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讲课逐字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f8240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2.png)
柳永《⾬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柳永《⾬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位杰出的⽼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教师的语⾔表达能⼒。
那么⼤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柳永《⾬霖铃》说课稿,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霖铃》说课稿1 ⼤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是《⾬霖铃》,现在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说说这⾸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
这是⼀⾸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叹为观⽌。
这⾸词,具有较⾼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学⽣古典诗词的鉴赏能⼒。
⼆、学情分析 作为⾼⼀年级的学⽣,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上,他们的思维能⼒和审美能⼒还有待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进⼊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的鉴赏能⼒。
三、学习⽬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带到⼀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语: ⼈⽣⽆常,聚散不定,我们的⽣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反复诵读课⽂,然后听配乐⽰范朗诵,再让学⽣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的朗读兴趣。
《雨霖铃》讲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讲课稿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7fa13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a.png)
《雨霖铃》讲课稿教案教学设计雨霖铃讲课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二)教学目标: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教学重难点: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
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1作者:柳X(约987“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交流互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习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五:写作方法:融情入景的写法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长亭”“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虚实相济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
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
雨霖铃上课讲稿
![雨霖铃上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77839be27f1922791688e8d1.png)
《雨霖铃》上课讲稿同学们对词应该是比较熟悉的,昨天让你们看《词的起源和特点》,看了没有啊?A好,那老师提两个问题看你们答不答得出。
第一个,能不能给词下一个概括性的定义?第二个,什么是燕乐?同学们预习的还不错。
B这可不好,下次记得要好好预习。
那我现在简单地说一下词这种文体。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流播,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兴格律诗体,有着既属于音乐又属于文学的双重属性。
经过漫长的时间和众多文人的参与,词体逐渐被推尊,在现代看来,词已经成为一种与诗并列的高雅艺术形式,尤其是在抒情方面,更是“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在表达上又“不尽言诗之所能言”,十分含蓄,意韵悠长。
本篇课文所选的四位词家,有许多共通之处,简单粗暴地说,他们都是婉约派词人,在音律格律方面,他们都做得非常不错,而且在词史上都是对词的发展做出了特别贡献的词人。
当然,细究起来,他们的词作风格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也是各不相同的。
等我们学完这四首词,不妨来做个比较研究。
他们四人的缘分还不止于此,比如李清照写了一篇对后世词学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词论》,而在这篇文章中,柳永和秦观都被评点了一番。
据说周邦彦的创作实践很符合李清照的理论,李清照却对他只字未提,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了疑惑。
有肯定,有批评,这就叫批判。
别忘了,我们清照阿姨可是个才女,所以对这两个人啊,她态度就三个字:你~~,不行!但虽然她的评论中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看起来是分辩证,但是否真的恰切呢?她对柳永的评价,你认可吗?理由又是什么呢?我们要从有依据,才有说服力。
合理性:柳永生平,游弋于秦楼楚馆,环境尘下,写作面向的人群层次不高。
我们之前学过他的《八声甘州》,一起背诵一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3ee5c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0d.png)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高中语文说课稿《雨霖铃》
![高中语文说课稿《雨霖铃》](https://img.taocdn.com/s3/m/834db6f8b52acfc788ebc987.png)
高中语文讲课稿《雨霖铃》一、教材剖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分离词全词环绕“伤分别”而构想层次特别清楚:分别别以前、分别之时、分别以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酣畅淋漓令人惊叹不已这首词拥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二、学情剖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觉了词的语言美、境界美但鉴赏只逗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教师要指引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盛情境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术感知作品内容领会词中凄清的境界和悲伤的离愁2.过程和方法经过朗诵、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怀、情形交融的写法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词人伤离其他愁绪培育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味(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要点和难点感觉词人在词中表露出的浓浓分别之愁 ; 领悟全词情形交融的写法 ( 为了打破学习重难点我将经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进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朗读议论法②发问点拨法③自主研究法六、教课过程设计(一) 导入课文创造气氛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凄凉的气氛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老是充满了分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难过的今日我们就一同来赏识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如何写“伤分别”的 ?(二) 读听联合整体感知让学生频频朗读课文而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试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中间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找出所描绘的光景及剖析这些光景有何特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先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教课中是必不行少的层层深入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加强读和听的目的性(三) 详细赏析推测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环绕以下两个问题指引学生以小组议论的形式来领会情形交融的艺术手法(1)王国维说:“全部景语皆情语”试剖析这些光景 ( 意象 ) 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形交融的成效 ?(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经过领会多个意象所组成的境界深刻地感觉到词中所洋溢的浓浓的离愁进而对情形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瓜熟蒂落这就初步地打破了教课重难点 )(2)“今宵酒醒哪处 ?杨柳岸晨风残月”向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光景何特别意义 ?词人借此表达了如何的情怀 ?设计企图:情形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有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经过指引学生找意象、剖析意象特色和所包括的感情、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形交融这类表现手法领会诗歌境界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课重难点的打破, 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形交融的方法其他经过小组议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单培育了学生“主动研究团联合作” 的学习方式也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表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到个性(四)背诵(在达成课文剖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设计企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必定数目的优异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升了学生背诵的踊跃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达成(五) 讲堂练习拓展延长 (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实时有效地学致使用——为加强学生对赏析情形交融的方法的掌握所以我就设置一道讲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形交融 )七、说板书(在教课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更完好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迷茫下阙:伤分别之情前程黯淡命运难测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求实的语文老师应当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经过课外大批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 的目的这节课我部署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看法 200 字左右。
雨霖铃的说课稿
![雨霖铃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202a9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f.png)
雨霖铃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说课稿是关于《雨霖铃》这篇诗歌的。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感受文人士人之间的情感交流;3.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情感表达;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本、诗歌解析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雨霖铃》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前感受到雨霖铃的音乐美。
2.阅读与解析(10分钟)让学生跟随课本一起阅读《雨霖铃》,并解释生僻字词,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朗读与朗诵(15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雨霖铃》,鼓励他们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诗歌的情感。
4.诗歌赏析(1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展示雨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雨的意境,并询问他们所感受到的情感。
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雨所代表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意象和情感。
5.诗歌韵律与文言文的学习(15分钟)教授学生韵律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平仄、什么是押韵等。
鼓励学生分别找出《雨霖铃》中的韵律和押韵,并分析这些技巧对诗歌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6.情感表达与写作(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感受,并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雨诗。
7.总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诗歌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雨霖铃》的意境,并完成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雨霖铃》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通过亲身参与和创作,提升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谢谢大家!。
诗词类《雨霖铃》试讲稿-
![诗词类《雨霖铃》试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4e9cc76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0.png)
诗词类《雨霖铃》试讲稿-第一篇:诗词类《雨霖铃》试讲稿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雨霖铃》(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雨霖铃》。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品鉴意象、体味情感”)(整感)《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带着对文本的朦胧感知,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无语凝噎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
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设宴送别,难分难舍。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
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3d9b3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6.png)
《雨霖铃》说课稿(5篇)《雨霖铃》是宋代柳永的名篇,雨霖铃说课稿怎么写?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雨霖铃》说课稿【较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⑴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⑴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雨霖铃》讲课逐字稿
![《雨霖铃》讲课逐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befcde1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8.png)
《雨霖铃》讲课逐字稿第一篇:《雨霖铃》讲课逐字稿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文人笔下一个个泪眼婆娑的愁容和一声声凄婉缠绵的叹息,相隔千年后仍然感动着你我。
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一些有关离别诗词。
王维最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个“更”字就把那种依依不舍展示出来了。
应该说白居易的《琵琶行》不是别离诗,但是其中有这么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这里一个“惨”字又道出了离别之苦。
李煜的《相见欢》中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们说,王维别离的是朋友,白居易别离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而李煜别离的是故国,而且是家仇和国恨的并存。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如何演绎离别情思的。
雨霖铃是词牌名,和我们过去学的水调歌头、浣溪沙是一样的,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的是,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面的这个赤壁怀古才是词的题目。
宋词在当时是要配上乐曲演唱出来的,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而词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规定曲调,第二个作用就是规定词的字数、韵脚。
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是有故事的,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在秦岭的栈道中避雨,从雨中听到了铃声,于是想起了已经死去的杨贵妃,就名人创作新曲,取名为雨霖铃。
所以,这个词牌本来就是表达离愁别恨的,词调又极尽哀怨。
我们再来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原名柳三变,柳永是他后改的名。
又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当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柳七、柳屯田。
这么说,柳永一共有四个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说的都是他。
他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
这里的专力写词,是说他除了写词再没有别的职业了,就像今天的专业作家。
而苏轼、晏殊则以做官为第一职业,以写词为业余爱好,就像我们有的老师好在报纸上发表个豆腐块儿文章一样。
雨铃霖lishu说课稿
![雨铃霖lishu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7964e23ba0d4a7303763a48.png)
《雨霖铃》说课稿荆州市工业学校吴家兵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吴家兵,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选用的教材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上册,本节课选自第五单元唐诗宋词赏析第17课的内容,这首词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品,也是“诗言志、词言情”的极好体现,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并准确理解本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更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可推卸的民族责任。
2、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学情,充分考虑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感知作品内容,体会宋词魅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分析来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与之相对应的重难点内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宋词魅力。
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教学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的情感;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关键点:生活化、可操作化确定依据:越民族越世界,重温经典已经成了一种文化发展的必须,我们重释经典正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处的时代特征,竭力拉近经典与生活的距离,让经典走下神龛,才能让经典拥有最大的受众,焕发新的魅力,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生命体验,为学生服务。
二、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女生较多。
(1)认知水平:通过前面对于唐诗的学习,已基本明确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总体目标,掌握了一般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2)实际需求:作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文史知识具有相对敏感的兴趣点,但具体分析理解起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希望通过课堂学习得到正确的指导,这为本课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柳永《雨霖铃》讲课稿
![柳永《雨霖铃》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3b0b5dcbe23482fb4da4ceb.png)
人千辰年晓醒冷古沉千凝看发 饮歇晚切
说种好 风何落伤楚里噎泪 无
风景 残处清离天烟 眼 绪
情虚 月 秋别阔波
设
节
整体感知
《雨霖铃》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雨霖铃》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参考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 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 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促着 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 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 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 ,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 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上文的景色描写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了伏笔, 使得“都门帐饮无绪”不会那么的突然,“无 绪”就是没有心思,作者面对美酒佳肴当然毫无 心思,离别在即,满腔的心思都在恋人身上。 但就在二人依依不舍之际,传来了船家的催促 的叫声,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下,二人“ 执手 相看泪眼”再也说不出话来,但是“此时无声 胜有声”,依依不舍之情被抒发到了极致。 语言通俗、形象逼真、情感真挚, 寥寥十一个字,力敌千钧。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 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 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 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 与苏轼《念奴娇》便知。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
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苏轼、辛弃疾
雨霖铃
自由朗诵诗歌
整体感知
雨霖铃
1、层次划分: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
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 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 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 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 颗璀璨的明珠。
《雨霖铃》说课(
![《雨霖铃》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77e03d304b35eefdc8d33343.png)
《雨霖铃》课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件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谈谈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它的层次特别清楚:分为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能够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基于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诵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和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3)、了解婉约词的风格特色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
在朗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感情,探究词的意境,并体会婉约的风格特色。
【教学重点】以读带赏,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四、说课件特色:1、整个课件课型设计为赏析合作型,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视听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集图片、文字、声音等综合功能为一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重视学生从课件中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体会诗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3549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8.png)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试讲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试讲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6c536f3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4.png)
《雨霖铃》试讲稿(附配套教案)(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永及其写作风格。
2.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目的。
3.掌握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
4.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们一起跟唱。
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教师接着引导: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继续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
二、整体感知,奠定情感1.提问: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词,总结情景。
明确: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2.提问: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
教师指导。
4.齐读,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手法第一,学习上阙,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2.提问:这一句词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的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3.提问:“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了什么?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4.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199be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6.png)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篇一:雨霖铃说课稿篇一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其次单元的《雨霖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其次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专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同学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同学、老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公平对话与沟通,在同学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同学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由于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同学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育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受到感染和启迪”。
依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学问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力量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ff591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b.png)
雨霖铃说课稿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雨霖铃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
《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
《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2、过程与方法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四、重点、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五、教学策略1、诵读法2、启发法3、讨论法六、学法指导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雨霖铃》说课稿上课讲义
![《雨霖铃》说课稿上课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b423895a8114431b90dd8db.png)
《雨霖铃》说课稿高二年级人教版现行教材四川省平昌中学杨帆(教学理念: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
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雨霖铃》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8课《词六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宋诗词。
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词人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执手别离的情景。
词中句句洋溢着离愁深情。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被誉为千古名句。
因此,这篇词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
学习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美读、美说、美赏,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并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难点:掌握其艺术手法。
三、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我校高二学生古文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阅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悟,猜测,难以表达,更不用说对诗词进行细致地审美鉴赏。
但在《雨霖铃》之前学习过的优秀作家作品,例如《沁园春·长沙》《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都有助于《雨霖铃》的鉴赏学习。
四、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本课依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诗词类《雨霖铃》试讲稿 -
![诗词类《雨霖铃》试讲稿 -](https://img.taocdn.com/s3/m/0130fafd172ded630a1cb60b.png)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雨霖铃》(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雨霖铃》。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品鉴意象、体味情感”)(整感)《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带着对文本的朦胧感知,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无语凝噎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
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设宴送别,难分难舍。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
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
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美是什么样的景?人是什么样的人?情是什么样的情?好,带上我们的疑惑和感情,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文人笔下一个个泪眼婆娑的愁容和一声声凄婉缠绵的叹息,相隔千年后仍然感动着你我。
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一些有关离别诗词。
王维最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个“更”字就把那种依依不舍展示出来了。
应该说白居易的《琵琶行》不是别离诗,但是其中有这么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一个“惨”字又道出了离别之苦。
李煜的《相见欢》中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们说,王维别离的是朋友,白居易别离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而李煜别离的是故国,而且是家仇和国恨的并存。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如何演绎离别情思的。
雨霖铃是词牌名,和我们过去学的水调歌头、浣溪沙是一样的,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的是,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面的这个赤壁怀古才是词的题目。
宋词在当时是要配上乐曲演唱出来的,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而词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规定曲调,第二个作用就是规定词的字数、韵脚。
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是有故事的,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在秦岭的栈道中避雨,从雨中听到了铃声,于是想起了已经死去的杨贵妃,就名人创作新曲,取名为雨霖铃。
所以,这个词牌本来就是表达离愁别恨的,词调又极尽哀怨。
我们再来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原名
柳三变,柳永是他后改的名。
又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当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柳七、柳屯田。
这么说,柳永一共有四个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说的都是他。
他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
这里的专力写词,是说他除了写词再没有别的职业了,就像今天的专业作家。
而苏轼、晏殊则以做官为第一职业,以写词为业余爱好,就像我们有的老师好在报纸上发表个豆腐块儿文章一样。
他还说长调慢词的倡导者,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雨霖铃和我们上节课学的望海潮都是长调慢词。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我们把这两片词分为分别前、分别时、分别后三个部分,大家看看怎么分合理。
从寒蝉凄切到兰舟催发,这是第一部分,写得是分别前的场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中有三个意象,寒蝉,长亭,骤雨。
寒蝉叫得是凄凉急切,你们说这个蝉在什么季节能发出这种叫声?对,秋天,而且得是初秋,深秋蝉就死了。
对长亭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是古代送别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暮色中的长亭就更显得凄凉了。
骤雨初歇,又刚刚下过一场大雨,空气是湿润的,同时湿润的还有词人的心灵。
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秋傍晚雨后的长亭边,在京城的城门外,作者的恋人为他设帐饮酒饯别,要是换做你,你的心情会好吗?所以词人说“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情啊!而正在这儿发愁呢!两个人正难舍难分呢!怎么样啊!“兰舟催发”,分别前这一部分,词人主要是运用意象勾勒环境,为下面写离别时蓄势。
这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
可见意象在诗词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写离别时的句子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个什么状态呢?咱们没体会过,就从影视剧当中找素材。
在座的同学都看过《情深深雨蒙蒙》这部电视剧吧!你们还记不记得依萍和方瑜在火车站送书桓和尓豪去前线的那个场景,两对情侣也不怎么说话,泪眼婆娑,握着对方的手,恋恋不舍。
这个状态就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词中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个?对,“竟”,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
真实没有话可说吗?不是,相反,是太多的话想说,都堆积在那儿,不知道该说哪一句。
大家还记得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两句诗异曲同工,都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浩淼的烟波,厚重的浓云,辽阔的天空,这种旷远的意境衬托出词人前途的渺茫和情人相见无期的无奈。
这一部分主要是描写恋人在分别是的情态,最能表现恋人难舍难分的句子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整首词的下阕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部分,离别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这就把词人离愁别思给扩大化了,本来离别就伤感,我的这次离别又多了一个令人更加伤感的因素,就是“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说现在你设宴为我饯行,那等我酒醒了,你就不在我身边了,那是,我可能
停靠在杨柳岸边,清晨微风吹过,抬头望见天空中的残月。
这首词可以说句句都是经典,但是最让人动情的就是这最后一句,“此去经年,应诉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日后就算有良辰好景,也形同虚设,即便有千般情意,又能和谁说呢?以后我日子过好了,你也不在我身边,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越是想象着日后生活的美好,眼下的离别就越使人难以割舍。
通过对离别后的想象来刻画此时此刻的心理,最具有表现力的就是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无处诉说。
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
阵阵蝉鸣,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哀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布置两个作业,一个是背诵课文,一个是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试着从意象和情感两个方面将这两首词做简要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