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浅析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更新与改造
维普资讯
任嚣在此筑番 禺城 ( 俗称任 嚣城 ) 为广州信史记载 的建城 之 ,
始, 距今 已有 2 0 2 0多年 。秦末汉初 , 赵佗在 岭南建南越国 , 定
都番 禺。 奠定 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
现在的广州是我 国华南地 区的 中心 城市 ,是广东省的省 会。 是一座具有 2 0 2 0多年悠久 历史的文化名城 , 是我 国历史
在城市规划上 。利 用城市 中轴线引导城市发展 的以巴黎 和华盛顿最显著。有人说 ,巴黎是 因香榭 里舍大街才成 为巴
黎, 华盛顿 没有 国会 山、 林肯 堂和华盛顿纪 念碑更 不可想 象。
北京 、 西安等 国内著名城市 对城 市 中轴线的重视和保护 开发 , 也 是有 目共 睹的。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扩 张 , 市更新和 改造 的浪潮也 城 在各 国兴起 。广 州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港 口城 市, 当今 在
剧烈的城市结构 变动 中, 如何 更新 和改造其传统 中轴线 , 成为
本 文要 探 讨 的 问题 。
过赤岗塔 继续向南延伸的城市新 中轴线 ,在天河区建城 市新
门、 商业 区的城市轴线 雏形 。民国初期是广州市建设发展的重 要 时期 。9 9年 ( 11 民国八 年 ) 辟建维 新路 ( 起义路 ) 意在承继
浅析 广州传统 中轴线 的更新 与改造
S u y o he Tr d to a i e w a fGua g ho t d n t a ii n lAx sR ne l o n z u
论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形成与规划
以及旧城改建纳为同一体系,体现了广州 城 市 中心 的功 能 节点 ,包 括 商 务 中心 ( 中 “ 史 、风 景 、街 市 、生 活 ”的城 市设 计 信广场 ) 历 和体育 中心 ( 天河体 育场 ),以
种 力量 的共 同作用 ;轴线 构成 要 素 的类 型 心 分散 布 局 的现状 相 比,新 轴 线在 空 间上 与空 间组 合 方 式 丰 富多 彩 , 史 文化 主题 所聚集的城市中心对于强化现代城市功能 历 内涵 与现代 城 市发 展相 衔 接 ,具 有继 往 开 具 有更 加 的重 要意 义 ,有助 于进 一 步提 高 来 的价值 和 意义 。
一
二 、广 州城 市 中轴 线 形成 与发 展
1 统轴 线 的传承 与发 展 . 传
广 州是 中国 的南大 门 ,自建城 以来 一
般 来 说 ,城 市轴 线是 通 过城 市 的外 直是 华 南地 区的政 治 、经 济 和文 化 中心 。
部 开 放空 间体 系及 它 与建 筑 的关 系表 现 出 在城 市 发展 的 两千 多年 来 ,城 市 中心发 展 来 的 ,是 人 们认 知体 验 城市 环境 和 空 间形 稳 定 ,一直 没 有移 动 过 ,在 城 市这 是较 为
态 关 系 的一种 基本 途 径 。从 历史 发 展过 程 独特 的 。
看 ,城市 轴 线 的规划 设计 是 城 市要 素结 构
2 0 年 ,广 州文 化名 城 办公 室将 “ 0 期 2 《 市 察 21 5 年
广州中山纪念堂特色介绍
广州中山纪念堂特色介绍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是历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赵佗在越秀山上建筑的朝汗台歌舞岗,明代建筑的观音阁。
自北向南依次为:越秀山的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至刘王殿昌岗路街心花坛,全长大约8千米。
中山纪念堂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成为广州城市的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观标志。
古树名木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
"明·屈大均。
广州最“老”的木棉树三百多年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
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
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
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大门楼纪念堂的前方,隔一块秀草茵茵的宽阔广场,耸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
朱色的铁门,门头重檐叠阁,飞檐出卷;宝蓝色的琉璃瓦映着灿烂阳光,显得庄重而不失绚丽--这座无梁殿式的建筑物,便是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
一道基底由石米批荡的铁花围墙从门楼左右延展出去,团团环绕住了整个纪念堂。
云鹤华表“云鹤华表”,高插云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
中山纪念碑孙中山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山山顶,与中山纪念堂处于同一轴线上。
广州的历史发展趋势
广州的历史发展趋势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时期:广州自公元前214年建城以来,就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商贸港口。
在古代,广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成为中国与外国之间重要的贸易枢纽。
在汉代、唐代等时期,广州的繁荣程度更是达到巅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 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思潮的泛滥,广州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场和启蒙城市。
在广州,先后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为中国的变革和革命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动力。
广州在近代时期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3. 当代时期: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广州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和贸易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同时,广州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广州还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总体而言,广州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古代的商贸港口,到近代的变革和工业化,再到当代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广州在不同阶段都具有重要地位和
影响力,不断发展壮大。
浅析广州花城广场规划与景观设计
浅析广州花城广场规划与景观设计摘要:广州新中轴线在形式上贯穿广州市南北,但实际上由于规划的不同步等原因,新中轴线除了花城广场一段以外,其他的整体性较弱。
作为城市中心以及标志性绿轴,花城广场在宏观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焦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线性的花园广场,更是广州未来发展以其为中心发散而开。
关键词:中轴线;广场;规划;线性;新旧对比一、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广场—花城广场(一)广州花城广场花城广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广场,位于广州市黄埔大道以南、华夏路以东、冼村路以西、临江大道以北,广场最宽处25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
广场最南端是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图书馆四个公建所在地。
此处以北为长约1.1公里的榄形轴线广场。
弧形道路两边是公园式绿化,绿化两边是高层商业建筑。
(二)新城市中轴线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南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全长12公里。
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
北段有3个重要节点,分别是核心商务区、海心沙、新电视塔。
北边“山水城”自成一格,强调宜居、生态;中段则主打“花城绿轴”牌,定位为“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并分五大功能区。
行走在花城广场中,体验大都市中轴线的魅力。
临江边的海心沙广场以及相对而建的四大公建围合而成中轴线最重要的节点也是其浓墨重彩的中心。
此处成为广州现代化的新标签,与老珠江相辉映。
作为轴线设计的最重一笔,无疑达到了意义上的程度。
广州新中轴线在形式上贯穿广州市南北,但实际上由于规划的不同步等原因,新中轴线除了花城广场一段以外,其他的整体性较弱。
作为城市中心以及标志性绿轴,花城广场在宏观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焦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线性的花园广场,更是广州未来发展以其为中心发散而开。
二、广州新旧中轴线对照(一)广州历史中轴线广州古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广州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中,似乎总有一条通过官府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古城中轴线一直于此不太大的地段内平移延伸。
城市中轴线调研报告
从新旧城市中轴线看广州的发展--广州市城市中轴线认知考察思考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和平时生活的原因,我们小组的成员有不少的机会接触到广州城市中轴线,但对中轴线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周边的某些地标建筑,景观,没有过多的思考和了解。
所以我们小组决定选择城市中轴线的主题进行调研,并于11月17日在广州新中轴线进行实地考察,参考搜集到的资料,最后得出我们的调研成果。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概况和历史背景城市中轴线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被视为城市脊梁。
它是城市历史最深厚的积淀,赋予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它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支撑。
城市中轴线的规划是一项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
它涵盖了诸多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并影响到城市总体轮廓及系统环境的框架关系。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自建城以来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城市发展的两千多年来,城市中心发展稳定,一直没有移动过,在城市这是较为独特的。
城市中轴线是历代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的产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城市文化标志,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变迁,乃至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品味。
广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至今形成了传统中轴线和新中轴线两条城市中轴线,承载着不同的城市发展故事,也承担着不同的城市功能。
传统中轴线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有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大楼、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公园、广州城市原点标志、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桥等。
传统中轴线的萌生可追溯到秦代番禺城建立之初(今越秀区),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旧城区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其周边地区存留着广州最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早期的历史文化陈迹,是广州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
传统中轴线上的节点大多具有深刻的政治及历史意味,是广州的政治文化中心。
该轴线通过白云山脉、纪念性建筑与珠江水域的串联,建立了“山、城、水”一体的传统城市结构基本构架,形成张弛有序的空间结构,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园林绿化建设以及旧城改建纳为同一体系,体现了广州“历史、风景、街市、生活”的城市设计理念。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史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史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十分丰富多彩。
下面将概述广州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1. 清代规划:清朝时期,广州的城市规划主要以保护城市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在这个时期,广州城内外的城墙得到了加固和扩建,以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害。
此外,还规划了一些集市和商业区,推动了城市的商业繁荣。
2. 近代规划:进入近代,广州开始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广州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改造。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轴线规划,即从南沙河到珠江河口的一条纵贯城市的道路。
这一规划带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并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现代规划:进入现代,广州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限制城市扩张和加强资源保护,广州成功创建了一些生态公园和绿化带,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城市规划还重点发展了交通系统,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4. 未来展望:未来,广州将继续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发展。
预计
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
此外,关
注人居环境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也将是未来规划的重点。
总结起来,广州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清代的保护和商业发展、近代的规划和改造,以及现代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广
州将继续追求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和未来发展机会。
历史_风景_街市_生活_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
独具特色的广州古城风貌, 挖掘
部城区、北部城区、南部城区。
和发扬历史名城的传统文化, 协
由此可见, 传统城市中轴线
调保护更新、发展旅游、改善生
城市设计不仅仅是一条 / 线0 的
活的关系, 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
设计, 而是一个 / 区0 的设计,
李
意义的城市设计。
中轴线 则是该 地区的一 条关键
百
(2) 对现存的自然生态、古
2 传统城市中轴线的历史分析 21 1 古城轴线) )) 明清以前
明清以前的广州城, 大体上 存在三条实轴线和一条虚轴线。
三条实轴线, 即南北向的大 北门直街 ( 今解放路) 、大南门 直街 (今北京路) 以及东西向的 惠爱街 ( 今中山路) 。
一条 虚轴 线, 即自 镇 海楼 ) )) 观 音 阁 ( 今 中 山 纪 念 碑) )) ) 箭道 ( 今纪念堂) ) )) 广东巡 抚部院 ( 今人 民公园 ), 其意象类似于明清北京城的传统
山体, 珠江岸线绿化及滨水步道
Ó风景, 创建城市文脉和传
( 图 3, 见彩页)
狭窄, 空间平铺直叙, 缺乏序列
统轴线紧密扣连的景观画面。
31 1 传统城市中轴线沿线地段
和高潮。
Ó街市, 延 续原 有的 商业
的现状特点
( 3) 交通系统和结构不尽合
街、步行街、夜市和商贸场所。
(1) 历史文物古迹丰富, 集
(6) 力 , 包括 / 文化0 与
山脉, 包括越秀山、瘦狗岭。
/ 规划0 二力, 即自然之力以及
(2) / 一水0 , 指珠江, 包括
民众、经济、政治与学识之力。
南北两航道。
(7) 意义, 创造出具有历史
广州CBD历史沿革和变化
广州CBD历史沿革和变化广州市的城市重心历经2200年不变,直至上世纪80、90年代才开始从西到东的历史变迁,由此推动了城市中心和商业、商务区的东移,呈现的路径为旧中轴线一环市东一天河北一天河北十珠江新城-天河北+珠江新城+员村。
简言之,其实就是从旧中轴线迁移至新中轴线,而期间的环市东为过渡时期。
一、广州古时商业中心的历史沿革广州历代商业中心基本都是围绕旧城市中轴线发展的,城市旧中轴线是从越秀山上镇海楼开始往南,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到达海珠广场,这是广州一条逾千年的旧“龙脉”,也是广州早期的经济、政治中心。
唐代时期,广州人口大增,城乡商业发达,城中有三大商业区。
中心是老城区,范围由西向东约由今华宁里至小北路,由北向南约为今越华路至中山路稍南(今省财政厅附近)。
宋代时期,广州商业区,基本以水道为依托。
城内有南濠、玉带濠、东濠、文溪等内河,其中以南濠、玉带濠最为繁华(今惠福路、高第街、濠畔街一带),在区位上与现代的商业中心相当接近。
明清时期,广州城外西关成为通商要地,主要零售商业中心有两个:一是城内的惠爱街和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与中山五路相接的丁字形地段);二是第十甫和上下九甫(今第十甫路和上下九路)。
前者是当时广州市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后者在鸦片战争后,才形成广州第二个商业中心,但其服务行业齐全,尤其是闻名全国的交易接待中心一怀远驿和十三行(今十八甫一带),对西关一带的商业繁荣功不可没。
明清以来,第十甫、人民南、北京路一直是广州传统的商业中心。
民国后,新式轮渡码头和马路在长堤、西堤一带兴建,沿线逐渐集聚了一批大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形成长堤西濠口第三个商业中心。
二、城市中轴东移:广州CBD逐渐形成并发展(一)从北京路到环市东:CBD勺商业和商务功能走向分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广州向东爆炸式扩张。
环市东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逐渐发展的。
持续更新中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及火车东站天幕广场
Transform: New City Axis and east RailwayStation Gateway Area of Guangzhou持续更新中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及火车东站天幕广场文_夏晟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提升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品质为契机,以强化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为指引,广州市通过开展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的城市设计及其后续项目作为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抓手之一,通过整合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核心地区开放空间品质,提升重要门户地区与节点的城市形象和运作效率。
本文梳理小结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北段的城市设计优化与重要节点火车东站天幕广场的更新过程,作为一个城市更新实施案例,供组织和研究城市轴线及节点地区城市设计者参考。
图7 火车东站天幕广场亚运改造实景照片背景从白云山南面的燕岭公园往南跨珠江到广州塔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建设过程历时30多年。
(图1,2)1987年广州六运会后,天河体育中心带动了城市中心的东移;20世纪90年代规划及建设初期,新中轴线地区的用地性质未被完全考虑;从1993年美国托马斯规划服务公司提出的《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到2000年前后,随着《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规划研究》《广州地区总体规划纲要(讨论稿)》与《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等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不断推进,新城市中轴线经历了概念生成与发展调整阶段;在2005年后,随着全面建设推进,新城市中轴线逐步建成。
在轴线谋划的初期,吴良镛、武延海先生在探索逐步酝酿建立新的规划体制时,即已强调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发展中的关键地区、敏感地区,特别要加强城市总体设计工作。
随着广州获得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根据广州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从燕岭公园到广州塔)整体城市设计和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
与轴线谋划初期不同,在项目启动时,该范围内大部分地块已建设完成或已完成建设审批程序。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提要:轴——是贯通地区的发展方向,是有的放矢,是人们在生理、心理上从空间中度量,目的是组织空间群体。
城市的轴从基底面开始,可以是对称的,层层相套,是概念性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是一种空间轴向关系。
轴要求通达方向和方位的组织。
轴可以转折、转换,但必须与城市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联。
轴向对景可以有虚的,它通向自然虚无,可以具有某种对景,可以顺着地形向上,也可俯视向下,又是一种视觉上的对景,是组织群体空间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最终轴是一种结构关系的组织,线形活动的组织,带有想象特征、层次空间的组织。
在城市设计中有着很多的手法,但从古罗马时期城镇的十字轴线,到中国古代依据《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布局论述而规划修建的城市,再到近现代城市建设中世界公认的巴黎传统轴线、华盛顿轴线等等。
轴的运用一直贯穿古今中外。
它是我们组织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轴方法实例反思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中至今还在被运用。
轴有助于城市及其局部区域结构、形态形成和良性发展,而且在历史上也创造出了很多严谨、有序、优美动人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建筑形象。
自古以来对于轴的论述有许多,或论述其形式美,或分析其空间序列,或研究其视知觉与审美心理等。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一些认识,立足于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
从轴的产生到轴在设计中的运用实例,层层的进行论述,只希望能够对“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有所认识。
一、轴的产生当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其所具有的平衡的本能赋予了人类均衡的审美概念,并且启示人类有关轴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事物的外在刺激,如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对称形象的物体。
如树叶、昆虫等。
原始人类的大量模仿,使人类认识并掌握了轴所具有的简单的形态组织作用;而人们对于神灵和皇权的虔诚的崇拜,譬如宗教的“朝圣”,朝见天子等,这样一种向着一定目标的有序运动,使人们主观心理的内省力量则最早赋予轴线以序列的内涵。
广州城市历史
目录一、古城底蕴 (2)1.历史悠久 (3)2.城墙古老 (3)3.华南经济中心 (4)4.对外贸易重要港口 (4)5.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丰富 (4)二、城市中轴线的演变 (5)三、城市建设格局发展(历史文化、建筑、交通、园林等) (6)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大都会 (6)(1)历史文化 (6)(2)建筑发展 (6)(3)交通设施 (6)(4)园林建设 (6)2.隋唐至清末的“世界大港” (6)(1)历史文化 (6)(2)建筑发展 (6)(3)园林建设 (7)3.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 (7)(1)历史文化 (7)(2)建筑发展 (7)(3)园林建设 (8)4.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和窗口 (8)(1)历史文化 (8)(2)建筑发展 (8)(3)园林建设 (8)5.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9)(1)建筑发展 (9)(2)交通设施 (9)(3)园林建设 (9)四、城市经济格局发展 (10)1.广州市重点产业现代发展历程 (10)2.广州总体经济情况 (10)(1)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11)(2)第二产业发展状况 (11)(3)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11)五、城市生态格局发展 (11)1.以生态为骨干形成了城市文化格局 (11)2.以独特的地域环境打造城市生态水城 (12)3.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建设生态和谐城市 (12)4.组团式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现代化田园城市 (12)广州城市历史(城市格局发展)作为三朝十帝的古都,广州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唯一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城市;是自古以来岭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我国近代反侵略的重要场所;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是我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当今我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和窗口;是享誉全球的广货的主要集散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州正策马扬鞭,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飞跃奋进。
一、古城底蕴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
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传统城市轴线的历史演进
广州传统城市轴线的历史演进
何嘉宁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广州传统轴线是中国古城中城市轴线历史延续最长的案例之一,广义上包括古代轴线和近代轴线,以及其它隐性传统文化活动轴所共同形成的一组自越秀山向珠江发散的轴线束.广州近代轴线有明确的南北开放空间联系,体现了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何嘉宁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历史·风景·街市·生活——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 [J], 李百浩;黄亚平
2.广州城市形象的历史演进和未来形象塑造初探 [J], 沈孔忠
3.广州城市形象的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 [J], 沈孔忠
4.城市中轴线及其规划研究——基于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提升规划设计 [J], 康乐
5.历史保护与延续的“脉”──昆明市传统的城市中轴线 [J], Gao Xuemei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千年广州|神秘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广州建城至今已经两千多年,自古至今,中心从未移动过。
如此神奇之城市,全世界只有三座,就是:罗马、亚历山大和广州!我们为何拥有这般“奇迹”?原因是:广州拥有一条”神秘风水中轴“!(今越秀山直至珠江)让广州在各朝代不断发展之时,都遵循着自然之道,以此线为中心,向两边扩张。
它从来存在,却幽隐无闻。
大家看完这篇微文,将可以知晓广州传统中轴线前世今生的魅力,也能感知这条中轴上深厚的文化沉淀。
作为广州人的你,不能不知道!清代广州手绘地图可见“山环水抱”格局古老的广州是一座山水之城,水绕山环孕育而来。
古时,珠江还没形成,广州这一带是南海的北岸。
北岸有一片平原地,平原地的最北有丘陵,就是今日的越秀山了。
越秀山下平原,平原有两脉,一脉是坡山半岛(今惠福路五仙观后还能找到坡山古渡遗迹),另一脉是番禺半岛(番山与禺山,文德路一带)。
两个半岛之间有个海湾,后来海湾渐干成洼地,两个半岛连成一片,北面的余波成为菊湖(今纪念堂位置),南面成为西湖(今西湖路)。
两个半岛与海湾隐藏在广州城中五仙观后“坡山古渡口”遗址可见当年这里是水边之高地番山亭番禺半岛的见证上图可以看到,两个半岛中间曾经的海湾,贯穿南北,便是城市中轴的位置,也是广州城真正的天然“风水线”,可谓:“羊城因‘洋’而城!”秦代任嚣城建成以来,广州不断扩城,北宋时期已经把城墙建到今人民路位置,但外城分别套着三座小城。
明代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拆“宋三城”,并在越秀山加筑新城墙,并兴建镇海楼。
此刻,这条隐藏的广州风水中轴,露出锋芒。
到了清代基本定调,广州府的南海县与番禺县基本以“中轴”为分界。
清代广州府城图民国初年,广州拆城墙建马路,城市向两翼扩张,中轴上也大造文章。
坊间传闻有“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迷信风水,在中轴的这个位置大力“经营”,巩固他的地位,兴建各类重要建筑,特别是他的权力机关:广州市府合署楼。
民国时期地图到了民国时期,从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楼、中央公园、维新路、海珠桥……各重要建筑的兴建。
广州北京路历史史料
一、历代广州城址变迁广州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尉任嚣在番禹(广州)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23年历史。
而历代的城址变迁都在今越秀区域内。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筑建“城周十里”的“赵佗城”。
三国东吴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刺史将交州治所由广信东迁至番禺,扩大“赵佗城”,称之为“步骘城”。
后梁贞明三年(917),南海王刘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凿低番、禺二山,筑建“新南城”。
两宋时期,广州的城堩扩建和修缮10多次,修筑了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代广州三城合一。
清代广州城进一步扩大。
从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建“鸡翼城”。
1、广州最早的城垣—任嚣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后,为了扩大疆域,继而进攻岭南。
是年,秦将屠睢受命率领50万大军南征百越。
因战失利,陷入困境,最后连主帅屠睢被越人所杀。
秦始皇随即增派兵将,命任嚣代屠睢为秦军主帅,率赵佗等楼船之士(水军)再攻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 秦将任嚣遵从秦始皇之令,在这片荒蛮之地建立政权,推行郡县制。
当时原战国七雄的地区已建立了三十六郡,所谓“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任嚣在岭南置南海、象、桂林三郡,率兵统一岭南的秦将任嚣出任总摄岭南三郡军政事的南海郡尉。
当时,别的郡设郡守以掌政务,郡尉以掌军事,郡监御史以掌监察,而南海郡则不设郡守,而让郡尉任嚣集政、军、财权于一身,并同时负统制桂林郡和象郡之责,是岭南最高军事长官,故后人称“东南一尉”。
南海郡辖今广东大部分地区,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任龙川县令。
任嚣就任郡尉,经对地形一番考察后,认为“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形势极佳,于是就在统一岭南的当年(前214)在番禺县内(今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建城作为郡治(治:地方政府所在地),史称“任嚣城”。
广州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州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广州,这座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承载着丰富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州的发展历程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与变迁。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广州的陈家祠。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四年,是广东保存最好、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岭南建筑的精髓,木雕、砖雕、石雕、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巧夺天工,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走进陈家祠,仿佛置身于一座艺术的殿堂,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智慧。
再者,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路是广州古代城市的中轴线,从秦代开始就是广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千年古道遗址,透过那层层叠叠的石板路,仿佛能听到古代商人们的吆喝声和车马的喧嚣声。
如今的北京路,既有古老的大佛寺、城隍庙等历史建筑,又有现代化的商业店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展现出广州独特的魅力。
广州的骑楼建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骑楼是一种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通常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二楼及以上则是住房或商铺。
这种建筑既能够为行人遮风挡雨,又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
在上下九步行街、恩宁路等地,骑楼建筑鳞次栉比,形成了独特的街景。
漫步其中,感受着那份古朴与热闹,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岁月。
此外,广州还有众多的宗教建筑,如光孝寺、六榕寺等。
光孝寺是广州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内的建筑古朴典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和古迹。
六榕寺则以其花塔闻名于世,花塔造型独特,秀丽挺拔,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广州的粤剧也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红线女等粤剧大师的精彩演绎,让粤剧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此外,广州的岭南园林也别具一格,如余荫山房等,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而著称。
广州市新、旧城市中轴线两侧空间与交通模式对比
l 捌
广 州火 车东站和 中信 广场 ( 高度 为 3 1 建于 9 9 m) 0年代 初 , 天 河城广场建 于 1 9 9 6年 , 至此 新 中轴线 的北段 基本 形成 , 目前 中轴线 的南 部珠江新 城( 总面积 66 m 正在 建设开发 中, 。k ) 未
■ 巷
改造原官府花 园为现在 的人 民公 园,9 9年建立 中山纪念碑 , 12
1 3 年 建 设 中 山纪 念 堂 ,9 4年 建 市政 府 大 楼 ,海 珠 广 场 建 91 13 于 15 9 1年 , 此 基 本 形 成 了 旧 中轴 线 的格 局 。可 见 , 中轴 线 至 旧
蠢 摹 叠羹
来 将 形 成 更 加 雄 伟 壮观 的城 市 中轴 线 。
旧( 代 ) 市 中轴 线 进 行 对 比研 究 , 近 城 通过 分 析 不 同历 史 时期 的 城 市 中轴 线 的形 成 和 发 展 演 变过 程 , 深入 研 究城 市 中轴 线 及 其
周 边 地 区的 功 能 构 成 、 间构 成 、 市形 态 、 通 模 式 、 市意 空 城 交 城
维普资讯
广州市新 、 旧城 市 中轴 线 两侧 空 间与 交 通模 式 对 比
Co tatt n r s he Tw o S d sS a e n a he CiySM i d e Ax sa heTr f cPa t r i e p c e rt t ’ d l e nd t a te n i
上汇集了这一时期 重要 的公共建筑和纪念建筑 , 是城市 中具有
象 征 和庆 典 意 义 的公 共 场 所 。是 名 副 其 实 广 州 近代 纪念 轴线 , “ 中体 现 了广 州 作 为 南 方 革命 策 源 地 的城 市 近 代 发 展 史 ”李 集 (
再现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空间
再现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空间摘要: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历经千年的发展变迁,城址基本保持不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广州中轴线作为广州旧城历史悠久而文化内涵丰富的轴线,代表了广州岭南文化和历史的代表,要通过重新精致的城市设计发展这条传统轴线,使其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动人的生机。
关键词:广州中轴线岭南文化历史空间传统中轴线是广州古城风貌的核心地段,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历史、传统文化、行政、纪念意味的历史轴线。
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经中心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海珠桥连结而成,南北长度为3.3公里。
广州传统中轴线形成和演变历史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上建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
为此广州建城之始。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了南国城,扩建番禺城,城周十里,史称“赵佗城”。
唐广州城:广州史隋唐时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也是唐代唯一的通海口岸。
城市建设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当时城区向西有所扩展,成千上万的阿拉伯商人来广州经商,并居住在北起中山路,南到惠福路,东至解放路,西至人民路的番坊中。
宋广州城:宋末珠江岸线已推移至一德路、万福路一带,今之高第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宋已有之。
广州经济发达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
公元1072年,广州扩大城区,建成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广州城:将宋、元时期的三城合一,扩大东城、北城,北面扩展至观音山(越秀山)东北山麓,于制高点建镇海楼(当时北城门楼)。
现越秀山上之明城墙,便是扩建的城垣遗址。
当时城区扩至珠江,形成后倚越秀山,南临珠江之势。
清广州城:整个清代,城垣向南扩展,但无大发展。
1918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市政公所拆城墙、筑马路,到1920年广州成为“无城之市”,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骑楼商业街构成了广州新的整体风貌。
广州古城城址具有较为鲜明的向南面珠江扩展的态势,汉代的城墙在现西湖路—文德路一带;晋代在坡山古渡(现五仙观)—扬仁里(复南路西侧);唐代到今惠福路南;宋代到今一穗路南一镇龙路一线;清代江岸演变至一德路南的盐市街,北京南路的太平沙、镇龙上街,后延至八旗大马路一线;民国时朗基本形成目前的珠江岸线。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摘
要 :广州名城固有传统 中轴线集直 轴、曲轴、宴轴、虚轴、路 轴、绿轴、山水轴、文脉轴 、网络坐 标轴于一
身,在城市 白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不可他移。深刻 认识其空 问环 境艺术 、历史 渊源 、文 化 内涵 ,探讨其 复兴、整治、拓展 的规划手法 ,营造一个 山水生态型的城市 主题文化旅祷 集锦带 ,对切实保 护名城、积极建设 新
这对有效 地保 护名 城 ,合 理地 发展 新 区具 有深 刻 的 现实意义 。
l 广州 有条 传统 中轴线 ?
广州古城有 条传 统 中轴 线?乍 听此 言 ,无怪 普
通市 民 ,就连 许 多业 内人 士也会 觉 得大 惑 不然 。在
路同 曲折复杂 ,仿佛 “ 城是 个 大工地 ” 垒 0,给 人 总 体意象乃 “ 最说 不清” 0的城市 里 ,哪儿还 存在 一条
区 都具 有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
关键词 :广州名城 ;传统 中轴城 ;功能价值 ;保护规划 中围分类号 :' 94 1 ;X 1 I 8 1 U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2 1(O2 1 O8— 6 0 1 52 20)0 一O2 0
正 当广 州 市 民热 切关 注 古 城 区 旅 游 景观 建设 之时 。市政 府文 件确 定将 “ 传统 中轴线 ”列于 广 州 1 片历史文 化保护 区。这充 分肯定 了 “ 4 传统 中轴线 ” 不可 由其 他道 路替 代 。其 深厚 的历 史 文化 价值 积淀 警示 我们 :必须 马上 抓 紧进行 着手 恨 晚 的、抢救 性 的、全方位保 护性 整治 拓展 规划 ,使 之成 为集 瞻仰 幽思 、旅游观光 、休闲娱乐 、购物交往 、文艺表 演、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活动的 中心城 区绿色文 化风光 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
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
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
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
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
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
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
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
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
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
历五主,共67年(917-971年),后被宋所灭。
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
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
3)宋代时期
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宋代时期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
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复,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
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西城规模最大,方圆13里,这里是主要商业区。
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
4)明清时期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
明洪武三年,拆除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为扩展城区,“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
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一定发展。
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渐,外贸中心地位
逐渐被上海代替;但也导致了沙面租界的形成和西关(城垣以西的广大地区,今荔湾区),河南(珠江以南淤积形成的平原,今海珠区)的发展建设。
5)国民政府及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军阀割据动荡,及全面抗日的爆发,内忧外患,连年战争,使得广州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阻滞和破坏。
1928年广州城市规划设计专门机构开始建立,12月广州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成立,掌握全市规划设计事务。
1932年8月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这是广州市城市规划历史上第一部正式规划设计文件,其主要内容为:总体布局将全市划分为工业、住宅、商业、混合四个功能区,公布了广州市道路系统图,规划黄埔港为广州外港,白鹅潭一代为内港。
在这部规划的指导下,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呈现地域性、多样化的发展倾向,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大致由演变中的旧城区,城市行政中心区,新式商业空间,东山区及其它物质空间形态拼贴而成。
6)新中国建立后
建国后,广州城市形态发展走上了以规划控制引导为主的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前,先后制定过十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广州城市发展迅猛,大批工业区向城市周围蔓延。
1958年-1964年间,城市用地除向东发展外,还向北延伸,至1962年城区面积达76km²。
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建设进入健康而迅速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城市边缘大规模开辟和拓展新区,城市规模呈圈层式扩大;新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出现,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
1979-1983年制定的第十四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城市主要沿珠江北岸向东至黄埔发展,采用带状组团式结构,即沿珠江分为三个组团;旧城区为第一组团,是城市中心区;第二组团为天河区;第三组团为黄浦区。
1989-1992年制定的第十五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调整了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用地除主要向东发展外,还向南、向北发展,建立以中心区、东翼、北翼三大组团为构架,每个大组团又由几个小组团组成的多层次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第十六轮方案确定南部、东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特别指出的是东进是指以珠江新城(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移。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并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
其中两个新城区是指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三个副中心指花都、从化、增城。
附图1.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示意图
二、中轴线的形成与演变
城市中轴线是历代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的产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城市文化标志,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变迁,乃至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品味。
广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至今形成了传统中轴线和新中轴线两条城市中轴线,承载着不同的城市发展故事,也承担着不同的城市功能。
传统中轴线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有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大楼、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公园、广州城市原点标志、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桥等。
传统中轴线的萌生可追溯到秦代番禺城建立之初(今越秀区),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旧城区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其周边地区存留着广州最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早期的历史文化陈迹,是广州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
传统中轴线上的节点大多具有深刻的政治及历史意味,是广州的政治文化中心。
新中轴线北汽白云山余脉的燕岭公园,往南经广州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到达珠江,再经过海珠区广州塔到万亩果园保护区,最后经新客运港达珠江外航道沙丘岛,全长12公里。
新中轴线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是广州城市建设规划的非常规产物,可以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代表,竖立了许多标志性建筑物,如中信广场、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
新中轴线是广州的中心商务区,新的城市发展中心;也是城市景观主轴线,这一中轴线上有山、水、树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汇聚了东站广场、花城广场、歌剧院博物馆前广场、海心沙广场、赤岗塔广场、东风生态公园等,构成广州的城市开放空间。
附图2.广州新旧中轴线部分节点示意图
城市中轴线的形成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
独特而杰出的城市中轴线是很好的城市名片,有助于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城市中轴线的设计与维护,但也要明确城市中轴线并非单纯的架构与摆设,理应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