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一等奖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这是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雨霖铃》是宋代柳永的名篇,雨霖铃说课稿怎么写?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雨霖铃》说课稿【较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⑴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⑴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

雨霖铃》说课稿。

一等奖本班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鉴赏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之前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但是对于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还不够深入了解。

因此,本次教学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合作等。

在讲授环节中,老师将结合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

在讨论环节中,老师将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分组合作环节中,老师将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词牌填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学趣味。

四、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老师将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

通过多读《雨霖铃》这首词,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多写,让学生熟练掌握词的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通过多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课前导入、课中教学和课后拓展。

在课前导入环节中,老师将通过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课中教学环节中,老师将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课后拓展环节中,老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词牌填空和创作,巩固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上是本次《雨霖铃》说课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接触过词这种体裁。

初中时,他们只需要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即可。

然而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不够。

我们需要将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雨霖铃说课稿 (精选10篇)

雨霖铃说课稿 (精选10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10篇)雨霖铃说课稿 (精选10篇) 由xx会员“言学汇”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篇1:雨霖铃说课稿一、说教材《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资料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1、知识与本事:感知《雨霖铃》作品资料,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2、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进取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

五、说学法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

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以往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

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

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境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盐池县职业中学王成财(教学理念: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

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雨霖铃》这首诗选自语文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宋词五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宋诗词。

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行赏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无论是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词人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执手别离的情景。

词中句句洋溢着离愁深情。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被誉为千古名句。

因此,这篇词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中中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

学习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对诗词赏析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感悟----鉴赏---拓展,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作品中体会浓浓的情感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并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难点:掌握其艺术手法。

三、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中职就读的学生,我校高一学生古文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阅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悟,猜测,难以表达,更不用说对诗词进行细致地审美鉴赏。

但在《雨霖铃》之前学习过的优秀作家作品,例如《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梦令》等,都有助于《雨霖铃》的鉴赏学习。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一、引言作为一名教师,我非常荣幸能与各位分享我获得的一等奖“雨霖铃说课稿”。

这是一门精彩而又有趣的课程,我深信它将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和知识启迪。

在我接下来的说课中,我将向大家介绍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是一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诗词,学生们将了解它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学习,学生们能够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柳永的生平;- 熟悉《雨霖铃》的诗词内容和文学特点;- 掌握《雨霖铃》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理解《雨霖铃》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2. 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地朗读《雨霖铃》,感受其韵律之美;- 能够理解和解读《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雨霖铃》的欣赏之情。

3. 情感目标:- 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提升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课文分析- 课文内容:《雨霖铃》是南宋时期文人柳永创作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七言绝句。

它以婉约的语言描绘了雨中婉转悠扬的铃声与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 课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写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通过运用描写雨声、叩门声和弹琴声等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2. 文化背景分析- 雨霖铃的意义:雨霖铃是古代一种装置在屋檐下的铃铛,当雨滴落在铃铛上时,发出悦耳而凄美的声音。

《雨霖铃》诗中的雨霖铃象征着对逝去的时光和人物的怀念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乡之思。

- 柳永的生平:柳永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文人,他以婉约派词作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致力于表达个人的感情和愁思,为后人赋予了许多经典之作。

3. 教学方法- 听课欣赏:通过朗读和欣赏《雨霖铃》的声音和韵律,使学生感受到其美妙之处。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雨霖铃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雨霖铃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

《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

《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2、过程与方法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四、重点、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五、教学策略1、诵读法2、启发法3、讨论法六、学法指导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篇一:雨霖铃说课稿篇一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其次单元的《雨霖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其次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专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同学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同学、老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公平对话与沟通,在同学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同学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由于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同学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育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受到感染和启迪”。

依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学问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力量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

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雨霖铃说课稿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雨霖铃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

《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

《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2、过程与方法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四、重点、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五、教学策略1、诵读法2、启发法3、讨论法六、学法指导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雨霖铃》说课稿(3篇)

《雨霖铃》说课稿(3篇)

《雨霖铃》说课稿(3篇)《雨霖铃》说课稿(3篇)《雨霖铃》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一)大纲的要求与高考的考点大纲要求“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高考考点1、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2、对文学常识、典故的辨识与理解3、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辩识与理解4、对意境、主旨、艺术形象的把握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6、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高考考点是对大纲要求的具体化。

二者是一致的。

(二)教材的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1、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总的目标是: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的风格、意境、用典。

着重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具体为以下三个目标:2、学习鉴赏名句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雨霖铃》说课稿(二)二、教法与学法设计【内容设计】【理论依据】课型自读、讨论、鉴赏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

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信息加工理论2、诗歌鉴赏理论3、诗歌教学理论教法1、多媒体演示法2、诵读法3、想象意境法4、名句鉴赏法5、结合诗论赏析法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学法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雨霖铃》说课稿(三)三、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步骤【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第一步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雨霖铃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雨霖铃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朗诵比赛、 创意写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 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述词人背后的故事、展示相关 历史文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词的兴 趣和好奇心。
03
教学过程与互动
精彩导入环节
01
02
03
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雨霖铃的背景音 乐,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将学生带入到浓郁的诗词 氛围中。
雨霖铃优质课评选一 等奖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与互动 • 教学效果与评估 • 教师团队建设与成长 •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 未来展望与改进方向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雨霖铃课程背景
雨霖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 01 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雨霖铃 02 等传统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鼓励学生通过创作、表演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拓展课外活动和资源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 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 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等进校 园,开展专题讲座和艺术指导, 为学生提供与专业人士交流学 习的机会。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学习 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 互动交流空间,满足学生个性 化学习需求。
03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企业愿意为学校的优质课程提供
支持和赞助。
05
教师团队建与成长
优秀师资队伍介绍
学术背景深厚
团队成员拥有硕士、博士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 广泛的教育视野。
教学经验丰富
团队成员平均教龄超过10年,多人获得高级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 经验和教育智慧。

2023年雨霖铃教学设计中公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

2023年雨霖铃教学设计中公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

2023年雨霖铃教学设计中公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4篇)雨霖铃教学设计中公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详细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消沉的负面影响。

1、重点:感受、体会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鉴赏。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争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或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识,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酷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动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方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地:(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晏殊:《蝶恋花》艰难探究(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索:1、这首词是按什么挨次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画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展)第1句:写景。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雨霖铃》,下面我准备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词七首》的第二首词。

该词是以写闺情、离愁为主的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首写别情的经典作品。

整首词以“离情”为线索,通过勾勒别前的环境,渲染离别的气氛,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设想别后的孤寂愁苦的羁旅生活。

展现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时空场景的转换。

写尽了离别之苦,羁旅之愁。

(二)课文地位本课共有两篇教读课文《雨霖铃》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篇是婉约派代表作,一篇是豪放派代表作。

因此,《雨霖铃》这首词承担着让学生了解婉约派的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为下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对比教学创设条件的任务,还承担着词的美育功能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的任务。

(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任务及《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柳永及“雨霖铃”词牌;第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把握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三、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文学的兴趣;体验婉约派词的美感;理性看待生活中的离合聚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潜在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转化为实际的学习能力。

二、说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文学功底,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高一时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

初步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精华)雨霖铃说课稿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篇一: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

.。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熟悉民间乐曲。

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

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说课《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在新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雨霖铃》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柳永及“雨霖铃”词牌;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和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和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必修一时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可塑性极强。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诗情,易词造意,熟读识记能背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
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名句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
问2、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
问3、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挥手告别”甚至“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

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名句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名句三:“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
问2: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

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上片典型意象: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
下阕典型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

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

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词作《雨霖铃》,感受了作者哀婉动人的感情,认识了传奇作家柳永。

他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迪呢,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描写场景“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不少于1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