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席勒与马尔库塞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

合集下载

爱欲解放与审美之维——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爱欲解放与审美之维——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了 具 有 本 体 意 味 的爱 欲 解 放 的 理 论 ,想 以 此 来 批 判 资 本 主
义 异 化 的现 实 、改 造 人 性 的世 界 。
得 以宣 泄 与 表 达 ;无 意 识 则 受 快 乐 原 则 的 支 配 ,是 心 理 活
动 的深 层 ,在 人 的 心 理 活 动 中 是 占主 导 地 位 的 , 因 而 ,人
[ 中图 分 类 号 ] B8 — 30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 0— 12 2 0 ) 30 3—5 文 0 19 6 ( 0 9 0—0 00
马 尔 库 塞 ( 8 8 1 7 )说 过 :“ 象 不 出 哪 一 种 真 正 1 9 9 8 想 的哲 学 是 不 以这 样 或 那 样 的 方 式 从 现 实 、社 会 和 政 治 的 角 度 去 反 映 人 的现 状 的 。 l ] ( 5 ) 作 为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的 重 ”1 P 7 要 思 想 家 ,马 尔 库 塞 的 批 判 理 论 正 是 这 样 一 种 “ 现 实 、 从 社 会 和政 治 的角 度 去 反 映 人 的 现 状 ” 的 人 本 主 义 的 哲 学 与 美 学 ,具 有 批 判 与浪 漫 的 双重 特征 。
爱 欲解 放
有 两 个 方 面 构 成 了 马 尔 库 塞 爱 欲 解 放 本 体 论 的 内在 理
论 张 力 ,这 就 是 人 的 生 存 异 化 的 现 状 与 人 的 生 命 自 由 的 应 然 。在 马 尔 库 塞 看 来 ,哲 学 的 使 命 就 是 寻 找 人 性 的 真 理 ,
而 是 人 的 存 在 ; 同样 , 马 克 思 把 扬 弃 了 “ 化 ” 与 “ 化 ” 异 物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1. 引言1.1 了解席勒的背景和影响约为2000字。

席勒,全名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育家,他生于1759年,逝世于1805年。

席勒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小酷爱文学和艺术,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关于美的理论和对美学的探讨,影响深远,被视为后世美育理论的重要基石。

席勒的主要作品包括《威廉·泰尔》、《艾伯特·维斯曼》等,其中《威廉·泰尔》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些作品中,席勒探讨了人的道德、自由和内在美的价值,提出了他独特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美的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的内在美和文化修养。

席勒的美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被认为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引领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为当代审美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席勒的背景和影响广泛而深远,他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美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席勒的背景和他的美育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美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2 审美教育书简的主要内容《审美教育书简》主要内容包括席勒对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以及他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的阐述。

在书中,席勒深入探讨了美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审美能力对于个体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的促进作用。

席勒还倡导了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的作品。

通过细致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原理,席勒希望能够引导人们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体验和心灵启迪。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关于美育观念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席勒的美育理论和对美育的价值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艺概作业——席勒美育理论_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共五篇]

艺概作业——席勒美育理论_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共五篇]

艺概作业——席勒美育理论_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共五篇]第一篇:艺概作业——席勒美育理论_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席勒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深深受到康德思想的影响。

席勒在18 世纪正式提出“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

并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美育书简》是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一、席勒关于美育的必要性的理论席勒提出,近代文明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

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应该是完整和谐的,人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和社会之间也应协调,应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

但由于近代文明的发展,国家成为强制性机器,使得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分裂的,人的天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活生生的个人变成了缺乏生命力的机器。

要客服这种分裂,就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

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

针对这一目的,席勒提出“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三个概念,认为完美的人性“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有机统一。

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只不过在近代文明社会中被分裂开来了。

“游戏冲动”是二者的桥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真正的人。

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席勒曾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作品,该书是对审美教育的系统论述,是席勒对美育观念的深入探讨和阐释。

席勒的美育观念对后世的美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从《审美教育书简》中深入探讨。

席勒的美育观念主要体现在他对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

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以实现人的完善和自由的教育过程。

他认为,美感是一种自由而自主的心境,只有真正具备了这种心境的人,才能在理性支配下的社会中获得自身的完善和自由。

审美教育在他看来,不只是培养对美的欣赏,更是培养人的个性完善和自由发展。

席勒认为,美感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他指出,通过艺术的美感可以使人超越感性的欲望和理性的规范,达到一种完全自由和自主的状态。

在审美教育中,个体通过对美的感受和创造,不仅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也可以获得对人生、对世界的更深刻的理解。

席勒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于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处于这种审美的境界中,人才能够真正体验到自由和完善,才能够被真正地教育。

席勒的美育观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着一定的先进性和启发性。

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艺术教育,注重音乐、美术、戏剧等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通过这些课程来启发学生的感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美的熏陶,更要去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席勒的美育观念也对我们思考当代教育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席勒的审美教育观念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综述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综述

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一、美学的否定性和超越性马尔库塞认为,20世纪的现代人普遍处于压抑、异化和单向度的社会,而哲学上由于实证哲学、语言分析哲学所垄断而导致否定性思维的丧失和文化的商业化。

在单向度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强制性消费”和“虚假需求”,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别人所爱或恨别人所恨,精神走上了非精神化的道路,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主体性已丧失殆尽。

“今天的新特征在于:通过取消高级文化中对立的、异在的、和超越的因素——高级文化正是借这些东西建构起现实的另一维度——去抹平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

”[1](P.66)在单一文化的塑造下,人的感性与理性被扭曲和异化,失去了感受的丰富多彩性。

马尔库塞认为,要改变这个一体化的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政治革命已不可能,因为无产阶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已丧失了革命性。

只有通过“审美革命”,以否定性艺术去唤醒人沉睡的意识和无意识,培养人的感受力,创造新感性,挣脱一体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如何培养人的新感性呢?马尔库塞认为要培养人的新感性,就应该创造新的文学艺术形式,与现存的话语和意象进行彻底的决裂。

在这个新的艺术天地中,任何词语都与它的日常用法和功能相疏离,体现出它的颠覆功能。

“它们打破了把人和自然囿蔽于中的习以为常的感知和理解的框架。

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感性确定性和思想框架。

”[1]( P.120 ) “该艺术感受打破了无意识、‘虚假的’、‘自发的’、无人过问的习以为常性。

”[1] (P.170)让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感受和思考,让现实中沉默不语的东西释放出来,使敌对的感性与理性归于和谐。

艺术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功能是建立在艺术形式自律的基础上的,它通过艺术形式对现存材料的变异、打碎、重组,形成一个新的世界,与异化社会相决裂。

根据美和艺术的否定性功能,马尔库塞对19世纪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学艺术作了具体考察。

他发现,19世纪的文学艺术“是一种理性的、认知的力量,揭示着一种在现实中被压抑和被排斥着的人和自然的维度”[2](p70)。

席勒的自由观念和美育思想

席勒的自由观念和美育思想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and we
can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transcends Dutch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his time in
many aspects.It
also points out

valuable mode for
aesthetics,Freedom usually belongs to the later.as many other ideas,it i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abstract
Schiller’S fi'PAgdom
are
thought is,The realistic
humanities
have the&alne pufpose
and keeping the intact humanity. and sense
drive is equal to
Sense is emphasized in Schiller’S aesthetics theory
form
drive.ne
关键词:自由美游戏冲动审美教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eeking freedom by combining the
SeliSe
and ration is the kernel ofDutch classical
aesthetics.In Schiller's Letce体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witll the purpose of freedom’s realization,he Schiller beauty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摘要】“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他的整个美学思想都是围绕着审美形式而展开的。

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二分法,把审美形式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他对审美形式的界定、审美形式功能的阐述以及对艺术独特本质的界定都具有跨时代的启发意义。

【关键字】马尔库塞;审美形式;功能;形式理论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审美之维》重点探讨了审美形式的问题,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1],他把“审美形式”置于艺术和审美的中心地位,认为艺术和审美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审美形式,“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

一、审美形式“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

他将审美形式归结到艺术的本体地位,认为艺术本质就在于是一种审美形式,他在《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一文中,说:“我用形式指代那种规定艺术之为艺术的东西,也就是说,作为根本上(本体论上)既不同于(日常)观念,又不同于诸如科学和哲学这样一些智性文化。

”[2]他强调了艺术之为艺术,就在于其形式,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

马尔库塞更进一步指出艺术与现实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相区别的特质,就在于审美形式。

“所谓审美形式,是指和谐、节奏、对比等性质的总体,它使得作品成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具有自身的结构和秩序(风格)。

艺术作品正是借助这些性质,才改变着现实中支配一切的秩序(风格)。

”[3]这里的审美形式不再是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相对立的单纯的结构关系,而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的整体结构。

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是一个既包括和谐、节奏、对比等纯形式的外部形态结构,又包括意义、现实等内容要素的有机体,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的整体结构。

二、审美形式的功能1.“审美转化”功能马尔库塞认为:“美学形式并不与内容对立,甚至也不是辩证的对立,在艺术作品中,形式变成内容,反之亦然。

浅谈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在德育中的应用

浅谈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在德育中的应用
3 . 美育 和德育 内在 的联系

席勒的审美教 育观点
席勒是德 国古典主 义时期的剧作 家 、 诗人、 历史学 家和美学
家。 他 的《 美育书简》 是写 给丹 麦王子 的 2 7 封信 , 是对法 国大革命 沉思的产物。 他认为 , 社会改革应该从人性改革做起 。 不先改造人
性而使用暴力并不能实现人类的 自由理想 。 现代人性 的问题在 于
的进步 意义 , 他 认为没有 分工就没 有人 类社会 的进 步 , 承认人 性 分裂的历史必然性 。
虽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 但二者 的根本 目的是一致 的。王国
维说 : “ 美学上最终 目的 , 与伦理学上最终之 目的合 。 ” 把美 系和伦 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 , 都是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
的游戏冲动能够调和感性与理性 , 能够摆 脱紧张 、 恐惧 , 以及乏 味
才, 创造美好 的世界 。 所以 , 确切地说 , 美育与德育有着统一性 , 他 们是相辅相成的。美和善都是一种社 会价值观 , 都要 以真理 为基 础, 社会生 活中的同一事物 , 同一行为 , 既可作 善与恶 的评 价 , 也
而所谓德 育 , 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 和高尚的道德 品
完整的人 、 一个大写的人 。因此, 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 : 如何有 效地提升 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 从而更好地推进 素质教育。 关键词 : 席勒; 审美教育 ; 德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 3 2 D 文献 I f 码: A 丈黼 号; 1 9 9 2 — 7 7 1 1 ( 2 0 1 5 ) 0 7 — 0 0 3 4
席勒美育本身的 目的也就是激发人体 内与 自己契合的潜能 ,

人的本质解放:马尔库塞的艺术与审美之解放美学

人的本质解放:马尔库塞的艺术与审美之解放美学

解放得 以实现 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 , 艺术和 审美具有造就 “ 新感性” 批判现实社会 、 强个体 主体 与社会整体 、 加
力 量 的功 能 。 马 尔 库 塞 的 解 放 美 学 突 出 了艺 术 、 审美 与 人 的未 来 的 深 刻 关 联 , 得 借 鉴。 但 这 一 丝 毫 未 触 及 资 本 值 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21 年第 1 01 期
N . 2 o 1.01 1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社
J OUR AL OF S T N OU H CH NA N I ORMAL U V S T NI ER I Y ( OCI L S I NC E I I S A CE E D T ON)

术 文化失 去 了本身 所 固有 的价 值 功 能 , 为 国 家 意 成 识 形 态宣传 、 现 国家 制度 优 越 性 的 工具 。国 家机 展 器消 解 了本 真艺 术 文 化 所特 有 的远 离 社会 、 控 社 指 会 的特 征 , 以更 能实 现对人 们 的愚化 。 对 于一 个具 有艺 术情 怀及 丰富美 学思 想 的哲学
环 境—— 科技 异化 、 艺术 文化 的异 化等 进行 了批 判 。
种 巨大 的触动 。它 鞭策着 这位 极具 历史 责任 感 的
学 者深 思 : 病态 的社会 ” 就 的“ 向度 的人 ” “ 造 单 如何 摆 脱痛 苦 ?异化 的文 化 如 何 消 除 异化 , 以本 真 意 还
科技 主 导生产 的资 本 主 义社 会 , 根 本 上 说 是 从
21 0 1年 2月
F b 01 e .2 J
人 的本 质解 放 : 马尔 库 塞 的艺 术 与 审美 之解 放 美 学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席勒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作的一部关于美育观念的重要著作。

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美的理解和美育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探讨其对美育的贡献和启示。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了“形式美”和“道德美”的概念。

他认为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结构,而道德美则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和品质。

席勒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外在形式美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道德美的内涵。

美育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道德美的追求和理解,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席勒倡导“审美教育”实践,主张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理解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活动。

他指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人们通过观赏和欣赏作品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情感。

美育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艺术作品的欣赏活动中去。

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席勒提出了“教育即美育”的观念,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的情感和品质。

他认为,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崇尚美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感。

席勒的这一观念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要将美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和教育环节中去,使之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了“艺术家教育”和“观众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艺术家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才华的人才,而观众教育则是指培养广大观众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席勒指出,只有通过对艺术家和观众的双重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

这一理念对于当代的美育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构建艺术教育的双轨制度。

席勒的审美观

席勒的审美观

席勒的审美观
席勒的审美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审美是一种精神自由状态
席勒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现实,进入精神自由状态的体验。


审美的过程中,个人可以解放自己,摆脱现实的束缚,享受一种深度、纯粹、自由、无条件的快乐。

2.审美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受
席勒认为,人的审美体验不仅来源于艺术对象的外观形态、色彩、音响、结构等方面,还由于心态、情感、理智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
作用。

因此,艺术重视整体感受,强调“感性理解”。

3.审美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席勒认为,人类的审美感知能力存在着普遍的、共性的特征,也
就是说,不同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相似的体验和感受。

这种
共性不仅是由人类本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美的通感和
把握。

4.审美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交互
席勒主张,“美学上问题的核心在于主体和客体的交互关系”。

艺术作品在千差万别的外在形态下,其内涵深层的思想精华却是始终
透露出来的。

艺术家的个性和创意与欣赏者的心理特征及文化背景都
要在交互中互相作用,才能完整地展现艺术作品的精髓。

这种交互是
审美的重要特征。

席勒、马尔库塞的审美解放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

席勒、马尔库塞的审美解放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
第3 2卷
第l 期
广 东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M fG a g o g U ie t fE u ain om o u n d n n v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d c t y o
V0 . 2 No 13 .1
21 0 2年 2月
Fb 2 1 e.0 2
席勒 、 尔库 塞 的审 美解 放 与 马 当代 中 国 的现 代化
当代 中 国的现代 化 进 程 , 仅 带来 了经 济 指标 不 的高速增 长 、 物质 财 富的极 大丰 富 、 国际声望 的持 续 攀升 , 带来 了人 性 的淡化 、 德价 值 的沦 丧 、 金 也 道 拜
主义 的膨胀 。中国 的现 代 化 道 路 向何 处 去 , 样 避 怎
理性 的 和谐 融 洽 使 古 希 腊 人 “ 既有 丰 富 的 形 式 , 同 时又 有丰 富 的内容 ; 既善 于哲学 思考 , 又长 于形 象创 造; 既温柔 又 刚毅 ; 把想象 的青 春和 理性 的成年 结合
周 朔
( 东第 二师范 学 院 中文 系 ,广东 广州 500 ) 广 133
摘要: 生活在 1 8世 纪末 的席勒 、0世 纪 中期 的 马 尔库 塞揭 露 、 判 西方 现代 化 过 程 中 出现 的 2 批
种 种 弊端 , 并提 出审 美解放 的理 想 。 当代 中 国走 向现代 化 的过程 中也 出现 了席 勒 、 尔库 塞所批 判 马
的认 识越 来越 清晰 , 是 理 性非 但 没 有 让人 获 得 自 但
由和幸福 , 反而使人不得不戴上精神法则的枷锁 , 越
来 越感 到精神 的压 抑 。人 处 于两种 相反力 量 的冲突
之中, 人性 趋 向分 裂 , 不是 走 向兽 性 的粗 野 , 是 沦 就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美育”,在理论上明确了美育的重要作 用。蔡元培在 1912年提出要把美育列 入教育方针,这一主张表明他也深刻认 识到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席勒 的“美育说”更有值得借鉴之处。
从社会文 化 大 环 境 来 看,当 代 经 济 的发展也 对 人 才 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 行 素 质 教 育 的 决 定》中 就 提 出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共同发展, 将美育 在 法 律 上 纳 入 教 育 体 系。 此 外 还有一些 中 学 定 期 举 办 艺 术 展 览 或 是 组织学 生 去 美 术 馆 等。 从 个 人 的 角 度 来看,这一点也正是席勒“美育说”所根 本的出发点,美育可以实现人的精神自 由与解放,可以完满人的个性,使 人收 获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
席勒认为艺术家是与政治完全独立的他们虽处于时代来净化他们使他们在娱乐中排除人性和粗野达到人性的完满与解放
《长江丛刊 》2018.09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曹鑫源 /郑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作为西方重要美学家,席 勒 的 突出贡献之一是明确提出了“美育说”。 《审美教 育 书 简 》是 席 勒 美 学 思 想 的 集 中体现,也正是在此书中席勒首次提出 “美育”的 概 念。 《审 美 教 育 书 简 》核 心 思想是“人们通过美走向自由”,将人的 自由与美育紧密联系。 关键词: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美育
当代社 会 进 步 的 同 时 也 存 在 着 一 些问题,例如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失 衡,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的 破 裂 等 等,这 都使人们 感 觉 到 像 是 卡 夫 卡 笔 下 异 化 了的“甲 虫 ”。 人 们 现 在 享 受 快 节 奏 经 济发展的 同 时 忽 略 了 对 精 神 世 界 的 建 设。同时 一 味 追 求 经 济 的 进 步 也 使 我 们与自然之间不再融洽,我们不再拥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心境,也 没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 天”的美景。面对这 样一 种 情景,审美 教育的紧 迫 性 与 重 要 性 就 显 得 十 分 突 出。席勒 “美 育 说 ”中 所 提 到 的 感 性 与 理性相融 洽 的 状 态 是 我 们 所 共 同 追 求 的目的。

谈马尔库塞的审美理想

谈马尔库塞的审美理想

谈马尔库塞的审美理想作者:汤芳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26期摘要:马尔库塞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构成理论出发,猛烈地抨击了当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

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希望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来抗衡现实,解放人性,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乌托邦理论。

关键词:审美乌托邦艺术爱欲马尔库塞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始终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立场的中坚力量,也是将艺术与革命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倡导者。

他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乌托邦理论。

其构建的乌托邦,为审美救赎找到了一条出路,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个乌托邦之梦存在其本身的不足和弊端。

一对乌托邦之梦的苦苦追寻表征着人类艰苦卓绝的精神攀援。

康德认为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必须到乌托邦境界中去获得:这里恰恰昭示了人类理智天生的局限以及突破这种局限的精神出路,从而乌托邦也就成为人类的永恒之梦。

在马尔库塞所建立的审美王国中,审美功能成为支配整个人类生存的原则,人们将按照美的规律生存。

这样,马尔库塞就遁入了纯粹美学,他的审美王国也成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王国。

马尔库塞审美理想的出发点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人格心理构成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地要寻求满足和快感。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切以日常生活为准则。

这种原则使人获得自我保护,能立足于现实社会。

超我遵奉理想原则,尽力使人向理想化方面去发展。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

它成功地操纵了人们的意识与潜意识,把不属于人本质需要范围的虚假的物质需求强加于人,使人们将追求物质享受当作自己真正的需求,贪得无厌地追逐无穷尽的消费热点。

他高呼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旗帜鲜明地对社会进行批判,其批判的矛头穿过经济现象的表层而深入到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西方发达社会表面的繁荣之下隐藏的痼疾——整个社会中的人日益成为单向度的人,丧失了批判、否定的维度,沉溺于虚假的幸福之中。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席勒所著的一部以审美教育为主题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到了席勒对美育观念的探讨。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育的理论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他对审美教育的看法和主张。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书简》中深入浅出地分析席勒的美育观念,探讨其对当代美育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灵魂追求。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指出,“美是智慧和自由的集中、理想和真实的统一”。

这句话表明了席勒对美的理解,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表象,更是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体现。

美育不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追求和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内心世界的熏陶和磨练。

这种内在的美育观念,对于当代美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和成绩,更需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美的追求。

席勒提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培养和完善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人生的全部价值和尊严在于其审美的发展”。

这句话表明了席勒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和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人的思想、情感和品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完善。

席勒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美育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小就培养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品味。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了美的涵养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席勒看来,美的涵养是对人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品味的培养,是对人的心灵的磨砺和陶冶。

他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人的情感得到提升和完善。

席勒提出了一系列对美的品味和鉴赏的方法和途径,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和途径,使人的情感得到熏陶和涵养。

这种美的涵养观念和对美的情感培养的方法对于当代美育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品味,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和欣赏美的存在,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涵养。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的代表作之一,由德国文艺评论家、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所撰写。

席勒的美育观念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对后世的美育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书简》中提炼出席勒的美育观念,浅谈其意义和价值。

席勒的美育观念可以说贯穿于整个《审美教育书简》之中,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情感、品味和艺术感知能力的过程,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人内在精神世界的陶冶和启迪。

他认为,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空间,使之更为开阔和丰富,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席勒的美育观念中,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强调了艺术作品对人内在情感的唤醒和激发,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思维的精神交流方式,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引发共情和共鸣。

席勒主张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人们可以激活自己内在的审美感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一种更加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和内心的满足。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还提出了“认知美”和“创造美”的概念。

他认为,认知美是通过对外界美的事物、景观和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使之成为自己内在心灵的一部分,经历一次审美的过程。

而创造美则是通过艺术创作,表达个体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存在。

席勒强调了认知美和创造美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美育的发展和进步。

席勒的美育观念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充分展现了其对审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认为,审美教育是人品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必要手段,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席勒的美育观念为后世的美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对于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乔博【内容摘要】启蒙运动时,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以下简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以下简称“《书简》”)吸收、改造了康德的美学思想,正式提出“审美教育”,成为人类第一部和审美教育有关的宣言书。

本文从分析席勒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入手,进而分析席勒给美学发展抛出的问题,即如何应对不可逆转的工具理性和审美异化。

并在探讨席勒美育思想中国化的基础上,提出对美育发展和实践的新思考。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育思想;审美异化;全面的人【作者简介】乔博(1992.2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18世纪末,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席卷各国,德国思想家席勒率先提出“审美教育”,在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市场化和和启蒙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席勒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在各个方面带给人的异化的征兆了。

在资本充斥的社会,一切社会机器机械钟表一样围绕着资本这个中心运转,可是一旦经济危机,人们却不能像修理钟表一样修理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宗教、习俗、劳动、娱乐、国家等,都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这一状态在每个人的物质与精神层面、或者精神内部层面都无时无刻不在分离着人、撕裂着人和异化着人。

人被束缚着,席勒正是于此从社会艺术学的角度提出“审美教育”的方法论,希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席勒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席勒认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即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感性精神和理性精神,并使得两种看似矛盾的精神在整体上尽可能地无限趋近于“和谐”的状态[1]。

要明确的理解席勒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还需要追本溯源地理解康德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康德是欧洲大陆当时近一个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同时,他又开启了德意志古典的繁荣。

康德认为时代正处于人类精神的转折点,从此人类便开始结束“自然状态”并进入“理性状态”。

康德的思想状态及其所存在的时代状态决定了康德的哲学和美学是为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而直接服务的。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杨运来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文章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了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辨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

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具体“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里。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杨运来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国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论席勒审美教育思想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启示 [J], 汪翠萍
2.审美自由与人的类活动--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再认识 [J], 郑玉明
3.浅谈诗人哲学家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J], 张进
4.梁启超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浅析 [J], 程春梅
5.对象世界与关系世界--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与巴赫金狂欢化思想比较 [J], 梅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席勒与马尔库塞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寻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是现代西方思想的一大主旋律。

在其中“审美解放”论是多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方案所共有的维度。

席勒作为新思想的预言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并通过构建审美王国来达到对人的解放。

马尔库塞在吸收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审美解放”论,构建了另一个审美解放的“乌托邦”。

席勒和马尔库塞都试图通过艺术和审美来达到对人的一种解放。

标签:审美解放论;席勒;马尔库塞;艺术审美解放论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康德身上。

但是与康德的纯粹、抽象的哲学论证相比,席勒继承了康德美学的思想发展出“审美游戏说”,用更为直接的现实关切话语明确地论证了审美对于人的解放功能。

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尼采和弗洛伊德等思想家又从不同的语境和角度延续了“审美解放”论的思路,马尔库塞的思想先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想流派的洗礼,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审美解放”论,他大大凸显了自康德以来一直贯穿于现代西方各种解放思想之中的审美因素的重要性。

一、席勒的审美解放论席勒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美育的理论,希望通过审美教育获得人的精神解放。

在第12封信中,席勒从人的内在心理动力上,提出存在于人的两种心理冲动力: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席勒说,有两种对立的冲动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这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

感性冲动来自于人的物质存在,它把人放在时间之中,具有时间的变化性和物质的实在性。

它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使人的存在受到最大的限制,使人不可能达到完善。

形式冲动来自于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天性,它把人当作整体中的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存在状态中保持不变的人格;它扬弃时间和变化,把个别事物当作一切事物的规律,把某一瞬间看作永恒。

换句话说,感性冲动显示的是人在世界上、随着千变万化的物质条件而变化的状态,而形式冲动显示的则是在这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人所保持不变的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

感性冲动是人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与反应,而形式冲动则是人内在的理性精神的自我完成。

由于感性冲动受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的影响,因而必然存在某种局限性,需要以理性精神去加以控制。

感性冲动的人也就是还处于物质状态的人,受到盲目的必然性所支配。

当理性第一次在人身上出现时,它被误导,不是被运用到形式上,而是直接运用到材料上去,从而它不是引导人去追求真理与道德,而是使感性产生无限的需求和绝对的需要,人就把感性的利益当作他行动的规定者,把盲目的偶然当世界的主宰。

理性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偏差,是因为人还受着自然的物质原则的支配。

过分依赖于感性的“感性冲动”使人受制于“全部的物质存在以及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而过分依赖于理性的“形式冲动”则使人受制于抽象的道德原则,均使人陷于不自由状态。

人要克服物质原则对人的支配,摆脱理性与感性的失衡给人带来的生存困境,就必须借文化教养唤起游戏冲动。

只有游戏冲动才能唤醒人的形式感,使人消除强迫,并实现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相互依存、相互平衡,才能使人成为完整而全面的人,才能恢复人的自由。

当人既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同时又感觉到他的生存,既感到自己是物质同时又认识到自己是精神的时候,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冲动——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的目标是将变化与永恒、接受与创造相结合,将人的物质特性和形式特性的偶然性都扬弃,从而使感性与理性实现真正的调和,使人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自由。

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也就是活的形象。

它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客观与主观的多方面统一体。

由此,人由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必须先经历审美的人,只有在审美的自由游戏状态中,人才是完整的人。

而审美教育则是达到人格完整和心灵优美,改塑人性,使人全面发展、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

席勒认为只有艺术和美可以使人得到解放,“艺术是自由的女儿,他只能从精神的必然性而不能从物质的欲求领受指示。

”“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而艺术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是因为艺术具有超越于时代的理想性:“政治立法者可封闭科学与艺术的领域,但不能在其中实行统治。

他可以放逐爱好真理的人,但真理仍然存在;他可以凌辱艺术家,但不能伪造艺术。

……哲学家与艺术家在世间消亡,但真与美却以自己的不可摧毁的生命力在斗争中胜利地向上发展。

”二、马尔库塞的审美解放论马尔库塞的思想先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想流派的洗礼,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审美解放”论。

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集权社会,统治不再表现为暴政而表现为技术的专制。

技术的统治已经从生产领域渗透进上层建筑及相应社会意识形态中,使人变成了失去否定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并以“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组成有史以来最牢固的“单向度的社会”。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可以实现对人的解放。

他说,由于艺术对现实的反叛,“艺术才为现存的现实开启了另一维度:可能的解放维度”。

艺术作为“反意识”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层面,它不能付诸激进实践,却能通过变革意识,造就建立新社会必不可少的新人。

马尔库塞认为在单向度社会技术理性的统治下,人性的感性层面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低级的、被压抑着并渐渐泯灭;然而在人类感性之中恰恰包含着未被现实同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本质力量,解放的关键正蕴含在其中。

“审美的调和,意味着加强感性以反对理性的专制,而且在根本上说,甚至是呼唤把感性从理性的压抑统治中解放出来。

”审美形式能够唤醒人们那种与科学的认识能力相辅相成的,用感性和直觉把握世界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审美形式在赋予感性尊严和激发感性活力的同时,还能塑造人们全新的行为心理基础和本能结构,即建立所谓作为感性和理性会合的“新感性”。

它反对以技术理性掩盖非理性本质的社会对人类与自然感性潜能的压抑,体现人类非暴虐的、宁静、美丽、和谐、游戏的本质力量。

新感性必须通过重建人们的感觉方式来建立,新的感觉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形式的审美經验,这种与现实经验在质上不同的体验能将人们从现实麻木的境地中带离出来,让人们以全新的非压抑方式生活。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具有解放的革命功能。

其解放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在现实原则主宰下,感性与理性彼此对立,而艺术能消除这个对立,使之达到和谐。

“美学形式的背后乃是美感与理性的被压抑的和谐,是对统治逻辑组织生活的持久抗议,是对操作原则的批判。

”它使主体感性摆脱压抑状态,达到感觉与理性的会合,“艺术的真理是感性的解放,其途径是使之与理性调和”。

第二,在现实原则支配下,人们受制于压抑的系统,而在艺术活动中,这种压抑得到了解放。

他说:“在审美形式中,艺术还表达了被压抑的解放形象的回归。

”这个回归就是从被压抑的形象回归到被解放的形象,即非压抑的形象。

第三,在现实原则主宰下,人成了不自由的存在,而艺术则使人复归于自由存在,达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因为艺术活动“解放了对象,使之成为自由的存在”,同时,“这个审美方面是自然与自由会合的中介”。

在艺术活动中,一个具有完全不同标准的现实得到了认可,它是一个新的自由的现实。

三、席勒与马尔库塞的审美解放论之比较席勒与马尔库塞的审美解放论都对后来的美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观点各有其特点又有一些相似点。

首先,他们都坚信艺术能够拯救堕落的时代、引导人走向自由,强调艺术的政治功能。

席勒说:“人丧失了他的尊严,艺术把它拯救,并保存在伟大的石刻中。

……正如高贵的艺术比高贵的自然有更长的生命一样,在振奋精神方面它也走在自然的前边,起着创造和唤醒的作用。

在真理尚未把它的胜利之光送到人的心底深处之前,文学创作力已经捉住它的光芒;虽然潮湿的黑夜尚存于山谷之中,但人类的顶峰即将大放光辉。

”马尔库塞说:“艺术作品的真理的根基就在于:让世界就像它在艺术作品中那样,真正地表现出来。

……艺术对现存现实的控诉,以及对解放的美景的呼唤,这些艺术的激进性质,是以更基本的层面为基础的。

”这都表达了他们对艺术解放人性的真知灼见。

同时,他们对艺术的政治功能都怀有坚定的信念。

席勒认为,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

至少是须先有审美教育,才行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

他将审美和艺术的地位提到了比政治经济改革还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艺术才能给人以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与此相同,马尔库塞同样认為艺术就是政治实践,艺术以其创造性的形式,表现出新鲜的、充满活力的生机,给人的感官结构造就新的可能,给人性的解放开启了新的光亮,这就从根本上改变着资本主义“物质基础之下的那个物质基础”。

他们都挖掘出艺术的最大潜能,赋予了艺术政治革命的功能。

只是席勒的艺术解放论相对保守、温和一些,趋向于利用艺术使人的解放来改良社会以及政治经济,而马尔库塞的观点更为大胆、激进,试图通过艺术和审美来变革社会。

其次,他们都依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敏锐地看出了其中的弊端,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分裂与异化。

席勒指出:近代社会的文化本身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科学技术的严密的分工,另一个是“更复杂化的国家机器使得各等级和各职业之间更严格的割裂成为必然的”,结果是“人性的内在联系也就被割裂开来了,一种致命的冲突就是本来处在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相互矛盾了。

”马尔库塞从社会的单项度、文化的单项度以及人的单项度的论证,提出了人的不全面的发展。

究其根本,他们都是将导致人异化和不全面发展的矛头指向了人类理性对感性的压制、理性与感性的不统一,都积极地寻求方法恢复感性,凭借感性来冲破这世界的理性罗网,消除启蒙理性的片面和专制,由此克服人性的分裂。

最后,两人都试图建立一个审美的“乌托邦”来实现对人和社会的解放。

席勒富有创造性地提出“游戏冲动”说,将艺术判断与艺术创造视为沟通现实和理想,平衡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和中介,试图通过“游戏冲动”来平衡人的“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达到人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马尔库塞认为通过创造审美形式,人们在艺术劳动中体验到又创造了自由,主张通过“审美形式”达到人的解放。

他们都用自己的理论来构筑了一个审美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人性实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

虽然席勒和马尔库塞对审美解放论的话语表述尽管各具特色,但是却具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审美能带领人“逃离”这个糟糕的世界、奔向自由的彼岸。

然而,现代美学的根基仍然是始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二元论传统。

如同兼具肉体与灵魂的人不可能真正抛弃前者而存在一样,从其诞生之初就被定义为跨越感性与理性的美学也不可能真正带领人逃避感性世界的“有限性”法则;而“有限性”本身就是人的最大的不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