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教育
浅谈审美和审美教育-最新资料
浅谈审美和审美教育一、审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开始在自然美的环境下努力追求自身的美,并不断从实践中扩展美的范畴。
中国古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已经开始对美进行探讨。
殷商之后,社会所倡导的是中和为美,所谓“八音克谐”,“神人以和”,是见于记载最早的“和为美”的珍贵资料。
到了春秋末期,美的内容从中和转为“以善为美”。
这种对美的认识从形式美转为了内容的美。
以善为美的内容,与孔子和儒学思想至密。
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强调“先王之道斯为美”、“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等。
对于审美的评价,孔子则主张“中庸原则”。
如孔子评《关雎》时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以善为美,提倡中庸的思想影响了春秋末期及其后两干余年的历史。
需要提到的是清代古文家姚鼐的观点,姚鼐根据古代阴阳刚柔对立的观点提出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概念,其对近代乃至现代的美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最早对美探讨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柏拉图就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式,而亚里士多德则把美的一般形式规定为秩序,均称与明确。
18世纪英国美学家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条是最美的线条的观点,认为在优美的形体上,蛇形线最多,直线最少,并认为直线只是长度不同而缺乏装饰性。
从以上中外人士对美的认识上看,美包涵了民族、文化、习惯等众多的社会因素。
但从总体上看,都力求使之和谐。
因此,人类的审美观,始终是围绕着和谐发挥的。
二、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审美教育一词,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在该书中,席勒全面提出了审美教育的学说,他把审美教育的概念提高到人性和谐发展的高度,并把审美教育与社会团结,和谐与政治自由联系起来,赋予审美教育以深刻的社会内涵。
我国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观。
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是美育思想的萌芽。
近代审美教育理论在中国的确立,得力于王国维和蔡元培。
他们在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研究中,发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美育放在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上,确立了我国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和演奏技巧。
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和品味。
他们可以感受到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被重视,并且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浅谈初中审美教育
美术课 的特点是 H 生动直 观的形象教 内容的学习, 】 可以使学生初步具 备基石} : I 知识 , 美 的氛同 , 体现美育的成果 。 育感染 学生 , 过具体 形象 如线条 、 通 色彩 、 懂得欣赏 、 感动 、 潜移默化 中去分辨真善美 , 察、 记忆 、 想象 和创造 能力 , 进学 生智 力 映的不 同的审美意识 , 促 提高审美索质 。教育
人文思想 , 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 , 学生个性和谐 的发展 ,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弘扬 人的主体精神 , 促进 ( 使学生形成正确 的审美需 要和健 美 术课的 内容 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 的 子们 的创 新潜能 , 三) 康的审美情趣 。 审美情趣是学生在 反复审 美实践过程 将德 育 贯穿 到 整个 教学 活 动 中去 , 助 学 生 而 尽 自己之 力 。 帮 中形成 的某 种 特殊 的个 人爱 好 和 情趣 需 树立健康的道德 价值观 、 强学生爱周主义 增
的发展。
( 通 过榜样示范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 四)
形体 、 构 、 间等绘 画语 言培养学 生的 观 以历 史唯物主义观 点, 结 空 初步认识美术作品反 教师要注重师表形象 。 总之 , 全面推行 素质教育 的今 天 , 在 审 应该 以德治校 , 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 美素质教 育尤 为重 要 , 我们 勇于发 掘孩 在 让
完善的心理结构 ,审美 能力是 审美 主体在
课本 中美术常识 和欣赏部分是整 个美
赏美 审美素质形成 的关键 部分 。通过这 些
是学生 认识 美 、 鉴 生欣赏大 自然的美 , 增强创造美 的能力。 审美过 程 中所表 现出来 的感知 、欣 赏 、 术 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判 断、 评价能力 。 美化 校 园环境 , 标语 、 墙报 、 画展 耍有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浅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认识
日口
认 为 “ 于诗 ,立 于 礼 ,成于 乐 ” 。语文 学科 不 同于 数理 化等 学 兴 科 ,它 更 强 调 学 生 的 体验 和 感 悟 。语 文 教 学 离 不 开 一个 “ ” 美 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 是凭借简单直 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 载 ,而是 借助 于 一篇 篇熔 自然 美 、生 活美 、情 感 美 、艺术 美 、语 言美 等于 一炉 的有血 有 肉 的文 学 作 品表现 出来 的。具 体地 说 ,就 是通 过语 文 教材 的课 堂教 学和 课 外活 动等 教 学过 程 ,教 育学 生感 知 、 理解 、鉴 赏 、评 价 美 、 进行 美 的创 造 ,树 立 正 确 的 审美 观 点 ,培养 健康 的审美 情趣 ,形 成 崇 高的 审美 理想 。刘 勰 说 : “ 夫 缀文 者情 动而 辞 发 ,观文 者披 文 以入 情 。 ”学生 只有 有 了一 定 的 情感 体验 ,才 能 准确 理解 课文 思 想感 情和 写法 ,进而 细致 地表 达 自己的思 想感情 ,写 出声 情 并茂 的文章 来 。 为什 么要在 语文 教 学中渗 透审 美教 育 语 文 教 学 的 目的就 是 使 学 生 热 爱 祖 国 语 言 , 能 够 正确 理 解 和运 用祖 国的语 言文 字 ,具 有现 代 的语 文 阅读 能力 、写 作 能力和 听说 能 力 ,具有 阅读 浅 易文 言文 的 能力 ,而 且要 在 语文 教 学过程 中 开拓 学生 的视 野 ,发 展学 生 的智 力 ,培养 学 生的 社会 主 义道 德 情操 ,健康 高 尚的 审美 观和 爱 国主 义精 神 。简 而言 之 ,就 是既 要 传授 知 识又 要进 行 思想 教育 。教育 学研 究成 果 告诉 我们 :教学 成 效 的大 小取 决于 学生 在接 受 知识 过程 中精 神 活动 的 主动 性 。因 此 要从 根 本上 改革 我们 语 文教 学 的途径 和 方法 ,就 是 要充 分调 动 学 生在 接 受知 识过 程 中精 神活 动 的主 动性 , 并 以此为 突破 口,而 这 突破 口的重要 通 道便 是 审美 教育 。 审美 教育 可使 学 生从 接受 者 的 角色 转变 为探 究 者 ,学 习亦会 变 得其 乐无 穷 ,教 学 效果 自然 颇 佳 。反 之 ,处 于受 动状 态之 中,学 生 则只 能消 极被 动地 接 受知 识 信 息 。因此 整个 过 程 结束 后 ,学生 收 效甚微 ,或者 毫 无所 得 ,甚 至 影 响了 学习 兴趣 ,破 坏 了学 习 的积 极性 ,产 生厌 学情 绪 。所 以 说 如果 教 师不 注重 教 学教 法 的运用 ,不但 会产 生严 重 的后 果 ,而 且 还 使 自 己成 了 费 力不 讨 好 的 “ 书 匠 ” 。俗 话 说 : “ 学 有 教 教 法 ,教 无 定法 ,贵 在得 法 。 ”正式 把美 育 作为 一个 专 门 的独立 的 理 论 问题加 以探 索 和研 究 的l 世纪 德 国美 学家 席勒 认 为 : “ 感 8 从 觉 的受 动状 态 到思 维和 意 志 的能动 状态 的转变 ,只 有 通过 审美 自 由的 中间状 态 才能 完成 。”所 以,审 美教 育在 语文 教 学 中是不 可 缺 少 的 ,只有 审美 教 育才 能使 学生 真 正地 融入 知识 的海洋 ,乐 意
浅谈当今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美学概论期末论文[美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专业:[ 汉语言文学]班级:[ 11中文4班]姓名:[ 吕莎]学号:[ 1112100294 ]完成时间:2014年8月28日浅谈当今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文学院 11中文4班吕莎 1112100294 32号【前言】: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分支,把美育搞好对德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审美教育缺失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引起重视。
【关键词】:美育紧迫性必要性解决方法一、何为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
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
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
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在学校教育事业中,大概来说即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化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从而更加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审美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有情怀的人,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1.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认识、理解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平台。
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主题、风格和表达形式。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社会风貌,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 正文2.1 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欣赏美的能力和品味。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的主要途径。
将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审美教育的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文字细节,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这是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罗丹有句名言:“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我们语文教师正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发现美”的人。
一、教师首先是美的载体“摒弃浮华,静心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师,它能让我们变美。
倘若教师不读书,必然缺乏文化积淀和底蕴,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
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用到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当中,拒绝肤浅、远离平庸,这才是一个教师,一个作为读书人的教师应该做到的。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而且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
从而使我们的人格显得更加美丽。
《老师的腰围》中,胖胖的数学老师,在有那么多的听课领导及老师的前提下,能够微笑着让学生用三角板去量她的腰围,还有小女孩用小手去量,最后居然有学生提出让老师解下腰带,量腰带,聪明的孩子们出乎我们的意料,老师越来越灿烂的笑容更出乎我们的意料。
所以,作者感叹:胖胖的老师并不漂亮,但她的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课。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当我们的学生不再以某某明星为粉丝,而是以老师为典范时,那是因为学生把我们当做了美的化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二、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人们的共识。
我们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是经典。
例如《小巷深处》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述一位瞎眼的母亲收养一个弃婴,含辛茹苦养大女儿的故事。
歌颂了母亲对养女真挚、博大、隐忍的爱,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
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深深悔悟结尾。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一、积极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学作品虽是语言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的可感性。
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南国花城的旖旎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泰山雨景的迷蒙磅礴,无不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国农村的美丽富饶、刘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无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感情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开作品描绘的形象,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
如在《醉翁亭记》(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欧阳修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滁州琅琊山的优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且幽香,佳期木秀而繁阴……”面对这变化的优美山色,学生们感到了轻柔和谐之美,所以审美愉悦不可穷尽。
中学课本中这样的美的形态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激发起审美情感因素,调动起审美想象,在课文间接表现的自然物的优美欣赏中,唤起并加强他们内心的审美愉悦。
浅谈舞蹈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舞蹈中的审美教育一、舞蹈教育的功能(一)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舞蹈艺术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它通过韵律和节奏动作等领略到人一种精神的惬意和审美的享用。
舞者用身体语言传达精神主旨,从而起著净化心灵的功效。
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可以说道,舞蹈能打破表层的艺术美感,协助人们体悟内在的艺术魅力,所以舞蹈教育本身具备一定的美育功能。
舞蹈教育通过培育学生肢体动作的抒发,达至强壮体魄、培育动律感的教学目的。
在自学舞蹈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常规的形体训练,形体训练能够协同不好力量和肢体在平衡性上的关系。
在唱歌过程中,舞者的心灵与行动同时实现协同统一,进而展现出内心世界。
舞蹈在强壮身体的同时,能唤起舞者的艺术技术创新思维。
唱歌充斥着能节奏感的音乐,舞者在体会音乐的同时唤起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作出与音乐情节二者切合的舞蹈动作。
舞者在唱歌过程中不单单是必须整体表现美,更必须创造美。
(二)舞蹈教育的创新功能“往往最民主自由的身体整体表现出来的就是最高度的智慧”,在自学舞蹈的过程中,须要肢体动作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相互协作,学生通过对动作的马萨省和节奏的体悟,并使整个大脑思维获得训练。
同时,舞蹈能引爆学生的想象空间,舞蹈的本质就是在音乐中顺利完成人的大脑与身、心灵之间的统一行动,并且必须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回去鼓舞智力、开拓思维。
(三)舞蹈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舞蹈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中占据关键分量的一部分,就是协助大学生同时实现社会化的路径之一。
舞蹈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践行恰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舞蹈中练成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较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能协助大学生提高自信心度,学生在演出时如果获得他人的普遍认可,能很大地提高其自信心;在集体舞的排练中能锻炼身体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有利于锻炼身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舞蹈教育能协助大学生尽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无疑就是有利于大学生构成一种心理范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构成,舞蹈教育有利于延长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的周期。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美的感受,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从中体验到美的感受。
教学可以通过角色的审美情趣、语言的表达和形象的描写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美,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06/2016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戴丽凤(吉林省大安市实验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旨在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宗旨。
通过分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分析与挖掘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入审美教育的具体举措。
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教育具体对策音乐是一门独特的情感艺术,它可以通过美妙的声音,节奏的韵律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进而提高人的审美观,美化人的行为。
小学音乐教育是推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小学生获得独特审美感受的关键与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始终关注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注重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树立乐观向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推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首先,积极实践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与感悟音乐的内在美,体会音乐旋律与节奏的变化之美与跌宕之趣,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与极高的音乐感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积极实践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创作潜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音乐想象与联想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回味音乐的同时调动联想与想象,或是在头脑中描绘一幅美好的图画,或是积极构思自己的“音乐小调”,使学生从小养成积极思考与主动创新的良好虚席习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积极实践审美教育是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主要方式。
一般来讲,小学音乐教学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实施审美教育时必须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从而为审美教育的普及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叶澜教授曾发出“ 让课堂焕发 出生命 的活力 ” 的大声疾呼 , 现代心 理 学研究也 表明 , 情感 对个体认识过 程具有组织或 瓦解作用 , 它能直
接 作用 于学生的课堂行为 , 并会微妙地影响和逐渐改变 和提高学生 的 学 习质 量。因此 , 堂教学中 , 在课 我首先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人手 。 把 营造 良 的教学氛围当做教学的主要手段 。例如在记叙文教学 巾, 好 引
让学 生感 知 语言 的形 象美 、 内涵 美和 思想 美 。也 可以运用 朗读 , 使学生的 审美感知 的 指 向隐舍 于审美对 象的美 , 激发起 审美主 体 心 理上 的喜 、 、 、 怒 哀 乐的情 绪反 应 , 学 生 让
l结合教材 内容 , 、 设计参与式作业 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 的开放性 ,注意构
性差异 。巧妙地设置丰富多彩 的语文生活化
感受美 、 鉴赏美 、 创造美 的能力
这一 目标 ,就必须改革 旧的美 育模 式 ,将美育渗透 到语文教 学中 ,使语文教学 与美 育教育有 机统一 , 构
作业形式 , , 如 画一画 , 演一演 , 一辩 , 辩 读一 读, 课前查 阅资料 、 历史背景等 , 将过去单一
手段 。 引导 学生走 出学校 , 向社会 , 走 走进 生活, 激发 学生学语 文、 用语 文的兴趣 , 高学生语 提 文素养。 【 关键词 】生活化 ; ; ; : 作业 语文 素养
一
语文 学科 除 了工具 性外 , 还具 有思想性 、文学 性 、知识 性、 社会性 、 实践性等 特点 。这
极 开展语文 实践活动 , 为学生营造 良好的学
化的作业, 通过综合性的作业 活动, 使学生的 多元智 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发展 。作业还可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第一篇: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
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学生情感一、问题的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人如果不爱美,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生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国家。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即是爱的教育。
人有爱美之心,表明人有求真向善之心。
人有求真向善之心,才会对大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关切、热爱之情,激情永驻,志存高远;也才会孜孜以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探索真理,追求事业,献身社会;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下一代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激发学生爱美之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懂得怎样审美。
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出现了某些偏颇:学校全部工作倾向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审美和劳动生活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说没有抓,但起码是抓得不够目标明确,不够得力,成效不显著,喊在口头上、流于形式的居多。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条件(一)语文教材本身是美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理论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浅谈幼儿审美教育的途径
浅谈幼儿审美教育的途径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是人类必须具备的的诸多美徳之一。
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审美感,是幼儿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幼儿审美教育可以贯穿在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幼儿园的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音乐、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形式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有特有的节奏和悦耳的旋律。
教师可以教给幼儿各种各样的儿歌,富有节奏感、有优美旋律的儿歌,既开发了幼儿的心智,对幼儿也起到了审美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会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结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
美术的色彩是吸引幼儿的第一因素。
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
文学这种形式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多体现为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等。
教师利用生动优美的的语言将鲜明的人物性格,紧张或有趣的故事情节等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受到美德教育,提高幼儿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形象地再现故事、童话、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内容,使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的主要教育途径。
对幼儿进行一些适合他们的体育教育,如动物动作的模仿等,可结合音乐一起进行。
2通过周围环境进行审美教育幼儿是天真烂漫的小天使。
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在他们无意识的状态下,教师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起到的效果往往是非常好的。
浅谈教师对审美教育的思考
浅谈教师对审美教育的思考美育主要是培养美的教学活动,而审美观常常离不开“美感常人认为“美感”无非就是美丽好看有内涵等等,当一幅美景展现在面前感受到很美,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一个美轮美奂的建筑与美景也会触及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灵魂,唤起对美好的故事的向往与追求,唤起美景下的美丽的传说与故事。
蔡元培认为美感由“美术”而生,“有美术,斯生美感。
美感,不仅手工、图画、诗歌有之。
无论何时何地或何种科学,人具情感,皆可产生美感。
”人的美感因自然景物而起。
如山水、如云月、如花草、如虫鸟的鸣声、清丽之山水、崇密之建筑结晶、构体、色彩无所不可以引起美感。
蔡元培还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我认为美丽与尊严合之为美,美丽又分为外貌美丽、心灵美丽、高学历、高收入、面带微笑也是一种美丽。
但是这种美丽如果变成为人自私、处处事事围绕着自己的一点事、一点利益,即使是有美丽的外貌较好的技能与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何用?不懂得尊重别人,不知道为别人付出,充其量这种美是不雅的,也是非理性的。
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有时候我们在刚接触一个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因为对方外貌平平,不觉得美丽。
但随着相处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此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工作与学习中都在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就是一种理性的美。
这种理性的美是真正的美丽与洒脱,也正如蔡元培的美感学说的美感之界“超脱,全无利害关系二因此,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美感,从教会孩子怎样与别人相处做起,审美教育应该从幼时开始就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家庭教育更要重视美育,美育必须赋予儿童发现美和感知美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感知幸福。
最好的美育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美育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复杂而系统的意识引导儿童的审美态度,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积极乐观的性格。
美育的最佳途径就是把“美”融入家庭教育生活中。
家庭美育也是一个美育从形式到实践的过程,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美育往往是带孩子去感受生活的美。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3篇)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浅谈(3篇)第一篇: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声乐教学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意义;方法音乐是美的艺术,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演奏和欣赏能力,还应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在演奏中展现艺术和情感之美。
低层次的声乐教学是音与技,高层次的音乐教学是情与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真正让学生感知声乐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一、声乐的审美特质分析在音乐的艺术王国里,声乐是最早诞生且最具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式,也是最能展现美学思想和特质的艺术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声乐的表现形象也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声乐的艺术魅力也越来越强大,展现的审美情趣也越来越丰富。
由最为原始的单纯音乐发音逐步拓展表现形式,现在已经发展到丰富多样的专业声乐技巧,声乐的唱词最初是非常讲究实用,现在能够展现更多层次的审美艺术,向艺术化高度不断攀越,并不断拓展新的高度,展现更为美妙的艺术。
从音乐专业美学的名称定位来看,是音乐学和艺术美学的交叉融合,体现的艺术与艺术的双向融合,是艺术美学中一个最为重要且具发展潜力的分支,也是现代音乐学体系中研究音乐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科。
声乐艺术本是就是一门非常独特的审美创造表现艺术,通过创作艺术作品、艺术表演者演唱表演、受众欣赏体验完成整个表现和欣赏过程。
从创作、到表演再到欣赏消费,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以审美的标准来表现,并获得最为直接的审美体验,处处渗透着美的艺术张力。
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声乐的美学特质,能够感知声乐作品、表演以及欣赏中渗透的审美标准和情趣,能够融入审美内涵,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
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首先,美
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
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
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
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美育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
再次,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发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
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
最后,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
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
事实也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197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可见,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美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
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养,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
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
因而美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技能、技巧,而且要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育,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
学生审美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美育来实现。
审美的水平与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鉴别美几方面内容。
学校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