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荐贤诏》谈清太宗皇太极的用人观

合集下载

荐贤举才文言文翻译

荐贤举才文言文翻译

昔者,尧舜之时,天下大治,民安其业,国家昌盛。

盖以贤才众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故能成此伟业。

今吾辈身处盛世,欲求国家长治久安,亦需广开贤路,荐举人才,以助国政。

夫荐贤举才,自古圣贤之所重。

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孟子亦云:“得贤则治,不得贤则乱。

”是以古之圣君贤臣,无不以荐贤举才为急务。

盖贤才者,国之栋梁,民之父母,国家兴衰之所系,社稷安危之所托。

然荐贤举才,非易事也。

盖人才难得,而世道险恶,真伪难辨。

是以君子必慎于举,严于察,方能使贤才脱颖而出,为国家所用。

吾辈今日,欲荐贤举才,宜遵循以下数则:一曰:明辨真伪。

世之人才,有真有伪,有贤有愚。

君子当察其言行,观其德行,辨其才干,去伪存真,去愚存贤。

二曰:不拘一格。

天下之才,各有长短,不可因一己之好恶,而废人之所长。

君子当广开言路,不拘一格,以招贤才。

三曰:公正无私。

荐贤举才,必以公正无私为本。

君子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不徇私利,使贤才得以公正选拔。

四曰:任人唯贤。

用人之道,首重贤能。

君子当以才干为重,不问出身,不问贵贱,唯贤是举。

五曰:培养人才。

人才非一日之功,需培养而得。

君子当设教化,兴教育,培养人才,使之成为国家之栋梁。

夫荐贤举才,实为国家大计。

今吾辈宜效法古人,广开贤路,荐举人才,以助国政。

如此,则国家必昌盛,民生必安乐,四海之内,皆欢腾矣。

然荐贤举才,非一日之功,需吾辈共同努力。

吾辈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为国家选拔贤才,使之各展所长,共襄盛举。

如此,则国家之兴,如日中天;民生之乐,如春满园。

总之,荐贤举才,乃国家之大事,吾辈宜重视之。

愿吾辈同心协力,为国家选拔贤才,共筑盛世之基,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吾辈之责,亦乃吾辈之幸也。

清太宗皇太极胆识气魄过人_除袁崇焕手段辣

清太宗皇太极胆识气魄过人_除袁崇焕手段辣

清太宗皇太极--胆识气魄过人除袁崇焕手段辣.txt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

清太宗皇太极--胆识气魄过人除袁崇焕手段辣明末清初,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期,当时,中国上空有四颗耀眼的明星:一颗是清太宗皇太极,一颗是明崇祯帝朱由检,一颗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再一颗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

四个人各自代表自己民族或集团的利益,参与了那场空前惨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

结局是:林丹汗败死青海打草滩,时年43岁;崇祯帝煤山自缢,时年34岁;李自成败死在九宫山,时年40岁。

他们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的子孙们……皇太极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计高一筹”。

文治革弊图新的四步高棋革除弊政,调剂满汉。

皇太极即位之后,对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

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对汉官: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

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

皇太极重用汉官,任范文程做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对汉儒: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有“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

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

这是后金科举考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

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

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

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

族名满洲,建号大清。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皇太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皇太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皇太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皇太极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呢?对于他的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皇太极个人简介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17年。

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外部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

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

皇太极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并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牢牢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皇太极还颁布条例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

经过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天命、天聪年间没有监察机关,崇德年间皇太极成立了都察院,给他们稽察一切官员的大权。

有清一代,满蒙的结合,早比满汉更紧密。

为了处理蒙古事务曾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六月又改为理藩院。

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构成了有名的八衙门。

皇太极任命满洲、蒙古、汉人担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参政。

崇德三年七月更定八衙门官制,每衙门只设满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设左右参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变成五等。

这就强化了以他为首的国家统治权力。

皇太极在原来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了在东北的统治,为入关统治全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称帝后立刻把保护土地牲畜作为法典规定下来,地里庄稼不准偷损,母猪不许杀,这是为了繁殖。

也不准杀马、牛等作牺牲或出卖。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作者:王厚明来源:《月读》2022年第07期在中国古代社会,从血缘世袭到门第为宗,从崇尚品行到注重才学,从地方推荐到科举选拔,历代统治者为了治国安邦,隆振大业,无不在选人用人上殚精竭虑,孜孜探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制和做法,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轶事和美谈。

这些制度和做法固然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有其历史局限和不足,但其中不乏科学进步之举,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的借鉴。

南宋学者胡宏说:“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

”如何从芸芸众生中识人选才,成为治国的最初环节和关键要素。

而能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识人荐人,又不图回报和私利,则尤为难能可贵。

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出身进士,文武双全,他西征吐蕃,立有战功,两度拜相;为人宽厚,谦恭低调,不计得失。

唐德宗时曾追封此前的宰相,娄师德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人被定为“宰臣上等”。

唐宣宗时,又将其画像挂在凌烟阁内,题为“纳言娄师德”。

娄师德重品爱才、知人善任,却从不公开宣扬、邀以为功。

因看中狄仁杰的治國才能,他曾上表“十许通”向武则天力荐狄仁杰担任宰相。

狄仁杰拜相后,对此却丝毫不知情。

公元691年,狄仁杰刚刚担任宰相不到四个月,就被来俊臣诬陷谋反,打入监牢里,后又被武则天贬到彭泽,当了一名小小的县官。

娄师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狄仁杰的好话,恳请将狄仁杰调回京城担任要职。

终于,狄仁杰再次得到了重用。

狄仁杰虽与娄师德同为宰相,但二人性格迥异,狄仁杰疾恶如仇、爱恨分明,娄师德则小心谨慎、谦和忍让。

这也让几度沉浮的狄仁杰看不惯安居相位的娄师德,甚至多次非议娄师德,欲将他贬离京城。

武则天有些看不下去了,她决意点破这一切,调解二人的关系。

她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答道:“他担任将领谨慎称职,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答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

”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大力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

“制度忠诚”:唐太宗选官用人之要

“制度忠诚”:唐太宗选官用人之要

“制度忠诚”:唐太宗选官用人之要作者:屈超立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08期选贤任能治理国家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重大问题,但在实践中却很难真正付诸实施。

尤其是自西晋灭亡以后,长期的动乱,完全改变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当时普遍存在的用人原则是以“私人忠诚”为基础的以人划线,或者说政治帮派,而维系政治帮派的纽带是封官许愿等利益关系,甚至以腐败为代价来换取部属的忠诚。

唐太宗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非常重视官吏选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他经常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帝王之为国也,必籍匡弼之资。

故求之斯劳,任之斯逸,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特别是唐太宗革故鼎新,在官吏选任上极力推行“制度忠诚”原则,对唐初的国家治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鉴于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诚”对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在选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视“制度忠诚”原则,强调必须遵循“天下为公,无私于物”的“至公之道”,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中书令房玄龄奏请为秦王府旧部未得官者授以官职。

太宗说:“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他指出天下为公,无私于物,选择贤才为官,造福百姓,才能使政治风气从私人利益转向人怀公心。

同年,唐太宗因魏徵的推荐提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时对他说:“朕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

我于宗室故人,苟无能,终不得任。

卿宜思有以称吾举者。

”提拔杜正伦并非出于自己的私人利益,没有要求杜正伦报答提拔的私恩,而是勉励他要做官为公,做有利于百姓的事。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 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资治通鉴》卷192
22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3、至公无私亲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
7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谁主张、谁担当 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 相倾。凡在官僚,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 谤。所以郎中抑夺,唯事谘禀;尚书依违,不得 断决。或惮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 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 或希旨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以案成为事了, 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递相 姑息,唯务弥缝。
15
二、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王珪点评诸宰相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 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 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 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 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徵传》
5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任用政敌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 “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 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 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 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 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各赐钱十五万。——《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8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清太宗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与特点探析.doc

清太宗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与特点探析.doc

清太宗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与特点探析-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民族关系思想、降清汉官阶层和其父努尔哈赤的影响,又受到古代少数民族领袖的影响,同时又与皇太极本人的经历及当时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皇太极的民族关系思想受到传统的柔远安边观点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史上,统治者如何对待异族,曾经引起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核心不外乎怀柔与征伐,或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这两种观点。

如辽道宗的示信以怀远方,狄仁杰的不事四夷,侯应的威治百蛮以及王安石的德力观等。

汉代的王舜和刘歆认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臣服四夷,才有了汉朝单于守藩,百蛮服从的万世基业。

北宋司马光反对轻易对异族动武,他指出: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自古以来,国家富强,将良卒精,因入主好战不已,以致危乱者,多矣!况今公私困竭,将愚卒弱,乃欲驱之塞外,以捕狡悍之虏,其无功必矣!岂惟无功,兼后患甚多,不可尽言也。

皇太极的心服为贵思想与王安石的德力观既有交融也有不同。

王安石认为苟力不足虽有德如文王尚不免事夷狄。

德力统一,但以力为先,以德为辅。

而心服为贵是以心服为根本,力服为基础,先要缚其身重在治其心。

在隋文帝看来,少数民族政权强则反叛,弱则卑服,如欲征服他们,要么以威制服,要么以德感怀,要么两手并用,双管齐下。

皇太极的心服为贵思想与之一脉相承。

心服为贵思想十分明确,力服是手段,心服是目的。

满蒙汉一体的实质则是在心服为贵思想基础上的德力统一,其基本内容是在心服的前提下施恩厚养。

降清汉官阶层对皇太极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当时,满清统治政权中有两种人深受儒家教育,一种是皇太极诸兄弟的汉族老师,如龚正陆、方孝忠;一种是降清的汉官,如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等。

汉族老师对皇太极不断灌输儒家思想,有启蒙的意义。

归降的汉官经常上疏论治国之道、为君之道,多次谏言皇太极要遵法先王、施行仁政,达成尽伦常而化民,故立万世不朽之经伟业的目标。

皇太极均欣然接受,并且把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上升为治国理政的主题思想。

论唐太宗举贤 -

论唐太宗举贤 -

论唐太宗举贤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

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

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

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

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

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

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

敌人变战友:皇太极知人善用

敌人变战友:皇太极知人善用

敌人变战友:皇太极知人善用之前我们讲过,皇太极用反间计除掉了强劲的敌人袁崇焕,其实,这个深有谋略的后金皇帝,不光能消灭敌人,还能把敌人变成战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公元1629年的一个晚上,后金皇宫里,皇太极在和一个汉臣议事。

皇太极拿起一封奏疏,诚恳道:“先生刚刚所说‘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真是远见卓识!朕有心招揽贤才,请先生筹谋规划!”“陛下过誉!千秋功业,若想长治久安,必得治国贤才。

而要纳贤,就必须摒弃族群偏见,任人唯贤。

陛下若能开科举,在各族中选贤能者为官,则治国易也!”“科举?”“对,科举!”“可我女真自古崇尚武力……”皇太极沉吟了一句,随后不出声了。

这个主张科举的汉臣,叫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从明朝归降而来,在皇太极之前,从未得到重用。

看着皇太极犹豫的神色,范文程习以为常,也不抱什么希望。

哪知片刻后,皇太极突然郑重道:“好,就行科举!”很快,皇太极下旨,在满、蒙、汉三族中挑选有学识之人。

1634年,后金国内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数百名各族学子参加考试,228人中举。

这些人,成为了后金的第一批治国良才。

后来,皇太极又重用以范文程为首的一班汉臣,在他们的建议和规划下,大力改革,将崇尚武力、以劫掠为生的后金国,改变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国家。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皇宫称帝,改国号为清,而他,就是清太宗。

皇太极不仅信任能治国的敌臣,对反复无常的敌将也能宽容优待。

公元1642年三月,盛京皇宫的崇政殿上,大明降将祖大寿被押了上来。

他见了皇太极,跪地就拜。

皇太极呢,竟然走下龙椅,亲自扶他起身:“前次降而复叛,我不怪你!崇祯是你旧主,你为妻儿宗族,也算情有可原。

只要今后你为大清尽心尽力,过去的,就不必再提了!”此话一出,朝臣们就炸开了锅。

“陛下,这降而复叛、叛了又降的小人,留着有什么用?”“陛下几次写信招降,他都置之不理,这次投降,谁知哪天又要叛了?”“是啊陛下!”皇太极笑了笑:“祖爱卿曾经苦守孤城整整一年,这是读书明理的缘故!对一个明理之人,唯有真心顾惜,才能换得真心归顺。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作者:赵雅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唐太宗虚怀若谷、扬长避短、以情感人、任人唯贤和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良将,是贞观之治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人才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是我国唐代杰出政治家。

他在位23年,秉承“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的治国理念,把选人用人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之治”,也造就了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一大批千古名臣。

他知人善用的高超用人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分析梳理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一、虚怀若谷,广揽贤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

唐太宗在带兵征战的时代,就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能够屈节下士,即位以后,更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治国不能凭一己之力,必须虚怀若谷,广集贤才。

鉴于隋文帝“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唐太宗悟出,个人即使再有雄才伟略,也不可能是全知万能的圣人,必须“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

他曾经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满清王朝》读后感 —评仁者皇太极-初中作文

《满清王朝》读后感 —评仁者皇太极-初中作文

《满清王朝》读后感—评仁者皇太极
《满清王朝》读后感—评仁者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如果说他想继承王位,应该是不太可能的,而努尔哈赤却特别地疼爱他,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曾有意立皇太极的长兄褚英为太子,但他为人心胸狭窄,欺凌兄弟,而且意图篡位。

它不仅身败名裂,还成了令人唾骂的枭雄。

而之后,皇太极是最有机会,最勇敢、最富于智谋、最受努尔哈赤宠爱的人,他没有用武力篡得王位,而只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被手下推举了上去。

而经过父王的历练和多年的战斗经验,他和手下彼此认识得很深,所以这方面,皇太极比其他的兄弟更有威望,当上皇帝自然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皇太极当上皇帝后,面临着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后金和汉人的关系战争将一触一发,而后金早已厌倦了多年的战争。

为了镇压汉人的怒火,在努尔哈赤那一代,他们居然都把汉人当成奴隶看扁了,而且不准他们逃跑。

而皇太极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曾两次放宽了逃跑法,让大批汉人重获自由。

皇太极注视发展,农业、手工、商业贸易都在他的"抚养"之下发展,努尔哈赤因欲血宁远,八旗兵死伤惨重,对外扩张不仅需要经济基础,还要一支强悍的军队。

满族八路兵不断因为战争而减员,后金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皇太极慢慢地蚕食明朝,攻城掠地,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就是他父王所描述的成就感!可是,就在快挥师攻下明朝的时刻。

皇太极的心上人逝世了,这让皇太极苦苦不能自拔,最后一病不起,死在了清宫内。

就因为是手下推举,那时,多尔衮没能争得过皇太极......
一世英明的皇太极,就那么去了......。

皇太极的统治理念与制度改革

皇太极的统治理念与制度改革

皇太极的统治理念与制度改革皇太极是清朝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统治者。

他倡导的统治理念以及推行的制度改革对清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皇太极的统治理念和制度改革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揭示他作为一位伟大统治者的卓越才能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一、皇太极的统治理念皇太极在统治时期提出了“皇权至上”的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国家的最高权威,拥有无上的统治权力。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他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首先,他强调君主个人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威望和权威,使自己成为统一国家的核心。

其次,他注重建立一套完备的官员选拔机制,以确保国家的管理和治理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皇太极成功地实现了对国家的稳定统治。

二、皇太极的制度改革1. 军事制度改革皇太极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和指挥能力。

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推行了一系列军事制度改革。

首先,他组建了统一的军队,废除了过去各地势力独立、不统一的情况。

其次,他重视将领的选拔和培养,提升了军队的指挥水平。

同时,他还鼓励士兵的训练和装备水平,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为皇太极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皇太极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他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将国家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并任命官员负责管理。

这一改革使得地方行政更加有序和高效,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改善。

他还注意保护民众权益,提倡与民休息,尊重民生,增加自然资源和官吏的监督,为政府行政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环境。

3. 社会制度改革为了加强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皇太极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改革。

他倡导纳贡制度,通过国家对各族贵族实行定期纳贡的方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性。

此外,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还提倡封建制度,通过封建的办法,使得各族人民都能够有所依附和得到保护。

试论清入关前的文官选用

试论清入关前的文官选用

142试论清入关前的文官选用杜 强 黑龙江大学摘要:在清入关前,由于文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统治者开始重视对文官的任用。

通过举荐和科举考试等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文官进入清(后金)政权,从而推动了清(后金)的迅速发展。

此外,统治者对文官的选用也有自己的选拔标准,主要是根据文官的出身和德才进行考量的。

关键词:清入关前;文官;选用清朝以武力建国,其统一东北、征服漠南蒙古和朝鲜,进而夺取中原,主要依靠的是以五大臣为先导的军功集团,而文官集团一直是从属地位,这种情况在清入关前尤为明显。

但是随着统治形势的变化和清统治者尚文意识的觉醒,统治者开始重视对文官的任用,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文官充实到国家各机构中,促进了清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为清定鼎中原奠定了基础。

基于文官的重要,有必要对清入关前文官选用的方式、标准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清入关前文官的选用方式清入关前文官集团中大量的人才,不仅对清早期的贡献卓越,而且在入关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自然要归功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统治者对文官选用的重视和方法的得当,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清入关前的文官选拔主要有举荐和科举考试两种方式。

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求贤若渴,常常要求身边的大臣推荐人才。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对群臣说:“尝闻古训:心贵正大,予思心之所贵,诚莫过于正大也。

卿等荐人,勿曰:吾何为舍亲而举疎也。

当不论家世,择其心术正大者荐之。

不拘门第,视其才德优长者举之”[1](卷四)。

努尔哈赤不仅要求大臣要积极举荐人才,并且对举荐的标准提出指示,即举贤应以心术纯正、才德出众为要,而非关系亲疏远近。

努尔哈赤又说:“天命之为汗,汗命之为臣也!尔等既为汗所任之大臣,宜念所委之令名,若有合于汗大政之贤者,知之勿隐。

”[2](p39)皇太极继位后,更加注重对文官的任用,为扩大选拔文官的途径,因而继续推行举荐制。

天聪七年(1633年)七月,书房秀才王文奎就上奏说:“然则开科固今日之急务,而实非抡才之完策也。

皇太极的治国理念与政策探析

皇太极的治国理念与政策探析

皇太极的治国理念与政策探析皇太极(1592年-1643年),清朝建立者及第一位皇帝,他在统治期间,不仅成功实现了统一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治国理念与政策。

本文将探讨皇太极的治国理念与政策,并分析其对清朝的影响。

一、统一思想与政策皇太极致力于统一中国,他注重营造统一思想与价值观。

在治国之初,他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并指定一系列的礼仪制度,以加强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他重视官员教育培训,鼓励学习儒家经典,以确保官员们的统一思想。

为了实现统一,皇太极采用了一系列的政策。

首先,他设立了行宫,以集中政府权力。

其次,他进行了土地整理,重新分配土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他还制定了严格的税收政策,以确保国库的收入稳定。

此外,他还实行了统一的货币政策,为贸易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二、军事政策皇太极十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他认为强大的军队是统治的基础。

他组建了精锐的八旗军,这支由满洲人组成的部队成为了清朝的核心力量。

同时,他还设立了军校,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纪律。

为了保证军队的供给和动员能力,皇太极实行了军户制度。

他将各地的农民分配到军队中,以确保军队的粮草供给和战力。

这一政策不仅增强了军队的实力,还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军民关系的稳定。

三、民族关系与宽容政策皇太极意识到,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一至关重要。

因此,他提出了宽容政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他任用各民族的官员,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皇太极还促进了汉满文化的融合。

他鼓励汉族人学习满洲语,并允许满洲妇女嫁给汉族官员。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也为满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四、经济政策皇太极意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促进国家的繁荣。

他鼓励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并制定了保护商人权益的法律。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鼓励生产和创新。

为了扩大对外贸易,皇太极开放了边境贸易,并积极与外国建立友好关系。

皇太极的治国理念清朝体制与官僚制度的研究

皇太极的治国理念清朝体制与官僚制度的研究

皇太极的治国理念清朝体制与官僚制度的研究皇太极的治国理念:清朝体制与官僚制度的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

皇太极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治国理念对于清朝的体制和官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皇太极的治国理念进行研究,以及他对清朝体制和官僚制度的影响。

一、皇太极的治国理念皇太极在位期间,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民族平等作为一个满族人,皇太极十分重视多民族之间的平等。

在他的治理下,清朝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多民族的利益,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行民族平等的治国方针。

2. 崇尚文化与教育皇太极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较为突出。

他积极提倡和支持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推广汉文化,并鼓励民众接受教育。

这种治国理念促进了清朝文化的繁荣,对后来的清朝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推行儒学思想在清朝的早期,皇太极推崇儒学思想,将其作为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通过倡导儒家经典中的仁义道德,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二、清朝体制及其特点皇太极的治国理念对清朝的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清朝的基本制度。

清朝的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君主集权清朝采取君主集权的制度,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对国家决策具有决定性的权威。

皇帝同时是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的最高领导者,在清朝的历史上,皇帝的权威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2. 吏治严明清朝注重官僚制度的完善,尤其在吏治方面更是严格要求。

清朝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官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将,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此举有效地限制了官员的权力,并保证了清朝政府的高效运作。

3. 分级统治封建社会的特点在清朝体制中得以体现,分级统治成为一种普遍的特征。

从皇帝到王公贵族、地方官员再到普通百姓,都有明确的等级和地位。

这种体制的存在,既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清朝官僚制度及其特点皇太极的治国理念对清朝的官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高度机构化的官僚国家。

皇太极的民族统一思想与实践

皇太极的民族统一思想与实践

皇太极的民族统一思想与实践皇太极,清朝的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不仅成功统一了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还确立了清朝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皇太极的民族统一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皇太极的民族统一思想并分析其实践。

一、尊重多元文化皇太极认识到中国境内存在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提倡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并要求汉族人主动学习和了解其他民族的语言和习俗。

他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与其他民族的良好关系,消除了种族仇恨和歧视。

皇太极对于多元文化持开放态度,他鼓励各个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为各民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平等待遇各民族皇太极重视各个民族的平等地位,他废除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选贤任能的制度。

这一制度为各民族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时,皇太极采取了许多包容性的政策,如减少粮食征收,允许民族首领保留一定的权力等。

这些政策增强了少数民族对清朝的认同感,有效地促进了民族统一。

三、联姻政策为了巩固与其他民族的联盟关系,皇太极采取了联姻政策。

他让自己的女儿和姐妹嫁给了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族长,以此来增强与这些民族的联系。

通过联姻政策,皇太极实现了政治利益和族际关系之间的良好结合,进一步加强了民族统一。

四、提升全国统一意识皇太极积极传播并弘扬满洲文化,他将满洲语定为清朝的官方语言,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他鼓励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民学习和使用满洲语,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皇太极还提倡汉族人接受满洲族的名称和姓氏,以此增强全国统一意识,实现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皇太极的民族统一思想与实践是成功统一中国各民族的重要因素。

他尊重多元文化,平等待遇各民族,通过联姻政策巩固联盟关系,并且提升全国统一意识。

皇太极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统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虽然皇太极的统一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一些问题。

从《荐贤诏》谈清太宗皇太极的用人观

从《荐贤诏》谈清太宗皇太极的用人观

从《荐贤诏》谈清太宗皇太极的用人观清太宗皇太极不仅是一个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优秀君王,而且也是一位求贤若渴,善于惠政揽人、敢于大胆用人、能够充分信任和器重人才的卓越领导者。

在他统治的17年里,他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广揽满、汉、蒙古(尤其汉族知识分子)各族人才,并委以重任,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从而为清兵入关夺取全国政权、代明而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清太宗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在建立“大清国”之后即实行开科取土,为兴盛大清畅通荐才渠道。

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也时刻不废渴求人才拳拳之心,并一再提醒部下:“惟多得人为可喜耳。

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助力,其利赖宁有穷乎?”为了从更大范围延揽天下英才而用之,明崇祯八年,后金(清)天聪九年,亦即1635年,他面向全国下达了不拘一格网络天下英才的《荐贤诏》:朕惟图治以人才为本,人臣以荐贤为要。

尔满、汉、蒙古各官果有深知灼见之人,即当悉行举荐。

所举之人,无论旧归新附,及己仕未仕,但有居心公正、克服任使者,即呈送吏部;有通晓文艺,居心公正、足备任使者,即呈送礼部。

该部贝勒奏闻,朕将量才录用。

天下才全德备之人,实不易得。

但能公忠任事者,其速行举荐。

从清太宗的《荐贤诏》,我们可以看出皇太极用人有如下几个特点:一、用人不拘一格。

满、汉、蒙古不分区别,但凡有才之士,皆在举荐之列。

不分旧归新附,也不论是否及仕任职,发现足可任事者,都可大胆启用。

所揽人才,不论才能高低,不以求全责备论之。

能克胜任使者用,足备任使者亦用,并不企求找到与任用完美无缺之人,颇具清醒而务实的用人之风。

二、用人标准明确。

国家以人才为本,大臣以荐贤为要,君臣合心,通力延揽人才。

在清太宗皇太极的眼里,他的总体标准是“贤”。

具体而言,就是重视居心公正,要求忠诚官事,看重克胜任使。

也就是说,他用人首重其德,次重其忠,更重其才,力求才堪任用,能够有助国事。

皇太极重用汉人解谜

皇太极重用汉人解谜

皇太极重用汉人解谜皇太极先后扳倒了实力雄厚的两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最后迫使大贝勒代善主动要求废止三大贝勒与皇太极并坐议政制度。

那么,皇太极是拿什么与满洲军功集团抗衡的呢?历史给出的答案是——汉人。

人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边是靠不住的亲兄弟,一边是与之对抗的汉人朝廷——大明,皇太极干嘛偏偏挑中表面上看比兄弟还靠不住的汉人做帮手呢?这要从汉人最吸引皇太极的一个东西说起。

士为知己者死汉人那个最吸引皇太极的东西确实是——“士”。

“士”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专门的集团。

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士大夫,正是知识分子和官僚两者的胶着体。

关于“士”的理论标准,孔子给出如此的定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这确实是说,光有知识的人不是士,只有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人才能称为士。

比如一直被当作“士”之榜样的荆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为了君王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豪迈气概和高洁品质被视为一种精神典范。

对汉文化有深刻体会的皇太极,因此将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士”作为他的选择:通过扶植以文馆诸人为代表的儒臣势力以抑制骄横的军功集团,从而削弱满洲贵族军功集团对其统治的威逼。

皇太极继位之初,来自下层的是汉民的猛烈抵抗,来自上层的是各大贝勒拥兵自重,无视汗权,汗权虚设。

皇太极为父汗烧头七大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都未参加,用现在的话说,当时就给了皇太极一个难看。

皇太极每次正式上朝时,都要先叩拜三大贝勒,然后才能坐到汗位上去。

三位大贝勒与皇太极分庭抗礼,对汗权形成威逼。

皇太极要想将父汗的大业发扬光大,要想实现统一东北,直至入主中原的理想,就必须解决汗权虚设的问题。

如何办呢?皇太极不愧是皇太极,他要让以三大贝勒为首的满洲贵族军功集团最终埋住在宽敞人民群众忠君思想的汪洋大海之中。

皇太极看上的实际正是汉人的忠君思想,他利用汉人悄悄地进行了一场思想革命。

重用汉官的丰厚回报皇太极对汉官的重用和礼遇在满洲贵族眼中实在有点儿过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荐贤诏》谈清太宗皇太极的用人观
清太宗皇太极不仅是一个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优秀君王,而且也是一位求贤若渴,善于惠政揽人、敢于大胆用人、能够充分信任和重视人才的杰出领导者。

在他统治的17年里,他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广揽满、汉、蒙古(专门汉族知识分子)各族人才,并委以重任,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从而为清兵入关夺取全国政权、代明而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清太宗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在建立“大清国”之后即实行开科取土,为兴盛大清畅通荐才渠道。

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也时刻不废渴求人才拳拳之心,并一再提醒部下:“惟多得人为可喜耳。

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助力,其利赖宁有穷乎?”
为了从更大范畴延揽天下英才而用之,明崇祯八年,后金(清)天聪九年,亦即1635年,他面向全国下达了不拘一格网络天下英才的《荐贤诏》:朕惟图治以人才为本,人臣以荐贤为要。

尔满、汉、蒙古各官果有深知灼见之人,即当悉行举荐。

所举之人,不管旧归新附,及己仕未仕,但有居心公平、克服任使者,即呈送吏部;有通晓文艺,居心公平、足备任使者,即呈送礼部。

该部贝勒奏闻,朕将量才录用。

天下才全德备之人,实不易得。

但能公忠任事者,其速行举荐。

从清太宗的《荐贤诏》,我们能够看出皇太极用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用人不拘一格。

满、汉、蒙古不分区别,但凡有才之士,皆在举荐之列。

不分旧归新附,也不论是否及仕任职,发觉足可任事者,都可大胆启用。

所揽人才,不论才能高低,不以求全批判论之。

能克胜任使者用,足备任使者亦用,并不企求找到与任用完美无缺之人,颇具清醒而务实的用人之风。

二、用人标准明确。

国家以人才为本,大臣以荐贤为要,君臣合心,
通力延揽人才。

在清太宗皇太极的眼里,他的总体标准是“贤”。

具体而言,确实是重视居心公平,要求忠诚官事,看重克胜任使。

也确实是说,他用人首重其德,次重其忠,更重其才,力求才堪任用,能够有助国事。

三、量才录用,信任重视。

清太宗专门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专门他深知在清兵入关、夺取政权的道路上,知识分子专门汉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关心和作用丝毫也不能忽视。

因此对汉族知识分子不管是举家投靠者依旧单身投靠者,他都一律恩养厚待,并依照其德能表现,对其中杰出人才委以重任,充分信任,让他们参与机务,给他们提供活动舞台,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助推大清国日渐强大。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确实是他对范文程的使用。

范文程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胸怀文韬武略,腹有治世良谋。

皇太极深知范文程是个难得的政治人才,因此对范文程专门重视和信任,任命他为内秘书院太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凡事都注意充分发挥他的聪慧才能:官员议政方案,征求他的意见;议政不决,与其议之;范文程参与议决的情况一律签署批准;范文程病,重大问题等待他裁决;范文程起草的重要文书“乃不复祥审”,悉信“当无谬也”。

君臣信任之深,堪为历代典范。

清太宗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敢于大胆使用汉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谓勇气、胆识、视野、胸襟、魄力、气度都令人赞扬。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企业深化改革也进行到了攻坚破难的新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公平廉洁、才有专长、堪能担任的优秀人才,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像清太宗皇太极那样求才急进,慧眼识任,重视信任,善加关怀,努力营造一个人才辈出,才居适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全面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