿时间应该短一些。

来,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同学们,要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准确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

(课件展示。

)(1)欣然()起行《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盖()竹柏影也《童趣》:盖一癞蛤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5)水中藻、荇交横()(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师组织学生抢答。

)师: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生1: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

生2:还有水中的藻和荇。

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生2: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生2: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师:现在你认为苏轼和张怀民见到了哪些景物呢?生2:月光和竹柏的影子。

师:同学们,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生3:月光的照射。

(师板书:月。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细看苏轼、怀民夜游承天寺!2.寻友赏月。

(课件展示。

)寻友赏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生(众):“月色入户”。

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生(众):优美!师:如此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生1:“欣然”。

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师指导生反复朗读,生再齐读,感受这种愉悦的氛围。

)师:除了“欣然”一词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大家能找出来吗?生2:“念”。

师:你觉得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生2(看课文注释):找一个能够一起交谈取乐的人。

师:这里的“乐”,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生2:赏月。

师: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赏月之乐,那岂不是——生(杂):遗憾!可惜!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一生很有感情地朗读,且有意识地在“念”字后稍微延长了停顿,读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

)师:读得好!读出了知音稀少的憾意,读出了淡微低沉的喟叹!生3:我觉得“遂”字也表现了苏轼当时的急切。

师:好一个“急切”!不假思索啊!还有一个字也能传达出这种急切的心理,是哪一个字?生4:“寻”。

师:我们在寻找东西的时候,除了急切,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此时的苏轼,可能会担忧什么呢?生(众):担心张怀民睡觉了!师:那么怀民睡了么?生(众):没有。

师:张怀民当时不仅没有睡觉,而且还在承天寺,甚至还有可能——生5:也想找一个人共赏月色!生6:也被月色吸引。

师:看来他们两人真是心有灵犀啊!来,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苏轼的大喜过望!(生齐读,在“亦”字上读出了感觉。

)师:孩子们,好茶要慢慢地品,好景要慢慢地赏,苏轼和张怀民是怎样赏月的?生1:“相与步于中庭”。

师:从这句话里你能发现一点什么?生2:他们两人很亲密。

生3(迫不及待地):他们很悠闲!师:哪一个字能表现出来?生4:“步”字说明他们的动作很慢,就是那种信步漫游的感觉。

师:好一个信步漫游!好一对悠闲的友人!师:不过大家好像忽略掉了四个字:“解衣欲睡”。

我来现场采访一下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是我们,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我们在晚上可能会做什么?生1:看书。

生2:看美景。

生3:回忆当天的事情,周末晚上,我会看喜欢的电影。

生4:我喜欢雨,下雨的晚上,我会赏雨景。

生5:作业少的时候,我还会看电视、上网,和朋友聊天。

师:同学们,和那晚的苏轼相比,我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了!现在,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发现一点什么呢?来,让我们作一些大胆的猜测!生1: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烦恼的,因为他被贬官了。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则材料。

(课件展示。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师: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可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2:郁闷、悲凉。

生3:寂寞。

生4:半悲半喜。

师:喜从何来?生4:美好的月色。

师:同学们,此时的苏轼或许怀着你们所猜测的种种情感,但是,在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有此雅兴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对友人相携而游时,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3.庭中月色。

(课件展示。

)庭中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齐读。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生1: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很好,不仅准确,而且流畅。

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大家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生1:我觉得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那个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

生2: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

生3:还有“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说明月光一定很清朗!师:品得好!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师: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

(生齐读。

)师:去掉“盖”字,再读。

(生去掉“盖”字,齐读。

)师: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

(生齐读。

)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生1:去掉后没有朦胧美,加上“盖”字,苏轼有恍然大悟之感。

生2:如梦初醒。

师: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它居然让苏轼忘了是在赏月,达到了一种忘我境界!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

(课件展示。

)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吗?(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sstherain》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一分钟后。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把你刚才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三分钟后。

)生1:一轮明月挂在树梢,将她最温柔的月色流泻,水中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横,飘落的树叶悠悠飞舞,好像鱼儿在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

师:你感受到了一种灵动之美。

生2(有感情地):天空像一匹细腻光滑的蓝色缎带,映着月儿皎洁的光辉,更加温柔亲切。

月光透过斑斑驳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就像漫天飞舞的萤火虫。

在温柔的清风里,每一片绿叶都像披着如水的薄纱一般轻盈,每一朵小花都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这是一个多么静谧、多么令人神往的月夜啊!(掌声。

)师:你走进了这个诗意的夜晚!生3:寂静的庭院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竹柏的影子就像青绿的藻、荇在清澈的水中浮游,当清风拂过的时候,整个庭院就像铺满了碎银一般,好一个晶亮的世界!师: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晶亮的世界,也是一个彩色的世界。

生4:美丽的月亮挂在夜空中,她是那样温柔、恬静,似乎比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还要纯洁。

此时的庭院犹如一面银镜,倒映出皎洁的月亮,倒映出竹柏秀美的影子,倒映出悠闲赏月的这两个亲密友人。

师:你理解了苏轼和张怀民!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生1:宁静。

生2:轻松、愉悦。

生3: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生4:摆脱被贬的烦恼,回归大自然。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读出苏轼的宁静喜悦。

(生读。

)4.月下抒怀。

(课件展示。

)月下抒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走进这个冰清玉洁的诗意般的境界,此时的苏轼、张怀民,他们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呢?生1:谈他们赏月时的感受。

生2:谈他们的诗文创作,也许还谈论一些关于朝廷的事情。

生3:他们也许会互相诉苦,但是,这一切苦恼都在美丽的月色中释怀了。

生4:他们可能在吟一些关于月亮的诗。

生5: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们可能在静静的夜里静静地欣赏,让这一轮明月在他们的心底静静地流淌。

(掌声。

)师:好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冬夜,是不是任何人都像苏轼和张怀民一样有此雅兴从容赏月?(生摇头。

)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一颗闲心,带着一种闲情,时时刻刻都能在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生摇头。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这样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诗意,享受生活之甘美?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像苏轼一样,让自己的品味情趣高雅一些,做一个闲雅之人。

(课件展示。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板书:闲雅之人。

)师:除了闲雅之人,这里的“闲人”还可能是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生1:我觉得还是清闲的人,因为苏轼当时被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