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

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历五主,共67年(917-971年),后被宋所灭。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

3)宋代时期

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宋代时期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复,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西城规模最大,方圆13里,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

4)明清时期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为扩展城区,“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一定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渐,外贸中心地位

逐渐被上海代替;但也导致了沙面租界的形成和西关(城垣以西的广大地区,今荔湾区),河南(珠江以南淤积形成的平原,今海珠区)的发展建设。

5)国民政府及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军阀割据动荡,及全面抗日的爆发,内忧外患,连年战争,使得广州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阻滞和破坏。1928年广州城市规划设计专门机构开始建立,12月广州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成立,掌握全市规划设计事务。1932年8月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广州市城市规划历史上第一部正式规划设计文件,其主要内容为:总体布局将全市划分为工业、住宅、商业、混合四个功能区,公布了广州市道路系统图,规划黄埔港为广州外港,白鹅潭一代为内港。在这部规划的指导下,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呈现地域性、多样化的发展倾向,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大致由演变中的旧城区,城市行政中心区,新式商业空间,东山区及其它物质空间形态拼贴而成。

6)新中国建立后

建国后,广州城市形态发展走上了以规划控制引导为主的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前,先后制定过十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广州城市发展迅猛,大批工业区向城市周围蔓延。1958年-1964年间,城市用地除向东发展外,还向北延伸,至1962年城区面积达76km²。

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建设进入健康而迅速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城市边缘大规模开辟和拓展新区,城市规模呈圈层式扩大;新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

1979-1983年制定的第十四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城市主要沿珠江北岸向东至黄埔发展,采用带状组团式结构,即沿珠江分为三个组团;旧城区为第一组团,是城市中心区;第二组团为天河区;第三组团为黄浦区。

1989-1992年制定的第十五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调整了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用地除主要向东发展外,还向南、向北发展,建立以中心区、东翼、北翼三大组团为构架,每个大组团又由几个小组团组成的多层次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第十六轮方案确定南部、东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特别指出的是东进是指以珠江新城(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移。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并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两个新城区是指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三个副中心指花都、从化、增城。

附图1.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