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需要“共情”

合集下载

儿童共情能力培养教案

儿童共情能力培养教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领域开始关注孩子的共情能力教育。

共情能力是指人与人之间感受的相互理解和关心,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在交往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教案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一、什么是共情能力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共情能力的含义和重要性。

共情是人类自身的一项能力,就是人们能够理解并与他人产生共鸣,从而感同身受他人的情感体验。

共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基础性技能,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培养共情能力对孩子的影响远远不止在交际方面,还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增强责任感和良好的价值观。

而且,一旦获得共情能力,孩子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色。

二、共情能力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拥有更加多元化的社会资源和信息,因此需要更强的共情能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他们会遇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这时候就需要他们拥有较强的共情能力,与这些人产生共鸣,更好地交往和妥善解决问题。

同时,在学习生活中,如果孩子拥有共情能力,他们会更好地去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更容易同他人合作,达到更好更负责任的成果。

三、如何通过教案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1.课程设计想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首先我们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来达到这个目的。

比如说,在学习中融入一些人际交往的情境,然后引导孩子共情,同时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感,不断提高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2.案例分析在重新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人的情感和思维,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体现共情能力。

例如,引用像从书籍中或者电影中的故事来分析他人的行为,让学生们去理解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动机,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发现问题源头,推动学生们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另一种途径。

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篇一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

共情,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对他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入理解和共鸣。

这种能力的运用,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共情:建立亲子关系的桥梁增进亲子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共情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从而提供更为贴心的关爱。

当父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时,他们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起紧密的沟通桥梁。

这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亲子间的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培养积极的情感依恋通过共情,父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积极情感依恋。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时,他们更容易对父母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依恋将对孩子的一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共情:促进孩子社会适应的基石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当父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时,他们更容易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将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有勇气和毅力。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通过共情,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这种能力将有助于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取得更好的成就。

四、共情:提升孩子心理韧性的动力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当父母能够理解并支持孩子的情感需求时,他们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这种心理韧性将帮助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有韧性和应对能力。

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通过共情,父母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种关注和理解将有效降低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五、结论:让共情成为家庭教育的灵魂在家庭教育中,共情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心态。

父母要学会放下成人的固有观念,设身处地去体验孩子的情感世界。

共情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培养

共情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培养

共情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培养共情能力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受到关注。

共情是一种深刻理解和感知他人情感和体验的能力,它不仅帮助个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促进学习与情感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教育场景中,共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均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与连接。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具备共情能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习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理解他们的感受与想法,就能够更有效地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推动他们在学习上更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有助于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共情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同伴的感受,从而在集体活动、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形成更积极的互动。

通过共情,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同伴的立场与观点,还能建立起基于信任与尊重的社会关系,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十分关键。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共情能力的培养。

例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体验不同的观点与情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个人经历,理解彼此的感受;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识别与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实践中,这些活动能够营造出一种开放与支持的环境,使学生在互动中成长和发展,变得更加敏感和理解他人。

教师的共情能力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

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互动中展现出共情,能够增强他们的职业满足感与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

良好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促进团队合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培养共情能力可以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应当在教师培训体系中加入共情能力的培养模块,通过课程、工作坊和实践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情感智能。

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分享彼此的成功经验,以此促进共情能力的传播和发展。

学会与孩子建立共情

学会与孩子建立共情

学会与孩子建立共情共情,即理解并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孩子建立共情,家长或者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听取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成长。

本文将探讨学会与孩子建立共情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共情的重要性与孩子建立共情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共情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

通过共情,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共情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感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自信地迎接新的挑战。

最后,共情还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当孩子感到父母理解自己的情感时,他们更容易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

二、与孩子建立共情的方法1. 倾听并尊重要与孩子建立共情,首先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且给予尊重。

无论是他们的喜悦还是痛苦,都需要我们认真倾听,并且肯定他们的感受。

通过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情感,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信任感,使孩子更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

2. 关注非语言信号除了倾听孩子的言语表达,我们还要关注他们的非语言信号。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通过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他们的情绪状态。

通过对孩子的非语言信号的敏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 提问引导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提问来引导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例如,“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让你开心的事情?”等。

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孩子的思考,同时也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

4. 给予情感支持当孩子遇到挫折、烦恼或者悲伤时,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用温暖的语言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陪伴和关怀。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感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容易与我们建立共情。

5. 教育情商情商教育是帮助孩子提高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情感,并且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与自己以及他人建立共情。

读懂孩子 共情教育

读懂孩子 共情教育

读懂孩子共情教育
读懂孩子,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指导,而家长也需要通过共情教育,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共情教育,是指家长通过理解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与孩子建立起互信、互动和共情的关系,从而帮助孩子成长。

共情教育的核心是“以孩子为中心”,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实现共情教育呢?首先,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做事、共同玩耍、共同学习等方式,增进与孩子的互动和了解。

其次,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长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情等方式,了解孩子的情感状态和需求。

最后,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发展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共情教育的实践,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家长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能够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不将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

其次,家长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能够接受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不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最后,家长需要具备积极的行动力和耐心,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断探索和尝试。

共情教育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长与孩子建立起互信、互动和共情的关系,从而帮助孩子成长。

家长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共情教育的目标。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够读懂孩子,用共情教育的方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学生教育共情案例(3篇)

学生教育共情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中等。

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在学校的表现明显不如以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也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

通过与小明父母的沟通,了解到小明最近因为家庭原因感到十分烦恼。

二、案例描述1. 家庭原因小明的父母因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很少陪伴小明。

这使得小明感到孤独,缺少安全感。

此外,小明父母对小明要求较高,希望他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小明觉得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内心十分矛盾。

2. 校园生活在学校,小明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导致他在课堂上很少发言,课后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这使得小明在学校里感到孤独,没有朋友。

3. 教师关注班主任在发现小明近期的变化后,及时与他沟通,了解他内心的烦恼。

然而,由于班主任缺乏共情能力,在与小明交流时,没有真正站在小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小明不愿意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烦恼。

三、教育共情案例分析1. 共情的重要性共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情绪。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共情能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 案例中教师共情能力的缺失在上述案例中,班主任虽然关注到了小明的问题,但在与小明交流时,没有真正站在小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充分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和内心需求。

班主任只是简单询问了小明家庭情况,并未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2)在与小明交流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心和理解。

班主任只是简单地询问小明的问题,并未给予足够的安慰和支持。

(3)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

班主任只是要求小明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未针对他的性格特点给予指导。

3. 改进措施(1)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以便更好地关心和帮助他们。

(2)提高共情能力。

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

用“共情”开启孩子的心扉

用“共情”开启孩子的心扉

用“共情”开启孩子的心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只有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教育者才能对孩子的处境真正感同身受。

”——题记『案例背景』笔者所带班级去年下半年增加了社会情商课程。

为了使班主任掌握情商课的精华并将其运用到班级管理与教育中,该课程实行双师制,即心理老师主讲,班主任辅助。

本学期,笔者重点尝试将社会情商课上的“共情”理念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用“共情”开启孩子的心扉。

那什么是共情?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等。

共情原本是由人本主义创设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意思是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能力,即“将心比心”。

教育过程中的“共情”,是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感受,同时向学生准确地传达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自己个人的感受和经验达到更深的认识。

下面将借一个案例来分析如何在教育中运用共情。

『案例描述』一天中午,我刚进入教师饭堂,C教师就向我打招呼,请我坐在她的身边,要和我聊聊她上午在笔者班上课的突发情况。

她说,今天快要被一个男生气死了。

为了宽慰她,我通过换位思考和倾听来向她了解到相关的情况。

情况是这样的:A同学在第三节课和同学们正准备排队去科艺楼教室上课时,被C老师发现他带了作业。

C老师要求他把作业放回教室,说第四节课会再回教室的。

上课没多久,C老师发现了A同学悄悄带过去的作业,就批评了他,也说他带作业就是为了在课堂上写作业。

但A同学一直在和C老师解释,他是不确定老师第四节课一定会带他们回本班教室,所以才把作业带过去的,而且只是带了作业,他也没写。

因为要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C老师当时就先不管他了。

第四节课回到本班教室上课后,C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A同学的行为,但A同学不但没承认错误,反而用各种歪理和C老师顶嘴,一味地说自己只是带了作业,但没有写,而且老师也没有看到他在写,所以他没有错。

A同学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很不服气,很倔强。

幼儿教育共情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共情心得体会

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幼儿全面发展、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其中共情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教育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一系列共情教育实践,以下是我对幼儿教育共情的心得体会。

一、共情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1.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共情教育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

通过共情教育,幼儿能够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2.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共情教育有助于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3. 增强幼儿的道德素养共情教育使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共情教育中,幼儿通过倾听、理解、关爱他人,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共情教育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使幼儿在智力、情感、道德、身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共情教育中,幼儿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共情教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1. 关注幼儿情感需求,尊重幼儿情感体验在共情教育中,我们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

例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理解他们的心情,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这样,幼儿会感受到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

2. 创设共情氛围,激发幼儿共情意识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共情氛围,激发幼儿的共情意识。

例如,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

3. 强化情感交流,培养幼儿共情能力在共情教育中,我们要强化情感交流,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享经历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会关注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的需求。

教师共情教育心得感悟

教师共情教育心得感悟

教师共情教育心得感悟
作为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共情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共情教育的一些心得感悟:
1. 理解学生的情感:共情教育的核心在于理解学生的情感。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学生的情感时,我们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情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

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只有当学生感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时,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3. 注重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

只有当我们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时,我们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 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共情教育不仅是关注学生的情感理解,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日常教学和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的感受,理解
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智慧。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些情感能力时,他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总之,共情教育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理解学生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个性化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共情教育,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个人成长。

家长如何做好共情教育

家长如何做好共情教育

家长如何做好共情教育
共情教育不仅是孩子需要学的能力,很多家长其实也缺少了这种共情能力。

共情并不是一件坏事,拥有共情能力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人缘,让家庭和睦。

1、少问“为什么”
对小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回答上来“为什么”。

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你所问的为什么只会给孩子带去压力。

相反,给了孩子共情后,一般孩子会主动开口跟你说点什么。

2、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

3、表达尊重
尊重是一种重要的育儿态度。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者试图替其做决定;要从更是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

4、积极回应而未必是事事认同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满足孩子的所有想法,要定规矩。

5、学会倾听
不仅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
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

父母倾听时,要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用点头、微笑、应答等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好的品德,情商也会特别高,在社会上也会更加顺风顺水。

家长学会共情,也能以身作则的教会孩子共情。

中学生共情能力培养

中学生共情能力培养

共情能力是指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心理状态并与他们产生共鸣的能力。

中学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培养共情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交往以及情感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里有一些建议,帮助您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1、教育孩子理解他人的情感:可以通过阅读故事书或观看电影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观察人物的情感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注意和孩子交流:与孩子进行对话有助于他们理解他人的感受。

可以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倾听他们的回答。

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3、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可以让孩子练习使用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让学生参与志愿活动。

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他人的生活状态和需要,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5、阅读有关情感的故事或文章。

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并能够同情他人。

6、让学生学习情商知识。

让学生学习情商相关的知识,比如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冲突等,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共情能力。

7、给学生讲解共情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共情的重要性,可以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培养共情能力。

8、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社会,是培养共情能力的重要场所。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自身的共情能力,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共情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共情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共情能力共情是人们理解他人情感状态及其原因的能力,同时能够与他人建立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同情、关怀和支持。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共情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还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提升自身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共情能力。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们情感发展的起点,父母在培养孩子共情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首先,父母应该树立榜样。

父母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对待他人感受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达情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从小学到正确的共情方式。

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宽广的沟通空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家庭中,可以制定一些规定,比如每天晚餐时分享一天的心情,倾听孩子的烦恼和快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情感故事书籍、观看感人的纪录片等方式,引导孩子思考他人的感受,并帮助他们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此外,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亲情、友情和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同理心。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小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共情能力发展:首先,注重情感教育。

学校课程可以设置相关的情感教育课程或活动,让学生学习情感管理、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的技巧。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情感,并学会适当地对他人表达关心和帮助。

其次,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和践行积极向上、关心他人的价值观。

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互助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

再次,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并尊重学生的感受。

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识别他人的情感,并讨论如何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幼儿园情感教育案例分享: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幼儿园情感教育案例分享: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幼儿园情感教育案例分享: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幼儿园情感教育案例共享:一、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在当今社会,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的案例研究,下面是我对这个案例的观察和总结。

1. 案例背景这个案例发生在我任教的幼儿园中,班里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在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在和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小明经常表现出不够理解和体谅他人的情感,导致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情感互动。

2. 案例分析针对小明的情感表达和沟通困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他培养共情能力。

我们引导孩子进行情感认知训练,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情感表达,让孩子们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开展了情感交流小组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共享自己的情感和倾听他人的情感,从而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

我们注重情感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孩子们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培养共情能力。

3. 案例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他学会了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谅他人的情感,并且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

其他孩子也在和小明的互动中培养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心,班级的情感氛围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4. 个人观点从这个案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回顾:通过这个案例的共享和总结,我深刻理解到了幼儿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素养,特别是共情能力,让他们在情感交流中更加懂得尊重、体谅和关爱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情感、有责任心的未来公民。

在幼儿园情感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和个人观点的呈现,我相信这篇文章能够让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关爱之心

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关爱之心

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关爱之心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情感能力和关爱之心的一种教育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教育特别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共情能力和关爱之心,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共情是指能够理解、感受他人的情绪和体会他人的处境,并对此作出恰当的回应。

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因为儿童情感的塑造和发展在这个阶段非常关键。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可以表达出自己对学生情感需求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爱的情感氛围。

其次,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情感教育的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共情能力。

比如,可以组织一些“情感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倾听他人的故事,并对其感受作出适当的回应。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他们的共情能力。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关于情感教育的专题课程,让学生了解情感的基本概念和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情感表达、情感管理、情感理解等方面,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共情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他人情感的共鸣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的关爱之心方面,情感教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爱之心是指对他人的关注、尊重和关心,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关爱之心,首先需要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活动中,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关爱之心。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关心和支持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并有机会感受到他人的关爱。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担任班级职务或参与班级管理等途径,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关爱之心。

最后,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关爱之心的重要途径。

读懂孩子 共情教育

读懂孩子 共情教育

读懂孩子共情教育读懂孩子共情教育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学会读懂孩子,用共情的方式进行教育。

共情教育是一种以理解和关爱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它强调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以此来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共情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要实现共情教育,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互信、互动、互动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

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们需要用心倾听,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其次,共情教育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培养孩子情感能力和情感智慧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情感教育中,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最后,共情教育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个性化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总之,共情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式。

它能够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共情教育的指导下,孩子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有助于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从幼儿园阶段就应该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启发他们思考他人的内心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做对比。

比如,当一个孩子哭泣时,教师可以询问其他孩子为什么他们认为这个孩子哭了,如何帮助他们感到愉快。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懂得关注他人的情感,从而建立起共情的基础。

其次,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他人的立场和感受。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们相关的话题或事件,让他们分析不同角色的立场和感受。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他人的处境,并体验到不同的情感。

例如,我曾经给学生们分发了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然后让他们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讨论。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习惯。

再次,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需要教师身体力行。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并尽力提供帮助。

我也会与同事们合作,互相支持和鼓励。

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他人情感的关注,并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示范。

最后,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培养共情能力的基础,包括情绪管理、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课程或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

我曾经组织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如情感日记写作、情感表达绘画等,让学生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倾听他人的情感需求。

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还能提升他们对他人情感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从小开始,通过观察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关注他人情感的能力。

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共情能力

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共情能力

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共情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共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孩子情感共情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能够直接触动心灵的艺术形式。

当孩子们聆听音乐时,他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宁静等。

通过对不同类型音乐的体验,孩子们逐渐学会识别和理解这些情感表达,从而提高他们对情感的敏感度。

例如,欢快的儿歌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活力,而悠扬的古典音乐可能会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考。

这种对情感的感知和识别,是培养情感共情能力的基础。

音乐教育中的演奏活动,更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体验情感的机会。

当孩子学习演奏一种乐器时,他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手指的动作、呼吸的控制以及身体的协调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要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中。

比如,演奏一首激昂的进行曲时,孩子需要体会到其中的豪迈和力量;而演奏一首抒情的夜曲时,他们则要感受到其中的温柔与宁静。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表演,孩子能够更加细腻地理解和表达情感,进而增强他们的情感共情能力。

此外,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活动也是培养孩子情感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合唱中,孩子们需要与同伴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

他们需要倾听他人的声音,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这种合作过程要求孩子们关注他人的情感状态,理解他人的表达方式,并与之相互配合。

当大家齐心协力地唱出美妙的和声时,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快乐,同时也学会了在集体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从而培养了情感共情能力。

音乐创作同样对孩子情感共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孩子尝试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时,他们需要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挖掘和表达各种情感。

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会思考如何用音符、旋律和节奏来传达自己的感受,这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情感世界。

谈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和运用

谈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和运用

谈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和运用摘要: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摇篮, 也是对孩子毕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共情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能满足孩子被理解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本文就孩子为对象, 结合现实的生活情境, 总结了几点经验和建议。

从三方面谈谈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希望能给父母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家庭教育;共情;孩子一、共情的功能共情是心理咨询的一个技术, 也称之为同理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或设身处地等。

按照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共情在家庭中的运用,是指父母站在孩子的视角,能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以及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父母能否做到与孩子共情, 是决定孩子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内心世界,打开沟通大门的关键。

在家庭教育中,共情的作用有以下:(一)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如果你是一个孩子,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以下父母的回应哪种更适合?第一种回应:“不许哭!有什么好哭的啊?大不了再给你买一个。

”第二种回应:“看起来你现在很伤心,我能做些什么让你感觉好些呢?”第一种回应会让孩子认为家长不在乎他的感受, 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第二种回应是更好的,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情绪逐渐平复,积极地思考和整理思路。

(二)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父母不认同孩子感受的问题。

举例:“你没必要这么难过”“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父母使用上述否定感受式的语言,孩子听到时,会感到困惑或者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孩子会思考自己产生的感受是否正常吗?能否被他人所接受?当孩子长期无法接纳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时,是会严重影响自我的整合,进而影响人格发展。

孩子闹情绪的背后是希望父母不要用否认的方式来回应自己,这样的方式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远。

(三)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孩子很多时候被情绪困扰,内心的想法难以表达,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通过共情的方式帮助孩子。

教师学会共情心得体会

教师学会共情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共情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努力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共情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成长环境。

通过共情,我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困惑、恐惧和喜悦。

这种理解让我更加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例如,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我不再简单地责备,而是耐心地询问原因,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其次,共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学会共情,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努力做到宽容、理解和支持。

这种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次,共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通过共情,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历史课时,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述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此外,共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压力。

学会共情,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心理素质有助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最后,共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学会共情,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善于发现他们的潜能,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

总之,学会共情对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共情,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生最需要“共情”
增城市增江街第二小学周灼荣
摘要;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

在主题班会课上,我巧妙地运用共情之法解决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关键词:共情换位思考体验共鸣
上课铃响,我带着日本地震的相关资料走进教室,准备上《可怕的日本人》主题班会课。

刚开始我和同学们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随之而来的海啸与核泄露给当地群众带来巨大的灾难,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非常有序地应付各种情况,下面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

”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谈话中,刘竣杰同学突然蹦出一句话:“日本地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日本鬼子都该死!”其他的同学也起哄地笑起来。

我扫视了一下课室,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不知老师会对他做怎样的处理:是留下来谈话呢,还是把家长请来?
我停了一会儿,对他们说:“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

立刻教室里沸腾起来,欢呼着。

于是我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然后要求每人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写上这世上你最爱的五个人。

同学们二话没说,一会儿就写完了。

接着我要求每个学生把其中一个人划掉。

正当孩子们下笔时,我立刻补充道:“这一划,你手中的笔将变成地震中坍塌的巨石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而他再也没有活过来,永远永远地离开了你们”话音刚落,孩子们都惊异地望着我,我严肃地重申要遵守游戏规则,这时教室静静的,你望我,我望你,谁都没有说话。

“孩子们,难道这笔有千斤重吗?怎么还不下笔?”“竣杰,你不是最讲信用的人吗?动动你的小手啊!”小杰低头不语,眼眶红红的。

这时我
走到小徐前,“小徐,你怎么还不下笔,你不记得了吗?每次考试考砸了,爸爸就会狠狠把你训斥一顿,周末别的同学都出外玩,而你只能留在家做爸爸布置的练习”……经过我一连串的发问,学生的眼眶都湿润了。

而竣杰则把脸别过去,不想我看到他那转红的眼眶。

我知道游戏还不能停下来。

于是继续要求学生划去第二人,并且说:“你们手中的一划将变成滚滚的海啸,把他卷入了大海,他再也没有生存的希望。

”又是一阵沉默,不知谁小声地说:“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好玩。

”我假装没听见,仍要求学生接着划去第三个人。

突然小杰大声说:“老师,我不想玩这个游戏。

那有人希望自己的亲人、父母死的呢?”说完趴在桌子上痛哭起来,孩子们见状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石老师太残忍了。

”……
“孩子们,你们不但舒舒服服坐在这里学习,还有家人、老师的疼爱与关怀,有温暖的家,但你们知道吗?日本地震的小朋友曾经也与你们一样幸福,灾难过后,有的没有爸爸妈妈,成为孤儿,有的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有些老人失去了子女,无依无靠。

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坚强地生活着,不争,不抢,不乱。

这样的日本人不值得我们尊重吗?当我说完后,下课了,每一个同学都静静坐,也没像往常那样冲出教室。

教育孩子最需要“共情”
这节课我没有按原来的计划进行教学。

面对这个喜欢“捣乱”学生,许多老师会先批评教育,再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争取以后不要再犯了。

可实际上,这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并不知错也不认错,下次还会再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关键在于:老师没有意识到“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情感人”,也就是“共情”。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

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样。

当学生出现了以上的错误时,我没有急于去进行纠正,而是让孩子们去感受日本民众所经受的家园尽失、亲人离逝的痛苦,
希望学生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懂得利他也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很多时候,共情使我们与一个自
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懂得留有余地,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而这样做,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

一个具有共情的人在看到别人受伤害时,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仅会阻止他产生伤害别人的动机,而且会使人及时控制住自己,使事态不至向更糟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共情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爱捣蛋的孩子是情绪敏感的,他们的内心冲突及困惑比不爱说话的孩子更强烈,承受的心理冲击更大,他们更需要老师悉心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共情,这样的教育方法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老师的批评或许表面上平息了孩子的脾气,却加剧了他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大人讲的道理并没有让他心服口服,未解开的心结潜伏在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暗中支配他未来行为的潜意识。

“共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
共情,需要老师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返回人生的原点,根据孩子的阅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绪调节水平来理解孩子的心灵,感受孩子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

与学生共情,老师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得到老师共情,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接纳与尊重,也就对老师产生信任与安全感。

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理智与认知才能恢复正常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老师的批评与教育。

在一次处理小麦和小将两个学生因为抢乌拉圈引发的矛盾中我是这样做的——
蹲下来,看着小麦,帮助小麦说出他的心里话:“你和小将都认为自己没有错,是吗?”观察小麦的反应,看他是否认可自己的解读,如果小麦没有异议,接着交流,将孩子能一步一步应答的推理蕴涵其中。

“如果他拿了乌拉圈,你没有拿到,你会不高兴,是吗?”→ “如果你拿了乌拉圈,他没有拿到,他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小麦不高兴了,他还愿意玩吗?”→“如果他不愿意玩了,你还能与他玩得高兴吗?”→“你觉得是乌拉圈重要呢,还是与壮壮玩得高兴重要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对小麦“喜欢玩乌拉圈”以及“得到乌拉圈就高兴”等情绪进行了共情,同时还引导小麦共情小蒋,从自己得不到乌拉圈不高兴去感受
小蒋得不到乌拉圈也不高兴的情绪——这样,小麦在情绪与认知上的冲突都得到了化解,而且这种化解是孩子内在的领悟,不是外在的灌输。

用同样的方法与小蒋也进行一次聊天。

共情改变了老师的强权教育,也促进了他们的自我成长。

“共情”之法:换位思考与体验
“共情”的关键在于抛却自己的立场与成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对方的思考与体验。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我们不容易很快、很准地察觉对方的心灵世界,也不容易很快、很准地找到合适的共情表达方式,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共情。

共情,需要双方共同探索,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沟通。

共情是共鸣,不是评价和说教
共情不是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以“正确的道理”来判断和评价学生的是非对错,然后等着孩子点头或者“默认”了,再很快付诸行动、“知错就改”。

这样孩子实际上没有被理解,他的想法和情绪并没有机会澄清,他并没有领会自己为什么会怎样错,到底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不愉快,而是懵懵懂懂地接受老师的说教。

共情要让孩子产生共鸣,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和父母的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

你可以做的是——
1.用“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等句式,帮助孩子说出心里话。

2.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可以用“我愿意听听你的想法”等句式鼓励孩子自己表达心声。

共情,接受与给予相辅相成
共情是理解别人的能力,需要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你可以做的是——
1.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共情的榜样,这是孩子感受与学习共情的基础。

2.多引导学生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会。

例如,有时学生之间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好,老师可以跟学生交流:“别人今天累了(或身体不舒服),不能帮助你,我相信你能自己做。

”当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学生从对方
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对方。

理解与共情是相互的,给予别人共情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别人给予的共情。

共情不等于同意与同情
共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但不等于同意对方的立场。

有时父老师为了暂时平息学生的情绪,可能会把共情演变为同情。

例如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如果老师对学生说:“我理解你,这是你的文具,他却来抢,真不像话!”“他怎么能欺负你呢?!算了,别哭了,不跟他玩了,找其他同学与你玩。

”诸如此类的安慰和“打抱不平”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情绪调节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9 4一400.
2.常宇秋,岑国祯.6一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 (2 ): 219一22
3.
3.王景英,盖笑松.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19一22.
4.任朝霞.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3一77
5.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 4 ):5 2一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